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必备物品中,电话排名第一

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进行不同人群的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巢老人必备物品中,电话排名第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孩子大了不中留,失去老伴和远离孩子的空巢老人不得不自己一个人生活着,洗衣做饭、买菜吃药,全都靠自己。关爱空巢老人,从现在开始做起,或许他(她)就是你父母的真实写照,我们要为空巢老人准备好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空巢不空“心”。

1.电话

空巢老人最需要一部电话或手机,想儿女时打电话聊聊天,生病难受时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无聊寂寞时打电话给亲朋好友。一台小小的社交工具,就能让空巢老人开心愉悦,天天有人陪伴。子女们也可多打电话陪老人聊天,让空巢老人不寂寞抑郁。

2.医药箱

空巢老人年纪大,身上少不了种种病痛,很多还患上慢性病必须天天吃药,这时送个医药箱给空巢老人放置药品最合适了!空巢老人感冒头痛一些小病可以自己服药,突发胸痛低血糖时,也可以马上服药,自我救治。目前部分新型医药箱有联网功能,不但能提醒空巢老人吃药,还能为空巢老人订购药品,实在方便。

3.收音机

空巢老人一上年纪,眼睛不好使,看电视和报纸觉得费劲,这时为他配置一个小收音机,家里和出外都可随时收听,听新闻、学养生、唱戏曲,让空巢老人在家也精彩。收音机,无疑是一个解闷神器,居家必备。

4.可收缩拐杖

我们鼓励空巢老人多出外结交朋友游览景点,但很多老人碍于腿脚不便只得宅在家。其实,一根可伸长缩短的拐杖就可帮助空巢老人外出,记得挑选一根轻便方便携带的,老人家带着拐杖出外锻炼也能散散心,让自己开心点。

5.保暖内衣裤

冬天气温下降,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病复发或加重,空巢老人特别要注意保暖。为空巢老人选购合身的内衣裤,让老人在寒冬也感觉温暖,还能预防感冒等小病来袭。此外,有关节炎的空巢老人,你可购置护腕、护膝等护具给老人。

6.火灾探测器

空巢老人独自一人在家,有时屋内燃气泄露或突发火灾都毫不知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帮空巢老人准备一套火灾探测器,当感应到烟火可燃气体时,老人能知晓并逃离危险环境。有时,火宅探测器还能实现报警消防功能,非常智能。

7.宠物

宠物是人类的好伙伴,也是空巢老人忠实的“家人”。一只训练有素的宠物,可以帮助空巢老人看家,还能陪空巢老人逗趣,抚慰空巢老人孤单的心灵。在诸多宠物中,以猫狗最为适合,懂人心,知人意,关键时候还能发挥救助作用。

相关阅读

空巢中的寂寞老人各有各的寂寞!


幸福的晚年生活是相似的,但在空巢的家庭中———寂寞老人各有各的寂寞

在对高寿老人的采访中,记者时时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和浓浓的亲情。但同时,记者也接触到许多空巢老人,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孤单和无奈,让记者心酸不已。空巢老人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我们叫做“独居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空巢老人。与高寿老人相比,这些人占据了老年人更大的比例,昨天,记者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孤寡老人:孤独凄凉最难挨

孙秀双老人今年84岁,老伴早逝,无儿无女的她独身一人居住在市医药公司宿舍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里。昨天上午,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坚强的老人几次流出辛酸的眼泪。

孙秀双老人双眼患有白内障,对面不能看清人的五官。但她还得自己买菜、做饭、洗衣,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老人不仅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两间屋子也收拾得井井有条,那一尘不染的桌椅、抻得平平展展的床单,就连健康的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与其他孤寡老人一样,孙秀双老人有着许多的无奈。老人年轻时没有工作,她现在的全部收入,是政府发放的每月205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加上老伴生前单位每月50元钱的补助。水电费、吃穿用,全部生活开支都来自这255元。

如果遇上感冒发烧不舒服,她的办法就是“抗着”,实在不行吃点感冒冲剂。如果病重不能做饭了,就冲点侄子们送来的奶粉。

“要是犯了心脏病,我也不打算治,抗不过去死了,我也就解脱了。”说到这,老人无神的眼里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记者点评:

孤寡老人是独居老人中最无奈的群体,尤其是没有工资及其他经济来源的老人,更是经常陷入贫困和孤苦的境地。

好在,孤寡老人的境遇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逢年过节,居委会、办事处、区政府乃至市里的一些部门,都会组织人员前去慰问。平时,邻居们对他们也非常关心,还经常有志愿者到家里来服务。以孙秀双老人为例,她所在的华新社区居委会辖区里,她是惟一的孤寡老人,是居委会的重点帮扶对象,低保金送上门,有志愿者服务首先想到的就是她。但是,这些,能解决孤寡老人们全部的困难吗?

独居老人:日子真的好潇洒?

74岁的霍大妈有五个儿女,全都在本市居住,孩子们也强烈要求她去自己家里居住,可她就是不肯。“自己一个人挺好,和孩子们在一起不方便。”她随手拿起一个茶杯,“比如,这个茶杯,我认为放在这里好,可他们认为放在那里好,怎么办?”

一个人的日子怎么打发时光?邻居们说,居委会组织腰鼓队,霍大妈得知后,搬出自己的缝纫机,和其他几位大妈一起,给腰鼓队做演出服装,一做就是几天,不拿一分钱报酬。当然,这些事不是每天都有,闲下来时怎么办?闷不闷?“闷什么?闷了就去大街上,那里有的是人。”

如果病了怎么办?“小病自己看,大病找孩子们,我平时一分钱不花他们的,看病缺钱不找他们找谁?”

记者点评:

儿女就在本市,可老人偏偏要独自居住,如今,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

养儿防老,可这些老人为什么偏偏要独居?一句“自己一个人很好”,潇洒之中其实透着辛酸。从霍大妈的话里,记者能感受到她对儿女的爱和怨。

空巢老人:富足生活难遣孤单

刘大爷和刘大妈今年70多岁了,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远在美国,老两口留守在石家庄的“空巢”里。

老两口都是退休干部,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儿女也都是高收入阶层,不时给老人寄来一些高级保健品。在外人眼里,他们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走到哪里,老两口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可是,谁能想到,回到家里的老两口,面对空旷的三室一厅,孤寂之感不时涌上心头。看到儿子喜爱的书籍,摸着女儿甜笑的照片,老人心里好空虚。给孩子们打个电话吧,正是上班时间,他们都忙着,没事没情的打电话干什么

实在无聊了,他们也去儿女家走走,但他们说:“那不是自己的家,不能长住呀。”

记者点评:

随着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也日益增加。通常,他们比普通老人的物质生活要好一些,在人们眼里,他们常常是羡慕的对象。但是,他们的寂寞,又有谁知道?

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


以前,养个儿子叫狗子,现在养只狗儿叫儿子……相声演员姜昆曾在春晚上表演的这个相声,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道出了现在很多空巢老人无以言表的孤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聊天靠电话,相伴有只狗。”这四句话,为目前众多的空巢老人做了个真实的“素描”。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3.16万,占全市人口的12.17%,且以每年2万人左右的趋势递增。这些老人中,有近四成是空巢老人。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其中不少空巢老人选择了饲养宠物相伴,并不同程度患上了宠物依赖症。这“症”虽然不是病,但却让不少空巢老人为之操透了心、伤了身。

“这是典型的"宠物依赖症"的表现。”南宁市索菲宠物诊所所长、宠物医师冯明立即一语道破。他说,在日常生活中,类似陈爷爷、王奶奶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几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们逐步成家、出外求学,靠养宠物来排解寂寞的“空巢户”越来越多。在冯明的宠物诊所里,宠物主人因为找不到宠物或是因为宠物生病、宠物老死,而伤心、生病,甚至当场嚎啕大哭的场景时有发生。

冯明回忆说,去年,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多次抱着他的“斗牛”犬来治疗,这只斗牛犬当时已经13岁,相当于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冯明一检查发现,这只老狗患了肿瘤,没法根治。于是,他好心建议老人放弃。但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后来竟然花了近万元,将狗带到广州,给狗动手术。后来,那只狗病死了,这位老人变得神情恍惚,几近晕倒。

据了解,宠物依赖症是指部分宠物主人因为内心空虚、寂寞等原因,将感情过多倾注到所饲养的宠物身上的一种“代偿行为”。有关专家指出,因为饲养宠物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者因为饲养宠物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更有甚者,一旦离开了宠物就会出现抑郁、忧郁,甚至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宠物依赖症的表现。据有关人士估计,南宁市约有7%的宠物饲养者不同程度患有宠物依赖症,这类人群以空巢老人为主。

在谈到宠物依赖症时,现年75岁的离休干部刘老伯说,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想找个能倾诉、能说话的对象,但儿女们大都在忙自己的事,无法时刻待在身边,于是,不少老人只能将交流和倾诉的欲望转移到自家宠物的身上。对像他这样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宠物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依赖症,还不如说是一种寂寞。

摆脱依赖,子女、社会有责任

就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这种现象,中华行为医学会全国常委广西分会副会长、心理学教授王翔南分析说,中国目前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相关的“老年人问题”“空巢户问题”将成为一系列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关注。

王翔南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的老年人已经从“生理需求、温饱需求”升级到现在的“社交、感情、自尊、自我实现”等更高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里,社交和感情需求是老年人最急需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社会对老年人的这一情感需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社交场所少,目前,在大街小巷里,到处可见小孩的书画班、兴趣班、众多的培训机构等等,但因为大多商家感觉老人的钱不好赚、经营老人场所利润不大等原因,而鲜有人开设适合老年人社交的“书画班、兴趣班”等。而政府开设的老年大学等场所,因为有一定的局限,一些老人只能在门外徘徊。

王翔南进一步分析说,社会硬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人们只得在别的途径寻找需求。而狗等宠物,因为能通一定的人性,又可以随时相伴,因此便成了不少空巢老人的首选。而空巢老人因为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慢等原因,容易把所有的心血和感情放在这些陪同他们多日的“宝贝”身上,宠物依赖症由此也特别眷顾这些空巢老人。在外地,曾有一位老人因为接受不了宠物老死,而上吊自杀。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杜绝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呢?王翔南认为,一是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和关注现代老年人的“高级需求”,为他们多创造适合老年人社交的、收费低、安全有保障的场所。政府等职能部门更要把“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场所”作为福利事业来抓,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义工等为老人服务;二是空巢老人的子女、亲人、家属等,要适当把爱往“上”传递,多和老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不要一味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就够了,而要多鼓励和带老人出门走亲访友,有意识地为老人寻找一个适合的社交圈等;再次,心理工作者也要多给空巢老人进行义务的心理疏导,多给老人提供陪聊、老年人心理咨询等义务服务。

王翔南说,老人可以空巢但不能“空心”,除了政府、社会、家庭等众多部门要给予他们关爱外,老人们也应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孤独、空虚的心理,乐观地面对人生,可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运动、养花养鸟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还可以广交朋友,主动与人沟通,以排遣孤独感与失落感。

空巢老人易出现心理问题


“空巢家庭”是指当老年人的子女因上学、结婚、工作等原因居住他处,家中只剩老人夫妇或一位老人时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老人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首先,对于刚出现孩子长大外出居住的家庭,老年夫妇会出现适应障碍。其次,分离就要思念,有的老人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笔者曾见一孩子外出上大学的家庭中,母亲一连数月一想到孩子就食不知味、睡不合眼、坐立不安、烦从中来,想去做孩子陪读。再者,孩子是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夫妻有了矛盾,不看僧面看佛面,孩子一声吼,老人都消了气。而孩子外出,没了粘合剂,夫妻矛盾逐渐激化。第四,不少老人一人在家,或整日夫妻相对,孤独、抑郁、被抛弃感油然而生。最后,老人有了实际困难,如有病、生活有困难时确实无能为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以及部分独生子女的家长渐渐步入老年前期,“空巢家庭”的问题日渐突出,值得全社会关注。首先,对于适应障碍,有一个从否定期到抑郁期,再到适应期的过程,这时要学会用工作、学习、娱乐、外出社交等活动抵消这个过程的负面影响,如抑郁期延续太长,自己又不能克服,则应及时就诊于心理门诊。对分离焦虑、孤独感、抑郁、被抛弃感的出现也可用此原则。作为老人的孩子们,一首《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中已道尽孝心所在,亲情重于寄钱寄物。落实社区工作也是解决“空巢家庭”的重要方面。最后切记:老年人不只是社会负担的代称,自强自立永远是老人们的坚强信条。


干预空巢老人心理危机


在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后,老人们会无法适应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面对“空巢”时,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进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个人价值丧失、更加闭塞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

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那么如何有效干预“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使老人们安度晚年呢?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书法、美术、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还可以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既可以得到一些陶冶情操的训练,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能广交朋友,与社会的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子女离家并不等于切断了与父母的关系,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夫妇之间在子女离家后,更应注意相互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不因子女的暂时回归而改变,以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

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

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患较严重“空巢综合症”的老人,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贻误病情。

破解空巢老人情感密码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许多老人在过年过节时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可一旦节日过去,子孙儿女各自返回自己的爱巢,从满院欢腾到寂寥无人的转变让“空巢老人”情绪失落,心情不畅,郁郁寡欢,“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针对这种现象,单县北城办事处党委创新机制,积极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空巢”老人郁闷的心撑起一片晴空。单县北城办事处是这样——

娱乐活动有场所

春节期间,一些空巢老人的子女陆续回家团圆,和老人、孩子们一起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让老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满足,幸福之感洋溢在饱经风霜的面孔上,每条皱纹都绽放着笑容。可是,这种快乐转瞬即逝,子女们春节过后就会重返他乡去打工,这让老人一下子又回到了孤寂的生活里,老夫老妻相对无语,默默厮守,心情低落。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单身老人,只能面对四壁,暗自垂泪。为了让老人精神上得到欢愉,北城办事处老龄办、文化站、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为空巢老人献爱心”活动,号召各村两委及时伸出温暖之手,一起来关爱老人,让老人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健身广场、棋牌室里陶冶情操。在北城社区,村里专门为老人设立了老年活动室,里面聚集了很多老人,他们或者下棋,或者打扑克,或者聊天,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精神愉悦,让空巢老人心里不再空虚和寂寞,切实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自寻其乐驱寂寞

很多空巢老人不会自我调节心态,感觉子女离开自己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这种想法让他们精神萎靡,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现实生活中,老人自己不仅要老有所乐,还要老有所为,走出家门自己寻找快乐,不能一扇门就关掉了所有的幸福。同龄的老人,在一起遛遛弯,聊聊天,下下棋,同样其乐融融。从心态上自立是老人快乐的根本,不要把所有的快乐都维系在子女身上,积极转变心态,从小家走出来,为自己找事做,在社会中实现另一份价值,依然是“夕阳红霞多绚烂”。北城办事处北城社区的老人范文魁,子女成家立业不在身边,他主动调整空虚的心态,写了很多诗歌,如《单县颂》、《单县快速发展有感》等,他感觉到自我价值再一次得到社会的认可,心里非常高兴,精神很好。

社会团体乐陶陶

为了多方面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北城办事处成立了多个社会团体,让老人积极参加,夕阳红艺术表演团是其中的代表,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热衷于曲艺,他们聚在一起,弹、拉、逗、唱,自娱自乐。县文体局、北城办事处党委免费赠送给他们价值2万余元的乐器设备,让他们“老有所乐”。老人有爱好,子女们都非常支持,既解除了子女在外对老人的挂念,也让老人心里高兴,精神上不再空虚和寂寞,一举双得。不仅如此,该办事处还积极把有爱好的老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每天进行锻炼,不仅让老人们达到了身体健康,也让他们从精神上感到满足。特别是一些爱好书法的老人们,在单县书法协的带领下,他们挥毫泼墨,在年前开展了春联大赠送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办事处党委的高度评价。一个个社会民间团体为北城办事处“空巢老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空巢老人老人别与社会脱节


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的经典台词“屋里憋屈型”一样,“空巢老人”是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空巢原本指小鸟离巢,如今却形象地用来描绘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空虚寂寞的老人们。

调查显示,自2001年起,我国正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而现在,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已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物质养老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充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尊重和关爱的迫切渴望。“有人花钱找乐,有人花钱吃喝,还有人花钱找人唠嗑”。前一阵子,就有一位寂寞的老人在商场里,专门找人陪他聊天。

首先,衰老的来临会挫伤老人的自信心,减少他们的生活积极性。其次,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带来失落和孤独感。若没有新的内容填补,很可能影响健康。此外,有些老人不能适应新角色,或者担心退休后经济窘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变得自卑多疑、挑剔苛责,甚至悲观厌世,患上“老年性抑郁”、“空巢综合征”。

其实,在大家为“如何安度晚年生活”出谋献策的同时,作为“空巢”的主体,老人们更应该主动出击,改变养老观念,积极发现并寻找老年生活的快乐。在主动搞好人际关系,健康条件允许下,做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自我满足。有了这些法宝,相信每一个老人都能达到“乐天安命,怡然自得”,“空巢”不“空心”。

不和热点脱节

读书上网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86岁生日时,开通了个人网站。于老平时便关注社会发展与热点话题,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乐在其中。

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人与年轻人一样,喜欢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快速变化、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电子商务、“芙蓉姐姐”等新鲜事物频频出现,“剩男剩女”、“杯具”、“给力”等流行热词更是层出不穷。而老人由于生活圈子缩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况,使得他们的知识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甚至导致他们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逐渐脱节,从而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

事实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高度发展,老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与外地的儿女们打电话时说一说,甚至试着到网上讨论交流,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

此外,还有很多社区市民学校,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讨论会、读书会等活动,鼓励老人读书看报,让老人们对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有大概的了解,自娱自乐,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

不和单位脱节

当志愿者

有一位老领导,在退休欢送会上,反复说着“希望不要人走茶凉”之类的话。退休后,单位多次组织老同志活动,他都借口不参加,连取工资也让别人带,明明自己主动疏远了别人,他却固执地认为是别人故意冷落了自己。

离开工作岗位,有的老人不愿接受角色变化,思维模式也拒绝改变,产生“人走茶凉、人老位衰”的消极思想,甚至对单位的人滋生敌对心理。

其实,退休和上学、工作、结婚一样,是人生的正常转折点,它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离开单位和同事。很多老人退休后发挥余热,充当顾问的角色,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老人还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加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比如担当文明新风的宣传员、卫生环境的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宝刀未老”,内心还能获得被尊重和被需要感,从而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不和科技脱节

用新玩意

如今,不少老人受到“高科技”的困扰,他们不知道信用卡,不会用电脑,甚至不敢用电热水器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老人对这些新玩意充满了“既想知道,又不敢随便碰”的矛盾心理。

科技的发展让老人感到茫然。他们不会打字,鼠标小箭头不听使唤;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生怕按错一个键就弄坏了,小心翼翼、束手束脚,感觉自己像“文盲”。而疏于和父母联系的儿女,试图让他们不寂寞、不牵挂,忙着给父母配备了高科技设备,却没有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困惑。

其实,老人们不要一听到“高科技”就敬而远之。“老人电脑”、“老人手机”等专用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使用不便的困难。其次,儿女们可以多想办法,让父母享受便利,比如把大儿子的电话设置为快捷键1,二儿子的电话设置为2;把电脑图标修改成老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上网”、“看电影”等等,并把密码写在纸上贴到旁边。

另外,老人自己也可以从易到难,多学多练。买新产品时留下客服人员的电话,不懂的时候咨询,体会做“时尚达人”的快乐。

不和邻里脱节

串门聊天

退休后的卓阿姨参加了社区的腰鼓队,每天和一群老姐妹自娱自乐、其乐融融,既打发时间,又强身健体。前一阵子,她们还受到邀请,在县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好不得意!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忙于在外求学或打拼事业,大多都是离家千里甚至远飘海外。即使与父母住在一起,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也使他们难以“忠孝两全”。

面对这种现实,街坊邻居是离老人最近,也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的伙伴。老人们可以一起组织活动,比如交流养花养宠物的经验,参加锻炼,一起下棋打扑克,买菜逛超市等。聊聊天、串串门,既赶跑空虚孤独,又丰富了精神生活。此外,不少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老年公益活动,比如老年英语班、歌咏队、老年大学等,鼓励老人们走出“空巢”,积极加入邻里互动,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不和亲友脱节

张罗聚会

传唱至今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表达了游子的心声,更唱出了天下父母的期盼。父母的心愿其实真的就是一份“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的和美,一种“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的温馨。

现在,很多儿女觉得忙不过来,老人又担心打扰孩子、亲戚的工作,怕自己给他们增添累赘,宁可闷闷不乐地呆在家,望着天花板东想西想,也不愿意主动联系子女和亲朋好友。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关心、与人多交流。老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相对闲暇的时间,给亲戚朋友打打电话,走动走动,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节假日的时候,充当亲友们之间的亲情“胶水”,联系、张罗家庭聚会。

总之,在儿女体谅、努力抽时间陪伴的同时,老人更要自得其乐,从容面对和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空巢家庭悖论


“空巢家庭”一词,原指孤身一人的家庭,并蕴含有生活境况不佳,遇事无亲人相助的意思。

前几年,一些老年媒体诠释道:空巢家庭,是指一个或两个老年人的家庭(因为老夫妻两人总是在一起生活的),是社区关心照顾的重点。以后老年工作领域较广泛地使用了这一概念的名词。殊不知把两个老人的家庭都称为“空巢家庭”,便给这一名词的内涵带来了歧义。

两个老人的“空巢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今日老年人的晚晴生活。这里首先要区分老年人的年龄段,从退休到70岁,多数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小康。与子女分居,是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主要形式,这有利于老年人特殊的起居饮食习惯;摆脱第二第三代的家务劳动和陪读任务,安度晚年生活,益康延寿。子女平时用电话、短讯问候,定期回家探望,住院由子女、亲属照顾,这种两人之家,实际上是“康巢家庭”。当然,由于因病致贫、子女不孝、高龄多病等多种原因,目前仍有一部分老人属于需要社区重点照顾关注的。但这样的“空巢家庭”,在今日的和谐社会里是不多的。

居家养老的健康老夫妻,一般早晨便上公园、广场锻炼身体,会友聊天,玩牌下棋或是结群旅游。有时家里确是空巢,但这种空巢是积极、阳光的养老生活,没有孤苦伶仃的空虚感。

希望在老龄工作和老年报刊上,按照实情,减少“空巢家庭”一词的使用几率。

空巢老人要避免宠物负效应


小猫小狗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但是养狗不当反而可能添乱,尤其空巢家庭的老人,在选择宠物做伴时更应注意宠物带来的副作用。

虽然小猫小狗是可爱的伴侣动物,但是一旦它进入家庭,就应该从增加一个家庭成员的角度谨慎处之,而不仅仅是只考虑宠物会带来快乐。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张国喜教授认为,别小看一只小猫小狗,走进家庭以后,和家人一起吃喝玩睡,等同于增加了一个成员,它们不仅挑战人们的爱心,还对人们的公共道德和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考验。

像小猫小狗这样的高级宠物淘气可爱的时候是相当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像喂养、就医、发情、怀孕、衰老、死亡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很复杂的。由于饲养宠物,许多社会关系也都会为此发生变化,像社区里面不给小狗拴牵狗链遛狗的人很多见,结果一群狗扎堆玩耍引发了邻里之间的矛盾,导致熟人翻脸的事情时有发生。家庭中也是如此,有的老年人本来心理承受力就很差,一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可终日,一旦宠物与邻里发生矛盾、患病或者生命出现危险,自己先不吃不喝不睡了,甚至先病倒住院。

中国藏獒俱乐部秘书长、动物行为学研究者王连华认为,家庭饲养宠物需要从长计议。老两口在饲养和照料宠物这个家庭新成员的时候,会逐步增进两人的交流,会让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当一方比较古板、不愿意与人交往时,由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出现,会增加与伴、邻里、朋友之间的走动,使人也逐渐变得开朗和健康。但要实现这个美好愿望需要具备几个前提。

首先是爱心、经济条件和精力是否齐备。如果老两口中的一个人生活自理已经很困难,另外一方再要照顾一个宠物,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当然,经济条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宠物的幼年和老年时期特别爱得病,治疗费相当高,有的人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把病宠物抛弃。

第二,注意两人一定要意见一致。如果一个与宠物水火不容,另外一个希望增添宠物,在两个人的认识没有统一的时候,擅自把宠物领回家就会加剧夫妻矛盾。

第三,宠物的性格要与人合拍。在选择宠物时,要在动物行为专家的指导下选择一只脾气秉性与主人相得益彰,最好是受过启蒙教育,对一些基本行为能接受主人指令的宠物。很斯文的主人如果错选了一只活泼有余、性格暴躁、喜欢乱咬乱叫的宠物,就有可能增加心理负担,给自己平添了许多麻烦和不安。相反,如果一个很喜欢安静的宠物错进了活泼好动的主人家,主人愿意带它出去,它却迟迟不肯出门,付出了爱心却得不到回报,这也是主人最不愿意接受的现实。在尴尬的局面下,再可爱的宠物最后也只得被主人转送他人或者抛弃。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


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80后”成长历程,关注经济发展、城市变革时,我们的目光是否错过了他们?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的双亲,是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城乡各处静静地生活,数着日子盼儿女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的问候;因为孤单,面临着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

空巢老人苦楚知多少?

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1.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2004年3月,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

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小区,今年冬天连续的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老人无法外出买菜,到了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来了食物。家住北京五棵松的王奶奶家中供暖出现问题后久等未能解决,无奈中只能抱着暖水袋躲在被窝里,给儿子打去求助电话。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在陈教授、许大爷这样独居空巢老人身上的悲剧。

2.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据报道,今年年初,在山东济南,一周内有三位空巢老人自杀;福州的一位空巢老人因为太想儿女,屡次轻生,在今年重阳节时跳楼自杀。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

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3.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浙江衢州的空巢老人柳大爷曾因高血压两次昏倒在家,“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柳大爷常说。

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

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以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上海市老龄办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应急救助等等。

到底有多少空巢老人?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明年将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宁波老龄办调查表明,宁波空巢老人家庭已占老年人家庭的35%,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以上。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

1.子女照顾不周

一项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感到家庭关系融洽的仅仅50.1%,对子女的照顾表示满意的仅9.2%。经济支持、精神赡养等方面,子女对独居父母亏欠不少。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较高,但在农村,由于子女自身经济压力,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还得不到子女的经济救助。以厦门市农村空巢老人为例,只有43.0%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50%以上的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劳动和养老金等度日。

经济支持之外,许多子女常常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如上文提到的福州空巢老人,其儿女在经济上很宽裕,经常给老人寄钱,每次都说:“想吃什么尽管买,钱不用担心!”却忽略了老人精神需要。

赡养父母、关爱双亲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面对空巢父母,作为子女是否应该自问“做了多少”?

2.政策保障不足

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养”和“医”的问题。

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据统计,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有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缓解。

3.社会帮助缺位

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通过开办老年公寓、老人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医疗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超过80%的老人仍希望能够居家养老。

英国等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依托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物质支持、整体关怀等,具体提供服务的有政府雇员,还有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兴起,各地也在逐渐摸索有效的服务方法。例如,杭州依托社区,以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时间银行”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和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为居家养老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据全国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老人们最需要的服务包括法律援助、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服务热线和聊天解闷等,分别达到了22.2%、20.5%、18.8%,17.1%和16.8%。但是这些服务需求的总满足率目前仅为15.9%,换句话说,仍有84.1%的服务需求没有被满足。

空巢老人中或许就有你我的父母、你我的长辈,有一天,你我也会老,可能也会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尊老爱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请伸出关爱的手,陪他们一起走,在他们老了孤单了的时候,远离困苦和忧愁。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空巢老人必备物品中,电话排名第一》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专题。

空巢老人必备物品中,电话排名第一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