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养生是老人的事 > 导航 > 幽兰老人养生被

老人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

养生是老人的事。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不同人群的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路上网站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老人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案例1】

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

儿子、儿媳妇两人每天上班后,詹阿姨都会从家骑两站地的车,到老两口刚给儿子、儿媳妇买的“婚房”里,帮着扫扫灰尘、擦擦地板、晒晒被子,忙得不亦乐乎。詹阿姨的儿子今年10月10日刚结的婚,詹阿姨将自家一套1997年拆迁分到的房子卖掉,再加些钱,在自家附近全额付款,替儿子买下了“婚房”。詹阿姨夫妻俩只要看到儿子、儿媳开心,自己就特别开心。

心理解析:孩子曾是襁褓中需要无时无刻都和母亲在一起的人,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离家,家长们无一例外要适应变化中的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我还希望孩子一如既往地需要我”是无数家长们的心声。一个曾经那么被需要过的父母,有一天变得对孩子不再那么重要,这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伴随着自己的日渐衰老的无可奈何,使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自己的价值。

此外,“这里也彰显着中国老人害怕死亡,无法直面死亡的隐性心理恐惧。”赵国秋说,在中国,60岁以上也是一个自杀高峰。“人在对自己的未来不能统筹时最痛苦、抑郁和焦虑。从社会退回到家庭的小空间里的老人心理状态本身容易失落、凄凉,曾经的荣誉、地位全部烟消云散,接下来会怎样,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就成了自己全部希望的寄托。他们将不遗余力地给孩子其所有,唯恐失去儿女,失去自己的希望和未来。”

【专家建议】

赵国秋建议中国的老人可以观看耶鲁大学的关于“死亡”的公开课视频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明了自身的价值。此外,“这时让老人去给自己的孩子买菜、做饭,只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并给予安慰和关心,老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被需要,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为子女做的点点滴滴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成就感。”帅莉说。

【案例2】

“给”之前问问孩子想要不想要

有位母亲在论坛里倾诉道,自己年轻时吃了很多苦,本来希望儿子能少吃点苦,所以在孩子读书时没有给任何压力,青春期时,孩子变得很淘气,总在外面玩。在草草结束学生生涯后又找了一个待遇不是很好的工作,做母亲的心有愧疚,觉得没有教育好孩子,就从自己的养老金里取出一部分钱为孩子买房、买车,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不那么艰难。 心理解析:“这样的案例中的父母在性格上都比较主观。”帅莉说,人们都会成为父母,也会沿袭上一代的方式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来实现这种自我的价值感,“一个全能、强势的父母一定会培养出一个无能的孩子。”在“一切为了孩子”的语境下,即便在儿女成年后,父母害怕孩子工作辛苦、忙碌,连忙赶来帮忙,这时做子女的很难拒绝父母的意愿,随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父母搬过来做“24小时保姆”,带孙儿等,如果子女在此过程中对父母的意愿提出“异议”,父母就会觉得很委屈,子女也会内疚。

帅莉说:“父母总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去衡量孩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受过的苦,不希望孩子再受。之后又因为孩子的状况不如他人而产生内疚,一切都是他自己的认为,于是为孩子买房买车似乎是在为孩子考虑,而实际上,这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处处帮着孩子,其实就已经将孩子放在‘不如我’的弱者地位,这和父母的期望其实相悖。”

【专家建议】

在父母所有的帮忙付诸实际之前,都请询问子女是否需要。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每次决定之前都先问自己“这个想法到底是孩子想要的,还是我想要的。”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啃老族”在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然而“啃”与“被啃”的背后却另有隐情,许多老年父母的甘愿“被啃”也是这一族群日渐庞大的原因。而由“啃老”衍生的种种家庭矛盾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小贴士】

平衡“天伦之乐”与“独立空间”

“一个成人的标志是离开父母。让居者有其屋,让你在薪水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付得起相应的房价,这样,年轻人才能独立。”费小懿坚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是年轻人独立的资本的观点。

但父母与子女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不代表两者之间的生活毫无重叠,适时地制造“隔代亲”的机会,费小懿觉得,能让父母享受到“爷孙之乐”,是中国父母的幸福之处。“这种文化上的特色伦理造就了父母、老人在中国的受尊重,大家重视‘四世同堂’的感觉,父母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照顾孙儿而不被孤独感侵吞,是件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因而在“天伦之乐”与“独立空间”之间找到一个度的平衡最重要。

ys630.COm精选阅读

惊!老人旅游被加收老人费


12名湖南老人到海南旅游,竟然被旅行社和导游每人加收50元“老人费” ,其荒唐的理由是老年人消费水平低。

在省领导的批示下,这起有损海南旅游形象的丑闻得到迅速查处,相关旅行社被处以10万元罚款,当事导游被罚1万元。面对破坏海南形象的“老鼠屎”,出重拳严打,实在令人拍手称快。

建设国际旅游岛,规范的理由秩序是一道最基本的门槛。如果任“老人费”之类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建设国际岛注定会是沦为一场美丽的春秋大梦。

在为迅速查处丑闻喝彩的同时,此事件令人反思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其一,此次事件能得以迅速查处,是因为12名老人联名向省领导写信投诉。倘若12名是老实人,老好人,吃了哑巴亏将黄莲吞进肚子,这起丑闻能否得以曝光,实在要打个大问号?

其二,此次事件能得以迅速查处,是建立在海南建设国际旅岛开展旅游环境大整治的背景下,是在省领导直接批示的火力下得以解决的,但是件件个案难道我们都要指望省领导的批示吗?旅游市场的监督机制又在何处?

其三,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此类事件绝非个案。据调查表明,海南普遍存在加收老人费和未成年费的现象。如此说来,如此丑闻并非突发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是皇帝的新衣没有愿意挑明,是久居鲍肆不闻其臭,还是家丑不愿远扬,是何人何部门在默许在纵容如此潜规则的存在,海南旅游市场此类的潜规则还有多少?

万事皆有因。面对有损海南形象的行为,理应要重罚。但是,规范海南的旅游市场秩序,远不是我们站在道德的的制高点指点江山就能解决的。在零团费大行其道的现实下,海南的导游人员没有底薪,没有“五险”,还要掏钱包团,生存的压力很大,出现“老人费”的行为似乎是某种无奈之下的一种畸形怪胎。如果政府不能妥善解决导游人员的基本生存问题,既使今天取消了“老人费”,明天也会冒出“进岛费”之类新招,这会许是最可怕的。

老年人最缺被需要感


阿德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他的母亲退休前是一家国营厂的科室主任,家里家外都是一把手。前几年因中风导致偏瘫,需要人照顾。尽管子女们都很孝顺,照顾母亲毫无怨言,可老人却整天唉声叹气,甚至言词中流露出轻生的念头。

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阿德细心地发现,让老人心态转变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成为全家人的累赘,活着没意义。这一念头不断在脑海中盘旋,子女越是孝顺,她反倒越生自己的气。阿德认为,让老人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太可能,倒不如利用“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来帮她。

于是,阿德假装无意地告诉母亲,自己早上起不了床,上班总迟到。从此,天刚微微亮,母亲就会艰难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挪到他门口,7点准时叫他起床。

阿德还教母亲在手机上打字、回复邮件,时常把自己的工作手机交给她管理,让老人做自己的“助理”。老人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生命并非全没了价值,对自己的身体也慢慢接纳了。

这个时代,年轻人强调自我,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老一辈人却更重视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他们年轻时要建设国家、养家糊口,被工作和家庭需要着。年轻一代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容易彷徨迷失。

老年人当干不动了、不再被需要时,就会感到价值缺失,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们以往认为,退休就要好好休息,老人最好别折腾。事实上,人活于世还是需要有些事情做,有劳有逸才不会感到空虚和无趣。帮老人找到自己可以去做、喜欢去做的事,充实起来,才是找回价值感的途径。

子女不妨根据老人的爱好,帮他们报老年大学、找回年轻时的兴趣、结识气味相投的新朋友。有条件者还可以为父母准备固定的活动室,让他们把朋友聚到一起活动。还可以像阿德那样,让老人有机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把注意力投入到照顾下一代中,这并不是长久之策。一方面,过度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另一方面,小孩子会逐渐长大,老人还是可能陷入失落的境地。因此,老年人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圈,有兴趣爱好,在一些相对固定的群体里更容易找到自身价值。

老人甲亢易被误诊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颈部气管的两侧。它能够摄取碘,合成甲状腺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活动发挥着调节作用。甲亢是起因于甲状腺素过度分泌而引起的一种病症,发病或缓或急,多在数周至数月内甲状腺逐渐肿大。

一般病人常有低热、心慌、乏力、多食易饥、烦躁易怒、消瘦、容易出汗、眼球突出、大便次数增多等症候,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由于老年人的甲状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其功能也有所降低。患甲亢后,虽然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但血液对甲状腺素的结合力下降,机体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能力减弱。

因此,老年人“甲亢”与青年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区别。通常,上述多食善饥、神经紧张兴奋及甲状腺明显肿大等特征的症候多不明显,往往被忽视,还易于造成误诊。一般来说,老年人甲亢通常有如下3种临床表现特点:

1.以心脏症状为主,容易并发器质性心脏病。在大量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下,心脏的负担加重,导致病情加重,但很少有心动过速,而是出现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多种心律失常;也可呈现心力衰竭的症状;有的表现为频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据统计,在40岁以上的甲亢病人中,有1/3左右伴有甲亢性心脏病,5%的病人伴有心房颤动。易被误诊为心脏方面的疾病,结果却忽视了“甲亢”的存在,耽误了治疗。

2.以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病人通常感到食欲不振、纳差、厌食、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很多人认为是慢性消化系统或慢性结肠炎等。由于进食少,消耗多,一般体重都有明显的下降,有的病人短时间内可下降10~20公斤,常被怀疑患了恶性肿瘤。

3.以精神症状为主,有的老年人甲亢以焦虑、神经过敏、易激动、失眠等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这在女性中多见,容易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反之,有的老年人甲亢又可以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容憔悴,称为淡漠型甲亢,这是甲亢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容易误诊为老年忧郁症。

此外,有的老年人甲亢以低血钾和肌肉麻痹为主要表现,容易误诊为低血钾肌麻痹。因此,当老年人出现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体重急剧下降,极度厌食或精神抑郁等情况时,要想到甲亢的可能,尽快地到医院做甲状腺功能检查。

啃指甲缺什么


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小孩子经常会去啃咬自己的手指甲,其实啃指甲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可能会有贫血,身体当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所以才会导致啃指甲,个别的人是因为自己从小养成了这个习惯,如果不啃指甲,觉得特别不安,所以啃指甲有很多的类型和原因。

根据临床观察和体格检查,这些儿童往往伴有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如钩虫引起的慢性缺铁性贫血等。实验发现,绐这些儿童服用铁剂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啃指甲的习惯是儿童局促不安易动的表现,是体内缺少某些重要元素的表现。

父母不让孩子啃指甲,因为啃指甲会使细菌通过口腔进入体内,而且还会引起铅中毒。

铅特别易于积聚在指甲中。空气污染越严重,这种重金属的含量越高,因环境中的铅会潜藏在指甲里,最终积聚在指甲盖中。经常啃指甲,铅会随着唾液进入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儿童体内有少量这样的毒素,就会影响其身体和智力的生长和发育。

铅通常会随着被污染的空气、含铅的食品和饮用水、未洗净的水果和蔬菜进入人的体内。科学家们建议,为避免血液中积聚这种重金属,必须多喝牛奶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

小孩吃手指甲缺什么 专家说:缺锌! 孩子啃指甲不一定是缺什么,但有一些孩子啃咬指甲,是因为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

这类孩子还可能同时嗜食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纸片、墙皮、泥土等等。通过化验检查可以确诊。缺锌者补锌,有虫者驱虫,病因去除小儿自然会停止啃指甲。

另外,儿童心理学门诊的专家指出:"咬指甲是一种神经性习惯,是焦虑和没有安全感的症状表现,是一种孩子用于安慰自己的方式。",所以,对于多半的孩子来说,孩子吃手指甲,并不是缺什么,而是习惯问题或者其它问题的表现。

小孩啃指甲缺锌怎么补锌

1、轻度缺锌以食补为主 对于轻度缺锌的宝宝,平时多吃含锌量高的食物。含锌量较高的食物有: 动物性食物:瘦肉、鸡蛋、猪肝、动物血、鱼 海产品:牡蛎、鲱鱼、虾皮、紫菜、鱼粉 植物性食物:菌类、核桃、花生、板栗、萝卜 TIpS:辅食不要做得太精细,否则会导致食物中矿物质锌的流失。此外,不要给宝宝吃含糖和纤维素太多的食物,会影响锌的吸收。

2、严重缺锌以药补为主 缺锌严重的宝宝,除了食补之外,还需遵医嘱补充锌剂。常用的锌剂有葡萄锌、硫酸锌、甘草锌、醋酸锌糖浆和复合维生素锌糖浆等。

容易被老人忽视的抑郁症


权威调查表明曾患抑郁症的老年人中,5%的人能自发独立、健康地生活,15%稍多点的老年人病情常趋于慢性化,20%以上的老年人会常常想到死亡,在那些患有癌症、心脏病、中风的老年人中,抑郁更是普遍存在。老年人对于所患的抑郁十分容易被忽视,通常有以下一些原因:

1.被疾病疏漏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老慢支、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这些都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另外有些疾病的本身存在抑郁的症状,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能引起与抑郁症类似的症状,如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悲观思虑、食欲不振等。所以有时就很难区分是疾病的抑郁表现还是疾病并发的抑郁症。因此老人容易在关注躯体疾病时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提示抑郁症有价值的迹象有:社会功能的退缩,失败无望或应受惩罚的感觉增强,对生活缺乏意义,经常想到自杀等。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有一项研究发现,前者的50%,后者的35%会患上抑郁症。

2.被药物引发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利血平)、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药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药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3.被不适掩盖典型的抑郁症都有较深的持续性情绪低落和消极悲伤。而老年人的抑郁却不是十分典型,看不出心境的恶劣,也没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取而代之的是持续性的疲乏,无故的体重减轻,睡眠节律紊乱,食欲胃纳变差,五更泄泻经常,注意记忆下降等等。所以老年人的抑郁症很容易被家人和普通医生忽略。许多老年人也都关注和强调他们只是感到疲乏、消瘦、睡眠差等不适而否认自己已患有抑郁。

4.被丧偶忽略在有压力的社会生活事件中丧偶对人的心理创伤最大。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心身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又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必须懂得在这期间存在着患抑郁症的危险性。不要以为丧偶心境不好是理所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继而进入的抑郁状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危险。

找回失去的声音――选购助听器


目前助听器已能传送更清楚的声音,让大多数听力受损的人重新找回失去的声音。本文介绍助听器的用途,分类,特点,选购。

目前助听器已能传送更清楚的声音,让大多数听力受损的人重新找回失去的声音。

助听器的用途

听力损伤患者佩戴助听器将有如下帮助:

●听得更清楚。助听器无法让您的听力恢复正常,但可以显着改善听觉效果。

●您以前听不到的声音,如鸟叫声、门铃声、风声及水流声等,这些声音在佩戴助听器后都可能被听到。

●助听器能帮助改善听力损伤患者的社交能力,改善心理、生理状态。

助听器如何助听

虽然助听器有许多形状和类型,但其基本构造和原理是相同的,即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通过话筒(麦克风)传入助听器。话筒的功能是把语言及生活环境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又经过处理并放大,由音量控制器来调节音量。所有助听器都需要以电池作为能源向整个系统供电,声音经放大后被传到接收器(耳机),耳机像个喇叭,把电信号再转换成声音信号,声音信号又通过助听器耳模内的管道传输到内耳。

助听器的分类及特点

自从1930年诞生第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助听器以来,助听器越做越好。它的功效不断提高,尺寸逐渐缩小,制作工艺也日益精美。助听器的分类如下:

一、按其外形分类

按其外形可以分成四类:盒式、眼镜式、耳背式、耳内式。其中眼镜式、耳背式、耳内式助听器又称为耳级助听器,耳级助听器接收声音的方式较其他类型的助听器更接近生理状态。

●盒式助听器:也称为体佩式,俗称口袋式。它出现较早,体积较大,外观如同一个微型收音机,佩戴在身前,有一根导线将声音输出信号送至耳机。多采用普通晶体管组件,故价格低廉。其体积较大,不易遗失或损坏,适于手指活动不灵便的人和有严重听障的老年人及儿童使用。此种助听器的噪声较高。另外,由于盒式助听器常与衣物摩擦,摩擦声被助听器放大也成为干扰噪声。

●眼镜式助听器:仅是一种由体佩式向耳级助听器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期产品,麦克风与接受器可安装在不同的镜腿上,实现信号对传,也有在同一镜腿上的。目前这种助听器已不多见。

●耳背式助听器:俗称耳挂式。是曾经使用得最广泛的助听器,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由于其体积比口袋式小,可被头发遮盖,不易被人发觉。

●耳内式助听器:又分为耳内型(ITE)、耳道型(ITC)和深耳道型(CIC)。耳内式助听器外形更加精巧,依据每个人的耳甲腔或耳道形状专门定做,使用时直接放在耳甲腔或耳道内,不需要任何电线或软管,十分隐蔽。优点是主机与耳模为一体,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但耳内式助听器的输出功率不是很高,仅适用于轻度、中度、中重度耳聋的患者使用。

二、以特殊功能来分类

●气导式助听器:以耳模塞入外耳道,而扩大的声音经由耳模进入耳内者,称为气导式助听器。例如:耳挂型、耳内型。

●骨导式助听器:将一般助听器的接收器改为振荡器,直接附着于耳后乳突骨上,将扩大的声音直传进入内耳者,称为骨导式助听器。因为音域较窄,所需能源也较多,故只适用于特殊情形,如耳封闭、小耳症、耳朵常发炎者和传导性听力损失者。眼镜型助听器改做骨导式十分方便。口袋型助听器要改为骨导式时,头上需另带头弯架。

助听器的选购

一、性能方面

●声增益大于或相当于听力丧失值的1/2-2/3的助听器比较适合。比如听力丧失在80分贝的患者,应配声增益在40-50分贝的助听器。因此,选购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测试听力。

●声频范围越宽的助听器越好。正常人耳可听到的声频范围在20-20000赫兹(Hz)。低频部分能提供较多的能量,提高助听器的声输出。而高频部分决定语言的清晰度,使人易听懂、听清楚。助听器的声频范围多在300-4000赫兹为宜。

●信号噪声比值越大越好。信噪比值越大,助听器本身产生的噪音越小,放大后的信息传递的质量越好。

●谐波失真越小越好。谐波失真小于5%最好,小于10%之内的助听器皆可选配。失真若大于10%,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就会发生扭曲,影响听觉效果。

二、功能方面

由于老人的听力受损程度不一样,需要矫正的功能也有差别。有的只需要放大功能,放大外界声波,增强声音强度;有的则需要补偿功能,只是对听力中频率损失的部分进行补偿;有的要求自动增益,外界声音过大时自动抑制,并能对噪声进行过滤。所以要因人而异,对特定功能需求定位后再选购。

三、个人需求

每个人对助听器的外观、价格、音质及操作的难易程度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选择时也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论品牌,市场上比较好的几家有:德国西门子、瑞士峰力、丹麦瑞声达、丹麦奥迪康、丹麦唯听、美国斯达克。这些公司都开发了数字助听器,使产品性能有了大的改进,降噪功能较强,加上功能较为齐全,外观设计比较合理,较受患者的欢迎,但价格大多昂贵。

助听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防潮:潮气常常为游泳、洗澡、洗头、洗脸、下雨之类的情况所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清晨或雾天的露水、汗水;数周不使用而电池未取出或使用劣质电池造成漏液;湿度高时空气中的水汽侵入;其他如喷发胶、洗衣服溅水、水蒸气等。

防耳垢:中国人的耳垢一般属于干性。平时讲话、咀嚼、走路时因为震动会将大部分耳垢从耳道内逐步震动掉出。但仍有一部分会残留在耳道内,特别是在戴上定制机后,耳垢使耳道口或受话器口被堵塞,导致无声,甚至损坏受话器。

防振动:助听器像石英表一样怕摔,因助听器中的组件是由非常细小的导线连接的,容易在受冲击后断掉。特别是受话器由于本身的结构关系,内部的发声振动簧片和顶针容易在冲击后移位变形,造成失真和无声。受话器在装入机壳后,虽然抗冲击程度有所提高,但仍要高度重视,防止跌落冲击。定制机由于体积小巧,比较容易在戴上或取下时从手中滑落,所以更要小心。

老人可能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有一种负面偏向,即人们更倾向于关注消极的事情。比如,对有关谋杀和婚姻的新闻,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前者。然而,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变老时,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变得更为积极,“老人脾气古怪”的传统印象毫无道理。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可能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但是,这究竟是因为负面偏向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弱,还是大脑更容易对积极的事物做出反应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凯瑟琳将小宠物、撞车、烤面包机等物品的图像同时给51个实验对象分别看一秒钟,这些人从18岁到81岁不等。他们都同脑电图仪电极相连,并且通过按按钮将这些图片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以及中立的。当年轻人看见“负面”事物比如撞车时,电波信号加强;但是,老年人的大脑几乎没什么反应。在面对“积极”事物比如小宠物时,两者的反应没有太大区别。凯瑟琳说:“数据显示,负面偏向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马萨诸塞州布兰迪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德里克•艾萨克维兹说:“这个发现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能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怎样看待事物。”

为什么负面偏向会随年龄衰减仍是未解之谜。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家马拉•马瑟认为,随着时光流逝,人对快乐和喜悦的渴求变得更迫切,更希望快乐地度过生命中剩下的时光。人到年老时,对得失往往比年轻人看得更淡。如果年轻人也能用老年人思维方式看待一切,就容易变得更乐观。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老人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养生是老人的事”专题。

老人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