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的中药 > 导航 > 养生的中药

泻下的中药

养生的中药。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泻下的中药”,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有些疾病的治疗是通过患者的泄下才能够治愈的,因为在患者排便的过程中,能够排出身体内的很多垃圾和毒素,而且经常性这样排便,能够使肠胃里面的常年累积下来的脏东西一起排出,大多数泻下的中药都是寒性中药,不太适合胃寒的患者服用,那么泻下的中药都有那些呢?

1大黄泻下攻积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2芒硝泻下通便

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将天然产品用热水溶解,滤过,放冷析出结晶,再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中加水与之共煮,取出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芒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满,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冲入药汁内或开水融化后服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

3番泻叶泻热行滞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通常于9月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g-3g,煎服2-6g。宜后下。

4郁李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味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干燥,生用,去皮捣碎用。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6-10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药饮用常识:中药的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又涉及用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严格控制剧毒药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克~6克,煎服如超过10克,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克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若延长煎煮时间,可以减低其毒性。

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克~8克),干姜为辅(2克~5克)。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克~10克),附子为辅(4克~6克),余可类推。

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克~6克)。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当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

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黄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关于炮制

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抓住必要的炮制

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薏苡仁健脾止泻,在书写处方时都必须注明。

避免有害的炮制

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分都已消失。

改革繁琐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必要的医嘱

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服药次数

急性病服汤药要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小时~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1剂,或两天1剂。

服药时间

一般每日服两次者,多早晚服用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

注意服药后调护

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覆以取汗,避免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中药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本文导读:中药是中医治病保健的药材,那么喝中药要注意哪些呢?什么时间喝中药最好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良药苦口利于病,虽然中药的味道并不好 ,但是仍旧有很多人选择用中药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中药想要获得最好的治病效果,除了煎煮的方法要把控好之外,喝中药的最佳时间同样非常的重要。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如果想要获得最好的中药效果,令身体尽快的恢复健康,那么一定要选择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一般情况下,上午的九点还有下午的三点左右是每天身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段,所以在这个时候服用中药能够获得并且发挥最大的药效。

但并不是所有药材组成的中药的最佳时间都是上午九点以及下午三点,不同药性的中药有着不同的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而言,治疗虚症以及肠胃疾病的中药,应该在每天饭前半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左右来服用;如果是治疗心肺疾病或者是其他的一般疾病,那么通常应该在饭后半个小时服用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中药对我们的肠胃造成刺激,在这个时间段喝中药,能够有效的减少产生副作用的可能;如果是帮助消化或者是对肠胃造成刺激的中药,那么最好选择在饭后服用;

如果是一些具有补益的中药以及具有通便作用中药,那么最好在饭前空腹的时候服用。常见的通便药物有大黄以及火麻仁等等,这一些药物比较食物在每天清晨或者是白天服用,最好比在睡觉之前或者是晚上的时候服用;如果是一些驱虫的重要那么应该在早上空腹起来的时候服用;如果是安神的中药,那么早晚上睡觉之前是服用的最佳时间。

所以说,喝中药的最佳时间应该根据药物的种类以及中药的药效来选择,传统的趁热喝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在我国很多人都有着趁热喝中药的习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需要趁热喝。中医方面认为一般的重要都应该温服,也就是说药物在煎好直接过滤干净,在常温之中放到大约三十摄氏度到三十七摄氏度的时候再喝;

如果是一些丸子或者是散之类的中成药,那么就应该用温开水来送服;如果是一些具有发散风寒效果的中药,这种才需要趁热服用,并且在吃药之后适当的喝一些热水或者是热粥,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药效散发;但是如果是一些具有止吐或者是解毒功效的重要,那么喝中药的最佳方法应该是冷服,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大的药效,避免引起刺激。

中医方面在组合运用中药的时候讲究四气五味,也就是说根据药性还有五味来组合中药。在空腹服药的时候,一些寒凉的药物或者是五味偏重的药物都容易对我们肠胃之中的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一定要慎服。


不同类型的中药,喝中药的最佳时间也是不一眼的。如果是患有肝脏、肾脏或者是肠道疾病的患者,那么最好在饭前服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对肠道造成刺激;如果是一些咽喉疾病以及眩晕疾病的患者,那么最好在饭后服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药效;如果吃吃一些泻药、滋补药或者是具有驱虫功效的药物,那么最好在空腹的时候服用;如果是一些安神方面的中药,那么最好在睡前时候服用,这样才能够发挥最大的药效。

这种根据疾病的不同还有药效不同的作用来选择喝药的时间,要求我们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药理知识,或者是在服用之前仔细的询问医生。在每次用药之前,医生一般都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情况,这样药方之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一味药或者是一类药。如果患者是长期服药的,那么胃黏膜就会出现一定的损伤。所以建议长期喝中药的患者,应该在每天饭后一个小时或者是半个小时之内服用药物,这样能够有效的减轻药物对于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同时也能够很大程度的保健我们的肠胃。

除了了解喝中药的最佳时间之外,一些喝中药的禁忌事项也是需要了解的,这样就能够保证药效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不能够吃生萝卜或者是喝浓茶,一些荤腥的食物也要少吃,否则会影响身体对于中医的吸收,降低药效,从而达不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99健康网(.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药降血糖 降血糖的中药


现在很多人去医院检查,医生都会告知血糖的指数高了。可以用些中药降血糖,也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降血糖的水果有些什么,可以食用。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降血糖的中药和降血糖的水果。

中药降血糖

1.降糖甲片

含生黄芪、生地、太子参、黄精、花粉等可补气养阴,生津止渴,对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口渴潮热的II型糖尿病适合。每日3次,每次6片。

2.降糖舒片

含人参、黄芪、生地、黄精、刺五加、丹参等可补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而便秘的Ⅱ型糖尿病。每日3次,每次6片。

3.玉泉丸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玉泉丸加葛根、花粉、生地、五味子等组成益气滋肾,清热除烦,对肾亏气虚,内热心烦的糖尿病较适合。每日3次,每次5克。

4.参芪降糖片

含人参皂甙、五味子、山药、生地、麦冬等可补气养阴,又可健脾补肾,适用于气阴两虚,脾虚便溏,肾亏腰酸的Ⅱ型糖尿病。每日3次,每次8片。

5.甘露消渴胶囊

含生地、麦冬、元参、山萸肉、黄芪、当归、菟丝子、云苓、泽泻等,滋阴补肾,兼可补气生津,可治Ⅱ型糖尿病肾亏腰酸腿软,失眠心烦,气虚乏力便溏者。每日3次,每次6粒。

6.地黄丸类

主治肝肾阴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可选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主治脾肾阳虚,形寒肢冷,气短乏力,可选金匮肾气丸,注意不选蜜丸和口服液,要选胶囊和浓缩丸。I型糖尿病也可试用。

7.渴乐宁胶囊

生黄芪、生地等,适用于五心烦热,口渴多饮,乏力多汗,心悸失眠的糖尿病。每日3次,每次4粒。

8.糖脉康颗粒

含生黄芪、丹参等可补气养阴,活血化痰,适用于气阴两虚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者。每日2次,每次6克。

怎么煎中药 煎中药的方法


本文导读:中医开好中药后,一般都需要煎煮才能服用,煎中药就成了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了,怎么煎中药呢?


西医开的西药,一般直接用温水吞服就好了,但是中医开的中药,大部分都需要煎煮后才能服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煎中药,关于水量和火候都不动的把握,下面就让中医教大家如何煎中药。

怎么煎中药

煎煮汤药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煎药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

用水必须洁净,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

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在容器内浸药令匀,用水量应以淹没药物或稍高为度。

至于火候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发散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都应避免久煎,应当用 武火 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 文火 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

而补益滋腻药物则大多可以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力完全。其他如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药入汤更宜久煮。

在一个处方中如果各个药物的性质和质地有显著差别,就应当分别先后,次第煎煮,其中的芳香药等则须待矿物、贝壳及某些根类药物先煮沸约10分钟后再放入。

有些粉末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可用纱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以便饮服。

方剂中的液态药物(竹沥、姜汁等)亦不入煎,与其他药液混合即得。

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川贝母)通常多制成散剂与煎得的其他药物药液同服。

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龟板胶等则当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药汁服用。

服药方法

汤剂都宜于温服;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服;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冷服或凉药热服的。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以外,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

服药时间,也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1、一般说来,滋补药宜在饭前服;

2、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

3、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


一剂中药,一天通常服三次。病缓可服二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时左右眼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千顿挫病势。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退热的中药


退热的中药材见效也是非常快,最主要的就是副作用还没有常喝的西药那么高,这样就会受到更多人们的欢迎,很多的人们在发生高烧以后就会去服用一些中药材,就可以达到退烧的目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温水擦拭自己的身体,或者是采用冰敷的方式,这都是可以用来进行治疗。

1.物理降温

(1)高热而循环良好者:

①可用冷水或冰袋敷前额、腹股沟、腋下、腘窝等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1次,直至热度下降。

②酒精擦浴:用75%酒精加入一半温水后擦腋窝、腹股沟、颈部、四肢。

③冷盐水灌肠 婴儿用:100~300ml,儿童用300~500ml。

(2)高热伴循环不良者:

①温水浴:对四肢发凉、紫绀病人可采用。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2~3℃温水中浸浴10~15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此法多可使体温下降,循环获得改善。

②胃内降温:儿童可用4℃生理盐水100~300ml反复洗胃至体温下降。

2.药物降温

(1)阿司匹林:10mg(kg·次),口服,体温38.5℃以上服用,必要时4小时后可重复应用。

(2)安乃近滴鼻或口:25%安乃近滴鼻,降温效果良好,本法简单方便,不用注射,易为小儿及家长接受。现市售有诺静,每支1ml,滴口,高热时应用。

(3)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阿司匹林解热止痛药,国外小儿多用此药退热,无阿司匹林副作用,对胃无刺激,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应用更好。每4小时服用1次,一天不超过5次。国内常用泰诺或百服宁。

较大儿童可肌注柴胡或安痛定退热。

发热是小儿常见症状,多由急慢性感染(包括病毒和细菌)引起。发热程度可高可低,且热度高低不一定与病情平行,一般低热多不需处理,但如高热(一般在38.5℃以上)或发热日久,可导致代谢增加,机体消耗,部分婴幼儿可引起惊厥,故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中药的危害


中药很多人们都认为不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任何的影响,因此在发生疾病的时候总是会首选服用一些中药材,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药物都是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只是中药材的副作用会相对来说小一些,还是应该要在医生指导下面去服用药物,才可以使得副作用变得更加小,不然就会引起身体堆积毒素。

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清血管的中药_清理血管垃圾的中药


血管中的血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人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血管中也会留有一些长期的垃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中药是能够调理血管中垃圾的一种非常好的药材,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只是清血管的中药_清理血管垃圾的中药有哪些呢?

1.地龙

地龙可提取出地龙蛋白,含有胶原酶、纤溶酶、蚓激酶、核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既能延长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体内血栓,又能增加大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全面改善微循环。

【食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0.12-0.16g。地龙蛋白不宜直接服用,一般直接服用胶囊颗粒。注:有出血倾向和孕妇不可服用,切记!

2.丹参

据《本草纲目》记载,丹参可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扩张冠脉,扩张外周血管,提高纤溶酶等作用。

【食用方法】原料:丹参10克。先将丹参倒磨成粉末,放入保温瓶中,加入大半瓶的沸水,再将保温瓶的旋螺盖拧紧,放凉即可饮用。注:孕妇慎用!

3.黄芪

黄芪含有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等降压成分,主要有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的作用。

【食用方法】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中药味辣的是哪个中药


二、中药煎熬的次数三、服用中药时的禁忌

中药味辣的是哪个中药

1、中药味辣的是哪个中药

川芎

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正所谓“能散能行”。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以活血止痛类药川芎为例:川芎的药性为味辛、性温,其主要功效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病症。

2、中药的好处

2.1、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充当酶的辅基,参与多种代谢过程。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缺乏时,会罹患多种疾病而致衰老,所以,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杜仲、何首乌、人参、五味子、山药等含锌较多,黄芪、人乳含硒多,鹿茸、地黄、细辛、当归等含铁多,白术、泽泻、肉桂含锰多,蜂蜜中含有47种微量元素。

2.2、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在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免疫功能衰退时,容易发生各种疾病。香菇、百合、黄精、枸杞子等可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淫羊藿、党参、穿山甲、冬虫夏草等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地黄能增强机体吞噬细胞能力。人参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作用,提高大脑功能,延缓大脑衰老,增强机体抗病力。研究表明,补肾、健脾、补气血中药大都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3、中药的煎熬方法

3.1、煎煮前,用水迅速漂洗一下草药,然后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3.2、煎煮时,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3.3、头煎一般应在20~25分钟左右,煎好后倒出药汤,药渣留于锅中。

3.4、继续用凉水进行浸泡煎煮,二煎一般应在15~20分钟左右,煎好后倒出药汤,药渣留于锅中。

3.5、复煎一服中药在煎煮两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煎煮好后倒出药汤,药渣也可倒掉。

3.6、最后把三次煎好的中药汤混合在一起,根据医生的意见服用中药,每次服用前加热,不可服用冷中药。

3.7、药汤煎煮好后,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中药煎熬的次数

煎熬中药一般以煎煮三次为宜。药物的光电比色实验证明,平均每煎药一次,药物的光密度下降45.7%,也就是说中药每煎熬一次,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为45%,说明中草药煎熬三次已提取了其有效成分的90%。

服用中药时的禁忌

1、萝卜

不管是吃中药还是吃西药,在服药期间都应该尽量避免吃萝卜,否则的话药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辛辣

各种辛辣的食品对于正在服用中药的人群而言同样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则的话不仅会削弱药性,甚至还会与中药反应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3、腥膻

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4、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中药不能随便吃,细说吃中药的禁忌


中医的发展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中医在治疗疾病上面是属于标本皆治的。像西医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所以对于有些疾病通过中医的治疗是起到彻底治疗的效果。但是在中医治疗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吃中药的禁忌问题。

因为我们注意到了吃中药的禁忌,就能让中药发挥其药效。因为有的时候如果正在吃中药,而没有注意到哪些饮食对中药起反作用,所以就会导致中药失去药效。这样的话反而会影响到了治疗的效果。以下便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吃中药在饮食上面的禁忌问题。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 “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 2~3小时后再喝。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促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服用中药期间, 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 物。

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 膻,往往影响药效。如鱼、虾、海鲜腥气,牛羊膻味。对那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疮疖、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 中药期间必须忌食腥膻之物,还应少吃鸡、羊、猪头肉、蟹、鹅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发物。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异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过敏,从而加 重病情。

运用中医治疗疾病不但可以治标又治本,而且运用中药的副作用小,是属于一种比较环保性的药物。但是在吃中药的时候,还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吃中药的禁忌,特别是在饮食上面的禁忌更是要注意的,否则就会影响到药效,对身体反而还会产生不良的反应。

中药全面养生 受用一生的中药


中药全面养生 受用一生的中药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大约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也称为六淫致病。针对不同的病因,下面是一个中药汇总,对于中药感兴趣、正在学习中药的人看了会大有收获。

1、风

疏风:防风、荆芥、桂枝、薄荷、豆豉、豆卷、葱白、生姜。

宣肺:桔梗、蝉衣、牛蒡子、杏仁。

清头目:桑叶、菊花、蔓荆子、藁本。

通鼻窍:辛夷、苍耳子、白芷。

潜阳熄风:天麻、钩藤、牡蛎、石决明、蜈蚣、全蝎。

2、寒

散寒: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细辛、葱白、生姜。

逐寒回阳:附子、肉桂、干姜、炮姜、吴茱萸、丁香、乌药、荜菝、葫芦巴、硫黄、乌头、巴戟天、益智仁、茴香、艾叶。

3、暑

祛暑:香薷、藿香、佩兰、荷叶。

清暑:石膏、滑石、寒水石、黄连、竹叶、莲子心。

4、湿

化湿:藿香、砂仁、薏苡仁、佛手、陈皮。

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

5、皮

泻水: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商陆。

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6、燥

清燥:桑叶、瓜蒌皮、山栀子、梨皮、枇杷叶。

润燥: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藕汁、牛乳。

7、火

清实火:黄连、黄芩、黄柏、桑皮、龙胆草、石膏、知母、寒水石、滑石、山栀子、牡丹皮。

清虚火:银柴胡、地骨皮、白薇、青蒿、生地、竹茹、芦根、瓜蒌皮。

疏温邪:桑叶、菊花、豆豉、薄荷、蝉衣、牛蒡子。

解热毒:金银花、连翘、犀角、青黛、板蓝根、大青叶、玄参、马勃、人中黄、山豆根。

解热毒:金银花、连翘、犀角

8、疫

辟疫:雄黄、苍术、槟榔、朱砂。

祛疠风:大枫子、白花蛇、乌梢蛇、木鳖子、苦参、皂角、威灵仙。

祛瘴气:菖蒲、藿香、草果、厚朴、白芷。

9、痰

化痰:贝母、天竺黄、杏仁、半夏、胆星、陈皮、紫菀、款冬花、射干、浮海石、鹅管石、海蛤壳、枇杷叶、胖大海。

消痰:白芥子、猴枣、海蜇、竹沥、苏子、昆布、海藻、山慈菇。

泻痰:芫花、甘遂、大戟、黑丑、葶苈子、青礞石。

10、食

消食:神曲、山楂、麦芽、谷牙、稻芽、莱菔子、枳实。

健脾:白术、砂仁、蔻仁、鸡内金、陈皮。

养胃:石斛、玉竹、天花粉、扁豆、山药。

醒酒:枳木具子、葛花。

11、虫

杀虫:使君子、芜荑、百部、苦楝根、榧子、鹤虱、槟榔、铅粉、雄黄、獭肝。

制虫:黄连、黄柏、肉桂、川椒、乌梅、细辛、干姜。

12、精

益精:黄精、熟地、桑螵蛸、海参、菟丝子、沙苑、鱼膘胶、紫河车、补骨脂。

涩精:金樱子、莲须、芡实、龙骨、牡蛎。

13、神

安神:枣仁、柏子仁、远志、龙齿、茯神、朱砂、金箔、灯芯、铁粉。

开窍:菖蒲、冰片、麝香。

14、气

气虚: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紫河车。

降气:苏子、旋复花、代赭石、降香、沉香。

行气:木香、香附、枳壳、青皮、厚朴、陈皮、檀香。

提气:升麻、柴胡。

纳气:五味子、蛤蚧。

15、血

补血:熟地、生地、何首乌、当归、白芍、驴皮胶、龙眼肉、红枣、菟丝子、潼沙苑。

凉血:鲜生地、牡丹皮、紫草、板蓝根、茅根、犀角。

止血:仙鹤草、茜草、棕榈炭、血余炭、童便、花蕊石、白及、侧柏叶、地榆、槐花、大小蓟、藕节、墨旱莲、蒲黄炭、茅花、炮姜炭。

活血:红花、川芎、苏木、益母草、参三七、丹参、饭赤豆。

祛瘀:桃仁、红花、刘寄奴、莪术、三棱、水蛭、虻虫、土鳖虫、泽兰、王不留行。

这篇汇总清晰明了的说明了不同病因改用什么药,后半部分是针对于气血精神的用药。还有消食的,倒是比六淫更加全面。

中药治疗失眠 治疗失眠的中药有哪些


中药治疗,在我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因此,失眠也是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的。那中药治疗失眠的药物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同时还会告诉大家中药治疗失眠的药方。如果你失眠的话,不妨试一试中药治疗吧。

中药治疗失眠的药方

治疗失眠是很多人失眠患者所关心的问题,这个使得很多失眠患者寻找治疗失眠的方法。那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吧。

(1)养阴镇静丸

药物

当归100g,生地50g,茯苓100g,玄参75g,麦冬75g,柏子仁25g,丹参75g,五味子63g,党参100g,桔梗50g,夜交藤50g,珍珠母125g,远志50g,朱砂12.5g。

功效

养阴清热,宁心镇静。

用法

将上述药材进行打磨成粉,并且以每100g的药粉中加入11g的蜂蜜制成大蜜丸。一个大蜜丸的重量大约9g。一天服用三次大蜜丸,一次使用一粒。服用30个药物为一个疗程。

(2)丹枣散

药物

丹参、炒枣仁各等分。

功效

养心活血,宁心安神。

用法

上两味药共为细末,每服10g,每日2次,第2次临睡前半小时服下。10天为一疗程,病情较轻者1~2疗程,病程较重者可2~4个疗程。

(3)活血眠通汤

药物

三棱10g,莪术10g,柴胡10g,炙甘草10g,白芍10g,白术10g,酸枣仁12g,当归15g,丹参15g,茯苓18g,夜交藤24g,珍珠母30g。

功效

舒肝宁心,活血安神。

用法

水煎服,日1剂,连服3周。

(4)脑灵汤

药物

当归450g,白芍450g,黄芪450g,怀牛膝450g,酸枣仁600g,茯苓600g,丹参75 0g,首乌750g,远志300g,石菖蒲300g。

功效

益气养血安神。

用法

上方药用50%乙醇浸泡2次,每次1周,取出浸液加水稀释至40%浓度备用。用时加单糖浆稀释至20%浓度,每日3次,每次口服10ml。1个月为一疗程。

最甜的中药--甘草


中药在古代,被人们称作本草,甘草则是本草王国中的国老。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国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已有了甘草的记载。古代医家对甘草的使用更是广泛,比如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处方256个,其中含甘草的处方就有154个,占总处方量的60%以上。

目前,甘草也仍是中医常用药。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它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效。相对而言,甘草生用清热解毒,蜜炙后用则能补中缓急。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甙、有机酸等成分,有解毒、抗利尿作用,并可抗炎症、抗过敏。对临床上病因较复杂的阿狄森氏病、尿崩症、席汉氏综合征,以及消化性溃疡等有明显治疗效果。但长期大量使用甘草,会引起浮肿、高血压、胸腹胀满、呕吐等不良反应,也是需要警惕的。同时,中医认为甘草不可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以免发生毒副作用。

泻下的中药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