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秋季7大养生常识 > 导航 > 养生夏季需三防

养生夏季需三防

2019-10-12

秋季需谨防三大疾病

【www.ys630.com - 秋季7大养生常识】

导读:立秋过后,再加上时而来袭的台风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

秋季谨防三大疾病

立秋节气到来,天气就由热转凉,但秋老虎依然肆虐,太阳依然毒辣,更要注意养生保健。

孩子感冒发烧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

立秋过后,再加上时而来袭的台风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

由于宝宝个体存在些许差异,发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触膜四肢及额头往往会误认为孩子不发烧,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有时孩子可能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才又慢慢热起来。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

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结果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中暑现象。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服用柴胡滴丸等药品。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烧,由于是滴丸剂型,药物可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无首过消除,能快速起效,且服用及携带均较方便。

另外,对于初秋夜晚多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导致的腹泻、头重等,有关专家提醒,初秋之际,千万要注意不要贪凉,不要猛吹空调,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不宜过长,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对吹。专家还建议应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千万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雪上加霜。

年轻人多发咽喉炎

立秋了,年轻人成了咽喉炎发作的主力军,大多是受凉引起的咽部红肿。咽炎、喉炎多发与天气变化有关。秋天空气变得干燥,温度也逐渐降低。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

如果出现咽喉肿痛的现象,可以及时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比如穿心莲等。

此外经常用淡盐水来漱口可以清除咽部细菌,让它没有繁殖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多喝水可以使咽喉黏膜湿润,让细菌、病毒、粉尘等不能在咽喉部停留。

中年人骨头痛

不少中年人最近常觉得关节疼。为什么夏天对着空调吹一点事儿都没有,而夏天一过,这电风扇就能把骨头吹疼?这是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

秋季,肠道寄生虫不可小视

肠寄生虫除了引发腹痛等症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以外,还可能阻塞小肠或进入胆道、肝脏,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肠寄生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国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估计,仅蛔虫病,全球的患者就约有13亿人,其中儿童占了大多数。肠寄生虫除了引发腹痛等症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以外,还可能阻塞小肠或进入胆道、肝脏,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夏季,人们常进食生蔬菜和瓜果。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果菜上面难免带有虫卵,感染寄生虫卵的机会较多,而孩子更易受到虫害。到了秋季,幼虫长为成虫,都集中在小肠内,此时服用驱虫药,可谓是打个正着。

怎样使用驱虫药才能既驱走虫子,又不会因为药物副作用损害孩子的健康呢?注意以下4点常被忽视的问题就可做到:

1、驱虫药宜空腹服用驱虫药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觉前服用,或于服药前一日给导泻剂,以清除肠道内的食物残渣,使驱虫药能与虫体充分接触。空腹时服用,药物在肠道内的浓度高,可以提高杀虫效果。此外,服用驱虫药后,应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苹果等,以利于虫体排出。左旋咪唑类杀虫药服用时可用糖水送下,不仅可以改善口感,也可以增加疗效。

2、驱虫药不宜常服有的家长看自己的孩子身体瘦弱,吃东西不香,就给孩子吃驱虫药。一旦真打出几条虫子,便视为法宝,隔三差五就给孩子吃两片,打打虫子。殊不知驱虫药也和其他药物一样,常服或服用过量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很多驱虫药具有糖果的外观和口感,可它是药不是糖,一定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服药,不要因孩子脸上有虫斑、晚上咬牙齿、经常腹痛等症状就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驱虫药。实际上,这些我们通常认为是感染蛔虫的证据,不一定都和肠虫有关。

比如:面部虫斑是指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民间认为此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故有虫斑之称。其实,虫斑是一种皮肤病,谓之单纯糠疹,源于维生素缺乏。而晚上咬牙齿可能和晚餐过饱或临睡前吃东西有关,也不是有虫的标志。经常腹痛则原因更多,比如保暖不当引起的肠痉挛等。

相关阅读

春运征程 谨防5大疾病


导读:一年一度的春节还差几天就要到了,春运也就来了。春运途中,会有许多疾病会发生,因此要做好疾病预防准备。那么春运坐车要注意些什么?春运如何健康坐车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春运装备需要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大家赶快来看看吧。


春运疾病预防

春运途中 谨防5大疾病

春运已经开始,据医学专家介绍,春运过程中交通工具内空气不流通、人多拥挤环境嘈杂、饮食睡眠难以保证、舟车劳顿、温差变化等因素,使各类疾病极有可能乘虚而入。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血栓、呼吸系统疾病、肠胃疾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以及精神过度紧张,都包括在旅途综合征的范畴之内。

久坐易患血栓

本市第三中心医院普通外科孙惠军教授介绍,乘坐飞机、火车、汽车时,由于快速行驶和颠簸等原因,人体也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局部肌肉常处于紧张状态,肌肉代谢增强,使人感到疲倦。此外,飞机、火车或汽车座椅的间距较近,活动余地小,长时间保持一种坐姿,腰背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过久,会引起腰背肌肉酸痛。

长时间坐着,两腿下垂,容易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发静脉血栓,尤其是在脚部血管受压后更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发展到心脏或肺部,很有可能引起意外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旅客在途中,可以适时伸个懒腰,促进肌肉的舒张和收缩,使淤积的血液流回心脏,从而排除肌肉中的废物,消除疲劳;或者可以经常抬抬腿,双腿抬起高于心脏之后,就会促进脚和腿部的血液回流,放松长时间绷紧的大小腿,也有利于心肺的保健。另外,不要穿过紧的鞋子,隔一段时间可在车上走动,或者换上方便携带的一次性拖鞋,这些对于血液循环都是非常有利的。

肠胃疾病多发

在长途汽车和普通列车上,由于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进餐时间发生了改变,加上睡眠不足、旅途疲劳,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影响肠胃功能。其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中老年人易发生便秘。由于车内容积有限,清洁用水一般较为紧缺,致使有些乘客用餐或吃零食时往往忽视手部清洁,从而导致消化道疾病发作。有的乘客一上车就猛吃熟食和零食,吃完后再喝冷水,结果几小时后就开始腹泻。乘客应注意饮食卫生,不买不洁或包装欠佳的食品,不随意用手直接接触食物,尽量使用一次性纸杯和碗筷,不要吃生冷或其他刺激性食物。

呼吸道易感染

春运高峰期的火车、长途汽车上,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即便装有空调和换气设备,但由于空气不流通或空气更新缓慢的原因,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各种病菌极易隐藏在混浊的空气中,免疫力差的乘客有可能因此感染。尤其是一些乘客本身就患有呼吸道疾病,于是病菌很容易在密闭的空间散布开来。

另外,冬季火车及长途汽车内的空气通常比较干燥,湿度较低,容易导致病菌的快速传播,加上暖气和空调的使用,不少人会感觉口干舌燥、易流鼻血、嗓子痛、皮肤干燥发痒,削弱了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针对上述情况,第三中心医院呼吸科的肖琅教授建议,乘客可以适度打开车窗或在火车靠站间隙时多到站台走动,坐船乘客应多上甲板走动呼吸新鲜空气;对于那些免疫力差的乘客,可以在乘车前几天开始服用一些抗感染或增加免疫力的药物,并随身携带板蓝根等抗感冒药物;同时应注意多饮水,也可适当吃些水果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慢性疾病发作

本市第三中心医院心内科王怀祯主任医师介绍,中老年阶段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春运期间天气寒冷,出行时常会诱发突发性疾病。这主要是由于春运期间天气寒冷,气温下降而诱发的。此外,拥挤的环境容易产生焦急的情绪,也是发病诱因。所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春运期间出行最好备齐有关急救药品。

旅途精神综合征

本市第三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宋全芳介绍,患旅途精神综合征的人多数会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一些人踏上归途时,常常出现失眠、精神紧张、胸闷等症状,有的人因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往往会突然产生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等疾病。这种精神异常在离开特定的环境及休息后,就可自行缓解。出行者应注意不要把行程安排得过满、过于紧张,注意及时休息。长时间乘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时,应每隔一两个小时活动活动筋骨,做做深呼吸,以减轻旅途带来的身心疲劳。

春运途中中突发疾病该如何应对

晕倒昏厥千万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应首先观察其心跳和呼吸是否正常。若心跳、呼吸正常,可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唤使其清醒。如患者无反应则说明情况比较严重,应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并稍放低,取后仰头姿势,然后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的方法进行急救。

关节扭伤切忌立即搓揉按摩,应马上用冷水或冰块冷敷约15分钟。然后,用手帕或绷带扎紧扭伤部位,也可就地取材用活血、散瘀、消肿的中药外敷包扎。

心源性哮喘奔波劳累,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旅游者的心源性哮喘。病人首先应采取半卧位,并用布带轮流扎紧患者四肢中的三肢,每隔5分钟1次,这样可减少进入心脏的血流量,减轻心脏的负担。

心绞痛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出外游玩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遇到有人发生心绞痛,先不可搬动患者,要迅速给予硝酸甘油让其含于舌下。

胆绞痛旅游途中若摄入过多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容易诱发急性胆绞痛。患者发病后应静卧于床,并用热水袋在其右上腹热敷,也可用拇指压迫刺激足三里穴位,以缓解疼痛。

胰腺炎有些人在旅游时由于暴饮暴食而诱发胰腺炎。发病后患者应严格禁止饮水和饮食。可用拇指或食指压迫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以缓解疼痛,减轻病情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急性肠胃炎旅游中由于食物或饮水不洁,极易引起各种急性胃肠道疾病。如出现呕吐、腹泻和剧烈腹痛等症状,可口服痢特灵、黄连素等药物,或将大蒜拍碎服下。

春运乘车必备四种药

目前正值春运高峰期,学生返校,民工外出,在长途旅行时,最好能带一些必备药,以防长途旅行病。所带的药应该用法简单、携带方便、疗效明确。

据有关医务人员介绍,现在的火车、汽车基本上都是空调车,车里空气流动甚为不畅,长途旅行的人容易疲劳,人体抵抗力容易比平时变差,容易患上晕车、感冒、腹泻、过敏四大长途旅行病,因此乘客可以考虑携带以下一些药物。

秋季养生要注意预防三大疾病


本文导读:大家都知道秋季是一个养生的季节,那么秋季养生要注意哪些呢?秋季养生要注意预防哪些疾病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秋季养生要注意预防的三大疾病。


秋季是一个比较干燥又适合养生的季节,秋季在养生的时候也要注意预防疾病的侵袭。那么,哪些疾病在秋季是需要格外预防呢?秋季容易引发哪些病症呢?跟小编来了解一下。

秋季需预防的疾病

1、谨防感冒

秋季天气是变化比较大一个季节,气候的转换,加上室内外的温差,我们身体的呼吸道受到了忽冷忽热的一个刺激,会降低我们身体的抵抗力。这样就给细菌病源提供了入侵的一个机会,感冒就成了秋季高发的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季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谨防感冒。

应对方法:既然秋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那么在秋季预防感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天气温度的变化而选择衣服;还有就是要增加户外的运动,增强体质;饮食上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平时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是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2、谨防消化系统疾病

秋季天气的变化,细菌繁殖很快,加上秋季的时候食物容易腐败,因此,秋季是一个肠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同时,秋季也是胃病多发和复发的一个季节,秋季后冷空气就开始了,胃部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人的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抵抗力也下降了,所以,就会出现反酸、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应对方法:秋季的时候要注意防止腹部受凉。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来说,秋季要做好胃部保暖的工作;同时要加强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精神上要保持愉快,情绪稳定等。

3、谨防哮喘

秋季空气比较的干燥,这干燥的空气,导致过敏源也是非常的多。过敏源多就很容易引发哮喘,所以,秋季保健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预防哮喘的产生。


应对方法:秋季对于有哮喘病史的人来说要尽量避免和致敏物质的接触,特别是中老年人。随着气温的变化,要及时的添加衣服、被褥等;饮食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身体的锻炼。

最后小编提醒:秋季是一个疾病高发的季节,我们除了预防外,还要做好运动锻炼。秋季是一个运动锻炼的好季节,但是因为秋季是处于 收 的季节,所以,运动的时候,中医主张秋季多进行 静功 锻炼,但是动力锻炼也是要的,比如太极拳、五禽戏等。

(99健康网(.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抵御冬季三大疾病


入冬以来,清远早晚气候变化较大,频频有弱冷空气入境。多变的天气容易引起疾病缠身,近期医院的就诊人数明显上升。面对大风降温天气,哪些疾病特别容易找上门,如何保健才能让自己笑傲寒冬?记者咨询了部分医生专家。

冬季常见的疾病很多,但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流感、心梗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流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接种疫苗

据中国疾控中心流感办公室专家称,目前在我国人群中主要流行三种流感病毒,一个是甲型H1N1,它的抗原性没有发生变异;一种甲型H3N2,它是目前主要的流行病毒;另一种是乙型流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7月份以后导致的流感流行主要是甲型H3N2,这也符合目前全球的流感流行特征。

清远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12月次年1月是流感最高发期,应该注意对甲流的防治,学校人群是流感的高危群体,应该接种流感疫苗。有统计显示,中国流感暴发疫情85%以上都是发生在学校中;另外,由于在最近一次甲型H1N1大流行中,甲流主要影响20岁到30岁的人群,目前这一特性还没有出现变化。

据了解,流感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大敌,因为它可以加重各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首先,由于流感可能诱发哮喘,在急性的哮喘发作住院者里面,有21%可以在呼吸道里查出来流感病毒,流感会直接造成炎症、导致气道狭窄;其次,流感会加重慢阻肺病情,我国目前有超过3000万慢阻肺患者,流感可以破坏上皮细胞,可以造成细菌感染,增加慢阻肺的病死率。

提示如何预防流感?

流感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饮食,适宜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进食后以温开水或温盐水漱口,保持口鼻清洁,全身症状明显时予抗感染治疗。

其实,流感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是感受外来邪气,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其人必定流清涕、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等情形,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内伤由于肾阳衰而阴寒内生,肾络通于肺,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流清鼻涕,患者多困倦无神,或喷嚏不休,或两脚冰冷,可以进食一些白通汤、封髓丹、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之类。

戒烟可减少心梗危险

冬季的大风降温会直接加剧心血管疾病突发疾病风险,近日有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正在越来越低龄化,20多岁的年轻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30多岁的人出现心衰已不罕见。因此在这个季节应该注意生活调整、远离心脏病突发。

清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的专家医生称,由于现在吸烟者越来越年轻化,其中女性吸烟者逐渐增多,这也成为了年轻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甚至是唯一危险因素,因此尽早戒烟可以远离冠心病。

目前有研究显示,戒烟20分钟后,血压降到标准高度,脉博正常。戒烟8小时后,血中一氧化碳浓度降低,氯含量升高到正常浓度。戒烟24小时后,心肌梗死危险性降低。戒烟2天后,嗅觉、味觉敏感性增强。戒烟3个月后,肺功能改善30%。戒烟1年后,冠心病的危险性降至吸烟者一半。

提示冬季预防心梗要合理膳食

1.安排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控制食盐摄入,咸菜、豆酱、香肠,腌肉等最好不吃或少吃。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胡萝卜、红薯、南瓜、玉米、西红柿、绿茶、黑木耳、麦片均是不错的饮食选择。

2.吸烟者应力劝戒除。吸烟不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3.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锻炼。可采取步行、体操、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

4.宜进食粗粮及粗纤维食物,防止大便秘结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5.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高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另外,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20龄烟史慎防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与艾滋病并列的第四大死因。吸烟、粉尘、化学污染以及家庭烹饪的油烟,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肺部。随着大风降温,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患有慢阻肺患者了。因为冷空气直接侵袭的呼吸系统是患者最为薄弱的环节。在这个时候,患者应该学会自我保护安全过冬。

一般情况下,15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为3%,但仅有25%-50%得到确诊,原因在于很多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也有些患者正在或曾经吸烟,很容易忽视咳嗽、咳痰等早期症状。清远市呼吸内科医生建议,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吸烟史高于20年,有烟雾、粉尘职业接触史,有儿童时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史,有早产和出生低体重者,应重视和普及肺功能检查。

节日谨防消化道疾病


经验表明,每逢春节前后,因消化道疾病来医院就诊的人数较平时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节日期间有些人只顾尽兴玩乐,忽视了节日期间的饮食保健,导致的消化道疾病的急性发作。节日期间为了预防消化道疾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有节:春节期间阖家团聚,走亲访友,宴席多,美味佳肴食品丰富,但不可放开胃口,暴饮暴食。肥甘厚味,取之无度,容易引发疾病。应做到,饮食有节,不可过饱,粗细荤素搭配,营养平衡。

2.情绪乐观:过喜或过悲可打破身体平衡,造成应激状态,促使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而乐观平和的情绪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3.戒烟戒酒:节日期间的猛吸狂饮对身体损害极大。酒精对胃黏膜有损害,可导致胃病复发。吸烟同样可使胃黏膜充血,胰管痉挛,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影响肝胆脾胰的功能。

4.慎食油腻、韧性食品:猪肉、羊肉等油腻食品,田螺、蚌肉、海蜇和未充分煮烂的猪蹄、鸡爪等韧性食品,这类食品不易消化,吃得过多后会加重胃肠负担。

5.慎食坚硬粗糙食物:未经充分咀嚼的坚硬粗糙食物,如炒花生、炒腰果和粗纤维蔬菜,如芹菜、竹笋、韭菜等,以及烤炸食物,如烧牛肉、猪排、烤羊肉串等,多食使胃肠负担加重,造成反射性胃酸分泌增多,可导致溃疡病的急性发作,还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6.少吃辛辣刺激食物:辣椒、胡椒以及醋、大蒜等调味品,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加重炎性改变,增加胃酸分泌,直接刺激溃疡面,引发胃痛甚至出血等。

7.不吃变质不洁食物:春节期间,食物丰富,优劣混杂,更有些食物会因为存放不当而变质。被污染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对人体健康有害。常见的沙门氏菌存在于变质的肉、鱼、蛋、鸡、鸭、等食物中,嗜盐菌存在于蟹、螺、海蛰及腌渍食物中,故这些食物一定要清洗干净煮透,并冷藏保存好。一旦发现变质要绝对禁食。

糖尿病患者需谨防五大并发症状


导读:糖尿病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只能通过胰岛素来控制人的血糖。虽然说它并不致命,但是如果护理不当,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话就危险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以及糖尿病的饮食。

糖尿病并发症之最

两大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最紧急、最容易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1.最常见酮症酸中毒

表现为出现严重的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以及疲乏、精神异常,如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控制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出现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是由于平时不注意血糖的控制,在感染、创伤、手术、随意停用胰岛素等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以及妊娠、分娩等应激状况下出现,少数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作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2.最致命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表现为反应迟钝、烦躁或淡漠、嗜睡,渐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多见于渴觉反应迟钝的老年患者,除与酮症酸中毒相似的诱因以外,水摄入不足或大量丢失是高渗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患者血液呈高渗状态,体内细胞处于脱水状态,神经精神症状更为突出。由于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病情复杂,再如上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疾患,高渗综合征的死亡率非常高。

三大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通常因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而被患者忽视,可分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

1.最常见大血管病变

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卒中)和肢体外周血管病。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这些疾病的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较低,病情容易快速进展: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卒中常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外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足部溃疡和坏疽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些疾病的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所以有些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往往已存在大血管病变。

2.最容易被忽视微血管并发症

主要累及肾脏血管和眼底视网膜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仅次于心、脑等大血管病变,早期患者可以出现微量蛋白尿,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大量蛋白尿、浮肿,最终进展为尿毒症而需要透析治疗。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早期可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前异物感,如出血累及黄斑或发生视网膜剥离可造成视力的丧失。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早期常无任何不适症状,如不进行常规筛查往往很难及时发现。

3.最难治神经病变

分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表现为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四肢发冷、自发性疼痛等,常呈对称分布,以下肢更明显,且在夜间加重,使患者感觉异常痛苦。自主神经病变可以表现为出汗异常、膀胱残余尿增加或尿潴留、胃轻瘫、腹泻和便秘交替、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预防和早发现至关重要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好血糖。

预防急性并发症,应当注意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状态,遵医嘱规则用药,切忌随意停药或减量用药,特别是老年患者应注意保证充足的饮水。

要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确诊时就应进行全面的慢性并发症筛查。糖尿病患者除了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外,还应注意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综合达标,并且定期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慢性并发症,延缓病情进展。

男性糖尿病早期症状

男性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哪些?男性早期糖尿病症状,在糖尿病的侵袭对象本来是没有性别之分的,男女皆可受害。不过,由于生理特点的影响,男性在糖尿病的早期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 糖尿病是男性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体形偏胖的人容易患糖尿病。但如果发现得早,病情很容易就得到控制。可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患了糖尿病但其临床症状却很不典型,因此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对症进行自检,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对糖尿病患者很重要。

孕前口腔检查,四大疾病需警惕


怀孕是一个负责的过程,之前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口腔检查是重点,牙龈炎和牙周炎、龋齿、阻生智齿及口腔卫生这四点必须要警惕,否则会对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牙龈炎和牙周炎

女性在怀孕后,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明显上升,尤其是黄体酮水平上升很高,会使牙龈中血管增生,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容易诱发牙龈炎,这被称作“妊娠期牙龈炎”。研究证实,怀孕前未患牙龈炎的女性,其怀孕后患“妊娠期牙龈炎”的比例和严重程度均大大降低;而在孕前就患有牙龈炎或牙周炎的女性,怀孕后炎症会更加严重,牙龈会出现增生、肿胀,出血显著,个别的牙龈还会增生至肿瘤状,称为“妊娠期龈瘤”,极容易出血,严重时还会妨碍进食。另外,患者牙周袋中细菌毒性增加,对牙周骨组织的破坏也加重,往往引起多颗牙齿的松动脱落。如果是中度、重度的牙周炎,孕妇生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所以,怀孕前应该进行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检查和系统治疗。

二、龋齿

龋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蛀牙。孕前生理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对口腔护理的疏忽,常常会加重蛀牙病情的发展。一旦爆发急性牙髓炎或根尖炎,不但会给孕妇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且服药不慎也会给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另外有调查证明,母亲患有蛀牙,生出的小宝宝患蛀牙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原因之一就是母亲是婴儿口腔中致蛀牙细菌的最早传播者,孕妇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就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所以,怀孕以前治愈蛀牙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小宝宝都是有好处的。

三、阻生智齿

阻生智齿是指口腔中最后一颗磨牙(俗称“后槽牙”),由于受颌骨和其他牙齿的阻碍,不能完全萌出,造成部分牙体被牙龈所覆盖。以下颌第三磨牙最为常见。阻生智齿的牙体与牙龈之间存在较深的间隙(医学上称为“盲袋”),容易积留食物残渣,导致细菌滋生、繁殖而直接引起急、慢性炎症,就是通常说的“智齿冠周炎”。由于智齿多在18岁以后萌出,且智齿冠周炎又最容易发生在20~35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恰好是育龄女性选择怀孕的时间,所以要想防治这种病的发生,就应该在孕前将口腔中阻生智齿拔除。

四、口腔卫生

有怀孕的打算了,就应当到口腔科(最好是专门为准孕妇检查的口腔科)做口腔卫生状况检查,接受口腔大夫的健康指导,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孕期口腔常见病都与口腔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你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地刷牙和使用牙线,以及孕期如果患口腔科疾病,何时进行治疗是安全等等相关知识。

睡懒觉带来三大疾病风险


大家都知道,睡觉太少人就会生病,很多人却不知道,睡得太多同样不好。近日一则消息称,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50岁以上女性每天睡9小时中风风险增加。记者昨天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如果睡眠过多,不仅消除不了疲劳,还会影响健康和智力。在睡眠时间中,死亡率最低的睡眠时间约为7小时。

风险1:

中风和糖尿病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对9万多名5079岁的女性进行了长达7年半的调查后发现,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中风危险比睡7小时的人要增加70%,睡眠时间是增大中风危险的独立因素。南京脑科医院的专家介绍,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如果睡眠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血液黏稠度增加就容易诱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

有关专家介绍,还有一项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太长,也有可能诱发糖尿病,调查发现,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人,身体最为健康。如果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约2倍;如果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则会增加3倍多。

有调查显示,一天睡眠少于6小时会损害一个人的健康。同时,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同样也会危害健康。在睡眠时间的调查中,死亡率最低的睡眠时间约为7小时。一天睡眠时间平均在4小时以下或是10小时以上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死亡率都相当高。

风险2:

呼吸道、心脏和消化疾病

小李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喜欢睡懒觉,暑假里常常一睡就是10多个小时。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差,常常动不动就感冒。医生帮他分析认为,他常常感冒可能和他喜欢睡懒觉有关系。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史锁芳说,卧室中早晨空气最污浊,即使虚掩窗户还是有部分空气未流通,不洁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埃,对呼吸道抗病能力有影响。而对于长期睡眠时间过长的那些闭门贪睡者,平时运动就少,再加上卧室内污浊的空气,就容易经常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人活动时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排血量增加。人休息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心跳、收缩力、排血量下降。如果睡眠过多,就会破坏心脏休息和运动的规律,心脏一歇再歇,最终会使心脏收缩乏力,稍一活动便心跳不一、心慌乏力。另外,如果睡眠过多,就无法按时进餐,胃肠发生饥饿性蠕动,打乱了胃液分泌规律,影响消化功能。

风险3:

越睡越懒,智力下降

一晚睡10个小时,为什么白天还是无精打采呢?在某公司上班的小陈简直想不通,以前,他常抱怨自己睡得太少,以致头昏脑涨。但每天增加了睡眠时间,还是没精神,上班时反应慢,被老板骂了好多次。

专家解释,大部分人会认为,消除疲劳就应该多睡觉。其实,想用增加睡眠时间来获得健康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睡眠时间过长的人,就会变得懒惰、软弱无力,甚至智力也会随之下降。一夜休息后,肌肉和关节会变得松弛,醒后立即活动可使肌张力增加,也可使肌肉的血液供应增加,使骨骼、肌肉组织处于修复状态,同时将夜间堆积在肌肉中的代谢产物消除,有利于肌肉组织恢复运动状态。经常睡懒觉的人,因肌肉组织错过了活动良机,起床后会感到腿软、腰骶不适,周身无力。睡懒觉的人睡眠中枢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其他神经中枢由于受到抑制时间太长,恢复活动的功能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因而会感到终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甚至智力下降。

健康睡眠时间6-8小时

那么,究竟每天要睡多久才有利于健康呢?专家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6-8小时是其所需的标准睡眠时间,老年人在这个标准上再减少1-2个小时,青少年可以增加1-2个小时。对于婴幼儿来说,睡眠时间则需要更长。

当然,睡眠时间多少最健康,还需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判断自己的健康睡眠时间的标准,应该以第二天不会感到身体疲乏、感觉精力充沛来判定。

胖墩需每年查血糖谨防糖尿病


垃圾快餐导致青少年糖尿病高发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大约有超过4000万糖尿病患者,而且还存在大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糖尿病后备军,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儿童和青少年。专家提醒小胖墩儿们,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血糖,将糖尿病消灭于萌芽中。

进入青春期

应每年查血糖
如今很多人依然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因此年轻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很少有定期查血糖的习惯。如今二三十岁甚至十多岁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一直在增加。专家提醒,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儿童,以及进入到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每年要查一次血糖。糖尿病的症状主要就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

喝果汁会导致糖代谢异常
除了尽量远离洋快餐等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外,儿童青少年尽量不要喝可乐、雪碧、果汁等含糖比较多的饮料。美国对20岁以下女性的一项10年以上的跟踪调查发现,在每天喝一杯果汁、每月喝一杯果汁和几乎不喝果汁的女性中,每天饮用一杯果汁的女性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肥胖、糖代谢异常等情况。而几乎不喝果汁的人则不易患上糖尿病。因此专家提醒青少年,可乐、雪碧、果汁等要少喝。

常吃洋快餐易致糖尿病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数增多,这与儿童肥胖人数增加有很大关系。偏胖、超重或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更易患上糖尿病,而这和他们的饮食和运动有很大关系。饮食中含有大量的肉类、糖,如洋快餐和可乐、雪碧等,使他们从饮食中获得的热量过于丰富。

女性被冻出来的三大疾病


本文导读: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在寒冷的冬天也是穿得很少的,但是这也会冻出一些病,女性朋友知道吗?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女性被冻出来的三大疾病。


冬天天气寒冷,穿得少很可能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骨科专家强调说,这是因为,穿得少就容易受凉,特别是体质不好的人,最爱感冒。经常感冒的人,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扁桃体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现游走型的关节疼痛,也就是一会腿疼,一会胳膊疼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风湿性心脏病。除此之外,还可能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出现肿胀、僵硬,甚至变形等。

2、冻疮

短裙+长靴 看似把腿包得严严实实,但寒气仍会透过衣裙缝隙渗进来,刺激皮肤,引起下肢静脉血管血流不畅,很容易长冻疮。专家指出,冻疮多见于儿童、女性和末梢循环不良者,好发于手指、手背、脚趾、足跟等肢体末端处,呈蚕豆大红色肿块。此外,这种穿法还会引起 寒冷性脂肪组织炎 ,很多人常常会把它跟冻疮混淆。

与冻疮不同的是,得了这种病的人,腿上或胳膊上会出现青一块、紫一块,并伴有杏仁大小的疙瘩,有明显的痛痒感,轻者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外敷患处,直至痊愈,重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3、痛经

女人对温度是最敏感的,只顾风度不顾温度的直接后果就是痛经。此外,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好,还可能引起淤血,对女性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在冬天,要特别注意脖子、腹部、腿部的保暖。建议不要每天都穿短裙、长靴,即使穿,也应选择较厚的毛呢或粗呢面料,长度最好到小腿肚,最好不要光腿穿丝袜,应在里面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贴身裤。长靴也不能长期穿,两天换次普通冬鞋,袜子最好选择纯棉的,这样可有效防止冻疮产生。另外,颈部保暖可以有效预防颈椎病,因此,出门时别忘了戴上围巾。

睡懒觉可带来三大疾病风险


大家都知道,睡觉太少人就会生病,很多人却不知道,睡得太多同样不好。近日一则消息称,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50岁以上女性每天睡9小时中风风险增加。记者昨天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如果睡眠过多,不仅消除不了疲劳,还会影响健康和智力。在睡眠时间中,死亡率最低的睡眠时间约为7小时。

风险1:

中风和糖尿病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对9万多名5079岁的女性进行了长达7年半的调查后发现,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中风危险比睡7小时的人要增加70%,睡眠时间是增大中风危险的独立因素。南京脑科医院的专家介绍,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如果睡眠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血液黏稠度增加就容易诱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

有关专家介绍,还有一项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太长,也有可能诱发糖尿病,调查发现,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人,身体最为健康。如果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约2倍;如果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则会增加3倍多。

有调查显示,一天睡眠少于6小时会损害一个人的健康。同时,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同样也会危害健康。在睡眠时间的调查中,死亡率最低的睡眠时间约为7小时。一天睡眠时间平均在4小时以下或是10小时以上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死亡率都相当高。

风险2:

呼吸道、心脏和消化疾病

小李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喜欢睡懒觉,暑假里常常一睡就是10多个小时。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差,常常动不动就感冒。医生帮他分析认为,他常常感冒可能和他喜欢睡懒觉有关系。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史锁芳说,卧室中早晨空气最污浊,即使虚掩窗户还是有部分空气未流通,不洁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埃,对呼吸道抗病能力有影响。而对于长期睡眠时间过长的那些闭门贪睡者,平时运动就少,再加上卧室内污浊的空气,就容易经常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人活动时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排血量增加。人休息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心跳、收缩力、排血量下降。如果睡眠过多,就会破坏心脏休息和运动的规律,心脏一歇再歇,最终会使心脏收缩乏力,稍一活动便心跳不一、心慌乏力。另外,如果睡眠过多,就无法按时进餐,胃肠发生饥饿性蠕动,打乱了胃液分泌规律,影响消化功能。

风险3:

越睡越懒,智力下降

一晚睡10个小时,为什么白天还是无精打采呢?在某公司上班的小陈简直想不通,以前,他常抱怨自己睡得太少,以致头昏脑涨。但每天增加了睡眠时间,还是没精神,上班时反应慢,被老板骂了好多次。

专家解释,大部分人会认为,消除疲劳就应该多睡觉。其实,想用增加睡眠时间来获得健康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睡眠时间过长的人,就会变得懒惰、软弱无力,甚至智力也会随之下降。一夜休息后,肌肉和关节会变得松弛,醒后立即活动可使肌张力增加,也可使肌肉的血液供应增加,使骨骼、肌肉组织处于修复状态,同时将夜间堆积在肌肉中的代谢产物消除,有利于肌肉组织恢复运动状态。经常睡懒觉的人,因肌肉组织错过了活动良机,起床后会感到腿软、腰骶不适,周身无力。睡懒觉的人睡眠中枢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其他神经中枢由于受到抑制时间太长,恢复活动的功能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因而会感到终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甚至智力下降。

秋季需谨防三大疾病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