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人足疗养生 > 导航 > 养生催化剂

养生催化剂

2019-10-06

话疗,老人的心理慰藉剂

老人足疗养生。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关于不同人群的养生,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话疗,老人的心理慰藉剂”,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人们都说李大妈老夫妻俩福气好,子女十分孝顺。这不,大螃蟹一上市,儿子就驱车到阳澄湖买来给母亲吃;天气还不太冷,女儿就替父亲买好了羊绒衫。可是。尽管这样,李大妈还是对他们有意见。她说:“其实,物质方面我们不缺,就缺有人和我们说说话。”

李大妈的话说得没错。现在不少老年人,吃穿不愁,就是觉得日子过得寂寞,老两口整天在一起也没有什么话可讲;假如其中一位仙逝。那么,活着的就显得更加孤独,有的还会患上抑郁症或老年性痴呆症。因此,笔者希望子女抽空多与父母聊聊天,即“话疗”。

“话疗”,就是与人聊天。它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对“空巢老人”来讲,它更是一种“精神补养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对子女来讲,“话疗”则是一种不用花钱就可尽孝的礼物。

有些子女不理解父母的这一心理需求,认为自己与父母有“代沟”,缺乏共同语言,甚至觉得老人啰嗦而不愿意与其沟通。这些想法和做法,对老年人来讲。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在心理门诊中,有位老人对笔者说:“我就是因为寂寞无聊,没有人跟我说话,也没有人听我讲话,所以我才挂了您的号,向您倾吐我內心的苦水。否则的话,我每天只能看电视。电视节目的內容虽好,但是,我总不能跟电视机讲话啊?!”

由此可见,老年人是多么需要“话疗”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长时期生活在寂寞的环境中,可能会发生心身疾病和性格改变。如果晚辈能够经常陪老人聊聊天,老人就会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即使有病痛,也会在“话疗”中“减轻三分”。笔者撰写此文,就是想提醒小辈,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多与年迈的父母聊聊天。即使没空,经常打电话也能起到“话疗”的功效。

扩展阅读

揭秘:长寿老人的心理


有人统计分析了古今中外200名70-135岁老人的资料,其中,心理健康者占87.5%,居21项长寿因素之首。古人认为:凡欲身无病,必先正其心。《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所有脏腑组织都受大脑神经的调节支配,这种支配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能使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提高,从而让人延年益寿。长寿老人多半有以下心理特征:

(1)乐观豁达。长寿老人大都胸襟开阔,心态平和,为人处事热情,乐于工作,善于助人,遇事不怒。他们生活得自由自在,轻松大方,没有压力。事实证明“心胸窄,忧患多;心胸宽,人快活:人快活,疾病躲”。

(2)兴趣广泛。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业余爱好,兴趣比较广泛。如种花养鱼、吹拉弹唱、书法绘画、集邮写作、河边垂钓等。生活充实,才能“乐以忘忧”,并且使大脑和全身各器官得到锻炼,延缓衰老。

(3)热爱生活。长寿老人多数有“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显得精力充沛,生气勃勃。这主要是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他们每天读书看报,能与时代共前进,每天有事干,精神有寄托。而且他们具有比较科学的生活方式,起居有规律,睡眠有保证,能顺应自然。基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些自然有益于健康长寿。

(4)知足常乐。研究表明,一个人有过多的奢求,必然会经常失望,心理出现不平衡,影响健康长寿。而长寿老人则多具备知足而乐的心态。因为他们知道,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呢?所以,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对自己和他人从不苛求。这种和善、平静、知足的心理,使他们的身心与环境长期处于平衡而有规律的状态,为健康长寿铺平道路。

(5)节哀制怒。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挫折,甚至灾难等,这些自然会让人气愤。而长寿老人遇到这种情形,都能尽量做到制怒,顺其自然,想得通、看得远,在逆境中自强自立,努力走出困境。

(6)宽以待人。长寿老人大多能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当自己吃亏时,能为国家、集体和他人着想,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平时能多看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具有这种良好心理和精神境界,心理上自然容易保持平衡,有益于延年益寿。

无可替代的精神慰藉


人老了,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衰退,不再在社会、家庭中担负主要责任,从社会的主流退到社会的边缘,在空闲的同时也容易被人们遗忘―――不但被单位或者过去的同事,甚至被自己的儿女。如果是空巢家庭的老夫妻,或者是孤寡老人,则更容易被人们遗忘,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景况中倍感孤独。

现在的敬老有一个误区:一些人认为自己的长辈不愁吃喝,自己还不时送给钱物,不是好好的吗?却忽视了他们的精神诉求。即只重视老人的物质生活,却忽视了对老人精神上的慰藉,轻视了孤独感对老人身心的伤害。

孤独感,是指一种无依无靠、无奈无助的感受,人类是以社会群体为基本方式的群体,所以,很少有人会喜欢孤独。老年人有了孤独感,会觉得凄凉寂寞,生活失去了意义。孤独还会损害身体健康,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霍克利和卡肖普在研究中发现,孤独的人(他们曾从50岁至68岁之间的老年志愿者身上提取尿样进行分析研究)在面临生活中的一些挑战时,会分泌有损健康的应激激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有害的应激反应可能会诱发高血压、睡眠障碍和其他一系列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孤独感明显的老人,常会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的企图或行为。

最近很多关于老年人找“陪聊”的文章,正是这种老人孤独感的具体体现。感到寂寞的老人,宁愿花钱找人陪自己聊天,以排解孤独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忧郁或颓丧的感觉。这其中,有的老伯找一些中青年女子,以陪聊为藉口进行色情活动,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大多数找陪聊的老人,主要是以聊天的方式寻找精神慰藉。“陪聊”一文披露,不但老伯伯想找人聊天,连老婆婆们也想找人说话解闷呢!有的老伯还要求陪聊者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广泛的知识,以求聊天时有话可说,从聊天中得到启发和愉悦感,激发对新生事物的兴趣。由此可见,应该对目前在广州各公园中的陪聊加以根本的改造,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否从老龄工作部门、社区工作部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挑选那些乐意为老人服务、又有较高素质的热心人士充当老人们的“陪聊员”,在公园、社区或老人之家中设立老人的聊天角或聊天室,让他们在聊天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当然,作为老人的子女或晚辈,就更有必要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把对老人的关心,落实到饭桌前飘着菜香的谈笑中,坐在客厅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品茗的对话中,在全家老少一齐郊游的喧闹中。让话语的清泉,滋润长辈的心房。

其实,称职的陪聊者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倾听老人的诉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首很著名的民歌,首两句就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老汉说话。

长寿老人超凡的心理优势


最近,日本医学家渡边对136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健康调查中得知,长寿老人大多具有超于一般人的心理优势,主要是:

情绪稳定 长寿老人比较注重自己的情绪调适,使中枢神经处于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进而使机体的生理功能协调。95%以上的长寿老人情绪安定,适应能力强,经受得起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他们即使受到精神刺激或创伤,也能自我控制,并很快恢复心理平衡。

心境愉快 愉快标志着老年人身心活动和协调。长寿老人大都精神爽愉,笑口常开。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可使胸、膈、腹以及心、肺、肝等脏器都得到有益的活动,神经、骨髂和肌肉得到放松,且可驱除忧愁烦恼,减轻精神压力,抒发健康的感情,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胸襟豁达 长寿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态度真诚和善,对同辈人尊重,对晚辈人慈爱,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这种长者的情怀和气质,是健康的保证。

热爱生活 长寿老人大都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向往之情,他们积极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劳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快慰和乐趣。

老年人从长寿者的心理优势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理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无疑对健康有益。

老人怎样对待厌世的心理


老人产生厌世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

其一,外在原因:其中包括最为普遍的受子女或其他亲属的抛弃虐待,使生活失去依托,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理感到极度的压抑、空虚、孤独、失望和悲观;此外,家庭纠纷,经济拮据,老年丧偶,夫妻离异等等,都可能使老人感到晚年生活的无趣无望,产生严重的丧失感和绝望感。

其二,内在原因:最多的情况是体弱多病,病魔缠身,久治无效,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还有些老人性格孤僻偏执,不善社交,觉得生活孤单寂寞,苦涩乏味,产生厌倦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不贪恋人生?老人厌世现象在我们社会中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切和重视。要克服和消除老年人的厌世心理,既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更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怀和帮助。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的家庭应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全、康乐、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使每一个老人都沐浴在和煦温暖社会大家庭的阳光之中。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和亲属要孝敬和尊重、体谅老人,不仅要在物质上,更重要的还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以照顾和关心。任何虐待、歧视甚至抛弃老人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违法的行为,都要受到社会的谴责。作为小辈和晚辈,最可贵的莫过于对老人的体谅、关怀和扶助了。如果老年人的子女和家属都以这种态度对待他们,使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快慰和幸福,他们怎么会厌世轻生呢?

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讲,人老了,在性格、脾气和习惯等方面会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总的倾向是变得多疑偏执,爱发牢骚,怨天尤人,过敏任性,抑郁胆怯,适应性和坚韧性明显减弱,而依赖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使得一些老年人与子女家人在心理上拉大了距离,使老人感到自己已是不受欢迎的人,从而产生了悲观厌世心理。因此,老年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格弱点,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生活洪流之中,努力克服各种心理衰老现象,要热爱生活,积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多与青年人交朋友,使自己从孤独、苦闷和郁郁寡欢中解脱出来。

如何化解老人的衰老心理


大家知道,老人心理会跟着年龄的变化而慢慢的变,那么要如何才能让老人的心理衰老不是那么的快呢?别担心,以下这些招数可以化解。

多用脑,勤思考

大脑是主宰人体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脑的衰老,必然导致各个脏器的衰老,并且大脑对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思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老年人更要多用脑,勤思考,使脑细胞和组织器官不萎缩。

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强主动、积极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但是,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体质状况,否则害多益少。

处理好人际关系

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乃是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感情融洽。

有选择地与人聊天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聊天中,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天下大事,社会趣闻,无所不谈,往往能得到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一席倾吐,还可减轻烦恼,达到心理平衡。

互助忍让更健康

互助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 我帮别人要忘却,别人帮我记心上。“气能一忍,方可过后无忧。”加强道德修养,学会理智处事,在非原则面前,坚持“忍让哲学”。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为老年朋友带来帮助,祝老年朋友身心健康。

探究老人的临终心理反应


有人指出,老人的临终反应与他的信抑、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成熟、应付困境的本领、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医生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等都有关系。

当年龄相近的亲友死去,或医生提醒他患有严重疾病时,老人会意识到死神已经临近。临终病人可能考虑许多问题:比如,想弄清楚死前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智力不迟钝的话,会考虑将要和亲人分离的情景;根据自己原有的希望,回顾一生,并作出评价;关心他所不熟悉的向死亡过渡的状态。而一个人在临终的表现,又和他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

有的人可能对死怕得很,以至否认它,甚至以倨傲的态度对待它;一个成熟的人,则可能回顾一生,整理他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人间。

但总的来说,老人对死亡的心理反应通常是:首先是否认,即不相信死神即将来临;在面对死亡即将成为事实时,常常会愤怒:“为什么我就要死去呢?”而后,开始冷静下来,并会产生既有绝望又有希望的矛盾心理,且想方设法,如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秘方,以求生存。然而在求生无望的情况下,便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也不再愤怒,不再悲伤,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医生也调查了濒死者的心理体验,即在重危病人抢救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所谓死后生活的现象,也有人把它称为“生命尽头的生活”。这是病人在心脏停止搏动后一刹那间,处于濒死状态下的种种感觉。比如,心理学家肯尼兹伦发现,尽管这些濒死者的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们当濒临临床死亡之际,都体验到一种被肯尼兹伦教授称之为“核心经验”的过程。

病人或者诉述他离开了自己的躯体,与已死的亲友相见;或是感到自己滑入一条黑暗的地道,前面出现一道耀眼的金光;或是走到了一个高大的门槛,徘徊不前,终于又退了回来。因为这些病人感到,他们还有某种责任未尽。这些感觉虽然变幻不一,但共同的感觉是,病人在这时都有一种巨大的“安适感”和“幸福感”,以致他们留恋忘返;但与此同时,一种更积极的强烈感情,又使他们苏醒,把他们拉回人间,如此等等。然而,这些心理体验仅仅是一些现象学的描述,且与他们生前的信仰有着直接关系,故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上的论证,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老人心理的角色转换


我是个年逾花甲的农村退休教师。由于多年的工作压力,我患上神经衰弱症,常感头晕、乏力,经常失眠,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大夫告诉我应对这种疾病主要得靠自我调节,建议我走出去,融入社会,最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我也曾多次下决心,但就是走不出去。女儿说,她们小区的健身场地每天都有不少中老年人学跳舞,算是一处独特风景。在女儿的劝说下,我和妻子在春天来到了她家。到了健身场一看,果然,杨柳吐绿,花团似锦,入夜后灯火辉煌,人们翩翩起舞。年轻人跳的是双人舞,老年人跳的是单人舞。望着他们优美的舞姿,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尤其喜欢中老年人跳的单人舞,简单易学,既不需舞伴,又行动自由。我被女儿拉了进去,和大家一起跳了起来。刚开始还有点儿跟不上节拍,一场舞跳下来常常浑身是汗,但是却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爽快。

回家后,女儿一步一步地教我动作。学跳舞和所有事情一样,都有个过程,由生到熟,由慢到快,多练就行了。

此后,我每晚都去健身场,在人群中合着音乐节奏跳起来,越跳越熟,越跳越觉得有味。跳舞还让我结识了不少舞友,其中有年轻人,更多的是中老年人,大家对我都很热情。他们耐心地给我“辅导”,我自己还作了记录。努力就有收获,不到半个月,我就学会了十几套“四步舞”,舞友都夸我学得快、跳得好,居然还有老年朋友要拜我为师呢。

跳舞给我带来了欢乐,使我战胜了疾病,让我结交了朋友。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来到健身场,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心情格外舒畅。更重要的是,多年的神经衰弱也不药而愈了。

老人的黄昏心理调适方案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老人的10大心理需求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有:

健康需求

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

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支配需求

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

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讲解:老人的黄昏心理调适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话疗,老人的心理慰藉剂》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足疗养生”专题。

话疗,老人的心理慰藉剂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