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针灸养生 > 导航 > 中医养生刺络

针灸刺络疗法治中风

针灸养生。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针灸刺络疗法治中风》,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三个月前,沈阳的潘大爷患了脑血栓,遗留下左半身麻木无力的后遗症,总觉得左侧肢体像背着10公斤大米,左脚好像踩在垫子上,晚上经常因麻木而影响睡眠。家人带他四处求医,症状不见好转,后来潘大爷到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了刺络疗法治疗,结果麻木的症状明显好转,晚上睡眠也正常了。

据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副主任路学荣介绍,刺络疗法是针灸传统疗法之一,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现临床上多采用梅花针加拔罐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梅花针也叫皮肤针或七星针。之所以叫梅花针是因为古人把5根针捆成一束,很像梅花的样子,将7根针捆成一束叫七星针。此外,由于刺得浅,所谓刺皮不伤肉,又称皮肤针。经过梅花针叩刺的皮肤有散在的出血点,在叩击的部位拔火罐,大约10分钟左右,使皮肤出血,局部的皮肤颜色变深,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络疗法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利用砭石刺破皮肤放血而治病的方法。到《内经》已经有较全面的论述,《素问离合真邪论》谓: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刺出其血,其病立已。《灵枢小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黄帝内经》以后,许多医家不断探索,积累了刺络疗法的经验,发展了刺络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刺络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

从中医角度来说,患中风的主要因素在于情志所伤,尤其是忧郁恼怒,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等,导致患者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刺络疗法的作用恰恰在于选择合适的腧穴以达到化瘀、逐邪、活血、通络的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刺络疗法一方面能迅速达到祛除邪气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经络之全身调节作用以及脏腑间的生克制化、表里关系的作用,使相应的脏腑功能得到改善。同时直接放血能以血调气,从而达到调整和恢复脏腑气血功能的目的。由于刺络可使血液本身的瘀阻现象得以改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使腠理间气血旺盛,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所以刺络疗法可以治疗中风病,且适用于中风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刺络疗法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出血、毫针散刺出血或刺络后配合拔罐等,应用中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路学荣将刺络疗法的选穴归纳为四种,即辨证选穴法、循经选穴法、局部选穴法、经验选穴法。他提醒:控制出血量是刺络疗法的关键,在临床上,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灵活选穴。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风的针灸疗法


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倒而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的疾病。因本病起病急,证候多,变化快,颇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数变相似]故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卒中。因发病轻重不一,故有中脏腑(闭证、脱症)和中经络之不同。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炎、中枢性面神经瘫痪等病。
【病因病机】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虚,加之将息失宜,而使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肝肾阳亏则肝阳偏亢,心阴不足则心火偏亢,脾阳不足则痰湿内生,如遇忧思恼怒,饮酒暴食,劳累过度,风寒外袭等诱因,即可肝阳暴张,引动肝风,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血并走于上,挟痰浊,蒙闭清窍,发为闭证;如真元衰微,阴阳离绝则复生脱证;痰浊流窜经脉,则发为偏瘫。
【辨证治疗】
(一)中脏腑
1、闭证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舌赤红苔黄厚或灰黑,脉弦滑有力。
治法:取督脉、足厥阴经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以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
处方:水沟、十二井穴、劳宫、丰隆、百会、太冲、涌泉。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下关、颊车、会谷;舌强不语:哑门、廉泉、通里。
方义:水沟醒神清脑;十二井开窍、清热,点刺出血可交通十二经气;营宫泄心火;丰隆为胃经络穴,针之以宣通脾胃气机,健脾胃以化痰浊;百会、太冲平肝熄风;涌泉滋肾水以平肝潜阳,诸穴共奏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之效;下关、颊车、合谷,疏调上下牙关以开闭;哑门醒脑开窍,配廉泉、通里利舌窍以治不语。


2、脱证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四肢厥冷,如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侯。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重用灸法,以回阳固脱。
处方:神阙、关元、气海、百会。
方义:神阙位于脐中,为生命之根蒂,真气功所系,关元、气海为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位居小腹,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系命门真阳,气海为元气之海,故隔盐灸神阙,并灸关元、气海可大补元阳,回阳以固脱,灸百会以通督脉,醒脑开窍。
(二)中经络
风痰阻于经脉,未及脏腑,或中脏腑后,脏腑功能逐渐恢复,而经脉仍为风痰阻隔者。
主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兼见头痛眩晕,手足抽动,面红目赤,咽干口渴,烦躁等症,脉多弦滑。
治法:取手足阳明,手足少阳、太阳经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
处方: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支沟、合谷、后溪。
下肢:肾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头面:百会、风池、地仓、颊车、哑门、廉泉。
方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盛,疾病易于恢复,故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地仓、颊车、以通调上肢、下肢及头面之气血,祛风化痰;少阳为枢,主持全身之运动,取支沟、风池、环跳、阳陵泉各穴以舒筋通络,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百会、风池、太冲、平肝熄风以治兼证;地仓、颊车治口角歪斜;哑门、廉泉以通舌窍;后溪强刺激可通督脉以解痉挛,为治上肢不遂,手握不开之经验效穴。


【其它疗法】
1、头针
取穴:对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舞蹈震颤控制区。
方法:常规消毒后,依次针入各有关穴线,要深达骨膜后,进行捻转手法,每分钟140-160次左右,连续捻转2min,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肢体,停针 5min,再捻转2min,如此操作,留针30-40min,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对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分支的血栓形成效果好。

2、耳针
取穴:脑、缘中、肝、三焦、瘫痪部位相应的耳穴。失语加心、脾;吞咽困难加口、耳迷根、咽喉。
方法: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耳针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经络),宜在病情稳定,神志清醒后进行。
3、电针
每次上下肢各选1-2穴,进针出现针感后,接通电疗机,逐渐加大电流,使有关肌群出现节律收缩,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为准,每次通电20min,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电针适用于风中经络。
4、穴位注射
选穴:上肝:曲池;下肢:阳陵泉。
方法:选用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1ml左右,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适于中经络。
5、皮肤针
轻刺头部督脉,膀胱经线,重刺胆经线,背腰部轻刺,骶部重刺,上肢内侧手三阴经轻刺,手三阳及手指端穴重刺,下肢膝以下足三阴经线轻刺,下肢足三阳及趾端穴重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于中经络较轻的患者。
【附注】
预防中风:凡年高形盛气虚,痰多,并有眩晕,心悸等肝阳上亢的患者,若出现舌强,语言不利,嗜睡腿软,性格改变,指端麻木等现象,这是中风的先兆症状,宜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劳累,并常灸足三里、悬钟,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针灸疗法治疗阳痿



【概说】

阳痿是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一种病证。《内经》又称阴痿,张景丘说:阴痿者,阳不举也。由各种原因造成宗筋驰纵而发病。多见于性神经衰弱,及某些慢性虚弱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一)命门火衰:恣情纵欲,或少年误犯手淫,损伤肾气,命门火衰,宗筋失养;或惊恐,伤肾,思虑太过,相火妄动,耗损肾精,宗筋失养而成阳痿。即《类证治裁》所说:伤于内则不起,故阳之痿,多由色欲泻精,斫丧太过,或思虑伤神,或恐惧伤肾。从而导致阳痿。

(二)湿热下注:饮酒厚味,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浊下注,宗筋驰纵而发阳痿,但此类阳痿较少见,如张景丘曾说: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只有之耳。

【辨证治疗】

(一)命门火衰

主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腰腿竣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若兼心脾损伤者,则有心悸胆怯,失眠等证。

治法:取任脉、足少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并用灸法,以补肾壮阳。

处方:命门 关元 肾俞 太溪

随证配穴:心脾亏损加心俞、神门、三阴交。

方义: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阳痿,取命门、肾俞、太溪补肾壮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补之能壮人身之元气,培元固本壮阳;心俞、神门、三阴交补益心脾。

(二)湿热下注

主证:阴茎萎弱不能勃起,兼见口基或渴,小便热赤,下肢竣困,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以清利湿热。

处方:中极 三阴交 阴陵泉 足三里。

方义:湿热下注所致阳痿,病由脾被湿困,郁久化热,故取三阴交、阴陵泉,健脾利湿;中极清下焦之湿热;足三里以助脾利湿。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穴:外生殖器 睾丸 内分泌

方法:中等刺激,每10分钟捻转一次,留针30min。


拔罐疗法治疗类中风


刺络(刺血)拔罐法

【取 穴】委中。

【操作法】在委中穴部位用手掌轻轻拍击数次,便于紫脉浮络充分暴露,再严格消毒,用三棱针对准穴位血络,快速点疾出,不按其孔。放血量依病情而定,一般色浓紫者以转红为度。然后加拔火罐,出血量约5毫升,每日1次。

【适应症】类中(中风先兆)

【注意】①治疗中可配合太冲、合谷强刺,廉泉齐刺(齐刺,古刺法名。穴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故名)。②虚寒证忌用。⑧切勿伤及腘动脉或腘静脉,以免引起血肿,招致感染。

附二:病毒性脑炎失语症

刺络(刺血)拔罐法

【取 穴】大椎。

【操作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打10分钟使局部潮红、微出血。然后局部拔火罐lO分钟,见有血珠时起罐,每天1次,连续3~5次。 ' '

【适应症】病毒性脑炎失语症。病人意识半清醒或全清醒时,有语言障碍,能听而不能言。舌体肥胖,舌尖翘上,不能伸出唇外或张口困难。舌质红绛,干燥无苔,脉数,大便秘结,小便失禁等温热病邪致阴亏窍闭,气阴两亏之瘫。

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疗法有哪些


痤疮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生长在人的面部、胸部、背项部等部位,主要是由于青春期性腺成熟或者是皮脂腺代谢旺盛、排泄增多,堵塞毛囊口后细菌感染所致。一般主要有肺经蕴热和胃肠湿热两种。其实拔罐就可以治疗痤疮,那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疗法有哪些呢?跟我来了解下吧。

肺经蕴热

症状

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燥。

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合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

胃肠湿热

症状

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黏滞不爽。

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天枢、曲池、合谷、内庭。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曲池:见前。

合谷:见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曲池、内庭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曲池穴上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大家了解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疗法有哪些了吧,但是在治疗痤疮是千万不能用用手去挤,另外治疗期间也要多休息,尽量不要食用脂肪、糖类食品,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常。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痤疮。

“醒脑开窍”法治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具体方法如下: 一、选穴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手法

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三、并发症的治疗

(一)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二) 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三)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四)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五)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六) 癫痫:针大陵、鸠尾、

(七)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八)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九)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四、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石学敏教授和他领导的临床科研人员观察总结了中风病住院患者9005例,其中男性6029人,女性2976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87岁。病种包括脑出血3077例,脑梗塞5928例,合并假球麻痹者521例;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2年;首次发病6765例,两次以上发病者2240例。疗效评定标准依照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结果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不论对脑出血、脑梗塞、假球麻痹的治疗同样有效,且总效率均高达98.56%以上。将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其他非手术疗法的比较后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法明显优于其他针刺法、中药疗法、西药疗法等各类疗法,且应用越早疗效越好。

针灸治疗 中风


中风急性期经治疗后病情趋向稳定,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应及早进行针灸治疗。
辨证治疗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
1.肝肾阴亏,风阳未平
【诊断要点】 半身不遂,神志有时欠清,烦躁不安,面红口干,失眠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或弦数。
【处方】 肝俞、肾俞、太溪、行间、神门
2.脾胃虚弱,痰浊不化
【诊断要点】 肢体软瘫,嗜睡,呼以能应,痰多而粘,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苔白或黄或浊腻,脉缓而滑。
【处方】 脾俞、中脘、阴陵泉、天枢
3.心脾俱虚,气血两亏
【诊断要点】 肢体软瘫或麻木,倦怠嗜睡,精神萎顿,心悸易惊,夜寐不安,纳呆食胀;舌淡,脉细弱。
【处方】 心俞、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对症治疗,常用穴如下:
(1)上肢瘫:肩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大杼、尺泽、曲泽
(2)下肢瘫: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悬钟、昆仑、三阴交、丘墟
(3)吞咽困难:廉泉、扶突、风池、合谷
(4)失语: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

刺络放血后注意事项


放血疗法是指得用针扎破人们的穴位,进行少量的放血,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放血疗法对身体有的伤害会比较大,如果在不适应病症的情况下,强行采取了放血疗法,那只会适得其反,除了要对症选择放血疗法以外,在进行完以后要了解到相关的注意事项。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放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

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适用病例

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腰病,坐骨神经痛、头痛、眼痛、血栓,青少年座疮,银屑病,湿疹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沈三针在临床治疗多例病人,这种方法疗效可靠,效果好。

治疗方法

方法:分别在病症穴位上点刺3-5针,然后上罐,拔罐拔到没有鲜血流出为度,在这个拔罐期间,要多上几次罐,观察出血量。我一般拔到三次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若治疗有需要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而决定间隔放血的天数。

那么放血疗法到底有哪些功效呢?

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刺络放血疗法作用与注意事项禁忌

止痛作用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

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泻火作用

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镇吐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故能镇吐止呕。

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口呙斜等为主症。古代文献根据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卒中偏枯等名称。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概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二类症状作为辨证与治疗的依据。本病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

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和最严重的,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脑外科自开展了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来,笔者就脑出血患者术后针灸早期介入治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脑立体定向术后,患者在ICU监护期,经西医药物治疗,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随机选择了术后清醒的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4岁。

针灸治疗后发现,早期介入治疗在术后不同时间,病人反应不同。所有选择对象针灸治疗时取内关、三阴交及患侧肢体的体针,予平补平泻法,电针选疏密波,留针30分钟,太冲穴予重泻以平肝潜阳。因水沟穴刺激性较强,可明显促进脑血循环,故在此时笔者未敢冒然取之。治疗后发现术后血压平稳在3天之内的患者(血压为140/90~160/110 mmHg),血压在针后一天内波动较明显,有31例血压升高,部分病人情绪较针前烦躁,特别是在针后约半小时,血压升高明显,范围在20~40 mmHg左右,未见血压下降者。在生命体征平稳3~7天以上的患者针灸予同法治疗,血压波动现象明显减少。所以,对于脑出血患者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就病人病情稳定好转而言,针灸早期介入,笔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最少在3天后为妥。

中风病中的脑血栓形成与脑梗塞,即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多见。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异物,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运行,并堵塞脑动脉,导致其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死。又分为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栓塞。脑检塞发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即发生偏瘫。

在脑血栓形成发病后第一周内,坏死灶中央的脑神经细胞即已经死亡,为不可逆性的损害,但在坏死神经细胞与周围完全正常的脑组织之间有一个范围大小不等的环形半暗带。在半暗带内有大量受到损害程度较轻、并未死亡的脑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肿胀、代谢紊乱,功能暂时丧失。如临床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可使半暗带内大量受到损害的脑神经细胞死亡,坏死灶扩大,使病情恶化。在脑血栓形成的第1周内,坏死灶中央可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半暗带内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栓塞是栓子进入脑循环,栓塞在脑动脉血管内,使被栓塞的血管所供应的区域发生脑梗死,梗死区的病理改变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

对于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而致的中风病人应及时尽早进行针灸治疗,在发病的第一周内进行针灸治疗较好。针灸早期介入治疗可减轻半暗带内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损害,可减轻病残程度,抗脑水肿治疗一般西医在发病3~6小时开始,连续治疗5~7天。针灸治疗应同期进行。我院脑梗塞病人在CT确诊后,便行针灸及西医药物综合治疗,因病人求医时间大多超过发病后3~6小时,经确诊后,针灸介入治疗时间大多在发病1天后,但疗效明显优于以前在发病1~2周梗塞急性期过后患者的疗效。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区别治疗

这里只谈针灸治疗,主要是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即急性期阶段。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一般没有大的区别。现今医学发展迅速,目前中风病的治疗,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可予开窍启闭平肝息风,可选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等为主穴治疗。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之功。肾主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可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颠,泻水沟可调整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笔者对脑出血的病人,在病情稳定一周以上尚用此法,以防血压升高,同时配相应的体针。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不用头针及舌针,在恢复期亦慎用。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只要血压平稳在140/90 mmHg以下者多用百会,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区,以及配相应的体针,如风池、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也可用舌针治疗。

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的看法

就现今时期还尚可,对日后的发展而言,有些过于简化。能否借鉴康复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6级评定,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pULSES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等等,加以细化量化使针灸疗效判断标准更加完善、科学。

拔罐疗法治带下


带下症,古有五色带之名,尤以白带为多见。 多因脾虚湿热,或寒湿困脾而致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 临床表现以阴道分泌物量多为主,带下色白、质稀、味腥,或色黄、质稠如涕如脓,且连绵不断。
治疗方法一

肾俞、白环俞、次髎、带脉、归来。湿热型配阴陵泉、三阴交、行间;寒湿型配关元、足三里、气海、阳陵泉。

方法:湿热型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寒湿型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姜汁罐法,罐后加温灸。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方法二

带脉、三阴交。白带配关元、阴陵泉、隐白、丘骨;黄带配阴谷、隐白、大赫、气海;赤白带配气海、关元、上髎。

方法:除隐白外,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针刺(白带用补法,黄带用泻法,赤白带用平补平泻法),刺后拔罐15-20分钟。如为白带,罐后加灸。隐白只针刺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方法三

小肠俞、次髎、带脉、关元。湿热型配三阴交、阴陵泉;寒湿型配肾俞、命门;阴痒配蠡沟。

方法:采用留针拔罐法,留罐20分钟。寒湿型者罐后加温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刺血拔罐法治疗痤疮


现在得座疮的年轻人特别多,因为年轻人体内的激素比较旺盛,所以就特别容易得座疮,得了这样的一种皮肤病以后,会对皮肤的形象影响比较严重,所以有很多人就想通过刺血拔罐法治疗痤疮,那么这种方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下面就来看看以下内容的介绍。

刺血疗法,古代又称为放血疗法,或日刺络法,它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用三棱针、小针刀等器具刺破身体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刺血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发展至今更臻完善,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个治疗领域。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发病率为青年人70% 一87% ,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目前刺血疗法治疗痤疮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且价格低廉,既能考虑到病因又能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具有明显的优势。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发病率为青年人70% 一87% ,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目前刺血疗法治疗痤疮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且价格低廉,既能考虑到病因又能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具有明显的优势。

刺血拔罐法治疗痤疮,以上就做了详细的介绍,如果你得了痤疮,影响到自己面部的形象了,所以要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然后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治疗痤疮,相信通过治疗以后,再加上自己的护理,就能让自己的痤疮尽快的消失,使得自己面部看上去更健康。

针灸刺络疗法治中风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