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火疗养生 > 导航 > 补火助阳食物

补火助阳食物

2019-11-06

加味升阳散火汤

火疗养生。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加味升阳散火汤》,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药物组成 党参30g 炒白术10g 白芍9g 防风9g 葛根12g 升麻6g 柴胡6g 炙甘草6g

制剂用法 上方水煎,日1剂,分2次服。 适应病证 干性,脂溢性皮炎中阳不足证。 病案举隅 陈某,男,20岁。面部潮红,烘热,干燥脱屑5年。自幼体质瘦弱,不耐劳作,每于劳累之后面部脂溢增多。检查:颜面潮红,略干燥,上覆细白鳞屑。诊断:脂溢性皮炎。予上方,服7剂后,面部烘热及乏力感明显减轻,红斑减淡,鳞屑减少。原方加黄芪、百合各30g,白僵蚕9g,又服17剂,诸症消失。予香砂六君丸巩固善后,至今未曾复发。 资料来源 曹彦.江苏中医,1997,(1):8 评 按 此方以李东垣升阳散火汤进退。针对元气不足、阴火上冲迫精外泄之病机,采用益气固表、升阳散火为治法。方中党参、白术、炙甘草、防风益气固表;升麻、葛根、柴胡升阳散火;伍白芍以酸养阴,散中有收。临证使用本方,还可加黄精、百合润肺,以求表里相通,其效更著。

扩展阅读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什么吗?关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泄火汤、升阳降火汤

【处方】柴胡1两5钱,甘草(炙)1两,黄耆1两,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1两,羌活1两,升麻8钱,人参7钱,黄芩7钱,黄连(去须,酒制)5钱(炒),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功能主治】饮食损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用法用量】泻阴火升阳汤(《玉机微义》卷十)、升阳泄火汤(《准绳·类方》卷一)、升阳降火汤(《便览》卷一)。

【注意】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1-2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摘录】《脾胃论》卷上

由上文可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原料是几种我们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药材,对某些疾病特别有效果,参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一试。

加味补阳还五汤


药物组成 黄芪50~l00g 枸杞子20g 当归20g 赤芍l0g 车前子l0g 路路通l0g 川芎l0g 红花8g 桃仁6g 地丁5g 制剂用法 水煎内服。

适应病证 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男性不育症。 病案举隅 张某,28岁。结婚2年未育。左侧精索静脉Ⅱ度曲张。常规:精子密度570万/m1,存活率2%。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服药1月后精子存活率40%。又守上方加减连服4月,精子密度4800万/m1,存活率75%。1个月后其妻受孕。 资料来源 陈国兴.新中医,1991,23(9):39 评 按 用本方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所致不育症38例。显效(症状消失,常规正常或女方受孕)14例;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常规有进步但未达正常)18例;无效(症状及常规均无改善)6例。总有效率83.5%。本方重用黄芪以提升肝气,辅以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养肝活血,用地龙、路路通疏通络脉,加枸杞子、车前子补肾填精,促进睾丸生精功能。全方具有活血通络、补肾填精之功效。

升阳的食物?


一般健康的身体是阴阳平衡的一种状态,其实我们生活中是很难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的,尤其是女性,很多女性在冬季都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冬季大多数人是通过外界的物体来取暖的,其实如果过度的依赖外界的物体来取暖是很容易造成呼吸道方面疾病的,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吃一些补充阳气的食物,那升阳的食物有哪些呢?

升阳的食物有哪些呢?

1.阳气来源

在中医看来阳气的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先天性的,来自于是父母赋予的,先天阳气不足就容易体弱多病。其二是后天从食物中吸收的,是水谷精气转化而来,也是我们今天提到的如何通过食补升阳。而人体的阳气主要来自于肾,肾主阳气的收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到要补肾的原因。

2.阳气的作用

阳气主管着人体的生殖、发育、生长、衰老和死亡,所以人的正常生活全部依赖阳气的支撑,这也是为什么有“得阳者生,失阳者亡”这样说法的原因。

首先,阳气不足的人容易生病,阳气具有卫外和固密的作用。简单的理解阳气具有抵御疾病的作用。如果阳气不足,那么疾病就容易入侵。

其次,阳气具有暖阳的作用。可以温煦和温养人体,从而让人不怕寒冷。女属阴,容易阳气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女性容易手脚冰冷的原因。

再有,阳气还有气化推动的作用。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如果阳气不足,那么就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的现象,气血不通则会出现疼痛和疾病。

二、升阳食谱

1.韭菜羊肉饺子

第一步需要的食材,韭菜、羊肉、五花肉、盐、食用油、料酒、胡椒粉、生姜、鸡精等。

升阳食谱韭菜羊肉饺子第二步处理食材,将韭菜洗净,放在通风口风干水汽,然后切成末。羊肉和五花肉一同都剁成泥,在剁的过程中可以加入料酒、食盐和生姜。

第三步包饺子,将韭菜末和羊肉、猪肉放在一起,加入油、食盐、鸡精、胡椒粉等拌匀,然后包饺子就可以了。

升阳的中药方剂

1、藿香、紫苏、白芷、桔梗、陈皮、厚朴、大腹皮、半夏、白术、茯苓、甘草。作丸剂、散剂、合剂及汤剂均可。

2、黄连、山栀、厚朴、制半夏、石菖蒲、香豉、芦根。水煎服,一日1剂,重证一日2剂,4小时1服。

3、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上?咀,每服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4、黄芪30~50克,党参30克或人参15克,白术30克,枳壳、葛根各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8克,升麻、防风各9克,水煎服。

阳火


阳热之火火阳,故名。

①指人体之阳气。《素问六元正纪论》: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替其阳火。

②指心火。详该条。

词目:心火

拼音: xīn huǒ

基本解释:

1.指内心激动、愤怒等反应激烈的情绪。

2.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3.星名。即心宿。

详细解释

1. 指内心激动、愤怒等反应激烈的情绪。

唐白居易《感春》诗: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长姐儿﹞登时心火上攻,急了个红头涨脸。

叶紫《丰收》八:他举着血红的眼睛,望了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 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

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心火。

南朝齐褚澄 《褚氏遗书平脉》:女子尺脉常强,心火盛也。

宋苏辙 《龙川略志》卷二:三焦分布人体中,有上中下之异,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骸;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入命门之府,输写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思虑多则心火上炎,火炎则肾水下涸,心肾不交,人理绝矣。

3. 星名。即心宿。《晋书孙惠传》:夫心火倾移,丧乱可必。

中医名词

①生理学名词。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②病证名。心热火旺的病变。有虚火、实火之分。

③推拿部位名。见心经条。

主要表现

心火就会心悸失眠、心烦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降火食方

吃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西洋参泡水喝

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西洋参作为补气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西洋参有抗疲劳、抗氧化、抗应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另外,对糖尿病患者还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③指阳热亢盛,见于温病。详气分病条。

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简介

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历史

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突破。

金代刘河间率先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的观点,并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明代王履《医经溯洄集》进一步把温病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法上与伤寒明确区分,指出:温病不得和伤寒混称,其治法以清里热为主。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无论老幼强弱,触者即病;受邪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治疗则以疏利为主。这些认识对于温病学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有着极大的影响。迨至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和方法,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和伤寒的区别,把温病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丰富了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后来吴鞠通又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并制定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对诸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以及肺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及温病治法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在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面,成绩尤为突出。

分类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① 新感温病。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② 伏邪温病。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如春温、伏暑。

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

按病症性质分

按是否兼湿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这两类温病一般仅在卫分和气分阶段的证治不同,如若湿邪化燥同温热类温病并无区别。

① 温热类。初起一般表现为肺卫证候(暑温除外),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起病急,传变较快。如风温、春温、暑温、秋温、温毒等。这类温病在其病程中,虽可有夹湿或夹痰,但兼夹证候不是主要方面,不会因此而改变疾病的基本属性。

② 湿热类。初起以湿热氤氲为主,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耗损阳气。如湿温、伏暑。

病症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独特的辨证纲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概括了温病的病理、病证、病程变化,临床主要意义是:

① 归纳了病变过程中出现的4种证候类型,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属表,病情较轻;气分证为温邪由表入里,邪势炽盛;营、血分证是邪热深入,阴血耗损、心神受病的严重阶段。

② 概括了温病过程中病邪的传变和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温病的传变,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由卫入气,再入营血。也有卫分病不久,即见营分证,所谓逆传心包;但也有初病即见里证,传变自里而达外,表现为气分证或营分证;也有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

三焦辨证

以三焦为纲,在临床上归纳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证候类型,以及三焦病邪传变所涉及的主要脏腑。邪在上焦为温病初起,病变主要在肺,属卫分或气分范围。若逆传则邪可入心包,属营分或血分范围;邪在中焦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病变主要在胃、肠、脾、胆等,属气分范围;邪在下焦为温病之末期,病变侧重在肝、肾,多为血分范围。传变的一般情况是始上焦,终下焦,但也有一病即见中、下焦病证者。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反映卫、气、营、血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温热类温病;而三焦辨证,主要是揭示脏腑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湿热类温病。此外,就温邪传变而言,卫气营血传变是横向的传变,为温病由外至内的四个传变阶段,病情由轻到重,层次由浅至深;三焦传变则是由上至下的纵向传变。两种辨证方法的侧重面,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相互取代。但三焦辨证所揭示的脏腑病变部位,超越不出卫气营血所反映的病变层次和范围。故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和补充。

治法

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解表法 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 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

化湿法 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

通下法 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

开窍法 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

熄风法 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

清营凉血法 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

滋阴法 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共同之处

① 致病因素相同,其发病均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

② 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凡温热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温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春季以风温为主,夏季则以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的发生还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致。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等地区多见瘴疟为患,则是一例。

③ 温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按卫气营血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犯卫分 ,进而传入气分,气分之邪不解则传入营分,再不解则深入血分。按三焦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在上焦肺卫,进而中焦阳明或逆传心包,后期则伤及下焦肝肾之阴。

④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温病的具体治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邪、保津养阴。温病的预后与津伤阴亏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传变有关。

医源世界

温病 ,病名。

① 多指温热病之泛称。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温病具有起病急,热势甚,传变快,易于伤津化燥伤津的特点。当按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法辨证论治。分别选用(或合用)解表、疏卫、清气、凉营、凉血、和解、育阴生津、通下、开窍、息风、回阳固脱、通下等法。温热病大致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温、冬温、秋燥、温毒、伏气温病、温疟、晚发。详见有关各条。

② 指广义伤寒中的。《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参见有关条目。

③ 指夏至以前发病之温热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为后世伏气温病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见伏气温病条。

升阳燥湿的苍升茶


肺气肿的症状,不少人都听说过。治疗肺气肿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搭配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中也要多多注意。可以喝些药茶帮助调理身体,这里推荐苍升茶给大家,苍升茶的功效是升阳燥湿的,对治疗肺气肿有辅助作用。来看苍升茶的用法!

原料

苍术5g、升麻3g、绿茶3g。

用法

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

升阳燥湿。

用途

内脏下垂、低血钾症、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之消化不良症。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按其发病原因肺气肿有如下几种类型: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旁间隔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

病因

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吸烟、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引起细支气管炎症,管腔狭窄或阻塞。吸气时细支气管管腔扩张,空气进入肺泡;呼气时管腔缩小,空气滞留,肺泡内压不断增高,导致肺泡过度膨胀甚至破裂。

细支气管周围的辐射状牵引力损失,使细支气管收缩,致管腔变狭。肺血管内膜增厚,肺泡壁血供减少,肺泡弹性减弱等,助长膨胀的肺泡破裂。在感染等情况下,体内蛋白酶活性增高。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减弱,故更易发生肺气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症状轻重视肺气肿程度而定。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肺气肿进展,呼吸困难程度随之加重,以至稍一活动甚或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患者感到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上腹胀满。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典型肺气肿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脏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下移,呼吸音减低,有时可听到干、湿啰音,心音低远。

检查

1.X线检查

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

2.心电图检查

一般无异常,有时可呈肢导低电压。

3.呼吸功能检查

对诊断阻塞性肺气肿有重要意义,残气量/肺总量比40%。

4.血液气体分析

如出现明显缺氧二氧化碳滞留时,则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并可出现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pH值降低。

5.血液和痰液检查

一般无异常。

结语:有关苍升茶的功效和用法等问题,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苍升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苍升茶能帮助我们治疗肺气肿、肺心病等症状。有关肺气肿的病因还有临床表现等问题,上述也有所提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升阳顺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升阳顺气汤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升阳顺气汤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别名】强胃汤(《脾胃论》卷下)。

【处方】黄耆30克 半夏9克(汤洗七次)草豆蔻6克 神曲(炒)4.5克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陈皮各3克 甘草(炙)黄柏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畏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内外伤辨》卷上

看完上面的对于升阳顺气汤的相关描述后,大家是否感觉到了我们传统医学的伟大和神秘?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

升阳除湿汤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除湿汤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一下。

【别名】调经升麻除湿汤(《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当归(酒洗)独活各1.5克 蔓荆子2.1克 防风 炙甘草 升麻 藁本各3克 柴胡 羌活 苍术 黄耆各4.5克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勿令作末,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妇人饮食劳倦,心火乘脾,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其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

【用法用量】用水9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待少时,以早饭压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苍术3克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 泽泻 猪苓各1.5克 炙甘草 陈皮 麦蘖面各0.9克

【功能主治】治脾虚湿盛,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少,四肢困倦。

【用法用量】上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通过本文,相信你学到更多的升阳除湿汤食用方法了吧!升阳除湿汤可以增强我们身体的抵抗力,调理各个系统的机能,了解了升阳除湿汤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试一试。

补气升阳和中汤怎么做?


现在大多数人都讲养生,中药养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款中药汤,名字如标题叫补气升阳和中汤。中药可谓是良药苦口,专治各种疾病。关于中药熬制和服用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不注意这些服用中药也就没有起到养生的作用。现在小编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补气升阳和中汤的做法还有疗效。

【药物组成】生甘草1钱,酒黄柏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升麻1钱,柴胡1钱,苍术1钱5分,草豆蔻仁1钱5分,橘皮2钱,当归身2钱,白术2钱,白芍药3钱,人参3钱,佛耳草4钱,炙甘草4钱,黄耆5钱。

【方剂主治】风热下陷,阳气不行,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昏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服。

一般来讲,上午9时和下午3时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找来的补气升阳和中汤的做法还有疗效的资料。相信大家也看到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还有没曾在意过的细节吧,现在小编为大家提醒过,大家以后在熬制和服用补气升阳和中汤的时候要多加注意。服用完补气升阳和中汤,可以吃一点稀饭或者喝热水,这样能帮助药效发挥。

升阳举经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药物,升阳举经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方剂,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项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肉桂(去皮,盛夏不用)白芍药 红花各1.5克 细辛1.8克 人参 熟地黄 川芎各3克 独活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炙甘草各5克 羌活 藁本 防风各6克 白术 当归 黄耆 柴胡各9克 桃仁(汤浸,去皮、尖)10个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属气血俱脱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以上就是对于升阳举经汤的一些介绍,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等的不尽相同,同一种方剂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服用,不要盲目跟风。

加味升阳散火汤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