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养生

2019-10-12

散装食品的三慎重

食品与养生的关系。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积极而有效的养生保健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装食品的三慎重”,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读】食品安全消费方面,特别是散装食品消费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保证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沈阳市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购买散装食品的三慎重,下面就来看看散装食品的三慎重。

散装食品的三慎重

近日,本报记者在沈阳市消费者协会采访时了解到,从该会开展对商品和服务监督工作和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分析看,食品安全消费方面,特别是散装食品消费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有的消费者本身消费知识短缺,存在消费盲区和误区;也有一些经营者诚信意识缺失,食品安全意识差。为了保证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沈阳市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购买散装食品时要做到六注意.

一要注意慎用塑料袋。目前市场、街头小店、大排档等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吸引着众多消费者,一些经营者销售这些食品时,大多是用塑料袋套在碗上盛装,这样看似卫生,实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国家规定用于盛装直接入口食品的塑料袋,原料必须符合食品级要求,且在产品最小销售单元上注明QS标志和食品用或食品专用等字样。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要注意盛装食物的塑料袋是否符合标准。

二要注意食品级塑料袋不可盛放高温食品。经营者经常用食品袋盛装麻辣烫、热汤等高温食物,存在安全隐患。当食品达到一定温度时,塑料袋里的化学成分就有可能会渗出,从而污染食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即使是用食品级塑料袋盛装,长期食用也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三要注意尽量少用色泽鲜艳的一次性吸管、塑料杯,尽量不用塑料杯、吸管喝热饮。沈阳市消费者协会去年曾进行过一次性塑料碗、纸杯、塑料吸管比较试验。实验结果显示三成纸杯、塑料杯、吸管样品质量不完全符合标准,主要是荧光物质和脱色实验不达标。荧光性物质不容易被分解、排除,积蓄在体内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发育和成长,严重的会引起细胞变异。人工合成色素色泽鲜艳、着色力强,但某些合成色素具有毒性,可导致腹泻,甚至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还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

扩展阅读

考前慎重选用保健食品


高考临近,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学习紧张或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因此除在饮食上增加营养外,保健食品成了许多家庭必然的选择。据统计,现在市场上健脑类和减肥类保健食品最为热销。那么,怎样在保健食品中选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产品呢?近日,中国保健协会向国内外媒体通报了历时9个月对全国300个地区,2025家企业的2951个保健食品的调查结果。在调查和分析后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1/4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此结果可谓触目惊心,同时也提醒准备在考前为孩子选用保健食品的家长们一定要慎重。

认清批号,以辨真伪。

如果一个保健食品要取得批号在市场上销售,就必须通过严格的动物毒理和人体试食试验,确保产品无毒且有某种特殊的功能。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合法的保健食品批号有“卫食健字”、“国食健字”两种,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食健字”,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国食健字”。批号一般印刷在包装盒的侧面,明确写明“批准文号:×××”。

容易与保健食品混淆的是食品和药品。食品的批号是“卫食字”,食品虽然食用安全,但没有经过功能试验,因此是不允许宣传功能的。目前市场上经常有食品打着保健食品的旗号大肆宣传功能是违法的;其次,药品的批号是“药准字”,药品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副作用。另外,值得提醒大家的是:保健药品的“药健字”在2004年前已被取消,市场上已不允许这种批号流通。

根据需要,理性选用

许多家长购买保健食品的目的是想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内,补充考生体力、缓解脑力疲劳或调节身体不适的状态。岂不知,保健食品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的调理起到缓解疲劳、改善记忆或者对疾病起辅助治疗的作用。既然是调理,就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素质会慢慢提高,但很少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变化。而且目前保健食品可申报的只有27种功能,所以家长在选择保健食品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功能的产品,不要期望服用产品后迅速见效,更不要被销售人员不切实际的宣传所打动。而且,如果孩子身体不适的情况一直未消除,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认准品牌,择优购买

年初,中国保健协会推出了“十大名牌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经过长期市场的考验,具有肯定的保健功能,而且生产厂家具有很好的信誉,因此,选择这些品牌或这些厂家生产的保健食品比较安全可靠,一般不会上当受骗。

参考广告,排除盲目

报纸上大篇幅的介绍、会议宣传、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等保健食品惯用的广告层出不穷,尤其在考前这种广告更是比比皆是。鉴别这些广告的真假和含金量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同一味中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和化学成分,在广告中的宣传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所以,不能被广告中所谓的高新生产、稀有原料等宣传所迷惑,一时冲动而购买产品,必要时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家长一定要在认真鉴别、仔细分析后再购买,以免使用不当,反而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散装大米不是新米


【导读】散装大米不是新米都有那些方法呢?新米最大的特点是每粒米腹部基部胚芽多数还保留着,这是鉴别新陈大米的主要方法之一,下面就来详细了解散装大米不是新米。

散装大米不是新米

那么,市场上目前流通的大米,究竟陈米多还是新米多?

魏经理曾几次到北京各大商超走访。凭借经验,她指出,目前接触到的超市散装大米几乎没有新米,尤其是售价在每斤2.5元以下的。由于袋装大米无法开封,魏经理无法对其进行辨别。

张建秀则说,就长白山地区近几年情况来说,基本从2012年开始,新稻下来后农民口粮约占20%,中储粮和地储粮加一起能收上去40%,剩下40%新稻能流到加工企业,最终加工成新米流通到百姓餐桌。整个东北地区情况也大致如此。

如果以食用日期估算,中华粮网研究人员认为,每年10月至来年5、6月之前,消费者吃到新米的几率较大;如果从地域来说,水稻主产区要比非主产区更易吃到新米。另从价格上考量,售价较高的大米品质较好,新米的概率也越大.

新米陈米难以区分

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各大商超发现,目前大米包装上普遍标有加工出厂日期、产地、保质期、大米等级,但无稻谷收割日期。众多大米品牌中,仅有北新仓明确标出了稻子收割期。此外,辽河香米也在产品介绍中标明加工的是当年稻和单一品种,其他产品均无相关表述。

北京消费者杨先生曾花高价买了袋大米,想吃新米的味道,结果大失所望。对于新米,老百姓还是有一定需求的,谁都愿意吃点好的,但确实不太好区分.

北新仓农业总经理马国武是从去年开始筹备新米产品的,希望提出当年米的卖点。但他发现国家目前针对大米品质仅有等级标准,无新米、陈米区分。没有标准,单凭企业自己吆喝,消费者很难相信。

马国武介绍,因缺少市场辨识度,新米产品的成本很多都花在了营销渠道上,也抬高了售价。

中华粮网研究员也告诉记者,大米等级标准不是按品种、新旧来分,而是从粗糙率、不完善粒、杂质这方面去衡量的。新米通常指当年稻,如现在是4月,那么去年10月份打的新稻就是新米。新米与陈米在营养价值上相差不大,但口感完全不同,东北农村每年都有打新米一说.

魏经理透露,虽然新米在色泽和气味上均有一定辨识度,但凭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很难区分新米、陈米。香味有可能是加了香精,色泽好有可能是陈米加油抛光,这都不好说。如果在新米中掺入少量陈米,连我们专业人士也吃不出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建议,如从消费者权益角度说,可借鉴日本的做法,在大米包装上同时标出大米收割日期和出产日期,这样更利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健康食品的三大派系


每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都会如约推出一份健康食品排行榜,由于果蔬生长环境、所含营养等变化,上榜食品也随之不断调整着。今年发表的榜单则首次为健康食品划分了蔬菜、水果、肉类三大派系。

蔬菜榜

红薯、胡萝卜、芹菜、茄子、雪里蕻、白菜、甜菜、卷心菜、芦笋、花椰菜

红薯富含纤维、钾、铁和维生素B6,而且每100克红薯产生的热量仅为大米的1/3.

红薯最好在午餐时吃。因为红薯中所含的钙质需要4~5小时才能吸收,而下午充足的日照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以往排名接近榜首的土豆此次名落孙山,是由于全球土豆普遍存在杀虫剂和化肥使用过度现象,导致其在常温下短暂存放就会变色发芽。土豆中含丰富淀粉、膳食纤维及维生素C,在营养价值上和红薯很接近。有中国营养学家猜想,土豆落榜很可能与国外的烹饪习惯有关,因为外国人喜欢炸土豆,容易生成致癌物。

调查表明,中国人吃菜远远不够。中国人均每天的蔬菜摄入量为270克左右,离营养学会推荐的400克~500克还差很多。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尽可能多吃,深色绿叶菜最好占总量的一半。

水果榜

木瓜、橘子、橙子、草莓、猕猴桃、芒果、苹果、杏、柿子

一向以美白、低热量著称的木瓜首次荣登榜首,是因为科学家最新发现,存在于木瓜乳状汁液中的木瓜酵素可帮助人体分解肉类蛋白质。消化科专家建议,饭后吃少量木瓜,可预防胃溃疡、肠胃炎、消化不良。木瓜虽好,但它是热带水果北方人很少能吃到。其实,很多深色水果都能成为木瓜的替代品,如橘子、草莓等。

正常人每天对水果的摄入量最好保持在200~400克。尤其减肥的人,饭前吃水果比单纯节食更有效。

肉类榜

鹅肉、鸭肉、鸡肉

红肉早就被扣上了不健康的标签,此次的排行榜再次证明了专家们的这一观点。2001年的榜单上还有6种肉类;即便2004年,也还有4种;到今年,肉类越来越不被WHO专家看好了。

之所以做此调整,是因为鹅、鸭肉的化学结构非常接近橄榄油,有益于心脏健康。鸡肉则被认为是人体所需蛋白质的最佳来源。现在的人大多以瘦为美,这三种肉类都是低脂低热,吃了不容易发胖,因此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老年人尤其应该多吃白肉,并以蒸、煮等烹饪方法为主。

我国城市居民禽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导致钙、铁、维生素A摄入不足。其中,猪肉是罪魁祸首.在我国,猪肉消费率占60%,而全世界的消费率只有40%.正常人每天最好摄入50克左右的禽肉和猪牛羊肉,及50~100克鱼虾;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的人,则更应该少食红肉。

细数夏季的三大“危险食品”


肚子疼痛、腹泻难受、吃了抗菌素也没有用半成品,应顾客需要再加工上桌。有些黑心老板甚至用死龙虾滥竽充数。

【专家对策】

煮透可放心食用

医院消化内科值班医生告诉,这个时节因吃小龙虾引起腹泻者屡见不鲜,他们几乎每天在门诊中都会遇到。很多患者在吃过小龙虾后还大肆吃冰淇淋,使得疾病隐患更大。一般来说,死了超过两三小时的龙虾会腐败变质,顾客食用后极易导致腹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

专家认为,夏季湿热环境,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导致寄生在小龙虾身上的病菌大量滋生,人们吃了之后容易中毒。小龙虾属寒性食物,多吃容易伤脾胃,摄入过多蛋白质,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建议每次食用最好不超过半公斤。

专家指出,目前的龙虾大都属人工养殖,生长环境较干净。龙虾头携带较多寄生虫一般不宜食用,新鲜龙虾洗净后,经高温烧熟煮透,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是生龙虾和隔夜龙虾最好不要吃,不洁不熟龙虾吃后易引起肠道感染,使人体感染寄生虫。

祸首二:冰啤酒

喝冰啤伤胃黏膜

刘先生今年30出头,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在外吃喝。一年前,刘先生曾因过量饮酒患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出院后他按照医生的要求恢复很好。

但前不久,刘先生和两个朋友出去聚餐,因为天气炎热三个年轻人喝了13扎冰镇啤酒。当晚,刘先生和其中一位朋友就出现左上腹剧烈疼痛,到医院检查发现两个人都患上了急性胰腺炎。

无独有偶,李先生日前和朋友到海边吃生蚝喝冰啤,当时感觉很舒服,可晚上回家就开始拉肚子,一夜上了5趟厕所,医院确诊为急性肠炎。近来,医院肠道门诊和急诊科接诊的腹泻、急性胃炎患者有所增多,患者主要为青壮年,他们中绝大多数有大量喝冰啤吃烧烤的经历。

【专家对策】

每天喝啤酒最多一千毫升

专家介绍,冰啤酒的饮用温度不能太低,老年人、体弱者和一些虚寒病人、心脑血管、慢性胃炎、溃疡病人和孕妇及肠道疾病患者,要严格禁止饮用冰镇啤酒。

入夏以来,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骤增,不少都是青壮年男性为主。天气炎热,很多男士喝杯冰镇啤酒解暑,但殊不知狂饮饱餐后,令胰腺超负荷工作,引起急性胰腺炎。从本市多家医院了解到,入伏以来,各医院胃肠道疾病、急性胰腺炎以及痛风病复发的患者迅速增多。其中,男性患者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过量饮用啤酒,特别是冰啤酒诱发的,被称为啤酒病患者。专家表示,冰啤酒并非人人适宜,更不能过量,尤其是痛风、慢性胃肠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病患者都不宜喝啤酒。健康人群每天喝啤酒最好不超过1000毫升,否则易诱发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专家提醒:夏季爱好喝啤酒的男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刻控制把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一旦发生类似急性胰腺炎症状,要立即到医院治疗,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片,以免掩盖病情。

祸首三:烧烤

烧烤 啤酒易患痛风

45岁的刘先生平时经常脚腕痛,最近一段时间疼痛日益加重,连走路都觉得困难。他到医院骨科检查,并没发现关节病变。

医生仔细询问了生活饮食习惯后,让他检验了血尿酸,结果显示患有痛风病。原来刘先生性格豪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是他的酷爱,尤其是一到夏天,每天20串烤肉、两三瓶啤酒就是晚饭。

同时,陈女士今年夏天去海滩玩,也着实美美地享受了好几天的海鲜盛宴。可回来后,她觉得浑身不适,去就诊才知道,竟然是痛风病发作。

专家对策:多吃蔬菜降低风险

入伏以来像刘先生这样,因症状不明显而未曾就医的痛风患者,由于近期饮食没有节制,海鲜、牛羊肉和啤酒等摄入过量而诱发疾病,甚至加重后才来确诊的痛风患者非常多见。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中青年男性,是痛风的高危险人群。其中,海鲜和烧烤的牛羊肉,以及啤酒都是高嘌呤食品,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

专家建议,中青年男性应改变烧烤加啤酒的组合,没有痛风病史的人可以选择烧烤加蔬菜和其他饮料或者啤酒配蔬菜的组合。有痛风病史的人,则应忍痛割爱,放弃啤酒加烧烤。


慎重选用止汗剂


随着夏日的到来,身体出汗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而汗多,常常在社交场合造成尴尬。比如握手时,给对方一种湿乎乎的感觉;腋下、前胸、后背的衣服溻湿,造成衣冠不整;假如应酬需去一个日式餐厅,脱去鞋后的双脚散发出恼人的臭味儿。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外用的止汗产品,部分产品还号称“即使再运动,身上也是干爽的”。止汗剂真的那么神奇吗?

多汗症才需要采取措施

我们所熟悉的汗液是由遍布全身的小汗腺分泌产生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和盐,还有一些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出汗是人类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体育运动或热应激体温升高时,就会有大量汗液产生。部分人在正常的体内外温度的时候,也会出现局部或全身性的出汗反应过强,甚至影响其个人形象和社会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多汗症。

对于多汗症,确实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患者应该到医院就诊。因为全身性的多汗症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和酒精慢性中毒等;局部多汗有可能是交感神经损伤引起。对于这些情况,应该首先治疗原发病。

止汗剂如何止汗

常用的外用止汗剂是对轻、中度多汗的最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止汗剂包括:6%~20%氯化铝无水乙醇溶液、5%明矾、5%鞣酸、5%~10%甲醛溶液、10%乌洛托品溶液和5%的乌洛托品凝胶棒等。这些药物可以使产生汗液的汗腺导管堵塞,分泌细胞萎缩,从而达到汗液分泌减少的目的。有些止汗成分还有杀菌作用,对臭汗有一定的疗效。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必须在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止汗效果,然后可以减少频率继续使用,以维持疗效。当然,止汗效果还要看个人反应,因人而异。由于止汗剂只是暂时性抑制汗腺的分泌功能,所以停药后还会逐渐回复到以前的状态。

如何选用止汗产品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止汗产品,有些产品还在止汗剂的基础上添加了芳香剂、杀菌剂,可以有效止汗和减轻腋臭。但在自行选用这些产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具有合格批号的产品。

正式使用前,应先在上臂内侧试用,如无红斑、瘙痒等症状的发生才可放心使用。这是因为一些止汗剂对皮肤是有刺激的,尤其是其中添加的一些香料成分,可以导致过敏反应。

皮肤有损伤的部位不要使用。

只能小面积、局部使用,不能全身大面积涂抹。因为药物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起蓄积中毒。

止汗有很多方法

夏日减少不必要的多汗,除了可以适当选用止汗剂外,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裤和鞋袜,穿吸汗透气性好的衣物,以便汗液及时蒸发,减少汗液在体表的停留。另外还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用咖啡、茶等热饮,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因为这些都是导致多汗的重要原因。

对于严重的局部多汗,可以选择交感神经切断术或者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后者在国内还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但均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诊治。

盲目止汗有危险

人之所以出汗,是有其生理作用的。比如人体通过汗液蒸发,可以带走多余的热量,降低体温。另外,汗液在体表和皮脂混合形成乳状脂膜,对皮肤有滋润和保护作用。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排斥一切出汗现象,尤其是夏天气温很高或者运动的时候,盲目地强行止汗,可能引起体温过高,严重的可以出现热休克,甚至死亡。

散装食品的三慎重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