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阳气饮食养生 > 导航 > 养生之阳气

养生之阳气

2019-11-02

冬至护阳气

阳气饮食养生。

“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就四季养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护阳气,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古人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和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民间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即从冬至算起,将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冬至一阳生,古代养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睡不醒的冬三月,
给身体来点清醒剂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冬天的时候,不少人特别容易犯困,哪怕是在大白天,也总想跟枕头来个亲密接触,跟周公大战三百回合。
从中医上说,冬天爱睡觉与阳气不足有关。我们都知道,阳主动,阴主静,当阳气不足时,人往往容易犯困。冬天天气寒冷,自然界阳气不足,而人体与自然界之间都有一个相对的平衡,那么人体也就会出现阳气不足,自然也就容易犯困了。
《黄帝内经》上说,所谓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我们知道太阳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温暖,没有太阳地球上自然也就会没有任何生物,阳气也是如此,是我们生命的基础。而中医认为,阳气的发源地就在肾上,肾是人体储藏营养精华的主要脏器,更是生命活动力的原动力,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肾为先天之本的原因了。冬天到了,尤其是冬至以后,天寒地冻,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和热量来御寒,倘若肾气不足,自然也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往往睡不醒的原因了。如果阳气过分不足,还会出现头晕、恶心、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所以,要想摆脱瞌睡虫诱惑,补肾是尤为重要的。
冬天本是补肾的季节,然而冬至正处在冬天6个节气的中间,所以这个时候正是给肾补充能源的最佳时期。再者说,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生发,这时再从肾上加把火,阳气自然也就越来越足了,人们也就越来越健康了。当阳气充足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感觉到犯困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才能快速跟周公说再见呢?其实很简单,在这里教您一个快速清醒的好办法提神枕首法。
做法是,当您犯困的时候,先吸气,双手从两侧往上抬,交叉在脑后;然后吐气,顺时弓身低头,保持1分钟;之后再慢慢挺直身体吸气,再吐气,最后两手慢慢放下,全身放松,连续5次,便可以轻松拒绝周公的邀请。
当然,睡个子午觉也是摆脱犯困的好办法。中午吃完饭之后,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也能恢复精神,不再浑浑噩噩了。
但是,这些只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让您暂时摆脱特别容易犯困的困扰,要想彻底摆脱睡不醒的冬三月,还要从补肾入手。
要想在冬季补肾,您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多参加体育锻炼。
比如说散步、跑步,这样可以让人运动后感觉到精神气爽,精力充沛。但是,如果运动后大量出汗也要注意保暖问题,以免感冒。晨练的时候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最好取消晨练。
经常锻炼不仅仅能让人精神气爽,而且还能健康长寿。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平儿领着刘姥姥去拜见贾母,比刘姥姥小几岁却眼也花、耳也聋、记性、牙齿都没了的贾母,正疲乏地躺在炕上让丫鬟伺候着捶腿,而已经75岁的刘姥姥,除了一颗不太安稳的槽牙外,真是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因为刘姥姥经常劳作锻炼的原因。
保证睡眠。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而睡觉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所以保持睡眠,不仅可以摆脱白天嗜睡,也是养肾的好方法。传统养生讲求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使空气不流通,而且卧室也不宜太大。为什么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卧室是聚集阳气的,如果太大的话,阳气聚集的浓度相对就比较小,而且,人在睡着的时候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阳气保护层,称之为卫气,如果室内有流动的空气就很容易把这层卫气吹散了,吹散了之后身体自然也就会从体内再度补充到身体表面,这样就会循环往复淘干阳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早上起床浑身没劲的原因了,因为您的阳气少了。
我们都知道五味中咸入肾,于是不少人在冬天的时候猛吃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盐吃多了反而不好,尤其是在冬至左右,阳气初生,如果这个时候吃得太咸了,反而会损伤肾。理由也很简单,咸味食物多为寒性食物,最容易损伤阳气,而人体阳气的根本就在于肾,肾阳被伤了,那么体内的各个系统自然也就出现问题了。《黄帝内经》中就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认为吃过多太咸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肾气、脾气和心气的受伤,因此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少吃咸的东西来养肾。
虽然说在暖暖的太阳底下晒着有点让人昏昏欲睡,但晒太阳却是养阳气最简单的方法,在古代,晒太阳被称为负暄。战国《列子杨朱》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农夫经常自曝于日,并跟邻居说这叫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必有重赏。也许这种做法在那个时候被别人耻笑,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不失为一个养肾的好方法,像宋代文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曝日》中言晃端仁尚得冷疾,无药可治,唯日灸背乃愈,认为负暄不仅可以养生防病,亦可以祛疾。清代医家赵学敏也在《本草拾遗火部》中说日光浴可除湿止寒,辟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合而病去。当然,至于这个日光浴该怎么做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中医上认为,前为阴,后为阳,所以在晒太阳的时候,最好晒后背。

相关阅读

春来了,养生重在护阳气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立春过后,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的养生要注重顺应阳气的升发,保护阳气。

精神调养 :立春时节,大地回春,万物更新,人们的精神调摄也要顺应春季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机,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广施博爱,善济仁慈,戒怒戒躁,保持精神愉悦,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特性,使气血和畅。

起居调养:立春时节,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在起居方面也要相应改变。做到适当的晚睡早起,早晨起床后做一些轻柔舒缓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慢跑、体操等,活动关节,舒展形体,疏通郁滞,使气血流畅。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此时虽然天气开始暖和,但春天是以“风”为主气,气候特点是变化较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尤其是适逢春雨连绵的时候,更是冷风阵阵,寒气袭人。俗语有云:“春捂秋冻 ”,“春季不可薄衣”,此时做好“春捂 ”是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的养生需要,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由于冬天怕冷,穿戴衣帽较多,人们对外界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更难以适应,因此在早春时节要保暖,衣服不可顿减,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尤其应注意脚部、背部保暖。

运动调养:在运动调养方面,立春也是要顺应“升发”的特点,多做伸展运动 。宜在柔和的晨光下,在庭院、公园、林荫道等地方进行体育锻炼,可选择散步、慢跑、快步走等,也多做一些如广播体操等的伸展运动或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既可舒缓形体,又可调理气血。同时,在环境优美的环境中锻炼还可达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的效果。

饮食调养:立春时节正是肝气升发的时候,此时的饮食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顺养肝气。食品可选择芹菜、豆豉、葱、香菜、花生、鸡、猪肉、鱼、牛肉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另外,还可选择一些药膳以进行食补,其原则是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同时顺应肝气的升发。

●芹菜煲大枣

制法:芹菜400克,大枣100克。将芹菜洗净切成小段,与大枣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小火煮成汤。佐餐食用。

功效:有健脾疏肝利胆的功用。

●花生仁拌芹菜

制法:连皮花生仁100克,芹菜250克,豆油、酱油、精盐、味精、白糖、醋、花椒油各适量。炒锅内放豆油烧热,放入花生仁炸酥捞出。把芹菜摘去根叶后切成3厘米长的段,放开水锅里焯一下捞出,用冷水淘凉,控净水分,把芹菜与花生仁共同放入盘中,把酱油、精盐、白糖、味精、醋、花椒油放在小碗内调好,浇在盘中,拌匀即成。当菜佐餐,随意食用。

功效:清热和胃。

●枸杞子饮

制法:枸杞子15克,将枸杞子洗净,放入茶杯中,用开水浸泡3~5分钟。

功效:补肝肾、养肝明目。

●芹菜首乌瘦肉粥

制法:芹菜150克,制首乌30克,猪瘦肉末50克,粟米1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将制首乌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研成细末,备用。将芹菜洗净,取其叶柄及茎,细切成粗末状,待用。将粟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加瘦肉末后改用小火煨煮30分钟,调入芹菜末及制首乌末,拌和均匀,继续用小火煨煮20分钟,粥成时加精盐、味精适量,拌匀即成。

功效:有滋养肝肾、平肝降脂的功效。

●首乌牛肉炒竹笋

制法:制首乌片30克,鲜嫩牛肉片150克,熟竹笋片50克,红枣10枚,料酒、葱花、姜末、盐、味精、五香粉、湿淀粉、素油各适量。素油入锅烧热,加入笋片煸炒片刻,加入牛肉片、料酒煸炒一会,加入制首乌、红枣及清汤各适量,焖烧20分钟,待牛肉熟烂,再加入盐、味精、五香粉和匀,用湿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有补益肝肾、滋阴降脂等功效。

●八宝饭

制法:糯米500克,薏苡仁、白扁豆、莲子、核桃仁 、龙眼肉 各50克,大枣20枚,白糖60克。

将薏苡仁、白扁豆 、莲子用温水泡发4小时,洗净,放在普通砂锅或高压锅内煮熟备用。将大枣洗净,泡发。核桃仁炒熟。龙眼肉装入盆内备用。糯米淘洗后放在蒸锅中,加水蒸熟备用。取一个大碗,涂上猪油,碗底摆好龙眼肉、大枣、核桃仁、莲子、白扁豆、薏苡仁,最后放入糯米饭,再上蒸锅蒸约15分钟,把八宝饭扣在大圆盘中,再用白糖加水熬汁,浇在饭上即成。作主食,随意食用。

功效:有健脾养胃、益阴滋肾的功效。

秋末养生早睡晚起护阳气


一场秋雨一场寒,目前中秋已过,天气渐冷,秋冻要注意因时因人而调节,适当加强耐寒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这样才能防病保健康。

“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令许多人到了秋末甚至冬天时,打着寒战还穿得很少。其实,秋冻的真正意思是说秋天应顺应天气变化,循序渐进地增加衣物。因此秋冻不能盲目、过度,也不等于不加衣,转季时一定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应对大自然的变化,若一味强求“秋冻”,对健康反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早睡晚起护阳气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不少人一年四季都处于紧张、忙碌的快节律中,四季的作息时间也基本一致。然而事实上,身体节律是处于循环状态的,松弛、紧张、再松弛,这才是。因此,现代人不要一味地让身体处于同一个快节奏的节律上。

霜降过后天气渐冷,此时则是护阳气的最佳时机,要使身体的节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做到早睡晚起。同时要注意多休息,把睡眠时间适当提前,早上不要起太早。

这个时节忌大汗淋漓

霜降过后,意味着冬天的来临,天气渐冷,很多人都喜欢在睡前用热水泡脚。虽然这也是护阳气的好方法,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身体出大汗,因为人的皮肤腠理在夏季开泄、冬季闭藏,就是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以免阳气外露,而出大汗则会让全身皮肤过分开泄,寒气便很容易侵入体内。因此泡脚的温度和时间都要适度,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宜。

此外,还要多穿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如外出,也要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天气渐渐寒冷时,最好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以避免寒气的侵入。

运动宜动中求静

很多人认为霜降过后坚持体育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殊不知,此时的运动应讲究冬藏,切记不可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

究其原因,中医讲,霜降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人们通过合理的运动可帮助升发体内的阳气。而过度的升发阳气则会耗散元气反而不适合此时的养生原理。

因此,运动时除了要防寒保暖,避免寒邪的侵袭外,还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动中求静,如太极拳、慢跑、散步等平和缓慢的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夏季养生讲究护阳气养心脾


心静自然凉

《素问灵兰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维持生命。精神、情志都出于此。心静自然凉的静有清静安宁的意思,引申为心无杂念、安闲清净,体现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的境界。应做到内无所忧,外无所扰。保持这种状态时,人体五脏气血才能走正常轨道,达到阴阳平衡,病安从来?

夏季怎样做到心静自然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告诫我们: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泻,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发怒,使阳气得到宣泄,让心中无存郁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天,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泻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天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夏长之气,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生病,使提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就差了,冬天则再次发生疾病。

除此,我们还应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度思虑,遇事冷静处理。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定时起居。早5时30分至6时30分起床,晚10时至11时就寝,午睡半小时至1小时。

睡眠避凉风

入睡后,抵抗力低下,易受风而患面瘫、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腹泻等。故夏季不要过度贪凉,如穿堂风、空调、电扇,这些属于虚邪贼风,会阻止人体排汗。夏季人体皮肤应保持酸性,防止细菌侵入。应勤换衣服,内衣裤应选择透气好、吸湿、散热的纯棉制品。防晒应戴太阳镜、凉帽。

护阳气养心脾

夏天炎热要适当减少户外激烈活动,但也不能过分厌恶太阳,因为太阳照射,可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要顺应阳气上升特性,精神保持轻松愉悦,多与人交流,使情绪得以宣泄。夏天出汗多易伤心阳,因为汗是阳气蒸腾阴液所致,汗为心主。再者,易出现脾胃阳弱,故夏季胃口不开,纳呆、乏力、恶心等,应注意调养心脾、健脾利湿。饮食宜清淡,多吃冬瓜、丝瓜、西瓜,减少过食生冷、油腻。

谨防暑湿伤身

夏季的后一个节气是大暑。此时,是全年湿度高,也是阳气旺盛的季节,由于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入,因为暑气盛,心气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挡酷热暑湿,从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大汗、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可能是中暑先兆,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西瓜汁等。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室内要降温,平时要睡眠充足,饮食卫生。

如果能了解夏季时节特点,与环境相适应,注意以上的夏季养生方法,就会愉快、健康度过夏季。

夏季中医养生 固护阳气很重要


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都可通过养护阳气、祛除湿邪来防治。因此,培养阳气可有效增强抵抗力。

少食冷饮:炎热的夏季,人们喜欢食冷饮等寒性食物,这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因此夏季要少吃冷饮;应以喝温开水为宜;多吃温补食物,如红枣、枸杞、当归等。

适当运动:夏季外界阳气最旺,应多到户外活动,可补充身体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出门应做到防晒。走路可固护阳气。

保暖避寒:夏季,使用空调和风扇的人越来越多,这要会使寒气从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易伤肺卫之阳气,导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的入侵。

按摩涌泉穴: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在空闲时经常按摩涌泉穴。

夏季养生原则:生发阳气,养心护胃


夏天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条件,万物繁荣秀丽,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对于人体来说,此时的新陈代谢也会随之加快。同时,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此时人体也易受环境影响,从而患疾。

1

— 夏日常见疾病:湿热为患,贪凉受寒—

中暑

中暑是炎热夏季的最常见疾病,初期多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等,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一般来讲,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都是易于中暑的诱因,重体力劳动者、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容易发生中暑。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夏天阳热有余,阴津不足,阳失制约,亢扰心神所致。

夏季感冒

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人们易于贪凉,如吹空调或裸身夜卧等,因此又常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鼻塞、清涕、发热等外感表现。

急性胃肠炎

夏天气温高,细菌和微生物很容易在食物上繁殖,吃了变质的食物会引发胃肠道的感染,出现肚子痛、恶心、呕吐、稀便,甚至是水样便,有的还会发热。且夏季过度饮冷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痉挛,也会导致腹部绞痛和腹泻。中医学认为,该病多与夏天炎热,暴雨较多,湿热入侵,困伤脾胃有关。

瘙痒

夏季雨水增多,天气炎热,尤其南方,形成了以“湿”和“热”为主的季节性特征。这非常容易引起皮肤瘙痒。

焦虑心悸

夏季,高温笼罩常使人心神不安,从现代医学来讲,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因而人们不仅特别容易疲劳,更容易焦躁、发脾气、失眠、情绪波动等,甚至狂躁。

心悸,即自感胸闷、心跳、心慌、不安、气短的症状。夏季的高温天气下,人们汗出量多,阴津亏损,有如现代医学所说的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大量流失。从而使身体较弱者或者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心悸。

2

— 夏养原则:生发阳气,养心护胃—

促进阳气的生发生长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人体阳气处于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气血运行旺盛,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养生就应当促进和维持这种趋势,饮食起居要防因暑取凉,适当运动促其发散。

顾护脾胃

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毛孔开泄,脾胃功能相对虚弱。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所以夏天养生,在清暑热的同时,也要注意养护阳气,尤其脾胃功能原本较弱的人更要顾护脾胃之气。

养心护心

中医学认为夏季属火,与心配属,热扰心神,暑热导致的汗出、乏力、心情浮躁、心悸、失眠等多种表现都与心的功能失调相关,所以夏季养心非常重要。

3

— 夏日饮食原则—

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同时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

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蔬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以适当吃些苦味的蔬菜,清解暑热。

忌贪凉饮冷

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尤其冰冻食品,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导致腹泻、消化不良、胃痛等,甚至影响五脏阳气的生长输布,不利健康。

4

— 夏日常用食疗方—

夏季感冒

葱豉汤

食材: 葱白30克, 淡豆豉10克(未拌入盐的豆豉),盐适量。

功效:益气滋阴,发汗祛湿,通阳解表,适宜夏季淋雨或游泳后感冒,也可以用于空调病的饮食调理。

中暑

绿红清暑汤

食材:绿豆20克,红豆20克,冰糖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尿。可作为预防中暑的常备饮品。

凉拌西瓜皮

食材:西瓜皮150克,大蒜、红椒、盐、白砂糖、醋、鸡精、香油各适量。

功效:清暑除烦,解渴利尿,是夏季解暑佳品。

瓜皮山楂汤

食材:西瓜皮50克,山楂10克,白砂糖适量。

功效:生津止渴,解暑除湿。

甘荸饮

食材:甘蔗100克,荸荠100克。

功效:清热解暑,生津除烦。

急性胃肠炎

绿苋汤

食材:新鲜马齿苋100克,绿豆20克,白砂糖适量。

功效:清热、利湿、止泻。

糖醋大蒜

食材:大蒜100克,白砂糖30克,醋50克,酱油50克,花椒5克。

功效:本品具有温中健脾、消食理气、解毒杀虫的功效,适合寒凉、饮食损伤脾胃的人食用。

心悸

小麦安神汤

食材:小麦50克,黑豆20克,莲子10克,黑枣10克,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养阴,安神解郁,对于气阴亏虚、虚火内扰引起的心悸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冬至护阳气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