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饮食养生的功效有哪些 > 导航 > 饮食养生的功效有哪些

中脘的功效有哪些?

饮食养生的功效有哪些。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中脘的功效有哪些?》,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体中有许多穴位,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效。但是很多穴位大家都不清楚在我们身体的那个部位甚至功效。中脘穴的位置在肚脐的上方,属于是任脉穴,按摩这个穴位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也有助消化和养胃的作用,这个穴位还有去眼袋的作用。具体的效果作用下面来详细告诉大家。

第一:消除水肿和眼袋

一般情况下,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效果更佳,同时不容易出现副作用。如果你的身体出现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特别是女性出现难看的眼袋,这都说明我们的胃经出现的毛病。那么为什么眼袋的出现说明的肠胃疾病呢,这是因为胃经的起始点就是我们的眼睛下面,如果女性想要去除眼袋,按摩中脘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仅方便,同时还没有副作用。肠胃是身体的消化所在,其中所含有的消化功能除了消化营养之外,对于水分的运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人的脾胃功能比较差,这就导致身体出现脸部以及眼睛发肿的情况,这都是属于脾胃的管理范围。所以说,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除眼袋,同时还具有去除水肿的作用。最好能坚持每天按摩一段时间,无论是顺时针按摩还是逆时针按摩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认为,顺时针是进补的一种方面,而逆时针的作用则是泻。

第二:美容

除了去除水肿以及眼袋的作用之外,按摩中脘穴还具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实验发现,经常坚持按摩中脘穴能够令皮肤看起来更加的红润,气色也会越来越好。无论男女,身体的健康情况会直接反映在脸色上面,如果身体很健康,那么脸色一定是红润的,并且这个红分布的比较均匀。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保护人体阳明脉,保持一个好气色,保健身体。

第三:帮助消化

按摩中脘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化作用,中医方面认为起到消食导滞还有疏肝养胃的作用。日常暴饮暴食或者是积食之后按摩或者针灸中脘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四:治疗肠胃疾病

除了能够帮助肠胃消化之外,按摩中脘穴还具有治疗多种肠胃疾病的作用。例如身体出现腹痛、胃痛、腹胀还有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胃扩张或者是黄疸的情况,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缓解身体不适情况。

特别提醒:中脘穴孕妇禁止按摩。

扩展阅读

每天按中脘的神奇功效有哪些呢?


中脘穴是身体上面非常重要的穴位,在中医的理论中,将中脘穴视为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穴位之一,因此,当身体出现一些疾病问题时可以采取按摩中脘穴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中脘穴的重要性非常大,下面就来看看每天按中脘的神奇功效有哪些的讲解吧,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

中脘穴是身体中一个重要的交汇穴道,是身体中不同静脉所交汇在一起的一个穴道,其中包括了任脉、小肠经还有足阳明胃经等等,这些都是在中脘穴中出现交汇。由此可见,中脘穴对于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消除水肿和眼袋

一般情况下,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效果更佳,同时不容易出现副作用。如果你的身体出现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特别是女性出现难看的眼袋,这都说明我们的胃经出现的毛病。那么为什么眼袋的出现说明的肠胃疾病呢,这是因为胃经的起始点就是我们的眼睛下面,如果女性想要去除眼袋,按摩中脘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仅方便,同时还没有副作用。

第二:美容

除了去除水肿以及眼袋的作用之外,按摩中脘穴还具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实验发现,经常坚持按摩中脘穴能够令皮肤看起来更加的红润,气色也会越来越好。无论男女,身体的健康情况会直接反映在脸色上面,如果身体很健康,那么脸色一定是红润的,并且这个红分布的比较均匀。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保护人体阳明脉,保持一个好气色,保健身体。

第三:帮助消化

按摩中脘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化作用,中医方面认为起到消食导滞还有疏肝养胃的作用。日常暴饮暴食或者是积食之后按摩或者针灸中脘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中脘穴在哪里?按摩中脘穴有什么作用?


人体的穴位功能主要分表现在3个方面,把经络气息运输到身体表面,是疾病在体表的表现,而且是中医大多疗法施与的部位。今天教大家如何辨识中脘穴,看看按摩中脘穴有哪些好处。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配伍: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中脘穴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99健康网推荐阅读:

按摩天枢穴的作用

按摩气海穴位的作用

很多疾病其实是重在预防,所以平时不妨多多对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按摩,这样可以有效的远离某些疾病。保证身体的健康。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附中脘穴位位置图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

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中脘-胸部穴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任脉穴」

中脘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方例: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其它: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


三、穴位配伍四、中脘穴的日常保健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

1、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2、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刺激中脘穴的方法

1、艾灸中脘穴

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隔姜灸。方法是: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觉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潮湿为度。如初灸一两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

2、按摩中脘穴

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

3、“刷”中脘穴

这里介绍的是毛刷疗法,保持直立姿势,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穴为中心、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作锯齿形的刷动,这样可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见效很快,每次饭后都可以做。

一些炒焦的食物、药物有消除食积病症的作用,其中最常用、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焦三仙”来消食积。“焦三仙”其实并不是一味药,而是由三味药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这“三仙”各有自己的本领,其中焦麦芽专门负责消化淀粉类食物的积滞,这类食物包括土豆、红薯、芋头等;焦山楂善于治疗各种肉类食积,而肉类中最容易消化的是兔肉,消化率可达85%以上,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和老年人;焦神曲则善于消化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使用的时候,可用焦三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般连用3天即可见效。

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中脘穴的日常保健

点揉法: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直到症状减轻。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艾灸中脘竟还有这个神奇功效!


每个人身体上都有一个中脘穴,中脘穴的部位,适用于艾灸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最有功效的价值,中医经常会艾灸中脘穴的部位,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的多种痛苦,但是也要注意中脘穴不光是可以用来艾灸的,也可以按摩,揉捏,只要对局部进行刺激,就能达到很神奇的功效,给人体带来的丰富的价值。

1.艾灸中脘穴

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隔姜灸。方法是: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觉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潮湿为度。如初灸一两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

2.按摩中脘穴

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

3.“刷”中脘穴

这里介绍的是毛刷疗法,保持直立姿势,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穴为中心、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作锯齿形的刷动,这样可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见效很快,每次饭后都可以做。

一些炒焦的食物、药物有消除食积病症的作用,其中最常用、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焦三仙”来消食积。 “焦三仙”其实并不是一味药,而是由三味药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这“三仙”各有自己的本领,其中焦麦芽专门负责消化淀粉类食物的积滞,这类食物包括土豆、红薯、芋头等;焦山楂善于治疗各种肉类食积,而肉类中最容易消化的是兔肉,消化率可达85%以上,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和老年人;焦神曲则善于消化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使用的时候,可用焦三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般连用3天即可见效。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现代人说自己没胃病都没人相信,特别是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族,胃痛时候时常是吃止痛药随便应付,有胃病要细心调理,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 心痛 、 心下痛 ,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患有胃痛的人要调理好平时的饮食,禁忌辛辣生冷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但是想要治疗好胃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 、饥一顿饱一顿,要少吃刺激肠胃的食物。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


快节奏的生活总是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很多人在经历疾病的痛苦之后总是会尝试不同的方法对身体进行改善,其中艾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能对我们的身体进行很好的改善,其中中脘穴就是我们身体中其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穴位,下面一起了解下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

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1.艾灸中脘穴

 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隔姜灸。方法是: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觉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潮湿为度。如初灸一两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

 2.按摩中脘穴

 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

上面就是对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是怎样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艾灸中脘穴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比如能够缓解胃疼以及治疗腹胀以及脸上长痘和便秘等现象,并且通过艾灸的方法对身体进行改善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艾灸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治疗技艺,这种方法在中医的历史当中非常悠久,能够用来治疗各种体内疾病,其中,艾灸中脘穴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要注意把握艾灸的时间才行,否则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下面就来看看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的讲解吧,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

关于时间方面,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间。什么时间都可以灸。饭前饭后,早晚皆可,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太饱太饿都不能灸。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

总的来说,艾灸用做保健养生是比较灵活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用艾灸条灸的时间可以短些,用艾灸器或艾灸罐因为比较温和灸的时间可以稍长。

中医专家指出,最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就是夏季。因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医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了衣服施灸容易受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就比较敏感,不容易被烫伤。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艾炷直接灸

方法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

实验研究证明: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着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中脘穴的位置在哪,怎么曲取穴呢?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由各个穴位组成,每个穴位对应身体不同的功能,因此,利用穴位原理可以治疗不少疾病问题。例如,中脘穴就是身体上面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对于治疗大部分的疾病有极大的作用,下面就来看看中脘穴的位置在哪,怎么曲取穴呢?

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取穴标准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人体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中脘的功效有哪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