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正月16季节怎样养生 > 导航 > 吃柿子的12个禁忌

吃柿子的12个禁忌

2019-10-12

正月十四的12个习俗

正月16季节怎样养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科学的四季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月十四的12个习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导读:正月十四,是元宵节的前一天,民间习俗多多,那么你了解正月十四习俗有哪些吗?正月十四习俗有拜临水娘娘、吃麦流、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正月十四习俗

1、拜临水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吃麦流

农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宁海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吃麦流。麦流即是将菜叶、香干丝、虾皮、番薯粉面丝放一道烧熟,然后把麦粉放下搅拌,成为薄薄的糊状,就叫麦流。为什么宁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麦流呢?据说这与戚继光抗倭寇有关。

3、喝亮眼汤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习俗。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汤是碗青菜麻糍汤。将麻糍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条条,然后将洗净的青菜合二为一,下锅煮熟,放入适量的食盐、酱油,挑上一撮熬熟的猪油,就成了民间传统的亮眼汤。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闹元宵,有吃糊辣羹这一习俗。当天,小孩们自带碗筷,串街走巷,挨门挨户吃糊辣羹,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糊辣羹是用牡砺、虾仁、鱼肉、蛏肉等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萝卜、蛋、香肠、菜丝等做成熟食后混合在炒烩最后加水勾芡而成。据说小孩串的门越多,吃的越多,越会聪明。讨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会发财。

5、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6、食糟羹

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糟羹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也很独特。据清《台州外书》载:元宵时,以肉、菜和粉,杂荠、笋为羹,以多为贵,谓之吃糟羹。常以芥菜、肉丝、猪耳朵、猪尾巴、豆面、冬笋、香菇、木耳、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头等时令蔬菜,切成丁状或末状,在锅里烧熟,加水烧开,再用米粉调水,倒入锅中搅匀,烧成糊状即成。古时,曾用酒糟调和,故称糟羹。

7、伏羲诞辰日

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在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

8、守财神

从正月十四这天下午起,从刚刚学步的娃娃到十二三岁的儿童,手里都捏着一根线,拉着毛兔灯,牵着大人的手,满街地跑,蜡烛点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体透亮。此时家家户户的每一间屋子里都点起蜡烛,俗称间间迎,以此表示迎接财神。同时,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点长夜灯,从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9、偷青

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十四偷青的习俗,叫做偷青节,正月十四这天夜里,青年男女三五结伴,乘夜幕掩护到别家菜地里偷青。葱、蒜、萝卜、麦菜、生菜都是他们的目标,偷菜预示着把一年的好运气都偷回了家。如果不小心被主人发现了,挨了一顿骂,更是一种好运气。

10、走大桥

正月十四走十桥,是舟山海岛相沿至今的习俗。传说这天走遍、拜遍十座桥后,能渡过厄运,丢掉百病,出入平安。

11、卜紫姑

卜紫姑,又称邀紫姑或邀厕姑,在浙江定海县,正月十四日夜里,妇女在家邀厕姑,来占卜丰歉吉凶及杂事。具体做法是:以箸一插溲箕前,围绉帕于箕缘,二童舁之至厕,口中祝告,稍候而返。案上设香烛、果饵,布米于上,二童左右各以指悬,掀之,随箕自动,动则曰姑至矣。卜竣,送神回。

12、卜流花

卜流花也叫卜流、爆孛娄、卜流年等,该习俗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一带,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进行,即家人拿着糯谷或珍珠米(通常一人一颗),投到锅中爆成花,以花开大小占卜一年内的吉凶。

相关知识

正月十五的传说_正月十五习俗的由来


导读:正月十五是我们传统的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活动无比热闹,那您知道正月十五习俗的由来吗?小编给您介绍,正月十五的传说。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还有挂灯笼,吃元宵,吃汤圆的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民间流传着几个关于正月十五的传说。

点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正月十五由来的传说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挂灯笼的传说

据传,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领着60万大军攻打都城长安。由于黄巢带兵很严,起义军纪律严明,沿途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拥护和爱戴。黄巢为了了解城内敌情,亲自入城打探消息,却被起义军内部奸细出卖,险些被官兵抓住,幸亏被一城中小店的店主相救。为答谢店家,黄巢告诉店主人说:你赶紧告诉城里的百姓们,正月十五在门口用纸扎个红灯笼挂上。说完,便匆匆离开了。店主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全城的百姓。公元881年初,黄巢的大军攻进了长安城。他命令军队:凡是门口挂着红灯笼的人家,一律不许骚扰惊动。城里的百姓家家门口都挂着红灯笼,没有一家受到惊动。从此以后,人们为了求得平安,每逢正月十五就在门口挂红灯笼。正月十五挂红灯笼也就成了吉祥、安全的象征。

吃元宵的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正月十三的八大习俗


导读:正月十三还在过年,那么正月十三习俗有哪些呢?正月十三习俗多,有上灯、吃汤圆、祭祀关公等习俗。下面小编为你一一盘点正月十三的八大习俗。

正月十三习俗

1、灯头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

2、滚龙灯

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3、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4、吃汤圆

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是扬州人的又一旧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其实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大街,三扒两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烟地三五成群地急着跑到街上去看花灯了。

5、祭祀关公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而祭祀关公所用的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您见过吗?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6、做圣虫

不过十五未出年门。正月十三,在即墨农村有制作圣虫的习俗,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扛得锄头摸得铁锨的巧手下出炉。

7、祭海

农历正月十三,相传这一天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按照传统习俗,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祭品,有猪头、鲤鱼、大馒头等。供桌前,人们焚香化纸,纷纷朝向大海行叩拜礼,震耳的鞭炮声响彻天地,璀璨的烟花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8、放海灯

正月十三放海灯,是我国渔民的传统习俗,据庄河民间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在南方有的地区还有七月十五和三月二十三的不同说法。当地渔民和村民沿袭着传统习俗,在岸上摆设祭品,点燃烟花爆竹,把制作精美写满祝福的船灯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风顺幸福平安。

正月十二的五大习俗


导读:说到正月十二习俗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实正月十二习俗多多,今天小编为您介绍正月十二的五大习俗,如搭灯棚、烤火节、过老鼠节等。

正月十二习俗

1、搭灯棚

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2、烤火节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有的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风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

3、过老鼠节

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们围绕着老鼠创造出各种各样节目,不但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还驱赶了父老乡亲们一年的辛苦劳累。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等。

老鼠节这一天不能使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嚓声,家里一年就听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嗑东西的声音。当天上午,各家各户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村中的老百姓也乐意把邪(鞋)送出去。

4、包饺子

正月十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包饺子时要捏紧,俗称捏老鼠嘴,意思是让它光高兴,少祸害东西。人们会把饺子捏成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人们说,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东西了,家中一年都不会有老鼠。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

5、点丁日

在客家民俗中,元宵节要结灯挂彩喜庆团圆,而在正月十二,各村就要召集能工巧匠搭棚点灯了。由于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所以正月十二又是点丁日。

点丁的习俗除了恭喜祝贺的寓意之外,还表示本宗族对新出生男丁的认同。凡是男丁都要被点一次丁,可以在出生当年点丁,也可以大几岁才点丁。按照习俗,醒狮来祝贺,主人家会燃放两条鞭炮迎接,并拿出喜糖、柑橘和利是答谢醒狮队。

正月十二习俗还有哪些呢?在这期间,北京的习俗有抖空竹(和谐之声)、摇风车(欢乐之声)、敲锣鼓(太平之声)等游乐活动,人们还可以走亲访友、结伴出游、制作灯笼、排练花会

正月十一的七大习俗


导读:正月十一习俗,你了解吗?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潮汕有行彩桥的习俗,北京流行吃烙合子!具体正月十一习俗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正月十一的七大习俗。

正月十一习俗

1、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其实,子婿日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而正月十一这天,女儿女婿赶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

2、行彩桥

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行头桥习俗,是潮汕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桥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来。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

在行头桥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祈祷语。如带着小孩的人说:行桥头(或摸狮头),阿奴事事贤;未婚的小伙子说: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怀孕的妇女说:摸桥(或狮)耳,生阿弟等等。

3、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老北京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

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说法:腊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后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后这几天因各种原因未能向亲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赶紧拜个晚年,也不失礼数。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4、炮龙节

在广西,正月十一这天,宾阳会举行炮龙节,也是一大民俗之一。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宾阳县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在炮龙行进的过程中,有些观众瞅准机会快速地从龙身下穿过,或拔下几条龙须、搞几片龙鳞,祈求带来好运。当炮龙舞至街尾被鞭炮炸得只剩下骨架后,族中长者指挥人们燃起火堆,奏响宾阳八音,把炮龙投入火中燃烧,喻示送龙归天。随后,人们在烈火上架起大锅,煮龙粥慰劳舞龙的勇士。

5、贺添丁

每年正月,广东各地区都有庆贺添丁(即生有男孩)的习俗,潮汕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户送米方糖,客家地区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广州文化名村珠村则高挂人灯为新丁祈福。尽管各地贺添丁风俗迥异,但其中都饱含着家家户户对新丁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每年正月初十或正月十一,广州珠村的北帝古庙总是香烟缭绕,庙前的社稷坛都会挂上几个八角形的纸扎彩灯。在珠村,按习俗,凡去年(有时也有前年的)村民家中新添了儿孙,都要到所属的宗族社坛挂灯。

6、上采日

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这是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日,名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历史,寓意迎春纳福。按照福州传统风俗,福州人有在元宵节之前送灯的习惯,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给外孙、外孙女,送灯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为何要赶在正月十一前送灯?专家介绍,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叫上采日,是元宵前的一个小节日,有迎春纳福之意。这日,各家各户都要点灯庆祝,有些人家晚上还要吃上采饭。旧时的各类元宵庆祝活动也在这日前后拉开序幕。

7、奉紫姑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传说中的女神名。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正月初十的六大习俗


导读:正月初十习俗知多少?2月28日是大年初十,民间传说这天是石头生日,还有贺老鼠嫁女、挂花灯等习俗。具体正月初十习俗有哪些?下面小编盘点正月初十的六大习俗。

正月初十习俗

农历大年初十,汉族民间认为是地生日。2015年农历正月初十是2月28日,那么你知道正月初十习俗吗?正月初十习俗有很多,下面小编为你一一盘点。

1、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人们把石头和丰收联系在一起,应该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

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过去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2、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

而在某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看个明白。大人们便接过祖辈的传说,对孩子们说: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趴在磨眼里,才能看到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听到鼓乐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当然不愿干了,也就只好睡觉了。有些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

3、挂花灯

初十这天挂起的花灯叫做添丁灯。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过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有心的长辈,还会特意在花灯上写上新丁的名字。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关乎传代的大事情,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正月初九的晚上,村内新得男丁的家庭便会提前准备好花灯,待到十二点一过,便争先恐后将花灯挂起来。在风俗传统中,抢在初十零点之时挂上头灯,烧上头炷香,这着实是件让人得意的事情。所以,虽说是初十挂灯,但等到天光大亮的时候,社稷坛上早就已经挂了花灯。

4、花灯酒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凡是上一年生育有男孩的家庭,都会到社庙和祠堂悬挂花灯。花灯一般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写上一些吉祥的谜语;花灯内点燃油灯,需逐日添油。如果村子里需挂灯的人家多,社庙里没地方挂了,就要另扎灯棚。

花灯酒是大众酒,分为挂灯酒和落灯酒两次,不需主家发帖邀请通知,到了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亲友和邻居们会送上礼物、红包前往致贺,共饮同欢。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摆落灯酒。花灯酒期间,有些想早得子孙的妇女,会于晚间潜入社庙和祠堂,偷取一些灯带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贵子。而挂灯人家,则于白天重新挂上更多的新灯带供别人偷取。

5、烤狮子火

在赵县农村,流传着正月初十烤狮子火的民俗。晚饭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燃起一堆柴禾,将家中破旧的无法使用的笤帚、簸箕等统统投入火中焚烧,一些人家还会特意在火中添加一些柏树枝,发出啪啪的响声。

这时,全家老少围着火堆,烤了前面烤后面,边火边说: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烤烤牙,牙不疼;烤烤屁股,屁股不疼;烤了全身,百病不生。有的孩子手拿一根棍子,上面插一个馒头,在火堆上烤几下后就吃掉,据说吃了这样的馒头不得病。

6、吃莜面

正月初十,在蒙晋地区有老鼠娶亲,要吃莜面的习俗。根据民间传统,这一天也被称为老鼠娶亲日,吃莜面是为了讨好鼠爷,祈求新年交好运。

正月初十为满族天仓节,这一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将黏米面捏成小碗蒸着吃,而西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则将莜面捏成小碗蒸着吃;而内蒙古中西部区的一些汉族人则称正月初十这一天为老鼠娶亲节。

正月十四的12个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