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老人过年养生 > 导航 > 古代养生习俗

过年杀猪习俗:杀年猪过大年

老人过年养生。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过年杀猪习俗:杀年猪过大年”,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导读:说到过年杀猪习俗,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实在农村,这种习俗被很好地流传下来。过年杀猪习俗就是民间所谓的杀年猪。那么过年为什么要杀猪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过年杀猪习俗

杀年猪,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年俗。在二三千年前,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原始部族,就已有了很发达的养猪业。杀年猪风俗主要是在农村。

猪虽然很普通,但一般人家一年到头却难得吃几回猪肉。原因是家里养的猪起码要长过一百二三十斤才能出圈(杀或卖),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惟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灌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由于汉族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剪的习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至用时拿出来缓(解冻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

东北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肉按计划使用,则汉族民间视为过年的整个正月里,都不断肉吃。

年猪代表了团圆,杀年猪的第一顿饭就是宴请相邻,年猪代表了邻里和睦。年猪宰杀完毕后,对猪肉进行妥善的腌制存贮,也体现了最为传统的秋收冬藏的农耕思想。

俗话说:年猪叫,年快到。可见,很多农家都会把杀年猪看做是年末最后要做的一件事,由于这一风俗的不断发展,渐渐在临安很多山区的村庄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例如在一些村庄在杀年猪之后的第一时间有祭拜灶君的习俗,期望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这些地方,年猪杀完后,会把猪头猪尾摆放在一起,寓意有头有尾,更多的是寄望生活衣食无忧。

彝族过年杀猪习俗

彝族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一般不兴杀其他的牲畜。而过年猪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如不带任何残疾和缺陷,不用老母猪,不要尾巴短小,总之要形象完美无缺,没有其他异兆。

一个村寨宰杀过年猪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秩序,辈分高者先杀猪,辈分低者后杀猪。杀年猪时,要先喝杀猪酒,每个参加杀年猪的壮汉都得喝上一口。然后用烧红了的石块、金丝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钵中,以纯洁的蒸气进行净化,以除去年猪身上的所有邪气,这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诚心敬奉。

彝族喜欢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烧肉,因为蕨草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用蕨草将年猪的毛烧尽并烤黄猪皮后,再用炭灰和水涂抹刮净,这样的猪肉没有水气,鲜嫩而味美。

成都过年杀猪习俗

巴蜀农人辛苦一年,年终时用一头肥壮的猪作为丰收的象征,对年的期盼之情一览无余。年关前夕,多选定吉日杀年猪。一般逢亥日、亥时及俗称为不顺日的八六不杀猪。俗以为杀猪日代表的属相,应与家中所有成员的属相不同,否则对属相相同的人不利。

杀年猪时,在院中横放杀猪板凳儿,一人拧耳朵,一人抓猪身毛,用膝盖抵住,一人捉尾巴,把猪横着压在其上,用布揩净四蹄,称为洗脚。迷信的人认为这样做后,猪好超生走路,家中喂养的猪不会生病。掌刀的人多用双手将猪按住,一般支使儿童将刀递来,可以免去杀猪人的罪孽,而儿童也因年幼无知,不犯递刀之罪。

选择杀口时,按大杀腿,小杀嘴原则。杀口一定要选好,否则猪会不死。按理要一刀将猪杀死,诸事顺遂。手艺不好,不能一刀杀死,则不马上抽刀,在杀口内改换方向,多杀两刀,共三刀,意为连升三级,化解了不吉。若抽刀后,猪仍未死,则改用竹片或木棍从原刀路使劲捅至死。杀猪放出之血,称为二刀菜。主家焚烧蘸少许杀猪刀口的血的纸钱,称为送猪买路钱。

然后将猪吹胀,用开水浇烫,刮去毛,洗得白白净净,将猪头正对堂屋门摆放,有的在猪头前还要供上酒饭,请祖先享用,再开膛破肚,将猪肉分割成若干块。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年猪肉的制作程序与工艺,以及各块猪肉的具体名称也有显着的民俗特征。

相关推荐

莆田初四过大年的由来


导读:莆田初四过大年,你听说过吗?莆田是福建的一个城市,有大年初四过大年的说法,把初四叫做大岁。那么为什么莆田初四过大年呢?这其中有故事,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莆田初四过大年的由来

正月初四这一天对于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早已是崭新的一年,然而对于福建莆田人来说,他们的新年还要在初四这天重新过一遍。为什么莆田初四过大年呢?其实这种算法正因为明代时期流传至今。

在莆田,除夕大年三十,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次,莆田人在高高兴兴过年三十时候,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

所以在莆田,初二是严忌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因为年三十没过好年,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的更隆重。于是,这个习俗就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莆田春节民俗

白头春联

春节,莆田人也传承着贴春联的中国红习俗,但确实存在不同之处。人人熟知春联均是一色通红,而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约10厘米长的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相传这独具特色的白头春联风俗,也是有历史故事的。

老者说,相传清兵入关后,滥杀无辜百姓,莆田不少人家也身陷其害,因办丧事贴了白联。而此时时逢春节,为表国泰民安,家家户户只能按照要求贴红联。在悲伤和愤怒中,有先辈在贴红春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老百姓之间相互效仿,逐成莆田白头春联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白头春联风俗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莆田正月初二为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纪念亡者的绿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绿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绿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

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绿额春联的风俗。每年春节前夕,各家商店里就会卖这种绿头联,直至文革后期,为了增产节约,把浅绿的联头变成白联头,10厘米长的浅绿色也变成4厘米长白色,这样印刷厂就省工减料了。

炸豆腐

炸豆腐是莆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贵。本来每家三十就要炸好豆腐过年,但是莆田人将大年看得和除夕一样重要,这几天上门拜年的亲戚也很多,所以他们要在过大年这天再准备一些豆腐。

初五早晨和初一一样吃炒面,这是一年中最可口的早餐,之后就互相串门。

车鼓

车鼓表演是莆田市喜庆节日常见的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车鼓的产生也与抗倭有关,戚继光曾数度率领戚家军入莆抗击倭寇,一次作战时,由于兵力分散,戚继光便邀请民间勇士以车载鼓参战,鼓舞士气,倭寇果然吓得弃械而逃。从此,莆田人便爱上了具有战鼓之风的车鼓,并在民间喜庆节日时表演。

胶东过年习俗


导读:对于胶东过年习俗,大多人的印象是蒸馒头、包饺子过年,其实胶东过年习俗多样,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准备过年的东西。今天小编就来说一下胶东过年习俗!

胶东过年习俗

乱岁

旧时烟台有个说法,每到腊八之后,人间的神仙都会上天过年,此时没有神仙查看的人间,有些事平时不能做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了。古时结婚彩礼需要准备的相当丰厚而结婚的过程又非常繁琐,所以一些贫困家庭就会选在这个时候给子女举办婚礼,以期少给些彩礼又能迅速地把婚礼办完,还不会被神仙指责。这种在腊月里举办简单婚礼的做法,人们统称为乱岁。

打年糕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小年一过,辞灶这天打年糕是为了黏灶王爷的嘴,让他多降福少抱怨。相传,灶王爷是一个数黑论白、多嘴多舌、不讲原则,吃了农家的好东西觉得嘴短的神灵。为了祈求来年好运,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年来人间万象的时候,民间便蒸起带枣的年糕,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口中带着香甜味儿,去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蒸馒头

按照老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忙活准备过年的主食了,作为胶东地区的代表就是大馒头了。每逢过年都要蒸上几锅大饽饽,寓意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在胶东当地,有一种开口笑大饽饽,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饽饽开口笑了,好日子也就到了。

贴年画

烟台人贴年画不似杨柳青、杨家埠等地年画的喜庆和丰富,其内容非常单一,主角只有两个,一是灶王爷,二是财神爷。至今在我市福山等地的农村中,还可以看到祖辈留下来的制作灶王爷和财神爷年画的模具。

炸鸡酥鱼

早年过春节时,家庭主妇们做烩菜,用的就是侉炖技法的改良版,叫做酥肉酥鱼。因为炸时裹以面芡,熟后膨胀香酥,故称。酥肉酥鱼一般选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因为炸完鱼肉的大锅油味重,残留油多,正好中午熬大菜。

除夕时不开门

年三十的傍晚,家里的男性子孙都会把财神爷和老祖宗请回家里过春节,俗称请神祖,当神祖回家之后这过年就正式开始了。旧时烟台在请回神祖之后除要紧闭大门外还要在门前放上木棍,目的是防止财神爷离开家把财气带走。一般情况下,新年的大门是在初一清晨放完鞭炮才会打开。

踩岁

除夕夜有踩岁的活动,多是在自家院内,将芝麻秸秆用黄纸粘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用芝麻秸比喻年年生活更高更好,且碎岁谐音,意为岁岁平安。

包饺子

北方人的习惯,除夕晚上要吃饺子,烟台也不例外。按老习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家里就得开始包饺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饺子。这两顿的饺子比较特别,要随机包进硬币、糖果、年糕、红枣、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币代表来年不愁钱,小孩子吃到年糕会长个,吃到糖果则预示着甜甜蜜蜜。

拜年

旧时在龙口、招远等地有夜间拜年的传统,但仅限自己家庭内部,其原因也是为了防止财气跑到别家。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

出门儿

走亲戚通常称为出门儿,春节出门儿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旧时对出门儿的顺序也有很严格的规定,通常以母亲方面的亲戚为尊。舅舅虽然辈分不高,但是舅舅却代表了母亲的家族,所以新年出门的第一站一定要是舅舅家。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庙会

正月九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烟台人习惯逛庙会。这一天,毓璜顶公园总是人头攒动,嘎嘎响的皮老虎,神奇的糖画,惟妙惟肖的面人,很多稀奇的民间玩意儿都在这一天集体亮相。有一种说法叫上九办事一大堆,是说上九日这天办事,会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办事不仅能办成,还会办得又多又利索。

吃年酒

按照烟台史料上讲,正月初十,亲友才开始相互宴请,称之为吃年酒。不过近年来,吃年酒往往从初三之后就开始了,今天七大姑一桌,明天八大姨一席,后天朋友又一聚。

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1、过年的习俗一:大扫除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过年的习俗二: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3、过年的习俗三: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过年的习俗四:放鞭炮

鞭炮又称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过年吃什么零食好

1、过年吃杏仁

过年一定少不了各种干果,首先要推荐的是杏仁。杏仁自古就是美容佳品,维生素E和亚油酸在杏仁中都含量非常丰富,因此,适量食用杏仁有润肤美白的功效。其次,多吃杏仁还能减少面部痤疮的发生。另外,杏仁还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等,具有润泽肌肤、通利血络的美容功效。

2、过年吃开心果

开心果有助于降低罹患肺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开心果含有γ生育酚,可以降低肺癌风险,其中大量的白藜芦醇,含量仅次于红酒,能抗癌与预防心血管疾病。其中的植物固醇还能保护心血管健康。

3、过年吃瓜子

瓜子是中国人欢度佳节、休闲娱乐的零食必备。坚果类的零食当属零食排行的第一位,葵花子亚油酸的含量尤为丰富。亚油酸有助于保持皮肤细嫩,防止皮肤干燥和生成色斑。男人的最佳零食首推南瓜子。南瓜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经常吃南瓜子不但可以预防肾结石的发生,还可以促进患者排出结石。

过年吃什么水果好

1、过年吃西柚好

西柚可消食去肠中恶气:营养价值非常高,蛋白质、粗纤维质、醣类、钙质、钠质、磷质、铁质、维生素C及p都含量丰富。在不少减肥餐单中,都可见到西柚的踪迹,西柚的营养价值甚高,其丰富的纤维亦有助保持肠胃畅通。

2、过年吃菠萝好

菠萝能帮助消化和排毒:营养价值比较高,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维生素A、B1、B2、C及E对身体健康都有帮助。菠萝含有一种叫菠萝朊酶的物质,它能分解蛋白质,溶解阻塞于组织中的纤维蛋白和血凝块,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帮助消化及排走体内毒素。菠萝更有促进新陈代谢及消除疲劳之效,在过年时喝饱吃醉或玩得疲倦时食,可作提神之用。

3、过年吃猕猴桃好

猕猴桃促进肠胃蠕动: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糖类、维生素B1、B2及C。由于猕猴桃蕴含丰富营养素,一向被视为洁肠美容食品,可促进肠胃蠕动,令排泄畅通,更有改善高血压的奇妙功用,亦可有助消除疲劳。

闽南春节习俗_闽南过年习俗


导读:闽南春节习俗。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闽南地区信奉神明,所以过年风俗特别多。闽南春节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为浓重的春节礼俗。过去,从闽南地区到海外的华人华侨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建大房子),而在传统春节,海内外的闽南人都无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习俗给保留下来,并作为最隆重的三大礼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为隆重的礼俗之一。闽南春节习俗如下:

1、筅尘日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4、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5、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6、团拜

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点的时候开始。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

7、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以上就是一些春节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春节的内容,请继续关注。

藏族过年的习俗


导读: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把过年当成一年中最隆重的事情。藏族是怎么过年的?藏族有哪些过年习俗?小编为您介绍藏族过年的习俗。

藏族过年的习俗

制作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另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打扫、装饰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许多人家在大门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即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和雍仲(即卐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有的人家还在房梁上点很多白粉点,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

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

吃古突

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按日期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是面糊羹的意思。一般每家都会做九个包有不同东西的古突,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

驱鬼

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跳神会

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抢水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

煨桑仪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

拜年

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

串门拜年

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坐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过年杀猪习俗:杀年猪过大年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