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八旬老人把打太极当养生 > 导航 > 八旬老人养生方法

八旬老人难忍寂寞跳楼宣泄

八旬老人把打太极当养生。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不同人群的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旬老人难忍寂寞跳楼宣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6月13日,常德一名81岁的老人从自家二楼阳台跳下,幸运的是没有危及生命。这一跳,老人也如愿看到了常年不在身边的儿子。

空巢老人自杀的悲剧时有发生,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2008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600万。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向新说:“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家庭赡养的单帮一模式已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网络。”

事件 老人用跳楼宣泄孤寂情绪

6月13日上午8点多,81岁的李菊珍(化名)从自家二楼阳台跳下,头部受伤,左手粉碎性骨折,幸运的是没有伤到要害部位,无生命危险。老人送到医院后意识还很清醒,向众多围观的人讲述了心里话。“她说跳楼是因为一个人过得很辛苦,没意思了。”陈女士说。

老伴去世多年,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工作,很少陪在自己身边,李菊珍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前些年,老人由孙子在家照料,但半年前,孙子扛起背包南下打工了,李菊珍的饮食起居靠自己料理。李菊珍性格日渐孤僻,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候一整天都不吃不喝。6月13日早上起来,老人看着空空的房间,情绪越来越低落,8点多,她爬上阳台,用跳楼的方式宣泄心中的寂寞和痛苦。

“老人太可怜了,送到医院时,两个儿子都还没有赶来。”陈女士说。

状况 “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

省统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到2008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20.2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老人是独守空巢的。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要么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要么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目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不是一个新问题了。”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向新说,“老人尤其是80岁左右的老人独守空巢的现象很多,一方面,子女年纪都比较大了,他们照顾父母本来就有点力不从心,即使子女年轻力壮,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再有,老伴去世的话,老人独居生活就更不容易了。”

方向新说:“中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

对策 应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

昨日下午,长沙市天心区中鑫敬老院里,75岁的王怀宋老人正和老伙伴们下棋、聊天,他一生无儿无女。“我这里离湘江风光带很近,平时上午到风光带散散步,下午看看报纸、电视。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就把敬老院当成家。”

记者走访长沙市部分敬老院,在和老人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独居老人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一个途径。”方向新说,“很多人认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其实不然。目前,靠家庭赡养老人的单帮一模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结合多种社会资源。”

方向新说:“首先是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等,这些机构是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的主要内容。老人不去福利院的话,社区应该开展帮扶工作,定期派医生、义工等上门照料。”

“当然,不能忘记,需要发挥我国传统,子女尽心尽力照料老人。空巢老人毕竟需要情感抚慰。”方向新说。

扩展阅读

八旬老人做百个俯卧撑 盲目效仿易骨折


最近有新闻报道一名来自福州的81岁老人李国川,在5分钟内能做百余个俯卧撑。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篮球这些运动,李奶奶都会,并且全部是自学的。而且,李奶奶还自创了一种运动,她称作“不倒翁滚”。

在我们对李奶奶膜拜的同时,很多中老年人也跃跃欲试,要提醒大家,老年人骨质疏松现象普遍存在,稍有不慎即发生骨折,因此不要盲目效仿。

中老年人易骨折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由于外伤或内伤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骨折基本上都是意外伤害造成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意外伤害事故是经常发生的。造成骨折并不可怕,首先要端正态度,必须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正骨复位,现在的医院医疗设备和手术还是非常先进的,一般都会正骨复位。

骨折在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中,发生率很高,不少中老年人不小心摔一跤,就发生了股骨颈骨折,咳嗽一声,就断了肋骨。为什么中老年人这么容易骨折呢?就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造成的:

(1)骨骼变脆。随着年龄变老,人体对蛋白质和钙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30岁以后,骨细胞的分解速度逐渐超过了骨细胞的合成速度,使骨骼内部逐渐空虚,骨骼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坚硬,而是变脆,因此,容易出现骨折。

(2)肌腱硬化。中老年后,肌肉、肌腱等运动功能也随之减退,活动能力逐渐下降,肌腱硬化,弹性和韧性变差,肌肉萎缩,肌肉之间协调差了,运动时,肌肉、韧带等对于骨骼的作用力不平衡,就会发生骨折。

(3)中老年人自我保护力下降。随着增龄,中老年人的身体灵敏度变差,大脑对意外事变的反应性变差,自我保护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明显减低。他们不易应付突然的姿势改变,容易发生意外骨折。

骨折给中老年人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中老年人常见骨折有哪些?

中老年人常见骨折

中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桡骨远端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等。

尤其是老年人意外跌倒时,手撑地受力,从而引起桡骨远端骨折;如摔倒时,髋部着地,下肢撞击力量会引发髋部骨折;如是负重时弯腰跌倒,则很可能造成胸腰椎椎体骨折;另外老年人骨钙流失严重,极易出现腰椎压缩性骨折等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老年人常见的骨折该如何治疗?

一、桡骨远端骨折

普通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加上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及不稳定的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

二、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的区域不同,分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非手术方法有骨牵引或皮牵引,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全髋置换、半髋置换、空心钉、pEN-A、DHS、锁定钢板等手术治疗已被广泛采用。无手术禁忌的老年髋部骨折首选手术治疗,从而缩短卧床时间、尽早恢复患肢活动、降低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三、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因该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所以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家属配合做适当功能锻炼、使用消炎镇痛药减轻患者痛苦,同时还需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无手术禁忌的老人可选择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手术进行治疗。

俗话说的好,“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但是你年轻时不怎么锻炼,当已经患上骨质疏松或上了年纪,运动时还是悠着点好。

老人爱买药源于寂寞


针对一些老人爱买药的现象,不少有此经历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说得入情入理,为什么父母就是不听劝?对此,心理咨询师说,老人这么做,和受冷落有关。

不停买药源于心理暗示。洛阳市心理咨询师杜彬认为,老人不停地买药,与老人的心理有关。他说,目前年龄在60岁-80岁的老人,大多数对如今的生活较为满意,努力延长生命,想多享受享受好生活。这是一些老人不停买药的主要原因。

另外,不少老年人现在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积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无良药商针对老人的心理,想方设法向老人推销药物,也是造成老人不停买药的客观原因。

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询师表示,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

老人不停地吃药,一方面有“自己照顾自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关注,以此获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女单纯通过反对或劝说的方式解决问题,效果适得其反。让老人停止乱买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给老人最贴心的支持和关怀,让老人从心理上不再依靠药物,而是依靠子女。

老人的寂寞公车情结


老人、寂寞、公交车这三个词语,你能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话,可能多少会有些心酸。由于生活的寂寞,一些持有老年卡的老人把乘坐公交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乘车漫无目的,只想看看窗外热闹的风景。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老人坐的不是车,是寂寞!”

经常乘坐公交车的老王就是其中的一位,前几天记者乘车时偶然碰到了老爷子,交谈中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女、孙辈们由于工作比较忙,只有周末才能来家里看望他。平时没事的时候,老人就喜欢坐着公交车到处逛逛,来排遣生活的寂寞。

“我有老年卡,乘车免费,车上还有许多人给我让座。更主要的是车上很热闹,还可以沿路看看车窗外的风景,我感觉这样解闷。”老王说着,旁边座位上的几位老人也随声附和着,表示赞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老王一样,不少老年人的确已经把乘公交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位老人还说,他哪天也要坐上四五趟公交车,有时感觉实在没事可干,就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不少老人还表示,现在70多岁的老年人如果再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真不知道干点什么好,只能乘公交看风景打发时间。

就此,记者也采访了相关心理专家,他们表示老年人过了“两道坎”,一道是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中走出来,一道是孙辈长大了从繁重的家务中摆脱出来,这时的老年人很容易感到,生活突然失去了重心,虽清闲心里却很空落。

此时,他们更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有一些年轻时没有时间去学的兴趣爱好,趁着清闲去学一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人应该相应学习一些书法、绘画和太极拳等动静结合、健身健脑的本领,从中还可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进行交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这样就能远离孤独与寂寞。

市老龄办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目前开展了不少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活动,比如老年书画协会、老年文艺团体等。各个社区也有一些如老年秧歌队、老年贴布艺术、老年星光之家等团体和场所,专门接纳老年人娱乐健身。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老年人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关注,在一些社会活动中,邀请他们参与,多听听他们的看法,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唠叨揭秘老人寂寞心情


唠唠叨叨是每个老人家的特点,喋喋不休其实是老人们心理、生理功能退化的表现。

首先,唠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手段。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要获得健康,需要各种环境因素的丰富刺激。如果缺乏这种刺激,人就会变得呆板而神经过敏。老年人从工作或劳动岗位退下来后,就会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一些“不顶用”的事情上。譬如热衷于回首往事,因而喋喋不休。晚辈下班回到家之后,老人就会尽情倾诉心中郁积之言。子女独立后不少事情不再听命于父母,本能的心理防卫功能会使老人坚持己见与习惯,不赞成小辈的意见和看法。或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别无所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转而对下一代过分关心。

其次,老人需要通过话语的不断反复,来达到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平衡。

老年人由于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明显地引起感觉能力降低。老年人感知能力降低之后,这种心理活动的反馈就失灵了如看不清东西,就自言自语地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力努力张望;听力减退,自己说的话连自己也没有听到,就会重复再说,力求使自己听到;看到别人开口,自己却听不清,就会产生焦虑,再三催问。

记忆力减退,更是老年人反复唠叨的重要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能力的障碍。老年人往往对眼前即事迅速遗忘,看文章,听讲话,必须重复几遍才能搞清楚;自己刚刚讲过的话,立刻又忘了,还以为自己根本没讲过,这样势必重复同样的话语。

总之,对于老人家的唠叨,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宽容,多给予关心和尊重。

老人寂寞花钱找陪聊


每次聊天要付给陪聊者10元左右,刘伯几个月来已花了近千元“陪聊费”;有的陪聊者实际上是听众,听老人回忆往事;找人聊天者不仅是阿伯,有的阿婆也想找人谈心解闷。

最近,有报道西安市有的老年人为了排遣寂寞,竟然天天泡公园找年轻女性“陪聊”,只为图个“快乐和关怀”。近日,记者专程到广州市内的人民公园、海珠广场、晓港公园等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广州老人找中青年女性陪聊天的现象,虽然不至于“明目张胆”,却是遮遮掩掩,有点含羞答答。

遮遮掩掩的陪聊现象

一天下午在人民公园发现这里聚集的老人很多,有唱歌的、跳舞的、下象棋、打扑克的、打羽毛球的、逗狗的,其中混集了一些中年女性拎着小包,不停地穿梭在人群当中。每当有老人单独坐的时候,这些在附近游荡的中年女性马上趋前与其搭讪,有的聊得十分“投入”,还不时发出笑声,更有的陪聊女性还挺“热情”地帮老人搓背、揉腿,其亲热程度有碍观瞻。

一位经常到这里聊天的刘老伯,他说,他已经70多岁了,在广州某运输公司退休,居住在芳村区,虽然衣食无忧,可是一个人很寂寞。两年前老伴去世了,儿子忙工作经常跑深圳、珠海等地,女儿也出嫁到香港。他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剩下的时间就是独自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打盹儿。长期独守空巢的孤寂,使他变得焦虑不安。今年初,刘伯在人民公园里转悠时,发现好多老人在聊天,有些老人聊完天后,还给陪聊的人一些钱。当时,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花钱找个中年女性聊天实在面子过不去。

但是,后来经不住整天对着空墙发呆的寂寞,他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一个40多岁的女士聊天,主要聊一些关于家庭、子女以及老人如何安度晚年的话题,后来还聊一些关于历史的问题等,聊天后,感觉心情好多了。刘伯说,每次聊天后要付给陪聊者10元钱,几个月来已花了近千元的聊天费,但是买到了好多快乐,也不觉得孤单了。

陪聊者不下雨也拿着雨伞

在晓港公园也发现有陪聊现象。晓港公园里有林荫大道、湖水以及假山,宁静的环境既吸引了老人们到这里活动,也引来不少从事陪聊的中年女性。记者发现这里有一个“奇特”现象,即使阳光明媚的天气,不少从事陪聊的中年女性都带着雨伞。原来,有些老人与陪聊女性的行为如情侣一样亲密,他们陪聊时,雨伞总是在前边遮挡着的。

“和我聊天的老人,倾诉型的占了一半多,那些老人有满肚子的话语,却缺少一个听众,这时,与其说我是陪聊天,不如说是听众,他们滔滔不绝地讲,讲自己的童年、自己年轻时的最自豪的事情,以及子女的趣事等,我则很认真地听他们讲,而那些动手动脚的老人只是少数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陪聊女子说。

在晓港公园里转了一圈,看到一些老年人笑嘻嘻地和旁边的中年女性在聊天。在湖边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伯向陪聊的中年女***了钱就离开了。刚刚给“陪聊”人付过10元钱的满头白发的陈伯对记者表示:“这个人不行,聊了两句就知道没知识,而且也不是正经陪人聊天的,我不想浪费时间和心情。”据其称,他一周来这里二三次,找人聊天,但一定要有知识,能谈得来,否则只聊几分钟就打发对方走了。这样的方式就像做生意一样,谁也不欠谁的,大家两清。

希望能生病让儿子来陪聊

“真的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家住番禺丽江花园年近七旬的钟老太表示:找人聊天不仅是男性老人,好多女性老人也很孤独的。

钟老太两年前失去老伴,孝顺的儿子和媳妇为了让母亲晚年享清福,特地从湖南老家把她接到番禺来,没想到这享福却成了享受孤独。钟老太原来在农村养成的习惯,一下子很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尤其是在老家的时候,钟老太最喜欢和邻居们一边端着碗吃饭,一边聊天,日子过得很开心。可自从来到番禺后,她住在三室一厅的房子里足不出户,邻居之间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儿子、儿媳忙工作,孙子上学住校……原本爱说爱笑的钟老太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这么大的房子里整天都是我一个人,在家里找不到人说话,那种滋味别提多难受了。我也想出去玩玩,可人生地不熟,万一有个闪失还让儿子担心。”

“其实,有时候也希望自己能天天生病,因为这样的话,孩子们才会请假陪在我身边,和我说说话。”钟老太抹着眼泪说。

空巢中的寂寞老人各有各的寂寞!


幸福的晚年生活是相似的,但在空巢的家庭中———寂寞老人各有各的寂寞

在对高寿老人的采访中,记者时时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和浓浓的亲情。但同时,记者也接触到许多空巢老人,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孤单和无奈,让记者心酸不已。空巢老人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我们叫做“独居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空巢老人。与高寿老人相比,这些人占据了老年人更大的比例,昨天,记者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孤寡老人:孤独凄凉最难挨

孙秀双老人今年84岁,老伴早逝,无儿无女的她独身一人居住在市医药公司宿舍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里。昨天上午,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坚强的老人几次流出辛酸的眼泪。

孙秀双老人双眼患有白内障,对面不能看清人的五官。但她还得自己买菜、做饭、洗衣,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老人不仅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两间屋子也收拾得井井有条,那一尘不染的桌椅、抻得平平展展的床单,就连健康的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与其他孤寡老人一样,孙秀双老人有着许多的无奈。老人年轻时没有工作,她现在的全部收入,是政府发放的每月205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加上老伴生前单位每月50元钱的补助。水电费、吃穿用,全部生活开支都来自这255元。

如果遇上感冒发烧不舒服,她的办法就是“抗着”,实在不行吃点感冒冲剂。如果病重不能做饭了,就冲点侄子们送来的奶粉。

“要是犯了心脏病,我也不打算治,抗不过去死了,我也就解脱了。”说到这,老人无神的眼里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记者点评:

孤寡老人是独居老人中最无奈的群体,尤其是没有工资及其他经济来源的老人,更是经常陷入贫困和孤苦的境地。

好在,孤寡老人的境遇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逢年过节,居委会、办事处、区政府乃至市里的一些部门,都会组织人员前去慰问。平时,邻居们对他们也非常关心,还经常有志愿者到家里来服务。以孙秀双老人为例,她所在的华新社区居委会辖区里,她是惟一的孤寡老人,是居委会的重点帮扶对象,低保金送上门,有志愿者服务首先想到的就是她。但是,这些,能解决孤寡老人们全部的困难吗?

独居老人:日子真的好潇洒?

74岁的霍大妈有五个儿女,全都在本市居住,孩子们也强烈要求她去自己家里居住,可她就是不肯。“自己一个人挺好,和孩子们在一起不方便。”她随手拿起一个茶杯,“比如,这个茶杯,我认为放在这里好,可他们认为放在那里好,怎么办?”

一个人的日子怎么打发时光?邻居们说,居委会组织腰鼓队,霍大妈得知后,搬出自己的缝纫机,和其他几位大妈一起,给腰鼓队做演出服装,一做就是几天,不拿一分钱报酬。当然,这些事不是每天都有,闲下来时怎么办?闷不闷?“闷什么?闷了就去大街上,那里有的是人。”

如果病了怎么办?“小病自己看,大病找孩子们,我平时一分钱不花他们的,看病缺钱不找他们找谁?”

记者点评:

儿女就在本市,可老人偏偏要独自居住,如今,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

养儿防老,可这些老人为什么偏偏要独居?一句“自己一个人很好”,潇洒之中其实透着辛酸。从霍大妈的话里,记者能感受到她对儿女的爱和怨。

空巢老人:富足生活难遣孤单

刘大爷和刘大妈今年70多岁了,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远在美国,老两口留守在石家庄的“空巢”里。

老两口都是退休干部,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儿女也都是高收入阶层,不时给老人寄来一些高级保健品。在外人眼里,他们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走到哪里,老两口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可是,谁能想到,回到家里的老两口,面对空旷的三室一厅,孤寂之感不时涌上心头。看到儿子喜爱的书籍,摸着女儿甜笑的照片,老人心里好空虚。给孩子们打个电话吧,正是上班时间,他们都忙着,没事没情的打电话干什么

实在无聊了,他们也去儿女家走走,但他们说:“那不是自己的家,不能长住呀。”

记者点评:

随着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也日益增加。通常,他们比普通老人的物质生活要好一些,在人们眼里,他们常常是羡慕的对象。但是,他们的寂寞,又有谁知道?

注意 寂寞老人爱不停买药


针对一些老人爱买药的现象,不少有此经历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说得入情入理,为什么父母就是不听劝?对此,心理咨询师说,老人这么做,和受冷落有关。

不停买药源于心理暗示。洛阳市心理咨询师杜彬认为,老人不停地买药,与老人的心理有关。他说,目前年龄在60岁-80岁的老人,大多数对如今的生活较为满意,努力延长生命,想多享受享受好生活。这是一些老人不停买药的主要原因。

另外,不少老年人现在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积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无良药商针对老人的心理,想方设法向老人推销药物,也是造成老人不停买药的客观原因。

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询师表示,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老人不停地吃药,一方面有“自己照顾自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关注,以此获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女单纯通过反对或劝说的方式解决问题,效果适得其反。让老人停止乱买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给老人最贴心的支持和关怀,让老人从心理上不再依靠药物,而是依靠子女。

莫让家中寂寞老人孤独死


“孤独死”对于现代人来说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据悉,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现在“孤独死”已经成为老龄化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日本社会该现象尤其严重。

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要警惕老人“孤独死”,一定要以日本为戒,“孝敬父母不能只给钱”。

据了解,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近1.7亿,占总人口数的12%以上,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而且,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换言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近日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假牙护理不科学引起食欲不振,疾病增加,进而导致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等,是导致空巢老人健康状态普遍不佳的首要因素。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65至74岁年龄的老人,因各种原因缺失牙齿10颗以上占50.%;74岁以上人群,约四分之一(26%)的人已缺失所有牙齿,镶配假牙者众多,超过43.7%的老年人均镶戴有活动假牙。

然而尽管如此,由于空巢老人自身信息闭塞和观念保守,再加上儿女对老人生活关心不够等因素,数十年来,老年人的假牙护理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多数镶配有活动假牙的空巢老人,其假牙护理的方法,还停留在拿盐水泡、拿酒精浸、拿开水煮、拿牙膏刷等不科学的“土办法”上,对口腔健康的损害极其严重,非常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专家表示,“空巢老人最容易孤独,心理孤独,健康缺席。空巢老人健康不佳的最大影响因素是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很大一部分是缘于假牙的问题,假牙护理方法不科学,清洁不彻底,消毒不全面,就会导致口腔产生异味,食欲降低,咀嚼疼痛,影响饮食,降低肠胃功能,甚至引发溃疡、龋齿、牙周病、义齿性口炎、口腔癌等各种疾病,久而久之,后果非常严重。

年轻人如果真的孝敬父母,就不要只是以为给父母钱就能解决一切,还是要多回家陪陪父母,尽可能帮父母多做点实事,比如帮他们买些现成的假牙清洁片,带他们去医院做些相关的检查等。”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八旬老人难忍寂寞跳楼宣泄》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八旬老人把打太极当养生”专题。

八旬老人难忍寂寞跳楼宣泄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