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养生祛湿 > 导航 > 湿疮症湿疹能吃什么食物好

湿疮症湿疹能吃什么食物好

2019-10-20

婴儿湿疮

春季养生祛湿。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婴儿湿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婴儿湿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症,它主要发生在1到2岁的孩子身上。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很多人称这种病为奶癣。今日小编就和大家说说这个病,看看婴儿湿疮的症状有哪些?治疗婴儿湿疮的注意事项又是什么?一起看看吧!

婴儿湿疮相当于西医的婴儿湿疹。其特点是:好发在头面,重者可延及躯干和四肢,患儿常有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

病因病机

由于禀性不耐,脾胃运化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两者蕴阻肌肤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衣服磨擦、肥皂水洗涤刺激等而诱发。

诊断

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侵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的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病轻者,仅有淡红的斑片,伴有少量的丘疹、小水疱和小片糜烂流滋;病重者,红斑鲜艳,水疱多,以糜烂流滋为主。

亚急性者,水疱减少,暗红色斑片,丘疹稀疏,附有鳞屑。若过分搔抓、磨擦、洗烫,则糜烂加重,流滋增多,并可向颈部、躯干、四肢蔓延。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引起附近臖核肿痛,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因剧痒患儿常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影响健康和睡眠。

临床常根据发病年龄及皮损特点分为以下三型。

1、脂溢型多发于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皮损在前额、面颊、眉周围,呈小片红斑,上附黄色鳞屑,颈部、腋下、腹股沟常有轻度糜烂。停乳后可痊愈。

2、湿型(渗出型)多发于饮食无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3~6个月的婴儿。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医学教育网整理易继发感染而有发热、纳呆、吵闹、臖核肿大等症状。

3、干型(干燥型)多发于营养不良而瘦弱或皮肤干燥的1岁以上婴儿。皮损潮红、干燥、脱屑,或有丘疹和片状浸润,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治疗

辨证论治

一、内治

1、胎火湿热证

证候: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抓痒流滋,甚则黄水淋漓、糜烂,结黄色痂皮;大便于,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火,利湿止痒。

方药:消风导赤汤加减。脂溢性者,加地骨皮、生山楂、白花蛇舌草;湿性者,加土茯苓、车前草、苍术、黄柏;干性者,加太子参、麦冬、女贞子。

2、脾虚湿蕴证

证候: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二、外治

1、脂溢性和湿性:用生地榆、黄柏煎水或马齿苋合剂、2%硼酸水外用冷湿敷,待流滋、糜烂减轻后,选用青黛散油、黄连油或蛋黄油外搽。

2、干性:用三黄洗剂、黄柏霜外搽。

结语:婴儿的年纪太小,根本不懂得保护自己。对于身上的不舒服地方也只会乱抓乱挠去缓解痛苦,这对于湿疮这样的病症是要不得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多注意,不能让孩子误伤了自己。孩子又不舒服的时候也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相关阅读

湿疮的刮痧疗法


湿疮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是一种呈多种形态皮疹,发无定处,易于糜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本病具有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急性者多泛发全身,慢性者多固定于某些部位。本病按照病因病机可分为湿热侵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3型。

一、湿热侵淫

(一)症状

表现为发病急,可泛全身各部,初起皮损潮红灼热、肿胀,继而粟疹成片状或水泡密集,渗液流津,瘙痒不休,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

(二)治法

(1)选穴肺俞、曲池、阴陵泉、神门、大椎。

放痧:委中。

(2)定位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再刮前臂曲池、神门,放痧膝部委中,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然后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再分别刮上肢外侧曲池穴和内侧神门穴,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委中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或直接按揉胭中有络脉瘀血之处,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不宜过重,30次,出痧为度。

二、脾虚湿蕴

(一)症状

表现为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二)治法

(1)选穴大都、阴陵泉、脾俞、足三里、曲池。(见

(2)定位大都:当人体的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阴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婴儿头上长疮怎么办


婴儿头上长疮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典型的一种是疖肿,单纯的依靠长疮这种说法很难确定具体的情况。而疖肿很符合这种条件,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下疖肿的情况,跟孩子的情况进行比照,吻合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治疗。那么,婴儿头上长疮怎么办?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病因

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擦伤、糜烂、溃疡等均有利于细菌在皮肤表面的定植、繁殖、感染。其他的诱因包括机体抵抗力低下、皮脂腺分泌过旺、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和长期使用激素等。

临床表现

疖肿多发生在人体受压的部位和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易发生于人体的头、面、颈、腋和臀等部位。

初起为毛囊性的炎症丘疹,后逐渐增大,呈红色的硬性的结节,有疼痛或压痛。经过2-3天后,结节化脓,坏死,形成脓肿,中央有坏死的脓栓,脓栓破溃以后,排出脓液,脓栓和坏死组织,脓肿消退,1-2周内行成瘢痕,痊愈。疖肿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有剧烈的搏动性跳痛,尤其如果疖肿长在前额或下颌等皮肤组织致密、张力较高的部位,会更加疼痛。有的患者会合并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发生在面部的疖,尤其是鼻孔和上唇处的皮损,因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若处理不当,或胡乱挤压会使细菌随血液进入颅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则病情十分危险。

营养不良、抵抗力较弱的小儿会有病情多发,此起彼伏,以致进入疖病期的情况,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毛囊性结节,然后化脓、坏死,形成脓栓,局部疼痛等,诊断不难。

疖病应与化脓性汗腺炎、蜂窝织炎及痈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1.系统治疗

如果皮损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大的和复发的皮损;皮损周围有蜂窝织炎;皮损对局部治疗无效时可系统使用抗菌药物。早期、足量、足疗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常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最好根据细菌药敏试验来选择抗菌药物。

2.局部治疗

早期损害可外用抗菌药物包括2%莫匹罗星软膏、2%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辅以温热敷可促进皮损成熟、引流和症状的减轻;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等治疗对缓解炎症均有效。

3.外科疗法

早期皮损和急性炎症期应避免切开,当疖已局限化和有波动感后,可切开排脓引流。

复发的疖病应预防自家接种。有人认为鼻腔或肛周及相邻的皮肤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部位经常清洗,局部外用抗生素乳膏,经常换洗衣物和洗手。复发的疖病可口服利福平,连服10天,合并用氯唑西林,每日4次,或小剂量克林霉素,连服3个月。治疗无效的复发病例也可使用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疣疮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即千日疮

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以往认为这些疾病是慢性良性疾病,但发现HpV感染后有一部分会导致恶性肿瘤,如皮肤癌、舌癌和宫颈癌等,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疣是病毒引起的以细胞增生反应为主的一类皮肤浅表性良性赘生物。受到感染后,约潜伏四个月左右发病。多见于青少年。

今学曾未如肬赘。《荀子宥坐》。注:结肉。

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跟正常的皮肤颜色相同的或黄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痒,多长在面部、头部或手背等处。如:疣子(疣。皮肤上长的肉瘤);疣疮(疣子)

用同尤。怨恨,归咎;过失 [hate;fault]

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黼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孰疣之。汉 牟融《理惑论》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字部》 疣 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4《广韵》羽求切《集韵》《正韵》于求切,音由。《玉篇》结病也。今疣赘之肿也。《释名》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庄子大宗师》附赘县疣。《山海经》求如之山,滑水出焉,其中多滑鱼,食之已疣。《注》疣,赘也。音由,结肉也。又《集韵》尤救切,音宥。颤也。

病因病机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预防

1.千日疮应避免摩擦和撞击,以防止出血。

2.跖疣应避免挤压。

3.扁瘊应避免搔抓,以防出现新的皮损。

4.鼠乳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诊断

一、疣目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稿,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指、手背,也可见于头面部。生于指甲边缘者,可向甲下蔓延,增本时可将指甲顶起,引起疼痛或染毒成沿爪疔;生于头皮,手指或足趾间的疣如指状突起,称指状疣。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二、扁瘊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妇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及肩胛等部,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年,有时可自行消退,愈后仍可复发。

三、鼠乳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状丘疹,呈半透明状,渐增至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凹陷,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渐变软。呈灰色或珍珠色。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常呈散在分布,也可簇集成群,但不融合。好发于颜面、躯干、四肢、阴囊、肩胛及眼睑等处。自觉微痒,经过徐缓,可自行消失。

四、跖疣皮损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渐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黄或污灰色,圆形,中央稍凹,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因足底受压,皮损常不高出皮面,除去角质层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状角质物,边缘可见散在小的、紫黑色出血点,数目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好发于足跖前后受压处及趾部,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五、丝状疣中年妇女较多见。

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

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

月蚀疮


月蚀疮又名旋耳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曰:旋耳疮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又名月蚀疮。

旋耳疮是指发生于耳根部的湿疮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后间擦性湿疹。

[诊断依据]

1.好发于耳后皱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皮损为红斑、糜烂、流滋、皲裂、结痂,有时带脂溢性,两侧对称。

3.痒痛兼作。

[鉴别诊断]

1.白屑风:头部、颜面等处皮肤出现糠状白屑,一般无流滋或皲裂等皮损。

2.摄领疮: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为主要皮损。

[辨证论治]

1.肌肤湿热证:耳后皱襞部红斑、丘疹,瘙痒明显,伴面赤,口干,溺黄,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清热祛湿。

2.胆经郁热证:皮损多形性,反复发作,伴口苦咽干,舌红少苔,脉弦。清宣郁热。

断耳疮


耳朵上有疮,不及时治疗,发炎起来很有可能会导致断耳疮的病症。所以如果有人有类似的病症出现,一定要及时治疗。生活中也要多注意保护耳朵。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断耳疮的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断耳疮是指耳壳红肿溃疡疼痛,甚至断落而言。《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最早论述此病:"断耳疮,生于耳边,久不瘥,耳乃取断,此亦月食之类,但不随月生长为异。此疮亦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以其断耳,因以为名也。

病因病机

多由耳廓局部损伤染毒,肝胆经火毒热邪内炽,循经上犯,热灼血肉,软骨融蚀而成。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有耳部外伤史。

2、临床症状

初起耳廓灼热感及肿痛感,继则疼痛剧烈,坐立不安。全身可见发热、头痛等。

3、局部检查

耳廓红肿,触痛明显,继之红肿范围加大,可有波动感,甚者溃破流脓,软骨坏死,耳廓缺损畸形。

4、其他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如耳廓溃破流脓较多者,可做脓液的细菌学培养,有助于发现致病菌。

辨证论治

1、内治法

耳廓灼热、疼痛,局部红肿,继而红肿疼痛逐渐加剧,甚至溃烂融蚀,以致脱落、缺损畸形;可伴发热、头痛、口干等。舌质红,苔黄,脉数。

耳廓损伤,邪毒犯耳,加之肝胆之经火毒内炽,循经上犯,热毒与气血相搏,灼腐耳廓,故耳廓灼热、红肿、疼痛;热毒燔灼,肉腐成脓,故耳廓极度肿胀,按之波动感,溃破流脓;热毒灼蚀软骨,故软骨坏死、脱落,耳廓失去软骨支撑而变形;发热、头痛、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均为热毒炽盛之征。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发病初期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病情严重者用黄连解毒汤;伴肝胆热盛者,合龙胆泻肝汤。溃破流脓者,可加皂角剌、天花粉等。若耳廓皮色暗红,溃口难收,流脓不止,脓液稀薄,为正虚邪滞,余毒未清,则应改用托里消毒散,以扶正祛邪,托毒排脓。

2、外治法

未成脓者,可局部热敷或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成脓后,高肿处宜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涂敷,再贴以黄连膏纱布,周围可敷如意金黄散;局部流脓腐烂,改用九一丹或生肌散,上贴黄连膏纱布。

预防

1、对于耳廓的外伤,应彻底清创,严格消毒后缝合,以防染毒而变生本病。

2、在进行耳部针灸或手术治疗时,应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结语:对于耳朵上的疾病,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毕竟比较于身体其他的器官,耳朵生病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但是这也不代表我们就不用好好保护耳朵了。像上述介绍的这种断耳疮的病症,生活中稍不留心就容易得,治疗还是比较复杂的。

婴儿湿疮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