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为什么要养生 > 导航 > 七夕饮食养生

七夕饮食养生

2019-10-12

七夕为什么要储水

为什么要养生。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怎么才能作好四季养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七夕为什么要储水”,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七夕有储水的习俗,你听说过吗?广西、广东一带七夕这天要储水,七夕为什么要储水呢?人们认为这天的水能够消灾除病,强身健体!到底七夕为什么要储水,下面小编为您具体介绍。

七夕储水的习俗

广西:双七水

七夕节储水,是广西、广东特殊的一种风俗习惯,人们认为用双七水洗浴,能够消灾除病,强身健体。所谓双七水,也就是说,七夕这天鸡鸣之时,人们就争先恐后的去河边溪边取水,即为双七水,取回来后要用新瓮盛起来,待傍晚时分,用来给全家老小进行沐浴。

关于双七水的一种说法是,相传七夕的前一天晚上(即农历七月初六)是牛郎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时间,可是相会时间就只有一个晚上,于是在黎明破晓之前他们必须分开。在分开的时候,织女会伤心地哭泣,她的眼泪落到人间,化成了雨,即为双七水。

七夕储水还有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七夕节这天,七仙女们会来到在河里洗澡,仙女洗过的水是不会变质的。广西等地居民都会在这一天,灌储七夕水和冬瓜水的习俗,拿回来沐浴,泡茶,煮饭,甚至用来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等疾病,在当年缺医断药的年代,这或许就成了老百姓的传统良药。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据说双七水洗浴能散发出诱人的体香,对异性有奇异的吸引力,会增加爱情运。同时,用双七水沐浴,可消除晦气。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广东:七夕水

传说七仙女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下凡,惠城妇女在这一天凌晨4时即起来梳洗整妆,到大江去挑水,用陶罐贮起,摆放在神台或床下等阴凉处。水质经年不变,清凉甘甜,叫做七夕水。

到七夕那天,村民们便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以煲饭、煮粥,有助养生。余下的部分还会存起来,留待小孩出现小病痛时,加上千日娇等其他草药一起煮成药茶,给小孩服下,有去火、消肿、除热痱的效用。

旧时城中人家多缺医少药,若有人头痛发烧多取饮此水,据说可退烧。生疮疖或生猪头腮(即腮腺炎),用省手根(即皂树根)磨七夕水搽患处,亦颇有效,是惠城民间常用的方法。

在惠州,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让女人更美的说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种花,必须是没有毒性的花,例如米兰花、玉兰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红花等。相传在七夕午夜时,仙女与董永相会,如果看见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就会施下仙水,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个时候泡的花水,女人用来洗脸会更美。

七夕储水的习俗由来已久

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瓮盛起来储存,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证。中医认为,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艰涩不畅、烧酒醉死等。

《本草纲目》说,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濒湖集简方》记载一解烧酒醉死方:急以新汲井华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相关推荐

七夕为什么要染指甲


导读:七夕为什么要染指甲?在我国很多地方七夕有染指甲的习俗,一般用凤仙花、月季花等天然花草。那么七夕为什么要染指甲,你了解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七夕为什么要染指甲?

七夕染指甲的这个习俗,是在我国西南一带流传的,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这个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传说蛇见了凤仙花害怕,以之染指甲可辟邪。

用花草染指甲的这个传统风俗,是这些地方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当然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民间传闻在七夕这天染红指甲,干活时就会更利落,于是女人们就将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

七夕当日,未出嫁的女孩用凤仙花、月季花染红指甲,互相比美,并十分珍惜染好的指甲。有老人认为,用凤仙花染红指甲,可使手指不缩筋。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在做女红时,双手更美观、更健康。

凤仙花是女人花。有诗赞道:此花已有神仙福,愿在佳人指上香。金凤花开最鲜艳,佳人染得指头丹。凤仙花是一种极易种植的花卉,有红、白两色。初夏至深秋,次第开放。这种不怎么起眼的草本小花,却受到历朝历代年轻女子的喜爱。因为用它来染指甲,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妩媚靓丽。

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美好民俗至今延传:取凤仙花瓣和明矾放入碗中捣碎成糊状,取少量覆于指甲盖,先用透气的树叶包裹,再以棉线包扎。翌日拆开,指甲便是红色。

凤仙花是一种中草药,对手足指甲有着治疗和保健的奇效。花汁有杀霉菌、癣菌的功能,可治疗顽固的甲癣、灰指甲等病症。

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

材料准备:凤仙花瓣(大红色、紫红的最好;粉红、白色的颜色浅,不建议使用),茼麻叶子(也可用其它叶子,如心形的豆角叶等,宽大柔软坚韧即可;塑料袋也行,不过不太透气),线绳,明矾或盐(不建议用明矾,对身体有害)。

做法:

1、在凤仙花瓣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可以根据需要放入少量的明矾,过多明矾会让染出来的颜色过深,不好看,把上述材料捣烂然后放置半天,蒸发掉一部分的水分。

2、使用刷子或者其他辅助工具蘸取适量步骤1的材料,把它均匀地涂抹在指甲上,把指甲盖住就好。

3、覆盖好指甲油后,用叶子把指尖包裹起来,像包粽子那样用绳子缠好,等待五个小时就可以基本上色了。当然如果你想效果更好可以包久一点。

指甲花染指甲小TIpS:觉得一次效果不好的话可以重复染指甲一边,另外捣好的花瓣是可以放到冰箱中保存的。在染指甲的过程中,难免会让指甲的周围也染上颜色,大家也不需要担心,只要多系几次手,过几天就能够恢复正常的颜色了。

对于女孩子,可以动手用天然的方式染指甲。凤仙花染出的丹蔻不仅环保,也要比有机化合物的指甲油有趣味多了。

七夕为什么要晒书


导读:七夕为什么要晒书?古代七夕读书人有晒书的习俗,现在苏州等地也保留着这样的习俗,那么七夕为什么要晒书,你知道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七夕晒书的习俗。

七夕为什么要晒书?

古代,七夕节有晒书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是各家各户忙晒伏的日子。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

那么晒书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魏晋时期就有了七夕曝书的习俗。

唐宋时期,七月七晒书依然成风。唐韩鄂《岁华纪丽》称,时民间七月七有暴书策,晒衣裳的风俗。《宋会要》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气温高湿气重,书籍容易受潮,读书人就选在七夕这一天中午把藏书拿到空场上晾晒防毁损。

有一个成语郝隆晒书,说的就是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郝隆饱学多才,七月七日见人家晒书,他就解开衣扣袒胸露腹躺在太阳下晒肚子,面对别人询问,他说:我晒书, 以示自己满腹经纶,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七夕晒书的民间故事扬州也有:嘉庆年间,有一位贡生叫汪中的,他蔑视晒书的习俗,因为在阮元家聚会时,受了点甘泉县令的冷落。七夕这天上午,汪中敞开肚皮,躺在四望亭东的通泗街上闭目养神晒太阳,亦谓之晒书。

这一天,县令惯例要到县学(即现在的西门街小学旧址)与诸贡生会面讲经,汪中横卧街心,老爷的轿子过不去,衙役们上前要他让路,他称今天是七夕,他正在曝晒腹中的圣贤书。衙役们赶紧禀报老爷,县太爷只好忍气吞声,打轿绕路去县学,这就是至今流传于扬州民间汪中晒书的故事。

提起晒书,曹操和司马懿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李商隐诗中的方信阮家贫,则另有其他的意思,说的是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关于晒书,历代诗家还留下许多名句,如刘筠的《戊申年七夕》:岂惟蜀客知踪迹,更问庭中晒腹人。清唐孙华的《周砾圃被盗窃书砚作嘲盗诗戏和》:从今腹笥防窥瞰,莫向人前卧晒书。清孙枝蔚《七夕忆内》: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毛奇龄《七夕》:向夕陈庭尝下果,连年每晒腹中书。

至于现在民间的六月六晒衣物、晒书的风俗,其实是明清时期才兴起来的,系从七月七移到六月六。

七夕为什么要吃鸡


导读:七夕为什么要吃鸡?七夕到来,饮食习俗多,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巧果外,有些地方要吃鸡。那么七夕为什么要吃鸡呢?你知道由来吗?

七夕为什么要吃鸡?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民间,七夕有吃鸡的习俗,那么你知道七夕为什么要吃鸡吗?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因为同情牛郎织女,有流行在七夕宰鸡的风俗,以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因此,七夕节,吃鸡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风俗。

在七夕,在城阳当地还有扣公鸡的习俗。以前一到七夕节,城阳这边有些人家就把自己家的大公鸡从鸡窝里掏出来,用筐子扣在屋子里,传说是王母娘娘规定,天亮鸡一叫,牛郎织女就得马上分开,所以大家就认为,公鸡换了生地方害怕,自然就不叫了,这样牛郎织女在一块的时间能长点。

七夕传统习俗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夕夜晚,年轻的妇女、姑娘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在浙江一带,很多人家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等。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七夕为什么要吃蚕豆


大豆:七夕为什么要吃蚕豆?福州有七夕吃蚕豆的习俗,谓之咬鬼头。七夕节,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那么七夕为什么要吃蚕豆呢?小编为您介绍。

七夕为什么要吃蚕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节还与蚕豆结缘。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户都要分食蚕豆,谓之咬鬼头,取驱邪的意思。

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节特有的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在福州方言里,蚕与缠谐音,分蚕豆就是结缘,是人们彼此表示友好的一种仪式。吃蚕豆就是希望把好事紧紧缠住,把友谊、爱情、亲情、邻里情紧紧地缠在一起。分豆结缘习俗在福州已流传了近千年。

七夕吃蚕豆营养丰富。夏天正当嫩蚕豆上市之时,嫩蚕豆可以益气健脾,利湿消肿,营养丰富,每100克蚕豆含9克蛋白质、19克碳水化合物,还富含膳食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胡萝卜素等多种有益健康的营养素。

蚕豆能够有效补充被汗水带走的矿物质,维持人体内的矿物质平衡。除了钾外,蚕豆中含有调节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钙、锌、锰、磷脂等,并含有丰富的胆石碱,有增强记忆力的健脑作用。

蚕豆中的钙,有利于骨骼对钙的吸收与钙化,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蚕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且不含胆固醇,可以提高食品营养价值,预防心血管疾病。

如果你是正在应付考试或是脑力工作者,适当进食蚕豆可能会有一定功效。蚕豆中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蚕豆皮中的膳食纤维有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的作用,老人、考试期间的学生、脑力工作者、便秘者可以多食用。

蚕豆鲜嫩度不同,吃法也各异。嫩蚕豆可以煮熟,或用少许油煸炒,鲜嫩可口。老蚕豆可以做成豆瓣酥,或和鸡蛋等一起煮汤,入口润滑、细腻。在南方地区,还有用蚕豆和大米煮饭、熬粥的传统,这样能增加饭里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营养损失。

蚕豆病患者一定不能吃蚕豆

蚕豆含有致过敏物质,过敏体质的人吃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急性溶血等中毒症状。一般的会在几天内恢复正常,但也约有十分之一的病例会在急性期死亡,这就是俗称的蚕豆病。

蚕豆病是因为体内缺乏某种酶类所致,是一种遗传缺陷,发生过蚕豆过敏者一定不要再吃。一旦发生这种病时,应赶快就医,以防意外。父母或祖父母有过这种病的人,不宜进食蚕豆及其制品,不宜沾染蚕豆花粉。

蚕豆不可生吃,应将生蚕豆多次浸泡后再进行烹制;不可多吃,以防胀肚伤脾胃。蚕豆与田螺同食容易引发结肠癌。

在烹饪中需要注意的是,蚕豆和其他大部分豆类一样都含有一定生物碱,在烹饪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蚕豆完全熟透才能吃,否则可能造成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的食物中毒。

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


导读:七夕又叫乞巧节,那么你知道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吗?七夕节本来不是情人节,也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到底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呢?小编为您介绍。

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七夕民间习俗

七夕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有着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

1、喜蛛应巧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

2、投针验巧

明《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3、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联合举办。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4、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5、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非常热闹。姑娘们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6、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如今,全国各地流传的七夕乞巧习俗,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你不妨多关注,了解更多的七夕民间习俗!

七夕为什么要储水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