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医药人才 发展新中国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养生。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培养中医药人才 发展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经过一些曲折的历程,但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指引下,排除多种干扰,不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工作的领导,中医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中医药在我国卫生工作中持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中医药统一管理体制已经确立并不断完善,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不断扩大充实,中医特色更加突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中医药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1994年底,全国已有中医医院2552所,床位23万张,高等中医药院和民族医药院校32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中医药研究机构77所,中药生产企业910余家,中药经营企业3万余个,完成中药产值165亿元,中药销售总值224.6亿元。全国中医药人员已逾百万。基本形成了布局相对合理,学科方类比较齐全,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和规模生产的新兴中药企业及复盖全国的中药经营网络。
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我国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医疗、教学和技术合作关系,中药贸易已发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在我国建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已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3000多名针灸人员。1987年以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气功学会先后在我国成立,这是最早把总部设在我国并由我国担任第一届主席的两个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积极向世界各国介绍和推广中医药,并已建议各国对43种疾病采用针灸疗法。到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药的占第一位,我国派出的专家学者中,中医药方面也是很受欢迎的。中医药正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新中国的中医工作,建国初到80年代是由卫生部主管。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负责管理中医工作,在此基础上,1988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中药统一管理起来。这种管理体制更加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中医工作的主要开展情况包括中医医疗工作,中医药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
中医医疗工作主要是通过中医医院进行的。另有少数中医门诊部和极少数中医个体开业。中医医院始建于50年代中期,到1960年,已有中医医院339所,病床14199张,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医医院一般都规模小,人员少,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特别是办院方向不很明确,没有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为了总结经验,加强中医医院工作,1982年,卫生部在湖南衡阳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工作会议,重点解决了办院方向问题。明确要求,中医医院必须突出中医药特色,并将其作为一切中医机构的根本方向。为适应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要求逐步实现县县都有中医医院,少数民族地区设民族医医院。
中医药特色体现在许多方面,最根本的是要遵循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并努力发掘中医药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医医院在诊断、治疗、护理、用药、人员构成、管理方法上,都要以中医药为主,并积极吸收和采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互相配合,提高医疗效果。
衡阳会议以后,中医医院有了较大发展。作为中医药特色的急症和专科专病建设也有所加强。8.5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医院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以中医医院分级管理为基础,以示范中医医院建设为龙头,急症防治、专科专病建设为学术发展的突破口,使中医医院建设,跨上了新的台阶。
yS630.Com相关推荐
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制 有利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医药传统是世界医林之瑰宝,也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昨日,十八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目前我国的医保体制不能走西方的路子,要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能够负担、财政可持续保证的,中西医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保服务的中坚力量
王国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次十八大报告中涉及到中医药的部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支持和推动,其必将促进中医药对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保护作用。他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制,不能走西方的路子,一定要走一条政府承受得了、群众支付得起、政府能够持续保障的,以预防为主、中西医都能够发挥作用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认为,中医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这应该被称做中国特色模式。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已经达到95%以上,政府为此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得以显现。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保证健康为全体人民所共识。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道路,建立中医服务模式是大势所趋。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对此持相同观点,他向记者表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体系,但是并没有高低对错之分。
传统的中医药讲究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作为前提,强调平衡折中。
近年来,在人们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和资源严重问题的过程中,回归自然的趋势日益显现,渐入人心,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契机。
中医存废之争 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
近现代历史上中医存废之争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药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虽然仍在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却失去历史上一统天下的优越感。在医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崇新排旧的倾向,著名中医何廉臣曾评价说:现在政府及各社会渐有扬西抑中之概,故东西接踵而至,留学欧美日本医科之学生源源回国,将来新旧激战,必然之势,政府已有整顿太医院改用西医之说,中医汲汲可危已可概见。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大力推行西方医学。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1月颁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医学科目48种,药学科目31种,均无中医药学内容,完全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由此引发了中医药界争取教育合法化的抗争,各地舆论反应强烈。1913年,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中医药学仍被排斥在国家正规教育之外。
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成立。在192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及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要求在全国禁止中医中药开业,禁止中医办医院、办学校,取缔中医书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迅速在全国引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废止请愿运动。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政府反中医药的基本政策却没有改变。
1933年6月,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委员石瑛等人提出制订《中医条例》(草案),但是行政院长汪精卫却反对该提案,认为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致使该提案被压制两年之久。直到1935年,经过冯玉祥等人的再次呼吁,《中医条例》才于1936年1月颁布。但是,《中医条例》中仍然存在许多歧视、排斥中医药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的发展问题。
抗战胜利后,在抗战中曾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药学受压迫的状况仍无改观。各省的救济物资不发给中医药业;一批中医学校被勒令停办;卫生行政会议决议严禁中医使用西药;设立审查国医资格委员会,在不公正的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无法继续营业;规定中医大夫一律称医士不得再称医师,种种限制中医药发展的手段,不一而足。
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事业一直处于备受政府歧视和排斥的地位,中西医之间的隔阂、重西抑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之所以会对中医药学是否属于科学,该不该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社会大争论,是因为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直积贫积弱,一批具有西学背景、崇尚科学的医生、知识分子和执政者认为中医药学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封建医药,为了彻底地否定旧传统、旧文化,就应该否定、批判中医药学,并通过在学校体制、国家医疗体制等领域驱除中医药学的影响和作用来达到让中医药学逐渐消亡并为西医所取代的目的。但历史却证明,这些做法超越了时代和传统,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从而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泥淖。其直接后果就是压制了中医药学的健康、良性发展,延滞了国家卫生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影响了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
如何使我国众多骨质疏松患者的防治得到更好效果?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朱敏讲述了中医药如何防治骨质疏松。
一是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有周身骨痛、骨骼变形、腰膝酸软、筋脉拘急、消瘦憔悴、步履蹒跚、发落齿摇、耳鸣耳聋等证候的肾精不足者,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有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衰萎、活动不利、夜尿增多、少气懒言、肠鸣腹痛、便溏泄泻、舌淡胖苔白或水滑、脉弦沉无力或迟细的脾肾气虚者,治以补益脾肾,方用右归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但患者不可自行买药服用,要请中医师辨证开方。
二是外用止痛药方。取防风、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续断、狗脊各100克,红花60克,川椒60克,共研细未,每次取50克-100克以醋调后装纱布袋敷于骨痛处,并在药袋上加用热水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疗程30天,用于骨质疏松疼痛者。
三是中成药应用。可用济生肾气丸,每日7.5克,疗程为半年,对腰背疼痛、日常生活障碍均可改善,老年骨质疏松者可长期服用。
从年轻人起做好中医药事业
导读:中医中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产业,但近些年来我国医疗行业慢慢地西化。要怎样去做好中医药事业呢?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取决于许多因素。曾经有人说,中医药事业很可能毁在中药上。因为,环境污染、炮制弄虚作假、市场囤积居奇等因素,使中药逐步失去了优势。
另外,中药服药方式越来越与年轻人生活方式不合拍。而年轻人是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他们的态度决定着中医药的命运,这难道不值得中医人思考吗?
目前,不少医院采取了改进措施,如有的实施中药小包装方便患者取药,减少等候时间;有的实行中药代煎业务,方便患者;还有的中医院积极探讨膏方等新剂型,效果不错。然而,远没有达到患者的要求。
一是应把中医药服务作为重点,大大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探索代煎送药便利化服务或平价提供煎药器皿;鼓励实行膏方剂型等新方法。
二是逐步改变患者的消费态度,积极主动引导患者认识和接受中医药。
三是要在不同的媒体,大力宣传中医药的文化优势、效果优势、疾病优势、安全优势、调养优势等。稳定中老年人群,争取年轻患者。
四是强化中医药宣传的载体和平台建设,让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课堂,让中医药深入人心,扎根青少年。
中医药膳 美容良方
养生导读: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自古以来女性对美容就很重视,在古代,女人已经善用胭脂水粉,在现代,各类化妆品也已层出不穷,但是化妆并不能起到预想中的靓丽容颜,而中医药膳却可以很好的帮助女性调理肌肤,让肌肤永葆靓丽,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中医药膳的美容良方。
美容药膳一:桃仁百合燕麦粥
材料:桃仁15克、百合30克、燕麦片50克。
做法:将核桃炒熟之后,磨成粉状,然后和百合、麦片一起煮成粥食用即可。
桃仁百合燕麦粥可以作为日常的三餐食用,有养阴活血之功效。
美容药膳二:菊花猪肝汤
材料:猪肝500克、清汤1000克、鸡蛋3个、鲜菊花10克。
做法:将猪肝清洗干净,切开两半,将里面的筋膜等都去除干净,然后用刀背砸成泥状,加入加入适量的鲜汤和鸡蛋清、料酒等调味品,充分的搅拌均匀之后,放在一个容器里,隔水蒸熟。蒸煮的过程中,在撒上一些新鲜的菊花。猪肝蒸煮熟透之后,将其余的清汤和调料烧开之后,调好,浇进放有猪肝的容器内,即可。
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调理血脉的作用。菊花与猪肝相配成汤菜,有滋养肝血,养颜明目的功效。
美容药膳三:清脑羹
材料:干银耳、杜仲各50克,冰糖250克。
做法:
1、将杜仲洗净,加水煎熬。大火煮开小火慢炖,取汁备用。
2、干银耳用温水发透,然后挑去杂质,揉碎,淘洗干净。
3、锅内放入杜仲药汁与银耳,杜仲干净杂质在旺火上烧沸后,移到文火上久熬,直到银耳熟烂,最后再放冰糖。
功效:滋补肝肾,补养气血。
温馨提示:杜仲是补阳药物,药性温热,补益力强,有可能会伤阴。杜仲药性可能口干舌燥,小便赤黄的燥热体质的MM,应避免或者小心小心燥热避免食用。
美容药膳四:生地炖鸭蛋
材料:生地20克、鸭蛋1至2个。
做法:
1、将鸭蛋的外壳洗净,跟生地一起加水小火炖。
2、煮熟后捞出鸭蛋去壳,再放入汤水中再中炖20分钟3、放入适量冰糖调味,,每日1次或是每周2至3次。
功效:熬夜后往往会出现口燥咽干、牙龈肿痛的情况,而如果你想熬夜后第二天起来还保持着甜美的声线及生动笑容,这道糖水就很适合。生地本身就有滋阴之功效,长期使用对美颜有一定的效果。
盛夏尝鲜中医药浴
中药浴是根据中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中药浴操作简单、廉价无毒副作用,便于患者实施自我药疗。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意思是说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的人,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可使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但在中药浴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药浴前必须先洁身,浴后立即用温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
●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9℃-45℃的药浴温度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患者;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者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的药浴温度适用于急性扭挫伤患者。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若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床上,喝些白开水或糖水,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有出血倾向者、老年人、儿童慎用39℃以上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的药浴为宜,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药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期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
中医药治病有哪些
能够有治病功效的药物有很多种,中药的类型在中医上也是很多的,很多人看病的时候都会选择用中药来看病感觉这样看病的效果好些要好些,而用中医来看病的话也是断根治本的,对人们来说这样的治疗方法才是最正规的治疗,有是最科学的治疗,重要治病的药物也是千奇百种的,那么中医治病到底有哪些?
解表药:细辛 桂枝 防风 羌活 蔓荆子 葛根 柴胡 炒牛蒡子 蝉衣 荆芥 薄荷 桑叶 菊花 升麻
清热药:金银花 连翘 黄芩 黄柏 黄连 虎杖 栀子 重楼 柴胡 板蓝根 蒲公英 地骨皮 知母 生地黄 玄参 胖大海 大血藤 赤芍 白头翁 牡丹皮
化痰止咳平喘药:炙麻黄 制半夏 川贝 浙贝 杏仁 炒苏子 炒莱菔子 炙百部 前胡 白前 桑白皮 葶苈子 炙紫菀 炙冬花 鱼腥草 炒白芥子 桔梗 浮海石 制远志
平肝熄风药:天麻 勾藤 炒僵蚕 炒地龙 蜈蚣 全蝎
祛风湿药:羌活 独活 木瓜 威灵仙 仙灵脾 海风藤 青风藤 制狗脊 骨碎补 防风 虎杖 香加皮 稀莶草 秦艽 鸡血藤 忍冬藤 续断 槲寄生 制南星 制川乌 制草乌 泽兰
活血化瘀药:当归 川芎 制元胡 郁金 丹参 桃仁 红花 炒地必虫 怀牛膝 川牛膝 制乳香 制没药 炙甲片 牡丹皮
行气药:陈皮 木香 炒枳壳 制香附 姜黄 制元胡
止血药:白及 茜草 蒲黄炭
芳香化湿药:藿香 佩兰壳 砂仁 炒苍术 制川朴
消食药:炙鸡金 炒莱菔子
利水渗湿药:茯苓 泽泻 茵陈 炒车前子 米仁 金钱草 扁蓄 瞿麦 滑石 海金沙
安神药:炒酸枣仁 制远志 制五味子
补虚药:紫河车粉 鹿角片 炒杜仲 制山茱萸 枸杞子 党参 炒白术 黄芪 甘草 当归 炒白芍 熟地黄 麦冬 北沙参
泻下药:生大黄 火麻仁 郁李仁 大戟 牵牛子 甘遂 芒硝
中药检测
要进行中药化学成分结构检测,首先要保证样品的纯度,如果被测样品达不到一定纯度,则无法鉴定结构式。鉴定结构式采用的方法有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等)、波谱法等。波谱法是非常准确的先进方法,包括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法(H-NMR、C-NMR)、质谱法(MS)等。
如果被测成分是已知化合物,在确定纯度后,不必作很多鉴定工作,选择其中几种即可。如果能得到已知物的标准品或对照品,将被测定成分和标准品进行色谱分析(TLC或HpLC),Rf值或保留时间一致,混熔点不下降,红外光谱完全一致,分子量一致,就可说明被测成分和对照品一致。如果得不到标准品,则和文献中已知物的红外光谱(最好是已知物图谱)、质谱数据进行对照,有时还需和已知物的NMR谱数据进行对照,如果一致则说明被测成分和文献报道成分一致。
如果被测成分为未知物,则要作很多工作。对未知成分的结构测定,也要注意文献工作,注意该中药的来源,注意同种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情况,收集信息,对结构鉴定很有益处。未知物的鉴定基本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全新结构的化合物,一种是基本骨架已知,而只是取代基种类不同或位置不同,对后一种情况。
以上我们介绍了关于这个中医药物治病的各种药材,这些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是很不错的,这些中药都是需要煎煮的,熬制中药的时候是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的,在熬制的过程中先用大火,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的熬制,这样药物的效果才会熬制得更好,药效也会更加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