养生 > 中医养生 > 六个核桃养生 > 导航 > 六个核桃养生

湿气重七个部位很受伤 快按着六个地方

六个核桃养生。

“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湿气重七个部位很受伤 快按着六个地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湿气重,这7个部位很受伤

1、头部

湿气侵入头部,会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2、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3、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畅。

4、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5、关节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6、下肢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7、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按身上这6个“排湿穴”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1、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都可以用中脘穴进行调理。

2、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丰隆穴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阴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3、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4、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的地方。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谢正常。

5、阴陵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6、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相关阅读

六个部位出汗最危险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春天湿气重咋办,中医推荐六个祛湿偏方


春季到了,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这样的气候让人体内容易湿气重,大家要小心湿气重的症状,并做好预防工作,祛湿防病身体才健康……

1.赤小豆煲鸡

材料:赤小豆90克,去毛及内脏的母鸡1只。

做法:将赤小豆放入鸡腹内,用竹签将鸡腹切口闭合,加入适量的水煲汤,食用时加入适量的食盐及调味品,食肉喝汤。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利湿、利尿消肿,对春季四肢浮肿、手脚沉重及腰部重坠不适感等有效。

2.砂仁陈皮鲫鱼汤

材料:砂仁6克、陈皮1/4个、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陈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去鳞、肠杂,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小时,调入适量芫荽及食盐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湿。

3.鲜土茯苓煲猪腱汤

材料:鲜土茯苓(菜市场有售)200克、猪腱肉500克、生姜1~2片。

做法:鲜土茯苓洗净,切片状;猪[月展]肉洗净,整块不必刀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功效:祛湿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4.三花薏米炒扁豆瘦肉汤

材料:木棉花20克,鸡蛋花、槐花各2克,薏米、扁豆各30克,陈皮1/4个、猪瘦肉400克,生姜2片。

做法:各配料洗净,稍浸泡,陈皮去瓢,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一起与生姜放进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清热祛湿、解脾虚湿困。

5.冬瓜薏米老鸭汤

材料:老鸭半只、薏米一把、冬瓜一斤、葱,姜、料酒、盐

做法:鸭去头、脚和屁股,清洗干净,剁成大块。葱切段,姜切片,冬瓜切大块,薏米洗净备用。鸭肉放在冷水锅中大火烧开,煮三分钟去血水,盛出,用清水洗净。入油,五成热时放入葱段和姜片炒香,再倒入鸭块炒变色后放入开水,薏米炖1小时。汤锅中放入冬瓜和少许盐,中火炖2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降燥,祛湿健脾。

6.粟米白果猪肚汤

材料:粟米3条、白果50克、猪肚1个、生姜3片。

做法:粟米洗净,连衣、须切段状;白果去壳、去衣、洗净;猪肚冲洗后翻转,用刀刮去脏杂,再用生粉反复洗净,并以清水冲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益气,老少皆宜。

刮痧身体七个部位的功效


养生导读: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1、刮腹部,能通便长期便秘不但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会使机体吸收毒素。可用刮痧板的面在腹部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刮拭。需要注意的是,如有内脏下垂,应由下向上刮拭。

2、刮手脚,行气通络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建议,先用刮痧板的面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至10次,能行气通络。同理可运用于刮拭双脚。


3、刮眼周,能明目相信大家都做过眼保健操,对其中的几个穴位也非常熟悉。而以刮痧代替手指的按揉,能对穴位形成更有效的刺激。先用刮痧梳点按睛明穴,然后以睛明穴为起点,外眼角为终点,分别从上眼眶和下眼眶两个方向刮拭。能改善眼睛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视疲劳、干涩。

4、刮颈部,活血舒筋颈肩不适是伏案工作者的职业病,刮痧可以活血舒筋,改善局部气血淤滞的状态。主要选择三条路线,即后发际中点向大椎穴,以及后发际两个外角上缘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另外,感冒时刮拭这个部位还具有祛风解肌的效果。



5、刮胸骨,宽胸理气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或劳累后,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可用刮痧梳的单角自上而下缓慢刮拭下半段胸骨。这个位置上有八会穴中的气会膻中穴,刺激这个穴位有宽胸理气的作用。此外,爱打嗝的人也可以经常刮拭这个部位。

6、刮胁肋,疏肝解郁焦虑、抑郁、烦躁,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整个身体机能的紊乱。中医认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脏能疏通气机,因此能调节情志。由于人体两侧的胁肋主要有肝经分布,刮拭这个区域能疏肝解郁,其中,重点是乳头直线和第六肋间交点的期门穴。刮拭时,动作要慢,寻找并刮拭疼痛或结节的部位。


7、刮头部,提神醒脑头部是全身阳经汇聚的地方。清晨起床后,用刮痧梳刮拭头部,能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方法是以头顶的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至头皮有热感。如果有疼痛点,可在此点上反复刮拭5至10次。

专家解释说,有的人刮痧不出痧,不是因为刮的力量不够,而是体质偏虚,气血不够充盛,顶不出痧来。刮痧、放血都比较适于治疗实性体质的人和实性的疾病,比如嗓子疼、扁桃体发炎化脓等。刮出的痧、放出的血,其实是自己的气血宣透了出来,随着宣透把病邪带了出来。

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慢性病一般会导致气血不足,需要用补的办法,穴位贴或者是艾灸使用的药物都是温热的,再选择有补益作用的穴位,效果和吃补药类似。而急性病很多属于气血瘀滞,可以通过放血、刮痧等办法,通过激化矛盾驱邪。如果在治疗头疼时刮不出痧,可以试试用吹风机里的热风对着脖子后面吹吹,人体和受风有关的穴位都在那个部位,吹热风有散风的效果。

男女六个致命部位碰不得


人的生命很顽强,却也很脆弱。在意外伤害面前,我们的血肉之躯常常“不堪一击”。那么,哪些部位是致命要害?一旦遇到意外,我们又该如何“保命”?下面专家帮我们支支招,教教我们如何护好“生命要害”。


1.太阳穴:

这是颅骨最薄弱的部分,骨板厚度最薄处仅为1—2毫米,且太阳穴下方有大脑中动脉。如果遭受暴力打击,易造成血管破裂大出血,引发颅内血肿,使人陷入昏迷。伤后应及时手术,否则可能致命。

常见受伤情况:

车祸伤、殴打伤、跌落伤、砸伤、冲撞伤等。

防护措施:

在地震或踩踏事件发生时,首先保护头颈部,用一只手捂住太阳穴,另一只手从后方护住颈椎,两个手肘向前夹紧护住面部,同时弯曲身体为“婴儿状”,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也是保护头部其他部位的姿势。

1234567

摆脱秋乏常按七个穴位


导读:虽然立秋了,但今年雨水大,人体感受湿邪特别重,夏季的暑湿温热之邪留在体内,会使一些人出现秋乏,感到精神萎靡、疲劳感很重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慢疲)的状况,还有一些人会出现没有食欲、腹胀、胃肠道不舒服等胃肠道反应。

刮痧操作简单、方便,有些时候,在办公室或在家里用自己的手指关节在穴位处刮痧就可以,并且刮痧具有疏经活络、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等缓解疼痛的作用,还能清热解毒、促进新陈代谢等,使体内夏天的淤毒、暑湿之邪通过刮痧都发散出来,提高人体免疫力。

秋乏按摩

要祛湿七大穴位适合养生

张智龙介绍,此时刮痧最好选取宜发散的项、背部的穴位。中医认为,风能胜湿,正如地上有水后,保持通风,水干得就快。张智龙提醒,对风池、风府、风门、秉风等有散风作用的颈部、背部穴位进行刮痧,有利于湿邪的祛除。

此外,具有化湿祛淤作用的腧穴,如中脘、天枢、曲池、阴陵泉、丰隆和血海、地机等,也很适合办公室一族在此时刮痧,用以除湿养生。

【中脘穴】

定位方法: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4寸的腹中线上,可仰卧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刮痧作用:这个穴位对于缓解伏天暑湿造成的腹胀、反胃、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对于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中脘穴

【阴陵泉穴】

定位方法: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刮痧作用:体内有湿就容易感受外湿,别让体内湿邪太大,除了外散还要内化一部分。在阴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内化湿邪的作用,还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辅助缓解腹胀、泄泻、水肿、膝痛等。

阴陵泉穴

中医提醒:六个部位出汗要警惕


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诊断: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诊断: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诊断: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 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保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不要购买塑 料制的生活用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4.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诊断: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诊断: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6.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诊断: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中医提醒六个部位出汗的危机


【导读】小编教你中医提醒六个部位出汗的危机,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中医提醒六个部位出汗的危机,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中医提醒六个部位出汗的危机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诊断: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诊断: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诊断: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 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保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不要购买塑 料制的生活用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中医提醒六个部位出汗的危机

4.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诊断: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诊断: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6.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诊断: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想和湿气说拜拜 按身上这六个排湿穴


湿气重,这7个部位很受伤

1、头部

湿气侵入头部,会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2、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3、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畅。

4、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5、关节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6、下肢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7、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按身上这6个“排湿穴”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1、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都可以用中脘穴进行调理。

2、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丰隆穴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阴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3、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4、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的地方。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谢正常。

5、阴陵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6、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按六个穴位驱除疾病 按天枢穴治便秘


现在正值六月份,天气更加炎热了,高温天气让人出现诸多不适,诸如心烦意乱、精力不济易疲劳、失眠、抑郁等症状,按理说在这个本应是活力四射的夏季是不应该有这些问题的出现的。那么六月如何驱除疾病呢?推荐按摩6个穴位,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家赶走六月病。

一、养心神、助安眠

络却

络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通达人体全身的水道,负责体内的津液循环,而络却穴位于头部,膀胱经脉之气从此处联络入大脑,后又返回体表。这个穴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的位置,找的时候以承光穴为基准直上四个横指的位置即是络却。

食指按压络却穴,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可以清热安神,平肝熄风,主治头晕、目视不明、抑郁症等症状。

当阳

当阳穴不在经络上,但是它有着特殊的功效,能够疏风通络,清热明目。当阳穴位于头部,与两个瞳孔分别在一个竖直线上,在前发际上一寸位置。找的时候双目目视前方,沿着瞳孔垂直向上过发际线一个指节的位置就是当阳穴。

用食指指腹按压当阳穴,左右各1~3分钟,对于改善头疼、眩晕、失眠、健忘等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灵台

灵台属督脉,督脉负责调解阳经气血,如果督脉气血异常就会发生头脑、五官、脊髓和四肢疾病,阳气过盛就会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灵台穴位于神道穴与心俞穴下方,被称为心灵之台,找的时候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上推一个椎体,下缘凹陷处就是灵台穴。

灵台穴主治清热化湿,止咳定喘,经常用按摩槌轻轻敲打灵台穴可以改善颈部僵硬、忧郁、失眠等症状。

太冲

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是修身养性的关键经络,而太冲则是肝经要穴。太冲穴在足背,第一、第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找太冲穴的时候只要沿着第一、第二跖骨间的横纹向足背上推,找到凹陷处即可。

太冲穴主治平肝泻热,舒肝养血,对于失眠、头疼、腰痛、全身胀痛、闭经、胆结石等症状都有治疗效果,按揉此穴对消除焦虑有明显的效果。

二、治肠胃不适

督俞

督俞也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督脉之气转输后背体表的部位,位于上背部,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找的时候以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为准,往上推一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就是督俞穴。

重按督俞穴可以理气止痛,强心通脉,能够缓解心绞痛、主治发热、腹痛、腹胀、肠鸣等病症,肠胃有疾病或不适均可按此穴。

天枢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何谓天枢?脐上为天属阳,脐下为地属阴,天枢穴平齐于肚脐,犹如天地之枢纽,故名天枢。天枢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在前正中线旁开两寸位置。找的时候大概以肚脐旁开三横指处,如按压有酸胀感即是天枢。

按摩天枢穴时最好仰卧,以中、食两指按揉两分钟,可以理气调畅,调经止痛,对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痢疾、便秘等症状都有疗效。

男人经常熬夜,最伤身体这六个地方


熬夜对于男女都是一样的,是衰老的加速器。而男性工作压力大,很多都会面临着熬夜,那么男性熬夜有哪些危害呢?

男性熬夜的危害

熬夜透支1:皮肤

衰老表现:干燥、皱纹、暗疮、色斑晚10点到凌晨2点是皮肤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间,如果身体在安睡,皮肤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代谢废物。如果他在熬夜,皮肤也正在张大毛孔,外界的有害物质就都吸收到皮肤上了。而且熬夜也会让男人激素水平失调,诱发粉刺和暗疮等状况。

健康储备:给他一粒复合维生素B胶囊。维生素B被称为”美容维生素“,当它们团体作战时,效果特别好。维生素B1、B2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使血液循环畅通,维生素B6能滋润皮肤、减缓老化。

熬夜透支2:肠胃

衰老表现:胃疼、胃酸,甚至引发胃溃疡胃是身体中对时刻表比较敏感的器官,熬夜易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胃溃疡。同时,他在熬夜时常用的烟、浓茶、咖啡对胃黏膜也是不良的刺激。

健康储备:推迟晚饭时间。如果他今晚要熬夜,你最好让他迟一点儿吃晚饭,这样在熬夜中就不会太饿,减少吃宵夜也就避免了对胃的刺激。你可以提醒他在下午五六点时吃一个三明治,他的晚饭自然就推迟到晚上八九点了。

准备健康夜宵。例如蓝莓酸奶,酸奶中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能抑制某些有害细菌的繁殖,有净化、调理肠胃的作用,而且蓝莓所含的蓝色素——花青素对眼睛有好处,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微循环,维持正常眼压,缓解视力衰退。

中医解说:人体七个部位的刮痧保健方法


导读:中医解说:人体七个部位的刮痧保健方法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1、刮手脚,行气通络

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建议,先用刮痧板的面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至10次,能行气通络。同理可运用于刮拭双脚。

2、刮腹部,能通便

长期便秘不但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会使机体吸收毒素。可用刮痧板的面在腹部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刮拭。需要注意的是,如有内脏下垂,应由下向上刮拭。

导读:中医解说:人体七个部位的刮痧保健方法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3、刮眼周,能明目

相信大家都做过眼保健操,对其中的几个穴位也非常熟悉。而以刮痧代替手指的按揉,能对穴位形成更有效的刺激。先用刮痧梳点按睛明穴,然后以睛明穴为起点,外眼角为终点,分别从上眼眶和下眼眶两个方向刮拭。能改善眼睛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视疲劳、干涩。

4、刮颈部,活血舒筋

颈肩不适是伏案工作者的职业病,刮痧可以活血舒筋,改善局部气血淤滞的状态。主要选择三条路线,即后发际中点向大椎穴,以及后发际两个外角上缘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另外,感冒时刮拭这个部位还具有祛风解肌的效果。

5、刮胸骨,宽胸理气

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或劳累后,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可用刮痧梳的单角自上而下缓慢刮拭下半段胸骨。这个位置上有八会穴中的气会膻中穴,刺激这个穴位有宽胸理气的作用。此外,爱打嗝的人也可以经常刮拭这个部位。

导读:中医解说:人体七个部位的刮痧保健方法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6、刮胁肋,疏肝解郁

焦虑、抑郁、烦躁,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整个身体机能的紊乱。中医认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脏能疏通气机,因此能调节情志。由于人体两侧的胁肋主要有肝经分布,刮拭这个区域能疏肝解郁,其中,重点是乳头直线和第六肋间交点的期门穴。刮拭时,动作要慢,寻找并刮拭疼痛或结节的部位。

7、刮脚底,缓解失眠

失眠症患者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刮拭脚底,有助于促进睡眠,缓解头痛。方法是先从脚掌到脚后跟方向全脚底刮拭,刮热后再用刮痧板单角刮拭脚心中央的涌泉穴。

温馨提示:头部是全身阳经汇聚的地方。清晨起床后,用刮痧梳刮拭头部,能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方法是以头顶的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至头皮有热感。如果有疼痛点,可在此点上反复刮拭5至10次。

中医解说:身体七个部位的正确刮痧方法


七个部位的正确刮痧方法

1.头部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面利法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痧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

太阳穴:太阳穴用刮板角部从前向后或从上向下刮拭。

头部两侧:刮板竖放在头维穴至下鬓角处,沿耳上发际向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

头顶部:头顶部以百会穴为界,向前额发际处或从前额发际处向百会穴处,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后头部:后头部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后颈部发际处,从左至右依次刮拭。风池穴处可用刮板角部刮拭。

头部也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

2.面部

面部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面部出于美观影响,因此手法需轻柔,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眼睛、口腔、耳、鼻病的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才可刮出痧。刮拭的按力、方向、角度、次数均以刮拭方便和病患局部能耐受为准则。

3.后项部

人体后项部有六条阳经通过,经常刮拭后项部,可以滋阴潜阳,补益人体之正气,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4.背部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用全息刮痧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5.胸部

胸部正中线任脉天突穴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胸部两侧以身体前正中线任脉为界,分别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过乳头部位。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6.腹部

腹部由上向下刮拭。可用刮板的整个边缘或三分之一边缘,自左侧依次向右侧刮。有内脏下垂者,应由下向上刮拭。

7.四肢

四肢由近端向远端刮拭,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病人,应从肢体末端向近端刮拭,关节骨骼凸起部位应顺势减轻力度。

湿气重七个部位很受伤 快按着六个地方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