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老人最怕这些!

老人健老人养生保健。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科学的不同人群的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原来老人最怕这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死亡是每个人不愿提及并且惧怕的。而对于老年人,尝尽人间百味后,对死亡却没有那么惧怕了,他们更怕的是这些。

认知能力下降

老人身体会随着年龄慢慢变差,但最重要的就是认知能力也会退步。这就包括记忆力、知觉、听力、嗅觉等等。他们会对最亲的人感到陌生,会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没有知觉,反应也会变得迟钝。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大脑功能发生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所导致。

孤独

老年人年龄大了,儿女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不时常陪在身边,平时的感觉和心情无法得到宣泄,慢慢的就会产生孤独感。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老人多出去交一些朋友,多参加社交活动,在家里感到孤单寂寞时,朋友就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平时也要适当地出去透透气,适当做一些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生活也会充实很多。

丧偶

我们常能看到,老年夫妻一旦丧偶,因为经不住失伴的悲痛,便可能很快也跟着“走”了。而有研究证明,伴侣去世的半年内是死亡危险期,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只有平常的1/10。所以老人对另一半的“走”要有心理准备,平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以转移悲伤阴影。

儿女不孝

老人为子女操心一辈子,为的就是他们能幸福,自己也能安享晚年。但是有些子女并不把老人当回事,不但不尽赡养之责,反倒给老人添不少麻烦。

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差的,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影响,所以平时子女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要让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扩展阅读

老人最怕得的肺炎


人到老年,全身及呼吸道的免疫机能减退;患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糖尿病等的老病号都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其中,肺炎在65岁以上老人死亡原因中居首位。


由于许多老人伴有多种疾病,而肺炎又常累及多个脏器,就会出现所谓多米诺骨牌现象,以至不可救治。因此,要重视老人患肺炎的严重危害。


老人的肺炎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发病隐蔽。老人的机体反应能力低下,有时肺部病变已广泛,但发热不明显,体温多在37.5℃—38.5℃,咳嗽不剧烈,痰不易咳出,胸痛较轻,白细胞也不增高甚至偏低,或仅有嗜中性粒细胞偏高,往往需要借助X射线检查才能证实。


其次,肺炎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常见致病菌,但基础疾病多或反复感染的老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因此,用药时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但必须兼顾革兰氏阴性杆菌。


如果老人既往体健,没有基础疾病且轻度感染,可选择青霉素类药物静脉滴注,用药时应把每日总剂量分3—4次给药。对于伴有基础疾病的轻、中度感染的老年患者,一般感染程度加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率的几率增加,可考虑选择半合成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2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重症肺炎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应及时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第三,老人吸入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多,常反复感染。


由于吞咽反射功能减退、吞咽障碍、呼吸道清除功能减退等因素,使吸入性肺炎在老人中发病率明显增高。治疗首选第3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或替硝唑。由于免疫功能减退,有的老人用过多种抗生素,很容易出现菌群失调而继发感染,还常见肺部真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时,最好联合使用氟康唑预防二重感染。对反复感染的老人,还要注意最近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同一类抗生素近期重复使用容易导致耐药。


最后,老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能有效地预防肺炎。肺炎球菌多糖疫菌(ppV)能抵抗23种肺炎球菌的攻击。流感疫苗的广泛接种也使得流感杆菌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预防肺炎有效率为53%。

老人最怕生活不能自理


老年人最担心什么?据美国MSNBC网站4月25日报道,美国一项在线调查发现,在2.8万名被调查者中,大约1/3的人表示,他们对衰老最大的恐惧是不能照顾自己,连累家人;近1/5的人担心将失去智力;只有7%的人说,他们最担心将来满脸皱纹、苍老不堪。 基于此,近60%的被调查者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保持身体健康。比如,他们会坚持吃健康食品、积极锻炼,或采取服用抗衰老补品、进行激素疗法等其他预防性措施,以达到健康长寿。

加利福尼亚州的基斯·韦伯就是其中之一。他非常注意饮食、定期锻炼,还会服用包含欧咪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剂精氨酸等的一系列补品。他说:“我并不是想活到100岁,而是想过有质量的生活,能够照顾自己。我现在66岁了,但外表和行动就像50岁的人,比不少40岁的人还有精力。” 当被问到他们是否希望自己比朋友和家人更长寿时,近2/3的人表示只有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他们才希望如此。得克萨斯州的泰勒说:“我不在乎能活多久,只要我能照顾自己就行。我的4个祖父母活到85岁以上,但80岁以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大大降低了,这可不是我希望的。”

也有大约10%的人表示,他们根本不担心衰老。因为衰老只是人生旅途中正常的一部分。 不过,更多的被调查者表达了和韦伯、泰勒一样的观点:老人们正在寻求获得更健康、质量更高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延长寿命或留住青春容颜那么简单。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老人养生最怕5个字


有人说,老年人如同夕阳,照样能发热发光。然而,活出色彩是有前提的,就是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让身体和心理都保持在最佳状态。《生命时报》采访众多权威专家,为老人们总结了5个必防的字,以作提醒。如果你家也有老人,请一定告诉他们。


摔:1/3老人都摔过


可能你正慢病缠身,或者你身体还算硬朗,但不论处于哪种情况,摔倒都是容易导致老人伤残的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65岁—80岁、8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高达30%和50%左右;加拿大一医疗服务中心2009年的数据也显示,每年每3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曾跌倒过,其中又有近半数不只跌倒一次,而且有近半数的人因跌倒而受伤,发生骨折几率很高。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教授说:“要规避这种风险,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补充钙和胶原类物质以强健肌肉和骨质,预防骨质疏松。比如,在多喝牛奶之余,老人,特别是女性,可补充一些钙剂。


其二是注意老年人居室的布置和房间设施的安排,去除屋里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地面要防滑、通道要无障碍物,清除所有杂物。家具要固定妥当、常用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最好在浴室或通道处安装上适宜老人的扶手。家具的高度、床的高矮以及摆放的位置尽量方便适宜老人,诸如:桌子应比年轻人用的稍低些,以70―75厘米为宜;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盏灯;通向卫生间的过道装一盏夜灯;在床头准备一个手电,也有应急功能。此外,一双跟脚、防滑的软帮鞋是老人的最佳选择。


堵:肠胃怕堵,心更怕堵


交通堵了是闹心,人堵了,就是闹病了。对于老人来说,最不能堵的一是消化道,二是心。


在人体中,最易堵的无疑是消化道,高芳堃指出,对于消化功能已走下坡路的老人,黏、糯的食物是最大忌。老人多半牙不好、口又重,软、黏、甜的粽子、年糕、糯米团子就像是专门针对老人这些特点而设计的。然而,这些食物“入口容易消化难”,轻则胃不舒服,重则发生胃黏膜出血,甚至肠梗阻。


尤其是晚饭,老年人最好别吃糯黏的食物,平时想吃时也要适可而止。当然,消化道通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消除便秘,为此,老年人要做到适当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平时做做揉腹操,晚饭不要吃得过饱,饭后休息15分钟到半小时再外出活动。


不仅身体通道会堵,心也会堵,老人堵了心,麻烦更大。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师西英俊指出,不管是因为心情不快而大发脾气,还是暗自生闷气,都对身体无益。尤其是老人孤独、自卑等负面情感更多,因而身体受情绪所累的问题也更突出。


西英俊建议,为避免老人的不良情绪,子女要记得多嘘寒问暖,老人自己也要学会调节: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怒火扼杀在摇篮里;有愤怒应及时适当表达,比如采用“幽默发脾气法”,学会自我调侃。平时多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也能防止坏心情找上门。


独:不独居、不孤独


年轻人通常会很享受独居一室的自在,老人却最怕独居一室的孤寂。这种没人说话,没人照顾,“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甚至媒体曝出“独居老人去世个把月才被发现”的新闻,也已不算新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老年人的孤独,源自他们各方面能力衰退后引发的不安全感。而要消减这一负面情绪,按照护航理论,他们应该获得3个圈子的支持,即子女家人、朋友街坊和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其他人。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退休后,在家吃喝不愁,平时还有不少娱乐爱好,过得很潇洒,根本用不着自己总去关心。”李娟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项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丧偶老人来说,家人的关怀是最主要的;而对于老夫妻俩来说,由于有了相互间最基本的家人关怀,朋友的支持才相对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老朋友间的关心都无法取代家人。


因此,除了老人自己要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外,年轻人更要“常回家看看”。李娟说,看老人时,买些礼物没问题,但千万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平时给朋友礼物还总要附上一张卡片呢,给老人的怎么能干巴巴就送出去呢?”拿出礼物的同时,别忘了多聊两句,说说过去的事,让老人回忆起自己当年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状态,这对于帮他们找回自信、激发乐观心态都非常有益。


另外,对于丧偶老人,最好不要让他们独居,如果不得已必须如此,也要提前给老人设置好联系家人、亲朋、近邻的电话快捷键,并请周围邻居或小区物业人员多加探望。当然,最要紧的,是自己尽可能多地回去。


漏:服药检查不能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缠身是大部分老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漏检查、漏服药、漏治疗是主因。


“很多人都觉得,有这些基础疾病的老人应该忌生气、忌着急,以防血压升高,甚至因此导致猝死。其实,因此而发病的几率并不是特别高,即便发病,也是因为血压等指标本来就控制不到位。”马长生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其实是求“稳”,即用药不能漏、监测不能漏、及时跟进病情调整治疗不能漏。只要保证了以上前提,即便偶尔发发脾气,着急一回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拖:小病一拖成大病


这在老年人身上比较普遍,比如小感冒拖成重肺炎就屡见不鲜。高芳堃说,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也都比较差。因此一旦着凉感冒,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转为呼吸道感染,危及生命。更麻烦的是,老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发炎后,其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多见精神倦怠,很难引起重视和注意,贻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高芳堃建议,老年人及其亲属应多了解一些老年病相关知识。如果老年人感觉浑身酸软、无力、精神倦怠等,要及时进行身体调理,如果是初发感冒,可以服用感冒冲剂、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些。如果经过调理后,情况还没有改善,而且出现了咳嗽等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秋入冬和冬入春是老人最易患病的时节,应格外注意保健。”


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5个字外,老人还忌“猛”忌“急”。高芳堃指出,很多时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的老人,会因为急着起立,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而摔倒,因此,老人起身时要缓要慢,干活时用劲也不能过猛。

老人保健最怕五个字


有人说,老年人就如一片夕阳,照样能发热发光。然而,要如此灿烂是有前提的,即尽可能规避风险,让身体和心理都保持在最佳状态。众多专家就此为老人们总结了5个必防的字,以作提醒。

摔:1/3老人都摔过

可能你正慢病缠身,或者你身体还算硬朗,但不论处于哪种情况,摔倒都是容易导致老人伤残的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65岁-80岁、8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高达30%和50%左右;加拿大一医疗服务中心2009年的数据也显示,每年每3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曾跌倒过,其中又有近半数不只跌倒一次,而且有近半数的人因跌倒而受伤,发生骨折几率很高。

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高芳堃教授说:“要规避这种风险,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补充钙和胶原类物质以强健肌肉和骨质,预防骨质疏松。比如,在多喝牛奶之余,老人,特别是女性,可补充一些钙剂。

其二是注意老年人居室的布置和房间设施的安排,去除屋里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地面要防滑、通道要无障碍物,清除所有杂物。家具要固定妥当、常用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最好在浴室或通道处安装上适宜老人的扶手。家具的高度、床的高矮以及摆放的位置尽量方便适宜老人,诸如:桌子应比年轻人用的稍低些,以70―75厘米为宜;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盏灯;通向卫生间的过道装一盏夜灯;在床头准备一个手电,也有应急功能。此外,一双跟脚、防滑的软帮鞋是老人的最佳选择。

堵:肠胃怕堵,心更怕堵

交通堵了是闹心,人堵了,就是闹病了。对于老人来说,最不能堵的一是消化道,二是心。

在人体中,最易堵的无疑是消化道,高芳堃指出,对于消化功能已走下坡路的老人,黏、糯的食物是最大忌。老人多半牙不好、口又重,软、黏、甜的粽子、年糕、糯米团子就像是专门针对老人这些特点而设计的。然而,这些食物“入口容易消化难”,轻则胃不舒服,重则发生胃黏膜出血,甚至肠梗阻。尤其是晚饭,老年人最好别吃糯黏的食物,平时想吃时也要适可而止。当然,消化道通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消除便秘,为此,老年人要做到适当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平时做做揉腹操,晚饭不要吃得过饱,饭后休息15分钟到半小时再外出活动。

不仅身体通道会堵,心也会堵,老人堵了心,麻烦更大。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师西英俊指出,不管是因为心情不快而大发脾气,还是暗自生闷气,都对身体无益。尤其是老人孤独、自卑等负面情感更多,因而身体受情绪所累的问题也更突出。

西英俊建议,为避免老人的不良情绪,子女要记得多嘘寒问暖,老人自己也要学会调节: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怒火扼杀在摇篮里;有愤怒应及时适当表达,比如采用“幽默发脾气法”,学会自我调侃。平时多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也能防止坏心情找上门。

独:不独居、不孤独

年轻人通常会很享受独居一室的自在,老人却最怕独居一室的孤寂。这种没人说话,没人照顾,“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甚至媒体曝出“独居老人去世个把月才被发现”的新闻,也已不算新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老年人的孤独,源自他们各方面能力衰退后引发的不安全感。而要消减这一负面情绪,按照护航理论,他们应该获得3个圈子的支持,即子女家人、朋友街坊和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其他人。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退休后,在家吃喝不愁,平时还有不少娱乐爱好,过得很潇洒,根本用不着自己总去关心。”李娟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项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丧偶老人来说,家人的关怀是最主要的;而对于老夫妻俩来说,由于有了相互间最基本的家人关怀,朋友的支持才相对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老朋友间的关心都无法取代家人。

因此,除了老人自己要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外,年轻人更要“常回家看看”。李娟说,看老人时,买些礼物没问题,但千万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平时给朋友礼物还总要附上一张卡片呢,给老人的怎么能干巴巴就送出去呢?”拿出礼物的同时,别忘了多聊两句,说说过去的事,让老人回忆起自己当年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状态,这对于帮他们找回自信、激发乐观心态都非常有益。

另外,对于丧偶老人,最好不要让他们独居,如果不得已必须如此,也要提前给老人设置好联系家人、亲朋、近邻的电话快捷键,并请周围邻居或小区物业人员多加探望。当然,最要紧的,是自己尽可能多地回去。

漏:服药检查不能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马长生教授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缠身是大部分老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漏检查、漏服药、漏治疗是主因。

“很多人都觉得,有这些基础疾病的老人应该忌生气、忌着急,以防血压升高,甚至因此导致猝死。其实,因此而发病的几率并不是特别高,即便发病,也是因为血压等指标本来就控制不到位。”马长生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其实是求“稳”,即用药不能漏、监测不能漏、及时跟进病情调整治疗不能漏。只要保证了以上前提,即便偶尔发发脾气,着急一回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拖:小病一拖成大病

这在老年人身上比较普遍,比如小感冒拖成重肺炎就屡见不鲜。高芳堃说,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也都比较差。因此一旦着凉感冒,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转为呼吸道感染,危及生命。更麻烦的是,老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发炎后,其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多见精神倦怠,很难引起重视和注意,贻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高芳堃建议,老年人及其亲属应多了解一些老年病相关知识。如果老年人感觉浑身酸软、无力、精神倦怠等,要及时进行身体调理,如果是初发感冒,可以服用感冒冲剂、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些。如果经过调理后,情况还没有改善,而且出现了咳嗽等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秋入冬和冬入春是老人最易患病的时节,应格外注意保健。”

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5个字外,老人还忌“猛”忌“急”。高芳堃指出,很多时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的老人,会因为急着起立,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而摔倒,因此,老人起身时要缓要慢,干活时用劲也不能过猛。

老人养生最怕5个字,为爸妈收藏


有人说,老年人如同夕阳,照样能发热发光。然而,活出色彩是有前提的,就是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让身体和心理都保持在最佳状态。《生命时报》采访众多权威专家,为老人们总结了5个必防的字,以作提醒。如果你家也有老人,请一定告诉他们。

摔:1/3老人都摔过

可能你正慢病缠身,或者你身体还算硬朗,但不论处于哪种情况,摔倒都是容易导致老人伤残的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65岁—80岁、8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高达30%和50%左右;加拿大一医疗服务中心2009年的数据也显示,每年每3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曾跌倒过,其中又有近半数不只跌倒一次,而且有近半数的人因跌倒而受伤,发生骨折几率很高。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教授说:“要规避这种风险,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补充钙和胶原类物质以强健肌肉和骨质,预防骨质疏松。比如,在多喝牛奶之余,老人,特别是女性,可补充一些钙剂。

其二是注意老年人居室的布置和房间设施的安排,去除屋里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地面要防滑、通道要无障碍物,清除所有杂物。家具要固定妥当、常用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最好在浴室或通道处安装上适宜老人的扶手。家具的高度、床的高矮以及摆放的位置尽量方便适宜老人,诸如:桌子应比年轻人用的稍低些,以70―75厘米为宜;老人最好在床头放一盏灯;通向卫生间的过道装一盏夜灯;在床头准备一个手电,也有应急功能。此外,一双跟脚、防滑的软帮鞋是老人的最佳选择。

堵:肠胃怕堵,心更怕堵

交通堵了是闹心,人堵了,就是闹病了。对于老人来说,最不能堵的一是消化道,二是心。

在人体中,最易堵的无疑是消化道,高芳堃指出,对于消化功能已走下坡路的老人,黏、糯的食物是最大忌。老人多半牙不好、口又重,软、黏、甜的粽子、年糕、糯米团子就像是专门针对老人这些特点而设计的。然而,这些食物“入口容易消化难”,轻则胃不舒服,重则发生胃黏膜出血,甚至肠梗阻。

尤其是晚饭,老年人最好别吃糯黏的食物,平时想吃时也要适可而止。当然,消化道通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消除便秘,为此,老年人要做到适当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平时做做揉腹操,晚饭不要吃得过饱,饭后休息15分钟到半小时再外出活动。

不仅身体通道会堵,心也会堵,老人堵了心,麻烦更大。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师西英俊指出,不管是因为心情不快而大发脾气,还是暗自生闷气,都对身体无益。尤其是老人孤独、自卑等负面情感更多,因而身体受情绪所累的问题也更突出。

西英俊建议,为避免老人的不良情绪,子女要记得多嘘寒问暖,老人自己也要学会调节: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怒火扼杀在摇篮里;有愤怒应及时适当表达,比如采用“幽默发脾气法”,学会自我调侃。平时多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也能防止坏心情找上门。

独:不独居、不孤独

年轻人通常会很享受独居一室的自在,老人却最怕独居一室的孤寂。这种没人说话,没人照顾,“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甚至媒体曝出“独居老人去世个把月才被发现”的新闻,也已不算新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老年人的孤独,源自他们各方面能力衰退后引发的不安全感。而要消减这一负面情绪,按照护航理论,他们应该获得3个圈子的支持,即子女家人、朋友街坊和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其他人。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退休后,在家吃喝不愁,平时还有不少娱乐爱好,过得很潇洒,根本用不着自己总去关心。”李娟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项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丧偶老人来说,家人的关怀是最主要的;而对于老夫妻俩来说,由于有了相互间最基本的家人关怀,朋友的支持才相对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老朋友间的关心都无法取代家人。

因此,除了老人自己要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外,年轻人更要“常回家看看”。李娟说,看老人时,买些礼物没问题,但千万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平时给朋友礼物还总要附上一张卡片呢,给老人的怎么能干巴巴就送出去呢?”拿出礼物的同时,别忘了多聊两句,说说过去的事,让老人回忆起自己当年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状态,这对于帮他们找回自信、激发乐观心态都非常有益。

另外,对于丧偶老人,最好不要让他们独居,如果不得已必须如此,也要提前给老人设置好联系家人、亲朋、近邻的电话快捷键,并请周围邻居或小区物业人员多加探望。当然,最要紧的,是自己尽可能多地回去。

漏:服药检查不能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缠身是大部分老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漏检查、漏服药、漏治疗是主因。

“很多人都觉得,有这些基础疾病的老人应该忌生气、忌着急,以防血压升高,甚至因此导致猝死。其实,因此而发病的几率并不是特别高,即便发病,也是因为血压等指标本来就控制不到位。”马长生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其实是求“稳”,即用药不能漏、监测不能漏、及时跟进病情调整治疗不能漏。只要保证了以上前提,即便偶尔发发脾气,着急一回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拖:小病一拖成大病

这在老年人身上比较普遍,比如小感冒拖成重肺炎就屡见不鲜。高芳堃说,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也都比较差。因此一旦着凉感冒,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转为呼吸道感染,危及生命。更麻烦的是,老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发炎后,其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多见精神倦怠,很难引起重视和注意,贻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高芳堃建议,老年人及其亲属应多了解一些老年病相关知识。如果老年人感觉浑身酸软、无力、精神倦怠等,要及时进行身体调理,如果是初发感冒,可以服用感冒冲剂、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些。如果经过调理后,情况还没有改善,而且出现了咳嗽等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秋入冬和冬入春是老人最易患病的时节,应格外注意保健。”

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5个字外,老人还忌“猛”忌“急”。高芳堃指出,很多时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的老人,会因为急着起立,突然改变体位导致头晕而摔倒,因此,老人起身时要缓要慢,干活时用劲也不能过猛。

女人无病无痛原来全靠吃这些


每个人的健康都是离不开吃这一方面的,女性朋友的健康也是这样的,是离不开吃的,那么怎么才能吃的营养健康呢,这是很多女性朋友们都想要知道的,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吃、吃什么能够帮助女性养生吧。

莓类水果

常见的草莓、蓝莓、树莓等就属于莓类水果,能够对抗肥胖症,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等。莓类水果还属于浆果(一种肉质果,外果皮膜质,中果皮和内果皮均是肉质化的,充满汁液,含有一粒或者多粒种子),携带着强大的抗氧化剂,帮助人体高效地清除由于老化、压力或者环境污染等产生的自由基,促进新陈代谢。

全麦和谷类食物

减肥期间不可吃得过精,全麦和谷类等粗粮就是最好的选择,具有强大的饱腹功效,而且燕麦片等谷物还能像海绵一样吸收体内多余的脂肪,直达减肥实处。减肥人士大可将全麦和谷物类食物作为主食,因为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在人体中消化时间更长,消化所需能量更多,更有助于减肥,以及抵抗饥饿。

菠菜等新鲜蔬菜

绿色的、紫色的、红色的,不管是什么颜色的蔬菜永远都是减肥的一大功臣。蔬菜的营养极其丰富:一小碟菠菜就已经能够为你带来将近一整天足够的维生素A、一半的维生素C还有叶酸(一种能够预防结肠癌和心脏病的维生素);而甘蓝类的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比任何其他食物都要多。

杏仁等坚果类

可别将坚果与高热量画上等号哦,据2010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营养研究已经证实吃坚果能够降低总胆固醇量,有助于减肥。坚果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这是降低胆固醇的主要动力来源。

豆类

豆类富含膳食纤维,具有非常强大的饱腹作用,能够分解脂肪以及抑制脂肪的过量积聚。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胃肠道内能够将食物包裹起来,并且缩短食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排便畅通,而且降低机体对食物营养的过量摄取。另外,豆类具有极佳的利尿排汗作用,加速脂肪燃烧,迅速让你瘦身。

这就是我们给女性朋友们推荐的食物了,可以帮助女性朋友吃的既有营养,又能保持健康,还能减肥瘦身,是适合女性的食物。

每个女性朋友都想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是离不开吃的,而且通过吃正确的食物,还可以帮助女性朋友减肥瘦身,也可以补充营养,可谓一举多得,是非常好的选择,想要健康的身体,那么就从选择吃的上面开始入手吧。


长寿老人都爱吃这些!


想要健康长寿不妨看看长寿老人们都爱吃些什么,走遍小区、社区你就会发现,但凡长寿的人,基本上都喜欢吃下面这些食物。

1、喝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两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两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2、小米是最佳补品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体弱生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

3、玉米当主食

玉米,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主食。医学家研究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4、天天喝奶

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据说,美国现有25000名百岁寿星,其中80%为女性,她们的饮食习惯是普遍喝奶。

5、每天吃一个鸡蛋

每天吃一个鸡蛋,已成为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根据营养学的安排,每天饮食坚持“三个一”:“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间吃一个大苹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学安排饮食,吃出了健康。

6、偏爱红薯

吃红薯是长寿老人的一大喜好。医学家说,红薯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治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使人体免疫力增强。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诱发癌症。又因红薯中含钙、镁较多,所以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7、豆腐人人都爱

老人们普遍爱吃豆腐。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异黄酮。豆腐具有益气、补虚、降低血铅浓度,保护肝脏,促使机体代谢等功效,常吃豆腐有利于健康和智力发育。老人常吃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8、喜爱大白菜

大白菜,平常菜,老年人,最喜爱。大白菜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从药用功效说,大白菜有养胃、利肠、解酒、利便、降脂、清热、防癌等七大功效。

9、冬天不离萝卜

长寿老人冬天饮食不离萝卜。中医认为,它能化积滞、消食积,疗痰咳失音,治吐血、消渴、止痢、祛头痛、利小便等;生吃可以止渴、清内热、化痰止喘和助消化,蒸熟吃能消食健脾,并有补益功效。

男人不怕衰 最怕衰老


1.运动能力弱

提示:运动后心跳过快现象持续时间长,心脏调节能力越来越低,这说明心脏本身的储备能力已下降。这是心脏肌肉老化、弹性减弱造成的,它与血管健康状况不良有关。

2.气喘吁吁

提示:上楼梯、跑步后气喘吁吁,说明肺功能开始下降。研究表明,若不进行科学锻炼,人在20岁后肺功能就开始减弱。

3.牙齿变脏

提示:男性30岁以后牙齿容易变脏,与不注意口腔卫生有关。如果刷牙姿势不正确,刷牙不彻底,人的牙龈就会逐渐萎缩,牙缝变宽,牙结石增多并沉积在牙缝和牙龈周围,牙菌斑变得活跃,口腔卫生恶劣。因此,应该将早晚刷牙改为每顿饭后正确姿势刷牙。

4.疲倦

提示:30岁男性在工作或生活中若总是精力不济,无精打采,可能是心理压力大或内分泌发生改变所造成。这说明雄激素水平已下降。

5.视力减弱

提示:排除眼睛本身的问题,这说明血管方面出现病症。它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引起视神经代谢障碍,造成视力减退。

6.脱发

提示:进入事业高峰期,精神

和心理压力随之增大,引起内分泌和血液循环紊乱,从而引起脱发,头发渐渐稀疏。

7.听力下降

提示:内耳听神经血液循环不好,就会出现听力下降趋势。另外,城市的噪音大,而青少年又酷爱戴着随身听,人在年少时可能对听力的损害程度感觉不明显,但过了30岁左右就能明显感受到听力下降的危害。

8.性冲动减少

提示:30岁男人性能力下降的原因来自心理、生理两方面,心理上的审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生理上的雄激素水平下降、血液循环不畅,都会带来勃起障碍。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原来老人最怕这些!》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健老人养生保健”专题。

原来老人最怕这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