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艾灸养生 > 导航 > 霉菌性阴炎症状表现

霉菌性阴炎症状表现

2019-10-15

艾灸伤阴的表现

艾灸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艾灸伤阴的表现”,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艾灸有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调理气血,还能够缓解痛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肾虚。但艾灸并不是万能的,艾灸也有许多的副作用。不过只要在艾灸过后配合合理的调理手段,也是可以把副作用降到最低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艾灸伤阴的具体表现吧!

艾灸最坏的结果就是伤阴了。那些艾灸量特别大,比如每天至少灸2个小时,而且天天艾灸不休息,长期灸腰腹部,或者长期晚上艾灸的灸友们,可能就会伤阴!

艾灸导致的上火多属于虚火,怎么理解呢?艾火属于纯阳之火,艾灸后,人体阳气会得到补充,如果阴血不足,则阳气就会出现相对过盛,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阳气向外浮散。

阴津是体内一切正常水 液的总称,我们出的汗、脑髓、骨关节、满脸骨胶原其实都是阴津,艾灸不当会伤阴,但艾灸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同样能滋阴。

一、如何治疗艾灸伤阴?

1、艾灸滋阴的穴位:涌泉穴、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各灸10分钟。

涌泉:

2、经常泡 脚、搓脚以引火下行,每周泡脚至少3次,每次20分钟左右,用温热水、艾草水、盐水、醋水..均可。搓整个脚底板,忌大汗。

3、吃滋阴的食物:蜂蜜、梨子、柚子、银耳、木耳、莲子、百合都是滋阴的。早上给自己煮一碗“小米山药粥”,即滋阴又健脾胃!多喝蜂蜜温开水。

4、如果你本来就是阴虚体质,也对艾灸很感兴趣,那么你可以吃“六味地黄丸”,快速补阴再艾灸。“心肺功能”不好的艾友,初期艾灸可能会胸闷气短,可减少艾灸时间,平时多揉肺经、心经。

一、 这样艾灸,永不伤阴

1、避免晚上艾灸肚脐以上穴位:晚上艾灸偶尔几次无所谓,但是长期这样就伤阴了,最迟要在23点前完成艾灸,因为23点-1点是子时,是自然界和人体阴气最盛,也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这时睡觉最利于”养阴“。而艾灸生发阳气,此时还灸影响睡眠、养阴。

2、灸量:儿童、体弱者、功能减退之疾患者灸量一定要小,慢慢增加艾灸时间。腰背、肩股皮厚肉多、沉寒痼冷,阳气欲脱,可大灸;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风寒感冒、痈疽痹痛灸量需小。

3、艾灸间隔:如果是治疗急性病或者突发病可以天天灸,如果是调理体质或治疗慢性病,那就不需要天天灸了,隔天灸1次或者灸2天停1天。

相关阅读

治疗产后伤阴津的芩冬茶


生宝宝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情,但在生活中生完宝宝后的宝妈们,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产后伤阴浸却十分恼人。因此在生活中对于这种情况就要重视起来才可以,那么新手宝妈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别着急,小编今天带来的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茶饮,以及产后护理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新手宝妈哦。

芩冬茶

原料

黄芩5g、麦门冬茶3g、绿茶3g。

用法

加适量蜂蜜,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

清热生津。

用途

产后伤阴津口渴不止。

产后护理方法

1、不宜滋补过量

一般女性分娩后,为了补充营养和让奶汁分泌充足,都特别重视产后的滋补,常是天天不离鸡,餐餐有鱼肉。其实这样不仅浪费钱财,还可引起麻烦,因为滋补过量可引起肥胖,肥胖会使体内糖和脂肪代谢失调而引起各种疾病。如果产妇营养太丰富,必然使奶汁的脂肪含量增多,若婴儿胃肠能吸收,也容易造成肥胖,并易患扁平足;若婴儿胃肠消化功能较差,不能充分吸收,则会出现脂肪泻,若是长期慢性腹泻,就会造成营养不良。

2、不宜马上禁食

通常女性产后体重增加,许多人为了恢复苗条的身材,会马上节食,这样做其实有很大危害,一方面不仅有损身体,另一方面对母乳喂养十分不利。女性产后体重增加,主要为水分和脂肪,若给宝宝授乳,必然要消耗体内的大量水分和脂肪,所以产妇不仅不能节食,还要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每天必须保证2800千卡的热量摄入。

3、不宜久喝红糖水

产后适量喝红糖水,对产妇喝婴儿都有好处。因产妇分娩时,精力和体力消耗非常大,加之又失血,产后还要给婴儿哺乳,需要碳水化合物和大量的铁质。红糖不仅能补血,而且能提供热量,是我国传统的滋补佳品。

但红糖水也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久喝红糖水对子宫复原不利。在产后10天,恶露逐渐减少,子宫收缩也恢复正常,如喝红糖水时间过长,会使恶露血量增多,造成产妇继续失血,可能引起起贫血。产后喝红糖水的时间,以7-10天为宜。

4、不宜多喝浓汤

产妇产后多喝高脂肪浓汤,不但影响食欲,还使人体发胖,体态变型,并且使乳汁中的脂肪含量过高,致使新生的宝宝不能耐受和吸收而引起腹泻。产妇适意喝脂肪适量的清汤,如蛋花汤、鲜鱼汤等。

5、不宜吃辛辣温燥食物

辛辣温燥食物可使产妇内生热,产妇因此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及痔疮等。给宝宝授乳的妈妈有内热,能够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使宝宝体内也生热。因此,产妇饮食宜清淡温和,特别在产后5-7天之内,应以米粥、软饭、面条、蛋汤等为主,不要吃大蒜、辣椒、韭菜等,更不要饮酒。

6、不宜多食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母乳在摄入高蛋白饮食的同时,又多食味精,大量的谷氨酸钠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与宝宝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不能被机体吸收的谷氨酸锌,从而引发宝宝发生急性锌缺乏。锌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可以改善食欲并促进消化功能,若是缺锌,则会使舌上的味蕾受累而影响味觉,并导致厌食。缺锌还能使宝宝发生弱智、暗适应异常、性晚熟、成年侏儒症以及生长发育缓慢等病。在分娩3个月内,乳母食用的菜肴应注意不要多加味精。

7、不宜立即服用人参

不少产妇在产后为使自己迅速恢复体力,立即服用人参,这样做对孕妇健康有损害。人参中含有人参唣甙、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血管有兴奋作用,使用后会使产妇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安等症状,影响产妇的休息和身体恢复。人参还会加速血液循环,刚刚分娩后的产妇内外生殖系统的血管多有损伤,会妨碍受损血管的自行愈合,同时加重出血。产后2-3周,若产妇产伤已愈合、恶露明显减少时可服用人参。产后2个月,若有气虚症状,可每天服人参3-5克,连续1个月即可。

结语:产后护理十分重要,因为这一阶段看似不起眼,但是对于宝妈们的健康影响却是巨大的,如果宝妈们没有注意,就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宝妈们在生活中对于上述这些就要多多留心,这样才可以保护身体健康哦。

三交阴艾灸作用与好处


二、什么时间按三交阴穴好三、按三交阴穴的注意事项

三交阴艾灸作用与好处

1、三交阴艾灸作用与好处

经常在三交阴处艾灸能够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

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2、三交阴穴位的位置

三阴交穴的位置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也就是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就是三阴交穴位。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这三条阴经在脚踝处的交叉点。

3、三交阴穴的正确按摩方法

按揉法,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对侧三阴交,一压一放为1次。或先顺时针方向、再逆时针揉三阴交,持续10分钟。叩击法,一手握拳有节奏地叩击对侧三阴交穴,20次左右,交替进行。摩擦法,手掌擦热后摩擦三阴交穴,20次左右。临睡前艾灸还有助眠的作用。每天刺激三阴交穴2—3次,每次持续2分钟(产生酸胀感)。月经快来或痛经发作时,将药末2克置胶布上,敷贴在三阴交穴,隔天换药1次。

什么时间按三交阴穴好

1、中午11点按揉三阴交健脾,三阴交是脾经的经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等排出去。

2、晚上5~7点按揉三阴交补肾,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每天晚上5~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而且通过补肾,对中年女性提升性欲有很好的疗效。

3、晚上9~11点按揉三阴交畅三焦,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保持脸部光洁、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规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11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能帮助调理月经,祛斑、祛痘等。因为三焦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大通道,要想各个器官得到气血滋润,三焦通畅很重要。不过,要坚持每天按揉,一个月后才能看到效果。

按三交阴穴的注意事项

1、穿着舒适宽松的衣服,取下佩戴的各种首饰;

2、饭后2小时再进行推拿按摩,过度饥饿或暴食后都不宜进行;

3、妇女在经期、妊娠期、产后1个月内,不要做推拿按摩,特别是腰部和腹部按摩是绝对禁止的;

4、患有内脏器官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如烧伤、烫伤、皮肤病等,静脉曲张或血栓性静脉炎、结核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不宜推拿治疗;

5、如出现心慌、恶心和青紫淤斑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按摩。

艾灸治疗中毒的表现及处理办法


艾灸可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但是在艾灸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灸疗中毒。灸疗中毒多见于选用药灸条施灸时。下面来看看灸疗中毒的表现及处理办法:

1.原因:

因药灸条中大多含有雄黄,点燃后可形成砷的烟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慢性甚至急性砷中毒。

2.临床表现:

一般于灸疗过程中或灸疗之后,出现流泪、咽痒、呛咳等症状,随之发生流涎、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气急。严重者可有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冷汗淋漓、吐泻交作等症。

3.预防方法:

砷中毒问题应引起医患人员重视,应用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限制用量(每次不超过半支),对孕妇、过敏体质者禁用;对长期应用药艾条的医患人员做砷的常规检查。为了彻底防止砷中毒,应研制开发不含砷的药灸条。

4.处理方法:

停有药灸条治疗,症状轻微者,一般予可采用绿豆汤送黄连素。以200g绿豆煮成500g汤剂,黄连素6片,每日分3次送服。症情重者应送医院治疗。

艾灸对症治疗方 调阴补阳防疾病


灸法既可补阳又可调阴,有畅通经络、温散寒湿等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温补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艾灸补阳调阴的对症治疗方法。

一、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灼成脓,愈后留瘢痕者称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病,而一般虚寒性疾病均采用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将艾炷下面放上生姜、大蒜等药物,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其中隔姜灸主要适用于胃寒呕吐、内寒腹痛、虚寒泄泻、风寒湿痹,并可预防脑血栓和中风等;隔蒜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治疗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虚寒性疾病。另外常用的还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艾条灸对一般应施用灸法的疾病均可采用。

避免不良反应

1.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凡实证、热证和阴虚阳旺、阴虚发热之人一般不用灸法。正如《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说明灸法用之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后果。

3.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法。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施灸后,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若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后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然后再涂以紫药水,并以纱布包敷,预防感染即可。若出现感染,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阴之绝阴


病因病理学名词绝,同极。说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一说厥阴三阴之尽。王冰注:厥,尽也。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

厥阴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证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书载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的证情。《伤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见《伤寒贯珠集》:伤寒脉微而厥,寒邪中于阴也。属阳虚寒厥,症见厥逆、恶寒、下利、脉微,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血虚寒厥,症见手足逆冷,脉细欲绝,则宜养血散寒为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从厥阴病的寒热胜复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张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微,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故吴仪洛谓:邪传厥阴,其热深矣。热深多发厥,证皆属阳,因阳与阴不相承接,故致厥也。厥阴后发热,阳邪出表则易愈,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伤寒分经》卷四)。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病理机制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方药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自愈。

1.厥阴病证治法

(1)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2.厥阴病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3.厥逆证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艾灸伤阴的表现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