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春捂季节养生 > 导航 > 做好养生餐

春季做好五点即可做好春捂工作

春捂季节养生。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养生保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春季做好五点即可做好春捂工作”,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春季养生非常关键,只有掌握好方法,就能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可以有效的预防多种疾病,那在春捂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内容呢?

春捂:应递减衣服

古代医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较高,可适当减衣。

春捂:应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

再说当南方地区步入三月,北方地区进入四月,天气明显有些热了,这时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是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

尤其是婴幼儿,过分捂,则容易产生闷热综合征,甚至能危及生命。

春捂:应下厚上薄

春季做好五点即可做好春捂工作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

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当然不能把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尤其年老体弱的人和儿童,在春天到来时不要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还有女性不要过早穿短裙。寒风刺骨入下身,时间久了就会有生病的隐患。

但春捂不能过度捂脚,春季脚病易高发,主要是鞋子不透气、脚部出汗得不到通风所致,保持脚部透气是预防脚病的最好方法。

春捂:应不忘运动

春捂当然不是要人们不作室外活动,相反,更要注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祖国医学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的防御。要想防病健身,平时必须加强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和抗病能力。

春捂重下身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要加强下半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采取干洗脚等方法进行锻炼,方法是双手抱紧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同样方法再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另外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蹬腿等方法来活动下身。

春捂:应注意科学饮食和起居

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春天易困,应多补充维生素B族、韭菜、菠菜、芹菜、竹笋等,这些都是春日佐餐的佳品。起居方面,春欲晏卧早起,但早起也宜鸡鸣后,晚睡须在子夜前。

当开春和新年两个词碰在一起,就意味着新一年的生活即将开始。春节刚过,我们如何修整假期里负担过重的身体,如何为自己下一整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姜良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杨力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任增辉,给我们支了几招。

第一招:排毒喝花茶。冬季天冷,人就偏爱吃热食。特别是春节假期,大鱼大肉、辛辣口味,再来一两盅酒,能让整个人都暖暖的。但正因为冬天热性食物吃得过多,到了春天,就必须给自己的肠胃减减负,清肠排毒了。

春季做好五点即可做好春捂工作

早上喝杯淡盐水,能利小便、助排毒。血压偏高的人,可以换成温开水;血糖不高的人,就来杯蜂蜜水,同样有效。春天讲究喝春茶,不管是绿茶还是花茶,都能起到排毒、提神养气的作用。特别是茉莉花茶,气味芳香,提神效果更好。

要想给身体排毒,必须保证大便通畅。建议大便不好的人适当多吃萝卜、白菜、土豆、红薯,帮助排便;也可以进行自我按摩,每天绕肚脐顺时针揉按至少36次,按压肚脐左右三指宽处的天枢穴至有酸胀感,均有通便作用。

第二招:晨练拉拉筋。古人提倡在春天晨练,他们认为这是一年四季中锻炼效果最好的时期,可以彻底放松禁锢一冬的身体。年纪稍大的人,最适合散步,还可以在空气较好的公园做个深呼吸,伸伸腿、拉拉筋。有句话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这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适当抻拉韧带确实有助身体气血畅通,甚至可起到祛痛和排毒的效果。春天要养肝养胆,所以锻炼时,不妨拍打一下两肋外侧。这里是中医所指的肝胆区,以掌心适度拍打,可通畅气血经络,达到养肝养胆之效。

一年之计在于春,除了户外锻炼,更应该多外出踏青旅游。可以在年初制定一套旅行计划,按照假期长短、季节特点等规划四季旅游,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身体力行。

第三招:春吃酸甜口。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因为春天吃过多酸性食物会使肝火过旺,从而损伤脾胃,应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助消化,如糯米、南瓜、大枣、山药、银耳等。从另一个角度说,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就会损伤阳气。但所谓少酸多甜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能走极端,更好的方法是,多吃点酸甜口味的东西,水果、饮料均可,更有助于平衡体质。

第四招:太阳下梳头。古人养生,讲究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们在春季晚睡早起;到宽阔的地方散步运动;散开束发、宽松衣带,不让身体受到束缚。这一原则现在也很适用。

春季做好五点即可做好春捂工作

春季要养阳,所以应多晒太阳,特别是早起的时候,边晒太阳边梳头,或者按摩头顶的百会穴,能帮助人增加阳气,滋润五脏。春天还要养肝,而肝开窍于目,所以,养好眼也能护肝。建议人们全身放松,面对太阳,闭上眼睛,让玻璃窗和眼睑滤去过于强烈的太阳射线,同时转动眼珠,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每天坚持十几分钟。人们还可以每天回到家用清水洗洗眼周、眼睑,并按揉眼睛周围,以促进血液循环。

春天风大干燥,需特别注意补水,防燥排毒;因气候变化大,需按天气随时增减衣物,有慢病的老人尤其要做好保暖工作,后背、腰腿都是重点。春捂的原则是: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或日夜温差大于8℃,就最好不要脱棉衣。

第五招:心理倒时差。春天养肝最重要的是保证心情顺畅,但春节刚过,多数人在突然转变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适反应,进而影响到心情。因此,建议人们尽快倒倒时差.

上班族花一点时间回顾节前的工作,拟定新年计划,就会以比较主动、有准备的心态来应对工作,不会显得手忙脚乱。节后应迅速恢复日常作息习惯,清淡饮食,白天尽量把注意力专注到工作上,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迅速倒回时差.

从亲情满满的家乡回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也许会重新感觉到孤独和寂寞。这类人不妨尽量频繁地跟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以此帮助自己度过过渡期,也不妨把家乡带来的特产分发给同事和邻居,也许就能在身边经营出新的友谊。

春季做好五点即可做好春捂工作

老人在看到孩子短暂陪伴后的又一次离家,心里难免空落落的,这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约上老伴或好友去踏踏青,或者投身到自己的爱好中去。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来迎接改变,比如试着学习使用微信、飞信等新的通讯方式和孩子交流,或拟定新年的生活规划,比如到孩子所在的城市去看看、实现某些从未实现的梦想等。

总结:春捂非常重要,但也不是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捂着,比如脚下,就可以穿些透气性好的鞋,防止脚上疾病。

ys630.COm精选阅读

老人秋冬养生做好五防工作


一夜寒风起。秋冬季节对老人来说非常特殊,由于风大、干燥、气温低等季节特点,老人要做的防护工作远不止一两件保暖衣物那么简单。

防风。凉风侵袭可使督脉和肾阳受损。督脉循行于人体后背正中线位置,为阳脉之海,凉风侵袭到后背,会导致阳气虚衰,到了冬天就会尤其怕冷。此外,脊椎两旁的后腰为肾脏所在。肾喜温恶寒,后腰两侧受风邪凉气的袭扰,也会损耗肾阳之气,不利健康。因此老年人在深秋季节不宜再开窗睡觉,睡前可以先将双手搓热,揉搓腰部,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此外,户外运动时应穿防风外衣,衣服长度要盖过腰部以下。

防燥。秋末气候偏于干燥,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因此要注意养阴防燥.增加卧室湿度,如使用加湿器、卧室晾湿毛巾等。常饮蜂蜜茶,能滋阴润燥。早餐多喝粥,多吃生津润燥的食物,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梨、荸荠等。

防摔。秋冬是老年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骨性关节病等疾病高发季节,老人会因头晕目眩、或者关节不能负重而摔伤。另外秋冬衣服穿得较多,影响四肢灵活性,所以尤其要注意防摔。血压不稳的老人,起身动作要放慢,站稳了再走动。服用降糖药物的老年人,一定要保证饮食,以防止血糖过低而增加摔跌风险。走路速度不要太快,最好穿防滑鞋或运动鞋。行走切忌提重物,双手来回摆动以保持平衡。

防抑郁。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功能在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脑内5-羟色胺缺少时,一些老人就会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症状。因此,建议老年人在秋冬季节不宜久宅室内,多散步或逛街,每天一定要出去晒晒太阳。多吃些鱼类、蛋类、绿色蔬菜等富含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的食物,对于增加活力、调节情绪、减轻抑郁大有益处。

防肤损。秋冬空气干燥、温度降低,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会降低,尤其老年人容易发生发生口角或皮肤皲裂等现象。老年朋友这段时期应尽量少吃辛辣发散的食物,有过敏史者更应重视。洗浴不宜过多使用沐浴露,尽可能用温度为40℃左右的水洗澡。

春捂记住先捂腿


古代医家都强调“春捂”的说法,就是“春不忙减衣”,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现代的人们也早已认识到,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

“春捂”应该捂哪里呢?重点就是腿和脚。由于屋子里有暖气,所以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掉几条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相关

“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


导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调理方法,很多的人平时不注意春天的保护,过了冬天之后很多的人及时的脱衣服很容易造成感冒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调理方法,很多的人平时不注意春天的保护,过了冬天之后很多的人及时的脱衣服很容易造成感冒,倒春寒出现之后,会导致人体的功能受到影响,如何有效的预防倒春寒?大家应该做到春捂秋冻。

雨水节气后出现倒春寒

雨水节气够厚,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因为这个时期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尤其对抵抗力低下的人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此外,医生还提醒,一些年轻上班族姑娘由于爱美,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子和靴子,这样对身体不利。一般来说,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的袭击较为敏感,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如何预防倒春寒?

预防倒春寒首先想到春捂。中医养生保健学中讲究春捂秋冻,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早春时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穿着宜偏暖些。

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

专家介绍,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日最高气温超过22℃的时候,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春捂要恰当,否则反而不利健康,因此应根据以下几点,恰当春捂。

1、急脱急穿

春捂,要怎么捂?掌握四个字急脱急穿。经常在户外活动的年轻人和孩子,从阳光下走进室内,感觉有点凉了,马上穿上衣服;另外,春天风大,出汗后毛孔张开,吹风容易着凉,所以要注意避风。

2、春捂也要看气温

气温15摄氏度是春捂临界值,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增减衣物时,最好看看天气预报,注意早晚温差,温差有七八度的日子,增减衣物要及时。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

3、三个春捂的重点部位

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老百姓们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

温馨提示,平时大家需要注意合理的进行调节身体,而且要注意保健事项平时不要过早的脱衣服,很容易造成感冒平时大家需要注意保暖的方法,全面的进行调理,而且要注意保健,有效进行饮食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乍暖还严寒 春捂如何捂?


“春捂”是传统的。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春捂是硬道理。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乍暖还寒宜“捂”两头

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专家认为,民间的传统习惯“春捂”有一定道理,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保暖适当莫“捂”过头

生怕孩子着凉生病,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孕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


怀孕中期这3个月,是准妈妈心理上的黄金时期,然而精神不佳的情况也多会发生在孕中期。这时,怀孕的新鲜感没有了,虽然距分娩尚有一段时间,但有些原本开朗、自信、有主见的准妈妈,突然会变得脆弱敏感,不是担心胎儿长不好,就是对分娩产生恐惧。于是常因一点小事对丈夫发脾气,弄得丈夫也不知所措。

孕期焦虑还会影响到胎宝宝的成长,准妈妈的情绪变化能够通过引起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而传染给胎宝宝。快乐、悲伤,胎宝宝都会感同身受。如果准妈妈心理经常处于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中,就会严重地影响胎儿发育,因此做好心理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为孕育一个聪明、健康、活泼的宝宝,准妈妈务必要给腹内的宝宝以最大的爱心,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平气和,善于控制和缓解不健康情绪,不大喜大悲。每天晚饭后,你可以和丈夫一起出去散散步,一边慢慢走,一边和丈夫谈谈心,也让丈夫对胎宝宝说几句话,让他感觉做爸爸的幸福。

记孕期心情日记,是一个让自己放松的妙法。给自己买一本装饰漂亮的日记本吧,每天都写上一段自己的心情、腹中宝宝每天的变化。等宝宝长大了,再把这本日记拿出来,和宝宝一起回顾这些温馨的记忆。

而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会给准妈妈带来愉悦心情。要给自己营造一个雅静、整洁、柔和的生活环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卧室,如摆放一些气味清香的花草或盆景,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轻音乐。音乐不仅能促进胎儿的身心发育,对准妈妈本身也能起到保持心情舒畅的放松作用,使精神保持充分松弛。

此外,还可在床头的上方贴一张漂亮的婴儿画报,闲时一边看画,一边想象自己的宝宝也像这个宝宝一样可爱。和宝宝传递心声,也是一个好方法。每天花几分钟同腹中的宝宝说几句悄悄话,比如“宝贝,我爱你。”等等,还可以在外出散步时对宝宝说:“今天天气真好,你和妈妈一起享受阳光的沐浴,妈妈真开心!”

春季做好五点即可做好春捂工作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