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老人重陷空巢引发的养老思考

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正确有效的不同人群的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编辑了“节后老人重陷空巢引发的养老思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团圆的日子总是过得挺快,转眼间,回家探望老人的子女们纷纷开始打点行装了。不少老人又要恢复到节前的空巢状态,期盼下一次团聚。鞭炮声的回响里,一个话题挥之不去:当我们不在身边,年事渐高的父母,怎么照顾?

对全国无数空巢老人而言,春节最大的盼望就是能与子女团聚,尽享天伦之乐,亲情之暖。但假期毕竟太短暂,当子女为了自己的工作、事业和前途再次打点行囊,各奔东西,老人们又将陷入空巢的状态,也陷入了对下一次团聚的漫长等待。

这无疑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当我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当我们的父母日渐老去,年事渐高,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谁来对他们承担起物质赡养尤其是精神赡养的责任?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亟待解决。yS630.Com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儿女能够回到父母身边工作和生活,或者是儿女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养老。但这是需要很多先决条件的,比如子女能够在父母身边找到合适的工作,比如父母能够适应儿女那里的水土、气候、生活等等。实际上,能够做到这些的,终究还是少数。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父母养老的问题,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在保证子女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同时,还应该另觅他途。借鉴全国一些地区的探索经验,现在比较实际可行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虚拟养老、民办养老以及邻里互助养老等几种方式。这几种养老方式各有短长,各具优势,只要发展得好,在中国养老事业上是大有可为的。

所谓的居家虚拟养老,就是把有养老需要的老人纳入一所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由当地政府、社区出面,在老人和社会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信息沟通平台,为居家老人在医疗、饮食、日常护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上门服务。这种新的养老模式,优点在于节省了建设固定养老机构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减轻老人们自身的经济负担。

而民办养老就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兴办社会养老机构,为那些子女无法陪伴身边的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虽然民办养老机构可以部分承担起本该儿女们承担的责任,但因为多数老人经济能力有限,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民办养老机构可能不堪重负,因此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在土地、税收、各种管理费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照顾才行。

当然了,可以选择的养老方式,绝对不仅仅以上两种。各地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资源,选择不同的方式发展养老事业,照顾空巢老人。给他们一个幸福、安康,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足的老年,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ys630.COm精选阅读

各国妙招守护空巢老人


埃菲社报道,来自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未来10年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5岁以下儿童人数,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发生意外后,可能很久都无人知晓。如何知道他们的安全状况,全球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好办法。

日本:每天监测用水量从明年3月起,东京水道局将推出一项每天用电子邮件向儿女发送独居老人用水信息的服务,以方便晚辈通过用水情况了解父母是否健康安全。这一服务首先要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电子指示器,记录老人每小时的用水量,之后将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指定的手机。儿女可选择了解老人每天某一时段用水的情况,如做饭或洗澡的时间,以便了解是否一切如常。

英国:老人都戴摔倒监测器英国推出了摔倒监测器和漫水监测器。老人只要把摔倒监测器别在皮带上,一旦摔倒,监测器的平衡被打破,它就会自动向呼叫中心报警。漫水监测器则放在浴室或厨房内,一旦地面湿滑,它就会发出警报,然后由最近的社区人员来提供帮助。

瑞士:配备全套电子保姆瑞士的很多社区都配备了全科医生和护理工,社区还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替部分独居的老人安装24小时智能闭路电视监管摄像头、对讲机。一旦老人按下对讲机上的报警钮,即使老人无法说话,值班员也可查找到老人的门牌号码。独居老人外出活动时,社区还为他们准备了随身携带的全球定位系统,老人出现意外时,几分钟内救援人员就会找到老人。社区还为自理能力稍强的独居老人配备了3G手机。这些电子辅助求救装置被形象地称呼为电子保姆。

预测美国人口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40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3亿。从比例上看,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比例较高,但发展中国家正在迎头赶上。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到2040年时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8.3%提高到22.6%。人口出生率很低的发达国家受老龄化的威胁最为严重。在南非,低出生率将与艾滋病造成的高死亡率产生共振,到2040年该国人口预计将减少800万。

影响老龄化加速将减少劳动力资源,增加各国的退休金和医疗成本,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

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


以前,养个儿子叫狗子,现在养只狗儿叫儿子……相声演员姜昆曾在春晚上表演的这个相声,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道出了现在很多空巢老人无以言表的孤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聊天靠电话,相伴有只狗。”这四句话,为目前众多的空巢老人做了个真实的“素描”。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3.16万,占全市人口的12.17%,且以每年2万人左右的趋势递增。这些老人中,有近四成是空巢老人。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其中不少空巢老人选择了饲养宠物相伴,并不同程度患上了宠物依赖症。这“症”虽然不是病,但却让不少空巢老人为之操透了心、伤了身。

“这是典型的"宠物依赖症"的表现。”南宁市索菲宠物诊所所长、宠物医师冯明立即一语道破。他说,在日常生活中,类似陈爷爷、王奶奶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几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们逐步成家、出外求学,靠养宠物来排解寂寞的“空巢户”越来越多。在冯明的宠物诊所里,宠物主人因为找不到宠物或是因为宠物生病、宠物老死,而伤心、生病,甚至当场嚎啕大哭的场景时有发生。

冯明回忆说,去年,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多次抱着他的“斗牛”犬来治疗,这只斗牛犬当时已经13岁,相当于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冯明一检查发现,这只老狗患了肿瘤,没法根治。于是,他好心建议老人放弃。但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后来竟然花了近万元,将狗带到广州,给狗动手术。后来,那只狗病死了,这位老人变得神情恍惚,几近晕倒。

据了解,宠物依赖症是指部分宠物主人因为内心空虚、寂寞等原因,将感情过多倾注到所饲养的宠物身上的一种“代偿行为”。有关专家指出,因为饲养宠物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者因为饲养宠物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更有甚者,一旦离开了宠物就会出现抑郁、忧郁,甚至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宠物依赖症的表现。据有关人士估计,南宁市约有7%的宠物饲养者不同程度患有宠物依赖症,这类人群以空巢老人为主。

在谈到宠物依赖症时,现年75岁的离休干部刘老伯说,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想找个能倾诉、能说话的对象,但儿女们大都在忙自己的事,无法时刻待在身边,于是,不少老人只能将交流和倾诉的欲望转移到自家宠物的身上。对像他这样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宠物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依赖症,还不如说是一种寂寞。

摆脱依赖,子女、社会有责任

就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这种现象,中华行为医学会全国常委广西分会副会长、心理学教授王翔南分析说,中国目前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相关的“老年人问题”“空巢户问题”将成为一系列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关注。

王翔南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的老年人已经从“生理需求、温饱需求”升级到现在的“社交、感情、自尊、自我实现”等更高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里,社交和感情需求是老年人最急需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社会对老年人的这一情感需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社交场所少,目前,在大街小巷里,到处可见小孩的书画班、兴趣班、众多的培训机构等等,但因为大多商家感觉老人的钱不好赚、经营老人场所利润不大等原因,而鲜有人开设适合老年人社交的“书画班、兴趣班”等。而政府开设的老年大学等场所,因为有一定的局限,一些老人只能在门外徘徊。

王翔南进一步分析说,社会硬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人们只得在别的途径寻找需求。而狗等宠物,因为能通一定的人性,又可以随时相伴,因此便成了不少空巢老人的首选。而空巢老人因为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慢等原因,容易把所有的心血和感情放在这些陪同他们多日的“宝贝”身上,宠物依赖症由此也特别眷顾这些空巢老人。在外地,曾有一位老人因为接受不了宠物老死,而上吊自杀。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杜绝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呢?王翔南认为,一是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和关注现代老年人的“高级需求”,为他们多创造适合老年人社交的、收费低、安全有保障的场所。政府等职能部门更要把“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场所”作为福利事业来抓,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义工等为老人服务;二是空巢老人的子女、亲人、家属等,要适当把爱往“上”传递,多和老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不要一味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就够了,而要多鼓励和带老人出门走亲访友,有意识地为老人寻找一个适合的社交圈等;再次,心理工作者也要多给空巢老人进行义务的心理疏导,多给老人提供陪聊、老年人心理咨询等义务服务。

王翔南说,老人可以空巢但不能“空心”,除了政府、社会、家庭等众多部门要给予他们关爱外,老人们也应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孤独、空虚的心理,乐观地面对人生,可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运动、养花养鸟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还可以广交朋友,主动与人沟通,以排遣孤独感与失落感。

空巢老人易出现心理问题


“空巢家庭”是指当老年人的子女因上学、结婚、工作等原因居住他处,家中只剩老人夫妇或一位老人时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老人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首先,对于刚出现孩子长大外出居住的家庭,老年夫妇会出现适应障碍。其次,分离就要思念,有的老人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笔者曾见一孩子外出上大学的家庭中,母亲一连数月一想到孩子就食不知味、睡不合眼、坐立不安、烦从中来,想去做孩子陪读。再者,孩子是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夫妻有了矛盾,不看僧面看佛面,孩子一声吼,老人都消了气。而孩子外出,没了粘合剂,夫妻矛盾逐渐激化。第四,不少老人一人在家,或整日夫妻相对,孤独、抑郁、被抛弃感油然而生。最后,老人有了实际困难,如有病、生活有困难时确实无能为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以及部分独生子女的家长渐渐步入老年前期,“空巢家庭”的问题日渐突出,值得全社会关注。首先,对于适应障碍,有一个从否定期到抑郁期,再到适应期的过程,这时要学会用工作、学习、娱乐、外出社交等活动抵消这个过程的负面影响,如抑郁期延续太长,自己又不能克服,则应及时就诊于心理门诊。对分离焦虑、孤独感、抑郁、被抛弃感的出现也可用此原则。作为老人的孩子们,一首《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中已道尽孝心所在,亲情重于寄钱寄物。落实社区工作也是解决“空巢家庭”的重要方面。最后切记:老年人不只是社会负担的代称,自强自立永远是老人们的坚强信条。


干预空巢老人心理危机


在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后,老人们会无法适应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面对“空巢”时,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进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个人价值丧失、更加闭塞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

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那么如何有效干预“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使老人们安度晚年呢?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书法、美术、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还可以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既可以得到一些陶冶情操的训练,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能广交朋友,与社会的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子女离家并不等于切断了与父母的关系,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夫妇之间在子女离家后,更应注意相互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不因子女的暂时回归而改变,以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

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

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患较严重“空巢综合症”的老人,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贻误病情。

破解空巢老人情感密码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许多老人在过年过节时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可一旦节日过去,子孙儿女各自返回自己的爱巢,从满院欢腾到寂寥无人的转变让“空巢老人”情绪失落,心情不畅,郁郁寡欢,“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针对这种现象,单县北城办事处党委创新机制,积极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空巢”老人郁闷的心撑起一片晴空。单县北城办事处是这样——

娱乐活动有场所

春节期间,一些空巢老人的子女陆续回家团圆,和老人、孩子们一起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让老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满足,幸福之感洋溢在饱经风霜的面孔上,每条皱纹都绽放着笑容。可是,这种快乐转瞬即逝,子女们春节过后就会重返他乡去打工,这让老人一下子又回到了孤寂的生活里,老夫老妻相对无语,默默厮守,心情低落。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单身老人,只能面对四壁,暗自垂泪。为了让老人精神上得到欢愉,北城办事处老龄办、文化站、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为空巢老人献爱心”活动,号召各村两委及时伸出温暖之手,一起来关爱老人,让老人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健身广场、棋牌室里陶冶情操。在北城社区,村里专门为老人设立了老年活动室,里面聚集了很多老人,他们或者下棋,或者打扑克,或者聊天,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精神愉悦,让空巢老人心里不再空虚和寂寞,切实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自寻其乐驱寂寞

很多空巢老人不会自我调节心态,感觉子女离开自己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这种想法让他们精神萎靡,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现实生活中,老人自己不仅要老有所乐,还要老有所为,走出家门自己寻找快乐,不能一扇门就关掉了所有的幸福。同龄的老人,在一起遛遛弯,聊聊天,下下棋,同样其乐融融。从心态上自立是老人快乐的根本,不要把所有的快乐都维系在子女身上,积极转变心态,从小家走出来,为自己找事做,在社会中实现另一份价值,依然是“夕阳红霞多绚烂”。北城办事处北城社区的老人范文魁,子女成家立业不在身边,他主动调整空虚的心态,写了很多诗歌,如《单县颂》、《单县快速发展有感》等,他感觉到自我价值再一次得到社会的认可,心里非常高兴,精神很好。

社会团体乐陶陶

为了多方面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北城办事处成立了多个社会团体,让老人积极参加,夕阳红艺术表演团是其中的代表,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热衷于曲艺,他们聚在一起,弹、拉、逗、唱,自娱自乐。县文体局、北城办事处党委免费赠送给他们价值2万余元的乐器设备,让他们“老有所乐”。老人有爱好,子女们都非常支持,既解除了子女在外对老人的挂念,也让老人心里高兴,精神上不再空虚和寂寞,一举双得。不仅如此,该办事处还积极把有爱好的老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每天进行锻炼,不仅让老人们达到了身体健康,也让他们从精神上感到满足。特别是一些爱好书法的老人们,在单县书法协的带领下,他们挥毫泼墨,在年前开展了春联大赠送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办事处党委的高度评价。一个个社会民间团体为北城办事处“空巢老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节后老人重陷空巢引发的养老思考》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专题。

节后老人重陷空巢引发的养老思考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