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春季吃鱼养生 > 导航 > 春季吃鱼养生

吃鱼当心4误区:空腹吃鱼易导致痛风

春季吃鱼养生。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如何避开有关养生常识的认识误区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吃鱼当心4误区:空腹吃鱼易导致痛风》,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俗话说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肉.鱼因其美味和营养,历来是广受大众喜爱的食物。当初老祖宗造字,就把鲜字归于鱼部,将鱼当做 鲜的极品,而花样翻新的各式吃法,更是让鱼备受追捧。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吃鱼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食不得法,也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惹上致命重疾。赶紧和天天养肾小编来看看几个常见的错误吃法,防患于未然。

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建议:

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再杀,已经杀死的鱼则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时左右,以尽量挥发鱼身上的剩余毒素,降低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而烹饪最好在鱼死亡数小时后进行,因为放置一段时间后,鱼肉的结缔组织开始逐渐软化,肉品也变得味美鲜香,此时烹饪,味道最好。

生吃鱼片易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吃鱼吃肉能帮助保护大脑

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提醒:

不少人以为生鱼片用酱料和醋拌过,就能杀死其中的肝吸虫,可以放心食用,但事实上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难杀死它们,就算把鱼片投入90℃热水中,煮的时间不足也不能将之杀死。

因此生鱼片还是少吃为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刚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甚至十几年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建议长期嗜吃生鱼片的人最好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否感染。

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

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较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造成肝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的胆更易发生中毒。

提醒:

个人千万不能擅吃鱼胆,有食用要求的患者应在中医指导下合理摄入。

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

在减肥风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欢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

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建议:

个人在吃鱼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杂粮粥、荞麦粉、芋头等垫底,用餐中间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马铃薯等,以此平衡体内酸碱度,减轻嘌呤的危害,起到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

不可否认,鱼的确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鱼有道,才能对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编辑推荐

饮食与健康空腹吃鱼的几种伤害


鱼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味道鲜美,所以经常能在饭桌上见到。但是吃鱼也是有一些饮食禁忌的,尤其是不能空腹吃鱼。今天小编告诉大家空腹吃鱼的几种伤害,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空腹吃鱼会浪费蛋白质

鱼肉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低于2%,而蛋白质含量却高达15%以上,脂肪含量也偏高。如果饥饿时大吃鱼肉,肯定会让蛋白质直接分解转变成能量,而白白被浪费了。

空腹吃鱼会增加肝肾负担

蛋白质直接转化成能量,在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因此,只吃鱼肉不吃主食的做法,不但浪费了蛋白质,更增加了人体排毒的压力。

空腹吃鱼还可能增加痛风的危险

空腹时胃酸的酸度比较高,同时没有碳水化合物的帮助,鱼肉蛋白质分解不完全,会造成尿酸增加。而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就可能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患者的病情。如果此时再加上啤酒,更是会“雪上加霜”。

因此,吃鱼时一定要搭配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比如馒头、米饭等主食。最好是粗杂粮如杂粮馒头、窝窝头等。如果再搭配蔬菜,营养就更均衡了。

当心4种吃鱼方式会让你短命


4种吃鱼方式小心短命

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建议:

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再杀,已经杀死的鱼则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时左右,以尽量挥发鱼身上的剩余毒素,降低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而烹饪最好在鱼死亡数小时后进行,因为放置一段时间后,鱼肉的结缔组织开始逐渐软化,肉品也变得味美鲜香,此时烹饪,味道最好。

不可否认,鱼的确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鱼有道,才能对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生吃鱼片易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吃鱼吃肉能帮助保护大脑

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提醒:

不少人以为生鱼片用酱料和醋拌过,就能杀死其中的肝吸虫,可以放心食用,但事实上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难杀死它们,就算把鱼片投入90℃热水中,煮的时间不足也不能将之杀死。

因此生鱼片还是少吃为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刚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甚至十几年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建议长期嗜吃生鱼片的人最好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否感染。

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

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较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造成肝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的胆更易发生中毒。

提醒:

个人千万不能擅吃鱼胆,有食用要求的患者应在中医指导下合理摄入。

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

在减肥风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欢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

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建议:

个人在吃鱼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杂粮粥、荞麦粉、芋头等垫底,用餐中间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马铃薯等,以此平衡体内酸碱度,减轻嘌呤的危害,起到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

长期大量吃鱼小心痛风 吃鱼应该注意什么


大家都知道鱼肉营养非常丰富,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如钙、铁、锌等微量元素。鱼肉中还含各种的维生素,维生素A、B、C、D都富含。吃鱼好处多,可是这不代表吃鱼越多越好,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吃鱼。那么吃鱼有哪些禁忌?吃鱼的时候又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小编就带您一起看看吃鱼的一些介绍吧。

吃鱼注意8方面

鱼的好处知道不少,但吃鱼的禁忌容易被人忽略:有些情况下,吃鱼会使身体机能紊乱、生病。因此,为了健康,最好了解吃鱼的注意事项。

1、吃鱼并非越多越好

吃鱼虽好,但并非多多益善。鱼吃得过多,对健康也不利。

鱼的脂肪酸中含有的EpA及DHA,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长期过量食鱼,可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脑溢血等。

按照人体需求,总的脂肪量不能超过需要能量的10%,而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不能超过30%.因此,鱼肉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由于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每种脂肪的单一使用,都会有不良反应。不饱和脂肪酸虽然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易引发癌症,饱和脂肪酸虽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但可有效预防癌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人体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以60克为宜,过多则会导致痛风等疾病。综合人体其他途径摄入的蛋白质来考虑,一天吃鱼最好不超50克。

2、鱼未煮熟不能吃

吃了未经煮熟的鱼可能会导致寄生虫感染。当你在家中烹调鱼的时候,请确保鱼肉至易剥落和嫩滑的状态,肉类应没有任何半透明的迹象。不要把还未煮熟的鱼和其它食物的盘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

3、过度油炸的鱼不宜吃

油炸鱼也可能会使鱼的汞含量上升。鱼类过度油炸,或者与高脂肪、高热量的酱料搭配,很快就会变成一道不健康的膳食。是非常不宜吃鱼肉的时机。

4、含汞量高的鱼类要少吃

大多数的鱼类都被汞轻微污染过,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体内对分解微量的汞是没有问题的。但怀孕或哺乳的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一些鱼类和贝类,以减轻汞毒的危害。

体积较大的鱼类含汞量最高,如鲨鱼、箭鱼、鲭鱼、方头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尽量避免食用这些鱼。可以选择用含汞量较少的其它品种的鱼类和贝类替代它们,如虾,鳕鱼,罐装金枪鱼,鲑鱼和鲶鱼等。

5、鱼肉过红过白不吃

鱼因品种不同,本身就存在金枪鱼这样的红肉鱼和带鱼这样的白肉鱼之分,但如果鱼的颜色过于鲜红或呈亮白色,很有可能是染色剂的功劳.

6、个头太大的鱼别吃

鱼的个头决定其口感和安全性。太小,鱼还没有长大成熟,肉质不够鲜嫩,鱼刺也会显得格外多。太大,意味着鱼的年龄老,肉质粗糙,体内可能积聚了不少有害物质。因此,买鱼选个头八分大左右的比较合适,例如,鲤鱼和武昌鱼以1斤半、鲫鱼0.5斤~1斤、草鱼4~5斤的为宜。

7、现杀活鱼不宜立刻吃

刚宰杀后的鱼肉品质并不是最好的,因为鱼肉会有一个排酸过程,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更加鲜美。像草鱼、鲢鱼这样的小型鱼,应该立刻冷藏,2小时后再烹调;而大型鱼需要冷藏超过2小时。

8、生鱼片不宜直接吃

生鱼片中可能会存在寄生虫,寄生虫对热和低温抵抗力很差,在零下20℃的条件下冷冻24小时后可被杀灭,而一般生鱼片餐盘下的冰块完全起不到杀灭寄生虫的作用。所以,只有对原料的来源足够放心,鱼才能生着吃。

这些人最好别吃鱼

吃鱼除了注意上述事项,还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鱼,下面这几类人最好别吃鱼。

肝硬化病人忌吃某些鱼

鱼类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它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代谢产物具有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利。因为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以血小板偏低,很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吃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沙丁鱼、金枪鱼、青鱼等,容易使病情加重。

痛风患者不宜吃鱼

因鱼类含有丰富的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

出血性疾病患者忌多吃

这些人本来体内血小板就少,血液凝集功能差,而鱼的体内有一种叫EpA的蛋白,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如果再吃鱼,就会加重毛细血管出血。

服用某些药物者不能吃鱼

服用止咳药者不要吃鱼,尤其是深海鱼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组胺过敏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晕、心跳加快、荨麻疹等不适症状。不少深海鱼都含有组胺物质,一旦人体内的组胺量超标,该物质就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导致组胺过敏反应。平时吃深海鱼之所以没有上述不适症状,是因为人体肠胃和肝脏中有一种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它可使组胺无法进入血液中。但是有些止咳药却存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会抑制人体肠胃和肝脏分泌出单胺氧化酶,此时再食用深海鱼非常容易造成组胺物质快速在体内积蓄。

除了止咳药,还有其他药物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抗菌药,如呋喃唑酮(如痢特灵等)、酮康唑、灰黄霉素;降压药如优降宁;治疗帕金森的司来吉兰;抗抑郁药如吗氯贝胺;抗肿瘤药物甲基苄肼等。中药里也有能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的药物,如鹿茸、山楂、何首乌等。

错误吃鱼容易导致疾病


相信很多朋友都想了解下如何吃鱼才更健康。在生活中,有些朋友喜欢生吃鱼片,或是认为吃鱼胆能够解毒。其实这些吃法并不一定是健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1.生吃鱼片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

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2.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

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较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造成肝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的胆更易发生中毒。

3.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

在减肥(减肥食品)风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欢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

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4.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温馨提示:从上文我们知道生吃鱼片容易得肝吸虫病; 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等。可见,以上错误的吃法都会导致身体出现毛病。

六类人不能吃鱼 结核患者吃鱼易过敏


鱼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美食,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鱼中富含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鱼肉中脂肪含量虽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需要注意的是,吃鱼是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鱼,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多吃鱼,大家可要警惕了。

1、结核患者

服用异烟肼时如果食用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恶心、头痛、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重者会出现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胀、皮疹、腹泻、腹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等。

2、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轻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鱼、青鱼、金枪鱼等,会使病情急剧恶化,犹如雪上加霜。

3、孕妇

孕妇不宜经常食用海鱼,常食海产品,会过多摄入甲基汞,胎儿在宫内接触的汞量越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其他机能发育轻微迟延的危险越大。科学家还提醒,即使母体摄入的汞不多,其胎儿的脑发育还可能发生迟延。为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少吃海鲜,每周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枪鱼、剑鱼等含汞量高的海鱼,可选择食用不受汞污染的池塘养殖的鱼类。

4、出血性疾病患者

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鱼,因为鱼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

5、服用某些药物者

服用止咳药者不要吃鱼,尤其是深海鱼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组胺过敏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晕、心跳加快、荨麻疹等不适症状。不少深海鱼都含有组胺物质,一旦人体内的组胺量超标,该物质就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导致组胺过敏反应。平时吃深海鱼之所以没有上述不适症状,是因为人体肠胃和肝脏中有一种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它可使组胺无法进入血液中。但是有些止咳药却存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会抑制人体肠胃和肝脏分泌出单胺氧化酶,此时再食用深海鱼非常容易造成组胺物质快速在体内积蓄。

除了止咳药,还有其他药物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抗菌药,如呋喃唑酮(如痢特灵等)、酮康唑、灰黄霉素;降压药如优降宁;治疗帕金森的司来吉兰;抗抑郁药如吗氯贝胺;抗肿瘤药物甲基苄肼等。中药里也有能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的药物,如鹿茸、山楂、何首乌等。

6、痛风患者

因为鱼类含有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

吃鱼养生保健 切记避开这些误区


现在去市场买鱼非常方便,而且很多市场里面都有活鱼,现买现杀,很多人以为这样做出来的鱼味道会更加鲜美,其实不然。其实活杀现吃是个大误区。

现杀鱼最好用保鲜膜覆盖后搁置在冷藏环境中4到5个小时。鱼不能现杀现吃的原因是现杀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味道不够鲜美,营养成分也不充分。其次,将剖腹洗净的鱼放置几小时,毒素挥发得差不多,这可降低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动物宰杀后肌肉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僵直是在动物宰杀后最先发生的变化,在夏季一般一个半小时,冬季一般3到4小时。由于肌肉酸度增加,肌凝蛋白凝固,肌纤维出现变硬僵直现象,此时的肉品不适宜做烹饪之用,口感也不好。随着肌肉中的糖原继续分解为乳酸,结缔组织逐渐软化,肉品也变得味美鲜香,这个过程称为肉的后熟。此时的鱼、肉最适合做烹饪原料,味道最好。刚宰杀的鱼有很多的寄生虫和细菌,在常温下或者在冰箱中储存4到5个小时,会杀死一部分寄生虫和细菌,食用起来更卫生。

四类人不宜吃海鱼。处在不同时期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鱼类产品,比如孕妇、计划怀孕女士、正在哺乳的女士以及婴幼儿,最好不要食用金枪鱼、牡蛎、海鲈、梭子鱼等水银含量过高的海洋鱼类,可以选择一些营养丰富的淡水鱼。

没有鳞的鱼胆固醇高。这个归纳不够全面。的确有一些没有鳞的鱼胆固醇较高,如银鱼、河鳗、泥鳅、黄鳝、鳕鱼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不是所有无鳞的鱼胆固醇都高,带鱼与有鳞的草鱼、黄鱼、鲳鱼、鲈鱼等胆固醇含量相当。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吃鱼当心4误区:空腹吃鱼易导致痛风》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春季吃鱼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吃鱼当心4误区:空腹吃鱼易导致痛风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