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防中暑

2019-10-20

夏季怎么刮痧防中暑? 刮痧治中暑感冒……

【www.ys630.com - 养生什么季节刮痧拔罐好】

中暑可用刮痧疗法

中暑在中医上又被称为“发痧”,中医认为中暑主要是因为高温天气,加上劳累过度,从而导致我们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

通常中医会采用“刮痧”的手段来治疗预防中暑,其原理是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刮”除,从而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所谓“痧”是指多发于夏秋两季的中暑、外感等急性病症,现在扩展到呼吸、消化等系统病症,比如感冒、发烧、咳嗽、咽痛、恶心、呕吐、厌食、风湿痹症等。

这些刮痧手法 有助预防中暑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刮痧。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扩展阅读

夏季中暑怎么办?中医刮痧谨防中暑


中医秘方谨防夏季中暑

什么是中暑,其实中暑就是人在高温或者烈日暴晒过久的情况下,因为身体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发生的急性热病。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

发生中暑时,应尽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中医常采用以下辨证论治,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刮痧治中暑

刮痧疗法虽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方法,但实际上它却蕴含着中医经络理论。

刮痧讲究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刮拭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淤,消肿止痛。

祛除邪气气,以增强肌体目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为目的。

中医认为五脏之系皆附于背(即后背正中线及中线两侧),邪气上行则逆,下则通。通过向下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所以痧症得以痊愈。

中医刮痧是能治疗中暑的,而且运用的非常多,有这立竿见影的效果。

方法:刮拭颈项胸背前后,前后,施力由轻到重,从头顶侧向足跟方向刮拭。如无专用工具,可用硬币涂抹万金油或清凉油,刮拭面尽可能拉长,待皮表出现斑点(痧),色鲜红或著红,有明显疼痛时,再寻痛点短刮加强至皮色变得更深暗为止。

中暑了怎么刮痧


中暑了怎么刮痧

1、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3、补刮泻刮:一般来讲,顺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拭,即为补刮;逆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拭即为泻刮。

4、刮痧时间:用泻刮或平补平泻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补刮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0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

2、首先,迅速将患者搬至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平躺,用扇子或者电扇扇风,并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于患者呼吸和散热。用冷水或者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以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者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以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患者醒后,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口服十滴水1~2支或藿香正气水1~2支,服药后2小时即可缓解。如6小时症状尚未完全消失,可重复使用,多数病人在24小时后可恢复正常。多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体液。如果在户外活动时发生中暑,缺乏急救工具可能延误救治,可以采取中医刮痧方法急救。

3、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认为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通过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此法无论在临床还是在民间均有使用,且疗效颇佳。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时力度轻重要适宜,看到皮肤出现潮红或紫暗色(痧痕)即可停止,以防刮损皮肤。

2、空腹、过度疲劳者、皮肤溃烂或有炎症者、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或全身重度浮肿者不可刮痧;有低血压和低血糖等症的患者刮痧时力度宜轻;下肢静脉曲张者刮痧时应从下往上刮,力度要轻。

3、冬季刮痧时要注意保暖;夏季则避免暴晒,应在室内阴凉处,但不宜对着风口或风扇。

4、刮痧后不应立即劳作,应稍作休息;刮痧后1个小时内也不宜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脸或手足。

5、刮痧后不宜喝冷饮,可补充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淡盐水。

6、第一次刮痧后,需待痧痕消退后方可进行下一次刮痧,一般为3~5天,视不同的人所需时间不同。

7、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因为这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8、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否则会引起虚脱。

夏季中暑可用汤匙刮痧治疗


7月15日13时,家住南昌向塘的陆文明从南昌站登上开往北京西的T147次列车。由于赶了一上午的路,又恰逢高温,陆文明感觉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和四肢无力。当列车从南昌站开出后,陆文明终于坚持不住,一头栽倒在座位旁的过道上。乘务人员赶紧救助,并通过列车广播寻找医生。

7月15日,南昌一位乘客在火车上深度中暑,同车一位热心的外籍医生救治了半天也不见效果,而一位中国老者拿出一只汤匙用中医刮痧的方法,很快就使患者醒来。眼前的一幕使外籍医生连声称奇。 数分钟后,几名从事医务工作的旅客先后赶来,其中有一名大鼻子、灰头发的外国人也在忙碌着。他就是应邀来江西考察的德国慕尼黑伊萨尔医院医生布施曼。 经过诊断,几名医生都判断陆文明昏倒是因深度中暑,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于是,布施曼医生取出阿司匹林与氯丙嗪等药物,并说:等患者吃下药,过一会就会好的。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没有他预料的那样顺利。由于中暑症状较重,陆文明全身肌肉发硬,牙关紧闭,任何药都喂不下去。尽管使尽浑身解数,布施曼医生忙得浑身是汗,也没有让陆文明吃下一颗药。

眼看情况越来越危险,这时,人群中一名五六十岁的老者挤上前来说让我来试试。老者先让列车长找来一把汤匙和少许食油,用汤匙蘸着油从陆文明的颈部到背部、腹部反复刮拭,然后再用汤匙从陆文明的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反复刮拭。半小时后,陆文明四肢的肌肉逐渐有了感觉,体温开始下降,意识渐渐清醒。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布施曼医生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通过翻译,他一再向老者询问他为病人做了什么,能使中暑症状如此重的病人这么快脱险。老者说,这种治疗方法叫刮痧,是一种极为普通的传统中医疗法。布施曼连声称奇,并向随行的翻译说一定要把对中医的考察加进他的考察日程中去。 为确保病人安全,列车长决定把病人安排到卧铺车厢休息,布施曼医生连同几名自愿救助病人的医生仍然在旁边观察病情。经过大家的精心照料,列车到达武昌车站时,陆文明已基本恢复健康。

夏季易中暑试试中医刮痧


夏季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当发生中暑时,可选用以下方法治疗,效果不错。

一、刮痧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刮痧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一枚一元的硬币或光滑的汤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有专门的刮痧板更好,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洁的后颈部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刮。刮痧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手持刮痧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顺着刮,用力均匀,每次刮5~6遍或皮肤出现紫红色刮痕为止。多数病人刮后就可以感到头脑清醒。但如病情较重或刮痧无效,则应及早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二、刺血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三、穴位按摩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四、擦药

取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中暑的刮痧疗法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生活或活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而发生的急性病变。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阴暑、阳暑,若头晕、头痛、懊侬、呕恶者称伤暑;猝然昏倒者称暑厥;兼见抽搐者称暑风。

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一施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本证在临床上分轻重两型,表现各不相同。轻证表现为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面红为阳暑;若见精神疲惫,肢体困倦,胸闷不畅,为阴暑。而重证则见壮热无汗.肌肤灼热,面红目赤,口唇干燥,神志昏迷,手足痉挛或抽搐。

(二)治法

(1)选穴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位、合谷、内关。

放痧穴:大椎。

(2)定位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哑门: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O.5寸,第一颈椎脊突下。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3)刮拭顺序先刮风府、哑门,然后用三棱针放痧大椎穴,再刮背部膀胱经,最后刮前臂内关、合谷穴。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大椎放痧。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府至哑门穴,由上至下,宜用刮板角部,30次,出痧为度。大椎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然后刮拭背部膀胱经穴,分别为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和旁开3寸二线,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最后分别刮上肢内侧内关穴和手背部合谷穴,各30次,出痧为度。

二、病例

郑某,男,48岁。在工地施工中,突觉乏力、头昏、头痛、恶心,而后突然昏厥,被工友送至医院。入院后送急症检查,脉搏102次/分,血压60/100mmHg,呼吸快而浅,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取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位、合谷、内关穴行刮痧治疗,并予大椎穴放痧。1小时后测血压70/110mmHg,对光反射恢复,神志清醒。

中医刮痧可治轻症中暑


夏季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当发生中暑时,可选用以下方法治疗,效果不错。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刮痧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一枚一元的硬币或光滑的汤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有专门的刮痧板更好,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洁的后颈部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刮。刮痧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手持刮痧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顺着刮,用力均匀,每次刮5~6遍或皮肤出现紫红色刮痕为止。多数病人刮后就可以感到头脑清醒。但如病情较重或刮痧无效,则应及早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夏季多刮痧可防中暑 六类人不能刮痧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原因及治疗


大部分新生儿都会有黄疸症状


新生儿黄疸是宝宝身体里红血球代谢过程中由于胆红素制造过多、排出减少而导致的,是很常见的生理现象,大部分的新生儿都会有此症状。从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最重,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3~4周,这类型的新生儿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了黄疸,或者出生后3~5天才出现,同时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

频出状况的胆红素


1NG状况1

制造过多 症状发生原因是母子血型不合、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等,或是非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增多症以及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巨大婴儿等。

2NG状况2

排出减少 初期哺喂母乳不顺利、宝宝摄取水分不足,或是遗传性胆红素排出障碍、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等。

3NG状况3

合并上述两种状况,包括早产、败血病等因素。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7大疑问


1新生儿为什么比较容易有黄疸症状?

A新生儿体内有较高的红细胞数目,而且红细胞的寿命较成人短。造成黄疸的原因是当红细胞老化破坏时,血红素经代谢后产生胆红素,胆红素由血液运送到肝脏,而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吸收胆红素的能力较差,经代谢后,由胆管排出胆红素于肠胃道间,通常粪便会呈现黄色。但由于新生儿的肠内菌较少,加上肠道的蠕动比较差、吸收能力也不好,因而会增加肝肠循环,还来不及排出的废物又被身体吸收,所以造成黄疸症状。

黄疸症状会随着时间而改善,由于新生儿体内器官功能的生长会逐渐成熟完整,所以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会在出生后两周内改善。由于胆红素对身体的组织具有毒性,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更大,因此严密监控黄疸指数很有必要,一旦遇上病理性黄疸的症状,则须进行积极治疗,严重者则需要换血治疗。

Tips令人又爱又恨的胆黄素

过去的研究认为,新生儿黄疸严重者可能造成宝宝中枢神经的伤害。但时至今日,有些医学研究指出,胆黄素其实是绝佳的抗氧化剂,能帮助新生儿面对离开母体后大量氧化的情况,并有助于新生儿适应新环境。

2有黄疸症状,在家自己照日光灯或是晒一晒太阳就可以了吗?

A一般来说,蓝光治疗是帮助缓解黄疸症状的治疗行为之一,有些家长以为让宝宝在家照日光灯或是晒晒太阳就可以。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穿透力很强,会对宝宝的肌肤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确诊宝宝患有病理性黄疸,医生会采用光照疗法,选择光源中最适合降黄疸的波长及灯光(波长425~475nm的蓝光和波长510~530nm的绿光),主要设备有光疗箱、光疗灯和光疗毯等。光照时,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持续照射时间以不超过3天为宜。

光照疗法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续治疗。蓝光可分解体内的核黄素,故光疗时应遵从医嘱给宝宝补充核黄素。此外,光疗时还要适当给宝宝补充水分和钙。

3新生儿住院照黄疸,日后是否容易造成近视?

A由于住院照黄疸时宝宝是脱光衣物躺在保温箱中,双眼需戴上遮光罩,以免损伤视网膜。由于遮光罩的材质是完全阻绝紫外线的,因此医护人员在照光期间需随时注意宝宝的状况,避免遮光罩脱落。另外,还要注意宝宝是否适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若做到上述注意事项,是不会对宝宝的视力及身体造成其他影响的。

4如何观察宝宝水分摄取是否充足?

A以宝宝的体重来观察,1千克的体重一天需摄取120~180毫升的奶水,假如新生儿的体重是3千克,每天则需摄取奶水量约为400~500毫升。若是采取母乳喂养,在奶量上不易计算,则可以观察宝宝的嘴唇会不会干干的、尿布是否需要常常更换(每天最少6次),以及宝宝的尿液颜色会不会太黄等加以判断,并适时补充水分。

Tips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临床上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指数,若血清胆红素超过12.9毫克每分升时,医师就会施予治疗,治疗与处置方式有两种:

①照光治疗是利用胆红素的分子可以吸收特定光波的能量而改变结构的特性,将胆红素分子转变为毒性较小且易溶于水的物质,经由胆汁排除。

②换血治疗较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新生儿黄疸若能早期监控,施予照光治疗,通常能大幅度减轻症状,降低换血治疗的几率。

5黄疸宝宝如何居家照护?

A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却不容忽视的症状。有此症状的宝宝在家时需注意水分的摄取是否足够,随着时间增加,宝宝的身体可以自行代谢,减轻症状。倘若外观上无从辨识症状是否减缓,可以经由门诊请医师加以诊断,施以治疗。家有新生儿黄疸的宝宝,哺喂母乳的妈妈则需要家人的支持与协助,密切观察宝宝的喂食及吸吮状况,必要时可求助专业医师,让宝宝平安健康地长大。

6有人说喂食新生儿葡萄糖水或是服用中药可以降黄疸,是真的吗?

A在新生儿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充足的水分摄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许多新手妈妈一开始哺喂母乳的情况不太顺利,导致宝宝连带没有摄取到足够的水分,代谢状况差,黄疸迟迟不退,因此建议可在餐与餐中间补充适量的水。至于喂食葡萄糖水,恐怕会养成新生儿口味上偏甜的不良饮食习惯。中药治疗黄疸效果不错,但是小宝宝服用有一定的困难,并且一定要请正规医院的医生开具药方。

7因为哺喂母乳,所以害宝宝黄疸?

A临床上有许多新手父母都有同样的疑问,宝宝有黄疸症状,该不该继续哺喂母乳?由于母乳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及雌激素,的确会影响新生儿黄疸症状的持续,但并不是因为哺喂母乳才导致新生儿黄疸。一般来说,生理性的黄疸主要还是因为新手妈妈刚开始喂食母乳的状况不佳,宝宝摄取水分不足,无法从尿液中排出,所以黄疸症状不容易消退。其他病理性黄疸症状,可询问专业医师后施予治疗。只要事先做好心理准备,用心观察小宝宝的喂食状况,即使有新生儿黄疸症状,仍然可以持续哺喂母乳。妈妈们需警惕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刮痧。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虽然刮痧好处多,可这些人不能用: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则会引起流产。

2、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

3、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4、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因为刮痧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5、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因为这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6、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否则会引起虚脱。

中医刮痧按摩可治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当发生中暑时,可选用以下方法治疗,效果不错。

一、刮痧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刮痧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一枚一元的硬币或光滑的汤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有专门的刮痧板更好,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洁的后颈部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刮。刮痧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手持刮痧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顺着刮,用力均匀,每次刮5~6遍或皮肤出现紫红色刮痕为止。多数病人刮后就可以感到头脑清醒。但如病情较重或刮痧无效,则应及早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二、刺血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三、穴位按摩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四、擦药

取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夏季怎么刮痧防中暑? 刮痧治中暑感冒……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