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人慢读养生 > 导航 > 体育养生在心理素质

体育养生在心理素质

2019-10-06

慢性腺友存在心理困扰

老人慢读养生。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面对不同人群的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为此,养路上网站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慢性腺友存在心理困扰》,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患者往往具有人格特性的改变,表现为应对方式的明显异常,可以有失眠、健忘、甚至出现胡思乱想和悲观失望情绪等消极的应对态度,这方面的困惑有时甚至超过疾病本身的痛苦,并为此四处求医。在难以达到治愈的情况下,则又认为病情严重了,更加重了思想负担,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在我们诊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出现精神、神经系统改变的在半数以上,前列腺炎症的轻重与精神、神经系统改变程度没有相关性,而与前列腺充血情况、疾病久治不愈等因素有关。这些长期慢性充血性的前列腺炎患者,如果遇到对前列腺疾病认识不够的医生,盲目的给予大量的抗生素治疗,不但症状难以缓解,与此同时在药物的毒副作用下患者的症状还可较前加重,这样就更加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造成医源性疾病。

那些多方求医,久治不愈的患者,在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治疗―失败”过程中,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往往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从某一角度来讲,多方求医与久治不愈,以及患者精力、财力上的损失是造成精神、神经系统改变的客观原因;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心理压力的日益增加,某些人的病前性格、文化水平也是出现上述改变的关键。

这些患者多是些性格内、过于仔细、敏感多疑甚至略带神经质的人,一旦有不洁性行为、酗酒、手淫后偶尔出现下腹不适或排尿异常就以为患上了前列腺疾病,终日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实际上可能只是一过性的前列腺充血,很多这类男性并没有前列腺炎,或可以诊断为“紧张性前列腺炎”。因此,遇上这样的患者时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与用药固然重要,耐心的说教和心理疏导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男性科这个特殊的医学领域,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已不能再拘泥于仅靠几张化验单做诊断、几种抗生素去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今后的行医方向要全方位、立体化进行、相信会在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炎中会有所突破!

ys630.coM延伸阅读

慢性腺炎可能源于紧张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人的常见病,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大病,但由于经常引起外生殖器、会阴和腰部的种种不适,加上尿急、尿痛、尿频、流白等症状反复发作,常令患者烦躁不安、痛苦异常。

许多病人曾反复就诊,药物吃了很多种,理疗、前列腺按摩做了多少次,就是疗效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有一个名叫米勒的英国医生从一种新途径探讨前列腺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米勒对一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研究、观察中发现,这些患者在症状加重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因素存在。比如:工作过累、疲劳、焦虑等。因此,米勒认为,紧张因素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因。他不让患者服药和按摩前列腺,只用消除紧张情绪的行为疗法给本组患者治病,经过几个月的随访,其中百分之八十的病人自诉症状减轻或痊愈。

米勒指出,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诸多病因(如病原微生物感染、充血、免疫因素等)中,紧张或许是更重要的因素。尽管紧张一词可用于许多情况,难以定量地进行比较,但消除紧张的行为疗法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肯定是有益的。米勒建议,把慢性前列腺炎叫做“紧张性前列腺炎”可能更为确切。

曝光偷腥男人的潜在心理


1、夫妻感情实笃

其实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千万不要相信外遇男人的鳄鱼眼泪。他们会把自己的婚姻生活说得一团糟,由此获取同情与谅解。其实很多男人明明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却偏偏要平地起波澜。所以女人千万不要患幼稚病,觉得外遇只会遇上别人的老公,而自己的老公是绝缘体。

2、自身条件不够

外遇是一项奢侈消费,不是每个已婚男人都有足够的资本和魅力让其他女子甘心情愿做第三者的。平庸男人即便垂涎欲滴也只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他们不是不愿,只是不能,但凡有天鸡犬升天了,定然“贵易交,富易妻”。所谓“老实男人”多属于此。

3、有贼心,没贼胆

外遇是瑞士银行里的一颗“祖母绿”,像《偷天陷阱》中的泽塔琼斯般,非有胆有识者莫敢偷天换柱。欲外遇者,想到其严重后果――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前程尽失、臭名昭著......机会成本太大,就不得不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理智男人多属于此。

4、嫌麻烦

外遇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经济、政治、文化无所不包,谎言、欺骗无所不用,有外遇就像搞外交,玩平衡要玩得天衣无缝,要两面讨好,还要八面玲珑,每天生活像打仗,实在分身乏术、时间有限,心脏脆弱者难受其力,麻烦透顶,还是得过且过吧。懒惰男人多属于此。

再婚夫妻存在哪些心理?


再婚夫妻存在哪些心理呢?再婚夫妻的心理状况同初婚夫妻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具有后者一般所不具有的某些心理敏感,下面做了详细介绍。

再婚夫妻存在的心理:

习惯心理一般在第一次婚姻中可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再婚后相互之间一时不能适应,特别是性生活习惯,如果互相不去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欲望、要求和技巧,很可能导致性生活的不和谐,引起双方的不满。

所以,再婚夫妻应当主动适应对方的习惯,寻找一个能照顾到双方习惯的折中解决办法。此外,双方都应有足够的宽容精神,扬长避短,互相协调,逐步建立起新的生活习惯。

自私心理初婚家庭的子女用血缘这条固有纽带,把父母粘合在一起,而再婚家庭的子女因无血缘关系,容易滋生矛盾而起离间作用,易使各自父母产生自私心理偏袒自己子女。其实,血缘不能完全超越后天的感情,关健是再婚后双方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度博爱的胸怀,处理好与继子女的关系,如果视对方的孩子如自己的亲生儿女,甚至更胜一筹,那就可以大大缩短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

戒备心理再婚夫妻双方都有一些过去家庭中的财物,鉴于前次婚姻的破裂,常会产生戒备心理,实行经济封锁、分心眼、留后手、闹独立,这会使现实家庭名存实亡。其实,既然重建了家庭,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共同使用一切财物,这样才能密切夫妻感情。

怀旧心理多见于前婚夫妻感情深厚,一方因病或意外事件而亡故的再婚者。再婚后时常流露出对前婚配偶的怀念之情,而这种怀旧心理最易引起再婚中对方的痛苦。所以,再婚者在再婚后必须从感情上面对现实以增强防范怀旧心理。

比较心理再婚夫妻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便是用原配偶的优点与现配偶的缺点相比较,事事挑剔,处处不满。这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也使自己对重建的家庭失望,导致婚姻的再度破裂。殊不知人各有长,亦各有所短。应当积极地全面地评价对方,了解对方,认识对方优点,帮助其克服缺点,使对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配偶。

嫉妒心理许多再婚者常嫉妒或计较对方的前婚生活,不时地揭其隐私、捅伤疤,亵渎对方人格,挫伤对方自尊心,日久必将影响双方的感情。因此,再婚夫妻必须防范嫉妒心理,特别是性爱型嫉妒,重视对方的心理贞操,珍惜对方爱的感情,抚慰对方饱受创伤的心灵,才能使两颗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报复心理不少被动离婚者,对前配偶心怀怨恨,在重新选择对像时只要求外貌或某些方面超过前配偶,达到报复的目的。由于这种选择常有盲目性,不讲感情基础,非但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再婚后家庭基础也不稳固。因此,婚姻心理学家认为:重要的是反思一下自己,重新评价一下自己在过去家庭中的表现,找出前婚的误区,并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这才有助于在新组合的家庭中当好称职的角色,从而,提高现实婚姻的质量。

准老人心理困扰如何解除?


抑郁型:我真的老了吗?

陶先生原是某事业单位的老总,为人正直,工作有能力,而且非常敬业。工作几十年,他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连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也都是由妻子一人操办的。

今年二月,陶先生退休了。起初几天,他感到特别惬意,因为他自从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没有过这样轻松的日子。但不到一周,就迅速被另一种恶劣心境给吞没了――孤独、寂寞、失落、伤感便一起向他袭来。

“我真的老了吗?我今后真的就要这样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了吗?”陶先生经常在心里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又过了没多久,陶先生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

陶先生的妻子抱怨陶先生“有病”,陶先生的女儿也觉得父亲有点儿不对劲,以前一贯以理服人的老爷子现在经常说话抬杠,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时,陶先生以为自己的心脏有问题,后来陶先生找到了心理医生。经过检查,心理医生觉得陶先生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郁症。

专家分析:

不平衡、不适应是很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准老人”在刚退休时出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对于忙惯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闲下来,生活就会顿时失去目标和意义,如自己平时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情况就会更糟,不仅会让其晚年生活闷闷不乐,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疾病。

陶先生有抑郁的表现,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缘于他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职,一时间无法适应退休后带来的落差。陶先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人生的必经阶段,并且放下架子,和其他老人交朋友,培养种花养鸟等各种有益身心的兴趣,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这样才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吴女士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处处长,今年52岁。去年底,单位改制,动员50岁以上的女员工提前退休,吴女士第一个带头退了下来。

吴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着名企业的总工,收入颇丰,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按理说,无任何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的吴女士退休后应该过得很轻松,很潇洒才是,但她偏偏整天喊累,而且还常常出现胸闷、头痛、心慌的症状。原来,吴女士的累是因为过于清闲,导致精神空虚进而胡思乱想造成的。吴女士自从退休后,就很少与外界往来,丈夫和儿子工作忙,根本没多少时间在家,而小区里为退休人员安排的一些活动,她又觉得层次太低,不愿参加,所以整天基本上是一个人打发日子。现在,她非常喜欢一个人胡思乱想,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来一个小时,她马上会想到是不是车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轻的女同事给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儿子出差比预期的时间晚回来一天,而且事先也告诉过她事情可能不一定办得很顺利,但她还是马上想到儿子坐的飞机是不是出事了或被坏人抢劫了,不辞辛苦地自我折磨着,直到把自己弄得惊恐万状。现在,吴女士不仅自己累,丈夫和儿子也被她搞得很累。

专家分析:

吴女士因清高而孤独的,因孤独而胡思乱想,继而陷入过度的猜疑和担忧是其突出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尊敬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对这样的“准老人”,社会和家庭应尽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足够的尊重。认知治疗可帮助她意识到无端的猜疑与担忧是一种病态模式。

疑病症:谁说我没有病?

王女士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今年57岁,两年前退休。王女士在退休后的两年时间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在那里,她与老姐妹们交流“病情”。从医院回到家里,与老姐妹在电话里谈的也是吃什么药、有了什么好转或者给对方介绍偏方。

母亲的“病”这么严重,儿女们决定给老妈彻底检查一下。检查结果,王女士除了有点血脂偏高外,没有什么大病。对于这个结果儿女们很高兴,王女士却不信:别人都有病,我怎么能没病?一定是医生水平太低,没检查出来。没办法,儿女们只好带她到另一家大医院全面检查,结果相同,对此王女士仍有疑虑。现在,王女士又迷上了中医,隔三岔五地往家买中药,看病、买药、熬药几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内容。

专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医院的客观检查结果于不顾,坚持整天看病吃药。实际上王女士可能是无意识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获得家人的关注,以继续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专家建议:给“准老人”更多的关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古就有人精辟地描述了多数老年人的心态。其实50~60岁的“准老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绝不亚于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也很苛求,心理专家认为,要让“准老人”顺利地度过这人生的必经阶段,社会和家庭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怀。

社会:让“准老人”平稳着陆

首先,社会应关注“准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可以考虑在他们正式离职前有1~3年的调整期,让他们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虑举办退休前学习班,教他们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教他们怎么玩。在他们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与社区办理移交手续,如同毕业分配去报到一样,社区应根据他们的基本特点安排其参加活动。

子女:主动完成角色互换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还羽翼未丰,其在社会、经济、家庭的地位还无法超越父辈,也不习惯由被领导者向领导者、受照顾者向照顾者的角色转换。在双方的角色互换的磨合过程中,子女应主动对“准老人”在生活上关心、感情上沟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尽好“老伴”的职责

身为“准老人”的配偶,则应多肯定对方的优点,切忌指责对方的无能或总是唠叨以前怎样怎样地好,应仔细聆听对方的倾诉,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诉衷肠的夫妻双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

“准老人”自身请勿反复自问:我是否老了?是否有价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还有什么希望?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变,主动去适应角色的改变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我真的老了吗?我今后真的就要这样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了吗?”陶先生经常在心里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又过了没多久,陶先生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

陶先生的妻子抱怨陶先生“有病”,陶先生的女儿也觉得父亲有点儿不对劲,以前一贯以理服人的老爷子现在经常说话抬杠,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时,陶先生以为自己的心脏有问题,后来陶先生找到了心理医生。经过检查,心理医生觉得陶先生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郁症。

专家分析:

不平衡、不适应是很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准老人”在刚退休时出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对于忙惯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闲下来,生活就会顿时失去目标和意义,如自己平时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情况就会更糟,不仅会让其晚年生活闷闷不乐,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疾病。

陶先生有抑郁的表现,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缘于他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职,一时间无法适应退休后带来的落差。陶先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人生的必经阶段,并且放下架子,和其他老人交朋友,培养种花养鸟等各种有益身心的兴趣,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这样才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吴女士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处处长,今年52岁。去年底,单位改制,动员50岁以上的女员工提前退休,吴女士第一个带头退了下来。

吴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着名企业的总工,收入颇丰,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按理说,无任何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的吴女士退休后应该过得很轻松,很潇洒才是,但她偏偏整天喊累,而且还常常出现胸闷、头痛、心慌的症状。原来,吴女士的累是因为过于清闲,导致精神空虚进而胡思乱想造成的。吴女士自从退休后,就很少与外界往来,丈夫和儿子工作忙,根本没多少时间在家,而小区里为退休人员安排的一些活动,她又觉得层次太低,不愿参加,所以整天基本上是一个人打发日子。现在,她非常喜欢一个人胡思乱想,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来一个小时,她马上会想到是不是车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轻的女同事给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儿子出差比预期的时间晚回来一天,而且事先也告诉过她事情可能不一定办得很顺利,但她还是马上想到儿子坐的飞机是不是出事了或被坏人抢劫了,不辞辛苦地自我折磨着,直到把自己弄得惊恐万状。现在,吴女士不仅自己累,丈夫和儿子也被她搞得很累。

专家分析:

吴女士因清高而孤独的,因孤独而胡思乱想,继而陷入过度的猜疑和担忧是其突出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尊敬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对这样的“准老人”,社会和家庭应尽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足够的尊重。认知治疗可帮助她意识到无端的猜疑与担忧是一种病态模式。

疑病症:谁说我没有病?

王女士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今年57岁,两年前退休。王女士在退休后的两年时间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在那里,她与老姐妹们交流“病情”。从医院回到家里,与老姐妹在电话里谈的也是吃什么药、有了什么好转或者给对方介绍偏方。

母亲的“病”这么严重,儿女们决定给老妈彻底检查一下。检查结果,王女士除了有点血脂偏高外,没有什么大病。对于这个结果儿女们很高兴,王女士却不信:别人都有病,我怎么能没病?一定是医生水平太低,没检查出来。没办法,儿女们只好带她到另一家大医院全面检查,结果相同,对此王女士仍有疑虑。现在,王女士又迷上了中医,隔三岔五地往家买中药,看病、买药、熬药几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内容。

专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医院的客观检查结果于不顾,坚持整天看病吃药。实际上王女士可能是无意识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获得家人的关注,以继续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专家建议:给“准老人”更多的关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古就有人精辟地描述了多数老年人的心态。其实50~60岁的“准老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绝不亚于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也很苛求,心理专家认为,要让“准老人”顺利地度过这人生的必经阶段,社会和家庭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怀。

社会:让“准老人”平稳着陆

首先,社会应关注“准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可以考虑在他们正式离职前有1~3年的调整期,让他们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虑举办退休前学习班,教他们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教他们怎么玩。在他们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与社区办理移交手续,如同毕业分配去报到一样,社区应根据他们的基本特点安排其参加活动。

子女:主动完成角色互换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还羽翼未丰,其在社会、经济、家庭的地位还无法超越父辈,也不习惯由被领导者向领导者、受照顾者向照顾者的角色转换。在双方的角色互换的磨合过程中,子女应主动对“准老人”在生活上关心、感情上沟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尽好“老伴”的职责

身为“准老人”的配偶,则应多肯定对方的优点,切忌指责对方的无能或总是唠叨以前怎样怎样地好,应仔细聆听对方的倾诉,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诉衷肠的夫妻双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

“准老人”自身请勿反复自问:我是否老了?是否有价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还有什么希望?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变,主动去适应角色的改变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老年人不应在心理上压制性欲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经历更年期后就会逐渐进入老年期。衰老总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年人也需要伴侣,需要爱情,直至生命的终点。年青人不应该把性享受作为自己的专利,应该充分理解老年人的性要求,积极赞同丧偶的老年人的再婚,过好晚年生活。

人类是有丰富的思维活动的,人老了,儿女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而老人随着儿女长大后的离开,就会加倍的感到孤独,尤其是如果出现老夫妻某一方先离开人世。这种孤独的生活比经济上不富裕的影响要大得多。

把性交和性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只有性交才证明自己的性能力的正常,是老年人共有的性心理活动。一旦自己勃起需要时间延长,性交不能射精,担心这是自己性功能即将丧失的衰老表现,而显得悲观失望,这是大可不必的想法。

老人的性苦恼还包括老年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如老年男性性活动中不能射精,女方会误以为这是由于自己缺乏性激情和性兴趣,缺乏性吸引力及反应性减弱。而女方出现阴道润滑作用减弱时,男方推论是否由于自己失去了性吸引力。也有男方要求女方维持年青时期的性激情,这也是不现实的。

老年期体质出现阶段性的衰退,性活动如同体力活动一样不像也不需要像年青人那样出现爆发力,老年人通过性活动保留自已的个性、自我欣赏以及避免孤独,但这种性活动并不总是典型地导致性交。夫妻间的拥抱、被拥抱、吻对方或被吻、互相牵手,诉说喜欢对方的话语,这一切都是感情交流,从这些活动中感到自己被需要,也需要别人。

在我国,老年人性心理由于受到传统的意识和社会因素的影而大受压抑,其特点如下:

1.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性功能已经减退化了,性生活也应该停止了。

2.认为子女都有了后代,自己早已没有了生育能力,再有性生活是很可耻和丢人的事。

3.性生活消耗体力和精力,房事有损健康,老年人应当惜精保命 。

老年人由于在心理上压制性欲,结果造成了性功能的减退,反而不利于身心康。所以老年人应消除心理误区,树立信心,不要把性生活看成是可耻的事情;在性生时做到力所能及,互相探索,寻找最佳的性生活方式,以达到性事添寿的目的。

“压力成瘾”困扰白领


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很多职场人士像个高速转动的马达,总是停不下来:超时工作,睡眠不足,三餐无时,压力巨大,没有休闲。。可是一旦休息,又会觉得太闲了,没事做,于是就给自己制造事情来做,这就是近年来职场中逐渐出现的压力成瘾倾向。

过劳背后,压力成瘾

如今,在白领中流行一个词:过劳模,指那些长时间超时工作的人,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在京、沪等四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七成白领已成为过劳模。

但是,很多过劳模在感到好累的同时,又会为日程表没排满而焦虑,就算不加班也总是在考虑工作的事情。

在完成一个大单之后,温迪享受着上班以来难得的清闲时光。每天在办公室坐坐,喝喝咖啡就是她这几天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却轻松不起来,总觉得不踏实。尽快回到工作中是我现在唯一的念头。她说。

除了温迪之外,还有很多人享受不了他们的清闲时间。尤其是在几个法定的节假日,短暂的假期让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心里觉得空落落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但是闲下来却是折磨中的折磨。这样的情况,是典型的压力成瘾症状,即对工作压力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脱离工作环境就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

造成过劳模的压力不是个体的压力,而是群体的大范围的压力。如果你不加班,也许旁边加班的同事明天就会取代你。而老板如果不让员工加班,也许明天就会有另外一个企业取代他的企业。尤其是在社会环境不能充分保障休息权利时,这种群体性的压力更是无孔不入。

但为什么这种群体性的压力会在某部分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甚至出现成瘾现象?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外界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占到60%,心理调节对于个人的影响只占到40%,但这40%能改变你的状态。

预防或 缓解压力成瘾,第一步是从认知层面入手,要敢于意识到自己是否已经对工作压力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脱离工作环境就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第二步就是重 塑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寻找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第三步,帮助自己实现丰富、成熟的自我形象,学会与人建立情感联系,多花一些时间与亲 人、朋友相聚,并能享受这种乐趣;第四步就是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你会发现,工作压力并不是你唯一的激情。除此之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也会有助你重新认识自我。

压力成瘾是变态解压

与激情工作不同的是,压力成瘾者即使在工作中取得再高的成就,也很难从中获得乐趣,相反,他们经常感受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他们全身心地 投入工作,想方设法为自己维持一个高压力状态,并非出于对工作的热爱,而往往是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从而造成强烈的危机感。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 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个体在面对强大压力时自我纾解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也许很有效,但是完全称不上健康。用这种方式来纾解自己情绪的人最初可能会处于兴奋期,觉得工作是自己的全部,生活也很有劲头。慢慢就可能会出现疲劳,开始怀疑自己,表现出明显的对抗性。

专家还指出,缓解压力成瘾的最好办法是清醒地分析自己的人生定位、性格特征、职业方向,由此分析出哪些压力是应当承受的,哪些是不应当承受的, 慢慢调整心态。并非承受过多压力才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体现。当你感觉到压力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压力从何而来,才会缘何而去,找到化解压力的办法。

目前大部分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都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和休息的关系,放假的时候不能进入放假的状态,还是惦记着工作;当假期快结束时又很恐惧工作。所以,在假期的时候忘掉工作,安安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假期是压力成瘾者走出心理阴影的第一步。

此外,在工作中也要学会忘记,不要将别人在工作上的责备衍生成个人的情绪。不少人在承受工作压力的同时,情绪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对抗性。这时 候很容易将身边的同事甚至上司看成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反应上也会有过激的表现。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别人的评价,随时准备忘记来自工作上的 指责,尤其是在回到日常的生活中来的时候。

女人如何摆脱疼痛困扰


最新研究显示,女性对疼痛的反应与男性相比更为敏感,程度更严重,疼痛范围更广泛且持续时间长。从年轻时的痛经、人流痛、分娩痛,中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直到老年慢性退行性改变,疼痛问题几乎伴随女性整个人生。但可喜的是,一些现代女性不再似她们的先辈一般忍疼负重,而是勇敢地对疼痛说不。健康女性让疼痛走开,则是她们共同的呼声。

新妈妈的减负妙招

小王一年前刚有了宝贝女儿,从女儿降生不久,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她就有了件烦心事,那就是腰部出现了毛病,不时会出现酸痛。小王不敢大意,立刻到医院看了大夫。据大夫介绍,可能是分娩后内分泌系统尚未得到调整,骨盆韧带还处于松弛状态,腹部肌肉也由于分娩而变得较为松弛,加上产后照料宝贝要经常弯腰,所以造成了腰部疼痛。大夫嘱咐说,哺乳期外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同时更要注重生活中保健,平时保持正确的姿势,抱小孩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重量压在腰背部。

小王牢记大夫的叮嘱,还发明了一些减负的妙招:避免经常弯腰或久站久蹲,保持某种姿势时间一长就赶紧活动一下,以免加重腰部损伤;清理房间地板时选用长柄扫帚、拖把;还经常自己按摩、热敷疼痛处或洗热水澡,以促进血液循环。除此之外,如果疼痛严重,哺乳期外还使用一些外用止痛药,比如扶他林乳胶剂,它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中主要成分双氯芬酸是医生公认的止痛金标准,可以迅速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由于它是乳胶剂型,结合了乳剂和凝胶的亲脂和亲水的双重特性,能使有效成分快速渗透皮肤,直达患处。在药物和自我防护的双重作用下,小王的腰疼有了很大缓解,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妙招,早日告别疼痛。

女医生的健体心得

夏医生是位内分泌科的大夫,她给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却因长期加班,颈肩部出现疼痛,背部也经常酸疼。意识到身体出了问题,夏医生立刻警觉起来,开始注重自我防护:比如工作间隙经常做一些前倾、后仰动作,并左右旋转12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还做些伸展手臂的动作:身体坐正,双手十指交叉,手心朝外并向前伸直双臂,头低下,背部用力后拱,尽量让双手伸直,离身体愈远愈好。

但是,有时疼痛来得比较突然,或者工作繁忙无法及时做保健运动,此时夏医生会使用一些外用的止痛药,如扶他林乳胶剂。据夏医生的健康心得,扶他林乳胶剂可直达患处,及时消除疼痛,对腰背酸痛、关节疼痛均有很强的镇痛、消肿、抗炎和抗风湿的功效,这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不断得到验证。扶他林乳胶剂配合按摩、推拿和理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女记者的亡羊补牢

为了采写新闻报道,小孙经常出差,加班加点赶稿子更是家常便饭,时间一长,身体就有了抗议:腰背部经常疼痛。这不仅影响工作,还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小孙痛下决心一定要赶走病魔,远离疼痛。

她首先调整了日常生活习惯,开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讲究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以减少疼痛的诱发因素;气候变化时合理增减衣服,免受潮湿和寒冷的侵袭;疼痛患者还应经常按摩病变部位,以缓解神经压力、消除肿胀、分解粘连,使肌肉得以松弛。按摩时,她在朋友的推荐下,经常配合外用止痛药,因为这样可以让药力更好地渗透到患处,消炎止痛。经过她的一番努力,自己的疼痛症状有了很大改善,真可谓亡羊补牢,未之晚也。

无论是小王、夏医生还是小孙,在疼痛袭来时,她们都没有选择逃避或忍耐,而是开始了正面迎击。这不仅是关爱自己,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新时代的女性应该远离疼痛,这样才能拥抱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糖友该如何吃甜食?


今年起,“世界糖尿病日”主题5年不变

主题不变,重点不同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2.5亿人,其中约80%的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近80%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

世卫组织糖尿病专家戈伊卡·罗格里克指出,近20年来,“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在帮助公众认识糖尿病及其危害从而增强防病意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呼吁人们以更全面的糖尿病防控知识武装自己,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御、控制这一人类顽疾。今年的糖尿病日将“教育与预防”定为主题并维持5年不变,在这一主题下,每年的口号和侧重点却不同,比如今年的口号是“了解糖尿病,控制糖尿病”,意在向公众发出如下信息:了解糖尿病风险及各种警示性信号、了解糖尿病的患病和求医常识、了解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和控制知识。

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危害,但研究表明,它是可以预防、控制和治疗的。如预防措施得力,控制措施得当,不仅会大大降低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同时还能明显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

专家表示,有效预防糖尿病,主要把好三道防线。

一: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患病的重要原因。

二: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将血糖测定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三: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与以往“世界糖尿病日”每年一个新主题不同的是,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将一直沿用至2013年,以强化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控意识。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慢性腺友存在心理困扰》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慢读养生”专题。

慢性腺友存在心理困扰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