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夏季消暑养生 > 导航 > 夏季消暑养生

中医指出夏季消暑防病重在祛暑湿

夏季消暑养生。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医指出夏季消暑防病重在祛暑湿”,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这样酷热的天气让人有些无福消受:休息不好,头昏脑涨,精神倦怠,食纳不香,四肢乏力,动则汗流如雨,甚至还会让人患上感暑、中暑等暑热伤人的疾病。此时如何消暑防病再次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课题。中医专家指出,夏季消暑防病重在祛暑湿,做好防暑祛湿的工作,就是做了消暑防病。

热伤风别吃退烧药

与冬季常见的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不同,夏季感冒多为暑湿感冒。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传统医疗部主任李建指出,尽管夏季也有人会患上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但最常见的还是暑湿感冒,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热伤风,因为夏季闷热、湿度较大,人们容易贪凉(如吹空调),因此容易感受风寒之邪。

从症状上来说,虽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的症状,但暑湿感冒一般发热重、恶寒轻,病人一般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因此热伤风吃退烧药效果并不好,而且还有副作用。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是清暑祛湿,如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等。此外,如果有嗓子疼、咽喉痛、舌头发红等症状,一般是风热感冒;如果没有嗓子疼等症状,一般为风寒感冒。而且风寒感冒怕冷的症状比较明显,而风热感冒发热的症状比较明显一些。

夏季预防感冒,李建提醒一定要注意休息、勿过分贪凉、适当补充水分,同时适量运动。

◎相关链接

暑湿感冒常用饮食疗法

(1)清暑祛湿茶 鲜扁豆花、鲜荷叶、鲜玫瑰花各20克。将荷叶切成细丝,与扁豆花、玫瑰花置入容器内,加水500毫升,煎成浓汁,加适量冰糖,代茶饮用。

(2)荷叶菊花苡米汤 鲜荷叶一张(或干荷叶12克),菊花12克,苡米30克,加水煮汤,去渣服食。此汤清暑利湿作用俱佳。

(3)藿香叶粥 鲜藿香叶20克,煎汤加白糖,每天服3~4次。或先用粳米100克煮粥,加藿香汁煮沸,即成藿香粥,适量服用。藿香能解表邪、化内湿;鲜品芳香化湿作用更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者适宜。

(4) 酿冬瓜 冬瓜一个约500克重,海米10克,猪肉末10克,香菇20克,麻油、味精、精盐、淀粉适量。先将海米用温开水发好,香菇切成细丁,与肉末等搅拌均匀备用。把冬瓜洗净,切顶取瓤,将海米、香菇等倒入瓜内,将瓜顶复盖,蒸15分钟,蒸熟后放冷即可食用。冬瓜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是清暑除烦的良品;海米有补气作用,暑多伤气故用之;香菇、猪肉亦有补中益气的功效。本方适宜于气虚感受暑湿者。

养生重在健脾化湿

夏季高温与闷湿并存,湿度过大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当湿度上升时,身体会从肠道吸收水分,因而呈现浮肿,医疗上称为气象综合征。人体脾胃受湿邪的影响最大,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舌苔白腻或黄腻等,若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运动减少,加上心情不舒畅,还会导致脾胃功能欠佳。因此,专家指出,夏季养生重在谨防肠胃病,健脾化湿。

此外,李建强调,夏季调理脾胃饮食应清淡,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羊肉、牛肉、狗肉)。绿豆百合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止渴、降胆固醇、清心安神和止咳的功效;南瓜绿豆汤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气功效。蔬菜应多吃绿叶菜及苦瓜、丝瓜、南瓜、黄瓜等,水果以西瓜为好。适宜的膳食有清拌茄子、炝拌什锦、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绿豆汤等,有清热通窍、健脾和胃功效。

慢病患者备个氧气袋

随着气压降低,夏天出汗较多,人体的血压、血沉、尿量都会产生细微变化,容易诱发相应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李建强调,有慢性病的人更应结合节气特点,防止旧病复发或加重,并防止夏季常见病的侵袭。

李建指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室内通风,闷热天气可以物理降温。有心脏病史的人要保持心情舒畅,贮备氧气袋,在自觉胸闷气短时使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应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必要时吸氧。

此外,夏季易患胃肠道疾病的人应禁食寒凉之品,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人饮食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多饮绿豆汤能防中暑

夏季天气炎热、阳光强烈、空气湿度大,人体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而出汗过多还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都可能导致中暑。所以,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者应多饮水。此外,服少量仁丹,喝绿豆汤等都可预防中暑。

扩展阅读

西医重在控制,中医重在调理,养生重在预防


西医重在控制,中医重在调理,养生重在预防,三个领域要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状况区别对待哦!

养生和药物的区别

1

养生是治本的,药物是治标的;

2

养生用来修补身体受损的组织,药物用来暂时控制疾病的症状,可能造成身体更严重的损伤;

3

假设老鼠在墙上打了一个洞,药就是用来杀老鼠的,老鼠杀掉了,可洞还在,还会有新的老鼠来,那养生就是用来补洞的;

4

养生针对所有人,药物只针对病人;

5

养生谈不上副作用,药物有副作用,用枪打老鼠时又给墙添了一些洞;

6

养生缓解压力,大部分药物造成了压力;

7

养生提升免疫力,多数药物降低免疫力;

8

养生可以提升药物的疗效,药物却增加对养生的需求。

中医养生重在养神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由此可见,养生重在养神。养神具体怎样做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古代人能够长寿是因为饮食节制、作息常规、不过度操劳,从各个方面保持形体和精神健康。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身体却出现了亚健康,就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醉酒纵欲,生活无规律造成的。

2.精神内守。

思想安静,真气运行通畅,精神守护于内,疾病就不会产生。精神内守主要包括:心情安定而没有恐惧心理,不讲究吃穿,避免不正当的嗜好、欲望,乐于生活。

3.清静养心。

静心能使人长寿,可通过练习各种入静保健法来做到。孙思邈提出的自治,自克,自悟,自解,是指善于排解,自我心理调节,以达到气静神定。另外,也可以从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散步等方法,控制情绪。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陶冶性情,驱除烦恼与忧虑,使思想专一而达到静心之目的。

4.良好心情。

七情太过生百病,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若七情反应过于强烈持久,也会引起疾病。

如何保持好心情呢?一是淡泊名利,忘掉个人得失。要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二是知足自乐。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特别是学会比下有余,心情才会舒畅。三是不要妄想。总是回忆过去的荣辱悲欢,或事到眼前畏首畏尾,以及期望未来的荣华富贵,都称为妄想,会增添烦恼。四是善于面对逆境。对生活的艰难,以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五是有童心。六是要心宽。凡事不计较,如此自然快乐。七是要性子慢。性格和缓,不急躁,难得糊涂。八是要耳顺。凡事顺其自然,无论听到什么,收得起,放得下,别太敏感。

5.道德高尚。

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是指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可以免除敌意,驱除烦恼,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从心理上讲,助人为乐,心怀坦荡,不图回报,自然也就少了心情压抑。使身体得以放松,从而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重在平衡


如果说中医养生重在平衡,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身体调理的趋于平衡。阴阳平衡、正邪平衡、精气神达到和谐的状态。机体内部如果平衡才能共同达到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对于各种生活中的食物身体才应付的来。当然你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达到这个平衡。

一、阴平阳秘就是平衡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中医养生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平衡,就是机体内部的平衡。机体出现病态就是人体内部不平衡造成的结果。

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情绪不好、饮食不均衡、生活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不良因子(中医所说的七情、内生五邪、饮食劳逸、痰湿瘀血等)在体内膨胀,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比如情绪不好,气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烧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过食寒凉以及肥甘厚腻之品,碍脾生湿、湿蕴化火。火热内蒸如燎原之势,引发痤疮、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变。中医把这个病理过程称之为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机体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

二、祛邪扶正疏导减压

如何应对这个不平衡的状态呢?那就是调,把不平衡状态调整为平衡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平衡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总之,中医以其独特的平衡观在疾病治疗、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肿瘤疾病的防治中效果卓著,为大众健康做出了贡献。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二、莫嗔怒养肝气


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则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胃气,《素问·痹论》概括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四、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五、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养气训”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读者倘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即可达到黄凯钧所说的“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的境地。

夏季三瓜助你防治疾病消暑祛湿


导读:夏季到来,给我们带来炎热天气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夏季特有的疾病。夏季有些小病痛怎么办?今天给大家一些夏季饮食小建议,通过吃合适的瓜果,不仅能够养生,而且能够防治夏季疾病,消暑祛湿。

西瓜

夏令主要水果之一。中医常以西瓜皮(又称西瓜翠衣)、西瓜瓤及西瓜霜(将芒硝置入西瓜中,渗出的浆汁形成的结晶)入药。性味甘,寒。入心、胃、膀胱经。功效解暑除烦,生津止渴,利尿降压。可用于夏天热盛,汗出伤津,心烦口渴,小便短少。对胃热牙痛、高血压等也有一定疗效。

①夏天夹湿感冒:西瓜翠衣20克、生姜12克、鲜芦根20克、葱白3根,煎汤服用。

②小儿夏季热:西瓜翠衣15克、金银花10克、茯苓12克、太子参10克、扁豆花6克、鲜荷叶半张,煎汤服。

③热病伤津:西瓜汁适量,频频饮服。

④高血压:西瓜翠衣15克、决明子10克,煎汤代茶。

甜瓜

又叫香瓜、梨瓜,中医常用其子和果蒂治病。性味甘,凉。入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通大便。可用于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①肠燥便秘:新鲜甜瓜子20克,嚼食。

②慢性阑尾炎:甜瓜子洗净晒干,炒黄研末,每次3-5克,每日2次。

黄瓜

黄瓜的果、叶藤、根可作为药用。性味甘,凉。入小肠、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水。可用于胸中烦热、口渴、尿少、暑疖等。

①暑疖、烫伤:鲜黄瓜洗净,捣烂外敷患处即可。

②胸中烦热:鲜黄瓜去皮,切成薄片,放入碗中,加食醋、白糖适量,拌匀后稍等片刻,即可食用。

夏季重在养阳


夏季养生重在养阳 炎炎夏日,身体阳气活动更旺盛,阴津易随汗而外泄,炎热使机体腠理开泄,再加之乘凉冷饮,会损伤阳气。因此夏季重在养阳。

夏季重在养阳慎起居

夏季自然界正是万物生长旺盛之时,起居也应随之作出调整,如清晨早起,在洗漱后可在室外进行适当的运动,呼吸新鲜窟,来舒展身体阳气。

夏季重在养阳调精神

夏季养生重精神调摄,应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喜,以免以热生热,火上烧油。心静可达养阳的目的。

夏季重在养阳巧运动

通过适宜的文体活动来舒畅筋骨,畅气血,护阳气。运动应秩序渐进,控制运动量,不应过度运动。

夏季重在养阳节饮食

夏日炎热,应注饮食调节,不要过饿才进食,饮食不应过饱。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还要注意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此外,饮食应要注意卫生。

夏季重在养阳要午睡

夏季午时身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容易犯困,可通过短暂的午睡,来达到调节阳气的作用。

夏季重在养阳勿贪凉

老年人往往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吹风扇或空调,反让人感觉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精神萎靡,易引起受凉感冒等症状。

夏季祛湿汤五款做法 帮你消暑赶走湿气


在南方,夏季虽然很酷热,但是空气中却不干燥,相反却很潮湿,所以很多人在夏天的时候体内湿气就很重,导致精神疲软,那么夏季祛湿的汤有哪些呢?

1、冬瓜海带鲫鱼汤

材料:冬瓜100克、海带30克、虾皮、鲫鱼。

做法:冬瓜切片,海带洗净,虾皮、精盐适量,煮汤食用,每日一次。也可加鲫鱼一条,一起炖汤。

功效:冬瓜味甘淡性寒凉,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海带味咸性寒,可清热利水,养阴止血;鲫鱼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利湿止渴。本方消暑除湿功效显着,多数人都可以食用。

2、土茯苓麦冬猪骨汤

材料:土茯苓一两,麦冬一两,猪骨一斤,生姜适量。

做法:首先把猪骨焯水,然后与茯苓、麦冬、生姜一起放进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后小火煲四小时,平素身体虚者还可以同时加红枣和枸杞适量,最后以盐调味即可。待汤冷后即可用勺盛起饮用。

功效:土茯苓性平,是利水祛湿的药。功能主要就是除湿,解毒,通利关节,适用于湿热淋浊,有清热利湿,除心脾积热的功效。麦冬的功能主治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因此二者用在一起和猪骨煮汤,可以凉爽的过完夏天,有很好的祛湿功效。

3、赤小豆粉葛煲鲮鱼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少许,鲮鱼500克,生姜3片。

做法:先将赤小豆、陈皮洗净后备用;然后将粉葛削皮洗净切块;接着将鲮鱼清洗干净后沥干水分,然后锅中放油,慢火煎至微黄;最后将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煲内,加入2500毫升的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2个小时;最后放入适量食盐即可。

功效:赤小豆有清热解毒、利水除湿、解毒脓之功;粉葛能除脾胃虚火、生津止渴;鲮鱼是四大家鱼之首,其味道鲜美,具有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作用。故此汤尤其适用于湿热内蕴症见长热毒痈疮、舌红苔黄腻之人服用。

4、节瓜薏米鳝鱼汤

材料:黄鳝200克,节瓜250克,薏米60克,芡实30克,冬菇15克,生姜4片。

做法:黄鳝剖净去内脏,洗净切段,放入开水中飞水;节瓜刮皮,洗净切大块;生姜、薏米、芡实分别洗净,冬菇用水浸软洗净。将用料全部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煲1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用于湿热下注筋骨所致的两脚麻木、手足无力,也可用于小便短赤、风湿性关节炎、脚气病等。薏米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的功能。芡实能益肾固精,健脾除湿。

5、陈皮莲肉煲水鸭汤

材料:陈皮6克,去芯莲子肉30克,薏米30克,怀山药12克,生姜10克,水鸭肉250克。

做法:先将水鸭肉用清水洗净血污,斩件;薏米用铁锅炒至微黄;莲子肉洗净;怀山药用水稍浸;陈皮、生姜用水洗净。将全部用料一起放进汤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煲两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补脾健胃,祛湿止泻,湿气重而又大便稀烂者尤为适宜。

夏季祛湿汤的做法还有很多,你不妨继续关注以下夏季祛湿汤的做法。

夏季吃什么药清热祛暑


炎热夏季,很多人都十分容易上火,因此要做好防暑工作。一旦出现上火现象,可以通过服用一些简单的药膳得以解决。那么,有哪些药可以快速清热祛暑呢?下面,为你介绍几种可以清热降火的药物。

上清丸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功效卓著的清上焦之热的方剂,老年人夏季吃水果学问多最早见于明代龚延贤《成病回春》一书,用于风火上攻、上焦实热。其主要组成药物是黄连、黄苓、黄柏、大黄、连翘、薄荷、荆芥穗、栀子、白芷、川芎、菊花、甘草。前面三黄药均为性味苦寒之药,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之效;其他诸药有疏风除热、祛风解表、利湿除烦等作用。临床上,上清丸常用于头晕目弦、眼赤牙疼、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鸣耳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此方中有多味为苦寒之药,素体阳虚、四肢不温、怕冷和脾胃虚寒、经常腹泻腹痛的患者不宜用。如果患有一些器质性病变(如心脏病、肾病、胃肠溃疡等),也要慎服。

三黄片

这也是一个千年名方,原名泻心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一书。从其名来看,很多人可能以为它是泻心火,实则是泻脾胃之热的一个方剂。方中黄芩、黄连、大黄分别能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所以能用于一切实火引起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便秘、皮肤疮疡,火毒炽盛引起的疮痈、疔疖。三黄片还可以研成粉末,以酒调敷疔疮肿毒处,能消炎杀菌、祛腐生肌,对疮疖痈疽有较好辅助治疗作用。

因三味药均为苦寒之药,容易伤及脾胃,不能长期服用,否则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对肾脏也有一定损害。同时,久服寒凉药物,很容易造成性欲低下、宫寒不孕等,所以只能作为夏季清热泻火的调理药,病好即收。

龙胆泻肝丸

此方来源于《医方集解》,有着几百年临床应用历史。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草、生地、当归、柴胡、甘草等药组成,能清利肝胆湿热,用于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咽干舌燥、尿赤涩痛、湿热带下等,对肝胆湿热型急性肝炎、胆囊炎、急性尿道炎、阴囊湿疹、白塞氏病等有较好效果。龙胆草是方中君药,性味大苦大寒,能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是治疗肝胆实火三焦湿热的良药。

此方也是由大苦大寒之药物组成,不宜久服,久服亦影响脾胃功能;素体阳虚之人也要慎用。

中医指出夏季消暑防病重在祛暑湿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