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春节

2019-10-12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_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为什么要养生。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何避免关于四季养生的误区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春节放鞭炮的习俗_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自古就有,从我们有记忆以来就一直传承这样的习惯,那么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怎么放鞭炮好呢?下面为您介绍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有兴趣的朋友们,来看看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吧。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

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

鞭炮是中国特产,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现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庆娱乐的活动。而且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庆嫁娶、重大典礼,以至建房、开张,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表示喜庆。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放鞭炮的寓意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①年兽癖好说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②老人赶兽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春节放鞭炮的习俗由来,供参考。

相关推荐

为什么春节放鞭炮


为什么春节放鞭炮

1、为什么春节放鞭炮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2、春节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

3、放鞭炮眼睛炸伤怎么办

首先将眼部周围的尘土及污物小心清除,千万不能用水冲洗,因为水可与鞭炮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造成眼部酸碱烧伤;也不能用手揉眼睛,以防伤口受压后扩大。

正确的方法是:用干净纱布将受伤的眼睛遮住后,尽快去医院就诊。若眼睛无外伤,没有皮肤开放的伤口,只是局部肿胀、疼痛,可用冷毛巾湿敷后,去医院检查眼部。

儿童玩鞭炮注意事项有哪些

1、家长应告知孩子在什么地方放鞭炮。

家长把鞭炮交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去空旷无人的地方放鞭炮。避免孩子因为放鞭炮炸伤路人。同时告知孩子不要将鞭炮投向化粪池、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所。

2、不要让孩子放一些威力比较大的鞭炮。

鞭炮威力大小不同,对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有的含炸药量多、有的含炸药量少,大人们在给孩子选购鞭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炸药的含量。

3、从正规厂家手里购买鞭炮。

一些流动摊点或者私人商户会有“土鞭炮”出售,但使用后造成的危害大家也是知道的。家长不要为了可以省一些钱,就把孩子的安全问题忽视。从正规的渠道购买鞭炮,给孩子安全一个最基本的保证。

4、家长应做好看护工作,尽可能的陪伴孩子一起放鞭炮。

放鞭炮过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孩子就会受伤。所以大人们应随时看护着孩子,指导他们怎么玩、告诉他们哪些动作不能做,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春节放鞭炮的危害

1、空气污染

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在云中形成酸雨,能强烈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酸雨可导致树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鱼虾绝迹,土壤营养遭到破坏,使作物减产或死亡。

而二氧化氮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还形成城市烟雾,影响可见度。并且会形成硝酸小液滴,也产生酸雨。当然,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不止产生这两种有害的气体,像没有燃尽的火药以及剩下的灰尘都是一种污染。由此可见,在燃放鞭炮时所释放的有害物质给空气造成污染。

2、噪音污染

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

除夕为什么放鞭炮


导读:除夕为什么放鞭炮?除夕,在民间都有放鞭炮的习俗,那么除夕为什么放鞭炮?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除夕为什么放鞭炮

新年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当除夕当晚12点一过,新年时刻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响起震天的炮竹声。很多人都不知道除夕为什么放鞭炮,其实新年放鞭炮的习俗是有由来的。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便成了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而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因此,从前许多人家过年都会燃放鞭炮。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放鞭炮虽然是传统的过年习俗,但是每年都有因为放鞭炮而受伤或者导致火灾的现象发生。放鞭炮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

放鞭炮注意事项

1、远离易爆物品

放鞭炮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气罐等,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2、燃放要注意适当距离

点燃后,普通鞭炮需要撤离5米远,威力稍大的需要撤离10米远。用手拿的除外。

3、点燃方法

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同时要注意包装上的说明进行燃放

4、点燃后的注意事项

鞭炮生产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燃放时不爆炸,此时切忌去看,以免突然爆炸。

5、禁止拆卸

各类鞭炮严禁拆卸,以免摩擦或撞击导致爆炸。

由于放鞭炮会给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包括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人们的听力,影响睡眠,造成疲倦,让人感觉易怒、急躁等。因此,人们应该少放或不放鞭炮。

以上就是一些除夕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除夕的内容,请继续关注。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导读: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我们都知道很多地方都有过年放鞭炮的习俗,你知道为什么有这个习俗吗?其实春节放鞭炮不但图个热热闹闹,还跟一个传说有关哦,下面告诉你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来看看吧。

一、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关于过年放鞭炮的传说: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二、鞭炮为什么都是红色的?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因为红色喜庆,所以鞭炮也做成红色的。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三、过年放鞭炮的历史:

专家介绍说,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小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小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1、小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过小年时,有放鞭炮的习俗,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了。其实最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2、小年习俗之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3、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过小年要吃什么

1、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 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

2、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3、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小年到底是哪一天

2018年小年夜是2019年1月28日,农历腊月廿三,星期一。一般来说,北方的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

此外,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为什么南北的小年会相差一天?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更悠久。然而到了清朝,为了节省开支,皇帝会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神的时候,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自此开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区别。又由于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放鞭炮的危害


放鞭炮的危害

1、放鞭炮的危害

1.1、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近距离燃放鞭炮将可能造成耳膜的永久性伤害,特别是现在市场上的鞭炮大多违规使用白火药(高氯酸钾),爆炸威力和响度都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应当使用的黑火药。

1.2、污染空气和城市环境。有关专家说,烟花爆竹燃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物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的酸性氧化物,大量燃放鞭炮时,如果适逢无风或低气压的天气,一时无法飘散,就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1.3、噪声扰民。“一家燃放、四邻不宁”,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震耳欲聋的巨响使老人难以安睡,病人胆战心惊,学生无法静心学习、休息。

2、鞭炮是什么

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3、放鞭炮的好处

3.1、能够增强节日氛围,调动人们积极的情绪,放完鞭炮满地的红色代表喜庆、幸福、吉祥。红色能使人适度的精神紧张,保持精神集中,为迎接新的一年的一切做好准备。

3.2、燃放烟花爆竹时声势能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官享受,现代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可通过燃放烟花爆竹得到一定的释放,缓解平日的压力。

3.3、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保护了本民族的独特风俗,增添了世界文化大花园的活力。

鞭炮的制作

1、裁纸: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称为“筒”,裁纸是按一定的规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纸。

2、扯筒:将裁好的爆竹纸卷成一个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坚木做成。

3、褙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层彩纸,最初是为了防水,后来更多的是出于装饰作用,褙筒纸多用宝庆(邵阳)产的红纸,或者广红纸、蜡光纸。

4、洗筒:将纸筒用麻绳扎成一个六角形的饼状,以便于计算筒的数目。

5、腰筒:扎好的纸筒很长,需要裁短,用阔刀从饼的腰上裁断,把一筒横切成两筒。

6、上筒:在切好的纸筒里装土、上硝。

7、鞭炮钻孔:用铁钎将每个筒子筑紧,再给每个筒子钻孔,以便放引线。

8、扦引:将每个引孔扦入引线。

9、扎引颈:引线扦入引孔后,将扦引一头的筒子扎紧,以防引线松动。

10、结鞭:单个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线将它们结成一挂,因为形状像鞭,鞭炮之称由此而来。

11、成封、成箱:将结好的鞭炮封装。

鞭炮的历史来源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_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