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拿中药叫抓药 抓药与孙思邈有关

春季为什么养生。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拿中药叫抓药 抓药与孙思邈有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本文导读:古人去药方买药叫做“抓药”,关于抓药这一词的由来与药王孙思邈有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抓药的传说。


看完中医,一般都需要去拿药,从传统来说,去中药房拿药那叫 抓药 ,那么,为什么拿中药叫做抓药?抓药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我们要去中医药房拿药叫做抓药呢?

中药都是一剂一剂配的,那怎么叫 抓 呢? 抓药 一次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抓药的由来

年长一些的人到中药房去配药,称之为 抓药 。这中药明明是一剂一剂配的,怎么叫 抓 呢? 抓药 一词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人称 药王 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自谓 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长大后,精通医术,著有传世之作《千金方》等。

据传,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药王每次采的药材颇多,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串味,否则会影响药材功效。于是,孙思邈想了个办法,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方便用药。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每次诊病后,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人们把它叫做 抓药 。

药店出现后,为了使众多草药不混杂,也便于分类抓取,店主仿照药王的办法,在药柜里做了一个个抽屉,抽屉里再隔成几个方格,放置各种药材。以后,又逐渐发展成 百子柜 ,即药店的壁柜里有上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又分隔成四格,老药工们就在 百子柜 里按药方快而准地 抓药 。现在,很多中药房里已不见 百子柜 ,通常把较为名贵的药材放在玻璃瓶内,一般药材仍放在柜子里,传统的 百子柜 可谓名不符实了,现在药工 抓药 的 准星 也欠 火候 了。

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 唉呀唉呀 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 抓药 。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 抓药 。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 抓药 ,这一词的由来,大家对抓药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了吧。

相关阅读

抓药在中医中的由来


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去中药店买药要叫做抓药,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抓药这个词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叫?其实这是有来源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抓药这个词的来源?还有什么样的传说吧?

词目:抓药。

拼音:zhuāyo.

基本解释

1. 购买中药 [fill a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例句:给婆婆抓药。

2. 中药店照方称量分包药材。

例句:刚到药店帮工的时候,他对抓药一窍不通。

1.详细解释

1. 中药店店员按照药方配药。如:他的工作是在药店里抓药。

2. 拿着药方到中药店买药。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大凡到药铺里抓药,药铺里总在药方上盖个戳子,打个码子的。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妈妈的死》诗:指导员抓药回来了,没进家就听见 端阳 的哭声。

2.抓药溯源

年长一些的人到中药房去配药,称之为抓药。这中药明明是一剂一剂配的,怎么叫抓呢?抓药一词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长大后,精通医术,著有传世之作《千金方》等。

据传,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药王每次采的药材颇多,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串味,否则会影响药材功效。于是,孙思邈想了个办法,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方便用药。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每次诊病后,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抓药。

药店出现后,为了使众多草药不混杂,也便于分类抓取,店主仿照药王的办法,在药柜里做了一个个抽屉,抽屉里再隔成几个方格,放置各种药材。以后,又逐渐发展成百子柜,即药店的壁柜里有上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又分隔成四格,老药工们就在百子柜里按药方快而准地抓药。现在,很多中药房里已不见百子柜,通常把较为名贵的药材放在玻璃瓶内,一般药材仍放在柜子里,传统的百子柜可谓名不符实了,现在药工抓药的准星也欠火候了。

3.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我们是不是对抓药这个词的溯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要叫的抓药还有这么大的来头,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它的叫法,其实它的来源很深。

中医教你如何抓药!是药三分毒 懂这15点健康用中药


中药的注意事项 十五种不当使用方法

1.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

2.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3.辨证用药不当,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4.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5.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

6.中药煎煮不当,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7.误服误用中药十分危险,如把香加皮当作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

8.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

9.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

10.用药时间过长,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

11.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不良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

12.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

13.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

14.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

15.外用制剂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

结语:民间常有私自用中药的习惯,有些中药古方流传已久,会用真的能治病,但是抓药之前一定要了解以上15个要点。知道这些,能确保用药更安全。

玉女煎为什么叫玉女煎


导读:玉女煎为什么叫玉女煎?玉女煎,中医方剂名。那么玉女煎为什么叫玉女煎?下面就详细来了解一下玉女煎吧。

玉女煎为什么叫玉女煎

玉女煎,由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诸药组成。用于胃热阴虚之牙痛、头痛、齿松牙龈出血,烦热口渴,舌干红,胎黄而干等症。有清胃滋阴之功。

玉女,有三种说法:一指古代道家称肾为玉女,本方可滋补肾水,故名。一指观音菩萨左有金童,手持净瓶,右有玉女,手持柳枝,观音用柳枝醮净瓶之水,洒于大地则清凉滋润,喻本方有滋阴降火之功。一指石膏其色白无暇,性阴寒,象征玉女。本方以状如玉女之石膏为主,既补肾水之不足,又泻胃火之有余,宛若观音大士用柳枝醮净瓶之水洒于大地一样,从而使阴虚火亢之症迅速得以平息,所以名玉女煎。

【方剂名】

玉女煎

【出处】

《景岳全书》

【组成】

石膏9-15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牛膝5g。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作法:水煎服。

【方歌】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方解】

本证多由阳明气火有余,胃热耗伤阴精所致,治疗以清胃热,滋肾阴为主。阳明之脉上行头面,入上齿中,阳明气火有余,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耗少阴阴精,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为阴亏症状。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故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功效与作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牙齿松动,齿龈出血,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滑大,重按无力。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配伍特点】

配伍特点是清热与滋阴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可愈。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临床以牙痛齿松,齿龈出血,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牙龈炎、急性口腔炎,舌炎、糖尿病等属阴亏而胃火盛者。

【加减化裁】

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以清热泻火;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

【使用注意】

大便溏泄,脾胃阳虚者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成方便读》: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之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在用方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可也。

2、《景岳全书》: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如神。

以上就是玉女煎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为什么叫十二指肠?


在我们的腹部,除了胃部之外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肠道了,从医学上来说,肠道也是分为不同组成部分的,比如名字比较奇特的十二指肠,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为何会有如此的名字。实际上医学当中,十二指肠的名字还是有来源的,并不是随意叫的。那么,为什么叫十二指肠?

1、十二指肠的名字由来

12指肠名称的由来:人们吃下去的食物,首先由食道进入胃里,然后便来到小肠最粗壮的一段——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大约有多长?大约30厘米。过去人们以为,这长度相当于12个手指头并列起来那么宽,其名称便由此而来。

可是,如果我们计算一下,将30厘米除以12,一个手指的宽度应是2.5厘米,这是相当粗大的。也许有人认为,这大概是以外国人的大拇指为标准算出来的。

其实,英文dozen的原意是一打,12个,也指“十二英寸长”,一英寸约为2.5厘米,这样算就对了。也就是说,十二指肠原来是指“十二英寸的肠”。当初翻译时为了便于人们理解,用“指”代替了“英寸”,后来也就将错就错了。

2、十二指肠的作用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

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3、十二指肠发病原因

为什么叫十二指肠

3.1、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及影响因素:胃酸一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尤其是胃酸的作用,在溃疡形成中占主要地位。

3.2、削弱粘膜的保护因素:粘液一粘膜屏障的破坏正常情况下,胃粘膜由其上皮分泌的粘液所覆盖,粘液与完整的上皮细胞膜的脂蛋白层及细胞间连接形成一道防线,称为粘液一粘膜屏障。

3.3、中医角度:认为由于饮食方面,导致肝部气滞化热,中焦虚寒等原因,就是可以理解为经常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长期饮酒等,导致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或者由于精神不佳,喜怒无常,导致肝气郁结等。

鼻炎与什么穴位有关


鼻炎与什么穴位有关

1、天府穴

天府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是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此穴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找到: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天府穴。

2、陷谷穴

陷谷穴也能够直接通到鼻窍,所以它是一个治疗鼻炎的要穴。当鼻子不通气时,揉揉陷谷穴很快就会通。脚上第二趾和第三趾间有一个缝,从接缝的地方往脚背方向上走5厘米的地方,就是陷谷穴。

3、迎香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在鼻唇沟上段。揉的时候,最好先把手指搓热,然后抚摸鼻翼,之后再点迎香穴;也可先用手背从印堂开始往下轻轻地颤动撞揉鼻翼以后,再点揉迎香穴,马上会觉得神清气爽、鼻窍全通了。每天只要坚持揉两三分钟即可。

4、手三里穴

可治疗过敏性鼻炎。手三里穴,在肘横纹下2寸处。手三里穴还可以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和足三里穴一样,平时多揉,可以增强免疫力。

5、前谷穴

可治过流黄涕的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症状,平常没事的时候多揉揉这个穴位,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6、隐白穴

能通鼻窍、治疗慢性鼻炎。治疗鼻炎的时候可以点按。用指节尖点它,或者找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就是拿一个艾条点燃,灸这个穴位。效果都很好。

穴位按摩法治疗鼻炎

中医穴位按摩术治鼻炎,采用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既能治好鼻炎,又可预防鼻炎,同时还可以缓解鼻炎带来的多种不适。取坐势,按摩时须全身放松,呼吸平和。病情轻者每日早晚可各按摩一次,一周内即有显效;病情重者,每日早中晚须按摩三次,二十天左右即见疗效。如坚持按摩,可获痊愈。

1、热指快速推拿鼻梁

先将双掌用力搓得火热火热,接着以左右两手的中指指肚同时夹紧鼻梁两侧,并顺着鼻梁用力向上推至神庭穴(发迹边沿),紧接着又向下推至鼻翼旁,推行速度宜快,一上一下为一次,须快速推一百次左右,使鼻腔内有火热火热感为佳。

2、热指按揉“三穴”位

热指快速推拿鼻梁结束后,再将双掌搓得火热火热,仍以左右两手中指指肚分别按揉以下三穴位:

2.1、迎香穴(鼻翼两旁凹陷处),按揉方法:将双手中指指肚压在迎香穴上用力按揉一分钟左右,以有酸疼感为佳。

2.2、搓揉鼻准(俗称鼻尖子),揉搓方法:用左右两手中指指肚同时夹紧鼻准,用力揉搓一分钟左右,以鼻腔内有火热感为佳。

2.3、按揉印堂穴(两眉正中间),按揉方法:将双手中指指肚同时按在两眉中心,并用力按揉一分钟左右,以产生酸疼感为佳。

3、热掌抚揉面庞与鼻腔

热指按揉“三穴”位结束后,再将双掌搓得火热火热,抚按于脸庞上,片刻,再以双掌同时用力由上至下反复揉搓脸庞和鼻腔,搓揉次数宜多。要使脸庞和鼻腔都有热感为佳。

鼻炎按摩术的两个要点:必须先将双掌搓得火热火热,再开始按摩始可有效;在按摩鼻梁和鼻准时,必须要使鼻腔内有燥热感才有佳效。

鼻炎按摩的注意事项

1、按摩时手法应较重,以能忍受为宜,有酸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各一次,一周见效。必须每天坚持去做,治愈之后也要坚持做下去,这样既可以防止复发,也可预防感冒。

2、操作前应剪指甲,取下手表,以防损伤皮肤。

3、操作时手法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相反力,以防组织损伤。

4、操作中仔细观察病人对治疗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并做相应处理。

中药不良反应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够在世界立足呢?因为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国家有着渊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国家对医学有所贡献的不得不说的就是中药,中药性温,能够让病人起死回生。但是是药三分毒,那么中药有什么不良反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看吧。

中药不良反应9大因素大凡药物都有—定的偏性,古人亦称“毒性”,而中医能“补偏救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诚如张景岳所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临床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一般是很少出现不良反应的。但对一些确实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并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配伍,不仅提高了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某些药物的毒性,减少了副作用,基本上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新剂型的出现以及人为因素等等,致使现今临床用药中,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除已知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外,就连人参、丹参、三七、川芎等很普通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亦屡见不鲜。细究之,造成中药不良反应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药物毒性效应:有些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草乌等,若加工炮制不规范、使用不当或超剂量使用,就会引起乌头碱中毒的不良反应,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发麻、头昏眼花、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紊乱等症。半夏不依法炮制,生用可致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窒息。再如雄黄中的砷,朱砂中的汞,都是造成不良反应的因素。另外,药力峻猛的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亦多,如大黄、麝香、大戟、商陆等。六神丸方中有牛黄、蟾酥、冰片、麝香、雄黄粉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因药力峻猛(且蟾酥、雄黄并含毒性成分),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就多,如引起药疹、急性咽喉炎、先兆流产、药物性肝炎、心律失常、心脏损害、过敏性紫癜,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

虽然说中药是我们老祖宗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流传下来的,但是并不代表就一点缺点都没有,我们在用中药治病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你吃的中药是否适合你的身体体质。如果不适合就很容易发生副作用,可能没把你的病治好,就已经把你的命夺走了。不管如何,用药都需谨慎。

为什么拿中药叫抓药 抓药与孙思邈有关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