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了解女性养生 > 导航 > 父母运动养生

不能只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

【www.ys630.com - 了解女性养生】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不同人群的养生方面的误区呢?养路上网站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不能只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最近,你有没有陪父母逛逛街,有没有陪父母吃吃饭,有没有陪父母聊聊天……又是九九重阳节,如果这些事情你忘记做了,希望你们今天和以后的日子里别再忘了去关心你的父母。其实70%的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

心事一:儿女过于关切 老人却没精神

89岁的吴老和老伴儿本来单独住,后来,女儿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决定将老人接回来住一段时间。两位老人去了后赶上女儿出差,女婿生怕对老人照料不周,做了早饭给老人放在桌上,告诉老人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再起床,并告诉他们平时不要到街上去,以免车碰着。

中午,姑爷又打车回家给老人做饭,两位老人真正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三个月后,两位老人回到自己的住处,原本自己做饭的老人发现自己不会做饭了。邻居们发现老人没以前精神了,衰老得很快。

专家解惑:这是一种老年退形性变。老年人接触事物越少,其适应能力就越弱,有的甚至原来会做的事儿也不会做了,这就需要儿女给老人提供一个独立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每天有事儿可做。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实际上反而会让老人认为自己老了,无用了,从心理上退出这个世界,加速衰老。

心事二:吃穿不愁,孤单老人“病了”wwW.Ys630.cOm

王大娘今年69岁,老伴在两年前去世,女儿在外地工作。王大娘自己有丰厚的退休金,吃不愁、穿不愁,但她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每天常常对着空屋子发呆,还长吁短叹。王大娘真想让女儿多陪陪自己,或者多打几个电话与女儿聊聊,但又怕影响女儿工作。王大娘心里烦啊,渐渐地她发现自已胸痛、腿痛,浑身不舒服。

女儿在电话里得知母亲病了,急忙请假从长沙返回长春,陪母亲到各大医院看医生,可是走遍了各大医院,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就是查不出病来。可把女儿急坏了,最后在医生的提醒下,女儿带王大娘来到心理研究所看了心理医生。

专家解惑:王大娘其实得的不是病,而是由于孤单出现了心理问题,但又不愿意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采取了一种压抑的办法,而这种情绪压抑久了,就有了一种非理性表达,即躯体转化障碍,这种情况在老人身上比较容易发生。有的老人由于极其渴望儿女的关注,在内心潜意识里承认自己“病了”、“不行了”,甚至会尿在床上、拉在裤子里。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想到老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要带她看心理医生,多关心她。

心事三:空巢老人希望有个伴儿

张大娘的老伴得了肺癌,她是在医院照料老伴时认识赵大爷的。当时赵大爷的老伴也得了重病,两个人同命相连,再加上同龄,自然就有很多话说。后来,两个人的老伴先后去世,虽然双方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两个老人都觉得和儿女谈不来,于是就经常凑到一起聊聊,渐渐地两位老人就有了重新组成家庭的想法。

可是一说出口就受到双方儿女的极力反对,于是两位老人再不敢提结婚的事儿了,也不敢见面了。双方越来越觉得心里不舒服,张大娘每天闷闷不乐,也不声不响,吃得也少了,睡眠也不好。后来被女儿送到心理诊所时,经过医生的疏导,老人哇的一声哭了,“这么大岁数了,就是不想拖累儿女,想让身边有个伴,哪怕有事儿了,身边有人帮着打个电话也行啊!”

专家解惑:空巢老人都易得这种隐匿性抑郁症,表现为失眠、少言,不好饮食。老人总有一些自己的经历和心理话是不为年轻人所理解的,老来老来就想有个伴,这个时候,当儿女的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见,不要过于自私,碍于自己的情面。要充分考虑老人的境况,要知道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老人的全部需要。

其实,老年人除了大把的心事外,还有“五怕”。

怕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

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怕赋闲 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怕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怕变故 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怕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多和父母说说话

郑晓华教授介绍,老年人对社会适应程度差,社会活动退缩,对本身价值认可降低,心理落差造成他们对社会新事物接受困难,老人会变得顽固、难以沟通。这时儿女要成为老人的倾听者,不要与老人争辩,要将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多讲给老人听,并多鼓励老人。

比如老人在排便时就该拍拍他说:“真不错,排便总是这么有规律,身体肯定没问题。”这样老人就会明白自己做得好,坚持下去,另外还要让老人多接受新事物,多锻炼自己,比如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什么的。社会上也要多关注老人,比如举办一些老年大学等,都是关注老年人的比较好的方法。

Ys630.com相关知识

回家与父母聚应该注意啥?


由于平时工作忙,很多人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才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真可谓其乐融融。然而,假期结束,送走了儿孙,突然的冷清容易让老人的情绪陷入低谷。很多老人在聚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也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说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很等。一般来讲,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也就越大,很容易滑向相同等级的对立情绪状态。比如说,我们为一件事感受到非常紧张,当这件事情度过后,便进入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对父母来讲,儿孙们回到家很容易让父母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开心,而一旦聚会结束,儿孙离开,老人的情绪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儿女们应该意识到父母可能出现的情绪,并有意识地采取干预手段。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父母减缓情绪的冲突。

给父母充足的思想准备 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对父母说“我们要走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应该暗示“我们要走了”,比如让孩子整理书包,或者向父母提起一会儿回家后还要做些什么事情,比如说:“我想一会儿回家后把明天的早饭准备一下。”这些行为和言语都在为你一会儿的抽身离去做铺垫,让父母有一个心理准备。

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 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情绪,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比如聊聊新的一周准备做些什么等。同时,也可以把下次再来的日子说清楚,让父母心里感到一种慰藉,比如说:“下周六我们一定还来。”

有意识地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绪,可以有意识在自己离开后的一段时间里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如让父母去逛逛街,留心哪里有健康讲座,告诉父母让他们去听……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冲心理上的落差。

子女千万别忽略了父母


首先。是人际反应特质不同。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造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不同强度。有些人交往的需要不是很强烈,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他们虽然儿女离家,或是孤身一人。却没有孤独的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要较强,所以,当面对空巢生活情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其次。是气质类型不同。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气质类型上属于抑郁质与粘液质的老年人容易孤独。因为,粘液质的老年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内心不易外露;而抑郁质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胆小孤僻。可见内向的老年人,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爱与人交往,喜欢沉思而孤僻,特别是在新的情境里,多半选择沉默。

再有。是自我认知不同。孤独的老年人往往自我认识不足,容易过低地估计自我。他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与人交往时,总爱拿自己的短处去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单位都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便逐渐与人疏远了。

面对空巢孤独感的老年朋友,怎样进行心理自救

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认知疗法。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为疗法。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

心理自救方法之四:生活疗法。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这里有两层意思。子女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就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

此外,尽量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父母变敏感是因为害怕变老


刚生完孩子的周小姐请了妈妈来照顾小外孙,觉得这样可以更省心,谁料到,这母女之间却有了意想不到的矛盾。

事情的起因是某一天,周小姐发现母亲因为照顾孩子,几个月没顾上染头发,于是提醒她白头发多了,该去染染。母亲听了这话,立马变了脸色:“我知道,你就是嫌弃我老了,不中用了!”没想到,自己一句善意的提醒居然让母亲生气不已,周小姐心里觉得委屈:曾几何时性格开朗的母亲,变得这么敏感多疑了?

“周小姐妈妈的这种敏感,在老人中很常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王大华表示,在面对进入老年期这一事实时,许多人会觉得惶恐不安。比如周小姐的妈妈,突然当了外婆,会让她对自己的认识一下子发生改变。再加上她可能还处于更年期的末尾,情绪本就容易波动,照顾孩子又很辛苦,于是表现得敏感多疑。

其实,人在五六十岁时发生的许多事,比如当了爷爷奶奶、突然退休、体检查出了各种病……都容易让老人产生心理落差。“说到底,这都源于对衰老的恐惧。”王大华说,尤其是那些天天闷在家里的老人,更容易“瞎琢磨”。

王大华建议子女,如果发现老人变敏感了,首先要鼓励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出去动动:钓鱼、遛鸟、旅游,别管做什么,宗旨就是让他们把心思分散到别处。

其次,多对父母说一些鼓励的话,告诉他们这个家离了他们真是不行,让他们从家庭中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如果父母身体确实有病,就试着让他们多接触科学的知识,不要过于紧张也别不当回事。买两本权威专家的书,或去听听讲座都会有好处。

端午佳节与父母聚应该注意啥?


端午佳节就要来临,记忆中喧哗热闹的的龙舟竞发、家家飘香的粽子和还有孩童们额头上的一点雄黄的画面如是美好。由于平时工作忙,很多人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才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真可谓其乐融融。然而,假期结束,送走了儿孙,突然的冷清容易让老人的情绪陷入低谷。很多老人在聚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也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说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很等。一般来讲,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也就越大,很容易滑向相同等级的对立情绪状态。

比如说,我们为一件事感受到非常紧张,当这件事情度过后,便进入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对父母来讲,儿孙们回到家很容易让父母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开心,而一旦聚会结束,儿孙离开,老人的情绪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儿女们应该意识到父母可能出现的情绪,并有意识地采取干预手段。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父母减缓情绪的冲突。

给父母充足的思想准备 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对父母说“我们要走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应该暗示“我们要走了”,比如让孩子整理书包,或者向父母提起一会儿回家后还要做些什么事情,比如说:“我想一会儿回家后把明天的早饭准备一下。”这些行为和言语都在为你一会儿的抽身离去做铺垫,让父母有一个心理准备。

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 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情绪,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比如聊聊新的一周准备做些什么等。同时,也可以把下次再来的日子说清楚,让父母心里感到一种慰藉,比如说:“下周六我们一定还来。”

有意识地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绪,可以有意识在自己离开后的一段时间里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如让父母去逛逛街,留心哪里有健康讲座,告诉父母让他们去听……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冲心理上的落差。

让父母幸福的18件事


老人快乐健康,方能延年益寿。印度老年病学专家朱奈德·塔希尔表示,幸福感是长寿的一大关键。老人幸福感一方面来自其本身,另一方面与子女的一些行为表现也密切相关。印度“Funzug快乐网”最新载文,总结出有助于提升父母幸福感的18件小事。

1.给父母留足够的钱,以免他们对你张口犯难。

2.和父母分享有趣和开心的事,让他们时常微笑。

3.与老人说话时,应注意“一慢二巧三温柔”,切忌抬高嗓门,大声嚷嚷。

4.与父母一起外出时,应走在其身后。一方面,老人步速变慢,儿女走在后面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防止摔跌等意外。另一方面,走在后面可以减少老人的压力,让他感觉到尊重。

5.经常关心父母需求。一些简单的话语可让父母感到心里非常温暖。比如,“妈,你渴了吗?我给你沏杯茶吧?”“爸爸,你饿不饿?”等。

6.密切关注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必要时,带父母看医生。定期给老人全面体检。

7.时刻关注父母服用的药品。老人记忆力下降,用药安全是大隐患。子女要时刻清点父母常服的药品,用备忘录或者手机设置提醒,准时提醒父母按时按量服药。

8.带父母逛逛公园。跟着老人的步伐,尽量走慢些。

9.如果无法每天陪父母散步,不妨在周末饭后陪父母出门走一走。

10.不要直呼父母的名字,尽量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称呼他们。

11.随时为父母开门,一为安全,二表尊重。

12.以父母的生活起居习惯为主,调整你的时间表,给父母安排活动。切勿让父母适应你的时间表。

13.给父母买东西。子女为父母买衣服、鞋子以及牙膏等小东西,都会让老人非常快乐幸福。带父母逛商场,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给妈妈买一只漂亮的茶杯,或者,给父母买本好书。

14.下班回家时,第一件事最好是到父母房间问候一下。

15.尊重父母的社交圈,让他们与新朋老友尽享欢乐。研究发现,善于交往的人更长寿。通过社交,人们会发现生活更有意义,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16.一旦与父母发生冲突,应尽量顺着老人。常言道“老人如小孩”。老人脾气与小孩很相似,一样需要关怀和照顾。对父母应该有极大的耐心。

17.尽量与父母住一起,以便照顾他们。如果有能力,最好不要让年迈的父母单独生活。

18.吃饭时,应遵循“父母优先”原则,给老人家先盛饭菜。

为父母设计的全方面健康细则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母亲的厨房不像以前那么整洁,碗筷好像总洗不干净;你发现家里有股异味,父母却闻不到,地板衣柜也常常沾满灰尘;你开始抱怨母亲做的菜太咸太难吃,父亲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取而代之的是煮得烂烂的菜……这一切都是爸妈日渐老去的信号。

近日,美国《真简单》杂志为父母设计了安全、卫生、饮食、用药等方面的健康细则。无论是否与老爸老妈住在一起,做儿女的都应经常为他们的健康把把关,大到房间布局,小到药箱里常备的东西,只要从细节上多为他们考虑,父母的生活完全可以变得更方便、舒适。

安全:淘汰过高过矮的家具

“节假日去父母家,首先应仔细检查他们的住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与保健教授琼•塔纳建议。

在选择家具时,少一些带棱角、曲线的,并尽量靠墙摆放,为老人的行走减少一些阻碍,以免碰伤。老年人不宜爬高或躬身,所以那些高过头的顶柜,或抽屉低于膝盖的家具最好早点淘汰。

家有老人,地面是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好使用木地板,或在居室铺地毯,以防父母因腿脚不便摔倒。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则应采用有凸起花纹的防滑地砖。考虑到老人站立时间不能太长,淋浴房内不妨放个小凳子,浴缸里面和外面都应放置防滑脚垫。老人平衡力较差,容易跌倒,最好在浴缸、洗手池、坐便器旁边多安几个扶手。

老人一般视力不好,因而在走廊、卫生间和厨房的局部、楼梯等处尽可能安排一些灯光,以防磕碰和摔跤。一旦年纪大了经常起夜,最好让灯的开关离床头近些,方便老人操作,或在卧室安装低照度长明灯。另外,可以在卧室通往卫生间的走廊装一个地脚灯,卫生间的照明开关也最好安装在门外。

卫生:“湿式清扫”最除螨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感官能力也逐渐恶化,甚至注意不到房间里的灰尘、垃圾或者发霉的东西。洛杉矶临床社会工作者夏洛特•施皮格尔曼表示,由于老年人易患关节炎,对他们来说,像打扫房间这样的简单问题都成了痛苦的“挑战”。

台湾一项研究发现,霉菌是造成中老年人过敏发作的主因,约占37%。尤其像曲菌等,会让老人产生类似感冒的过敏反应,比如头痛、流鼻涕、眼睛不舒服或气喘发作等。所以,清洁时尤其要注意温暖潮湿的地方,例如厨房、浴室、水槽的排水孔、冰箱的底盘、浴缸等。

墙壁、天花板、植物盆栽是霉菌最喜欢藏匿的场所,清洁时要特别留意。卫生间墙壁上能用肉眼看到的霉菌孢子,不妨用海绵蘸取稀释过的漂白水擦拭,也可在温水中滴一点白醋或柠檬汁。如果清除后,霉菌仍然持续生长,表示可能有漏水问题,应检查水管线、天花板,并请专人整修。

在帮老人清洁房间时,用湿毛巾、湿拖把等进行“湿式清扫”更易除螨。比如说,擦玻璃时先用湿布擦去灰尘,毯子和布艺用品则要用5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浸洗。

冰箱:奶制品最易受污染

父母的饮食是关乎健康的大问题。跑到厨房或者打开冰箱检查一下,有哪些不健康或者过期的食品还待在那里。美国公益科学中心的营养科主任邦妮•雷伯曼建议说,多陪父母逛逛超市,勤更换冰箱里的食物,一些营养可口的家常菜做法要随时记录下来,和父母分享。

老人买菜喜欢一次买很多,放在冰箱里慢慢吃,如果饭菜做多了当天没吃完,也舍不得倒掉,而是放进冰箱里,留着第二天热热再吃。要告诉他们,其实,冰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安全,在冰箱冷藏区,有些细菌可以在0℃—20℃的环境中生长。像奶及奶制品、豆制品和水产品都是容易受污染的食物。

老人大多记忆力不太好,经常发生东西就在手上却转着圈到处找的事情,所以封闭式的橱柜储物设计不太适合他们,最好在灶台或洗菜盆处的墙上装一些放瓶罐用的金属小挂件,或将烹饪用的油、盐、酱、醋、味精、胡椒粉等调味品用小瓶备出一份,放在靠近灶台的地方,能省去许多弯腰或探身翻找的时间,方便又安全。

老年人的牙口不好,喜欢吃一些软的、煮得烂烂的食物,而熬煮东西比较费时间,所以他们经常一边做饭一边干其他事情,最好在厨房给父母备一个做饭用的定时器,随时提醒灶上的食物已经可以熄火了。

小药箱:3个月检查一次

患慢性病的老人,一旦病情好转,很容易忘了服药,直到更严重的情况卷土重来。美国马里兰州圣十字医院缓和医学科主任医师芭芭拉•苏潘尼博士强调,带父母看病时,一定要让医生向父母解释清楚长期服药的必要性,以及不按时服药的危险性。

很多老人病发突然,所以最好把药箱放在老人床头,如果夜间发病,一伸手就能够到。每3个月检查一次看有没有过期的药。尽量选择非处方药,因为它们一般疗效确切、用法简单,而且常用药最好少而精,量不用过多,最重要是看它能不能“药到病除”。

小药箱里要常备以下几种物品:心脑血管药物,平时不妨多备点硝酸甘油,一旦觉得有胸闷、心脏不适,或出现心绞痛,立即含服。消化类药物,老人胃肠功能不好,可以准备些吗丁啉这样的胃肠动力药,以及开塞露等通便药。

血压计、血糖仪,耳朵不好的老人最好选择电子血压计。当感觉有头晕、胸闷等不舒服的症状时,最好能及时量一下。平时早晨起床后,不妨测测血压,以便更早地发现异常。

血糖仪是糖尿病病人的必备之物,不舒服时可随时随地测量。氧气袋,家有患心脏病或肺功能不好的老人,建议备上一个。

体温计,老年人对自己体温变化的敏感性已经大不如前,大多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已经发烧。所以,当老年人精神不济、没有食欲时,最好先量量体温,看是不是发烧“惹的祸”。此外,感冒、退烧、止咳、平喘类药物也可以常年备用。

最后,老年人容易漏服药,可以准备21个小瓶,并标注清楚一周七天早、中、晚的时间,将一周需用的药物预先分放好,便于老人服用,也可建立服用药品的日程表或备忘卡。还应向父母强调一些必要的用药小常识,比如:服药最好用白开水,肠溶片和缓释片不可掰碎了服等。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不能只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了解女性养生”专题。

不能只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