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如何养生 > 导航 > 中医火疗养生

中医养生 如何“败春火”

中医如何养生。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就中医养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中医养生 如何“败春火””,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春天最容易上火了,怎么才能灭火,健健康康地过春天?我们请中医养生权威专家给大家支支招。


中医养生败春火

春火最易烧头面部

虽然 上火只是老百姓的土叫法,并非专业术语,但它在中西医里,都有相对应的症状。西医把上火看作炎症反应,而中医则认为,它们与人体不同脏腑的火热之邪有关。这把火常会沿着人体经络上行,主要表现在头面部、口腔、咽喉等部位。

口鼻干

上火最容易通过面部器官表现出来,口舌生疮、嘴角溃烂、失眠多梦、尿黄刺痛、鼻干流血、咳痰黄稠等,都属于上焦有火,具体就是心肺部位。

吃不进

牙龈肿痛、牙根发炎、口臭或不思饮食、口干口渴等则属于脾胃等中焦部位有火。到了春天不少人食欲下降、牙口不好,就有可能是脾胃的原因。

身体虚

虚火主要表现为体型消瘦、腰膝酸软、健忘失眠等。阴虚导致上火症状有所不同,会心跳得不舒服,心悸,盗汗等。

导读:春天最容易上火了,怎么才能灭火,健健康康地过春天?我们请中医养生权威专家给大家支支招。

内热散发导致火气大春天为什么容易上火呢?

很多人觉得和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有关,但专家认为,总体来说,还是由于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

首先,春天草木发芽,人体各个器官也从冬天懒散的状态中苏醒过来。从立春开始,人体肝、胃、肺等内脏器官中积蓄的内热,就慢慢散发出来,出现春燥。加上北方春季干燥多风,人体水分容易通过运动出汗、呼吸等形式大量丢失。这让人体很难保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就引起了上火。

其次,春分后白天时间变长,很多人不会像冬天一样早睡,导致作息时间改变,生活不规律,容易上火。在工作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往往是很多单位最繁忙的时候。工作压力变大,久坐对着电脑、熬夜加班、睡眠不足、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身体,导致上火;心情郁闷、恼怒急躁,也会引发肝火。春季女性因为身体阴虚等原因,上火的几率通常比男性高。

最后,不少人在春天到来之后,还保持着冬天的饮食习惯,比如爱吃辣椒、羊肉、狗肉等食物,很容易引起内积燥火。在穿衣上,一些老年人也习惯春捂。但温度升高后捂得太过,衣服没有该减则减,也会引起内火上升。

如何败春火

春火如果不及时灭掉,不光是口角长疮,还会让其他疾病趁虚而入。该如何败春火?专家们建议,除了去医院进行相关治疗,在生活中也可以试试以下几招。

导读:春天最容易上火了,怎么才能灭火,健健康康地过春天?我们请中医养生权威专家给大家支支招。

口舌生疮含姜片

切几片生姜,每天早上放入嘴中慢慢咀嚼,能减轻疼痛。也可以将10克菊花、510克金银花,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一周之后就会好转。

眼睛微闭能养肝

闭目养神10分钟左右,就能起到灭火的作用。饭后找个清静地方端坐,双目微闭,眼睑下沉,摒弃杂念;舌抵上颚,吞咽津液;调匀呼吸,然后进行深而缓慢的吐纳,气守丹田。还可用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睛舒适即可。

出门赏花心情好

春季出门踏青、散步等活动,能使人体气血通畅,怡情养肝。想要肝火不旺,首先就要养成乐观开朗的心态。

蔬菜水果不能少

蔬菜水果是最天然的降火药,比如草莓、梨、苦瓜、芹菜、冬瓜等。此外,还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多补水才能降火。

扩展阅读

春燥来袭 教你如何去除春火


一年四季我们都会上火,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阳气的上升,很多人在冬春交替之际出现了上火的症状,那么我们该如何健康过春季呢?如何消灭春燥呢?下面跟小编一起去看看下文的具体介绍。

春燥可导致肝火旺盛、身体炎症,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便秘、色斑等症状。加上春季天气转暖,人体水分大量流失,天气又阴晴不定,不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

①、饮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②、辛甘之品--助春阳

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③、少酸增甘--保脾胃

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脾胃弱的朋友春季要多吃山药、大枣、莲子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等症状的加重。

④、黄绿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⑤、细选食物--少疾病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⑥、胃肠疾病--要当心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易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肉汤、鸡汤、鱼汤、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

⑦、祛痰养肺--保平安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缓解春燥的几个妙方,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医食疗让你打败“春火”


春季是个上火的多发季节,人们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等上火的症状。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噢,下面中医小编为你推荐食疗秘方去除你的火气!

妙招一:吃猪腰去肾火

【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妙招二:猪肝汤去肺火

肺火:或因气候骤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或由于劳倦过度,消耗了超量的体内阴液,从而引发肺火亢奋,这在老年群体中是比较多见的。中医多用黄芩、桑白皮、甘草等药物清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

妙招三:莲子汤去心火

心火: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常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妙招四:绿豆粥去胃火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多以山楂、生石膏、铁树叶等药物泻胃火。

春捂有度 调养肝气去“春火”


养生保健专家提醒说,谷雨时节气温回升快,公众要慎防春火。

养生保健专家张东生说,谷雨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是气温变化还是很大,尤其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因此早晚要注意保暖。老人和孩子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可适当调整穿衣层次,早晚可多穿一件衣服。

张东生特别指出,谷雨时节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动人体内蓄积的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春日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春火。

养生专家表示,抑制春火应该春捂有度,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摄氏度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诱发春火产生。

另外,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宜适当吃些辛温升散的食品,如葱、香菜等。少食生冷之物,以免伤害脾胃。

此外,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以防肝火萌动。

中医养生 之 “春捂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快,往往身体无法快速适应气温的变化,因此,春季不宜过早的减少衣服,秋季也不适合过早的增加衣服。

春季养生讲究春捂,也就是当气候从冬季进入春季时,应该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如果过早地减去棉毛衣服,寒气就会乘虚而入,伤及人的阳气,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会缠身难愈。

春捂应该注意什么?

减少衣服不要急

春季气温回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常常不能准确预测气温变化,再加上气温可能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更容易导致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发生,甚至使原本身体的疾病更加严重。因此,不宜过早脱掉厚衣服,注意保暖。

倒春寒别小看

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过敏性疾病,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者粉尘飞扬,症状就会出现;再加上倒春寒往往容易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小视,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护

饮食防护也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以补气护卫,提高机体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枣糖茶,即取生姜10克,大枣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红糖,日日饮用;患有关节疼痛的人,生姜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买糖姜片食用。此类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过量食用辛辣温热之品,以防出汗过多,腠理开泄,诱发感冒等疾患。


中医: 三春不同 养生也不同


春天,阴退阳长,寒去热来,伴随万物的生发,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日趋旺盛。然而,春风不仅是送暖,一些病原微生物也会在此时“复苏”,随风而来,乘机而入。气象医学的研究表明,四季养生保健,不仅要注意“天时”,在春天,还须把握“三春”各不同。早春乍冷乍热,气温仍较低,冬寒常会“复辟”,风邪开始肆虐,易致人伤风感冒,故要加强保暖,并注意防风,“春捂”一段时间,“捂”过“倒春寒”。对于一些血管壁弹性减退、血管舒缩功能降低的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来讲,春寒可致脑血管痉挛,诱发中风,须加强防范,当出现中风先兆时,应及时就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春节过后是甲肝的高发季节,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入春之后,伴随自然界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孳生、繁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也会接踵而来,对于重点保护人群小儿来讲,除要做好预防接种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之外,还须注意与普通感冒相鉴别,以免错把这些传染病误当感冒而治疗。仲春随着气候逐渐转暖,人体常会出现“春眠不觉晓的春困”现象,要注意从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整,予以排遣。春暖花开时节,不少人可因空气中飘浮的花粉而过敏,有的人还会发生哮喘,甚至危及生命,既往有花粉过敏史的人,应避之有时,尽量少出门。在暖风吹拂之下,作为人体外部屏障的皮肤也会受到影响,引发桃花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病变,要加强对皮肤的保护,以免加重损害。菜花黄时气流、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不规律变化,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对外界环境刺激极为敏感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精神反复无常,以致病情加重。冷暖交替的气候,还会影响到冠状动脉舒缩功能以及供血,诱发心肌梗塞。总之“百草回芽,百病易发”,在大地回春、万物萌发之时,尤其是春分前后,“冬眠”的宿疾也会不断“苏醒”,卷土重来,对此应高度警惕。晚春气温日渐升高,人体产热及排汗增加,常会发生疮痈疖肿等化脓性皮肤疾病,兼之淡季,还可致口腔炎、口角炎、舌炎等病患。针对这些“上火”的表现,可适饮绿豆汤、赤豆汤以及绿茶,以防体内积热,并增加黄绿色与时令水果的摄取,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少食羊肉、狗肉、麻辣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夏天临近,细菌开始大量繁殖,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搞好的清洁、消毒,严防急性胃肠炎、菌痢、食物中毒、伤寒、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从口而入。

中医养生“春捂秋冻”不科学


其实,对于春捂秋冻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我经过了先肯定后否定的过程。

这是因为,春秋季中,自然界(主要是北方)气温分别迅速上升和下降,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特别是平房、高楼底层),升降温速度慢于室外,因而室内外温差的符号春秋季中便正好相反的缘故。例如春季白天,从热流满身的阳光下走进阴冷的室内,如不披衣春捂(或者室内过早脱冬衣),老年体弱者就很易受凉生病。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它对秋冻解释存在问题,而且更主要的问题是“春捂秋冻”提法本身不科学。例如春捂,它实际上只是特定情况下,即室内的一种养生方法。比如,谁会在室外大太阳下春捂呢?白天出门甚至还要脱衣才能避免出汗。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春捂秋冻不易操作,一旦不当,有时还会引起严重后果。据《科技日报》今年2月20日报道,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受凉引发感冒引起的。所以2003年春,北京“非典(肺炎)”期间,预防措施中,不论是政府公告还是高级专家,也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

因此,报刊书籍中对“春捂秋冻”一直颇多争论,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原因就在于此。

我于是怀疑它的出处。结果发现我国最大的《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均未收录这个辞条。在国家图书馆藏89本我国各类成语辞典和查阅到的约30本俗语、惯用语、熟语和名言警句等辞典中,只见4本收录了这个辞条。且其所引出处也均非古代医书,乃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和李建彤的《刘志丹》等文学作品。此外,还找到一些可能更早的、也许是“春捂秋冻”来源的类似民谚,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等。

春捂秋冻以及这些民谚的来源,我认为,很可能是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申出来的。书中说,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这实际上正证明了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室外气温变化急剧,年轻人也不能一件一件脱穿!何况,现代人出差旅行常天南海北,频繁出入空调暖气房间,又怎样“春捂秋冻”呢?还要指出的是,从上引申出的秋冻则纯是误解,因为“无寒即已”就是不能冻。

其实,古医书中早已指明老人、体弱者正确的四季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故阴阳四时(季)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后来,许多古人还作了精辟的具体化。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晋李之彦);甚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而且还特别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总结起来就是,顺四时不捂不冻,适寒暑急脱急着。这多么易懂易做!其实,真理就应该是最简单的。

而且,“春捂秋冻”只说春秋两季,而我国四季都会有较强冷暖空气南下北上(室内外温差符号也可发生变化),因此确实也只有“急脱急着”才是老人、体弱者养生的万全之策。

中医如何养生呢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对身体进行调理,但是对身体进行调理并不是吃些营养品和药物就能达到的,其中中医养生就是安全和有效的一种方法,并且对身体没有任何的副作用,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方法和方式,下面一起了解下中医如何养生呢。

中医如何养生呢

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上面就是对中医如何养生呢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中医养生平时只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整好饮食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平时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一日三餐的质量,但是一定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中医:冬末春初的养生之道


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适合清淡的饮食,最好选择味道甘甜、性温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以及酸的东西。

专家解释说,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具有收敛的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由于机体处于偏酸环境和维生素摄入不足很容易产生春困,所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既能中和酸性产物,又可补充维生素,对预防春困很有效。

春天的运动和其他季节不同,需要走进大自然,从舒缓的运动开始,重在养护。 散步的时候最好选在日出之后或日落之时,不拘于形式,不要太快,顺其自然、不疲劳就好。边散步边做深呼吸,能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特别适合体质比较好的中老年人和年轻人。

慢跑是春天最普遍而实用的运动,对于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

从中医角度来讲,春季属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从情绪上讲,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是有利于肝脏的。 不过,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气候的变化,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季节更替期间,尤其是冬春之交。

温馨提示:

专家介绍说,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容易出现一些心理、情绪上的疾病。因此,春天同样应该注意情致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中医吃春经典秘籍


关于春季的饮食民间有很多流传,中医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而此时春分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极易感冒。究竟应该怎么吃?吃什么才最养生呢?下面就将吃春秘籍献给热爱美丽和美食的你。

春分养生:吃对八种节令食物

(1)红枣等养脾甜食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2)蜂蜜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3)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4)韭菜

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5)春笋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不过,北方很难吃到新鲜的春笋,如果是弗尔马林里泡过的就算了吧。

中医养生秋季如何养呢


秋季是一个适合养生和进补的季节,但秋季又是一个疾病易复发的季节,因为秋季气候干燥,丰收过后草木也开始枯竭,让人容易触景生情,产生忧郁的情绪,容易失眠而引起秋乏。那么秋季饮食生活就得特别注意了,中医养生秋季如何养呢?估计大家都很好奇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中医认为养生的秋季吧。

  1、保证充足睡眠。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立秋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备战”状态,防止上班犯困。也可以适当午睡,这样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2、避免饮食油腻。秋季适合多吃些清淡可口的饭菜,可让人心情愉悦,忘却疲劳,因为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酸性物质,使人更加困倦。另外,吃得过饱也会造成胃部负担,导致困乏。

3、多吃蔬菜水果。多吃蔬菜水果是有利于提神醒脑的。这是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4、积极健身。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可以让机体在运动中兴奋起来,振作精神,对克服秋乏也有一定好处,在运动前,要做足准备活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运动量应适宜,否则,运动过量会让身体更加疲劳。

  皮肤瘙痒用沙参玉竹炖汤: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皮毛的干燥与肺燥有关系。沙参能润肺清心,益胃生津,而玉竹可养阴,润燥,除烦,止渴,所以这款汤非常适合秋冬季食用。加猪皮或猪肉一起煲,滋补而不留湿,有虚可补,又热可清,有燥可润,口感也更好一些。

  眼睛干涩,泡杯石斛茶喝:咱们日常做为护眼保健方使用,可以简单点,用它泡点茶喝就行。需要注意的是石斛性寒,对于脾胃虚寒,常伴有腹胀腹痛人来说,长期服用可能会加重虚寒,故不能单独用,可少量石斛加枸杞子泡茶喝。还可吃些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

  上面所讲的就是中医养生秋季如何养呢?秋季养生进补要适量,多吃蔬菜水果及滋润补阴的的食物,坚持适宜的运动来锻炼身体,不仅可以调心养肺,而且可以增强各个器官的免疫力。因为秋季气候干燥又是疾病的多发季节,大家一定要防受凉感冒及过重的体力活。祝您健康。

如何培养中医养生习惯


现在的人们都很重视养生,有一个良好的养生习惯能够促进身体保健,同时也能够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能够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什么样的养生习惯才是好的呢,如何来培养好的中医养生习惯呢,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需要重视一下培养方式,下面就跟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培养方法。

1.起居有常

起居包括起床、睡觉和日常的活动。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四季,自然界有六气,所以顺应自然之气是养生调摄的基本原则。

春夏季节,晚睡早起,到庭院里缓缓散步,尽量接受阳光的沐浴;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

2.饮食有节

即饮食有规律、有节制。饮食要做到膳食平衡,以素淡为主,少吃甜食、动物脂肪,多吃蔬菜水果,注意饮食食量,不要过饱(www.4a7.cn 中医)。

3.不妄劳作

即劳动、运动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每个人都可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但要持之以恒。

4.形与神俱

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对于躯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情绪稳定、精神调和,才能形体健康、阴阳平和、气血调畅,太极拳是形与神的最好结合,宜常练。

5.正气为根

正气包括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故保养正气是养生之根本。

6.重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养生必当重视脾胃。

如果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保证自己的身体不生病,就需要重视中医养生,目前来说中医养生方法还是不错的,而且非常的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培养自己养成一个好的养生习惯,对于身体的保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尝试做上面的一些方法,对于身体的养生有很大的好处。

中医养生 如何“败春火”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