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针灸养生 > 导航 > 中医针灸养生

中医针灸要见效,取穴很关键,针灸取穴的诀窍

中医针灸养生。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医针灸要见效,取穴很关键,针灸取穴的诀窍”,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达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的目的。针灸具有、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脚气】足三里(灸) 绝骨(灸) 公孙 冲阳(并宜针)

【梦遗】中极 曲骨 膏肓 肾俞(并宜灸)

【喘证】中府 膻中 云门 天府 华盖 肺俞 天突

【咳嗽】肺俞(灸) 少商 行间 廉泉(宜灸) 脾俞 肝俞 上腕 隐白(宜刺)

【鼻衄】上星 百会 百劳(并宜灸)

【梦遗】中极 曲骨 膏肓 肾俞(并宜灸)

【牙齿痛】有风寒湿热,可灸刺。颊车 合谷 内庭 浮白 三间 阳白 肩阳溪

【短气而喘】大椎 肺俞 脐中(并宜灸)

【痿证】足三里 肺俞(并宜灸) 中渎 环跳(并宜针)

【脚气】足三里(灸) 绝骨(灸) 公孙 冲阳(并宜针)

【喘证】中府 膻中 云门 天府 华盖 肺俞 天突

【中风证】 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偏风半身不遂:肩 曲池 合谷 列缺 阳陵泉 环跳 足三里 绝骨 风市

风痹:天井 尺泽 阳辅 少海 委中

瘫痪:曲池 阳谷 合谷 中渚 三里 阳辅

【伤寒证】

身热而喘:三间

身热汗不出:曲池 合谷 厉兑 解溪

小腹满:委中 夺命穴 关元(灸)

头痛(有风、有热、有痰):腕骨 京骨(刺) 风池(灸)

恶风:风池 风府(宜剌)

四逆(宜灸):气海 肾俞 肝俞

恶寒:关元(灸)

腹痛:委中(刺) 关元(灸) 太冲 大渊(俱刺之,以泻实)

心痛:太溪 然谷 尺泽 行间 建里 大都 通谷

腰痛(有风寒、湿热,血虚,皆宜灸):肾俞 命门

中医,中药,针灸,按摩,推拿

Ys630.com相关知识

中医针灸取穴,是否有诀窍


全身穴位众多,不算奇穴,仅经穴就有360多个。综观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极少;而一病多穴可治者,却比比皆是。

故临证如何精选穴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颈部是全身经脉通达头部的桥梁,此处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气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满气逆,中风偏枯;扶突治暴喑、气哽、瘦瘿、瘰疬。天窗治口噤、窍闭、耳疾、颊肿,天柱治肩背腰痛,头重脚轻;大根治病、癫、高热、诸节肿痛;天鼎治头项难顾、肩臂痛麻等等,临证都有确实疗效。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5.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7. 医家各有玄机术,专病常靠专穴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历代针灸书籍,尤其是针灸歌赋中,载述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取穴 是否有诀窍


全身穴位众多,不算奇穴,仅经穴就有360多个。综观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极少;而一病多穴可治者,却比比皆是。

故临证如何精选穴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颈部是全身经脉通达头部的桥梁,此处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气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满气逆,中风偏枯;扶突治暴喑、气哽、瘦瘿、瘰疬。天窗治口噤、窍闭、耳疾、颊肿,天柱治肩背腰痛,头重脚轻;大根治病、癫、高热、诸节肿痛;天鼎治头项难顾、肩臂痛麻等等,临证都有确实疗效。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5.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7. 医家各有玄机术,专病常靠专穴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历代针灸书籍,尤其是针灸歌赋中,载述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故临证如何精选穴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颈部是全身经脉通达头部的桥梁,此处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气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满气逆,中风偏枯;扶突治暴喑、气哽、瘦瘿、瘰疬。天窗治口噤、窍闭、耳疾、颊肿,天柱治肩背腰痛,头重脚轻;大根治病、癫、高热、诸节肿痛;天鼎治头项难顾、肩臂痛麻等等,临证都有确实疗效。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中医针灸取穴是否有诀窍?


全身穴位众多,不算奇穴,仅经穴就有360多个。综观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极少;而一病多穴可治者,却比比皆是.故临证如何精选穴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颈部是全身经脉通达头部的桥梁,此处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气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满气逆,中风偏枯;扶突治暴喑、气哽、瘦瘿、瘰疬。天窗治口噤、窍闭、耳疾、颊肿,天柱治肩背腰痛,头重脚轻;大根治病、癫、高热、诸节肿痛;天鼎治头项难顾、肩臂痛麻等等,临证都有确实疗效。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5.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7. 医家各有玄机术,专病常靠专穴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历代针灸书籍,尤其是针灸歌赋中,载述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养生常识:针灸取穴的诀窍和四个取穴方法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取穴有诀窍

一个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个,仅仅是经穴就有360几个,还不包含一些不常见的奇经脉络。我们从针灸治病的各种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针刺一个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针刺很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愈我们的疾病。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我们的颈部起到链接身体各个部位的桥梁作用,因此,颈部的穴位在治病的时候就非常关键了,比如说天突、大椎、天鼎、人迎、扶突、天窗、天柱等等这些比较大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真正治疗比较重大的疾病。天突穴位是治疗噎嗝、哮喘、咳嗽、气厥这些病症的,天柱穴可以治疗肩膀、背部、和腰部的酸痛,对于头重脚轻也有很好的效果。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5.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二)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三)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四)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7.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来治病救人,拿中医针灸来说,每一个病症都有它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的。我们自古以来都有很多记载针灸穴位的相关的书籍,里面的讲诉都很详细,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根据经络穴位,循经络治疗,下面介绍的是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中医处方并不是中药无序杂乱的堆砌。用药如用兵,讲究法度:君、臣、佐、使,每一味药的使用均有根据。同样,选穴如选兵,经络美容每一个穴位的选取也讲法度、原则。要明确取穴的原则及取穴的基本规律。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中医针灸取穴的有什么规律和诀窍?


根据一定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临证如何精选穴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医针灸取穴的有什么规律和诀窍?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颈部是全身经脉通达头部的桥梁,此处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气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满气逆,中风偏枯;扶突治暴喑、气哽、瘦瘿、瘰疬。天窗治口噤、窍闭、耳疾、颊肿,天柱治肩背腰痛,头重脚轻;大根治病、癫、高热、诸节肿痛;天鼎治头项难顾、肩臂痛麻等等,临证都有确实疗效。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5.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7. 医家各有玄机术,专病常靠专穴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历代针灸书籍,尤其是针灸歌赋中,载述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乳癖针灸取穴


乳癖针灸取穴

1、乳癖针灸取穴

处方:取厥阴经、阳明经腧穴为主。穴取膺窗、乳根、内关、膻中。

方义:膺窗、乳根属阳明穴,为近部取穴,针尖直达病所,能直接疏通病灶部的气血,起到通络行滞,化瘀消肿的功能。气会膻中,配阴维脉会穴内关,宽中理气,与膺窗、乳根相配,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疗效。

随证配穴:肝郁气滞者加行间;痰凝气滞者加中脘、丰隆;肝肾阴虚者去内关,加曲泉、水泉;肾阳不足者加肾俞,配用灸法。

2、乳癖的病因

乳癖又称为纤维囊性乳腺病或乳腺囊肿。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囊性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症、乳癖病等都属于乳癖类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发病率超过70%以上。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中年妇女多见,绝大多数与体内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但它既不是炎症,也不是肿瘤,而是机体对内分泌不平衡所起的生理性反应,是乳腺正常结构的错乱。除了可能出现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等感觉外,还可能扪及片状、颗粒状或结节状“肿块”,质韧或硬。当扪及类似“肿块”的硬结时,应高度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医。可行乳房彩色B超或钼靶片等进行鉴别诊断。

3、乳癖中医治疗

3.1、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瘀滞,肝郁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故致乳房肿块,伴疼痛;肝郁不舒,故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弦脉主肝病,细涩为脾虚痰瘀郁阻之象。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3.2、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故乳房肿块伴胀痛;下则经水逆乱,故月经周期紊乱,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故神疲乏力,头晕;;冲为血海,隶属肝肾,冲任失调,肝气不舒,故经前加重,经水一行,肝气得舒,故经后缓减;肝肾不足,故腰酸乏力;舌淡、脉沉细为冲任失调之象。

方药:加味二仙汤加减。

如何预防乳癖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

乳癖吃什么好

1、白菜

对于乳癖的患者来说,吃一些白菜是很不错的,因为白菜的里面含有的一种物质是可以分解雌性激素的,对于有乳腺疾病的患者是很好的。

2、鱼类

有乳腺疾病的患者多吃一些鱼类也是很好的选择的,因为鱼类中含有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脂肪酸的含量的。

3、海带

海带含有大量的碘,碘可以刺激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促进卵巢滤泡黄体化,从而使雌激素水平降低,恢复卵巢的正常机能,纠正内分泌失调,消除乳癖的隐患。

4、红薯

红薯中含有抗癌物质去氢表雄酮,可以抑制乳腺癌的滋长。此外,玉米、食用菌类、海藻类、大蒜、西红柿、橘类和浆果类水果等也有类似的作用。乳癖的原因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在摄入高膳食纤维时,由于纤维可以影响胃的排空、小肠的吸收速度以及食物经过消化道的时间,促使脂肪吸收减少,脂肪合成受到抑制,就会使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可以有利于乳癖疾病的恢复。

针灸治疗的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针灸经络取穴的方法


针灸,是中医上的一种治病方法,在古代的时候,给人们治疗各种疾病的时候就会选择和利用到针灸疗法,这个针灸疗法也继承了很多年的文化和历史,而针灸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记载了治疗疾病的方法,所以说现代人稍微一有不舒服的现象就会选择中医来治疗,而很多疾病也都是可以利用针灸来控制的,那么针灸经络取穴有哪些方法?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取穴有诀窍

一个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个,仅仅是经穴就有360几个,还不包含一些不常见的奇经脉络。我们从针灸治病的各种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针刺一个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针刺很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愈我们的疾病。

中医养生常识:针灸取穴的诀窍和四个取穴方法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这些方法就是用来作为针灸经络取穴的各种方法,针灸刺激经络,让经络变得通畅,从而达到疾病的治疗,对人的身体来说也是可以健身的,针灸经络取穴是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很多试过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医针灸经络取穴还有养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刺激到对的部位,让我们得到减肥的效果。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二)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三)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四)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中冲穴取穴窍门、取穴方法


中冲。中,与外相对,指中冲穴内物质来自体内心包经。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由体内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故名。

【定位】

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取穴方法】

坐位。俯掌,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处即为此穴。

【主治】

昏厥、热病、心烦闷、心痛、中风昏迷、舌强肿痛、中暑、小儿夜啼、咽喉肿痛、头痛如破、身热如火。

【养生保健】

掐按中冲穴,常用于心绞痛、昏迷、严重痛经等症的急救。临床发现,便秘时用拇指指端掐按点压中冲穴,有缓解紧张、促进排便的作用。掐按中冲穴此法也可用于预防便秘,特别适应于老年人。

美容常用取穴


除黑白面取穴
穴位:行间、太冲。针法:用毫针,体制强壮者用泻法,虚柔者用补法。说明:本法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极千斤要方》。肝藏血,主疏泻,若肝气郁泻,失其调达,则气血运行不畅,面色晦暗发黑。针刺足厥阴肝经穴-行间、太冲,有助于恢复肝主疏泻的机能,气血条畅则面色由黑转白。驻颜美容取穴主穴:共分四组,其一是肝俞、神俞、三阳交、涌泉,其二是肺俞、大肠俞、关元俞、气海俞,其三是脾俞、足三里、关元,其四是肾俞、天枢、足三里、涌泉。配穴:可分两组,其一是攒竹、丝竹空、迎香,其二是晴明、太阳、巨寥。针法:任选一组主穴与一组配穴,双侧针刺。说明:本法主穴多为脊背部俞穴,是脏腑经气充盈之处,故经常针刺这些穴位,可以全面调整脏腑气血之盛衰,激发经气旺盛,以达到益寿延年、容颜永驻的效果。除皱防皱的穴位主穴:丝竹空、攒竹、太阳、巨、迎香、颊车、翳风。配穴: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针法:主穴每次3个,配穴每次1-2个,前者用泻法,后者用补法。说明:本组穴位配伍特点是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即从局部角度出发,在易出现皱纹处就近取穴,又从脏腑气穴整体调理着眼,选取阳明经穴,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中医针灸要见效,取穴很关键,针灸取穴的诀窍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