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 > 导航 > 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

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

2019-10-06

空巢老人老人别与社会脱节

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养生观念不断更新,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关于不同人群的养生,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编辑了“空巢老人老人别与社会脱节”,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的经典台词“屋里憋屈型”一样,“空巢老人”是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空巢原本指小鸟离巢,如今却形象地用来描绘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空虚寂寞的老人们。

调查显示,自2001年起,我国正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而现在,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已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物质养老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充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尊重和关爱的迫切渴望。“有人花钱找乐,有人花钱吃喝,还有人花钱找人唠嗑”。前一阵子,就有一位寂寞的老人在商场里,专门找人陪他聊天。

首先,衰老的来临会挫伤老人的自信心,减少他们的生活积极性。其次,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带来失落和孤独感。若没有新的内容填补,很可能影响健康。此外,有些老人不能适应新角色,或者担心退休后经济窘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变得自卑多疑、挑剔苛责,甚至悲观厌世,患上“老年性抑郁”、“空巢综合征”。

其实,在大家为“如何安度晚年生活”出谋献策的同时,作为“空巢”的主体,老人们更应该主动出击,改变养老观念,积极发现并寻找老年生活的快乐。在主动搞好人际关系,健康条件允许下,做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自我满足。有了这些法宝,相信每一个老人都能达到“乐天安命,怡然自得”,“空巢”不“空心”。

不和热点脱节

读书上网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86岁生日时,开通了个人网站。于老平时便关注社会发展与热点话题,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乐在其中。

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人与年轻人一样,喜欢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快速变化、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电子商务、“芙蓉姐姐”等新鲜事物频频出现,“剩男剩女”、“杯具”、“给力”等流行热词更是层出不穷。而老人由于生活圈子缩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况,使得他们的知识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甚至导致他们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逐渐脱节,从而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www.ys630.CoM

事实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高度发展,老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与外地的儿女们打电话时说一说,甚至试着到网上讨论交流,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

此外,还有很多社区市民学校,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讨论会、读书会等活动,鼓励老人读书看报,让老人们对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有大概的了解,自娱自乐,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

不和单位脱节

当志愿者

有一位老领导,在退休欢送会上,反复说着“希望不要人走茶凉”之类的话。退休后,单位多次组织老同志活动,他都借口不参加,连取工资也让别人带,明明自己主动疏远了别人,他却固执地认为是别人故意冷落了自己。

离开工作岗位,有的老人不愿接受角色变化,思维模式也拒绝改变,产生“人走茶凉、人老位衰”的消极思想,甚至对单位的人滋生敌对心理。

其实,退休和上学、工作、结婚一样,是人生的正常转折点,它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离开单位和同事。很多老人退休后发挥余热,充当顾问的角色,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老人还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加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比如担当文明新风的宣传员、卫生环境的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宝刀未老”,内心还能获得被尊重和被需要感,从而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不和科技脱节

用新玩意

如今,不少老人受到“高科技”的困扰,他们不知道信用卡,不会用电脑,甚至不敢用电热水器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老人对这些新玩意充满了“既想知道,又不敢随便碰”的矛盾心理。

科技的发展让老人感到茫然。他们不会打字,鼠标小箭头不听使唤;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生怕按错一个键就弄坏了,小心翼翼、束手束脚,感觉自己像“文盲”。而疏于和父母联系的儿女,试图让他们不寂寞、不牵挂,忙着给父母配备了高科技设备,却没有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困惑。

其实,老人们不要一听到“高科技”就敬而远之。“老人电脑”、“老人手机”等专用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使用不便的困难。其次,儿女们可以多想办法,让父母享受便利,比如把大儿子的电话设置为快捷键1,二儿子的电话设置为2;把电脑图标修改成老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上网”、“看电影”等等,并把密码写在纸上贴到旁边。

另外,老人自己也可以从易到难,多学多练。买新产品时留下客服人员的电话,不懂的时候咨询,体会做“时尚达人”的快乐。

不和邻里脱节

串门聊天

退休后的卓阿姨参加了社区的腰鼓队,每天和一群老姐妹自娱自乐、其乐融融,既打发时间,又强身健体。前一阵子,她们还受到邀请,在县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好不得意!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忙于在外求学或打拼事业,大多都是离家千里甚至远飘海外。即使与父母住在一起,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也使他们难以“忠孝两全”。

面对这种现实,街坊邻居是离老人最近,也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的伙伴。老人们可以一起组织活动,比如交流养花养宠物的经验,参加锻炼,一起下棋打扑克,买菜逛超市等。聊聊天、串串门,既赶跑空虚孤独,又丰富了精神生活。此外,不少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老年公益活动,比如老年英语班、歌咏队、老年大学等,鼓励老人们走出“空巢”,积极加入邻里互动,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不和亲友脱节

张罗聚会

传唱至今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表达了游子的心声,更唱出了天下父母的期盼。父母的心愿其实真的就是一份“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的和美,一种“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的温馨。

现在,很多儿女觉得忙不过来,老人又担心打扰孩子、亲戚的工作,怕自己给他们增添累赘,宁可闷闷不乐地呆在家,望着天花板东想西想,也不愿意主动联系子女和亲朋好友。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关心、与人多交流。老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相对闲暇的时间,给亲戚朋友打打电话,走动走动,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节假日的时候,充当亲友们之间的亲情“胶水”,联系、张罗家庭聚会。

总之,在儿女体谅、努力抽时间陪伴的同时,老人更要自得其乐,从容面对和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相关阅读

老人不与社会脱节 就不会孤独


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的经典台词“屋里憋屈型”一样,“空巢老人”是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空巢原本指小鸟离巢,如今却形象地用来描绘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空虚寂寞的老人们。

调查显示,自2001年起,我国正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而现在,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已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物质养老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充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尊重和关爱的迫切渴望。“有人花钱找乐,有人花钱吃喝,还有人花钱找人唠嗑”。前一阵子,就有一位寂寞的老人在商场里,专门找人陪他聊天。

首先,衰老的来临会挫伤老人的自信心,减少他们的生活积极性。其次,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带来失落和孤独感。若没有新的内容填补,很可能影响健康。此外,有些老人不能适应新角色,或者担心退休后经济窘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变得自卑多疑、挑剔苛责,甚至悲观厌世,患上“老年性抑郁”、“空巢综合征”。

其实,在大家为“如何安度晚年生活”出谋献策的同时,作为“空巢”的主体,老人们更应该主动出击,改变养老观念,积极发现并寻找老年生活的快乐。在主动搞好人际关系,健康条件允许下,做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自我满足。有了这些法宝,相信每一个老人都能达到“乐天安命,怡然自得”,“空巢”不“空心”。

不和热点脱节

读书上网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86岁生日时,开通了个人网站。于老平时便关注社会发展与热点话题,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乐在其中。

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人与年轻人一样,喜欢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快速变化、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电子商务、“芙蓉姐姐”等新鲜事物频频出现,“剩男剩女”、“杯具”、“给力”等流行热词更是层出不穷。而老人由于生活圈子缩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况,使得他们的知识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甚至导致他们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逐渐脱节,从而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

事实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高度发展,老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与外地的儿女们打电话时说一说,甚至试着到网上讨论交流,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

此外,还有很多社区市民学校,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讨论会、读书会等活动,鼓励老人读书看报,让老人们对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有大概的了解,自娱自乐,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

不和单位脱节

当志愿者

有一位老领导,在退休欢送会上,反复说着“希望不要人走茶凉”之类的话。退休后,单位多次组织老同志活动,他都借口不参加,连取工资也让别人带,明明自己主动疏远了别人,他却固执地认为是别人故意冷落了自己。

离开工作岗位,有的老人不愿接受角色变化,思维模式也拒绝改变,产生“人走茶凉、人老位衰”的消极思想,甚至对单位的人滋生敌对心理。

其实,退休和上学、工作、结婚一样,是人生的正常转折点,它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离开单位和同事。很多老人退休后发挥余热,充当顾问的角色,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老人还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加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比如担当文明新风的宣传员、卫生环境的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宝刀未老”,内心还能获得被尊重和被需要感,从而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不和科技脱节

用新玩意

如今,不少老人受到“高科技”的困扰,他们不知道信用卡,不会用电脑,甚至不敢用电热水器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老人对这些新玩意充满了“既想知道,又不敢随便碰”的矛盾心理。

科技的发展让老人感到茫然。他们不会打字,鼠标小箭头不听使唤;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生怕按错一个键就弄坏了,小心翼翼、束手束脚,感觉自己像“文盲”。而疏于和父母联系的儿女,试图让他们不寂寞、不牵挂,忙着给父母配备了高科技设备,却没有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困惑。

其实,老人们不要一听到“高科技”就敬而远之。“老人电脑”、“老人手机”等专用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使用不便的困难。其次,儿女们可以多想办法,让父母享受便利,比如把大儿子的电话设置为快捷键1,二儿子的电话设置为2;把电脑图标修改成老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上网”、“看电影”等等,并把密码写在纸上贴到旁边。

另外,老人自己也可以从易到难,多学多练。买新产品时留下客服人员的电话,不懂的时候咨询,体会做“时尚达人”的快乐。

不和邻里脱节

串门聊天

退休后的卓阿姨参加了社区的腰鼓队,每天和一群老姐妹自娱自乐、其乐融融,既打发时间,又强身健体。前一阵子,她们还受到邀请,在县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好不得意!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忙于在外求学或打拼事业,大多都是离家千里甚至远飘海外。即使与父母住在一起,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也使他们难以“忠孝两全”。

面对这种现实,街坊邻居是离老人最近,也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的伙伴。老人们可以一起组织活动,比如交流养花养宠物的经验,参加锻炼,一起下棋打扑克,买菜逛超市等。聊聊天、串串门,既赶跑空虚孤独,又丰富了精神生活。此外,不少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老年公益活动,比如老年英语班、歌咏队、老年大学等,鼓励老人们走出“空巢”,积极加入邻里互动,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不和亲友脱节

张罗聚会

传唱至今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表达了游子的心声,更唱出了天下父母的期盼。父母的心愿其实真的就是一份“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的和美,一种“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的温馨。

现在,很多儿女觉得忙不过来,老人又担心打扰孩子、亲戚的工作,怕自己给他们增添累赘,宁可闷闷不乐地呆在家,望着天花板东想西想,也不愿意主动联系子女和亲朋好友。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关心、与人多交流。老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相对闲暇的时间,给亲戚朋友打打电话,走动走动,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节假日的时候,充当亲友们之间的亲情“胶水”,联系、张罗家庭聚会。

总之,在儿女体谅、努力抽时间陪伴的同时,老人更要自得其乐,从容面对和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


以前,养个儿子叫狗子,现在养只狗儿叫儿子……相声演员姜昆曾在春晚上表演的这个相声,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道出了现在很多空巢老人无以言表的孤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聊天靠电话,相伴有只狗。”这四句话,为目前众多的空巢老人做了个真实的“素描”。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3.16万,占全市人口的12.17%,且以每年2万人左右的趋势递增。这些老人中,有近四成是空巢老人。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其中不少空巢老人选择了饲养宠物相伴,并不同程度患上了宠物依赖症。这“症”虽然不是病,但却让不少空巢老人为之操透了心、伤了身。

“这是典型的"宠物依赖症"的表现。”南宁市索菲宠物诊所所长、宠物医师冯明立即一语道破。他说,在日常生活中,类似陈爷爷、王奶奶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几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们逐步成家、出外求学,靠养宠物来排解寂寞的“空巢户”越来越多。在冯明的宠物诊所里,宠物主人因为找不到宠物或是因为宠物生病、宠物老死,而伤心、生病,甚至当场嚎啕大哭的场景时有发生。

冯明回忆说,去年,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多次抱着他的“斗牛”犬来治疗,这只斗牛犬当时已经13岁,相当于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冯明一检查发现,这只老狗患了肿瘤,没法根治。于是,他好心建议老人放弃。但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后来竟然花了近万元,将狗带到广州,给狗动手术。后来,那只狗病死了,这位老人变得神情恍惚,几近晕倒。

据了解,宠物依赖症是指部分宠物主人因为内心空虚、寂寞等原因,将感情过多倾注到所饲养的宠物身上的一种“代偿行为”。有关专家指出,因为饲养宠物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者因为饲养宠物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更有甚者,一旦离开了宠物就会出现抑郁、忧郁,甚至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宠物依赖症的表现。据有关人士估计,南宁市约有7%的宠物饲养者不同程度患有宠物依赖症,这类人群以空巢老人为主。

在谈到宠物依赖症时,现年75岁的离休干部刘老伯说,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想找个能倾诉、能说话的对象,但儿女们大都在忙自己的事,无法时刻待在身边,于是,不少老人只能将交流和倾诉的欲望转移到自家宠物的身上。对像他这样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宠物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依赖症,还不如说是一种寂寞。

摆脱依赖,子女、社会有责任

就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这种现象,中华行为医学会全国常委广西分会副会长、心理学教授王翔南分析说,中国目前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相关的“老年人问题”“空巢户问题”将成为一系列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关注。

王翔南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的老年人已经从“生理需求、温饱需求”升级到现在的“社交、感情、自尊、自我实现”等更高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里,社交和感情需求是老年人最急需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社会对老年人的这一情感需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社交场所少,目前,在大街小巷里,到处可见小孩的书画班、兴趣班、众多的培训机构等等,但因为大多商家感觉老人的钱不好赚、经营老人场所利润不大等原因,而鲜有人开设适合老年人社交的“书画班、兴趣班”等。而政府开设的老年大学等场所,因为有一定的局限,一些老人只能在门外徘徊。

王翔南进一步分析说,社会硬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人们只得在别的途径寻找需求。而狗等宠物,因为能通一定的人性,又可以随时相伴,因此便成了不少空巢老人的首选。而空巢老人因为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慢等原因,容易把所有的心血和感情放在这些陪同他们多日的“宝贝”身上,宠物依赖症由此也特别眷顾这些空巢老人。在外地,曾有一位老人因为接受不了宠物老死,而上吊自杀。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杜绝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呢?王翔南认为,一是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和关注现代老年人的“高级需求”,为他们多创造适合老年人社交的、收费低、安全有保障的场所。政府等职能部门更要把“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场所”作为福利事业来抓,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义工等为老人服务;二是空巢老人的子女、亲人、家属等,要适当把爱往“上”传递,多和老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不要一味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就够了,而要多鼓励和带老人出门走亲访友,有意识地为老人寻找一个适合的社交圈等;再次,心理工作者也要多给空巢老人进行义务的心理疏导,多给老人提供陪聊、老年人心理咨询等义务服务。

王翔南说,老人可以空巢但不能“空心”,除了政府、社会、家庭等众多部门要给予他们关爱外,老人们也应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孤独、空虚的心理,乐观地面对人生,可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运动、养花养鸟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还可以广交朋友,主动与人沟通,以排遣孤独感与失落感。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空巢老人老人别与社会脱节》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专题。

空巢老人老人别与社会脱节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