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泥灸养生 > 导航 > 简便养生法

简便养生法

2019-10-12

简便灵验“隔蒜灸”

泥灸养生。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简便灵验“隔蒜灸””,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974年,我和弟弟都是生产队的主劳力。就在这一年初夏的一天,气温突降,下到水田劳动时双脚顿生寒意。第二天,弟弟说感觉左侧腹股处隐隐发痛。从第三天起,就见痛处肿起,微红,步履受限。我因抽工余自学了中医,就去抓了些中药让弟弟内服兼外敷,但治疗两天后以无效告终。后又请公社卫生院医生肌注青霉素两日,却见肿势愈增,面积达半巴掌大,疼痛难忍使弟弟卧床呻吟。

束手无策之际,听说一村民刚好从20里外请来一位姓黄的为家人诊病,我立即将其邀至家中。黄老诊毕,要我立即去取艾叶和大蒜。邻居家存有艾叶,大蒜又正值成熟期,两物很快齐备。遵医嘱,我将艾叶反复揉搓成绒,将大蒜分瓣去皮,捣如泥状。只见黄老取出桑皮纸,将艾绒裹入其中,在桌上滚搓成长约1尺的圆柱形艾条。他搓毕,我如法搓制两根备用。他将蒜泥涂敷于弟弟的患处,厚约半厘米,将肿部覆盖无余,再点燃艾条,距蒜泥2~3寸外,以热力灸烤之。约1小时后,弟弟说已感觉好些,腿可慢慢伸展。黄老又嘱母亲熬些生姜紫苏汤加红糖,令弟弟喝一大碗后盖厚被出汗,并说汗出则疮好。就这样,先后灸治5次、调理3天后,弟弟即可出工劳动了,其肿处的疙瘩半月后便消散无迹。

以后数十年,我曾以上法治愈20余例病情相似的患者。这种得之不易的偏方也因此让我难忘。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主任樊永平点评:灸法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古书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的原料很多,但临床上多以艾叶为主。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隔蒜灸是临床常用的艾柱灸中间接灸的一种,所谓间接灸就是灸时艾不直接接触皮肤。其他间接灸还有隔姜灸、隔盐灸等,临床可根据病症选择。同样,艾灸亦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的作用。同时,用蒜的目的有二:使传热均匀,防止局部皮肤灼伤。除此,蒜本身具有散寒解毒之功。

文中患者因外感寒湿,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而发为疖肿,肢体活动功能受限。用隔蒜灸治疗有效。本法要点是因受寒湿且时间不长,但若系热毒所致或感受寒湿已久,早已化脓,则非本法所宜。文中还提及患者服生姜紫苏汤加红糖,也符合中医的原理,因疮痒初起,故服生姜、紫苏、红糖汤,具有散寒解表的功能,有助于疮痒的治疗。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医针灸里究竟什么是隔姜灸


核心提示:灸法种类很多,其中隔姜灸属于间接灸中的一种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又是怎样操作的?

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主治病证】

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如胃病(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垫的一种灸法。隔姜灸的灸法类似于隔盐灸以及隔蒜灸等。把红花油抹在施灸的地方,可以避免皮肤被灼伤,还可以增强艾灸活血化瘀,这样对散寒止痛功效,具体操作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基本上一学就会了,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吧。

一.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

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二.主治病证

如胃病: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三.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隔药灸治肠易激综合征


您是否经常被腹痛腹泻困扰,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您是否一到旅游景点便感到腹部不适,总有想上厕所的感觉?是否遇到刮风下雨或者气温骤降而受凉就会腹痛不已或轻度腹泻?是否在面试或者和上司谈话时因为紧张而不断产生强烈排便感?是否考试之前,偏偏又想上厕所?是否不敢吃凉、不敢吃辣、不敢吃水果和色拉,一吃便拉个不停?是否情绪稍一波动就要腹痛腹泻?不敢聚餐、不敢旅游?如果有以上类似情况的一种,那您很可能患了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以及腹部不适。常可伴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及胃痛、烧心感、失眠等其他全身症状,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多数患者造成很大心理负担。

隔药灸是艾灸疗法的一种,源自元代名医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中有名的灸补脾胃法。以附子等温阳健脾药物特制而成的药饼,放置于腹部调理脾胃的要穴上,上燃艾柱,以灸火之热力再加上药物的作用,透达经络,逐寒湿、振脾阳,温中开邪,可调畅气机、温养脾肾、疏调肠腑气血,达到标本同治之目的。

隔物灸治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


摘要:治疗时间及疗程。隔物灸法共治疗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第1个疗程于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治疗,1日1次,连续治疗3天;第2、3个疗程均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6天为1个疗程;若经第1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属于巩固治疗,第2、3个疗程仍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6天为1个疗程。6.掌握统一的治疗时间及疗程。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好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机主要在于瘀和虚。气滞血瘀、寒凝胞宫可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可使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应用隔物灸治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而创立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廉实用、安全有效。

诊断标准

1.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

2.B超、妇科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3.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适应证

隔物灸法适应于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

1.原发性痛经,月经初潮后2~ 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2.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冷痛,痛及腰骶,得热则舒,有时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者出现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昏厥。经量少,色紫黯有块。苔白,脉细或沉紧。

3.B超、妇科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禁忌证

1.经检查证实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窄、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痛经;

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肝郁湿热、肝肾亏损等证型;

4.不适应本疗法者(发热者、身体震颤者等)。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可见养生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老人才需要养生,其实不然,养生是条漫长的路,越早走上这条路,受益越多。

中医养生艾炷隔盐灸可以治腹泻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大类。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降,脾主运化、主升,脾胃健旺、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吸收功能正常气血以行营卫;一旦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调等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采用艾炷隔盐灸法治腹泻,简便易行,患者不妨一试。

取神阙穴(肚脐眼),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宽衣解带并使腹部充分暴露。将适量精盐填平肚脐眼后,把纯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制成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如大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于精盐上,用线香由艾炷顶尖部点燃令其自燃成灰,或患者自觉施灸部有发烫感时将艾炷移除,再如前法换一状继续灸,不拘壮数,连续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清除艾炷、肚脐眼中精盐后,随即用医用膏药贴敷肚脐眼,防止施术后受风寒。每日一次,连续灸至痊愈后再巩固一、两次。

神阙穴其名首见于《外台秘要》,历代文献又有“命蒂”、“脐中”、“气舍”、“环谷”、“维会”之称。位于腹部中央,为生命之蒂、中下二焦之枢纽。《针灸穴名解》曰:“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该法治疗腹泻与神阙穴自身特有的功能与神阙对艾灸的敏感性有关,通过热刺激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温脾,同时又引食盐入其所属肾经补益肾阳、暖肾,从而到达无需内服任何药物而治愈腹泻的目的。

隔瓤的鉴定


隔瓤指果实药材纵剖时中心部分凹陷的子房室。

药材真假鉴别方法

一、看外观

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等。

二、手摸

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材的好坏。不同药材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三、口尝和鼻闻

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尤其对于鉴别一些有浓郁气味的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鱼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尝法鉴别药材的意义不仅在于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则分为麻、涩、淡、滑、凉、腻等。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学物质也有密切关系,在中药材口尝鉴别的实践中,可按药材的品种和质量分类进行判断。

四、水试和火试

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这些特殊的现象都与药材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是常用的鉴别方法[1]。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是非常实用的好方法,但要能正确的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还需要多年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对中药知识的不断充实,才能认药准确。

食疗治失眠 简便又有效


相信很多年轻人隔三岔五会有个晚上睡不着的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失眠的症状。大家要小心,失眠情况严重的,是需要治疗的。不过,也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理一下,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些治疗失眠的饮食疗法给大家!

食疗治失眠,简便易行,可免除服药之苦,有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里有五款食疗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食用。

1、炒酸枣仁60克,大米200克。将炒酸枣仁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用此汁液与大米共煮粥,每次适量食用。适用于各种失眠患者。

2、莲子30克,百合15克,冰糖适量。将莲子、百合共煮成汤,加冰糖调味,临睡前服。尤适用于虚热烦躁失眠者。

3、柏子仁10~15克,粳米50~100克,蜂蜜适量。将柏子仁去净皮壳杂质,捣烂,同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蜂蜜,稍煮1~2沸即可食用。每日2次,2~3天为1个疗程。尤适用于失眠健忘者。

4、小麦60克,大枣15枚,甘草3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至250毫升时即可,临睡前服。尤适用于失眠多汗虚弱者。

5、红枣(去核)500克,冰糖100克,阿胶150克。将红枣加水煮烂后,加入冰糖、阿胶,慢火熬煮至膏状备用。早晚各服1~2匙(约10~15克)。尤适用于因气虚、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者。

失眠症的表现症状

1、辗转难入眠

尽管早早躺在床上,明明自己很困,但总是睡不着,觉得心总是静不下来,越来越辗转,然后就会心觉得很烦躁。

2、浅睡

一晚上过去了,总觉得没有睡好,似睡非睡的感觉,一有动静就醒,而且觉得时间很漫长,

3、做恶梦

失眠症状患者经常做恶梦,从恐怖惊险的梦境中惊醒,出一身冷汗,紧张心悸,面色苍白,再也不敢入睡了。

4、睡眠质量差

可以入睡,但永远都觉得睡眠不够,第二天醒来,会觉得很疲惫,这也属于失眠症状。

如何治疗失眠症

1、多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运动,例如跑步,释放心情,运动会损耗很多精力,出了一身汗之后,促进血液的循环,而运动后,身心都需要放松,休息,平时多运动,可以治疗失眠的症状。

2、恢复正常休息时间

有很多人失眠,是由于休息时间不正常,日夜颠倒,所以一时间难以调整过来,就会导致晚上难以入眠,所以,第一步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慢慢治疗失眠。

3、合理饮食

可以多吃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在睡前可以喝牛奶,吃蔬菜,这样有利于放松肌肉、镇静安眠。而含镁较高的食物如香蕉、茄子、燕麦片、西红柿及芹菜等也可以多吃,都有助于睡眠。

4、求医

如果是由于心理上的问题,生活上无法承受的事情,而导致长期失眠。每时每刻都会被困扰,无法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必须要学会求救,一定要和朋友倾诉,释放情绪。必要时,向专业的心理医师咨询,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地治疗失眠。

结语:能够帮助治疗失眠的食疗方,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这些食物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如果你还被失眠困扰着,或者对自己的睡眠情况不是很满意,不妨试试这些食疗方法,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做法也很简单,都很营养哟!

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

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1.原因

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 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2.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3. 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其实同样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1)心理预防 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 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4.处理方法

(1)轻度晕灸 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 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太阳灸腰痛灸的作用


针灸是中国一项非常古老的医学,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先人们用针灸穴位的方法治疗疾病、解除病痛。针灸治病的方法,是采用金针或者艾灸的方法,来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太阳灸腰痛灸,则是由针灸治病的方法细化而来,是专门用于治疗某项特定疾病的方法。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这些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则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阳热偏盛,治宜清胃泻火,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针刺泻法。

   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阳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刺泻法,并灸。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

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中国传统医学讲究阴阳相和,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太阳灸腰痛灸的针灸方法,也采用的传统中医学说,通过刺激不同的穴位,来达到采阴补阳的效果,让人体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通过太阳灸腰痛灸的使用,可以使到那些体质较寒的患者的体质不那么具有寒性,还可以改善肾脏的功能。

什么是隔姜炙


导读: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隔姜灸疗的方法应用很广,所以我们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

操作方法: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置艾炷,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被灸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适应症:

隔姜灸疗的方法应用很广,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外感表证等。

如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特别要注意,在施灸过程中,若被灸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美容灸” 灸出健康好气色


好的气色往往反映出健康的身体状况,针灸科医生指出,只有脏血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才能保持青春、容光焕发。出现黑眼圈、眼袋和面部皱纹时往往需要滋阴补肾、清降虚火、化淤通络,艾灸以下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您从内而外调出好气色。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膈俞先找肩胛骨,也就是常说的翅膀骨,它的内下角跟第七胸椎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条线的中点就是膈俞穴。

肝俞在膈俞下面两个锥体,大约2.5厘米。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太溪在手指从脚内踝最高的地方向后捋,跟腱前的凹陷处。

水分脐上1寸。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脾俞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艾灸这个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对消除水肿有效。

三阴交在内脚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这是女性的常用穴,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

医生建议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时间以10 ~15分钟为佳,艾灸距离穴位3 ~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节气灸


节气灸天人合一的典范

一、节气的含义节气是中国农历的一部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节气的来历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为变化特征。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三、二十四节气划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每个月有两个,前者为节气,后者为中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5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每个节气的命名也很有意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所以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夏冬有二至,夏至、冬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但也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其它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按先后顺序分别是: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下面是一首节气诗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节气对人体的影响节气是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转规律产生而制定的,是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由于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体的空间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同时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节气前后波动最大。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五、节气对不同地域的影响节气是中国农历的内容之一,它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中原地区,所以准确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季节变更和气候变化。但并不是说它只影响和适用于中国中原地区或者中国,因为节气是由太阳、地球、月亮及其他星体的运行规律而产生,所以其宇宙能量的变化同时影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不分南半球北半球,也不分东半球西半球。

六、灸法、节气灸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和艾叶的温经散寒止痛作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孟子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灸法不但对寒性疾病和虚证有很好疗效,同时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灸法也有多种形式,有艾条灸、艾柱灸、药物灸、三伏灸、节气灸等等。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灸法常常能获得奇效。节气灸就是利用节气这个特定的时令节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选取不同穴位进行灸疗的特殊灸法。

七、节气灸的作用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八、节气灸的临床应用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李烨森著

简便灵验“隔蒜灸”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