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养胃汤

2019-10-20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外科)

鲍氏中医男性养生。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外科)”,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概述】

人体感染贾第虫后,无临床症状者称带虫者。本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和厌食等,典型病人表现为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腹泻呈水样粪便,量大、恶息、无脓血。儿童患者可由于腹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生长滞缓。若不及时治疗,多发展为慢性,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长达数年。

【诊断】

㈠临床诊断:由于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因此没有确切的诊断方法。可询问有无旅游腹泻症状,并观察粪便特征,有无脓血、粘液,再作进一步检查。

㈡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本虫滋养体和包囊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1.粪便检查:

⑴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在粥样或水样粪便里可查到左右翻滚、瓢形的滋养体,运动活泼。注意粪样必须新鲜。

⑵碘液直接涂片法:取半成形或成形粪便少许与少量卢戈氏碘液混匀,作成涂片,好可镜检包囊。

⑶硫酸锌(33%)漂浮法浓集包囊:常用接种环取上浮物于载玻片上镜检,此法检出率高。

⑷汞磺醛(MIF)沉淀法浓集包囊:离心取沉淀作涂片镜检。

由于粪便中包囊时有无,故应隔日检查,连续3次以上。

2.十二批肠引流法:取十二指肠内容物,涂片镜检滋养体及包囊。

㈢免疫诊断: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诊断蓝氏贾鞭毛虫病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方法。有症状者诊断阳性率为73.5%,具有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仅有少数交叉反应。不仅可以检查现症患者的抗体,对已往有过感染现已不排虫者,因其血内抗体可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因此也可检查。

2.间接血凝(IHA):由于IHA操作简单,无须昂贵设备,是诊断蓝氏贾鞭毛虫病比较好的方法,阳性率73.4%。

3.间接荧光抗体(IFA):优于IHA,血清阳性率为83.3%。

4.对流免疫电泳(CIF)试验:简便有效,适应于现场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患者的新鲜粪便(其中有该虫抗原)或低温保存时间较短者,检出率较高。

【治疗措施】

此病较顽固,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㈠灭滴灵(metronidazole):Green(1974)报道大剂量应用,每日2g,疗程3天,疗效100%,一般可达90%以上。

㈡甲硝磺酰咪唑(tinidazole):成人为2g,儿童为50~70mg,均为一次顿服。成人一次治愈率为97.4%,小儿一次治愈率为88.8%;二次治愈率接近100%。副作用较少,药物有效成分在血清中的半衰期为130小时。

㈢硝基吗咪唑(nimorazole):每日2次,一次250mg,5天一疗程,治愈率为94%。儿童对此药耐受良好。

㈣氯甲咪唑:1.5g,一次顿服,效果近似甲硝磺酰咪唑,无副作用,或反应不严重。

㈤阿的平(atebrine):成人每次100mg,每日3次;儿童每公斤体重8mg,每日3次,疗程5~7日,剂量按年龄递减。此药缺点在于有产严重的副作用。疗效优于痢特灵。

㈥痢特灵(furazolidone):每日每公斤体重8mg,每日3次,口服,疗程7天,治愈率为72%。

【病原学】

一、滋养体:为倒置梨形,左右对称,长9~21m,宽5~15m,厚2~4m,前端钝圆,后端尖细,侧面观察面隆志,腹面扁平,其前半部向内凹陷,在凹陷处有一个分左右两叶的吸盘。电镜观察,可见吸盘由微管和微丝加固,周围有条纹状含收缩蛋白的胞质边缘,柔软而具收缩性,借以吸附宿主的肠粘膜。吸盘两叶间有腹部凹槽,增加吸着作用。染色标本可见每叶吸盘背侧各有1个圆形的泡状胞核。核内各有1个大核全,四周有空隙区,使并列的双核构成独特的形态。细胞体有轴柱1对,平行纵贯全虫,中部可见1个半月形的基体复合器,为4对鞭毛发源处。鞭毛按伸出虫体的部位,分前侧鞭毛、后侧鞭毛、腹鞭毛和尾鞭毛各1对。滋养体借鞭毛作活泼的翻滚活动。腹鞭毛摆动产生的液流各提供吸盘产生吸附的动力。虫体通过胞饮作用摄取营养并从体表吸收葡萄糖、类脂等。

二、包囊:椭圆形,吓壁厚,大小为10~147.5~9m,碘液染色后呈黄绿色,囊中有4个细胞核,偏在一端,并有鞭毛和轴柱组成的丝状物。铁苏木素染色时囊壁不着色,细胞核内有核仁,丝状物染黑色,并有弯曲的副基体。

生活史

滋养体主要寄生人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但有时也有胆囊内,利用吸盘吸附于肠壁,以纵二分裂法繁殖。在某种不利情况下,包囊开始出现于回肠之下段及大肠。在囊壁内虫体分裂为2个,但有时也进行复分裂。一般在硬度正常的粪便中只能查到包囊。滋养体可在腹泻时发现。感染方式主要是因为吞食成熟四核包囊,被吞食的包囊经胃酸作用,在十二指肠脱囊而成滋养体,包囊的抵抗力很强。据统计,一次腹泻粪便中滋养体可超过140亿个,在一次正常粪便可有包囊3亿个,另有人统计一昼夜可排包囊9亿个。

【病理改变】

当虫体寄生在胆道系统时,可能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如出现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肝肿大以及脂肪代谢障碍等。贾第虫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患者发病情况于虫株毒力、机体反应和共生内环境等多种影响因素有关。虫群机械阻隔,营养竞争,滋养体通过吸盘吸附于肠粘膜上赞成的刺激与损伤,肠内细菌的协同作用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肠功能失常。特别是宿主的免疫状态更是临床症状轻重不同的重要因素,如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均易发生严重的感染。

【流行病学】

蓝氏贾第鞭毛虫流行遍布全世界,以热带和亚热带为最多,也是我国人体常见的寄生原虫。由于调查的时间和采用的检查方法不同,所得的感染率有所差别。根据最近的资料,北京和甘肃,粪检结果为2.7%,而用ELISA法则为12.8%。浙江乐清县粪检为2.5%,辽宁朝阳市农民粪检为6.1%,沈阳为12.5%。世界感染率1~30%。多数散在发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引起暴发流行。前苏闻感染率较高,如英、美等许多国家因旅游前苏联而感染。

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携带包囊者,往往一人带包囊全家感染,国内外均有记载。包囊是传播的主要环节,人因吞食被包囊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包囊在外界抵抗力较强,从冷冻蚀刻复形法的透射电镜观察,将包囊壁劈开,显示囊壁内千余层板状膜结构所组成,表明包囊在外界具有很强的自身保护作用。包囊在潮湿的粪便里能存活3周,在水里能存活5周,在经氯化消毒后的水里也可活2~3天,但在50℃或干燥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包囊在苍蝇消化道可活24小时,在蟑螂消化道内经12天仍有活力。由于粪便中包囊的数量大,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强,感染方式简单,故本虫流行分布广泛。有人报告,在美国发现水獭可带包囊,并发现牛、马、羊、狼和犬等也有此虫,在流行病学上可能有一定的意义,应予以重视。

【临床表现】

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患者,以无症状带虫者居多。潜伏期多在两周左右,甚至可达数月不等。临床症状视病变部位而异,其表面多种多样,症状轻重也有不同。归纳起来,可分为全身性症状、胆道系统症状和肠胃道症状3类。

㈠全身性症状:

1.神经症状:如失眠、头痛、乏力、眩晕、眼发黑、出汗、神经兴奋性增强、肌腱反射亢进等较为常见。

2.甲状腺机能失调:曾有人发现部分(15.5%)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患者的甲状腺机能有改变,其中以甲状腺机能亢进占大多数,基础代谢增高16%~20%,部分患者可增高30%,因而也会产生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㈡胆道系统症状:蓝氏贾第鞭毛虫在胆道系统寄生,可以引起胆囊炎及胆管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嗳气、胃部烧灼感、肝脾肿大、有压痛,进食油腻时加重,有时可出现黄疸。

㈢胃肠道症状:

1.十二指肠炎型:有似十二指肠溃疡样疼痛,伴有纳差、低血压等。X线检查多显示球部变形,甚至有溃疡征。抗虫治疗后可以消除上述症状。

2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型:症状与一般阑尾炎相似。切除的阑尾,呈炎性病变,粘膜有时可见溃疡,绒毛间可发现大量滋养体。

3.结肠炎型:主要症状有腹部钝痛,阵阵加剧,伴恶心、呕吐、腹泻,常被误诊为痢疾。

4.直肠乙状结肠炎型:与一般直肠乙状结肠炎同。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充血、水肿、严重者有圆形溃疡,溃疡表面覆有渗出性假膜。拭子检查可见大量滋养体。无特殊病理改变。

根据Schulz的324例临床观察,腹泻者占96%,疲乏者占72%,体重减轻者占60%,腹痛者占61%,恶心者占60%,稀软大便者占57%,腹胀者占42%,发热者占17%。据Wolfe报告,急性感染的症状为突然发作,有暴发性腹泻,水样大便,很臭,伴腹痛等。所以急性期症状很像急性阿米巴痢疾或细菌性痢疾及沙门氏菌属感染,应注意鉴别。有些患者出现亚急性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稀便、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慢性患者最为多见,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因患者不加重视,病程往往可长达数年。慢性感染的儿童每有体重减轻,发育滞缓,患者常有乳糖、木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B12以及脂肪吸收异常。

【预后】

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yS630.Com相关推荐

贾第虫病


贾第虫病,是贾第鞭毛虫,寄生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致贾第虫病,为人体肠道感染的常见寄生虫之一。蓝氏贾第鞭毛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已引起各国的重视。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患者,以无症状带虫者居多。潜伏期多在两周左右,甚至可达数月不等。临床症状视病变部位而异,其表面多种多样,症状轻重也有不同,亦或无症状,也可能引起从间歇性腹部胀气直至慢性吸收不良等临床表现。

患者无自发运动,对任何刺激都不产生反应,此时,许多反射如吞咽、防御,甚至瞳孔对光反应均消失,并可引出病理性反射。

一、神经调控治疗其为新型的癫痫常用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脑异电状态的调节,使脑部的代谢条件及调节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继而改变了人体内环境,抑制了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避免了手术风险和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

二、迷走神经刺激术在患者左侧上胸部皮下植入一个接近于起搏器的刺激器,用导线将刺激器和左侧迷走神经连接在一起。可减少癫痫症的发作,但是大多数不能够完全消除病症的发作。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原则为用药要早、剂量充足、服药准时、长期用药。患者在确诊为癫痫后,要坚持长期用药,以控制病症的发作。且在病症发作停止2年以上,才可以停药,为癫痫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四、生酮饮食疗法该方法为选用脂肪含有比例较高,含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比例较低的饮食配方,在体内产生酮体,模拟饥饿时患者身体的反应,进行治疗。因该方法需一定的技术监测,患者和家属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实施。

另外,意识和呼吸都消失时,也不要仓促进行人工呼吸。因为如果呼吸道阻塞着,即使进行人工呼吸,空气也进不了肺,人工呼吸也是无效的。总之,此时让患者仰卧,把手放在患者颈后,另一手(最好用右手)按着额部,尽力向后扳,使头向后仰一会儿。

蛲虫病(外科)


【概述】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以引起肛门、会阴部瘙痒为特片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世界各地流行极广,全世界感染人口300~500百万,我国南方、北方普遍流行,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尤其集体机构儿童感染率高。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儿童感染率达40%~70%,城市中群居儿童感染率又高于农村。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往往多数成员同时患病。因素蛲虫病的值得重视的疾病。

【诊断】

如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经常奇痒,患儿夜间烦燥不安时,应注意有蛲虫病的可能,若能查到虫体、虫卵即可确诊。

㈠虫卵检查法:由于蛲虫特殊的产卵习性,粪便中虫卵检出的阳性率为5%以下。肛门外虫卵检查法有。

1.擦拭法:将棉拭子先置于消毒生理盐水中,用时拧干,擦拭肛门周围,在滴有50%甘油溶液的载玻片上混匀后进行镜检。也可应用牙签的扁头插入有50%甘油或1%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润,然后用其刮拭肛门周围皱褶,将刮拭材料用盖玻片刮下,涂在载玻片上滴50%甘油或1%氢氧化钾1滴镜检。

2.漂浮法:用棉拭子置于生理盐水中,挤干,擦拭肛门周围,然后将棉试子放入有饱和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使虫卵洗入盐水内,再漂浮集卵进行镜检。

3.透明胶纸粘拭法: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胶纸粘拭肛门周围皮肤,在显微镜低倍镜下检查,连续3次,阳性率可达79.4%。该法简单,适合普查时应用。

㈡虫体检查法:患儿入睡后1~3小时检视肛门,如有虫体爬出,可用镊子挟住入入有酒精的小瓶中保存。因为蛲虫不一定每晚都爬出排卵,需要连续观察3~5天。

【治疗措施】

由于蛲虫病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蛲虫病又极易自身感染、接触感染、吸入感染等。这样蛲虫病易广泛流行,以及在分布上具有儿童集体机械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同时集体服药治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㈠口服药物:甲苯咪唑(安乐士)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广谱驱虫药之一,口服后5%~10%的剂量以肠道收,绝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单剂1片(100mg),在2周或4周后分别重服1次。孕妇尽量避免使用。速效肠虫净(复方甲苯咪唑)除含有甲苯咪唑100mg外,还含有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顿服,1周后虫卵阴转率达98.5%。肠虫清片,主要成分阿苯达唑,通过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的浆微管系统的聚合,阻断虫体对多种营养及葡萄糖的吸收,导致寄生虫能量之耗竭,致虫体死亡。该药除杀死成虫及幼虫外,并使虫卵不能孵化,服药方法:两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顿服2片(400mg);1~2岁者服1片;1岁以下者及孕妇不宜服用。中药:使君子,去外皮,炒熟。日剂量每岁1g(一粒半),1日3次分服,共服3天。服后不能饮水,以免发生呃逆。若与百部等量服用则效果更佳。

㈡局部用药:①用2%白陈汞软膏,或10%氧化锌油膏涂抹肛门,既可止痒,又可减少自身重复感染。②用0.2%龙胆紫和3%百部药膏挤入肛门内少许,连续应用数天。③六神丸塞肛治疗:中药六神丸,7岁以下者5粒,8岁以上者10粒,每日1次,共5天,治愈可达97.10%。④灌肠法:食醋加水3倍,每晚直肠灌注50~60ml,连续3~5天。中药灌肠:生百部30g,乌梅15g,加水300ml,煎至100ml,用50~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5~10次为一疗程。

【病原学】

㈠蛲虫的形态:蛲虫属尖尾科、蛲虫属,成虫细小,乳白色线状。体前端两侧的角皮膨大形成头翼,角皮上有横纹。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唇瓣,咽管末端呈球形。雄虫长约2~5mm,尾部向腹而卷曲,生殖器官管形,雌虫长8~13mm,尾端长而尖细,生殖器官为双管型。

虫卵无色透明,椭圆形,长50~60m宽20~30m,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卵壳厚而透明,由最内层的脂层及两层壳质层组成,壳质层有一光滑的蛋白质膜。虫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已有一个蝌蚪形的幼虫。

㈡蛲虫的生涯史:成熟的虫卵被吞食后,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至结肠发育为成虫。自吞食虫卵到发育为成虫,需要15~28天。成虫在小肠下段或大肠前端进行交配,雄虫即死亡随粪便排出。部分雌虫亦可随粪便排出。妊娠的雌虫在盲肠结肠移行,头部可钻入粘膜吸取营养,并可吸血。雌虫一般不肠内产卵,当患者熟睡时爬出肛门受到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排卵,一条雌虫含约5000~17000个。排卵后的雌虫大都枯萎死亡。粘附在肛门周围的虫卵,在温度及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经6小时左右即可发育成感染期的成虫。

【病理改变】

虫体在肠内不同的发育阶段,可刺激激肠壁及神经末梢,造成胃肠神经功能失调。成虫附着于肠粘膜可引起局部炎症,雌虫穿入深层肠粘膜寄生后可引起溃疡、出血、粘膜下脓肿。在少数情况下蛲虫亦可侵入肠壁及肠外组织,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蛲虫的异位损害侵袭部位非常广泛,最常见的是女性生殖系统、盆腔、腹腔脏器等。肺及前列腺的损害亦有报道。由于异位损害的器官不同,患者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及不同的体征,常常造成误诊。蛲虫肉芽肿的形成肉眼所见为白色中心微黄色的小结节。组织切片显示外层为胶原纤维的被膜,内层为一肉芽组织包烧着的中心坏死区,坏死区内有虫体或虫卵。

【临床表现】

㈠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瘙痒:是由蛲虫产生的毒性物质和机械刺激所产生,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小儿哭闹不安。由于奇痒抓破后造成肛门周围皮肤脱落、充血、皮疹、湿疹。甚而诱发化脓性感染。

㈡消化道症状:蛲虫钻入肠粘膜,以及在胃肠道内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㈢精神症状:由于寄生虫在体内排出的代谢产物,导致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小儿夜惊咬指等。小儿的异嗜症状,蛲虫病患者最为常见,如嗜食土块、煤渣、食盐等。

㈣其他症状:由于蛲虫的异位寄生所引起,如: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侵入阑尾发生阑尾炎,甚止发生腹膜炎。

【预防】

蛲虫的寿命较短,一般在肠道内只能生存1~2月,若能杜绝重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不经特殊治疗即可自愈。但是蛲虫的抵抗力强,很快发育至感染期,不需中间宿主,不离开人体就可再感染。因此预防的措施,原则要法语是:治疗与预防同时进行,个人防治与集体防治同时进行。要大小宣传蛲虫病的危害,感染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的意义等。使家长、老师、保育员有充分认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勤换洗内裤、被褥。集体儿童单位要严重分铺,床位间有一定的距离。衣服、玩具、食器定期消毒。可用0.5%磺溶液处理5分钟,或0.05%碘溶液处理1小时,虫卵可全部杀死。这种低浓度的碘对人体皮肤没有刺激性,是有效而又简便的消毒剂。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应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狂犬病(外科)


【概述】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诊断】

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治疗措施】

(一)一般处理 单间隔离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须严格消毒。

(二)加强监护 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3~10日内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肺气体交换障碍、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循环衰竭。因此,必须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三)对症处理 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四)高价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 高价免疫血清10~20ml肌注,也可半量肌注,另半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行疫苗接种。

(五)干扰素 可试用。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延末梢神经和神经周围间隙的体液,向心进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和脊髓段,然后沿脊髓上行至脑,并在脑组织中繁殖,继而延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使唾液具有传染性。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脑膜多正常。脑实质和脊髓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脊髓病变以下段较明显,是因病毒沿受伤部位转入神经,经背根节、脊髓入脑,故咬伤部位相应的背根节、脊髓段病变常很严重。延髓、海马、脑桥、小脑等处受损也较显著。

多数病例在肿胀或变性的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到1至数个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10m 的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Negri body)。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顷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偶亦见于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内基小体为病毒集落,是本病特异且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但约20%的患者为阴性。

此外,唾液腺腺泡细胞、胃粘膜壁细胞、胰腺腺泡和上皮、肾上管上皮、肾上腺髓质细胞等可呈急性变性。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一)传染源 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长的1年,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一)前驱期 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50~80%病人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蚊走感。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本期持续1~4日。

(二)兴奋期或痉挛期 患者多神志清楚而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烦燥,对水声,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亦不一定早期出现。典型表现在饮水、见水、流水声或谈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故患者渴极畏饮,饮而不能下咽,常伴有声嘶和脱水。

怕风亦本病常见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可引起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由于植物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流涎、体温可达40℃以上,心率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但病人神志大多清醒。随着兴奋状态加重,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日。

(三)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及咀嚼肌亦可受累。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约为6--18小时。

【辅助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12~30109/L不等,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2.免疫学试验

(1)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2)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3)病毒分离: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4)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病毒性脑炎、破伤风、格---巴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假性恐水症、接种后脑脊髓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相鉴别。

【预防】

(一)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

1.大力宣传养狗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

2.野犬应尽量捕杀。

3.家犬应严格禁锢。并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4.狂犬或患狂犬病的野兽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严禁剥皮吃肉。

(二)伤口处理 主要为清创,立即用20%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至少20分钟,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也可用1%新洁尔灭液冲洗,以清除和杀死病毒。如有高效价免疫血清,皮试后可在创伤处作浸润注射。伤口不缝合。亦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三)预防接种 对兽医、动物管理人员、猎手、野外工作者及可能接触狂犬病毒的医务人员应作预防接种。原则上于1、7、28日各肌注狂犬疫苗1.0ml,而后每1~3年加强免疫1次。对被狼、狐、狗、猫等动物咬伤者,应作预防接种。其方法依伤情、疫苗种类、参照使用说明接种,与此同时加用免疫血清,效果更佳。

大骨节病(外科)


【概述】

大骨节病(Kaschin-Beck病)是一种地方病,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在东北发现此病,后来又在西北地区发现。在西北地区,又称柳拐子病。发病大都集中在一个地区,成为疫区。本病大都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男性多见。在幼年时离开疫区,很少发病,在12岁以后离开疫区,也可得病,但发病较迟。

【治疗措施】

大骨节病无法根治,亦不能抑制病变发展。对症治疗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关节畸形者可用手术治疗。因游离体引起交锁和疼痛的,可摘除游离体。因骨唇过多过大而影响关节活动者,可将骨唇切除以改善功能。有关节内翻、外翻者,可作截骨术。因多系双侧性或多发性病变,不宜作关节融合术。

【病因学】

大关节病的病因至今未明。曾怀疑为口慢性中毒所致,但未能证实。大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谷物中的致病霉菌有关。动物实验发现:凡用带有致病霉菌的谷物饲养的动物,其骨骼中所出现的病理改变与大关节病很相似。致病霉菌可能为留镰刀菌,但未能完全证实。

【病理改变】

主要的病理变化为骨骺早期骨化。可以分成三期:①骨骺板提前骨化:使骨骺板失去了正常的形态,凹凸不平。骨骺板的骨化可以不一致,使骨骺板厚度不一;骨化的速度也不一致,使关节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骨骺板的骨干侧的骨皮质呈锐角。②骨骺与干骺端早融合。骨骺中心软骨提前骨化,并向外围扩展。有时中心软骨破裂,干骺端成条状凹陷,最后完全融合。③骨骺与骨骺板过早消失,骨骼停止生长,骨端变得粗大,扭曲。

【临床表现】

若在少年时期发病,由于骨骺板提前骨化,使发育出现障碍,表现为侏儒型。患者体型矮小,关节粗大,并有疼痛与活动受限,以踝关节发病最早,接着顺序为手指关节、膝、肘、腕、足趾关节和髋部。因骺板融合速度不一致,两下肢往往出现膝内翻,膝外翻或髋内翻畸形。手指短小粗小,足部扁平。年龄愈轻,畸形愈重。

如果在青春后期发病,则畸形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骨关节炎症状,关节肿胀,有少量积液,活动时有磨擦感,并时有交锁症状,有时还可检查到关节内有游离体。成人下肢发病多,因踝、膝肿胀疼痛,行走十分不便。

X线片表现非常类似骨关节炎,以踝关节病变最为严重。早期可见关节间隙增宽,严重不整齐,关节内有游离体。接着关节面的皮质骨密度增加,间隙趋向狭窄。关节的边缘出现明显的骨唇。常有软骨下囊性变。往往距骨体被压扁,骨质

布氏杆菌病(外科)


【概述】

布氏杆菌病(brucelosis)又称马尔他热(Molta fever)或波浪热(undulant fever)是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是一种家畜及人共患的地区性流行病。此病遍及全世界各地,在我国则多见牧区,主要在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东等地有流行区。南方则少见。根据不同的传染源和不同型的菌种,国际上将布氏杆菌分为6个型:主要为羊型,牛型和猪型,绵羊付睾型,森林属型和犬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型,次为牛型,少数为猪型。羊为主要的传染源,分布最广,与人接触最多,菌种毒力强,临床上症状重,易流行。细菌对光、热及化学药剂如3%的漂白粉及来苏水都很敏感,数分钟至20分钟即可杀死。但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乳制品,皮毛或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诊断】

可根据以下几点:①有在流行区居住及来往史或接触牛、羊史。②有过间歇性发烧,多汗,头痛,肝脾大,乏力等全身症状或目前仍有这些症状。③骨关节的疼痛,尤以腰痛剧烈与X线所见不太相符。④病变的组织学检查及脓液的细菌培养对诊断有帮助。⑤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在1∶80以上,并在治疗后下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治疗措施】

主要为抗菌药物治疗及对症疗法。急性期最有效药物为四环素,0.25~0.5g/次,每天四次。连服4周为一个疗程。停一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药1~2个疗程。必要时可以加用链霉素。TMp-SMZ也可选用,对于关节症状顽固,变态反应强的较重症例可以考虑特异性菌苗疗法。关节有积液时,可抽出液体,内注链霉素0.2g;对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脱敏疗法。此外应卧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于肌肉的痉挛缓解,减轻疼痛。若因脓肿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瘫者,应及时进行探查术,根据病变行脓肿切开引流及病灶的清除术,脊髓的减压术,椎板减压成形术,脊椎融合术等。关节病变疼痛者可行适当外固定,以利减轻症状及维持功能位,加强未受累的关节功能的锻炼。骨病变有自愈趋势,但需时较长,经上述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病因学】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病理改变】

本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炎性变化及弥漫性的增生现象。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的增生。该肉芽肿可位于椎体内或邻近椎间盘的软骨下椎体骨质内。病变可继续扩大,侵及周围骨质,软骨板及椎间盘。最常见受累的是腰椎。感染性肉芽肿显微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和类似langhan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肉芽肿直径约1MM。有少数发生坯 煞费苦心及干酪样病变,偶见死骨。广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现。因椎间盘破坏,椎体间常呈骨性的融合。据统计约30%~40%病人有骨关节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炎,骨膜炎,骨髓炎,脊柱炎。脊柱,肩关节,肩锁关节及骶髂关节最容易受侵犯。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现。主要为波浪状发烧为其特点,发烧约2~3周,继之1~2周无烧期,以后再发烧。常伴多汗,头痛,乏力,游走性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有时全身症状消退后,才出现局部症状。腰椎受累后,出现持续性腰背痛,伴肌肉痉挛,活动受限后,影响行走。常可产生坐骨神经痛。局部有压痛及叩痛,少数病人于髂窝处可扪及脓肿包块;也可产生硬膜外脓肿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瘫。同时可伴有肝、脾肿大,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它多处的关节病变。但大多数发生在腰椎,少数发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关节者。男性病人可有睾丸肿大,睾丸炎症表现。本病有自愈趋势,但历时较长。未接受治疗者复发率约占6%~10%。

【辅助检查】

X线所见与化脓性感染相似。发病1~2个月后才逐渐出现X线上的骨改变,以骨质修复为主而破坏少为其特征。在脊柱常可见2~3个椎体受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破坏,但骨质增生显著。逐渐出现骨质破坏被不规则的致密新生骨所替代,椎体边缘形成明显骨赘,前纵韧带钙化,椎体可融合,小关节也有炎症改变,由间隙增宽变为狭窄及融合。椎旁脓肿常多见,在骶髂关节常为双侧骨质疏松,间隙变窗及不规则破坏,周围硬化,死骨少见,最终也可融合。

其它: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很高,患者多呈阳性。流行病学普查时,多用皮内试验,但在发病6个月内阳性率很低,而慢性患者100%呈阳性。

【鉴别诊断】

①化脓性脊柱炎:起病急,高热不呈间歇性,全身中毒症状重。白血球总数可达2万/mm3以上及中性白血球数增加。血培养阳性。椎旁脓肿或髂窝脓肿出现较早,将抽出的脓液进行细菌学的检查即能明确诊断。X线上表现骨破坏多于修复。②脊柱结核:发病慢,低烧盗汗,无其他关节痛,血沉快,结核菌素皮内的试验呈强阳性,X线改变以骨质疏松及破坏为主,很少增生反应,后期常至脊柱后凸畸形。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


【概述】

本病在我国南方省份如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浙江林区均有流行。多在夏秋两季,四月至八月松毛虫盛发时,呈地区性暴发流行。据调查在我国已发现约40种松毛虫,危害较大及分布较广的有6种:赤松毛虫,油松毛虫,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芽松毛虫。其中以马尾松毛虫分布最广,危害也最大。

【治疗措施】

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十分重要。首先,应有松毛虫的情报制度,及时发现,积极灭虫。暂时禁止去已发生大量松毛虫的林区劳动。若有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时,立即用肥皂水,漂白粉水,5%的尿素溶液或炉灰浸制的碱水洗擦暴露部位。在发痒处用碘酒、氨水涂之。并注意检查有无毒毛,出现异常现象则立即医治。

治疗应采用拔除毒毛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全身或局部发痒者可用10%的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口服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等。局部病灶处可用0.5%~1%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作病灶周围封闭;或封闭加蜈蚣、白芷,蛋清外敷,一日一次,并兼用抗过敏,止痛,消炎的药物。注意受累关节用支具保持于功能位。一般早期及时治疗,一个月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部分病例经长期非手术治疗后,急性症状明显好转,但仍留有关节的疼痛,肿胀变形,有窦道或瘘管形成,关节强直,丧失劳动能力,则应根据病情可做病灶清除术,关节滑膜的切除术,截骨矫形术,关节的融合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术等,痊愈后病变一般不至复发。

【病因学】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病变,是全身疾病中的一部分。

松毛虫一般有6个龄期。第1~2期的松毛虫还未长毒毛,第3~4期的毒毛尚不发达,5~6期的松毛虫毒毛及毒腺细胞很发达,是致病的时期。该期的松毛虫的胸节有发达的中空毒毛,每根毒毛的毛窝均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进入毒毛管腔。松毛虫成虫时,毒毛立于虫壳外,故虫茧也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即便死虫跌落地面或水中,也极易致病。

松毛虫盛发季节,如在虫区砍柴、割草或在污染的水田中割稻等劳动中,接触了松毛虫活体,尸体,毒毛或污染的衣物,柴草,水等均可发病。已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所证实,故命名为松毛虫病。松毛虫的毒毛及毒腺细胞分泌的毒素与皮肤接触后进入人体内,可引起过敏类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侵犯皮肤及骨关节,有时眼、耳廓也可受累。

发病的机理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是毒毛刺入人体的皮肤后,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所致,但动物实验未能证实。又由于在发病的早期用抗过敏药物可迅速控制病情,故有些学者推论发病的机制为变态反应,但也未能得到有力的证实。又有学者认为是感染所致,因在病变关节或皮肤硬结的病变中抽出脓性的液体,曾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病理表现符合低毒性感染,但多数的局部抽出的液体培养为阴性。以上各种的看法,均未能提出本病明确的发病机理,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病理改变】

本病骨与关节的病理变化是无菌性炎症表现,受累的骨关节首先出现反应性水肿、充血,滑膜有少量的血性粘稠渗出液,表面粗糙,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继续发展时,则关节滑膜明显增厚,有的可达数厘米,与周围也增厚的结缔组织粘连,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若滑膜及软组织肥厚继续加重,可挤压局部皮肤,影响血供,造成坏死,形成窦道。也可因关节的软骨面粗糙,缺乏血供,软骨下骨破坏被肉芽组织充填。关节间隙变窄,骨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直或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

多在有接触史后两天内夜间突然发病,也可延至15~30天发病。该病以全身症状轻,局部表现重为其特点。可无或较轻的全身症状,时有畏寒,食欲不佳,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或伴有38以下的体温,偶而可至39,一般2~3日后好转或消退。区域性淋巴结可肿大,半个月左右逐渐消退,多不破溃。

局部症状表现在身体暴露部位,常见为手、腕、足、踝等处。骨关节受累后,急性期出现关节的肿大,局部红,疼痛,皮温高及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刺疼及阵发性加剧,夜间更重,难以入睡。红肿可以反复发作,以单关节发病为多见,但约有三分之一侵犯多关节。也可表现一个关节的症状消退后,另一个关节又发病。多数患者患处出现直径1~2cm的红晕,中心可及疼痛的结节肿物,部分病例肿胀的结节可有波动感,穿刺可及粘稠血性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若病变呈慢性,可逐渐强直,少数病人可出现难愈的窦道及瘘管,甚至并发化脓性关节炎。

当骨关节受累发病时,也可伴有皮肤受侵犯的各种皮肤表现,如斑丘疹,风团疹,水泡及脓泡,皮下结节,皮下血肿,红肿块等。经治疗后,常在一周内退疹痊愈,少数可至数月形成慢性皮炎。也可有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耳廓炎等。有时伴有剧痛性软组织肿块。逐渐增大,高峰期为15~30天,随后软化,病程约为1~3个月。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常遗留功能障碍,甚至不同程度的残疾,有的病程可长达1~2年。

以上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可单个出现,也可两种或多种在同一个病人的身体上存在,但较多见的还是骨关节炎,占30%~90%。

【辅助检查】

60%以上的患者血象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50%~60%的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在1万/mm3以上,血沉增高者约40%~70%。软组织肿块或关节穿刺液常呈淡黄色或绿黄色粘稠胶状液,偶而带血性。细菌培养多呈阴性。少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生长。

X线检查:在急性期多为阴性,多数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可见骨质改变。发病12天左右,X线片上可表现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密度增高影,皮下脂肪透明度减低,关节囊肿大。以后少数病例在邻近的软组织出现钙化及骨化影。早期骨质疏松,继而骨质边缘模糊,呈虫蚀样破坏,常见于肌腱、韧带附着的骨突区,如股骨的粗隆,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多数病例在骨破坏区有单层细条状骨膜反应,有的呈骨刺样或呈花边状。

慢性性主要是原来小的骨破坏区周围增生硬化,形成边缘清楚硬化的小环形病灶。小管状骨受累表现为整个骨干的增粗。若骨骺或干骺端有破坏可累及骺线;引起骨骺的早期融合。骨质改变中未见有死骨形成的表现。

关节改变除早期表现肿胀阴影及骨质疏松外,可见关节的间隙不对称性狭窄,软骨面不平,变形,有时可见半脱位。软骨下常有骨质的破坏。慢性病变主要为骨质增生及硬化,有关节自行融合的可能,形成关节强直。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外科)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