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每天学点养生学 > 导航 > 每天学点养生学

「每天学点养生」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

每天学点养生学。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如何避开有关养生常识的认识误区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每天学点养生」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肺经太渊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2、大肠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3、胃经冲阳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4、脾经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研究进展:胎位不正 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 小儿腹泻 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5、心经神门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6、小肠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研究进展:腰痛,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 增加肠蠕动,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减弱的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

7、膀胱京骨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金门。

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风池、天柱,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8、肾经太溪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贫血,下肢瘫痪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9、心包大陵

位置:在腕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有腕掌侧动、静脉网。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痫症,胸闷,胁痛,惊悸,失眠,烦躁,口臭。现多用于心动过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10、三焦阳池

位置: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肩臂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现多用于腕关节炎,风湿热,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外关、曲池,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痉挛或麻痹;配少商、廉泉,有清热通络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调三焦,养阴润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11、胆经丘墟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动脉分支。分布着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呕吐,嗳酸,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现多用于胆囊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 配风池、太冲,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配昆仑、申脉,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肿痛;配阳陵泉、期门,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主治胆囊炎。

12、肝经太冲

位置: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骨背动脉。分布着腓深神经的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郁证,小儿惊风,口喎,胁痛,崩漏,疝气,小便不利,痫证,内踝前缘痛。现多用于高血压,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编辑推荐

时辰经络与养生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对照表


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中医认为,十二时辰正好和中医中的十二经络对应起来,每条经络对应一个时辰中运行最为活跃。下面一起来看看十二时辰经络行走时间表,大家按照时间来养生吧。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

胆经子时(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中医古人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闲切除患者的胆,是不负责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脑筋清楚,精神和面红润。反之,子时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胆汁缺乏新陈代谢的气而变浓结晶,形成结石,犹如海水变浓晒成盐此中一部门人还会是以而胆怯胆经这时要上床困觉,利于骨髓造血。

肝经丑时(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撑持,废旧的血液裁减,新颖的血液孕育发生,这类代谢都是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经络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若丑时未入睡的话,肝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脸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经最旺的丑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这也是十二时辰养生法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时辰。

肺经寅时(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颖血液提供给肺,经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肺经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而此时脉搏最弱。

大肠经卯时(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排泻。

胃经辰时(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在7:00过后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吃早餐,每一天这时敲胃经最佳,开始工作人体的发电系统。

脾经巳时(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心经中午(11:00-13:00)

黄帝内经中十二时辰经络养生中提到,中午此时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鞭策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中午能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擞。心经此时保养表情舒服,适当休息或午睡。

小肠经未时(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未时是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时前吃。

膀胱经申时(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轮回水液并将骈枝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轮回,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证。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当多喝水。

肾经酉时(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肾藏于生殖之精,肾为天赋和五脏六腑之精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泄火排毒,肾在酉时步入储藏精华的阶段。肾经适合休息。

心包经戌时(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是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心包经戌时行旺,可断根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无缺状况。心包经旺时宜随便走走,这时心脑颅神经器官系统最活跃,心脏欠好的人最好这时候敲心包经,成效最佳。

三焦经亥时(21:00-23:00)

此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备主持诸气,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深度睡眠,百脉可休息生息,对身板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独特之处,即亥时困觉,故此时段内睡觉最佳,易于第二日起床后精神倍好。

十二时辰对应五行

古代十二时辰有哪些,它们到底指什么,它们的读音怎么读?下面表格介绍了十二时辰读音,与现在时间的对应关系。

结语:看了小编的上文,你是不是对十二时辰受益匪浅啊,那么你对十二时辰中那个时辰养生记得比较清楚呢?对于中医养生,我们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经络的养生。这次是真正的中医养生。养生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细节。

「每天学点养生」经常起夜?按四个穴位


很多老年人都有尿频的烦恼,尤其晚上总是起夜,而且尿量大、质地清稀,没有明显的臊臭气味,这实际上是肾气亏虚的表现。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尿液的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调节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这种作用主要靠肾气的“开” 与“合” 来实现。

肾阴与肾阳相对平衡,则尿液排泄正常;如果肾气亏虚、阴阳失衡,肾脏就无法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人就会出现气短自汗、倦怠无力、小便次数多而清、小便淋漓不尽、腰膝酸软、听力减退、手脚冰冷等症状。

肾气亏虚就要补肾。石氏固本方是治疗肾气亏虚的经典方剂。方中乌药具有温肾散寒的功效,可增强肾的固摄约束之效,改善尿频;益智仁温补脾肾,收敛精气;本方剂健脾补肾固精。具有健脾温肾、缩尿止唾的功效。

我们身体上的几个穴位就可以起到石氏固本方同样的功效。

通过药性来推穴性。

腰为肾之府,肾俞(沿肚脐水平围绕腰部一圈,腰后部正中点左右旁开两横指处)是肾的脏腑之气输注的穴位,温灸可温肾散寒、助膀胱气化。

中极(肚脐正下方4寸,约5横指处)为膀胱的募穴,且为肝、脾、肾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可募集膀胱经气,温灸可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足三里(外膝眼下4横指处)可补益脾胃,通过调补后天进而补益先天。

绝骨(外踝尖上4横指,腓骨前缘凹陷处)为髓会,具有益精填髓的功效,配足三里可益肾涩精,此两穴可采用点揉法。

以上四穴搭配使用,就是人体自备的石氏固本方。

养生的黄金时段 千万别错过


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都说现在不养生,老了就会后悔的。不过养生包括的内容太广泛,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也很少。更不可取的就是有些人胡乱养生,乱买一些昂贵的保健品进补,这种做法可能更加伤害身体。其实养生也可以很简单,日常一些小动作可能就是养生的最佳办法,有些养生办法不需要多少成本,效果却比很多昂贵的保健品好。专家表示有2个时间段是养生的黄金时间,只要会利用,养生效果事半功倍。赶紧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饭后半小时

1.从中医理论上讲,早晨7~9点主胃经,胃经在中医经络里被称作长寿经,经过膝关节。饭后20分钟左右,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可以使胃经通畅。

2.午饭后半小时闭目养肝血,午饭后可闭目静坐10分钟至半小时,能使血液更多地流向肝脏,养阴去燥、护肝消食效果非常好。

3.晚饭后半小时喝水、拍任脉,研究发现,人体小肠开始吸收是晚饭后的30分钟左右,晚饭后半小时喝些水,能够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这半个小时还可以拍打拍打任脉,也就是小腹以上正中间的部位,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分布在此,吃完饭从上到下轻轻拍打20分钟,可以帮助消化、强身健体。

二、睡前一小时

1.泡脚:助眠养肾。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不容易得到养分与血液。睡前用温热的水泡一泡脚,对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都有好处。泡脚的黄金时间点在9点左右,在此时泡脚,能让肾脏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2.刷牙:防心脏病。睡前刷牙比早晨更重要,不仅可清除口腔积物,有利于保护牙齿,对安稳入睡也有帮助。最重要的是,睡前把牙刷干净,更能起到预防心脏病的功效。

3.揉腹:调理脾经常做揉腹运动。方法是平卧、全身放松,以左手心按腹部,右手叠于左手背上,逆时针旋转64周,然后顺时针旋转64周,再自胸部向腹部,自上向下,推按64下。用力宜轻柔,将力透于皮肤之下,又不可用力太大。 揉腹不但可调理脾胃、防病,而且对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4.梳头:降血压。睡前用木梳,从前额处一直往下梳到后脑勺,大约梳个五分钟,能通达阳气,疏通气血,防止脱发和白发,还能降压,预防脑溢血、防老年痴呆等症。

5.搓脚:排毒延寿 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睡前花几分钟时间按摩涌泉穴,不仅可治疗糖尿病、更年期障碍、多眠症、晕眩、高血压、焦躁、过敏性鼻炎、肾脏病等多种疾病,还可以排毒养肾。

「每天学点养生」每天做到这三步,可以祛湿、排浊、补气益健康!


第一步:排出体内浊气和毒素

1、敲胆经,拨动阳陵泉。

每天敲打大腿两侧的胆经,从环跳穴敲到膝盖上部。每次敲到皮肤温热为度,不可力大,也不可无力。最好用手指关节击打。敲完后再拨动阳陵泉,如果有电麻感到脚指,说明胆经较通畅;如果没感觉或只痛不麻,说明胆经有堵塞,要继续敲打直到通畅。此法可排出体内的毒素,疏肝解郁。肝脏解毒需要通过胆经才能排出体外。如果胆经堵塞,肝毒出不去,引发不良后果如:胆结石、胆囊炎等,还会引发脂肪肝等肝脏病变。

2、按揉太冲到行间。

此法疏肝解郁、为心脏供血的最好办法。从太冲按到行间穴。用厚刮痧板按揉最合适,因为这条线比较窄,手指不好进入。气色差,皮肤毫无光泽,脸上像蒙一层灰,这是肝胆郁结、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药、化妆品都不能解决,只有疏肝解郁,补足气血才行。

3、推腹、敲带脉、跪膝、金鸡独立。

推腹排除三浊,治疗很多慢性病,包括妇科问题,还有减肥功效;跪膝可引血下行,增强肝肾功能;金鸡独立是专治足寒症的重要功法,还可降血压、缓解小腿浮肿、膀胱炎、阴道炎等多种妇科问题。

第二步:培补气血、排寒。浊气和毒素基本排出后,就要培补气血。气血足,按摩经络才会事半功倍。

1、吃山药薏米粥、茨实。这是最好的健脾补气血的食疗法,不可小视。山药不温不火,适合各种体质。薏米祛湿,尤其慢性阴道炎、膀胱炎、小腿浮肿的人群最适合。身体过于虚寒者,薏米换茨实。

2、早睡早起:11点—3点肝排毒,需要大量气血,此时看电视、上网会加重肝脏负担,致使排毒不畅,造成毒素淤积。不仅堵塞经络,还会造成肝血不足。

3、常用取嚏法及膀胱经拔罐、刮痧排除体内寒气毒素。

4、艾灸补气培元。艾条灸关元、太溪、肚脐和肾俞、足三里等穴。每穴最少20分钟。

第三步:解决具体问题。气血补足了,三浊和寒气排的差不多了,身体轻松,不适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1、月经淋漓不尽、崩漏、痛经、子宫出血、不孕

艾灸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按揉脾经的血海穴和公孙穴。大敦在大拇指甲角内侧,隐白在大拇指指甲角外侧。没艾条用香烟亦可。每次灸10分钟,月经来之前灸。

2、月经滞涩难下、小腹坠胀、量少

可按揉肾经小腿的太溪、复溜、水泉、涌泉。这几个穴位通月经效果很好。

3、月经推迟或提前等问题

可按揉次髎和三阴交及肾经要穴。次髎在背后尾椎骨附近,用手敲打会觉得很痛,找准穴位感觉酸痛的区域敲打最好。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汇处,对治疗各种妇科病均有很好的效果。

4、各种白带问题、阴,道炎、阴,道瘙痒

脾经的商丘穴是治疗下身淋巴系统炎症的第一大穴,包括阴,道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问题。发生炎症,可每天按揉此穴和三阴交穴数分钟,多按几次。对付瘙痒症肝经的蠡沟穴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按几分钟就不痒了。既解决阴道炎症还补肾,除以上两穴适当按揉肾经的太溪、复溜、水泉等。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使尿道通畅。常吃薏米红豆汤或绿豆汤,可祛湿毒。

5、乳腺问题

除了敲带脉,还要经常按揉腋下和乳房四周。腋下部分可用手指捋或者用手掌按揉。有乳腺问题的女性特别疼。

6、脸上痘痘

大肠经刮痧、敲打胃经。大肠经的曲池穴专治各种皮肤痒疹,可重点敲打;大肠经刮痧或拔罐可祛除脸上痘痘,通便;敲打胃经不仅给脸部供血,还治各种胃病。着重敲足三里。

7、双下巴、黑眼圈

闭目、用手轻捋脖子上的人迎穴。用双手做轮刮眼眶的动作,上下各刮一分钟,可治疗眼疾、祛除眼袋,有明目的功效。

8、敲面。

每天洁面后拍上爽肤水,用十指在整个面部敲击几分钟,在抚摸人迎穴,做轮刮眼眶的动作,一周后皮肤白里透红,眼睛明亮有神

养生警惕 这些肉类有毒千万别吃


肉类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而动物身上大部分的部位都能够用于食用,不过有些部位是你如何也不能吃的,否则容易生出健康问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肉类的哪些部位不能吃。

1、鸡脖不能吃:

鸡脖鸭脖不要吃皮,也不要吃到气管。这里面都含有大量的高胆固醇,所以最好不要吃这些部位。

2、禽尖翅不能吃:

鸡、鸭、鹅等禽类屁股上端长尾羽的部位,学名腔上囊,是淋巴腺体集中的地方,因淋巴腺中的巨噬细胞可吞食病菌和病毒,即使是致癌物质也能吞食,但不能分解,故禽尖翅是个藏污纳垢的仓库。

3、鱼黑衣不能吃:

鱼体腹腔两侧有一层黑色膜衣,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浓的部位,含有大量的类脂质、溶菌酶等物质。

4、鸡头不能吃:

我国有句民谚:十年鸡头胜砒霜。为何鸡越老,鸡头毒性就越大呢?医学专家分析,其原因是鸡在啄食中会吃进有害的重金属物。

5、猪脖子的肉疙瘩不能吃:

食用时应易除猪脖子等处灰色、黄色或暗红色的肉疙瘩,即称为肉枣的东西,因为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若食用则易感染疾病。

6、兔臭腺不能吃:

位于外生殖器背面两侧皮下的白鼠鼷腺,紧挨着白鼠鼷腺的褐色鼠鼷腺的褐色和位于直肠两侧壁上的直肠腺,味极腥臭,食用时若不除去,则会使兔肉难以下咽。

7、羊悬筋:

羊悬筋(又称蹄白珠),一般为圆珠形、串粒状,是羊蹄内发生病变的一种组织。

8、畜三腺不能吃:

猪、牛、羊等动物体上的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是三种生理性有害器官。

「每天学点养生」易上火?手脚上的“清火穴”要牢记



“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1、眼屎多,点按关冲穴

许多老年人睡醒后眼角会有眼屎出现,严重时,眼屎甚至会把眼皮粘住,这是体内热毒上冲所致。还可能出现血压增高,甚者结膜炎等症状。

点按位于无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一侧的去火点关冲穴,有泻热开窍、清利头目的功效。力度以能感到明显酸麻胀为宜,并坚持30秒至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手的关冲穴,每日2~3次。

2、燥热心烦,点按少冲穴

少冲穴,属手少阴心经。在小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一分处。不少人在暑期会有心中烦热、口舌生疮、尿黄等症出现。中医认为,这是心火上炎所致,可通过点按少冲穴去火点缓解。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处,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宜,持续1分钟,两手交替进行,每日2次,可行气活血、清热醒神。

3、尿黄涩痛,点按至阴穴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4、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具体的做法是,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5、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6、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7、照海穴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8、涌泉穴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每天学点养生」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每天学点养生学”专题供您欣赏!

「每天学点养生」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