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运动养生歌 > 导航 > 中医运动养生歌

中医运动养生歌

2022-05-11

《天盛长歌》中的踯躅散真能迷人心智吗?中医古籍真有这方剂?

中医运动养生歌。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天盛长歌》中的踯躅散真能迷人心智吗?中医古籍真有这方剂?”,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古装剧《天盛长歌》最近播出的剧情吸引了不少网友。第49集里,大越国三皇子晋思羽的人炼成了踯躅散,给金狮战俘服用过后,竟十分听话。连服踯躅散九日便会起效,晋思羽便命御医去采这主药莲华踯躅,也打算让大成九公主凤知微开始服用踯躅散。

很多网友会问,这种叫做踯躅散的东西真的有这么厉害?

像迷魂药一样的这种方剂真的存在么?

中医对此又是如何看的呢?

踯躅散中踯躅是有毒中药,根茎叶及果实的功效各异

很多读者对踯躅散中的“踯躅”并不了解。

踯躅确是一味中药,《中国药典》中记载踯躅又叫闹羊花、黄杜鹃、三钱三、毛老虎、一杯倒、八里麻,其入药的果实叫六轴子。这种草药全身都有药用,其根、茎、叶和果也可以入药。

具体来说,踯躅的根、果实和茎的功效也不相同。其根可以祛风止咳,散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外用治肛门瘘管,杀灭钉螺。其果可以搜风止痛,止咳平喘。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其茎、叶可以杀蝇蛆,孑孓,钉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踯躅入药无论是花、根、果都有大毒。因此,作为药用要非常谨慎,必须按医嘱使用,切不可自诊自疗,以免中毒!

踯躅散不是一个固定的方剂,中医古籍中主要用于治疗痛症

那么,是不是真的有踯躅散这种方药呢?

中医古籍中确实记载有踯躅散的方剂,但是与剧中描述的完全是两码事。

唐代著名医家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卷二十八中记载的踯躅散主要是治疗蛊毒腹痛,注下赤血等病症。这本医书中记载的踯躅散主要有以下中药组成:羊踯躅、干姜、藜芦(熬)、附子(炮)、巴豆(去皮心,熬)、野葛皮、肉桂丹砂(研)、雄黄(研)、蜈蚣(炙)各一分。忌猪肉、芦笋、生血物、生葱、狸肉。

北宋王怀隐、王祐等奉敕编写的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中记载的踯躅散,主要用于治疗风毒气上攻,头痛目眩等病症。这本医书中记载的踯躅散主要有以下中药组成:踯躅花(酒拌,微炒)、白花蛇肉(酒浸,炙令微黄)、天雄(炮裂,去皮脐)、甘菊花、天麻、肉桂(去皱皮)、藁本、细辛、羌活、秦艽(去苗)、防风(去芦头)、羚羊角屑、甘草(炙微赤,锉)。

因此,中医古籍中的踯躅散并不是一种固定配方的方药,而且也不像剧中情节那样能迷人心智,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痛症。广大读者切不可把剧中的踯躅散与中医的踯躅散认为是一种方剂。

Ys630.com相关知识

败毒散方歌


导读:败毒散方歌?败毒散是一剂扶正解表剂,那么败毒散的方歌是什么?败毒散方歌,下面一起来看看。

【方剂名】

败毒散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等

【组成】

柴胡、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各一两(30g)、甘草半两(15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方解】

本方证为正气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表阳受制,肺气失宣所致。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功效与作用】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用于伤寒温病,憎寒壮热,项强头痛,四肢酸痛,噤口痢疾,无汗鼻塞,咳嗽有痰。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加减化裁】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使用注意】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文献摘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决》

以上就是败毒散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珍贵中医古籍的生存危机


6月中下旬,从黄山、婺源到祁门,再从休宁、歙县到绩溪,皖南山区迎来了风尘仆仆的一队人来自安徽中医学院的中医古籍文献专家搜寻队。

探访珍贵中医古籍,让专家们很兴奋。这兴奋,源于对自己身负重任的自豪,也源于对我省中医文献整理保护工作紧迫性的清醒认识:也许用抢救来形容更为恰当!

珍本孤本一页一两金

省中医学院图书馆的古籍部书库犹如一个巨大藏宝洞,目前馆藏各类古籍医书近3万册,其中明清时期医家类古籍1.5万余册、珍善本古籍3026册,位居全国中医各馆古籍馆藏第八位、华东地区第三位。其中,《医说》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新安医籍,与《备急千金方》、《婴童百问》共同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如此不遗余力地搜寻、整理、保护中医典籍文献,有何现实意义?记者带着疑问来到省中医学院。

尽管正值暑假,中医文献学专家陈雪功教授仍是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一心扑在即将出版的《新安医学名著精华》上:中医文献以文图的形式,记录下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是中医知识的主要载体,离开它就无从谈到中医学术。

省中医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程新认为:除了重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中医文献还有极强的实用性,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临床价值。只有对古医籍进行全面深入整理,才能系统地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最大程度避免现代曲解,最有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省中医学院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汪沪双说:古籍寿命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使保护和修复古籍工作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省中医药传统历史悠久,北华佗、南新安汇聚皖北皖南。在各地政府和医家的努力下,陆续整理出版了不少优秀的中医典籍文献,但更大量的中医典籍仍散佚民间。以新安医学为例,据王乐陶的《新安医籍考》统计,新安医籍总数共计835种,目前已收集整理的不足400种。有专家说,当年他们在皖南一些中医世家调查时发现,很多家庭都能拿出一摞摞的手抄本医案,其中不少已泛黄、霉变。

同时,据中医文献专家估计,已整理出版的文献仅占小部分,绝大多数的未刊本文献还散落在民间,亟待整理抢救。 流落在民间尚未发掘整理的中医文献,至少是已经刊印文献的50倍,这些国宝如果不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抢救出来,很可能就此湮灭,使我们愧对后人! 采访中,很多中医专家发出这样的呼吁。 文献面临生存危机

中医典籍凝聚了古今医家的毕生心血,但研究经费少、出版难、收集难、保护难等,却是其遭遇的几大现实难题。

谈起自己的文献学研究经历,年近七旬的省中医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任何不免感慨曲折能达。

中医古籍——《本草纲目》


导读:《本草纲目》是我国著名的医学著作,也是众多中医古籍中的佼佼者,对于《本草纲目》我想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知道是明朝时伟大医学家李时珍著,那《本草纲目》主要讲解的是哪方面的知识呢?一起来看看它的简介吧!

《本草纲目》简介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


中医中药

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

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

结语:通过《本草纲目》简介,我相信很多人,对这本医学著作,肯定有了特殊的情感,当然对伟大的著作者也会心生敬畏之情。

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医古籍


现在中医变得越来越流行了,也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了,很多人都会通过中药来调理身体的,也会通过中医疗法来治病,但是你对中医古籍有多少了解呢,其实很多中医治病的方法都是来自于这些古籍中哦。

中医书籍是用来传统中医知识的关键,很多古代的一些知识都经过记载后传到我们现在人的手里,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看看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医书籍吧。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又被称为《伤寒卒病论》,这本古籍是张仲景于汉末著作的。

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国外。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型基础上编撰的。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穴图。该书总结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传甚广,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特别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顺序排列,记载了动物对生活环境适应的重要资料,说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思想。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其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

《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早的药物分类法。

长德散的中药方剂


长德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治疗产后诸疾,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长德散的中药方剂以及长德散的处方和功能主治,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长德散

【处方】

麻叶(阴干,收瓷器内,埋烧麦糠火中)2钱,血竭2钱,虎骨2钱,乌犀角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预防产后诸疾。

【用法用量】

每服1钱2分,好酒送下。以微醺为妙。产后1-7日止服。

【注意】

凡服此药,产讫不须依椅,惟宜平卧。

【摘录】

《产科发蒙》卷六。

长肉散

【处方】

黄连1两(去须),槟榔1两,木香1两,麒麟血半两,密陀僧1两(细研)。

【功能主治】

止痛,干疮,长肉。主从高坠损有疮口者。

【用法用量】

上为细散。于疮口上薄敷之。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七。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长德散的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如果想要治疗还是请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哦!

泰山磐石散方歌


泰山磐石散方歌

泰山磐石散,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胎之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症见妇人妊娠胎动不安,面色淡白,倦怠无力,不思饮食,舌淡,脉浮滑无力(或沉弱),或屡有堕胎史者。临床常用于治疗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属于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者。

1、中文名:泰山磐石散

2、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3、主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

4、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剂

5、出处 :《古今医统大全》

6、歌诀:

泰山磐石八珍选,去苓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7、组成:

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续断、糯米、黄芩、砂仁。

8、用量:

人参、当归、白芍药、熟地黄、续断、黄芩3g,黄芪、白术、糯米6g,炙甘草、川芎、砂仁各2g。

9、用法:

水煎服,其中人参宜另炖。原方水一盏半,煎七分,食远服。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个月之后,方无虑也。本方用治习惯性流产,从孕8周(受精后6周)起,每周服用2-3剂,连续服用2-3个月为一疗程。

10、功用: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11、主治:

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症见妇人妊娠胎动不安,面色淡白,倦怠无力,不思饮食,舌淡,脉浮滑无力(或沉弱),或屡有堕胎史者。

12、方义:

本方为治妇女妊娠胎动不安之名方。本方证是由气血虚弱,胞宫不固,胎元失养所致。方中重用白术益气健脾安胎,为君药。人参、黄芪助白术益气健脾以固胎元;当归、熟地、芍药、川芎养血和血以养胎元,共为臣药。君臣相伍,双补气血以安胎元。佐以续断补肾安胎;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且醒脾气,以防诸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糯米补脾养胃以助安胎。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13、配伍特点:

诸药相伍,气血两补,肝脾肾同调,以保胎元,于是,气血旺盛,冲任安固,胎元得保。用于妊娠气血两虚之胎动不安,犹稳如泰山,坚如磐石,故名泰山磐石散。

14、运用:

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属于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者。

15、重要文献摘要:

《景岳全书》:“妇人凡怀胎二、三月,惯要堕胎,名曰小产。此由体弱,气血两虚,藏腑火多,血分受热,以致然也。医家又谓安胎多用香附、砂仁,热补尤增祸患,而速其堕矣。殊不知,血气清和,元火煎烁则胎自安而固,气虚则提不住,血热则溢妄行。欲其不堕得呼?香附虽云快气开郁,多用则正气;砂仁快脾气,多用亦耗真气。况香燥之性,气血两伤,求以安胎,适又损胎而反堕也。今惟以泰山磐石散、千金保孕丸二方,能夺化工之妙,百发百效,万无一失,甫故表而出之,以为好生君子共知也。”

附方保产无忧散

1、方源:《女科·产后编》

2、组成:川芎钱半、当归、钱半、酒洗、炒黑芥穗八分、艾叶炒七分、麸炒枳壳六分、炙黄芪八分、菟丝子钱四分、酒炒羌活五分、厚朴七分、姜炒川贝母一钱、去心白芍钱二分、酒炒甘草五分、姜三片。

3、用法:水煎温服。保胎,每月三五服;催生,临产热服。

4、功用:益气养血,理气安胎,顺产。

5、主治:妊娠胎动,腰疼腹痛,势欲小产,或临产时,交骨不开,横生逆下,或子死腹中。

6、备注:保产无忧散与泰山磐石散鉴别:保产无忧散与泰山磐石散均能安胎,治疗堕胎。泰山磐石散补气养血之力强,主治屡有堕胎之滑胎;本方补气血之力较逊,又有理气顺产之功,主治难产,有未产能安,临产能催之用。

安中散的中药方剂


很多人不太懂这个中药方剂到底能不能治病。其实这个中药方剂的治病效果往往比一些西药的治疗效果更好。那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安中散的中药方剂,看看这个安中散能治哪些病症呢?赶紧来看看吧!

安中散

安中散治远年日近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气留滞于内,停积不消,胸膈胀满,攻刺腹胁,恶心呕逆,面黄肌瘦,四肢倦怠。又治妇人血气刺痛,小腹连腰攻注重痛,并能治之。

安中散

【处方】玄胡索(去皮)、良姜(炒)、干姜(炮)、茴香(炒)、肉桂,各五两。牡蛎(煅)四两,甘草(炒)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远年日近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气留滞于内,停积不消,胸膈胀满,攻刺腹胁,恶心呕逆,面黄肌瘦,四肢倦怠。又治妇人血气刺痛,小腹连腰攻注重痛,并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妇人淡醋汤调服。如不饮酒者,用盐汤点下。并不拘时。

安中散

【别名】安中汤。熟地黄2两半,巴戟天2两半(去心),龙骨2两半,远志3两(去心,炒),茯苓3两,天雄3两(炮,去皮脐),五味子3两,山药3两半,苁蓉4两(酒浸),续断4两,蛇床子4两半(略炒),菟丝子(酒浸)4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醉饱心虚而合阴阳,累于心脾肾三经,而致三焦虚寒,短气不续,腹不安食,随即洞下,小便赤浊,精泄不禁,脚胫酸疼,小腹胀满。

安中散

【处方】小麦(炒黄)4两,干姜(锉,炒)1两,甘草半两(炙),陈曲(炒)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除邪热,和胃进食。主干呕。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大枣煎汤调下。

安中散

【处方】玄胡索5两(去皮),良姜5两(炒),干姜5两(炮),茴香5两(炒),肉桂5两,牡蛎(煅)4两,甘草(炒)10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主远年近日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气留滞于内,停积不消,胸膈胀满,攻刺腹胁,恶心呕逆,面黄肌瘦,四肢倦怠;及妇人血气刺痛,小腹连腰攻疰重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热酒调下;妇人淡醋汤调服;如不饮酒,用盐汤点下;并不拘时候。

【注意】实热者忌服。

口吐酸水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热证加刺阳陵泉,用泻法;寒证用补法,并加艾灸。

2.饮食疗法

(1)凤凰衣粥

鸡蛋壳若干,去内膜洗净炒黄研末,每次6克加入热粥中服食。寒热证均宜。

(2)白胡椒海螵蛸煲猪肚

白胡椒12克,海螵蛸20克,猪肚1个,先将海螵蛸、白胡椒(打碎)放人洗净的猪肚内,并加入少量清水,然后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慢火煮至烂熟,去海螵蛸及胡椒,调味分次食肉饮汤。适用于寒证吐酸。

吐酸,证名。口吐酸水之症。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因宿食所致者,兼见气闷饱胀,嗳气腐臭等证,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宜栀连二陈汤、咽醋丸。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证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治宜泄肝清火,用逍遥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

因脾胃虚寒所致者,证见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苔白,脉弦细,治宜温养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参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吞酸等条。本证可见于慢性肥厚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胃酸分泌过多症等疾患。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之后,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安中散的中药方剂一定是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想要彻底有效的治疗的话!还是青岛医院进行就诊哦!

加味香苏散方歌


导读:加味香苏散方歌?常感冒用加味香苏散,那么加味香苏散方歌是什么?加味香苏散方歌,下面一起来看看。

【方剂名】

加味香苏散

【出处】

《医学心悟》

【组成】

紫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甘草炙2.5克,荆芥3克,秦艽3克,防风3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生姜三片。

【用法】

加葱头10个,生姜3片,水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

【方歌】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方解】

四时感冒风寒之邪、兼有气机郁滞之证,治宜疏散风寒,兼以理气和中。方中苏叶、荆芥开腠理以散风寒,理肺胃以疏郁滞,为君药。防风、秦艽、蔓荆子助君药散风寒除湿邪之邪以治头身疼痛,为臣药。香附理三焦之气,陈皮舒肺脾之气,川芎行血中之气,有调和气血之功,助君臣药解表散邪,共为佐药。生姜散邪和胃;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理气和中之功,使气血和而微汗出,风寒散而表自解。

【功效与作用】

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加减化裁】

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2.4克、葱白2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3克;若在春夏之交,唯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4.5克;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萝卜子各4.5克。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证,加茯苓、木通各4.5克;喘嗽,加桔梗、前胡各4.5克、杏仁7枚;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4.5克;咽喉肿痛,加桔梗、牛蒡子各4.5克、薄荷1.5克;便秘,加萝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是兼中寒也,加干姜、肉桂之类,虽有表证,其散药只用一二味,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夏、茯苓;时行疫疠,加苍术1.2克;梅核气证,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2.4克;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若禀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使用注意】

本方药轻力薄,对于感冒风寒湿邪之重证者,当另择他方,不宜使用本方。

以上就是加味香苏散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正气天香散的中药方剂


正气天香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帮助治疗行气止痛,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正气天香散的中药方剂以及正气天香散的处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对大家保健身体有所帮助,通过对正气天香散的了解,保健好身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正气天香散

【别名】

绀珠正气天香汤(《玉机微义》卷四十九)。

【处方】

乌药60克;香附末240克;陈皮、苏叶、干姜各30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治妇人诸气作痛,或上冲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

【用法用量】

每次9克,水调服。

【摘录】

《医学纲目》卷四引刘河间方。

正气丸

【别名】

香朴丸(《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处方】

藿香叶、厚朴(生姜制)、陈皮、半夏曲(炙)、白术、白茯苓各3克;甘草(炙)6克;干姜3克;三棱(炮)6克。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食伤,干呕,哕声频作。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生姜枣子汤化开与服。

【摘录】

《活幼口议》卷十九。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正气天香散的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正气天香散是一款难得中药方剂,对于身体保健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如果想要彻底治疗还请咨询专业医生,以此来保护身体。

败毒和中散中药方剂


如果问大家上火的症状有哪些?应该很多人都会说咽喉痛。的确,很多人一上火就会导致咽喉痛,这里小编介绍败毒和中散中药方剂给大家,败毒和中散的功效就是治疗痘症毒引发的上火,导致咽喉痛的情况。来看败毒和中散的用法。

处方

连翘、牛蒡1钱,黄连、枳壳6分,防风、荆芥、川芎、紫草4分,虫退3分,前胡8分,麦冬8分,玄参、黄芩。

功能主治

解毒。主痘症毒郁之甚,其火上炎,喉痛初起。

用法用量

方中连翘、黄连、防风、荆芥、川芎、玄参、黄芩用量原缺。

摘录

《种痘新书》卷四。

咽喉痛

咽喉痛是一种最常见的病症,它多发于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感冒、扁桃体炎、鼻窦炎、百日咳、咽喉炎以及病毒感染甚至心肌梗死均可引起咽喉痛。

病因

任何刺激咽喉及口腔黏膜的物质都可能引起咽喉痛。它们包括:病毒、细菌感染、过敏反应、灰尘、香烟、废气、热饮料或食物,牙齿或牙龈感染有时也会累及咽喉,慢性咳嗽、极干燥的环境、胃食管反流及说话声音过大同样会刺激咽喉,声音嘶哑是常见的伴随症状。出现咽喉痛症状的常见疾病有:全身病毒感染、腮腺炎、咽炎或扁桃体炎、感冒、咽喉炎。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咽喉痛伴随症状也不相同。

1.鼻咽部炎症

鼻咽在急性炎症期,患者会有一种干疼的感觉,同时炎症期的血管扩张,会导致患者将鼻涕回吸吐出时略带血。

2.口咽部位炎症

口咽部位的发炎症状多是急性扁桃体发炎和急性咽炎,这两种情况多与感冒有关。扁桃体急性发炎时,患者感觉咽痛,并伴有中度发热或高热,严重时还会出现扁桃体肿胀化脓;急性咽炎的发作一般比较急。

3.喉咽部炎症

喉咽的炎症多是急性会厌炎和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患者多感觉咽部很疼,甚至不敢吞咽食物,说话时有含水的声音,同时,咽部还有被堵住的感觉,严重会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患者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尽快到医院的耳鼻喉科急诊。急性喉炎发作时患者也有咽疼、咽部有异物感,但与急性会厌炎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患者说话的声音嘶哑,不是含水说话声。

4.非炎性疾病

咽喉痛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并非都由炎症引起。如舌咽神经痛、外界刺激、口腔溃疡等都会引起咽痛。舌咽神经痛引起的疼痛多是一侧疼痛,且疼痛得较剧,没有一定的原因引起,在使用消炎药以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此时,医生多建议使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止痛药消除疼痛。茎突过长导致的疼痛,咽部一侧疼痛,吞咽时疼得更加明显,与舌咽神经痛不同的是,这种疼痛会在咽部同一侧上下放射。患者需要尽早到医院拍片确诊。口腔溃疡,由于维生素缺乏等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多是自愈性疾病,在7~10天内就会愈合,在发病过程中,会引发咽部持续性疼痛。而一些恶性的、经久不愈的口腔溃疡,需要积极治疗。

5.外界刺激

某些外界刺激也会引起咽部疼痛,如吃瓜子过多使咽喉受到刺激,引发淋巴组织非炎症性疼痛,多喝点水或服用点祛火中药就会好转。

结语:有关败毒和中散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败毒和中散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败毒和中散能治疗咽喉痛,对于此疾病的病因病症,还有一些基本知识,上述都有介绍。希望大家多多学习关注,以后要小心保护自己的咽喉部位。

中医配伍禁忌歌的内容


中医学问博大精深,但是中药的配伍也是有一些规律的,并不是来随便进行搭配的,那么中医配伍方面的禁忌如何进行详细的关注了解呢,其实生活中还是有这样的许多关于中药配伍方面的禁忌歌的,通过这样的禁忌歌曲更好的了解一下中药的配伍禁忌问题,详细的还是了解下面的几首歌谣内容吧。

中药配伍有很多禁忌,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通俗易懂的中药配伍禁忌歌吧。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

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

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

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

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

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

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

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

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

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

通过以上编的中药配伍禁忌的歌谣,大家也通俗易懂的了解了一些禁忌问题,其实在服用中药的时候,肯定也会有很多的禁忌配伍问题,什么药物和什么药物搭配会好一些,不能够和什么药物进行配伍,这些都需要了解的特别的透彻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自如。

《天盛长歌》中的踯躅散真能迷人心智吗?中医古籍真有这方剂?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