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病因

2019-10-20

眩晕的病因与诊断

养生与健康的关系。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眩晕的病因与诊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头晕目眩的情况,我们都经历过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或者贫血的时候,都会引发一些眩晕的症状。其实,从中医学术的角度去看眩晕病证,是有很多问题要分析的,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复杂的病证,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眩晕的病因、病机还有诊断等问题!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一、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二、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正如清代李用粹《证治汇外卷一中风》所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三、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四、鉴别诊断

1、中风病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醒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可有眩晕欲倒的表现,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病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眩晕病证简述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结语:有关眩晕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等知识,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眩晕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了。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眩晕的情况,不过病情有严重的有不严重的。建议大家及早治疗,不能等到年纪大了,再去治疗可能就没那么好治疗了。

扩展阅读

异物入耳的病因与诊断


我们的耳朵很脆弱,平时要多注意保护耳朵。不能让一些小动物或者小虫子去伤害它,如果有虫子等异物进入耳朵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异物入耳的症状。那么异物入耳的病因有哪些呢?有东西进入耳朵后该如何处理呢?

异物入耳,即异物误入耳内引起的疾病,导致耳内有耳鸣、耳痛、搔痒、听力下降、眩晕、反射性咳嗽等症状。此病症多见于儿童,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的看护,避免一些外来物质进入耳朵。

病因病机

本病多见于儿童,因其年幼无知将异物塞入耳内。成人多为挖耳或外伤遗留物体于耳内,或野营露宿昆虫入耳,工作中意外事故异物溅入耳内。根据异物种类不同,一般可分以下三类。

1、动物类异物

包括蚊、蝇、蟑螂、飞蛾、蚂蚁、水蛭、蛆等一类可能进入耳道的小动物,多在夜间睡觉等情况下偶尔飞入或爬入耳内,在外耳道爬行、骚动而致病。

2、植物类异物

包括谷类、豆类、小果核等,多因小儿年幼无知,玩耍时将异物塞入,或劳动中迸入,这类异物遇水体积膨胀,可阻塞耳窍而为病。

3、非生物类异物

包括小石块、沙粒、铁屑、木屑、小玻璃球、断棉签、树枝、火柴棒、纸团等,常因不慎进入或小儿无知塞入或因挖耳、治疗、外伤时进入耳道,若为锐利异物,可刺伤耳道肌肤,若为较大之异物压迫耳道,使局部肌肤受损或脉络不通而致病。

诊断

1、病史

多有异物入耳史。

2、临床症状

耳内可有耳鸣、耳痛、搔痒、听力下降、眩晕、反射性咳嗽等,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根据异物的种类、形态、大小和所在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状。一般来说,动物类异物或形体较大,尖锐、有刺激性异物,症状较明显;体小而光滑,无膨胀性、刺激性异物,其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

动物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耳鸣及眩晕,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异物较大或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阻塞耳道,可致耳鸣、听力下降、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压迫较甚者可致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疼痛较剧。

3、局部检查

外耳道检查,有异物存在,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结语:异物入耳的症状可大可小,大家不能太大意。要学会一些急救措施,不能盲目去处理。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太小不懂事,耳朵不舒服就会用手去挠,去抓,家长在一边要多照顾。即使将异物取出来,严重的情况要及早送医院!

鼻损伤的病因病机与诊断


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不少,不少人还会撞伤自己。撞伤的部位也是各人有各人的遭遇,撞伤鼻子的朋友不知道有多少?这就是鼻损伤的症状。那么鼻损伤的病因都有哪些呢?鼻损伤的诊断又有什么步骤?大家一起看看!

鼻损伤是指鼻部遭受外力打击而致的恶血留内,局部青紫肿胀、疼痛剧烈,或皮肉破损裂开,鼻梁骨折、衄血而痛为主要表现的鼻病。鼻外伤后应及时救治处理,以免日后遗有畸形,不仅有碍容貌且影响呼吸、发音及共鸣功能。

病因病机

鼻高耸于面中,易受外伤,如拳击、棍棒、车辆碰撞或跌仆、坠高,头部鼻额面着地,或金枪利器伤鼻均可致鼻外伤。由于鼻受外力打击的器械、方向及受力大小不同,其病因病机可分四个方面:

1、钝器所伤,恶血留内

多由钝器如重物、车辆或拳头碰撞等挫伤,致鼻脉损伤,血溢脉外,恶血留内,瘀滞皮肉之间,故局部青紫肿胀、疼痛难忍。

2、锐器损伤,皮肉破损

多由锐器如刀割、金创所伤,致鼻部皮肉破损,开裂,甚至部分断离。

3、直接暴力,骨折畸形

受直接暴力重创,如车辆、剧烈运动如打球或踢球、拳击、小儿跌伤鼻额部着地,突然暴发力量冲撞鼻部,多可致鼻骨及鼻窦骨折或畸形。

4、损及血脉,伤鼻衄血

外力剧烈撞击于鼻,损伤外鼻皮肉,伤及鼻脉,血溢脉外,清道衄血或鼻骨骨折,脉络破裂而衄血。

诊断

一、病史

多有鼻外伤史。

二、临床症状

鼻及周围面部肿胀疼痛、鼻中衄血、鼻塞及呼吸、发音、咬合失常。

三、检查

1、外鼻挫伤鼻部多青紫肿胀或衄血,可伴有鼻骨骨折。

2、鼻部受锐器所伤多有皮肉裂开,伤缘整齐或不整,或见部分断离。

3、鼻骨骨折、鼻梁塌陷、歪斜。同时多见鼻中隔脱离中线及鼻中隔血肿。若为移位性鼻骨骨折上述表现明显,并触之有骨擦音;若非移动性鼻骨骨折则外形不变,触之骨折处有明显压痛和变形。鼻骨正侧位X线拍片可确诊。

结语:以上就是对鼻损伤的介绍,大家看完之后应该会很有感触。的确,鼻损伤的经历很多人都会有,鼻子不小心被撞了或者被人误伤了。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多注意康复治疗。治好之后,大家更要留心的不要再让鼻子受伤了。很危险的!

心悸的症状与诊断


心悸,是一种中医病证名。在中医学术的领域,对心悸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而且深入的。而心悸的症状主要是指患者自觉地心中悸动,容易被惊吓到,情绪不安。甚至这些情况不能自主。下面来详细说说心悸的诊断还有心悸的病因等问题。

一、临床表现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若心悸兼见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微,此为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心的特点。若心悸突发,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肢肿,脉数细微,此为心悸危症水饮凌心射肺之特点。若心悸突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此为心阳欲脱之危证。若心悸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或一厥不醒,为心悸危症晕厥之特点。

二、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也可伴见心悸的症状,如表现为心慌不安,脉结或代,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此外,胸痹心痛中的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为主症,并常伴较突出的心悸症状,脉或数,或迟,或脉律不齐,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波动等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直到晕厥,病情危笃。因此,在胸痹心痛中心悸应视为胸痹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与以心悸为主症的心悸病证有所不同。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常互结为患。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结语:上述就是有关于心悸的诊断、临床表现还有病因等情况的概述,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心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对于心悸患者,大家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照顾,身体不舒服的情况,谁都会有,平时要多多了解相关的医学常识!

美尼尔眩晕症是怎么引起的?病因竟然是它


美尼尔眩晕症是一种很奇怪的疾病,患者会突然表现出非炎性迷路病变,同时具有眩晕、耳聋、耳鸣等不良反应,究其主要原因和内分泌障碍、维生素缺乏及精神神经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病因

美尼尔氏综合症为一突然发作的非炎性迷路病变,具有眩晕、耳聋、耳鸣及有时有患侧耳内闷胀感等症状的疾病。多为单耳发病,其发病原因不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人多为青壮年,60岁以上老人发病罕见,近年亦有儿童病例报告,病程多为数天或周余。关于病因、学说甚多,尚无定论,如变态反应、内分泌障碍、维生素缺乏及精神神经因素等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之使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膜迷路积水,蜗管及球囊膨大,刺激耳蜗及前庭感受器时,引起耳鸣、耳聋、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此病不经过治疗,症状可缓解,虽可反复发作,发作时间间隔不定,但也有发作一次不再发作者。

二、常见症状

1、 眩晕

往往无任何先兆而突然发作的剧烈的旋转性眩晕,常从梦睡中惊醒或于晨起时发作。病人自诉周围物体绕自身旋转,闭目时觉自身在空间旋转。病人常呈强迫体位,不敢梢动,动则可使眩晕症状加重。在发病期间神志清楚。发作时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颜面苍白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数小时或数天后,眩晕症状逐渐消失。

2、听力障碍 听立为波动性感音性耳聋,在早期眩晕症状缓解后,听力可大部或完全恢复,可因多次反复发作而致全聋。部分病人尚有对高音听觉过敏现象。

3、耳鸣 为症状发作前之可能先兆,耳鸣为高音调,可能轻重不一,在发作前病人可能耳鸣加重,发作停止,耳鸣可逐渐消失。

4、 同侧头及耳内闷胀感,多数病人有此症状,或感头重脚轻。

痛风的病因与预防


痛风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一般是由酶缺陷引起的,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继发性痛风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大量吸收嘌呤使细胞外液尿酸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常常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诱因。由此可见,痛风虽然与饮食有关,但主要是代谢紊乱形成的。约半数痛风患者体重超标,四分之三患者伴有高脂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与酒精中毒的关系也被公认,所以防痛风应该以戒酒为先。

动物内脏、沙丁鱼、蚝等含有大量嘌呤,鱼虾类、肉类、豌豆、菠菜含中等量嘌呤,水果、牛奶、鸡蛋以及大部分蔬菜嘌呤的含量较低。此外,为促进尿酸排泄宜多饮水,肥胖者应减少热量摄入以降低体重,还应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寒及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眩晕的病因与诊断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