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生姜养生疗法 > 导航 > 治百病的养生方法

肚脐疗法治百病

生姜养生疗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肚脐疗法治百病”,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肚脐虽然是一个没有太大功能的部位,但是在中医中,却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肚脐疗法,来医治人体所存在的各种疾病,比如说肚脐拔火罐,能治疗腹泻、风寒感冒、顽固性荨麻疹等疾病,灸脐法能缓解呃逆、反胃、呕吐等症状,敷脐法能解决发烧、失眠、高血压等问题。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神奇的肚脐疗法。

1、拔罐法

肚脐拔火罐能回阳固脱,治疗长年不愈的腹泻;能扶正祛邪,治疗风寒型感冒;活血祛风,以治疗顽固性荨麻疹;调和中下焦,疏通胃肠气机,治疗肚脐周围痛及腹痛。拔罐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但拔罐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寒湿型体质患者容易出现水泡,所以每次以10~15分钟为宜。

2、灸脐法

重灸神阙,有起死回生的效果。一般用艾灸或隔姜、隔附子饼灸10~30分钟,能温中散寒、温补下焦,治疗虚寒腹痛,脾胃虚寒引起的呃逆、反胃、呕吐及脾肾阳虚导致的腹泻、水肿等。

3、敷脐法

神阙与任、督、冲、带脉相通,因此用药敷肚脐能通过全身各经脉发挥作用。贴敷肚脐的药物多为辛香药物,可以迅速渗透,到达组织及微循环,获得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敷黄连粉、牛黄粉能退烧;敷珍珠粉、丹参粉治失眠;敷砂仁、枳实能治疗消化不良;用吴茱萸、川芎各半研粉敷脐能降血压。

4、滴脐法

是将药物化为水液,滴于脐中,与敷脐异曲同工。有人称用藿香正气水滴脐治疗中暑,这是一个误区。藿香正气类药物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可用于夏季肠胃型感冒和部分中暑患者,但不适合所有中暑的病人。

肚脐疗法很好但也有禁忌,除了禁止针刺以免发生感染外,书僮提醒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禁用;第二,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第四,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体质施治。

Ys630.com相关知识

艾灸疗法治百病不是传说


中医艾灸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说中风、胃痛、痛经等等,艾灸疗法治百病不是传说,下面就列举一些艾灸的作用以及关于艾灸的禁忌性方面的问题。

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一) 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二) 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 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 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五) 隔姜灸疗法

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以蒜泥铺于穴位上) 、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

艾灸疗法治百病: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师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椎间盘膨出,咳喘,面瘫,痛经,少年近视等症。

【养生】

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简便有效,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灸及虚寒证患者首选的自我养生方法。

【祛病】

1、感冒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

艾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4、中风

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灸,各3壮。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胃痛

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6、腹痛

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8、痛经

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

9、泄泻

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10、阳痿

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11、颈椎

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12、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13、痔疮

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15、湿疹

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

16、痹证

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寸,以不产生灼痛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

18、小儿遗尿症

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19、小儿营养不良

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20、牙痛

艾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艾灸虽好,同时也有一定的禁忌性。

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禁忌九: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所以说中医艾灸是很有讲究的,而且要注意一些禁忌性,比如过敏等情况。更多有关艾灸方面的学问,请关注刮痧拔罐频道。

中医火灸疗法治百病


一、灯草炙

灯草火灸,是用灯芯茶油,点燃后快速在特定穴位的皮肤进行烧灼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廉价、快捷的特点。

施灸方法:首先选好穴位,并作记号。局部消毒后,取灯芯草3-4cm长一根,将一端浸于茶油中(若蘸油太多可用吸水纸吸去浮油以免油滴上烫伤皮肤)。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末浸油的一端,将蘸油的一端点燃,待火略变大时,即迅速烧灼穴位,一触及皮便立即离开,此时常有“啪”的声响,火即灭。灸处多有粒状伤痕,应注意清洁,防止感染。一般两天内即可自行愈合,如下愈者,局部可涂万花油或烫伤药膏即可。

适应症及取穴

1.婴儿腹泻:长强穴。

2.小儿吐泻腹痛:神阙(以盐填满,在盐上灸之),于背脊对肚脐两旁各5分处,大敦、脐周、长强、内关。

3.小儿惊风:百会、印堂、人中、承浆、脐周、神阙(隔姜灸)、曲池、合谷、少商、中冲。

4. 小儿夜哭:百会、印堂、哑门、喉下、脐周、合谷、太阳、风池、心俞、风府、神门、中冲。

5. 小儿生倒竹,于根、尾及分叉处灸之。

6. 扁桃腺炎:角孙、力高。

7. 流行性腮腺炎:角录穴。

8.鼻衄:少商穴。

9.发热:少商、中冲、十宣、大椎、合谷、曲池。

10.惊阙:人中、合谷、太冲、足三里、印堂、大椎、风池。伴有昏迷加十宣。

11. 咳嗽:百劳、风门、肺俞、膏盲、肾俞、中脘、列缺。

12. 心悸:内关、膻中、神门、间使、足三里。

13. 昏厥:人中、少商、中冲、内关。

14.全身水肿:内关、脾俞、肾俞、期门、建里、水分、天枢、气海、章门、阳陵泉、腹溜、内关、照海、公孙。

15.头面虚肿:上星、人中、合谷。

16.腹水:支沟、膈俞、肾俞、中脘、期门、水分、天枢、气海、章门、腹溜、三里、内关、公孙。

17.四肢浮肿:曲池、内关、合谷、水分、期门、章门、足三里、腹溜、内迁、陷谷。

18. 咳嗽:百劳、风门、肺俞、膏盲、肾俞、中脘、列缺。

19. 哮喘:定喘、肺俞、膏盲、天突、中府、俞府、膻中、三里、丰隆。

20. 呼吸困难:天突、膻中、内关、列缺。

21.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合谷。

22.偏头痛:攒竹、头维、率谷、风池、百会、列缺、公孙及手背、与食指次节关的中点。

23.前额头痛:上星、头维、印堂、攒竹、合谷。

24.枕后头痛:攒竹、头维、风池、后顶、后溪、天柱及手背、与无名指次节关节的中点。

25.巅顶头痛:攒竹、头维、百会、四神聪、上星、至阴、太冲及手背、与中指本节关节的中点。

26.眩晕:攒竹、上星、百会、风池、内关。

27.咳血、吐血:百劳、大杼、风门、上星、膏盲、肝俞、列缺、至阴。

28.呕吐:鸠尾、手足心或天突、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内关、支沟、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绝骨。

29.吐酸:风市、大杼、上脘。

30.呃逆:内关、中脘、天突、人中、少商。

31.胃脘痛:大陵、内关、足三里、大都、公孙及拇趾节背侧关节处。

32.胃十二指肠溃疡:中脘、建里、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

33.胃下垂:百会、中脘、合谷、足三里、梁丘、气海及胃上穴。

34.慢性胃炎:中脘、下脘、期门、气海、天枢、合谷、足三里。

35.遗精,白浊:膏盲、心俞、肾俞、气海、天枢。

36.中风不省人事:风门、合谷、内关、申脉。

37.半身不遂:肩井、肩髃、手三里、曲池、阳溪、脘骨、合谷、环跳、风市、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绝骨、申脉。

38.痢疾:腹痛、天枢、气海、外陵、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内庭。里急后重加阳陵泉。

39.泄泻腹痛:中脘、天枢、气海、石门、关元、足三里、大肠俞、三阴交、公孙。

40.便秘:神门、大肠俞、足三里、里内庭。

41.急性肾炎:三焦俞、肾俞、阴陵泉。

42.慢性肾炎:三焦俞、肾俞、命门、腹结、水道。

43.肾盂肾炎:三焦俞、肾俞、命门、膀胱俞、中极、三阴交、会阴。

44.隆闭:关元、中极、水道、合谷、关冲、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

45.脱肛:百会、天枢、内关、命门、承山、长强。

46.风气:太阳、眼小角、地仓、合谷、内关、曲池、鱼三里、长强、肩胛上、肩胛下,人中,承浆。

47.月经不调:照海、天枢、气海、中极、带脉、肾俞、足三里、行间、三阴交。腹痛加天枢。

48.闭经:关元、带脉、太冲、三阴交、隐白、水泉、合谷。

49.崩漏:百劳、鸠尾、曲池、合谷、子宫、血海。或隐白、三阴交、足三里、曲骨、急脉、梁丘、阳陵泉、中极、关元、气海或大敦穴。

50.白带:曲骨、天枢、三阴交、大中极。

51.胎盘或死胎不下:中极、内关、三阴交、至阴、照海、合谷。

52.产后风:乳根、上人丹田、曲池、三里、关元、关元旁、照海。

53.乳痛肿痛:肩井,鱼际、少泽、临泣、合谷、太溪。

54.外阴瘙痒:下关元、中极、曲骨、会阴、血海。

55.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三阴交。

56. 皮肤瘙痒:至阳、屋翳。上身加手三里,下身加血海,皮疹瘙痒加局部。

57. 头痛:角孙。

58. 急性结膜炎:耳垂或太阳穴。

59. 麦粒肿:背部皮疹。

二、药条灸

将动、植物药焙干,研粉,先取一半药粉加水煎成浓汁,过滤去渣,再加入另一半药粉调成膏状,待温度适宜时,用手工搓成艾条大小的药条,晒干备用。

施灸方法:本疗法采用温和灸法,将药条的一端置火上烤热后,直接灸于患病局部的皮肤或特定的穴位上,至病人感到有灼热感时提起,灼热感过后再灸,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发热、潮红为度,每天施灸1-2次。用于寒湿引起的疾病,如非炎症性肿块,顽癣及皮肤瘙痒,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等,一般5-7天可以痊愈。

三、骨 灸

是以药用动物的骨头烤热后,快速灸于患病局部或特定穴位的皮肤上。本疗法多用于治疗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四、药棍灸(又叫神火疗法、火功疗法)

瑶话叫“人苗”。

药棍:是用某种植物药如吹风藤,铭吻藤,毛杜仲藤,牛耳枫枝叶等的根或茎枝,砍25厘米长左右,晒干后浸泡入特制的药液中49天,取出阴干备用。

施灸方法:把药棍的一端置于炉火,或酒精灯,或蜡烛火上燃烤,吹息明火,留下暗火,用3-5层纸包上暗火,隔纸灸于患病局部或特定的皮肤穴位上。至病变局部有灼热感时离开,灼热感过后再灸,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有舒适感为止。

适应症:本疗法常用于治头痛,风湿痛,骨质增生,乳腺小叶增生,肩周炎,落枕,四肢麻痹、瘫痪,腹痛,健鞘囊肿,脂肪瘤,感冒发痧,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等。

肚脐乃养生要穴能治百病 肚脐怎样养生


肚脐乃养生要穴能治百病 肚脐怎样养生

1、温养肚脐

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往下可以温肾,上润养五脏,《伤寒论》上说人类大多慢性疾病往往是湿气寒气邪气入侵,未能排除体外而导致阳气不足,五脏不调,所以百病易生。

2、揉按肚脐

按摩脐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大便溏泻者可调,秘结者可通。方法:仰卧,两腿弓起,先以右掌心按于脐部,左掌放于右手背上,顺时针轻轻按摩36圈。然后,换左掌心按于脐部,右掌放于左掌手背上,逆时针轻轻按摩36圈。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掌心左下右上叠放贴于肚脐处,逆时针做小幅度的揉转,每次20~30圈,也可起到温养神阙穴的作用。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艾灸肚脐

古时有不少“灸脐”使人健康长寿的记录。保健灸可用“艾卷”或“艾炷”施行。其中用艾条灸肚脐,是日常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保健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把艾条(中药店有售)的一端点燃,放在距离肚脐处皮肤2~3厘米处悬灸,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因为艾条本身就有温通经脉、理气祛寒的作用,用它灸神阙,可发挥刺激穴位和燃艾温热刺激的双重作用。

“艾炷”灸是用艾绒做成的一个蚕豆大“宝塔”状艾粒,放在皮肤穴位上点燃,或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称为隔姜灸、隔盐灸。神阙穴的隔盐、隔姜保健灸法,可间隔进行,每月10次左右,以每晚9点灸之为佳;一般每次可灸3~5炷,即点燃3~5个小“宝塔”,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灸此穴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高血压患者或容易上火生疮、饥饿状态的人,以及饭后2小时内最好不要灸。

灸神阙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可能会烫伤局部皮肤,所以我们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来代替艾灸。但水温不宜太高,感觉温热舒适即可,热敷期间若水袋温度降低就应立即更换。

4、药物敷脐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如敷以黄连粉、牛黄粉能退热;檀香、细辛粉调酒敷可缓解心绞痛;用珍珠粉、丹参粉敷贴能治失眠;砂仁、枳实敷可调治消化不良。

5、慢性病防治

药物由中药防风、黄芪、肉桂各等份组成,碎成细末敷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阙,趁湿填入药粉0.5克于肚脐内,外贴胶布盖住药物即可。3日换药1次,5~7次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敷脐2~4个疗程。

6、治疗高血压

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碎成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肚脐,将药粉5~10克放入肚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月为1疗程。

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


【导读】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让你知道很多,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教你治百病。

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

一、灯草炙

灯草火灸,是用灯芯茶油,点燃后快速在特定穴位的皮肤进行烧灼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廉价、快捷的特点。

施灸方法:首先选好穴位,并作记号。局部消毒后,取灯芯草3-4cm长一根,将一端浸于茶油中(若蘸油太多可用吸水纸吸去浮油以免油滴上烫伤皮肤)。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末浸油的一端,将蘸油的一端点燃,待火略变大时,即迅速烧灼穴位,一触及皮便立即离开,此时常有啪的声响,火即灭。灸处多有粒状伤痕,应注意清洁,防止感染。一般两天内即可自行愈合,如下愈者,局部可涂万花油或烫伤药膏即可。

适应症及取穴

1.婴儿腹泻:长强穴。

2.小儿吐泻腹痛:神阙(以盐填满,在盐上灸之),于背脊对肚脐两旁各5分处,大敦、脐周、长强、内关。

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

3.小儿惊风:百会、印堂、人中、承浆、脐周、神阙(隔姜灸)、曲池、合谷、少商、中冲。

4. 小儿夜哭:百会、印堂、哑门、喉下、脐周、合谷、太阳、风池、心俞、风府、神门、中冲。

5. 小儿生倒竹,于根、尾及分叉处灸之。

6. 扁桃腺炎:角孙、力高。

7. 流行性腮腺炎:角录穴。

8.鼻衄:少商穴。

9.发热:少商、中冲、十宣、大椎、合谷、曲池。

10.惊阙:人中、合谷、太冲、足三里、印堂、大椎、风池。伴有昏迷加十宣。

11. 咳嗽:百劳、风门、肺俞、膏盲、肾俞、中脘、列缺。

12. 心悸:内关、膻中、神门、间使、足三里。

13. 昏厥:人中、少商、中冲、内关。

14.全身水肿:内关、脾俞、肾俞、期门、建里、水分、天枢、气海、章门、阳陵泉、腹溜、内关、照海、公孙。

15.头面虚肿:上星、人中、合谷。

16.腹水:支沟、膈俞、肾俞、中脘、期门、水分、天枢、气海、章门、腹溜、三里、内关、公孙。

17.四肢浮肿:曲池、内关、合谷、水分、期门、章门、足三里、腹溜、内迁、陷谷。

18. 咳嗽:百劳、风门、肺俞、膏盲、肾俞、中脘、列缺。

19. 哮喘:定喘、肺俞、膏盲、天突、中府、俞府、膻中、三里、丰隆。

20. 呼吸困难:天突、膻中、内关、列缺。

21.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合谷。

22.偏头痛:攒竹、头维、率谷、风池、百会、列缺、公孙及手背、与食指次节关的中点。

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

23.前额头痛:上星、头维、印堂、攒竹、合谷。

24.枕后头痛:攒竹、头维、风池、后顶、后溪、天柱及手背、与无名指次节关节的中点。

25.巅顶头痛:攒竹、头维、百会、四神聪、上星、至阴、太冲及手背、与中指本节关节的中点。

26.眩晕:攒竹、上星、百会、风池、内关。

27.咳血、吐血:百劳、大杼、风门、上星、膏盲、肝俞、列缺、至阴。

28.呕吐:鸠尾、手足心或天突、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内关、支沟、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绝骨。

29.吐酸:风市、大杼、上脘。

30.呃逆:内关、中脘、天突、人中、少商。

31.胃脘痛:大陵、内关、足三里、大都、公孙及拇趾节背侧关节处。

32.胃十二指肠溃疡:中脘、建里、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

33.胃下垂:百会、中脘、合谷、足三里、梁丘、气海及胃上穴。

34.慢性胃炎:中脘、下脘、期门、气海、天枢、合谷、足三里。

35.遗精,白浊:膏盲、心俞、肾俞、气海、天枢。

36.中风不省人事:风门、合谷、内关、申脉。

37.半身不遂:肩井、肩髃、手三里、曲池、阳溪、脘骨、合谷、环跳、风市、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绝骨、申脉。

38.痢疾:腹痛、天枢、气海、外陵、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内庭。里急后重加阳陵泉。

39.泄泻腹痛:中脘、天枢、气海、石门、关元、足三里、大肠俞、三阴交、公孙。

40.便秘:神门、大肠俞、足三里、里内庭。

41.急性肾炎:三焦俞、肾俞、阴陵泉。

42.慢性肾炎:三焦俞、肾俞、命门、腹结、水道。

43.肾盂肾炎:三焦俞、肾俞、命门、膀胱俞、中极、三阴交、会阴。

44.隆闭:关元、中极、水道、合谷、关冲、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

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

45.脱肛:百会、天枢、内关、命门、承山、长强。

46.风气:太阳、眼小角、地仓、合谷、内关、曲池、鱼三里、长强、肩胛上、肩胛下,人中,承浆。

47.月经不调:照海、天枢、气海、中极、带脉、肾俞、足三里、行间、三阴交。腹痛加天枢。

48.闭经:关元、带脉、太冲、三阴交、隐白、水泉、合谷。

49.崩漏:百劳、鸠尾、曲池、合谷、子宫、血海。或隐白、三阴交、足三里、曲骨、急脉、梁丘、阳陵泉、中极、关元、气海或大敦穴。

50.白带:曲骨、天枢、三阴交、大中极。

51.胎盘或死胎不下:中极、内关、三阴交、至阴、照海、合谷。

52.产后风:乳根、上人丹田、曲池、三里、关元、关元旁、照海。

53.乳痛肿痛:肩井,鱼际、少泽、临泣、合谷、太溪。

54.外阴瘙痒:下关元、中极、曲骨、会阴、血海。

55.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三阴交。

56. 皮肤瘙痒:至阳、屋翳。上身加手三里,下身加血海,皮疹瘙痒加局部。

57. 头痛:角孙。

58. 急性结膜炎:耳垂或太阳穴。

59. 麦粒肿:背部皮疹。

二、药条灸

将动、植物药焙干,研粉,先取一半药粉加水煎成浓汁,过滤去渣,再加入另一半药粉调成膏状,待温度适宜时,用手工搓成艾条大小的药条,晒干备用。

施灸方法:本疗法采用温和灸法,将药条的一端置火上烤热后,直接灸于患病局部的皮肤或特定的穴位上,至病人感到有灼热感时提起,灼热感过后再灸,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发热、潮红为度,每天施灸1-2次。用于寒湿引起的疾病,如非炎症性肿块,顽癣及皮肤瘙痒,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等,一般5-7天可以痊愈。

三、骨 灸

是以药用动物的骨头烤热后,快速灸于患病局部或特定穴位的皮肤上。本疗法多用于治疗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中医火灸疗法巧治百病

四、药棍灸(又叫神火疗法、火功疗法)

瑶话叫人苗.

药棍:是用某种植物药如吹风藤,铭吻藤,毛杜仲藤,牛耳枫枝叶等的根或茎枝,砍25厘米长左右,晒干后浸泡入特制的药液中49天,取出阴干备用。

施灸方法:把药棍的一端置于炉火,或酒精灯,或蜡烛火上燃烤,吹息明火,留下暗火,用3-5层纸包上暗火,隔纸灸于患病局部或特定的皮肤穴位上。至病变局部有灼热感时离开,灼热感过后再灸,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有舒适感为止。

适应症:本疗法常用于治头痛,风湿痛,骨质增生,乳腺小叶增生,肩周炎,落枕,四肢麻痹、瘫痪,腹痛,健鞘囊肿,脂肪瘤,感冒发痧,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等。

肚脐乃养生要穴能治百病,,肚脐怎样养生


肚脐乃养生要穴能治百病 肚脐怎样养生

1、温养肚脐

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往下可以温肾,上润养五脏,《伤寒论》上说人类大多慢性疾病往往是湿气寒气邪气入侵,未能排除体外而导致阳气不足,五脏不调,所以百病易生。

2、揉按肚脐

按摩脐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大便溏泻者可调,秘结者可通。方法:仰卧,两腿弓起,先以右掌心按于脐部,左掌放于右手背上,顺时针轻轻按摩36圈。然后,换左掌心按于脐部,右掌放于左掌手背上,逆时针轻轻按摩36圈。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掌心左下右上叠放贴于肚脐处,逆时针做小幅度的揉转,每次20~30圈,也可起到温养神阙穴的作用。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艾灸肚脐

古时有不少“灸脐”使人健康长寿的记录。保健灸可用“艾卷”或“艾炷”施行。其中用艾条灸肚脐,是日常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保健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把艾条(中药店有售)的一端点燃,放在距离肚脐处皮肤2~3厘米处悬灸,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因为艾条本身就有温通经脉、理气祛寒的作用,用它灸神阙,可发挥刺激穴位和燃艾温热刺激的双重作用。

“艾炷”灸是用艾绒做成的一个蚕豆大“宝塔”状艾粒,放在皮肤穴位上点燃,或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称为隔姜灸、隔盐灸。神阙穴的隔盐、隔姜保健灸法,可间隔进行,每月10次左右,以每晚9点灸之为佳;一般每次可灸3~5炷,即点燃3~5个小“宝塔”,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灸此穴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高血压患者或容易上火生疮、饥饿状态的人,以及饭后2小时内最好不要灸。

灸神阙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可能会烫伤局部皮肤,所以我们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来代替艾灸。但水温不宜太高,感觉温热舒适即可,热敷期间若水袋温度降低就应立即更换。

4、药物敷脐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如敷以黄连粉、牛黄粉能退热;檀香、细辛粉调酒敷可缓解心绞痛;用珍珠粉、丹参粉敷贴能治失眠;砂仁、枳实敷可调治消化不良。

5、慢性病防治

药物由中药防风、黄芪、肉桂各等份组成,碎成细末敷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阙,趁湿填入药粉0.5克于肚脐内,外贴胶布盖住药物即可。3日换药1次,5~7次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敷脐2~4个疗程。

6、治疗高血压

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碎成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肚脐,将药粉5~10克放入肚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月为1疗程。

肚脐疗法治百病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