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一个超简单的养生防病方法 > 导航 > 一个超简单的养生防病方法

一个超简单的养生防病方法

2022-01-15

夏至养生,记住这4条就够了!另有超简单的3个消暑方

一个超简单的养生防病方法。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日常生活中关于养生常识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夏至养生,记住这4条就够了!另有超简单的3个消暑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九,也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夏至。为什么特殊?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的转折点。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今天开始,北半球的白昼时间逐渐缩短,夜晚时间逐渐变长。

夏至这一天,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从今天起,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开启了。这个时段,尤其要注意养生。小康哥总结了很多中医专家的经验,得出了夏至养生最重要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精神:心静自然凉

按照《周易》的理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由于此时段天气炎热,往往让人心烦意乱,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

因此,尤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做到“心静自然凉”。

调节心境,这些方法都很不错:静坐、冥想,关注自己的呼吸;或者练习书法;听一听能够让人安静的音乐等。

二、起居: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讲,“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由于夏天白昼时间长,适当的晚睡早起,也是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当然,晚睡早起的前提是要有健康的睡眠,要保持7-8小时的水煎。晚睡不能晚于晚上11点。

此外,中午可以适当午睡,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为宜。

此外,由于夏日炎热,人的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入侵,因此睡觉时吹风扇、空调得时间不宜太久。

三、饮食:少吃寒凉,适当多吃苦、酸的食物

夏三月,由于阳气浮于外,而阴寒伏于内,此时人体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如果食用过多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比如西瓜、绿豆汤等,虽然可以解渴消暑,但不宜冰镇后食用;此外,冷饮、雪糕、冰激凌等也不宜多吃。夏天可适当进食一些偏温热的食物,比如:姜。就是俗话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

还可以多吃一些苦的食物。中医认为:苦入心,能清心火。建议多吃苦瓜。

此外,由于夏天脾胃运化能力相对较弱,饮食要清淡,不宜肥甘厚腻。可以多吃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如白菜、丝瓜、黄瓜等。

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夏天吃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四、运动:不宜出汗过多

由于夏至为一年中日照最长、强度最大的时期,如果运动过激,容易出汗太多,耗伤阴液和阳气,甚至可能中暑中暑。

所以,夏至之后这段时间,应该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

此外,最好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快时,在空气较为清新的地方运动。

五、推荐几道夏至养生汤

1、苦瓜黄豆排骨煲

材 料:苦瓜300克,黄豆100克,排骨500克。

做 法:先将排骨洗净氽烫后用清水冲干净,与切块的苦瓜和浸泡好的黄豆一起放入砂锅,加水1000ml,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为文火,再焖煮60分钟,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清爽开胃、健脾利湿、宽肠通便、降糖降脂、美容养颜。

本方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

2、绿豆瓜皮粥

材料:绿豆100克,西瓜皮500克,白米150克。

制法:西瓜皮洗净切块,绿豆洗净浸泡1小时,白米淘洗干净,在煲中加水2500ml,先煮绿豆至裂开,然后加入西瓜皮、白米,适时搅拌,煮至粥成,加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湿。适合暑湿困阻,舌苔厚腻,皮肤疮痒之人食用。

本方来源: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 成杰辉

3、冰糖莲子汤

功效:清心润燥。

原料:莲子100g,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

将全部的莲子放入水中洗净后,再泡入冷水中约1小时至微软。取一锅,放入沥干泡过的莲子,再加水适量。煮至莲子熟透,加上冰糖,溶化后,出锅盛碗中。(2-3人份)

注意:莲子心脾胃虚者慎用。

本方来源: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副主任医师 张蕾

延伸阅读

10月养生防病,记住这15句话就够了!


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温反复无常,体弱人群一时难以适应,疾病丛生。如果这段时间旧疾复发,或者增添新病,接下来的冬天就不好过了。

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其实,民间的 15 句俗语、谚语中就包含了入秋所有的养生、防病要诀。今天,就请各位专家给咱们大家详细解读~

秋天宜收不宜散

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姚世明说:这句谚语正好应了中医的“秋收冬藏”,“收”的关键是收敛肺气,润肺养肺,要少辛多酸。

建议

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萝卜、冬瓜、山药、莲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炖梨、百合炖梨、银耳莲子汤、冰糖燕窝、冬瓜炖鸭等食物,能有效缓解咽干、咳嗽、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医师胡爱萍说:春夏两季,人体阳气以外发为主;秋冬时节,要注意阳气的收与藏。

建议

秋季运动要以静为主,可打打太极、跳跳舞、散散步等。

早睡早起很有必要,要延长睡眠时间,建议在都市生活的人应该由以前的晚11点之前睡觉提前到晚10点以前。

太子参(一般煲汤用,用量为 3 克/人)是非常好的养阴食物。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说:茄子营养丰富,但“饿死郎中爷”太夸张。

中医认为,茄子有清热、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防治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等。

经常吃点茄子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并减少老年斑生成,还能防血压升高、调节胆固醇。

秋瓜坏肚

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力说:到了秋季,人的脾胃多处于虚弱状态,如果吃过多的瓜果会加重对脾胃的损害。

建议

入秋后食用瓜类应适度,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建议大家秋季可多吃应季水果,如梨、鲜枣和葡萄等。

秋不食姜

广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群雄说:但是在临床中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是否能吃姜因人而异。

建议

阴虚、湿热体质的人应减少大量进食生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内热症的病人(如肝炎黄疸、肺热燥咳、口臭、痔疮出血)亦不宜大量食用生姜。

脾虚胃寒的人早上含片生姜,会觉得胸前暖暖的,很舒服,振奋脾胃之阳气以御寒保暖。

一般而言,睡前不建议吃大量的生姜,因为可能会刺激到肠胃,影响入睡从而不利于养人体之阴。

秋贴肉膘

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表示:“以肉贴膘”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一定全适用。

建议

对于那些身体瘦弱、贫血、低血压、怕冷的人,推荐趁秋凉来临适当吃点牛羊肉。

至于已经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和体重超标的人群,尽量以蔬菜、水果、粗粮等代替。

秋天补得好,一冬病不找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高颖说:身体较胖、血脂高的人适当食用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鸭肉、鲫鱼、鲤鱼等;

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的老人可每周食用一次乌鸡或土鸡炖汤,以补充体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可以适当食用羊肉。

新鲜水果和蔬菜要结合身体需要:如若存在视力问题,如老花眼、眼睛干涩等,多吃橙黄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芒果等;

若牙龈常出血,多食用猕猴桃、脆冬枣、大白菜等;

健康人群首选当地时令水果蔬菜,同时保证深色蔬菜占所有蔬菜的一半。

四季脾旺不受邪

张湖德说: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进补前要先调理脾胃,茯苓、芡实、山药、豆角、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更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此药膳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早晨喝茯苓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秋日登高望远

提倡秋季旅游,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登山望远。

张湖德说:老年人适合爬行一些山势平缓、海拔不高的小山,量力而行。有高血压、心脏病或骨关节炎、骨质严重疏松等基础病的老人,如果想登高,建议坐索道上山。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蛟河中医院中医师赵治国说:只有气温在 15~25℃ 时才适合秋冻,建议有类风湿、关节炎及年老体虚的北方老人需要及时关注温度变化并添衣保暖。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李定文教授说:用生姜、艾叶、威灵仙、木瓜、杜仲、延胡索、牛膝、桑寄生、陈皮、川芎各 5 克,煮水泡脚,可温阳理气、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秋风起兮百病生

张湖德说:秋天百病易生正是源于秋风起矣。因此,尤其是深秋接近立冬时,起风时及时躲避,出门前做好保暖,晚秋出门最好戴条围巾。

燥邪伤人,耗人津液

燥邪伤津,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干鼻燥、两目干涩等症状。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成杰辉:多喝水是除“秋燥”解“秋乏”之良方。但只喝白开水让人索然无味,最佳方法是“朝盐水,晚蜜汤”。

早上喝点淡盐水(为防食盐过量,饮食中药扣除这部分盐),可以引火归元、降火利咽,晚上喝点蜜糖水,可以润燥养阴、滋养肺脏。这不仅补充水分,也是秋季养生、预防便秘、抗衰延年的饮食良方。

春困秋乏夏打盹

入秋后,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疲惫倦怠,睡意连绵,这被称为“秋乏”。

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主任何秋建议:调整生活起居;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如果晚上能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白天还常打瞌睡,可能是某些疾病“作祟”,最好去医院排查脑血管病、心脏病、甲减等疾病。

秋风秋雨愁煞人

老年人、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科医师倪开济建议:情绪不宜像夏天那样张扬,而应宁心安神,静心养气。多进行户外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

15 句谚语、俗语,平时就是随便说说,没想到经过专家们一解释,还蕴含着这么多的防病养生的知识!

今日夏至,收好这3个养生秘诀,健康过夏天


今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阳气最盛。此时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运行趋外,皮肤松弛,毛孔张开,阳气溢出体外,消耗过多则会使人体阳气处于内需状态。今天我就和大家说3个夏至养生秘诀!

夏至养生宜做这4件事

1、饮食宜清淡、多吃「苦」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2、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起居调养,需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我建议可以比平时适当的晚睡和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午睡醒后,还可以活动活动洗洗脸,一下午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3、出行宜清凉,居室宜通风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牛仔服饰,其实夏季不适合穿这种衣物。另外,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4、宜按压穴位,心肾相交

劳宫配涌泉:劳宫穴在手心位置,属手厥阴心包经,重刺激以泻心火。涌泉穴位于足心,属足少阴肾经,擦热可滋阴降火。两穴相配,使心肾相交。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耳鸣、腰膝酸软等。

夏至养生不宜做这5件事

1、忌食刺激性食物

夏日里,很多人贪食冷饮,但如果频繁地进食各种冷冻饮品、冰镇瓜果、雪糕、冰淇淋等寒凉食物,会损害脾胃和心脏,导致体内寒湿加重,毒素堆积,身体免疫力下降,脸上也容易生暗疮、长色斑。

另外,不可过食热性食物,如胡椒、辣椒、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茴香、桂皮等,以免助热生火。

2、忌空腹饮茶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是喜欢吃咸的人,咸味引茶入肾,更易患病。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少饮为宜。

3、忌运动大汗

夏至时节,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最好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否则会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

4、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人喜爱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产生疾病。

因此,夏季提倡温水洗澡。同时要注意浴后避风,特别是小孩子。

5、忌夜卧贪凉

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因此,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

对小儿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后扇风取凉,否则,易于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开、风痹等病症。

夏至养生重在养心,3款夏季养心粥

薏米百合绿豆粥

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生津,薏仁清热利湿,粳米和胃,合在一起,能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绿豆百合粥可是老少皆宜的夏季食品。

做法:取绿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把绿豆洗净去杂质;百合洗净掰瓣;薏米、粳米淘洗干净;冰糖打碎;把绿豆、薏米、粳米放入锅内,加水500克,用旺火烧沸;加入百合,文火炖1小时,加入冰糖溶解即成。

冬瓜瘦肉粥

冬瓜是夏天适宜吃的凉性蔬菜,具有生津止渴,清热祛暑的功效。与大米和瘦肉同煮,能清热解毒、健脾利尿,兼有减肥的功效,适合暑热烦闷时食用。

做法:大米入锅后煮25分钟,将冬瓜切成小方块,猪肉馅加盐、湿淀粉拌匀后同加入锅中,继续煮10分钟。

荷叶粥

荷叶清香升散,散淤健脾,有利于解除暑热烦渴,改善水肿。在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做法:粳米100克、荷叶1片、桂花糖适量。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捞出后再漂洗一遍。锅内放入粳米和冷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熬煮20分钟左右。待米粒半熟时,将荷叶当锅盖盖在粥上。继续用小火熬煮15分钟,去掉荷叶,用桂花糖调味即可。

怎么样条友们,清淡美味的夏至养生美食你学会了吗?赶紧学会露一手~还有我说的那些夏至应该注意的事项~ 别忘了和亲人们一起分享喔!

9~10月养生防病,记住这15句话就够了!送给所有朋友~


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温反复无常,体弱人群一时难以适应,疾病丛生。如果这段时间旧疾复发,或者增添新病,接下来的冬天就不好过了。

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其实,民间的 15 句俗语、谚语中就包含了入秋所有的养生、防病要诀。今天,就请各位专家给咱们大家详细解读~

秋天宜收不宜散

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姚世明说:这句谚语正好应了中医的“秋收冬藏”,“收”的关键是收敛肺气,润肺养肺,要少辛多酸。

建议

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萝卜、冬瓜、山药、莲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炖梨、百合炖梨、银耳莲子汤、冰糖燕窝、冬瓜炖鸭等食物,能有效缓解咽干、咳嗽、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医师胡爱萍说:春夏两季,人体阳气以外发为主;秋冬时节,要注意阳气的收与藏。

建议

秋季运动要以静为主,可打打太极、跳跳舞、散散步等。

早睡早起很有必要,要延长睡眠时间,建议在都市生活的人应该由以前的晚11点之前睡觉提前到晚10点以前。

太子参(一般煲汤用,用量为 3 克/人)是非常好的养阴食物。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说:茄子营养丰富,但“饿死郎中爷”太夸张。

中医认为,茄子有清热、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防治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等。

经常吃点茄子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并减少老年斑生成,还能防血压升高、调节胆固醇。

秋瓜坏肚

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力说:到了秋季,人的脾胃多处于虚弱状态,如果吃过多的瓜果会加重对脾胃的损害。

建议

入秋后食用瓜类应适度,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建议大家秋季可多吃应季水果,如梨、鲜枣和葡萄等。

秋不食姜

广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群雄说:但是在临床中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是否能吃姜因人而异。

建议

阴虚、湿热体质的人应减少大量进食生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内热症的病人(如肝炎黄疸、肺热燥咳、口臭、痔疮出血)亦不宜大量食用生姜。

脾虚胃寒的人早上含片生姜,会觉得胸前暖暖的,很舒服,振奋脾胃之阳气以御寒保暖。

一般而言,睡前不建议吃大量的生姜,因为可能会刺激到肠胃,影响入睡从而不利于养人体之阴。

秋贴肉膘

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表示:“以肉贴膘”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一定全适用。

建议

对于那些身体瘦弱、贫血、低血压、怕冷的人,推荐趁秋凉来临适当吃点牛羊肉。

至于已经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和体重超标的人群,尽量以蔬菜、水果、粗粮等代替。

秋天补得好,一冬病不找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高颖说:身体较胖、血脂高的人适当食用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鸭肉、鲫鱼、鲤鱼等;

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的老人可每周食用一次乌鸡或土鸡炖汤,以补充体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可以适当食用羊肉。

新鲜水果和蔬菜要结合身体需要:如若存在视力问题,如老花眼、眼睛干涩等,多吃橙黄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芒果等;

若牙龈常出血,多食用猕猴桃、脆冬枣、大白菜等;

健康人群首选当地时令水果蔬菜,同时保证深色蔬菜占所有蔬菜的一半。

四季脾旺不受邪

张湖德说: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进补前要先调理脾胃,茯苓、芡实、山药、豆角、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更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此药膳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早晨喝茯苓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秋日登高望远

提倡秋季旅游,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登山望远。

张湖德说:老年人适合爬行一些山势平缓、海拔不高的小山,量力而行。有高血压、心脏病或骨关节炎、骨质严重疏松等基础病的老人,如果想登高,建议坐索道上山。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蛟河中医院中医师赵治国说:只有气温在 15~25℃ 时才适合秋冻,建议有类风湿、关节炎及年老体虚的北方老人需要及时关注温度变化并添衣保暖。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李定文教授说:用生姜、艾叶、威灵仙、木瓜、杜仲、延胡索、牛膝、桑寄生、陈皮、川芎各 5 克,煮水泡脚,可温阳理气、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秋风起兮百病生

张湖德说:秋天百病易生正是源于秋风起矣。因此,尤其是深秋接近立冬时,起风时及时躲避,出门前做好保暖,晚秋出门最好戴条围巾。

今天寒露,养生要点记住这五条!


寒露天凉露水来,落叶惆怅感伤怀。

甘淡滋润益脾胃,防燥润肠养娇肺。

多吃枣莲鸭鱼肉,登高养阳心神怡。

——二十四节气养生歌之寒露

本期专家

张文风,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冠心病,高血压,脾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胆囊炎等内科疑难杂症。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今年的寒露是在10月8日这天。

寒露的气候特点

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如俗语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的养生要点

早睡早起 朝盐晚蜜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究其原因就与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为避免血栓的形成,人们的起居时间就应当做相应的调整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开始,节气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在寒露时节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适时添衣 重在暖足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以及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换季穿衣服不可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时节,要注重脚部保暖, 以防“寒从足生”。因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可以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灸脐养秋 养阴防燥

寒露时节脾胃常会受寒而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此时就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进行防治,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此法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适当养胃 多加运动

寒露之后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首先要注意保暖,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如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寒露时节也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只有恰到好处的运动才会使身体得到锻炼。

调节情志 扫除抑郁

由于寒露时节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常会勾起凄凉之感,使人们情绪不稳,易于伤感。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寒露时节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食谱推荐

拔丝山药

【配料】山药500g、白糖、植物油、清水、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山药削皮洗净,切成滚刀块,备用。植物油烧至五成热,把山药放入油内炸透,至金黄色,捞出,控净余油。用清水将白糖化开,用慢火炒至白糖由稠变稀,能拔丝时,倒入山药,离开火眼,颠翻炒匀,使糖汁完全粘在山药上后,倒在抹香油的盘子内即可。

【功效】养阴益气,补脾肺肾。

白果萝卜粥

【配料】白果6粒,白萝卜100g,糯米100g,小米50g,白糖50g。

【做法】糯米和小米分别淘洗干净。白萝卜洗净切丝,放入滚水中汆烫断生,捞出备用。锅中放入淘洗过的糯米、小米和白果仁,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继续熬煮,待糯米煮开花后加入绵白糖转小火继续熬煮5分钟。加入焯煮过的萝卜丝继续熬煮5分钟即可出锅。

【功效】固肾补肺,止咳平喘。

薏仁猪脚汤

【配料】薏仁30g,干净猪脚一只约半斤,黄酒、盐、葱、姜、胡椒粉、酱油等酌量备用。

【做法】薏仁碾碎,猪脚洗净剁块与薏仁一同放入砂锅,加黄酒、姜及清水1500ml,盖好;先用猛火煮滚,除去汤面浮沫,再用文火煨约2小时;待猪蹄烂熟后,依次加入盐、酱油、葱、胡椒粉。

【功效】健脾益胃,利湿、壮腰膝。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鹤 李开宇 张添怡

编辑:李娜

「健康」9~10月养生防病,记住这15句话就够了!送给所有朋友~


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温反复无常,体弱人群一时难以适应,疾病丛生。如果这段时间旧疾复发,或者增添新病,接下来的冬天就不好过了。

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其实,民间的15句俗语、谚语中就包含了入秋所有的养生、防病要诀。今天,就请各位专家给咱们大家详细解读~

秋天宜收不宜散

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姚世明说:这句谚语正好应了中医的“秋收冬藏”,“收”的关键是收敛肺气,润肺养肺,要少辛多酸。

建议

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萝卜、冬瓜、山药、莲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炖梨、百合炖梨、银耳莲子汤、冰糖燕窝、冬瓜炖鸭等食物,能有效缓解咽干、咳嗽、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医师胡爱萍说:春夏两季,人体阳气以外发为主;秋冬时节,要注意阳气的收与藏。

建议

秋季运动要以静为主,可打打太极、跳跳舞、散散步等。

早睡早起很有必要,要延长睡眠时间,建议在都市生活的人应该由以前的晚11点之前睡觉提前到晚10点以前。

太子参(一般煲汤用,用量为3克/人)是非常好的养阴食物。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说:茄子营养丰富,但“饿死郎中爷”太夸张。

中医认为,茄子有清热、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防治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等。

经常吃点茄子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并减少老年斑生成,还能防血压升高、调节胆固醇。

秋瓜坏肚

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力说:到了秋季,人的脾胃多处于虚弱状态,如果吃过多的瓜果会加重对脾胃的损害。

建议

入秋后食用瓜类应适度,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建议大家秋季可多吃应季水果,如梨、鲜枣和葡萄等。

秋不食姜

广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群雄说:但是在临床中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是否能吃姜因人而异。

建议

阴虚、湿热体质的人应减少大量进食生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内热症的病人(如肝炎黄疸、肺热燥咳、口臭、痔疮出血)亦不宜大量食用生姜。

脾虚胃寒的人早上含片生姜,会觉得胸前暖暖的,很舒服,振奋脾胃之阳气以御寒保暖。

一般而言,睡前不建议吃大量的生姜,因为可能会刺激到肠胃,影响入睡从而不利于养人体之阴。

秋贴肉膘

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表示:“以肉贴膘”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一定全适用。

建议

对于那些身体瘦弱、贫血、低血压、怕冷的人,推荐趁秋凉来临适当吃点牛羊肉。

至于已经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和体重超标的人群,尽量以蔬菜、水果、粗粮等代替。

秋天补得好,一冬病不找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高颖说:身体较胖、血脂高的人适当食用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鸭肉、鲫鱼、鲤鱼等;

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的老人可每周食用一次乌鸡或土鸡炖汤,以补充体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可以适当食用羊肉。

新鲜水果和蔬菜要结合身体需要:如若存在视力问题,如老花眼、眼睛干涩等,多吃橙黄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芒果等;

若牙龈常出血,多食用猕猴桃、脆冬枣、大白菜等;

健康人群首选当地时令水果蔬菜,同时保证深色蔬菜占所有蔬菜的一半。

四季脾旺不受邪

张湖德说: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进补前要先调理脾胃,茯苓、芡实、山药、豆角、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更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此药膳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早晨喝茯苓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秋日登高望远

提倡秋季旅游,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登山望远。

张湖德说:老年人适合爬行一些山势平缓、海拔不高的小山,量力而行。有高血压、心脏病或骨关节炎、骨质严重疏松等基础病的老人,如果想登高,建议坐索道上山。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蛟河中医院中医师赵治国说:只有气温在 15~25℃ 时才适合秋冻,建议有类风湿、关节炎及年老体虚的北方老人需要及时关注温度变化并添衣保暖。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李定文教授说:用生姜、艾叶、威灵仙、木瓜、杜仲、延胡索、牛膝、桑寄生、陈皮、川芎各 5 克,煮水泡脚,可温阳理气、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秋风起兮百病生

张湖德说:秋天百病易生正是源于秋风起矣。因此,尤其是深秋接近立冬时,起风时及时躲避,出门前做好保暖,晚秋出门最好戴条围巾。

燥邪伤人,耗人津液

燥邪伤津,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干鼻燥、两目干涩等症状。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成杰辉:多喝水是除“秋燥”解“秋乏”之良方。但只喝白开水让人索然无味,最佳方法是“朝盐水,晚蜜汤”。

早上喝点淡盐水(为防食盐过量,饮食中药扣除这部分盐),可以引火归元、降火利咽,晚上喝点蜜糖水,可以润燥养阴、滋养肺脏。这不仅补充水分,也是秋季养生、预防便秘、抗衰延年的饮食良方。

春困秋乏夏打盹

入秋后,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疲惫倦怠,睡意连绵,这被称为“秋乏”。

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主任何秋建议:调整生活起居;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如果晚上能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白天还常打瞌睡,可能是某些疾病“作祟”,最好去医院排查脑血管病、心脏病、甲减等疾病。

秋风秋雨愁煞人

老年人、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科医师倪开济建议:情绪不宜像夏天那样张扬,而应宁心安神,静心养气。多进行户外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

15 句谚语、俗语,平时就是随便说说,没想到经过专家们一解释,还蕴含着这么多的防病养生的知识!

畅谈君提醒大家,这15句话一定要牢记,也发给亲友,提醒他们哦~

落枕了怎么办?别试着扭!做好这4点就够了!


晚上玩手机的时候还好好的,

怎么早上一起来,脖子左边就疼的不行,稍微转一下就疼。

医生说这是落枕了。


落枕的人往往是这样的:

1.睡前还是好好的,醒来发觉脖子、后颈、肩背有明显疼痛不适。

2.脖子活动受限,脑袋不能自由活动了,扭转受限,会疼痛。

3.头部外向一侧,颈部痛感十分强烈,也就是“歪脖子”了。

4.落枕的人往往一侧颈部疼痛,少有两侧都痛的。

落枕可能是这些原因

1.落枕大多是一种肌肉扭伤,当枕头过高或者过低时,容易出现落枕的情况。

2.睡眠姿势不良,头颈不正当偏转,晚上长时间下来,就会出现不适疼痛。

3.颈部受到了风寒,使背部的气血不畅,导致的僵硬疼痛。

4.颈椎病。经常落枕的情况下,并且感到颈部不适,可能就是颈椎病的原因了。


落枕了可以做这些

1、等它自愈

落枕是可以自愈的,有时乱按反而会加重疼痛。在轻微落枕的情况下,可以等它自愈。

2、热敷

用热毛巾对于颈部进行热敷,增强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可以减轻疼痛,可以连续多敷几次,注意颈部保暖。

3、太疼就用止痛药

如果感觉颈部疼痛已经难以忍受了,那就吃芬必得这样的止痛药,缓解痛感。

4、轻微活动

落枕期间,最好只稍微活动颈部,轻微的拉伸一下颈部的肌肉,感觉疼痛就停下来。

额外提示:许多人在落枕之后会去选择按摩颈部,这是有一定风险的,最好选择专业的按摩医师帮助治疗,另外不要采取强行掰脑袋的方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颈部损伤。

如何预防落枕?

1、锻炼颈部肌肉

定时活动颈部,不让颈部长期处于压力的状态,避免慢性劳损。颈部肌肉健康才能保障颈椎的健康。

2、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睡姿

在桌前工作要注意自己的坐姿,少低头,减轻颈部压力。

睡觉的时候,不要让脖子悬空,用被子护好颈部,避免风寒。

3、选择合适的枕头

枕头的材质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支撑头部和颈椎,不让脖子感受到压迫就行。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夏至养生,记住这4条就够了!另有超简单的3个消暑方》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一个超简单的养生防病方法”专题供您欣赏!

夏至养生,记住这4条就够了!另有超简单的3个消暑方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