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食疗 > 导航 > 针刺养生法

针刺感应

养生食疗。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针刺感应”,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针刺过程中,病人被针刺的部位以及医生持针的手上出现某种特殊感应的现象。又称得气、气至、针感。

针刺感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①病人感觉到针刺的部位有某种特殊的感觉,如酸、麻、胀、重、凉、热,甚至有触电样感觉;有些感觉还会沿经脉的循行路线扩散、传导,称为循经感传。若针感传导至病变所在,则称为气至病所。

②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有一种沉、紧、重、满的感觉,好似针被轻轻吸住。

临床常有酸、麻、胀、重、凉、热、痛、水流感和触电感等。尤以酸胀最为多见,开始多出现在局部,接着可逐渐沿经脉循行路线向远距离传导,甚至传到病变所在处。麻感,呈线状、条状或片状,多可远传。痛感一般不是医生所寻求的针感应予排除,但对于治疗狂躁、昏厥等证而针刺井穴、十宣、劳宫、涌泉、人中等则要求有痛感。沉重感可出现在某些对针刺不敏感的病人,或在酸胀感尚不明显的情况下及滞针过程中出现。凉、热感多出现在施行透天凉、烧山火等手法的过程中。水流感,多在四肢重要穴位出现,有沿神经干扩散的放电感。

临床意义

针刺感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根据针刺感应的情况,可以推测人体正气盛衰、判断疾病的好转或恶化趋向,对病人做出预后诊断。其次,针下得气,能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疏通郁滞,祛除病邪。一般情况下,得气越快,疗效越好。危重病人如不易得气,常表示虚衰,预后较差。

目的与方法

气至病所是指局部针刺感应沿经络走向传导至病变所在的特殊反应。针刺的目的就是要激发经气到达病所。激发和控制针刺感应的方法,主要靠医者有足够的指力(包括气功因素在内),双手配合适宜,针刺的深浅得当,并有选择地把循、按和提插、捻转等方法组合起来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针感的性质及传导。控制针感的方向主要是为了气至病所,要达到这个目的,应在针感的基础上进行,将针尖朝向病所,同时在针刺部位与病所相反的一侧,用手按压(关闭法)。进行这种操作必须保持原有的针感而不使其消失,然后用手捻转、提插配合,才能使针感向预定方向传导,从而达到通行气血、驱邪外出的作用。

yS630.Com相关推荐

针刺治疗腱鞘囊肿


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多见,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迁延日久运动时可稍有不适。临床上用穿刺细胞学检查即可确诊。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的筋结、筋瘤、聚筋、筋痹 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

针刺治疗时先将阿是穴(囊肿部)常规消毒,视囊肿大小选择长短适宜的粗一点的毫针,针身与局部正常皮肤呈30度角分别于囊肿周围的12点、3点、6点、9点位进针,针尖向囊肿中心刺(四针形成十字状)。注意应掌握毫针必须刺破囊肿之囊壁,深度以不超过囊肿下层之囊膜为度。进针后施以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直至针刺处有酸、麻、胀等针感后留针10分钟。起针时摇大针眼并采用快速将针取出不按压针眼的方法,令囊肿内的胶性黏液(呈透明糊状物)随之从针孔中向外流出,如果囊肿内的胶性黏液排出不畅,术者可用双手拇、食指用力掐挤囊肿务使黏液尽量排净,然后将消毒后的硬币紧贴放于囊肿壁上再用绷带扎紧(不可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针刺处勿沾水及不可过度用力,三天后取下绷带及硬币。若遇液体充满变硬时不必强加挤压,如法针刺2~5次即可使囊肿变软,继而囊肿即可逐渐缩小消失。一般1~3次即可治愈。治愈后如有复发,用同样方法治疗仍然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针灸学中称为围刺法,多针围刺在囊肿病变局部,用以加强经脉间的横向联系,沟通局部各经脉、络脉、浮络、孙络和皮部间的联系,使局部气血旺盛,经气充盈,达到扶正祛邪、消痹止痛、软坚散结、滑利关节的目的。促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和营养,使炎症吸收,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从而达到治愈腱鞘囊肿的目的。针刺治疗腱鞘囊肿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无瘢痕的优点。需要强调的是,针刺治疗腱鞘囊肿有着较好效果,但在施术的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清毒,防止感染,还应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患过这种病的人不论在康复治疗中还是康复后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防止再度复发。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部的一种非炎症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本病多发于20-45岁女性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中属“乳癖”(又名“乳粟”,“奶癖”)范畴。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取穴:以膻中、屋翳、合谷、足三里为主穴。肝郁气结者配太冲;肝肾阴虚者配太溪;伴有不调者配三阴交;伴胸闷困痛者配外关。 操作:以华陀牌28号1-1.5寸毫针在膻中穴向患者乳根部斜刺,屋翳穴亦斜刺向乳根部;余穴以直刺为主。捻转得气后膻中与屋翳两穴可接g6805-i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余穴10分钟行针1次,随证补泻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期治疗暂停,治疗期间其他治疗药物全部停服。 体会: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肿块,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致气血郁结而成癖。宋《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久郁,乳内结核如杏,二月不消……”。明·陈实功言“乳癖乃乳中结合,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针刺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气血,调经止痛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结之效。近年来,乳腺增生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且趋年轻化,但仍以生育后女性居多,且多伴有不调。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雌二醇含量增高有关,而针刺可降低血中雌二醇浓度至正常水平;同时针刺穴位可促使机体产生镇痛物质,使某些致痛物质减少或消失,在痛症治疗中有一定疗效,因此运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可达到表里同治,标本兼顾的效果。在选穴上,膻中、屋翳属患部取穴,合谷及足三里为调理气血之要穴,诸穴同用可达到疏通气机,调理气血之功,气血通则肿消结散,经调痛止。 由此可见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方法可行。

感应丸的功效与作用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我们所说的方剂。今天为大家介绍感应丸这种方剂。

【别名】太乙神明再造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处方】肉豆蔻 川姜(炮)百草霜各60克 木香45克 荜澄茄 京三棱(炮)各30克 巴豆100粒(去皮、心,别研)杏仁100粒(去皮、尖,别研)酒蜡120克 油30克 丁香30克

【制法】上除巴豆、杏仁外,并为细末,次下巴豆、杏仁等,和匀。先将油煎蜡令熔化,倾在药末内,和成剂。入臼内,杵千余下,旋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温中消积。治寒积内阻,不能运化,心下坚满,两胁膨胀,心腹疼痛,嚏宿腐气,及霍乱吐泻,久利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熟水吞下,食后临卧服。小儿如黍米大2~3丸。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沦》卷十一

【处方】杏仁(生)、巴豆(去皮)、晋枣(去核)。

【制法】枣中装巴豆2个,同杏仁纸裹,水蘸湿,烧熟,捣烂为丸,如绿豆大,用油单纸包裹备用。

【功能主治】积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空心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七二

【别名】感应丹、威喜丸

【处方】百草霜(用村庄家锅底上刮得者,细研)2两,杏仁(净者,去双仁)140个(去尖,汤浸1宿,去皮,别研极烂如膏),南木香(去芦头)2两半,丁香(新拣者)1两半,川干姜(炮制)1两,肉豆蔻(去粗皮,用滑皮仁子)20个,巴豆70个(去皮心膜,研细,出尽油如粉)。

【制法】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3味外,余4味捣为细末,与前3味同拌,研令细,用好蜡匮和,先将蜡6两溶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以好酒1升,于银石器内煮蜡熔,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凡春夏修合,用清油1两,于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4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1两半,同煎煮热作汁,和匮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以油单纸裹,旋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磨化积聚,消逐温冷,疗饮食所伤,快三焦滞气。常服进饮食,消酒毒,令人不中酒。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醉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并,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愈而复发;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闷,四肢倦怠,不欲饮食;妊娠伤冷,新产有伤,若久有积寒,吃热药不效者;久病形羸,荏苒岁月,渐致虚弱,面黄肌瘦,饮食或进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积冷;又治小儿脾胃虚弱,累有伤滞,粪白鲜臭,下痢水谷,连绵月日,用热药及取转不效者。

【用法用量】感应丹(《臞仙活人方》卷下)、威喜丸(《兰台轨范》卷一)。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肉蔻逐冷消食,下气和中;丁香暖胃助阳,宣壅除癖;木香升降诸气,和脾疏肝;杏仁降气散寒,润燥消积;炮姜能逐痼冷而散痞通关;巴豆善破沉寒而夺门宣滞,寒积深痼,非此莫攻;百草霜和中温散,亦能消积治痢为佐也。

【摘录】《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别名】太乙神明再造感应丹

【处方】肉豆蔻3两,川姜(炮)3两,百草霜3两,木香1两半,荜澄茄1两,京三棱(炮)1两,巴豆100粒(去皮心,别研),杏仁100粒(去皮尖,别研),酒蜡4两,油1两,丁香1两。

【制法】上除巴豆、杏仁外,并为细末,次下巴豆、杏仁等和匀,先将油煎蜡令熔化,倾在药末内,和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不能传化,心下坚满,两胁膨胀,心腹疼痛,噫宿腐气;及霍乱吐泻,或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久病形羸,面黄口淡,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太乙神明再造感应丹(《得效》卷四)。

【摘录】《三因》卷十一

看了上面文章关于感应丸的介绍,我突然发现好的身体还是要从饮食做起。平时大鱼大肉和太寡淡都不是养生之道,科学的荤素搭配才是最重要的。

感应圆的功效与作用


感应圆怎么吃?感应圆虽为中医的一味方剂,但对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疗效果的,那么根据不同的疾病,感应圆应该怎么吃呢?下面为大家揭晓答案。

【处方】百草霜(用村庄家锅底上刮得者.细研)称二两,杏仁(拣净者.去双仁者.百四十个.去尖.汤浸一宿.去皮.别研极烂如膏),南木香(去芦头)二两半,丁香(新拣者)一两半,川干姜(炮制)一两,肉豆蔻(去粗皮.用滑皮仁子)二十个,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研细.出尽油如粉)。

【炮制】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馀四味捣为细末,与前三味同拌,研令细,用好蜡匮和,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熔,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

【功能主治】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不能转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醉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并,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愈而复发。

【用法用量】旋圆如绿豆大,每服三、五粒,量虚实加减,温水吞下,不拘时候。大病不过三服,便见痊愈。

【备注】此药温无毒,并不燥热,不损胃气,亦不吐泻,止是磨化积聚,消逐温冷,疗饮食所伤,快三焦滞气。此高殿前家方也。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家现在明白了感应圆的作用了吧,不过该药并不适用于所有病症,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感应圆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以免给身体带来不适。

针刺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患病率为30%~50%。因其发病缓慢,常被人们忽视,故有人称之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但它的发展后果严重,轻者周身疼痛,重者会造成关节变形,甚至发生骨折。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纳入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

为阐明针刺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雌激素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研究人员将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对其他组大鼠进行摘卵巢手术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针刺组采用30号针刺入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连接电针,刺激频率为1~3Hz,波形为疏密波,波宽1ms,强度0.7~1.0mA,每日一次,每次电针持续20分钟;西药组灌服浓度为5%的尼尔雌醇,每只灌服5mL/周,其他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同时灌服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摘眼球取血,取左侧股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含量。

结果显示,正常组、针刺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骨密度显著增高(p0.01),血清雌二醇显著增高(p0.05),体重显著降低(p0.01)。正常组、西药组、针刺组之间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据西京医院中医科王长海副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的重要表现是骨量降低,骨量是评价骨丢失程度和药物防治效果的关键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定义为:骨密度比同性别年轻成人的平均值低至少2.5个标准差。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密度每减少1个标准差其骨折危险性就增加2.6倍。此项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股骨骨密度低于正常组,说明摘除卵巢后骨密度降低,明显增加了骨折的危险性,经针刺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降低了骨折的危险性。同时也证实了针刺疗法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和西药相近。

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雌激素的缺乏。我们的研究表明,模型组血清雌二醇低于正常组,经针刺治疗后,血清雌二醇明显高于模型组,说明针刺不仅能够降低过高的大鼠血清雌激素含量,而且能增加过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即针刺对雌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还证实,针刺可明显降低大鼠体重,这为绝经后肥胖的针灸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针刺感应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