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大全 > 养生的依据 > 导航 > 女人养生不得病秘诀

有人说常年不得病不是好事,得病必然是大病。是否有科学依据?

养生的依据。

“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日常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人说常年不得病不是好事,得病必然是大病。是否有科学依据?”,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也有一定道理,如果经常生病的人群他们必然会对自己的健康很上心,总是很焦虑的状态让他们但凡遇到一点身体的不对就会立刻想办法去调整好,害怕发展成大病,如此一来虽然身体可能比较弱,但因为一直关注健康,所以也让他们很难发展成更严重的病症。

相反,如果不怎么生病的人对自己的抵抗力十分有信心,有点小毛病也不会有多留意,但如果一旦到免疫系统难以抵抗的时候,这些小毛病可能就可能会发展成较严重的病,结果一病不起;而且这些对自己身体充满自己的“不怎么生病”的人群也会忽略定期对身体的体检,一些潜伏的疾病或者已经是有问题的组织、器官无法及时被发觉,结果拖久了,身体出现了症状才检查的时候已经是很严重的病了。比如大家身边可能出现过这样的人:平时不怎么生病,结果有一天感觉自己某一处出现持续的疼痛,这时候才去体检,发现居然是某某癌症的晚期了!

但也并非全部的人都是这样,有很多朋友一生平安,直到去世也十分安详。总之,“久久不生病,突然爆发疾病一病不起”,不是告诉我们免疫力好或者不好会怎样,也并不是说得病就好,不得病就不好,更不是强调必须要多生病,而是告诉我们随时应当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特殊情况,小毛病不要当空气略过,不要拖延,定期体检十分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亚健康状态往往是人们最不在意的状态,但其实它意味着“处于疾病边缘”,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三高、高尿酸、痛风人群逐渐年轻化,患病人数也持续在增长,“年轻并不是健康的保障”,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应当合理体检,早期发现疾病采取有效预防或治疗措施。当然,体检是必要的,但也不要过度频繁地做,一些项目可能对身体也是有威胁的,比如胃镜、肠镜,还有放射线,反倒可能增加一些细胞癌变的几率。

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年轻人,体检一年1~2次为宜,常规体检即可,除非发现常规项目中的问题;对于中老年朋友,特别是上了60岁的朋友来说,最好半年体检一次,对于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太好的肥胖、三高患者或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可在3~4个月左右体检一次。日常遇到小毛病,发病初期虽然无明显表现但也不要放任,最好早发现早治疗,不要拖拉。

精选阅读

听说早餐只吃个苹果能减肥?是真的吗?有什么科学依据?


减肥的硬条件是:摄入热量<消耗热量,能量要达到负平衡,脂肪才能加速分解,我们可以以一天为限,每日摄入的热量<每日消耗的热量,坚持一段时间必然是可以减肥的。

若早餐只吃一个苹果最多就是减少了早餐中摄入的热量,那么午餐、晚餐呢?如果早餐饱腹感差,肚子饿得咕咕叫,午餐这一顿很可能食欲大开,吃得比平时更多,午餐和晚餐摄入热量超标,那么早餐吃这么少也无济于事。除非我们能严格控制三餐摄入热量,但如果平均分配到每一餐中,让每一餐不过饱,也不过度饥饿,那岂不是更好。

不过如果说早餐“搭配”一个苹果,其实还是个挺不错的选择。比如早餐搭配一根香蕉、一个苹果、一根黄瓜之类的果蔬,对减肥有利。不过仅仅是搭配,不能说只吃这一个,早晨是我们工作学习巅峰时期,因为精力也最充沛,所需求的能量、营养都更丰富,我们最好补充充足碳水化合物(主食)、丰富优质蛋白(鸡蛋、牛奶)、搭配一些果蔬,可以提高矿物质、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而且它们膳食纤维丰富,有很好的饱腹感,可避免我们还没到中午肚子就饿得咕咕直叫,而两餐之间犹豫饥饿去选择其他零食来吃;还推荐少量坚果的摄入,如花生、核桃、腰果等,它们能丰富矿物质,还能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提高食物多样化。

更多朋友的减肥方式相当极端,大家都认为苹果是水果中营养最“全面”的食物,所以通过三餐只吃苹果的方式来减肥,最多搭配一瓶酸奶,这样的饮食方式会让我们失去丰富的营养摄入种类,长期下去必然造成营养缺乏症状,即使苹果中矿物质种类多,但它们的含量都不算水果中最突出的,另外,植物性食物中缺乏优质蛋白,缺乏脂肪、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同样人体所必要的物质,部分重要的矿物质植物性食物也无法补充,例如“血红素铁”,血红素铁能有效补充铁元素,预防贫血,但它们属于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利用率低,含量也不高,长期如此很容易出现缺铁症。

长期只吃植物性食物更可怕的是可能造成蛋白质大量缺乏,蛋白质的缺乏对人体影响较大,蛋白质担负人体多项职责,例如器官的组分、合成酶、激素、淋巴组织的组分、合成载体蛋白、修复器官等等,缺乏蛋白质可造成器官萎缩,如生殖器官萎缩后造成不孕不育,停经等症状、免疫力下降(这是不可逆的!)、脱发(头发是角蛋白组成)、肌肉大幅下降(肌纤维蛋白缺乏)、面黄肌瘦,脸色苍白等等。所以,可千万不要仅仅通过变相的节食方式来减肥,这样会弄垮身体,得不偿失。

蒲公英泡水喝能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有科学依据吗?


蒲公英泡水本身是无法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很多朋友都拿着一个大型治疗例来举例说明蒲公英能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2003年3月~2006年6月,四川某医院应用蒲公英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糜烂性胃炎(CSG)患者66例,并与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的66例作对照。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蒲公英泡水是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最多只能证明蒲同英泡水有辅助灭菌的效果,而这项实验同时也结合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三联疗法,结合了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相当于是告诉你高血脂患者患者在吃降脂药的同时,吃了丰富的蔬菜,最终达到了效果,但我们可不能说是蔬菜治疗了高血脂。另外,这项实验也缺乏对照组,同时不能排出有安慰剂的效果在其中。

虽然一些研究中,蒲同英的提取成分有杀菌效果,如有抑制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效果,但蒲公英只是提取成分有抗菌效果,这和本身用蒲同英泡水喝的效果可以说可能完全不同,从剂量上来说就赶不上,而蒲同英的抗菌效果多是体外实验,这和临床、对人体的效果我们也不得而知;另一点没有说明的是,这蒲公英泡水到底是晒干后的蒲公英还是新鲜的蒲公英?经过晾晒,蒲公英中的一些成分会有改变或损失,如一些抗氧化、水溶性成分流失,杀菌成分也可能会随之减少,总之,不能轻易相信蒲公英水可杀菌消炎,甚至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若是蒲公英泡水真的能够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那咱们还真犯不着这么麻烦来治疗它了,还要受这么多罪,当然,蒲公英有辅助治疗胃病的潜在效果我们还是可以期待的,蒲公英泡水清新微苦,能解腻解油,有助帮助改善胃部积食,帮助胃肠减少负担。传统医学上,蒲公英味苦而甘,性寒,它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还有助通二便。一些有胃热、湿热、肠痈的朋友可适当饮用,有明显热症,如目红耳赤、心慌心悸、五心烦热、口角生疮的朋友很适合喝一些蒲公英水。蒲公英泡水还真有临床效果,如哺乳女性如有乳痈,乳汁不通,喝一些蒲公英水能够除乳痈,消肿止痛,有通乳效果。

蒲公英泡水搭配经营黄有助消除痰热郁肺,搭配一些清热解毒食材能够消除咽喉肿痛,总的来说,虽然蒲公英泡水不一定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效,但蒲公英泡水其实在其他某些方面有不错的效果,我们也可搭配蒲公英泡水辅助缓解胃病,不过蒲公英因为性寒,对于一些胃寒肠弱易腹泻的朋友来说不要过多饮用。

蒲公英泡水能降尿酸吗?有没有科学依据?


没有明确的资料或实验可以证明蒲公英可以降尿酸。

蒲公英是一种中药材,我们通常拿晒干的蒲公英泡水喝,在传统医学上它的的性味苦而寒,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便,现代医学最常用的就是用于缓解热咳,还有乳痈、堵奶的哺乳期女性用效果较好;同时也常用来缓解目赤、喉咙肿痛、湿热黄疸等症状。蒲公英除了泡水还常用于捣碎外敷,外敷同样有清热消肿止痛的效果,对于很多疮肿有缓解功效。蒲公英经常搭配冬藤、金银花、鱼腥草等材料,有除痰郁肺的效果,搭配板蓝根,可治疗咽喉炎,缓解肿痛等等。

一些山间居民还会把蒲公英作为一种野菜食用,不过一定确认这蒲公英不是在公路上的野菜,不然长期受到重金属污染,食用后有害,且没有打农药留农残。蒲公英味道很奇特,有苦涩味同时又带有一丝清甜,作为野菜可能并不酸最好吃的,不过其中有清香气息,对于解油解腻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蒲公英中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如植物甾醇、胆碱、菊糖和果胶等成分,这些成分有助改善血脂,如植物甾醇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效果,能调节血清胆固醇,避免高胆固醇血症,避免过多脂蛋白堆积在血管壁,威胁血管,从这点出发对改善高血脂有帮助,一般肥胖、三高患者更容易让高尿酸患者爆发急性痛风,所以沾边有点辅助功能;蒲公英中含有不少水溶性维生素成分,如100g含50~70mg维生素C,还含有较多胡萝卜素,钙质成分不低,作为野菜,还能补充不少有益成分。

蒲公英提取成分对多种菌类有抑制效果,如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对眼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等,所以会经常有人提到,和蒲公英水能够杀菌消炎,但一定注意的是,植物中的提取成分并不等同于我们“吃”或者喝这种植物泡的水,其中的剂量含量完全不等,单纯的提取成分也可能和整个植物带来的效果完全不同。更多的食物也是在动物上和体外实验进行,临床上还并没有体现出明确的杀菌效果。不过临床实验上,蒲公英对慢性胆囊痉挛和结石症有效果,因为蒲公英的利尿效果很好,其中的钾元素含量也较高,对改善水肿很有利。

说到利尿,因为高尿酸患者部分尿酸从尿液排出,利尿这一点可能是最和缓解高尿酸沾边的地方,不过有很多植物性食物也有利尿效果,高钾低钠的果蔬类食物同样也能改善水肿、高血压状态,总之,这一点也只是辅助功能,不可能有明确改善高尿酸的效果。总之,蒲公英并没有降尿酸的效果,最多是微弱辅助降尿酸的功效,改善高尿酸我们最好还是从控制日常饮食做起,坚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如果内源性尿酸较多的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药物来共同调理。

吃辣椒真的能防癌抗癌延长寿命吗?有科学依据吗?


吃辣椒延长寿命,还能防癌?要是辣椒真有那么神奇,它的价格可能早就超过虫草了,辣椒就是一种很普通的蔬菜,或调味品,它可没有防癌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哪一种食物真正意义上能够抗癌,它们最多是对预防癌细胞的生长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或是在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实验中对动物有一些抗癌效果,但临床上来说,我们生活中的食物还并没有明确抗癌作用的。另外,辣椒到底是对人体好还是不好,一直也有争议。

辣椒中含有特殊的成分“辣椒素”,我们吃辣椒觉得辣,就是因为这种挥发性刺激精油的效果,准确地来说,“辣味”不属于味觉,它其实是一种灼伤的痛觉,我们提取辣椒中的汁液敷抹在皮肤上,皮肤不久之后会出现红肿甚至刺痛的感觉,可见辣椒素其实是一种对人体有刺激效果的成分。如果我们长期频繁大量地摄入辣椒,它可能会对我们的胃壁、消化道粘膜造成灼伤,对于一些本来就有胃肠粘膜破损的肠胃疾病人群来说,吃辣无非是加重它们的负担。国外有研究发现,如果长期大量吃辣,特别是那种辣椒素较强的辣椒,如小米辣,对胃肠灼伤严重,不仅导致粘膜受损,胃肠疾病,甚至可能诱发胃癌,所以这吃辣椒可不能吃多了。

不过辣椒并不是那么可怕的食物,只要我们愿意适量食用,不要频繁大量吃辣,它对我们是利大于弊的。辣椒的辣椒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适当吃一些,它还能促进胃酸分泌,提高食欲,让我们感到食物更美味。辣椒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它低脂低热还低糖,膳食纤维却十分丰富,有助改善便秘,其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如钾元素较高,而钠元素较少,100g辣椒能提供222mg钾元素,仅2.6mg钠元素,还是一种适合高血压患者适当食用的食物,钾离子促进钠离子排出,能预防因重口味食物摄入过量而导致钠离子过多升高血管外渗透压,而挤压血管造成高血压的症状,不过辣椒素有轻微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效果,高血压患者不宜多吃,否则可能会有升高血压的效果。

辣椒中还富含铁元素,100g能提供1.4mg铁元素,和很多蔬菜相比都要突出不少。辣椒富含维生素C,100g辣椒能提供144mg维生素C,比很多深绿色蔬菜还要富集,辣椒中也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A成分,总体来看,辣椒是一种营养价值十分丰富的食物,虽说不能延年益寿,抗癌抗毒,但日常如果愿意适当吃点辣椒的话,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从传统医学上来说,辣椒性温、味辛,有助发汗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湿润,川渝地区地形所困,烟雾缭绕,也十分阴冷,这些地区的人们爱吃辣,帮助发汗解表,能去除体内闷住的湿气,让他们身体更舒适一些。不过如果换做是干旱地区,吃多了辣椒可能反而出现一些热症,如口角生疮、面红目赤、脸上长痘等情况。

老树白茶真的好吗?为什么有人说可以一口喝出树龄?


丨本文由百匠茶学院原创

丨首发于今日头条:百匠茶学院

丨作者:林方致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最近忙着年货节的事情,也思考了很多自家品牌的事情,所以只是偶尔有时间去蹭蹭茶。好友每次喝茶时都有一个动作:用沸水将盖碗清洗一遍,让盖碗留有温度,然后放入白茶,盖上盖子晃两下。很多茶友不解,其实这是一种醒茶的方式——干醒法,利用白瓷盖碗的余温把老白茶唤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对的,我们还可以用湿醒法:就是将沸水细水慢冲白茶,注满后迅速出汤倒掉,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5秒左右即可,否则会导致茶叶中的内质析出较多,影响口感。

通过年货节的备货,也发现很多茶友开始追求老贡眉,贡眉作为小白茶,在福鼎当地来说是一个非常古老又珍惜的茶种,在这里我们叫贡眉老茶树、土茶、小菜茶、群体种。是白茶初创时使用的繁殖树种,为什么说它古老呢,主要是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很多对白茶树种有研究的茶友都知道,之前松溪那块是非常流行小菜茶的。

在福鼎老人心里,贡眉就是他们之前常见的土茶仔,后来小白茶逐渐被产量更高、外形美观的大白茶替代,无论是闽东还是闽北的白茶种植产地,种植面积也很少,所以现在反过来说,物以稀为贵,大家对贡眉的热情也上涨了不少。

今天在仓库里翻出一饼2010的老贡眉,我赶紧撬开试喝一番,总的评价是:香气足,相当耐泡,经过九年的沉淀,内质的转化已经十分成熟,干仓自然陈化,内外如一。

这款茶如果接下去好好收藏定是一款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物,它的越久越珍贵体现在香气外显高昂,随着时间的陈化规律,存放了多年之后的老贡眉枣香浓郁(带药香),几乎没有涩感并且还能保持强劲的回甘。老白茶的汤色是透亮的琥珀色,韵味柔糯,茶汤柔和,顺喉而下,茶香沉落,满口余香,我有点后悔撬开了!!

为了有个体验对比,我特意又拿了另一款时间较晚的贡眉饼,这款2013年的贡眉已经是九年陈的老茶,转化的也极为充分,冲泡出来的茶汤稠厚感明显,入口滋味饱满,药香显著,回甘特别好!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糯米感渐浓,每一泡都是不一样的,层次感分明。

有个茶友问我:为什么我存的白茶不会出现枣香、药香,你的却可以?其实贡眉、寿眉转化的相对要快一些,这是叶茶相较于芽茶的优势。另外,枣香、药香的傲娇之处不仅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白茶都有枣香、药香出现,通常在饼茶中容易出现枣香,这是因为饼茶的制作工艺中,会让细胞壁破壁,从而让果胶物质溢出,停留在表面,参与后期的转化,才会有枣香的出现。

冬日煮茶祛湿,你知道吗?

另外,对于这些年份老的白茶饼来说,最好是通过煮茶的方式来品鉴,我这次就用煮茶的方式来蒸煮两款年份不同的菜茶。而且冬天煮茶祛寒湿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养生办法。

煮出来的贡眉老茶为什么比泡出来的更好喝?

一是煮出来的老茶滋味软糯,口感更佳甘醇;

二是煮出来的老茶香气足,有浓郁的药香,耐冲泡;

三是煮出来的老茶药性被放大,喝起来养生效果加倍。

像贡眉、寿眉这类含有粗大茶梗的叶茶,内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以及芳香物质,在经过沸水煮茶后,这些多糖物质和芳香物质溶于水中,能让茶汤变得更香,更甜。综合来说,贡眉、寿眉也是煮茶的首选茶类。

另外,冬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容易克脾,以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内生,这时候选择陈年老白茶来喝,既具有除湿效果又滋养脾胃,常喝更具养生效果。

很多茶友会反驳我说:你认为煮茶更甜,但是我觉得老树白茶才会越泡越甜!

老树白茶为什么会更甜?

但你真的了解老树白茶为什么更甜的原因吗?

基本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碳代谢明显,鲜叶里有大量的单糖、寡糖、多糖、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物质,所以这类茶树的茶汤喝起来粘稠甘甜,另外,很多茶友都觉得树龄越大,那芽叶的陈化效果会更佳。

所以往往一些茶友在品鉴了同茶区、同品种、同茶季的两款茶之后,会认为更甜的那款树龄更高,但是树龄真的能一口就喝出来吗?

说实在话,凭经验一口喝出树龄的可能性比较小,除非是非常专业的茶人专家,比如张天福老先生。

树的内含物给口腔呈现的鲜爽、醇厚、甘甜这些滋味,其实跟树种、茶树生长环境也有关系,我举个例子:

白茶的树种很多,福鼎大白、大毫毫香花香浓郁,口感偏甜,政和白茶因为高海拔而带来的生长慢、发芽慢、采茶晚这个特点,整体的口感醇厚,也更加耐泡,福云六号比较香,冲泡时候有空谷幽兰的香气。

另外,跟生长环境也有关系:很多老树生长在高山地区,高山地区多以腐质砂石土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与矿物质丰富,老茶树能在深层的地下吸收更多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整体滋味呈现比较饱满,所以苦涩感就被忽略掉了。

老树的碳代谢明显,糖类物质丰富,多糖物质虽然不可溶于水,但是可以被水解。在口腔中,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还原成葡萄糖,所以我们觉得甜。另外茶树木质纤维化程度越高,含糖度越高,所以陈年的贡眉、寿眉更甜。

老树白茶真的好吗?

但老树白茶真的好吗?我保持中立的态度,根据档案记载,闽东地区的老茶树有的树龄在百年以上了,目前已知的野生茶树群有:福鼎太姥山的太姥山大茶树、宁德霍童镇小坑村的霍童大茶树、寿宁平溪乡路后坑村的路后坑大茶树、屏南黛溪乡往里村的往里苦茶树、宁德虎贝乡梅鹤村的虎贝梅鹤苦茶树、宁德八都标头村的野生茶树群等。白茶只有福鼎太姥山的太姥山大茶树。

茶树上了年纪,会出现树势衰老、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所以老茶树并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美好,反而是产量低品质差。

其实历史上已经有人指出“老茶树不一定是宝”这个理论了,清代文献《匡庐游录》中,有“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孽”的记载就说明了:很多茶人已经会懂得去挽救年龄过老的茶树了。

现在福鼎当地有些茶农在宣传自己的茶园时,会指出自己的茶树是当年知青下乡时栽种的,距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说实在话,真正有好底蕴的老树,并不是完全天生天养的,合理的管理和养护也非常有必要,否则土壤没肥力,对于茶树生长和内质的积累不是一件好事情。

再说个题外话,同理上去看白茶的陈放,其实15-20年是白茶中的营养物质和一些内溶物质转化到最完整的年份,通常说寿眉2-3年,贡眉3-4年,牡丹5-6年,银针7-8年是这个品级的白茶转化到最佳的一个年份。

福建农林大学周琼琼关于白茶的相关研究就证实了这个结论:

他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内含物质,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果糖等。

他的研究表明,白茶存储在15年左右时,其内含的营养物质均呈现出降低的现象。

由此可以证明,这3-15岁的老白茶,是最佳的年龄段。

所以,并不是“越老越好”就是正确,老树白茶也不一定最好。

欢迎关注【百匠茶学院】,了解更多白茶的知识!

原创说明:本文由百匠茶学院林方致(baijiang2018)原创出品,欢迎喜欢喝茶的朋友转发分享,其他平台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南瓜、南瓜子能降血压是真的吗?说法有依据吗?


没有资料证明南瓜和南瓜子有降压效果。

但南瓜属于一种高钾食物,钾元素和钠离子相互制约,被称为“钾钠泵”,钾元素控制细胞和血管内渗透压,钠元素控制细胞、血管外渗透压。若高血压患者摄入过多重口味食物,钠离子摄入过多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还会升高血管外渗透压,挤压血管,让高血压进一步严重,钾离子则可结合钠离子排出体外,稳定血压,所以高钾食物是十分适合高血压患者食用的。而且南瓜热量适宜,营养也比较丰富,除了含糖量高一些,高血压患者如果愿意适当食用也并不是一个不好的选择。

不过这也并非南瓜一种蔬菜有这样的效果,诸多的果蔬其实钾元素含量都不低,所以高血压患者日常多摄入水果和蔬菜对调节血压是十分有好处的。果蔬中同样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抗氧化成分,膳食纤维有助延缓食物消化速度,平稳血糖,有助抑制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对于控糖控脂都有益,而高血压患者普遍也存在血脂或血糖不好的情况,若血糖血脂控脂较差,血液中的葡萄糖、甘油三酯等成分也可能诱发粥样硬化、血栓、阻塞血管流畅,加重高血压。抗氧化成分有助延缓血管衰老,保持血管弹性,对预防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有益,膳食指南也提到,每日充足的果蔬摄入能更好地预防肥胖、三高问题,推荐每日蔬菜的摄入量不低于500g,水果含糖量偏高,所以不宜多吃,但也可保证每日200~350g的摄入量。

南瓜子呢?南瓜子其实也是高钾食物,对降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南瓜子属于坚果类食物的一种,特点是富含丰富的油脂,大部分属“不饱和脂肪酸”,南瓜子中含有一定量的ω3脂肪酸,丰富的ω6脂肪酸,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仅是视网膜、大脑皮层、皮脂腺、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还有助调节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有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加速胆固醇运输,对预防高血脂有益,若能够更好预防高血脂的发生保护血管,这对降低血液粘稠度有益,对于预防高血压也是有帮助的。

虽然南瓜或南瓜子对降压有辅助效果,但毕竟取决于食疗,不可能立竿见影,它们可能只是很微弱的辅助功能,不能把它们作为主要降压的食物来对待。南瓜和南瓜子中的营养成分都十分丰富,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成分,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B族十分丰富。南瓜、南瓜子中的铬元素、锌元素等丰富,也有助胰岛素正常分泌,总之它们对辅助调节三高有益。不过因为南瓜是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也不推荐多吃,最好作为主食,一次可摄入50g左右,南瓜子作为坚果类食物,每日最好控制在10g左右。

枸杞有什么好处?每天吃几颗枸杞是科学吃法?


枸杞是现代养生很受欢迎的一种食材,很多朋友每天都要吃点枸杞,反正还是那句老话:枸杞也并非什么非常神奇的食物,能够补肾益精、改善亚健康、清肝利胆等等,食疗效果毕竟只是辅助,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每个人吸收能力、体质、对成分敏感度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区别,总之不要带着神话眼镜来看枸杞,理性看待,适当食用即可。

枸杞在人们心中地位重的原因就得从传统医学说起了,它是很多古籍记载的优秀药食同源的食物,味甘、性平,属性温和,能和多种食物一同料理和食用。枸杞在传统医学上能够滋肾补肝,益精明目,常常用于缓解虚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内热消渴等症状。

现代实验中枸杞是重点研究对象,例如枸杞的水浸液对小鼠有抑制脂肪在肝脏沉积的效果,能预防脂肪肝并促进肝脏细胞新生,因为枸杞中富含甜菜碱,甜菜碱可升高小鼠肝脏中磷脂水平,有抵抗脂肪肝、调节脂代谢的作用;枸杞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枸杞多糖,同样在动物试验中有保护大鼠生殖系统的效果,如预防小鼠睾丸DNA断裂,促进生殖细胞正常发育;枸杞多糖还有调节免疫系统的效果(动物实验),它能够增强巨噬细胞数量,脾细胞抗体分泌;枸杞多糖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癌效果。

不过,很多实验都是体外细胞或者动物试验中进行,另外枸杞的提取成分也不等同常规吃枸杞,所以,很多枸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宣传效果仅仅是夸大其词,实际上可能它在临床上无法达到一样的功效。不过枸杞有确切保护神经的作用,它能够通过抵抗神经细胞内质网应激水平,降低淀粉样肽蛋白酶的活性,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所以有潜在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效果,中老年朋友日常可适当食用。

除开枸杞一些夸大的神奇功效,其实枸杞的营养价值还是值得一提的,它富含丰富的矿物质,钾元素、磷元素、钙元素都尤其丰富,枸杞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族,很多有益物质都在食物中遥遥领先。不过枸杞的含糖量还是较高,也不宜过多食用,推荐每日吃10~15颗为宜,另外,不推荐泡水喝,泡水喝的话把枸杞吃掉不要扔掉,枸杞中有很多不溶性的有益物质,舍弃的话太浪费了,日常煮饭、煮粥,蒸馒头包子、蒸蛋的时候可放一些枸杞混合,这样食材还有微微甜味,而且避免枸杞干嚼太硬塞牙,中老年牙口不好的朋友可这样操作。

有人说常年不得病不是好事,得病必然是大病。是否有科学依据?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