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怎么养生一糊涂医 > 导航 > 鳞状上皮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鳞状上皮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2019-10-12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怎么医

【www.ys630.com - 春季怎么养生一糊涂医】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怎么医

1、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怎么医

1.1、手术治疗:局部切除,肿瘤小、位置表浅、活动无转移、活检证实肿瘤细胞分化好者局部切除。Miles手术,手术复杂、损伤较大、操作方法意见不一,术后有2/3肛管癌患者多在5年内死亡,多数在2年内死亡。是多年来公认的方法。

1.2、放射治疗:包括x线治疗和镭治疗。放射治疗适合于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及对发生在疤痕组织上或血液供给不足以及结缔组织不多的部位(如外耳、手指等)的癌肿,或癌已侵犯软骨或骨骼(如在头皮或耳廓),或转移到淋巴结的癌肿。小于2cm并相当浅的病灶可采用2~3周短疗程的接触分区治疗;小于5cm而厚度不超过0.5cm的采用中度x线、2~3周或3~5周的长疗程分区治疗。

1.3、药物治疗:局部用药,局部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皮肤肿瘤,或外用足叶草酯、氟尿嘧啶软膏等,但其可靠性不易掌握,容易复发。局部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皮肤肿瘤。

2、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高分化鳞癌属于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变在皮肤、唇、口腔、食管、喉、子宫颈、阴道、阴茎等处均可发生,患者局部可有瘙痒、皮肤破溃、可见溃疡形成。鳞癌在外观上常呈菜花状,有时癌组织发生坏死而脱落形成溃疡,产生恶性臭味,若癌细胞向深层发展则形成侵袭性生长。癌细胞也可向远处转移,形成继发肿瘤。

3、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检查

可行人类乳头瘤病毒聚合酶链反应、肿瘤标志物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等。以及阴道分泌物等检查。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原因

1、遗传基因缺陷,早期自然流产时,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占50%-60%,多为染色体数目异常,其次为染色体结构异常。

数目异常有三体、三倍体及x单体等;结构异常有染色体断裂、倒置、缺失和易位。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多数结局为流产,极少数可能继续发育成胎儿,但出生后也会发生某些功能异常或合并畸形。若已流产,妊娠产物有时仅为一空孕囊或已退化的胚胎。

2、环境因素,影响生殖功能的外界不良因素很多,可以直接或间接对胚胎或胎儿造成损害。过多接触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砷、铅、苯、甲醛等)和物理因素),均可引起流产。

3、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妊娠期患急性病,高热可引起子宫收缩而致流产;细菌毒素或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使胎儿死亡而发生流产。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不足往往影响蜕膜、胎盘而发生流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也可能因胚胎发育不良而流产。

高分化鳞癌患者的饮食注意

高分化的鳞状癌是癌症的早期,此时的恶性程度还比较低,治疗上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困难,是治疗的较佳时机。高分化鳞癌患者在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饮食方面的调理,这样有利于加强治疗效果。

饮食调理主要以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为目的。营养能帮助患者维持体力,预防体重减轻,避免身体过度败坏,有助于重建正常的组织。也能预防营养不良引起的综合症,使鳞癌患者感到体力充足、感觉舒适。高分化鳞状癌患者的饮食原则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为主,如多吃豆腐、毛豆类、或者是奶类等。

此外,鳞癌患者应注意以素食为主,因为素食可以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对抗癌症。

扩展阅读

​鳞状上皮细胞病变的后果是什么?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疾病都被我们的医学家们不断的发掘者,让人们的身体能够变得更加的病变,近来的时候我们身边的很多女同事都在讨论鳞状上皮细胞病变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来看一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的后果是什么?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复查。复查前注意避免性生活和阴道的治疗。是否有恶性病变可以结合进一步的宫颈活检进行判断。因其属于癌前期病变,一定要严密观察。由癌前期病变到浸润癌的变化一般很慢,约需8-10年甚至20年。在癌前期阶段,异常的细胞不侵犯间质,更不发生转移,如果在这时发现,并给以相应治疗,则治愈的机会是非常高的。

但在宫颈癌已变为浸润癌以后,则发展一般很快,如不经治疗,病人可在2-5年内死亡。非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及重度,如不经治疗约10-15%的轻及中度非典型增生可发展为浸润癌,约75%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可发展为浸润癌,活检如为轻度非典型增生者,暂按炎症处理,半年随访刮片和必要时再作活检。病变持续不变者可继续观察。诊断为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应适用激光、冷冻、电熨。对重度不典型增生,一般多主张行全子宫切除术。

所以对于女性们来说一旦出现鳞状上皮细胞病变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甚至于比较严重的时候还会转话成为癌症,这是严重的影响着女性生命健康的,甚至于还会剥夺人们的生命健康,一定要引起高度注意。

高分化脂肪肉瘤复发率高吗?


高分化脂肪肉瘤,其实是可能会出现复发率的,而且脂肪瘤的类型各不相同,所以在治疗问题上也要对症进行,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才可降低复发率。

一、脂肪癌是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来源间叶组织:脂肪.确切的叫法应该是脂肉瘤(liposarcoma).癌症和肉瘤都是恶性肿瘤,前者来源于实质器官,后者来源于间质. 软组织肿瘤非常少见,占所有癌症的1%.脂肪肉瘤占软组织肿瘤的20%.

二、脂肉瘤有不同的类型:

1、非典型性脂肉瘤,或1级或高分化脂肉瘤(肿瘤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常见于腹腔内,肿瘤体积比较大,生长缓慢,转移的可能性比较小.

2.、多型性脂肪肉瘤或者肿瘤中脂肪细胞的正常形态消失或者高等级,好发于腹腔和四肢,生长迅速,有强侵袭力容易播散,容易转移到肺脏.

3、粘液样脂肉瘤,好发于腹腔,行为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它更倾向于侵袭腹腔内的其他脂肪组织而不是播散到肺脏.肿瘤细胞有卫星灶.

脂肉瘤开始时候并没有痛感,也很少伴有其他症状.所以发现比较晚.

造血干细胞分化


治疗白血病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便是移植造血干细胞,主要是因为造血干细胞具有造血功能,可以帮助人体重新构造造血和免疫功能,很多白血病患者都是因为这样才获得新生的。那么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几种细胞呢?本文针对造血干细胞分化方面的问题做下简单阐述,希望对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1、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哪几种细胞

造血干细胞长期可以自我再生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造血干细胞需要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适时的补充血液系统各个成熟细胞组分。同时在损伤、炎症等应激状态下,造血干细胞也扮演着调节和维持体内血液系统各个细胞组分的生理平衡的角色。

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骨髓干细胞、淋巴系干细胞和多能定向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含有红细胞、巨核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集落(粒、单核系细胞)。淋巴系干细胞是T和B细胞的共同祖先细胞。单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也称为祖细胞(progenitor)。如进行体内移植不能形成脾集落,但在一定造血因子的存在下,可在体外培养并形成细胞集落,含有成熟子代细胞。

2、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造血干细胞来源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其中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相比较前两者来说,采集更方便,同时来源丰富,是一种宝贵的生命资源。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已20多年了,临床上明确可重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治疗多种疾病。而且自存脐带血在自体移植上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自存脐带血在使用上,无需配型,随用随取。因为是自存自用并无排斥反应,治疗成功率高。同时一般自存脐带血会附送医疗保险,在赢得治疗时间的同时,还减轻了经济上的压力。

3、多少造血干细胞能救人

骨髓移植需要的是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一个成年人的骨髓重量约3公斤,一名供髓者提供10克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就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人体对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多种分类方法。造血干细胞来自于自身或他人,分别成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体(又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按照供者与患者有无血缘关系分为: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无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无关移植);按移植物种类分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自身,所以不会发生移植物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并发症少,且无供者来源限制,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移植后生活质量好,但因为缺乏移植物抗肿瘤作用以及移植物中可能混有残留的肿瘤细胞,故复发率高。

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造血干细胞来源于正常供者,无肿瘤细胞污染,且移植物有免疫抗肿瘤效应,故复发率低,长期无病生存率(也可以理解为治愈率)高,适应证广泛,甚至是某些疾患惟一的治愈方法,但供者来源受限,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并发症多,导致移植相关的死亡率高,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生存者生活质量可能较差。

造血干细胞的作用

1

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特征,高度的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对称的分裂方式: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的一切生物特性,从而保持身体内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这就是干细胞自我更新。而另一个则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血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执行各自任务,直至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停地进行着的。

2、

造血干细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始祖细胞。造血干细胞来源于红骨髓,可以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不会因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损坏造血功能。

3、应用骨髓移植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通过把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受者体内,以重建受者的正常造血及免疫功能。

鳞状上皮的偏方


鳞状上皮细胞,是上皮细胞组织的一种。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成被复上皮(鳞状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病因为紫外线照射、放射线或热辐射损伤、化学致癌物、病毒感染、某些癌前期皮肤病、某些慢性皮肤病、遗传因素等。如果能在饮食中加入一些营养的食物,或者使用一些简单的偏方,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偏方1

牛奶500毫升直接食用。热饮为佳,尽量不要空腹饮用。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改善黏膜以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炎症的消散。

偏方2

精瘦肉每日食用,炒食,煮食均可,切忌过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和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属于高热量食物。

偏方3

鸡蛋。易于消化,富含营养,价廉物美的人体必需的营养食物,牛奶和鸡蛋号称是营养双壁。

只有由于炎症引起的细胞学改变和单纯病毒感染导致的并且没有明显病灶的CIN才能用药物先按照炎症治疗,并且在治疗后仍需要重复细胞学检查或重复活组织检查以了解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的转变趋势。因此,目前用于治疗CIN的药物几乎均为干扰素一类,以及部分中药。常用的有干扰素有奥平栓和安达芬栓,至于中药,除了目前常用的一些中成药栓剂之外,尚有许多医家自制的外用药通过研究发现都有很好的疗效。

宫颈局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大多数女性都有妇科病的病症出现,妇科病的普世率非常的高,患病严重率也因个体差异,或许轻微或许危及生命。以往因为女性对子宫的不重视和医学技术的落后,导致很多宫颈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宫颈癌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宫颈局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CIN 的术语是上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被广泛使用的病理诊断。然而近 20 年来大量的研究揭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 HpV 感染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CIN 并非是程度不同的连续的单一病变,而可以分为两类临床病理过程有明显差异的病变:低度病变和高度病变。

认识演变

(一)原位癌(carcinomain

situ)的提出

1886 年,John Williams 指出在宫颈浸润癌旁存在非浸润性病变;

1900 年,Cullen 认识到这种上皮内病变组织学上与浸润癌相似;

20 世纪 30 年代,Schottlander

和 Kermauner 第一次引入了“原位癌”的概念;

(二)不典型增生(dysplasia)和原位癌

1956 年,Reagan 引入了“不典型增生”的概念,用以描述在宫颈病变普查中发现的介于正常鳞状上皮和原位癌之间的病变,同时,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认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病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时认为,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不同性质的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是可以恢复的,原位癌则不能。在多数医院,对诊断不典型增生的病人不做处理、仅随访、或根据其他临床资料采取治疗措施,而诊断原位癌者则通常需切除子宫(与如今的治疗方案不同!)。

(三)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发现,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变的细胞在生物学性质上并无差别,均为单克隆性增生,存在细胞核 DNA 的异倍体,因此 Richart 引入了 CIN 的概念。

CIN 仍将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分为三级,CIN I 和 II 分别对应原来的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CIN III 则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CIN 分级认为,从 CIN I 到

III 是病因学和生物学性质相同、程度不同的一类病变,它解决了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重复性不好的问题,认为凡是诊断为 CIN 者,均有发展为癌的风险,尽管有个体差异。而恰当的治疗则能阻止癌的发生。

(四)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宫颈有鳞状细胞是怎么回事


大家都女性的子宫有真孕育后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关于子宫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宫颈部位出现异常的时候,也会让人感觉到非常担心,一般只有在进行检查的时候才会发现宫颈部位出现了问题。宫颈有鳞状细胞是一些女性在检查被查出来的一种现象,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宫颈有鳞状细胞正常吗

1.首先要清楚这些麟状细胞有可能是体内的正常细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形态上跟正常的细胞存在一定差异来进行区分的,而且这类细胞跟正常的细胞之间还可以正常转换,因此有时候会发现体内有,有时候发现体内无,一般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是正常的,这一点无需担心。

2.但是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宫颈有鳞状细胞数量也比较多的话,那么就是不正常的,需要引起重视,有可能是严重的宫颈糜烂,也有可能是宫颈麟状细胞癌。

3.宫颈麟状细胞癌是很常见的一种宫颈癌,甚至高达四分之三的概率,检查的时候有几种情况,有外生型,内生型以及溃疡型跟颈管型。

4.根据情况的严重与否分为三个等级,当然面对这种疾病最为让患者关注的还是治疗方法:

1).如果活检的时候只是轻度的非典型性的增生,可以按照一般的炎症来治疗,服用甲硝唑等抗菌消炎的药物,但是要在半年后再次做活检,如果已经出现了中度的不典型增生,需要采取激光,冷冻等方法进行治疗。

2).手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途径,这是针对早期患者而采用的,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全部子宫切除,当然根据疾病的情况不同,切除的部位也会存在差异。

3).针对中晚期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的方式进行;而对于晚期已经复发型的患者来说,可以采用化疗的方式,比如在手术联合术前辅助化疗来缩小肿瘤,而可以选择的化疗药物有很多种。

宫颈活检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子宫是女性孕育生命的场所,是女性身体里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器官。子宫一旦收到伤害,影响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女性患上宫颈癌的数量不断增加,常常危机生命,宫颈癌在医学上也被称作宫颈活检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它到底是什么病症?

什么是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属于细胞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都共用的诊断术语,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

2012年,美国病理学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和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pathology, ASCCp)联合发表了下生殖道相关的鳞状病变命名标准化项目(the Lower Anogenital Squamous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for HpV - Associated Lesions), 简称为LAST项目,对于包括宫颈在内的下生殖道HpV感染相关的鳞状上皮病变进行命名的修订,推荐采用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进行命名,并且分为2级: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p16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属于LSIL,阳性属于HSIL。

《第四版WHO分类(2014)》中,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分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见表1。

图片来源:沈丹华. 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命名及其相应临床处理原则——基于《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 12(4): 379-382.

什么是HSIL?简单来说,HSIL就是指如果不治疗,有明显进展为宫颈浸润性癌风险的SIL。HSIL指:CINⅡ、CINⅢ,中度非典型性增生,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及宫颈鳞状上皮原位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发现的HSIL不能等同于组织病理学HSIL诊断。

宫颈细胞学检查图片:A图为正常鳞状细胞,B图为LSIL,C,D图为HSIL,分别是CIN2和CIN3。可以看到随着病情进展,细胞质逐渐减少同时核质比升高。

HSIL会进展为宫颈癌吗?

一项年龄30至64岁女性接近一百万份宫颈细胞标本的研究显示,

· 阴性占96%,

· 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细胞的改变占2.8%,

· LSIL占0.97%,

· HSIL占0.21%,

· 非典型腺细胞占0.21%,

· 鳞状细胞癌占4.5/100000。

对其中细胞学检查结果为HSIL的女性随访五年后发现,

· 如HpV阳性,发生CIN2的几率为71%,发生CIN3的几率为49%,进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为6.6%;

· 如HpV阴性,发生CIN2的几率为49%,发生CIN3的几率为30%,进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为6.8%。

另一项对鳞状上皮内病变随访2年研究显示,

· LSIL患者,60%可能发生逆转,10%可能进展为HSIL;

· HSIL患者,30%可能逆转,在2-10年的时间中,约10%进展为宫颈癌。

细胞学发现HSIL该怎么办?

若细胞学检查发现HSIL,则有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危险,需要及早进行评估和治疗。

CSCCp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子宫颈癌筛查及异常管理相关问题专家共识( 一)》指出,国外报道细胞学HSIL在人群中平均检出率为0.45%。阴道镜指导下子宫颈活检诊断≥CIN2的概率为70%~75%,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切除标本诊断≥CIN2的概率为84%~97%,浸润癌为1%~2%。当细胞学为HSIL 应立即转诊阴道镜检查。

组织病理学诊断HSIL该怎么办?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宫颈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在病理学诊断中,还应尽可能区分CINⅡ、Ⅲ,并标明p16染色结果,以便于指导临床处理。

2012年美国ASCCp推荐的处理原则为,经组织学诊断为HSIL者,按照CINⅡ、Ⅲ处理。具体解读如下:

初始治疗 (不包括妊娠和年轻女性)

· 组织学诊断为CINⅡ、CINⅢ或CINⅡ/Ⅲ且阴道镜检查充分的患者,表面破坏和病变切除的方式均可采用。

· 对复发的CINⅡ、CINⅢ或CINⅡ/Ⅲ的患者,推荐采用诊断性锥切。

· 对于组织学诊断为CINⅡ、CINⅢ或CINⅡ/Ⅲ且阴道镜检查不充分、ECC 为CINⅡ、CINⅢ或CINⅡ/Ⅲ或CIN为不明分级的患者,不采用表面破坏,而推荐采用诊断性锥切。

· CINⅡ、CINⅢ或CINⅡ/Ⅲ者不采用细胞学和阴道镜连续观察的随访。

· 初始治疗不采用子宫切除术。

随访原则

锥切术后的随访方式采用联合筛查的方式以提高特异度及敏感度。不同于2006版ASCCp指南的CINⅡ、CINⅢ或CINⅡ/Ⅲ治疗后第6 个月随访,新版指南推荐第12 和24 个月进行联合筛查随访。

· 如果联合检查结果阴性,推荐3 年后再次检查。

· 如果检查结果异常,推荐采用阴道镜加ECC。

· 如果所有检查阴性,推荐至少20 年的常规筛查,即使筛查持续到65 岁以上。

· 对于HpV 检测阳性的患者,不采用重复治疗或子宫切除术。

年轻女性CINⅡ、CINⅢ和CINⅡ/Ⅲ的管理

组织学无特别注明且阴道镜检查充分的CINⅡ/Ⅲ的年轻患者,可采用治疗或每6 个月1 次、持续12 个月的细胞学和阴道镜联合随访。

· 组织学特别注明诊断为CINⅡ者,可采用治疗,但最好采用观察的方式。

o 对于阴道镜下病变加重或细胞学为HSIL 或阴道镜下高级别病变持续1 年,推荐采用再次活检。

o 连续2 次细胞学结果阴性,推荐采用1

年后联合筛查。

o 如果检查结果阴性,推荐3 年后重复检查。

· 当组织学特别注明为CINⅢ、阴道镜检查不充分的CINⅡ或CINⅡ/Ⅲ持续24 个月时,推荐采取治疗。

妊娠期女性CINⅡ、CINⅢ和CINⅡ/Ⅲ的管理

CINⅢ对妊娠本身不构成风险,而妊娠期的治疗反而增加出血及流产的风险。

· 妊娠晚期或无浸润性疾病且组织学诊断为CINⅡ、CINⅢ或CINⅡ/Ⅲ的妇女,可采用间隔不超过12 周的阴道镜和细胞学检查进行随访。

· 只有出现病变加重或细胞学提示浸润癌的情况,才推荐采用重复活检的方式。

· 延迟至分娩后6 周采用阴道镜和细胞学结合的方式重新评估。

· 只有在怀疑浸润癌的情况下才推荐诊断性锥切。

流程图解说ASCCp指南

对25岁及以上女性HSIL的处理原则

1.

行阴道镜检查

2.

立即行环形电切术(LEEp)。

但是对于21-24岁女性或者处于妊娠期女性不能在未做阴道镜的情况下进行LEEp。

21~24岁女性

此年龄段女性患宫颈癌的可能性相对小,HpV暂时性感染的可能性大,很大可能会有感染后消退。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提到,对于13~24岁(平均年龄20.4岁)的CIN2患者,有70%可自然消退。

对21~24岁女性,先进行观察评估,具体是每6个月进行一次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共12个月,若这两次均为阴性,则可1年后进行HpV和细胞学联合检查,若还是阴性,在3年后再次进行联合检查。如果在第二年或者第五年某次检查出现异常结果,进行阴道镜检查。若有阴道镜或细胞学检查有恶变倾向超过1年,推荐进行活检。CIN2,3持续超过24个月,推荐进行切除。

结语

HSIL是指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病理学HSIL诊断不能等同于组织病理学的HSIL诊断。TCT检查发现HSIL建议立即转诊阴道镜。如果组织病理学确诊HSIL(包括CIN2和CIN3),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和随访方案。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原因什么?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病因认识,我们要讲究,只有科学地了解这些病因,在生活中才可以有效的预防,而常见的检查就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查,还有电镜检查,对这些病症必须引起重视。

一、病因

病因不明,但在一类公认为是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病例中有炎性假瘤的特点。这类高度增生的病例已证明与EBV有关。

二、临床表现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少见的肿瘤,年龄分布广泛,多数是成人,男女性别相当。有10%~20%的肿瘤可以伴发Castleman病。在长期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病率可能会增高。发生在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占所有病例的1/2至2/3,颈部淋巴结是最常发生的部位,其他结外的多个部位也可发生,包括扁桃体、脾、口腔、胃肠道、肝、软组织、皮肤甚至乳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淋巴结、肺和肝。患者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但在腹腔病变的患者可以出现腹痛,全身性症状不常见。

三、本段检查

1.组织病理学

增生的梭形和卵圆形细胞,肿瘤细胞形成束状、层叠状,单个的肿瘤细胞多数有丰富的胞质、轻度嗜酸性,胞质清楚。细胞核长形,核染色质呈泡状或分散的细颗粒状,有小而清晰的核仁,核膜薄。偶见多叶核细胞,有时呈Warthin-Finkeldy巨细胞样。另外核内假包涵体也可见到。多数病例的细胞学特征温和,但在部分病例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未破坏的残余淋巴组织也经常可以看到。发生在肝和脾的肿瘤与炎性假瘤的组织学特点更加相似。

2.电镜检查

肿瘤细胞有长型的核,经常有胞质凹入内折。胞质经常包含多量的核糖体最为特异的特点是有许多细长胞质突起,被散在分布的成熟桥粒连接、嗜Birbeck颗粒和大量的溶酶体。

胰岛细胞类癌


【概述】

胰岛细胞类癌(Carcinoid)是起源于EC细胞的肿瘤,具有分泌5-羟色胺(5-HT)或5-羟色氨酸(5-HTp)等激素的功能,部分病人在临床上可出现类癌综合征(Carcinoid syndrome),属于一种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早在1907年,Oberndorfer首次提出类癌为一种生长缓慢的肠道腺癌,并提出类癌这一名词。Lembeck于1953年在类癌组织中发现有5-羟色胺存在,并且是引起类癌综合征的生物活性物质。atostatin)可广泛抑制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应用于胰岛细胞类癌的病人,可抑制五肽胃泌素刺激引起的面色潮红。

(5)化学疗法:应用化疗药物,如5-Fu、环磷酰胺等可缓解本病的症状,但疗效较差。

【病理改变】

EC细胞具有ApUD细胞的特点,广泛分布于胃肠道、胰腺和肺。当类癌体积较小,直径不超过3.5cm时,一般不引起症状和体征;而类癌体积较大时,由于产生大量的5-HT等胺和多肽类激素,使肝脏不能有效地代谢、灭活这些类癌的分泌产物,于是5-HT、5-HTp、缓激肽、胰多肽等都进入体循环之中;另外,当类癌发生肝转移时,肝内转移癌分泌的激素可以未经肝细胞代谢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并作用于靶细胞,从而出现类癌综合征。

【临床表现】

胰岛细胞类癌可有典型的类癌综合征表现:阵发性面色潮红、低血压、眼眶周围水肿和流泪等。

1.阵发性皮肤潮红(Intermittent flushing):主要发生在颜面部、颈部和前胸部等暴露部位,也可遍及全身。皮肤潮红的发生多呈阵发性、突然性出现,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2天不等,但黑色人种或肤色黝黑的病人皮肤颜色变化可不明显。如果病程较久,则在经常发作的部位可出现固定性皮肤改变,局部呈多数细血管扩张,皮肤呈暗红色。影响皮肤潮红发作的因素可有:饮酒、疼痛、情绪波动和体力活动等可诱发皮肤潮红,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能促进发作;应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则能制止皮肤潮红的发生。在发作皮肤潮红的同时,病人往往伴有心动过速、低血压、眼眶周围水肿以及胃肠、肺的症状。

2.心血管系统症状:病人在出现皮肤潮红时,可伴有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晚期可发生心瓣膜病变或充血性右心衰竭。

3.呼吸系统症状:有20~30%的病人在发生阵发性皮肤潮红的同时,可出现哮喘和呼吸困难,与支气管哮喘相似。其机理为5-HT等物质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所致。

4.消化系统症状:病人可不同程度地伴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腹痛多与原发肿瘤和/或转移癌的部位、以及瘤体增大时对周围组织的挤压和破坏有关。腹泻多为水样,严重者1天可达10~20次,应注意与WDHA综合征的鉴别。

5.眼眶周围水肿、结合膜出血、流泪,多伴随皮肤潮红出现。

6.其他症状:伴随胰岛细胞类癌,有时亦可有其他内分泌激素功能亢进的表现,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旁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一般都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可供鉴别。在类癌的晚期,也可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恶液质表现。

【辅助检查】

1.粗筛试验

在滤纸上滴一滴病人的尿,再滴加偶氮p-二硝基苄胺(p-nitroaniline diazo)如呈现红色,提示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增多,支持本病的诊断;如为紫色,则属嗜铬细胞瘤。

2.尿中5-HIAA测定

由于99%的5-HT的体内转变成5-HIAA后经尿排出,故测定24小时尿中5-HIAA总量,有助于诊断本病。正常人24小时尿中5-HIAA总量为10.5~42.0mol,多数病人尿5-HIAA大于158mol/24小时,若大于263mol/24小时,具有确诊价值。

3.肿瘤组织中5-HT测定

类癌组织中5-HT含量明显升高,较尿中测定5-HIAA法更为敏感。

应用B超、CT、MRI以及ERCp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胰岛细胞类癌的部位、大小和数目,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定位诊断资料。

局灶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大多数女性都面临着妇科疾病的影响,近几年,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即使是未生育的妇女也会出现慢性宫颈炎的症状。阴道、子宫是女性最重要的生理器官,一旦感染疾病,便会牵一发则动全身,因此关注女性妇科疾病,做好预防,了解防治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经产妇女较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呈乳白色或微黄色,或为黏稠状脓性,有时为血性或夹杂血丝。一般通过妇科检查不难诊断。宫颈局部多表现为子宫颈肥大、子宫颈管炎、子宫颈腺体囊肿及子宫颈鳞状上皮化生等。

病因

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慢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菌。目前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宫颈炎亦日益增多。此外,一些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也已成为常见病原体。

临床表现

1.白带增多

有时为慢性宫颈炎的惟一症状。通常为黏稠的黏液或脓性黏液。有时分泌物中可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由于白带的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

2.疼痛

下腹或腰骶部经常出现疼痛,有时疼痛可出现在上腹部、大腿部及髋关节,每于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尤其当炎症向后沿子宫骶韧带扩展或沿子宫阔韧带底部蔓延,形成慢性子宫旁结缔组织炎,子宫颈主韧带增粗时疼痛更甚。每触及子宫颈时,立即引起髂窝、腰骶部疼,有的患者甚至可引起恶心,影响性生活。

3.膀胱及肠道症状

慢性子宫颈炎可通过淋巴道播散或直接蔓延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的结缔组织,因而膀胱一有尿液即有便意,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症状,但尿液清澈,尿常规检查正常。有些病例,炎症继续蔓延或经过连接子宫颈及膀胱三角区、输尿管的淋巴径路,发生继发性尿路感染。肠道症状的出现较膀胱症状为少,有的患者在大便时感到疼痛。

4.其他症状

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沉重感等。

​鳞状上皮炎症反应性改变有什么表现?


前不久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次全体性的员工检查,一个比较要好的同事被检查出有鳞状上皮炎症的病变,但是她自己并未感觉到任何的不舒适,所以现在很多人们都想要了解一下鳞状上皮炎症反应性改变到底有什么表现呢?

正常宫颈外口是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的,当宫颈上皮发生炎症性改变时,病理结果就会出示鳞状上皮炎症反应性改变。这是宫颈炎的病理结果,提示无恶性病变表现。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黏膜炎症。因子宫颈管阴道部鳞状上皮与阴道鳞状相延续,阴道炎症均可引起子宫颈阴道部炎症。

由于子宫颈管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较差,易发生感染。临床多见的子宫颈炎是急性子宫颈管黏膜炎,若急性子宫颈炎未经及时诊治或病原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慢性子宫颈炎症。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治疗对于获得病原体者,选择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由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常伴有衣原体感染,因此,若为淋菌性子宫颈炎,治疗时除选用抗淋病奈瑟菌药物外,同时应用抗衣原体感染药物。

所以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出鳞状上皮炎症反应性改变,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宫颈炎,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女性妇科类疾病,大家只需要积极的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恢复起来也是比较快的。

低分化肉瘤


癌症类疾病在近些年非常多见,其中肉瘤便是较为常见的肿瘤疾病。在肉瘤的发展过程中有低分化和高分化两种,而低分化则是发展已经较为严重了,由于此病对人体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所以大家都比较关注它的医治方法,不过接下来我们先认识下什么是低分化肉瘤吧。

分化是指从胚胎时的幼稚细胞逐步向成熟的正常细胞发育的过程。肿瘤细胞分化所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就是指肿瘤细胞接近于正常细胞的程度。病理学家根据显微镜下HE染色后肿瘤细胞的差异性进行判断。多数的分级系统将肿瘤分化程度分为3至4级。

分化得越好(称为“高分化”)就意味着肿瘤细胞越接近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而分化较低的细胞(称为“低分化”或“未分化”)和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区别就越大,肿瘤的恶性程度也相对较大。鉴于二者之间称为“中分化”。

按照肿瘤分化的程度,病理学家通常将肿瘤细胞分为4个病理等级,并用英文字母G(代表Grade:即分化)来表示。级别越高表示细胞分化程度越差。

分级Grade定义

I级(G1)即高分化,细胞分化程度较好。一般来说,G1的肿瘤细胞分裂速度较慢。

II级(G2)即中分化,细胞分化程度居中。

III级(G3)即低分化,细胞分化程度较差。

IV级(G4)未分化

肺癌的分级多用于鳞癌和腺癌。一般分为三级:I级为分化好(又称高分化),Ⅱ级为分化中等(又称中分化),Ⅲ级为分化差(又称低分化)。

鳞癌I级:癌细胞排列有层次,癌巢中有明显角化珠、细胞内角化,发育良好的细胞间桥(细胞间桥:相邻细胞间胞质的直接连接,如精原细胞和精细胞胞质未完全断开,子细胞间的细胞间桥。可作为恶性肿瘤的判断标志之一。)。

鳞癌Ⅱ级:癌细胞分界尚清,癌巢周边核呈栅状排列,有细胞内角化及个别角化珠。

鳞癌Ⅲ级:癌细胞大小不等,细胞间桥不明显,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伴坏死。

腺癌I级:腺上皮排成管状、乳头状、肺泡状,细胞异型不明显,核分裂少见。

腺癌Ⅲ级:肿瘤细胞呈片状、实质状排列,仅有灶性腺样结构或黏液分泌,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多见,坏死明显。

腺癌Ⅱ级:介于二者之间。腺鳞癌的分级标准同上。

类癌中的典型类癌属分化好,不典型类癌属分化中、好。

唾液腺型的癌多数属分化好,少数属中等分化。

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癌具有多形性、肉瘤样或肉瘤成分者属分化差。

应该指出的是分化好、中、差,只是一个人为的标准,肺癌中同一个病变或同一张切片中都可出现不同分化的肿瘤。对于临床分期相同的病人,分化程度往往对病人的预后有影响。

对不同肿瘤来说,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预后并不一定都有直接关系。从治疗的角度上来说,某些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对于化疗和放疗更敏感,换言之,这些分化程度越低的肿瘤越容易通过化放疗来治疗。因此,并非高分化肿瘤的预后都好于低分化肿瘤。

比如常见的血液恶疾淋巴癌,某些中高分化的淋巴癌通过化疗和放疗的联合治疗方法,治愈率可达40%左右。而大多的慢性淋巴癌(属低分化),病情的发展往往非常缓慢,可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但药物治疗对慢性淋巴癌却几乎没有治愈的效果。鼻咽癌的诊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又如口腔或咽喉部鳞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预后则没有直接关联。

总之,对于不同的肿瘤来说,细胞的分化程度有着不同的意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癌症诊断和治疗中一个重要的参考的数据,但治疗的效果,还是需要结合癌症的种类,分期,治疗方法来综合判断。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怎么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