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

冬病夏治的养生方法。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5种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导读: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主要是根绝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下面为大家介绍5种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其中以穴位贴敷法效果最佳。

1、穴位贴敷

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的时候,先用酒精消毒,取直径为1cm左右的膏药,用5cm5cm的胶布贴在穴位上。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2、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3、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4、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5、艾灸

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条是用实火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劲道比较足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内火加外火就会虚耗人体的津液。

相关阅读

冬病为何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反复咳喘的一种独特疗法,包含深刻的医学道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冬季反复发作的咳喘病,为何要在发作很少的夏季进行治疗呢?这与反复咳喘病的特点有关。

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儿童或年老体弱的人,经常在冬季感冒连续不断,发烧、咽痛、咳喘日久不愈,病情逐渐加重,发作的次数和每次患病的天数越来越多;反复感染使呼吸道粘膜屏障功能日趋降低,耐药菌株滋生蔓延,用药越来越难见效,打针输液用的都是最新的抗菌素也不能将其治愈,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

我们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频繁发作,虽然有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但其反复感冒咳喘的根本原因还是患者体质差,全身或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力低下造成的。曹东义主任医师认为,这类病人往往既有体质虚弱的一面,又有湿痰素成,肺火易炽的一面,在发作期的冬季,补虚则容易助火,清热又易伤正气,难于两全,春末至秋初的几个月中,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较少的时期,也是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补虚损,增强体质的大好时机,如能系统而正确地治疗,就有希望彻底根治反复多年的顽固病症。常言说:打鱼之时不能补网天清之后才能修屋,冬病夏治也是这样的道理。

冬天气候干燥寒冷,呼吸道粘膜防御功能降低,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室内,空气中悬浮的细菌病毒密度大,呼吸道病不易根治。夏季温暖湿润,户外活动增多,长时间不发病,是呼吸道粘膜修复损伤的良好时机,加上适当药物治疗,有希望使炎症造成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排列混乱的状况得到纠正,恢复原来的有序排列,从而使其粘膜屏障作用回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彻底治愈本病。


冬病夏治的原理


疾病对人体损害比较大,人体在出现一些疾病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对身体各方面的威胁加大,常见的疾病就是感冒、发烧,这些疾病很容易患有,无论是在哪个季节,只要着凉、身体免疫力下降,都是很容易患有这些疾病,那在平时也是要进行疾病预防,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呢?

有很多人对冬病夏治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楚,这样就需要在做的时候,对这类问题进行认识,使得在选择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它对人体疾病改善是不是有帮助。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在中医看来,这类好发于冬季的寒邪类疾病适合在夏季治疗。北京永安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特约中医专家刘法洲对其原理进行解释: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以上就是对冬病夏治的原理详细介绍,在选择这样方法治疗疾病的时候,都是可以放心进行,它对人体各方面,都是没有任何的损害,不过治疗疾病的时候,患者也是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对改善自身疾病才会有帮助,使得疾病不会在继续发展,而且对冬病夏治上也是可以放心选择的。

中医艾灸 让冬病夏治不是梦


导读:艾灸大部分都是在冬季的时候做的,但是有些人就想知道。艾灸在夏季是不是也可以做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夏季艾灸效果会加倍。这是为什么呢?

◎ 艾灸与针灸有何不同?

艾灸和针刺在古代称为灸刺学。其实艾灸比针刺要早,而且与针刺比起来,更有优势。首先,针能够杀生人。针刺如果扎错位置或者是扎到血管、神经,就会伤人。比如深刺风府穴,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过失伤人。而艾灸只是在皮肤上烧灼,或者用艾条温灸,对人体没有伤害,相比针刺来说更加安全。

其次,针刺对穴位刺激的时间较短,出针以后对穴位的刺激便停止了;而艾灸,特别是瘢痕灸,灸完之后会留个瘢印,可以长期对这个穴位形成刺激。比如说灸关元穴,好几天你都可以感觉到肚子里边热乎乎的,就是因为艾灸的效果比较持久。


艾灸关元穴

再次,针刺进行的手法很复杂,对穴位的要求非常准确,如扎哪个穴位是补,扎哪个是泻,手法更加复杂,诸如烧山火、透心凉等。而艾灸的手法主要就是三种,即温灸、回旋灸和雀啄灸,很易于操作。

北宋欧阳修《灼艾贴》: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 艾灸疗法与药物疗法相比有何特点?

大家知道,药物吃多了会产生抗药性,这是因为很多药品中含有抗生素,而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病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国家对于此种药物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而艾灸就不会有这种抗药性的问题了。艾灸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人体的功能。中医有句话,叫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把人的身体给强化了,阳气补足了,邪气自然就消除了。再者,艾灸可以慢慢地打通人体的经络,气血流通,则百病不生,所以它针对的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人体的功能提高了,就会有自愈能力,也就不会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了。

中医讲是药三分毒,经常服用药物,会破坏身体里的正常菌群。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不光是对不良的细菌起作用,它对人的正常的细菌也起作用,这样就使得人正常的菌群失调,对人体的正常机能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艾灸就不会有这个弊端了,因为它是通过舒通经络气血、培补人体正气来调整人体的,所以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艾灸比吃药好

再有,服药的人一般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比如说降压药,一旦吃上了,就得长期吃;再比如糖尿病患者依赖上了胰岛素,那么他也得长年使用胰岛素,这就是药物的依赖性。为什么会有这种药物的依赖性呢?因为药物进入人体以后,代替了脏腑本身的功能。比如说胰岛素分泌得少了,服进去的药物就代替了人体本身的这种功能。时间久了,人体相应的功能就不够用,所以他会依赖于这种药物。艾灸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艾灸的作用是提高人体相关脏腑的功能,把人体本身的功能缺陷慢慢给它补足了,使它具有正常的功能,所以艾灸不会使人体产生依赖性,更不会有药物中毒的现象发生。

药物在治疗时虽有见效快的特点,但对于某些慢性疾病,如鼻炎、前列腺病等是较难治愈的。一来药物要先经过胃的消化吸收,再经过气血的运输到达病患部位。也就是说,药物要经过消化、吸收等很多环节才能到达病患部位,就算到达了,功效也会大大减弱。再者,如果病患部位比较隐蔽,药物难以到达,治疗效果就不明显。而艾灸则不然,就拿鼻炎来说,通过灸治上星穴、迎香穴,再配上足三里,对鼻窦的位置很容易就作用到了。灸上星时,灸感可以从头部直接传达到鼻子的里面去,所以它的功效作用在某些方面比药物还要快。

艾灸好疗效 要从灸感找

艾灸治疗的三心二意

想做好艾灸,需要三心二意。哪三心呢?第一个就是爱心。一方面,对被施灸者有爱心,另一方面,对你使用的工具有爱心。你要喜欢它,跟它交朋友,跟它交流。除此以外,尤其像中风症,它是一个长期的病症,有些人已经得了很多年了,所以你在治疗时就要持之以恒。这就是我们说的三心里边的第二心,叫恒心。所以做艾灸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有恒心。只要你坚持,就有可能取得胜利。

以前有个华佗,给曹操治过病。曹操得头风以后,华佗用针刺给他刺好了。但过了一年,曹操的头风病发作了,这时华佗已经被他杀了,他无药可效,最后也死了。后世有个叫窦材的大中医家评论说,华佗给曹操治好了病,如果他要继续再坚持给他做艾灸,曹操的病就不会复发。可见以前艾灸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是去病根的。

再给大家讲个例子,我一个朋友跟我学的艾灸。他三岁的时候得过疝气,结果做艾灸的时候,疝气的症状给灸出来了,也就是他小时候的病根。他坚持灸,结果灸好了,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发作了,当然前提是还得持续灸。所以有老毛病的,不用怕,有了艾灸这个方法,会对你有很大很大帮助。但不要着急,得慢慢来,也许在灸的过程中,能把你以前的老病根、老毛病都灸出来。那么再继续灸下去,就可以给你灸好了。艾灸以前是干什么用的?是去病根用的。凡是有些老毛病,根治不了的,都适合艾灸。


艾灸在医用方面用途很广

还有一个心,叫静心。只有你安安静静的时候,才可以感觉到身体里边的变化。我原来学过一段时间针灸,扎过两年针,把针扎进去以后,身体里边会出现针感。如果心不静下来,是感觉不到的,那个感觉是非常微妙的。同样艾灸的时候,艾灸的火力有穿透性。心静不下来,感觉不到。不但自己要静下来,被灸的患者也要静下来,双方都安安静静地去感觉,心与心的默契,是取得艾灸疗效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意指什么呢?第一是要有真意。什么叫真意?道家的观点咱们可以借鉴借鉴,它认为泛意非意,就是平常咱们脑子想东西,这个不是真正的想,它是一种忧思妄想。什么叫真意?意的的确确是从心里发出的,一发而心空,就是真意。所以给对方做艾灸也好,让对方给自己做的也好,都是要用真意。

再有,就是让双方都满意,应该说尤其是让受灸者满意。怎么才能满意呢?你能够做到有爱心了,在给对方做的过程中能够静心了,发自肺腑的去让对方好,那么对方也就会满意了。所以说艾灸要想效果好,就要做到三心二意。

中医教你冬补夏吃治未病


导读: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疗法,在夏季治疗各种冬病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完全可以冬补夏吃,冬季合理进补可以预防各种夏病的发生,起到治未病的功效。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或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痈疮肿毒等。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食补治未病的方法。有需要的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还要注意这些方法只适用于预防,如果真的有身体不适,应该到医院就诊。

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


有些疾病属于冬病夏治,意思就是说,这种疾病在夏季的时候治疗会起到非常好的治疗结果,而这样的疾病就是呼吸科的疾病,这种疾病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尤其是老年人,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出现弄巧成拙的情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会让我们的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和影响。

事实上,冬病夏治就是因为因为冬季寒冷而产生的一种疾病,这样的疾病在冬季的时候病情会变得更加的严重,像这样的疾病,患者可以选择食用调制和补养的方法来治疗,这样才能让我们达到治愈的效果。那么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

冬病夏治疗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选择冬天易发或加重的病症,在夏令三伏天进行调治。因寒冷刺激而诱发或加重的病症,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中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说,吃冰冷的东西或衣服穿少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样的道理,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再加上现代人往往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道疾病,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人最易受邪。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儿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泡为度。

妇科病: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经过辨证后属于虚寒因素所致的妇科病,冬病夏治会有独到效果。女人月子没坐好,身体会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产后,气血两虚,容易受寒邪。如果出汗多,月子坐得不好,就会伤及阴血,建议夏季喝中药汤调养。

冬病夏治,易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淤,从而促进妇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环,治疗很多慢性妇科疾病。伏灸膏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还有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

有关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在我们的生活中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非常多,我们需要多加的了解,这些疾病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对待,最好滴选择在夏季治疗,这样才能起到非常好的治疗结果,是让我们早日脱离疾病伤害的重要因素。

冬病夏治的饮食食疗方法


本文导读:冬病夏治是大家最常听说的,那么冬病夏治,夏季要如何饮食呢?饮食要注意哪些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 夏病 ,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依据同样的思想,冬虫夏草更是赋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动植物(虫与草)属性与相反时令(冬与夏)于一体,阴阳双补,有 黄金草 之称,此是题外话。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 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 , 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 , 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 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 饭不香,吃生姜 , 冬有生姜,不怕风霜 ,称之 呕家圣药 ,别名 还魂草 (姜汤则称 还魂汤 ),需要注意 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 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 。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 补虚劳的圣药 。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冬病选好方法才能安全的夏治


导读:2012三伏天的养生格外受人们的关注,冬病夏治也慢慢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小编现在就给大家如何在三伏天正确的补阳养阴与冬病夏治。

冬病选好方法才能安全的夏治

春夏养阳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需注意的是,人们防病养生不能局限于养阳,人体是阴阳的复合体,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阳虚的人还得三分补阳,七分养阴。

中医术语:三分补阳 七分养阴

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尤其是常常倦怠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的人,春夏更是温阳的好时机。需注意的是,不能局限于养阳,人体是阴阳的复合体,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阳虚的人还得三分补阳,七分养阴。

一般来说,春夏养阳是对的,但不能单纯一味养阳,而是要从阴中求阳;秋冬养阴也是对的,也不能单纯一味养阴,必须要从阳中求阴。这是因为临床上单纯的阳虚或阴虚是很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多见的是阴阳两虚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

临床上,对于老慢支等患者,遇到患者秋末冬初病情复发或加重,遵秋冬养阴之旨,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药,往往疗效差,有的反增胸闷痰多气喘等症。究其因,此类患者多是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尤其是脾肾阳虚为主,改循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改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而获效。但是到了春夏之时,若再坚持温药和之,看来似乎符合春夏养阳之旨,但病人往往出现咽干口燥,咳嗽加剧,心烦少气等。即使不出现症状,也要给以麦味地黄汤或八味肾气丸之类的药物以治其本。如是能够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至冬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对于阳虚的人来说,补阳很简单,但养阴却不容易。纯粹温阳,很快就会出现阳亢伤阴,进而发生上火等不适症状,只有先把阴养起来了,才不会出现阳亢。其实,气虚的人同样也需先养阴,因为气属阳,血属阴,只是症状相对较轻。阳虚的人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舌质淡、苔白、喜热食、消化不好、大便稀溏;如果没有感觉冷,只有倦怠乏力、四肢无力,那就是气虚。

阳虚气虚的人,需三分养阳,七分补阴。如果有阳虚的症状,如怕冷、腰酸腰冷、头昏耳鸣等,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来帮助滋阴补阳,且不上火。此外,平时还可以多用百合、沙参等滋阴润肺的中药材来泡水、熬粥、煲汤食用,在温阳的同时又能保证不上火。

冬病夏治,做好三项选择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冬季容易发作或复发的一些疾病,利用夏天缓解的季节,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进行人体机能的调整,从而预防、减少其发作,以致根治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在进行冬病夏治时,要选好治疗的时间,选好治疗的方法,选好治疗的疾病。

选好时间

冬病夏治,选择治疗的时间很关键。笼统地讲,在夏季整个三伏天都可以进行冬病夏治。也有人提出,在每年三伏中,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来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这种提法虽然没有经过科学的认证,但肯定是有道理。因为这三天的中午时分,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抓住这时进行冬病夏治,疗效应该会更好。临床实践表明,在三伏天时段内进行冬病夏治,都可以获得疗效。

选好方法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包括外治和内服,以及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等。

内服疗法根据中医辨证,服用一些补阳的中药。夏季大自然中阳气比较旺盛,人体的阳气形于体表,这个季节服用中药给予适当的调理,很容易激发人体的阳气,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使一些容易在冬季发病的寒症大大减少或缓解。

外治疗法常用有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压等。

中医认为人体有12条正经,八条奇经八脉,这些经脉上面分布着许多穴位。外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人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从而祛除疾病。

穴位敷贴、注射、埋线穴位敷贴即选择几味或十几味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温性中药。打成粉末状态,加一定的调和剂,做成一个个小饼,按压到相应的穴位上面,用胶布进行固定。穴位注射,就是在穴位上注射一些中药或西药。药物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的运行,从而达到全身调理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等。在三伏天进行,一般连续治疗三年为一个周期。

针灸推拿、拔罐可在局部穴位敷贴的同时,进行针刺、艾灸、拔火罐,常用于治疗冬季两下肢发凉的老寒腿、膝关节冷痛。

刮痧的好处主要适用于病变部位比较广的一些疾病,包括内脏的一些疾病。

耳压疗法人体的耳朵上面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穴位,当人体某一个脏器有疾病的时候,相应的穴位上可以有所反应,在反应点上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手指的按压刺激,用针刺刺激,激光刺激等,可以进行全身调理及内脏疾病的治疗。

这几年还有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包括脱敏疗法、雾化吸入法、割治疗法、药物的熏洗疗法,等等。

选好疾病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宜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体受到寒凉以后容易出现的病症,特别是虚症。常见以下几类。

第一类:表现为阳虚寒甚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不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等病症。

第二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骨关节等疾病。

第三类:体质比较虚弱的儿童,经常容易感冒、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

第四类:脾胃系统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寒胃病,冬天或者吃了冷的东西以后,胃部有疼痛不适,喝点热水疼痛可减轻,以及慢性腹泻,老年性的尿频尿急,等等。

第五类:一些免疫力低下,平日体质阳虚、喜暖怕冷,冬天容易出现冻疮,或寒冷性多形性红斑、荨麻疹的人。

总结:冬病夏治也是很有重点的,抓不住重点,把我不住时间,往往就错过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从而得不偿失啊。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的是一些好发于冬季或者是冬季病情加重的疾病,大家比较常见的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还有一些脾胃虚弱的病,这些病到了夏季温度高就会有所缓和,为了彻底根治这些疾病,中国传统医学就有了冬病夏治的理念,现在医院冬病夏治门诊最火。

冬病夏治治疗方法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三伏贴,三伏贴大人孩子都可以用,只要在有关的穴位上贴上三伏贴,就可以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非常简单。三伏贴在冬病夏治的方法中最受欢迎。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了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民间常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本方法相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患。

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与调和剂外敷;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等,说明贴敷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的《理瀹骈文》一书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准。

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温度高,人体阳气比较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中医讲究天体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二字,只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不生病,各种疾病都是由于阴阳不平衡造成的,大家比较熟悉的肾阴虚、肾阳虚等。

冬病夏治的艾灸做法


本文导读: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怎么治疗的呢?冬病夏治艾灸的做法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冬病夏治艾灸的做法。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所谓 冬病夏治 ,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症状。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

好发于冬季的疾病一般属于寒邪类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等疾病,均在冬病夏治的艾灸治疗范围。下面就来学学怎样做吧: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艾灸的疗效用中医观点概括为: 回阳固脱,复脉救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活血散血,温通经络;升提中气,固胎止漏;祛风除湿,温寒通痹;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消淤散结,祛腐生肌;引导实热,附火外发;养阴清热,散火祛瘀;培补脾胃,强壮元阳;强身保健,祛病延年 ,所以艾灸冬病夏治效果甚好。


艾条灸中又以悬灸最为安全和有效。悬灸即为悬空施灸,不用针、无接触、无伤害、无副作用。

具体做法:

点燃艾条之顶端,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1寸左右,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避免烫伤),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主穴每穴灸15分钟,配穴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每次约一小时。患者可以在家里进行操作,非常方便。

5种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