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你男性保健养生 > 导航 > 养生方法告诉你了

你被雪糕忽悠了

你男性保健养生。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您对养生保健是如何看待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你被雪糕忽悠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夏天吃什么最享受?当然是冰凉凉、甜丝丝的冰激凌、棒冰、雪糕了。可是,这种甜蜜的“冷”享受,却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质量的挑战。根据近日的一篇针对河南省地区雪糕类冷饮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成的产品室不合格的。消费者们的利益仍然值得忧心。

我们市场调查后发现,如今的冷饮口味繁多、成分复杂,却大都名不副实,诱人口味和颜色大都由添加剂勾兑而成。专家指出,越复杂的成分越没有天然健康可言,所以夏季解暑不要过度依赖冰淇淋、雪糕。

调查篇

细菌超标危害健康

据了解,冰淇淋、雪糕和冰棒是最主要的三种固形冷饮,在夏季最为热销,但几乎每个夏天,各地都有冷饮质量不合格的消息传出。

河南省近期抽查结果显示,63家冷饮生产企业的92个批次样品中有19批次样品不合格,主要体现在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或成分标签不合格。

而据我们了解,冷饮的问题通常还有营养成分不达标,如脂肪、总糖和蛋白质含量不合格等。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介绍,菌落总数超标或大肠杆菌超标,消费者食用后会引起等肠道疾病。

目前一些企业在运输和储存上也存在问题,例如运输过程中冷链系统没有达到要求、在销售网点的储存温度不合规范,甚至存在隐性污染,导致了冷饮中的细菌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酸奶口味雪糕不含酸奶

酸奶口味雪糕中不含酸奶、香草口味冰淇淋中也不见香草……除了细菌问题,冷饮中的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多,却越来越名不副实,早已远离了过去“绿豆棒冰等于绿豆沙加水”的天然与实在。

7月23日,我们在某大超市看到,热销的伊利蒙古酸奶口味雪糕的配料有饮用水、白砂糖、全脂乳粉、食用植物油、饴糖、鸡蛋、食品添加剂,惟独不见蒙古酸奶的身影。

我们就此随机询问了一位带孩子来买雪糕的中年女士和一位老人,他们都说:“一直以为蒙古酸奶口味雪糕是酸奶为原料做的,因为吃起来完全是酸奶的味道!”中年女士表示,现在很想知道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做出了完全与蒙古酸奶一致的味道。

我们随即以消费者身份拨打了伊利的客服热线询问,客服表示将询问公司技术人员后答复。

7月24日,伊利的客服人员回复道,该雪糕中确实完全不含酸奶,也并非全脂乳粉在生产中加工为酸奶后制成,其酸奶口味是通过添加剂的工艺处理后达到,但出于商业原因考虑,不能告知是哪种成分做出了蒙古酸奶的口味。

我们还发现,某些大品牌的香草口味冰淇淋,也不含香草,口味完全由食用香精或添加剂来达成。其他诸如草莓、巧克力等口味的冰淇淋,很多厂家添加的也只是草莓香精或代可可脂,并非天然草莓和纯巧克力。

反式脂肪酸让人疑虑

让消费者更加犯晕的还有冰淇淋、雪糕中添加的各种复杂成分和甜味剂,而很多以植物油脂为主料的产品,其中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因厂家未标注而让人心中存疑。

7月23日,我们在易初莲花朝阳路店看到,雀巢绿茶口味慕斯冰淇淋的配料有近20种,例如葡萄糖浆、植物油、乳清粉、绿茶粉、绿茶提取物、麦芽糊精等。而和路雪迷你可爱多香草口味配料达22种。一位顾客表示,小时候的棒冰就是水和糖组成,成分单一却解渴,而现在各种添加了复杂成分的冰淇淋不仅看不懂成分,而且感觉吃进去不仅不解渴,反而很腻。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李淑媛介绍,如今的冰淇淋在满足了各种各样复杂口感的同时,却也逐渐失去了天然和健康,如果想靠冷饮解暑,最好的选择是简单的冰棍,其含水量最高,而冰淇淋和雪糕中加入了太多的固形成分,很多成分并不天然,而且还增加了热量。

我们还发现,在主料的标注上,各厂家也并不规范,以大部分产品都会添加的植物油为例,都是笼统地写着植物油或食用植物油。

何计国介绍,植物油有很多种,如大豆油、花生油、麻油、菜子油,但普通液态植物油并不容易达到冰淇淋的形态和口感,所以有的厂家会对植物油进行部分氢化变成半固态的植物油,但氢化植物油中含有对健康不利的反式脂肪酸,所以建议厂家进行更细致的标注。

诱人冰淇淋变成“调色板”

此外,为了使冷饮有美丽颜色,很多产品中添加了不少色素,少则两种,多的达到6种。

我们在超市看到,和路雪的香草口味迷你可爱多添加了焦糖色和树橙,蒙牛巧脆兹添加了“着色剂005和006”,雀巢的绿茶味慕斯冰淇淋含焦糖色、黄、亮蓝三种色素,最令人惊讶的是蒙牛蒂兰圣雪巧克力脆筒冰淇淋竟添加了6种着色剂。

此外,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营养成分表,只有少数企业做得比较细致,例如和路雪的几乎所有冰淇淋产品都有营养成分表,而雀巢的慕斯冰淇淋、伊利特品牛奶口味冰淇淋、蒙牛随变奶酪雪糕杯等很多产品都没有任何营养成分的提示,让不少消费者尤其是爱好苗条的女性感到心里没底。

服务篇

挑选冷饮首选天然成分

面对琳琅满目的冷饮类别和各种复杂的成分,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

专家建议,可以从产品类型、所用主料等几个大的方面去选择,而总体原则是,使用纯牛奶、天然黄油的产品,要比主料是人造黄油、人造植物油脂的产品更值得选择。

选冷饮分清类别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李淑媛介绍,在外包装上标明冷饮所属的具体类型,是引导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重要依据,消费者在购买前也应加以留意,以便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宏宝莱技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冰淇淋分为全乳脂冰淇淋、半乳脂冰淇淋、植脂冰淇淋。雪糕和冰棍分别有清型和组合型之分。

我们发现,例如蒙牛奶酪雪糕杯和巧脆兹雪糕就是“组合型雪糕”,伊利蒙古酸奶口味雪糕就是“清型雪糕”,主料为全脂乳粉和食用植物油。

八喜牛奶冰淇淋就是组合型全乳脂冰淇淋,主料为稀奶油、鲜牛奶。

天然奶油优于人工奶油

我们查阅国家标准SB/T10007-2008《冷冻饮品分类》后发现,冰淇淋的总固形物、蛋白质、脂肪通常都比雪糕要高,这主要是由于使用了牛奶、奶油或植物油脂。

专家指出,乳脂冰淇淋是以饮用水、牛奶、奶油、食糖等为主料,而植脂冰淇淋以水、植物油脂或人造奶油为主料,一般说来,主料为牛奶和天然奶油的产品在口感上和健康程度上都优于用植物油脂或人造奶油的产品。

此外,冰淇淋中还有很多看不懂的成分,平时可以多加学习了解。何计国介绍,加入碳酸氢钠是作为膨松剂、大豆磷脂是作为乳化剂,加入的乳清粉则是一种高质量的蛋白质营养源,其高溶解性有利于产品的外观和组织,并可增加风味,而有的厂家还会添加一些卵磷脂、蔗糖酯之类的乳化剂。

学习分辨甜味成分好坏

我们发现,很多产品都有两种以上的甜味,如梦龙是白砂糖加玉米糖浆、八喜牛奶冰淇淋和雀巢慕斯绿茶冰淇淋是白砂糖加葡萄糖浆。

此外,还有很多复杂的甜味成分,究竟哪些更好呢?

宏宝莱技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冷饮的甜味除了靠白砂糖和玉米糖浆、葡萄糖浆,还有果葡糖浆、甜蜜素、饴糖,以及糖醇类和蜂蜜,面对这么多种甜味,消费者要学会分辨各种甜味剂的营养和好坏。

例如白砂糖热量较高,蜂蜜、糖醇类较为健康,而果葡糖浆、玉米糖浆和葡萄糖浆较有营养,甜蜜素虽然热量最低,却毫无营养。

业内人士介绍,冰淇淋、雪糕总含糖量通常都在14%以上,这一含糖量比大部分甜饮料都要高,所以建议不要过多食用,尤其是患者更要注意。

挑选更易保存的品种

有的人一次性购买大量冷饮后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认为冰淇淋存放时间较长,不会变质。

但专家指出,冷饮买回来最好尽快食用,并且要挑选保存条件宽松的品种。

我们看到,伊利和蒙牛的雪糕和冰淇淋产品大多都是保质期18个月,要求在-22℃以下贮存;而和路雪和雀巢的冰淇淋大多是保质期24个月,保存条件略微宽松,仅要求在-18℃以下贮存。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介绍,不论是-22℃还是-18℃,家用冰箱都难以恒久地达到。

冰淇淋在专业的冷冻保存下活菌总数一般不会增加,但冷冻并不能彻底杀菌,而且家庭用的冰箱最低温度通常只能达到-18℃,加上经常开关冰箱门,所以根本达不到厂家严格的贮存要求,会影响冰淇淋的口感,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冰箱里的冷饮最好一周内食用完。

尤其要注意的是,冰淇淋融化后容易孳生细菌,所以融化后不可再放回冰箱。

yS630.Com相关推荐

你被功能牙膏忽悠了吗


“我以前以为药物牙膏既然含药物,自然就能治病。可后来拔牙时问医生才知道,那都是误导。医生说,牙膏的本质就是日用品,不是药品。保持牙齿健康的关键还是要正确刷牙。”曾多次补牙的王女士这样告诉《市场报》记者。其实,有许多消费者都买过标注有美白牙齿、抗炎抑菌等疗效的牙膏后,可回家使用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这些牙膏无法达到宣传功效。

记者了解到,在铺天盖地的牙膏宣传广告中,一些牙膏企业故意模糊牙膏产品与口腔药物的区别,进行抗炎抑菌、清热解毒、防止蛀牙、口腔溃疡等医疗功效宣传,有的甚至声称经过临床验证来误导消费者。然而,这类产品往往对牙膏的成分却语焉不详。

《规定》明确将化妆品定义为“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皮肤、毛发、指甲、口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由此可见,牙膏、沐浴露等日化产品按照这一定义被首次列入化妆品行列,按化妆品的标识规范进行管理。

根据《规定》,化妆品标识中不能出现含糊标注,化妆品内含的所有成分、化妆品实际生产加工地都得标出来。标注方法和要求不符合相应标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规定》还明确化妆品标识不得标注夸大功能、虚假宣传、贬低同类产品、明示或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不得标注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误解或者混淆的产品名称。这些条款都适用于牙膏、沐浴露等日化产品。

日前,《市场报》记者走访了北京的部分超市、商场后发现,仍有一些牙膏产品声称有治疗牙周炎、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医疗功效,还有部分牙膏标示有“抗菌”、“消炎”等字样,这些牙膏的价格明显比普通牙膏贵得多。

对此,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通知指出,鉴于目前部分化妆品生产企业仍有一定数量的化妆品包装库存,为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浪费,执法查处期将推迟至明年10月1日开始。据悉,由国家认监委和卫生部制定的《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以及《口腔保健用品功效评价标准》也将出台。届时,牙膏产品宣传“忽悠”消费者的情况将得到改善。

喝绿茶防癌?可能被忽悠了


很多人都认为喝绿茶能防癌,绿茶富含黄酮类抗氧化物,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经常喝绿茶的人患膀胱、结肠癌、胃癌、胰腺癌和食道癌的风险会低一些,但临床试验结果大多有冲突。对此,AICR(美国癌症研究所)认为目前尚缺乏证据以作出意见,NCI(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也认为当前尚不能确定饮茶益处与癌症的关系。

既然喝绿茶不防癌,那就吃点别的:

红薯: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赖氨酸、植物纤维、去氢表雄酮,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

南瓜:含极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还含有钙质和纤维素、色氨酸-p等,可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预防癌症的好食品。

麦麸:麦麸是小麦主要营养成分的仓库,含有B族维生素、硒、镁等矿物质,很多植物纤维。有利于防治大肠癌、糖尿病、高脂高胆固醇血症、便秘、痔疮等。

萝卜及胡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C,胡萝卜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所以它们具有极好的防癌作用。

蘑菇: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硒和丰富的维生素D,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胃癌和食管癌。

芦笋:含有硒和植物纤维等,可用来防治多种癌症。

苦瓜:苦瓜的抗癌作用是由于它含有一种类奎宁蛋白,能激活免疫细胞的活性,苦瓜种子中含有抑制细胞侵袭、转移的成分。

你被酸性体质忽悠吗?


酸性体质之说已经盛行了数年,由于此学说的创建者高明地偷换了医学概念,加上世俗医学的推波助澜,更有一些专家学者的保驾护航,使很多人成为了该学说的笃信者。

越来越多的人在被卷入这种学说之中时,《健康报》、《新世纪周刊》等权威媒体,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北医三院肾内科主任汪涛、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张健纷纷对此提出质疑,指出“酸性体质”之说根本就是一个“伪学说”,是某些商家在故意偷换概念而已。

成千上万的人被一个“伪学说”忽悠,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现在,全社会在倡导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结果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在增多,获得信息的方法变得更容易,但社会的发展也对人们提出了挑战,就是甄别良莠信息的能力。关于健康、保健、养生的各种信息和方法,现代人决不缺乏,所缺乏的恰恰是甄别它们好坏的能力,即科学素养的残缺。而科学素养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完成,也不是多读几本书。多听几个讲座就可实现的。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的健康素养也会很高。当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出现的时候,科学素养高的人,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判断其是否合乎常识,会去寻找支持它的依据,而不会轻易被“专家”、“业内人士”、“著名学者”等所迷惑,从而成为没有大脑的“追风族”,弄不好损了健康甚至还搭上了性命。

如果您还在被“酸性体质”忽悠着,请看看权威媒体和名副其实的健康专家是怎样说的。

酸性体质致病,是在偷换概念

北医三院肾内科主任汪涛,从事临床20年。作为博士生导师,自言对最新的医学名词都保持着一份关注。在被问到对酸性体质有多少了解时,他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

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张健花了1周的时间,查阅资料,和美国的同行讨论,多方论证。最后,他说他可以代表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的专家负责任地说。酸性体质是一个造出来的概念,纯属子虚乌有。

酸性体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一旦偏了酸性。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小到感觉疲倦,大到癌症。一句话,你能想到的疾病,在酸性体质论者那里,都是因为体液偏酸的缘故。

人体体液正常的pH值在7.35-7.45之间。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症状是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如果高于7.45,同样也会引起碱中毒。其后果不仅会引起肌肉痉挛,还会导致心脏问题。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一旦不能及时就医,都有生命危险。

人体通过一套缓冲机制使体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这套缓冲机制有3个环节:一个是碳酸和碳酸氢盐,一个是肾脏,另外一个就是血红蛋白。这3套缓冲机制就像过滤网和天平一样,自动调节体液里的酸碱度,让它们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值。也正是因为这些缓冲机制,人体不管摄入什么食物,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

事实上,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论述。在医学临床中,的确有很多酸中毒的情况发生,只不过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或生病了,才会出现酸中毒现象。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腹泻、肾衰竭,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确实会引起酸中毒。而这些疾病的诱因,却和酸中毒没有一点关系。

身体偏碱是健康的,其实不过是酸性体质论者偷换概念的错误命题。以号称中国最早提出酸性体质概念的梁双林的理论为例,他们强调身体的ph值应该一直处于7.4才好。事实上,这就是一句废话。因为正常人体液的pH值就是7.4左右。而且,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碱性才好。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另一个是皮肤,健康的皮肤pH值应该是5.5,处于弱酸性的皮肤更不容易滋生细菌。女性阴道最理想的环境也是酸性的,一旦pH值大于4.5,就会引发炎症。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也是呈酸性的。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按照酸性体质论的观点,一个人的体液或血液pH值呈碱性才健康,那么皮肤、胃、阴道和尿液是不是也该呈碱性才符合逻辑。

酸性体质论就像一个到处都是漏洞的谎言一样,一个谎言需要另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补上窟窿。事实上,他们也在试图补上这个窟窿,虽然他们没办法举证曾有任何新的研究发现,在哪本世界医学界认可的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他们倒也端出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Otto Heinrich Warburg支持酸性理论的事例。酸性体质论者说这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就提过缺氧状态下,身体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新世纪周刊》委托张健博士对这位早在1970年就去世的物理学家的医学成果进行调查,事实证明,这位德国生物化学家所有的公开论著中,没有任何涉及酸性体质或者酸中毒的研究。自称最早提出酸性体质的梁双林,在采访中透露,他是2001年提出这个概念。不知道我国这些拼命推广酸性体质致病论的营养学家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成功进行一场穿越时空和生死的灵魂对话。至于他们提到的美国诺贝尔获得者雷恩,在美国医学界浸淫了十几年的张健教授,竟然连一点印象也没有,更别说用谷歌或百度去搜索了。

酸性体质论主推的重要理论,就是通过补充碱性营养剂或进行食物选择,让身体从酸性转向碱性。撇开食物并不能影响身体酸碱性的事实,如果真的想把身体变成碱性的,其实不必喝那些成分很可疑的矿泉水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碱性补充剂。按照汪涛教授的临床实践,他的第一选择,是给酸中毒的患者开出最廉价的碱性补充剂――小苏打。这种一大袋也花不了几块钱的碱性补充剂,对付各种酸中毒最有效了。 不管酸性体质论者强调碱性体质最健康,是为了卖他们的碱性补充剂,还是本着以妤心,提醒饮食搭配不均衡的现代^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看到从来不知道更新内容的酸性体质威肋论,我们就当是记得吃苹果的闹钟,千万别往心里去。每天被各种本来就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饮食论者牵着鼻子走,好好的人都该被折腾成病人了。实在害怕自己是酸性体质就成了病人的人,每天喝点苏打水,定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才是上上策。

健康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新世纪周刊(以下简称新世纪):您怎么看热炒“酸性体质”概念?

洪昭光:这个概念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跟“牛奶是牛吃的”一样。这种概念,可以不理。如果它确实关系到民生,那我们应该关注。但事实上,天天都有无数标新立异的新观点出来。

新世纪:但“酸性体质”的倡导者,还真是说到民生上去了,说“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洪昭光:他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循证医学证据。

新世纪:很多人也乐于接受奇谈怪论。

洪昭光:这与科学素养有关。缺少质疑精神和实证精神,听风就是雨。盲目跟风。

新世纪:如何具体分析一些时下流行的健康观点?

洪昭光:健康的观点大体有三类:一是有循证医学论据的。比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不是胡说的,这是近50年6万项科研证明的。再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必须及早控制,健康的四大基石等,这些都是有科学论据支持的,国内外一致公认的。二是没有任何科学论据的。比如鸡血疗法、饮水疗法、红茶菌疗法、酸性体质论等,不但无效,还伤身体。三是有一些理论根据或临床实践,或由相关理论延伸的推测,但没有循证医学论据或严格的临床实践证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比如一天吃两个鸡蛋好还是一周吃两个鸡蛋好,食物生吃营养好还是炖补营养好。

新世纪: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去辨别一种健康观点的真伪?

洪昭光:很简单,三句话。第一,你看一看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不是专业人员,看他有没有从事过本专业的科研教学或临床实践;第二,看他在本专业内有没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第三,看他提出的观点,有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如果都没有。那这个观点就很没谱了。有人喜欢用标新立异的观点颠覆主流,很多人喜欢听这个,一出新观点就叫好。但你可要注意,要颠覆主流观点,必须提出强有力的证据,不然你别信。

新世纪:以你从事健康教育十几年的经历看,中国人在健康方面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洪昭光:科学素养差,缺少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煽乎什么都信,热衷保健品,热衷各种健康理论。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所言: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愚昧,死于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现在有很多死亡都属于不必要的额外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岛宏博士1992年指出:“全球有12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而如果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600万人的死亡。”就是说,有一半人的死亡是属于提前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新世纪:如何活出健康状态?

洪昭光:健康很简单,就是别伤害自己。

新世纪:如果用健康打商业牌,或靠钱来买健康,会怎样?

洪昭光:后果就是,你花了很多钱,得不到健康。健康从本质上说是科学理念和生活习惯,不是商品。

酸性体质:要命的伪概念

90%的中国人都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这个商家与一部分专家造出来的健康“新概念”,正在命中国人的心理软肋。

酸性体质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概念。无论西医临床研究还是中医理论,都不承认它的存在,它只是碱性补充剂生产商在卖弄概念,对健康有害无益。

众所周知,日常食物是分酸性和碱性的。酸性和碱性并不是指入口味道的酸碱感觉。而是指经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而言。

食物被消化吸收以后,最终产物除了水和二氧化碳外。所包含的元素分成两类,一类是成酸元素包括硫、磷、氮、氯等;另一类是成碱元素包括钾、钠、钙、镁等。如果某种食品代谢后成酸元素占上风,那就是酸性食物,反之,就是碱性食物。确定某种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靠口感,而是靠试验检测,即将该食物烧成灰烬,用试纸测试其酸碱值,更准确的做法是测定酸碱元素各自含量的多寡。

一般来说。蔬菜、水果、海藻类、牛奶等属于碱性食物;酸性食物则包括粮食、鱼、肉、蛋等。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规律,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进行检测才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过检测的食物并不多,很多科普作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说是想象)来判断食物酸碱性的,这就导致大家说法不一,比如花生,有说是碱性的,也有说是酸性的,到底是什么性?其实没人作过检测。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学术界对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检测或研究是很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研究食物酸性或碱性的意义并不大。

与学术研究很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间有关碱性食物、酸性食物的说法则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一切不健康的都和酸性食品有关,而碱性食品则和健康有关。

缺少必要的实测研究,不但导致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归类不一致,还导致在推荐比例上的众说纷纭,有人建议酸碱性食物的比例应以1:3为宜;也有人建议1:4;还有建议3:7的。这些比例,尤其是前两个和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宝塔)中推荐的各类食物数量的比例明显不符,因此用食物的酸碱性来指导人们的饮食是靠不住的。因此,中国营养学会今年1月份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明确指出:“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以及酸性体质等)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链接

酸性体质论的主要内容:90%的人体质在酸化

也许你难以置信,但确实有超过90%的人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体质慢慢走向酸化,这部分人经常会感觉头疼、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健忘、免疫力差、皮肤无光泽、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腰酸腿痛、四肢无力、腹泻、便秘等,但他们仅认为这些症状是疲劳所致或只是暂时现象,对预期的疾病危险毫无所觉。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体质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当酸素在体内不断堆积,量变引起质变,疾病就会产生。据统计,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属于酸性体质者。

癌症与酸性体质

癌症喜欢酸性体质。如果人体的体液酸性化,就会导致癌变。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癌细胞在酸性环境下活跃。癌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其pH值在偏酸的6.85-6.95之间。

肥胖与酸性体质

酸碱平衡的状态,意味着人体代谢功能正常,人体强大的自稳功能随时随地都在调整、纠正着机体所发生的一切偏颇,但在酸碱失衡的状态下,脂肪细胞不能正常代谢,就慢慢地堆积起来了,从而形成肥胖。

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迫切,越是容易在波涛汹涌的健康潮流中找不着北。

去年的这个时候,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的好日子走到了头。4年里,他以《无毒一身轻》及《排毒餐》等著作掀起了岛里岛外一阵养生饮食热潮。但终因一追随者的病情恶化,遭检方起诉,并获刑7年。林光常一鸣惊人,凭的是他惊世骇俗的“健康理论”,著名的有“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水不可煮沸饮用”、“每天吃一个红薯可以保证不得癌症”等。这些颠覆主流的观点赢得了很多信徒。一时之间,长沙红薯贵,一些地区的牛奶销量受到了影响,显现出健康潮流的力量。

回顾30多年的养生健康史,打鸡血、饮水疗法、甩手疗法、红茶菌、醋蛋疗法、全民气功热,举国的健康潮流此起彼伏。最近,在“排毒热”过去一年后,又兴起了平衡人体酸碱度,崇尚健康的人士纷纷捧起碱性水,以抵挡酸性体质,强健体魄。

“这个世界上,最奥妙的莫过于生命了,产生各种说法一点也不奇怪。”依照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的理解,正是现代人对健康的开始关注,出现了打着改善健康的幌子而进行的各种商业行为就很正常了。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很多疾病是怎么产生的,都没有定论。正是因为生命的不可预知性,将所能看到的方法用在延长寿命上,不过是人的本能而已。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才让很多打着为大众健康着想旗号的不法商家和各色没有多少专业背景的所谓健康专家们有了轮番登场的机会。以近几年推出的酸性体质概念为例,如果按照他们推崇的饮食方式,那就得尽量少地食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干脆做回食草动物。不用说别的,就冲90%的中国人都是酸性体质(所谓轻度酸中毒),那我们每天看到的就不是亚健康的中国人,而是必须住院的中国人。

很多人在壮年猝死或罹患癌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环境污染、使用了过多添加剂的食物、工作压力大、没有定时检查身体的习惯,甚至医学的发达使得很多病都成为可知的,都是造成现代人反而更不健康错觉的原因。事实上,2008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国人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2岁,女性为75岁;1949年,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是35岁。

能吃得上鱼肉的现代人也并不比只能吞糠咽菜的旧中国人体质差,只不过现代人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保养。掐中了现代人重视健康脉的商家们,推出某种产品来改变所有的身体不适状况,其实就是在用貌似正确的理论,从那些盲目“健康迷”的口袋里掏钱。单纯从商业的角度讲,任何一种营销都是在打概念牌,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为了赢利,就给想要健康的人们指了一条错误的路,那我们用什么样极端的方式拨乱反正都不过分。

事实上,想拥有健康说简单也非常简单。饮食均衡自然是第一位,锻炼身体也不可缺少。适当选用一些中医的养生保健方式,只要不妨碍身体本身。又能求心理踏实的,都不妨尝试。但那些有悖于基本科学常识的健康热潮。在加入之前。最好想一下可能带给身体的伤害。比如,决定不吃淀粉,而是期待使用所谓的“第六要素”或一瓶矿泉水就能一步到位,那不过是懒人把自己交给一个不负责任的向导,最后的健康之路会指向何方,没人可以保证。

如果自己没有太大的判断力,但至少我们得知道一些原则:靠一种东西解决所有问题的健康宣传或保健品都是骗人的;除非出于减肥目的,彻底和任何一种处于饮食金字塔中的食物绝缘都是不科学的;多去医院做常规检查,少听信没有专业背景的商家推销。总之一句话,锻炼身体、定期体检、均衡饮食、调节情绪,才是最靠谱的健康观。

比起那些碱性补充剂和弱碱水,洪昭光以健康使者的形象,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主流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方法虽然保守了点,但更实在。

生活上的13个保健误区 你是不是被忽悠了


日常生活中,一些被我们误以为正确生活习惯的常识竟然好多都是错误的,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被它们所忽悠着呢?

1.口香糖能健齿

吃了口香糖不漱口,其糖分同样会在口腔中发酵产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另外,口香糖中含有橡胶增塑剂、硫化促进剂和防老化剂等添加物,这些都有一定的毒性。增塑剂的代谢产物为苯酚,毒性较强,在消化道吸收入血后,可危害人体健康。

2.鱼吃得越多越好

鱼的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保护视力、消除炎症颇有益处。但食鱼并非多多益善,鱼的脂肪酸中含有20碳五烯酸,它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长期过量食鱼,可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脑溢血等。爱斯基摩人以食鱼为主,有人发现尽管他们几乎没有人患冠心病、脑血栓症,但脑出血却成了他们的重要死亡原因。

3.饮酒可增强性功能

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在初期,少量饮酒能促进性兴奋,正如常言所说的“酒壮色胆”。但长期饮酒,就会产生抑制作用,只会减弱性欲,导致阳痿早泄、射精障碍、性交不能,最终造成性功能丧失。酒精还直接影响精细胞的生成,使生育能力下降,造成胎儿畸形,殃及后代。晋代诗人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所生五个孩子不是愚钝就是白痴,使他追悔莫及。

4.饮酒能御寒

酒精在体内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是极小的,酒后有暖烘烘的感觉是因为酒精能刺激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给人一种增加了热量的假象。此时体内散热加快,如果真正供给热量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供应不上,就进入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极易发生伤风、感冒,招至疾病。进行冬泳的人更不能在入水前饮酒,否则会很危险。在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的人应多吃含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来增加热量。

5.多多吃醋有好处

醋能增进食欲,开胃健脾,保护蔬菜中的维生素C,并能促进胃肠对维生素C的吸收。在降血压、预防流感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于是有人认为吃醋有很多好处,而过量食醋,甚至有人干脆喝醋。殊不知,醋食用过量,会灼伤食道、腐蚀粘膜、损伤脾胃,还会软化骨质,加重骨质疏松,导致骨折。

6.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吃完饭后,胃肠蠕动增加,心跳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此时吸烟,人体对烟雾中的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强,使更多的化学毒物吸入人体内。实验证明,饭后吸一支烟,比平时吸10支烟的中毒量还要大!

7.胖孩子身体好

营养不良的孩子很瘦弱,使人可怜。营养充足的孩子白白胖胖,讨人喜欢。物极必反,营养过剩,形成肥胖儿,不仅操作智商下降,视觉、知觉和接受能力会低于正常孩子,容易患弓形腿、平底足,长大成人后还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之类的疾病。

8.旁人吸烟,与己无关

很多人都认为被动吸烟远没有吸烟的害处大,对身边的吸烟者过于宽容。德国一位肿瘤防治专家根据研究提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认为吸烟对旁人的危害比自己还大!特别是高浓度的亚硝胺,被周围人吸入的比吸烟者本人吸入的还要多50倍,相当于每小时吸30支烟。所以人人都有权利抗议身边的吸烟者,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

9.给孩子吃补品对身体有好处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保健品、滋补品,如:蜂乳、蜂王浆、花粉、鸡胚宝宝素、人参口服液等,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营养,有利于生长发育而健壮结实。这样做常常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因为这些保健品、滋补品中很多都含有性激素类物质,具有促进和加强性功能的作用,儿童服用后会出现性早熟的现象,令家长十分难堪。补品可不能随便给孩子吃,有问题要请教医生。

10.身材当然是越高越好

现在人的身高是一代比一代高,这主要是营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所致。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不变,总有一天会成为“社会公害”。身材过于高大,消耗的能量多,会加重心脏负担,抗病能力降低,功能调节变差,寿命也会缩短。很多调查资料证实,高个子没有矮个子寿命长。

11.多晒太阳有好处

太阳中的紫外线能使皮下脂肪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防止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为生理上的这种需要,夏季每天让脸和手在阳光下暴露10分钟就足够了,冬天在室外散步半小时也就能补足体内维生素D的需要量。过度晒太阳不仅会使皮肤过早衰老和干皱,还会引发白内障和皮肤癌,损害健康。

12.嘴唇干了用舌头舔

唾液中含有粘液蛋白、唾液淀粉酶和无机盐等物质,舔唇时如同给嘴唇抹上一层浆糊,风一吹,水分蒸发,形成干膜而皱缩,干燥感觉更厉害,甚至造成嘴唇肿胀、破裂流血。嘴唇越舔越干。正确的方法是用护肤脂或植物油搽嘴唇,多喝水,适当补充维生素A。

13.梦有碍健康

做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健康并无什么影响。人人都会做梦,从来不做梦的人反而不正常,大脑可能有问题。如果经常做恶梦,那就要进行心理治疗了。

你被5种伪养生食品忽悠了吗


现代的人们崇尚健康,不仅生活要健康,饮食更是追求健康人士关注的重点。健康市场如此庞大,很多打着健康旗号的养生食品也应运而生,但你知道吗?很多养生产品其实都只是个幌子,它们宣称的成分和功效,其实人体并不需要。

伪养生产品1:蛋白粉 健康人不需要

这些年胖纸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瘦纸也永远吃不胖。瘦得皮包骨,一点也看不出血色。于是,有商家说了,应该补充蛋白质。然后,蛋白粉就开始买起来了。

一罐400克的蛋白粉要卖二三百块。健康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的蛋白质,这些数量的蛋白质是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饮食来满足的。因此,正常饮食的健康人是不需要额外补充蛋白粉的。

伪养生产品2:有机食品 仅是心理安慰

每逢逛超市,总有人跟你推销各种绿色蔬菜、有机大米,听起来就很高端、健康,再加上包装上的天然无农药, 简直就是吸引力满分。但其实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早前已有消费者协会对市面上的有机食品、绿色蔬菜等进行抽样检查,分别对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污染物限量、理化指标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些所谓有机食品、绿色蔬菜,虽然在价格上比普通蔬菜高出好多,但这些指标检测结果依然超出国家标准。

伪养生产品3:儿童酱油 有害无益

儿童酱油的广告宣称专为儿童健康研制的酿造低盐淡口酱油,适合拌饭、清蒸食物等,一则起到开胃的作用,二则补充营养,充分考虑处于发育期的儿童味觉特点,富含18种氨基酸、有机酸、碳水化合物等儿童所需的营养元素.

专家提醒,儿童饮食完全不需要额外再用酱油来调味。正常饮食中含有的钠,已经足够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任何外加的盐都是多余的。而且小时候越重口,长大之后就越难以控制盐的需求量,高血压风险也就越高。

伪养生产品4:蜂胶 无科学依据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上采集的树脂再加上自己的分泌物得到的一种胶状物。蜂胶还能阻挡细菌等外来侵袭。希腊、罗马、埃及等地的古人,用它来疗伤、消炎,以及制作木乃伊。这么厉害?对人体也很有效咯?

商人们看到蜂胶可以被用来吹嘘的空间--既然可以阻挡细菌的外来入侵,那么抗菌抗病毒到调节免疫抗肿瘤应该也不在话下吧。但事实上,蜂胶功效的研究多集中在动物或者细胞身上,针对人的实验规模都不大,在医学上不被认为能够足以得出结论。

伪养生产品5:酵素 吃下就失活

酵素这两年十分火爆,不少商家纷纷声称这货能帮助排毒美容减肥,神一样的速度挤进了保健品排行榜,这其实是日本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酶.

但胃中的酸性很强,一般而言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经受住考验。再加上胃中还有专为酸性环境而生的胃蛋白酶,可以把别的酶切开,到了小肠的蛋白酶攻击性更强,不管食物蛋白还是酶,都会被切得七零八落,不可能再有活性了,吃了等于白吃。

最容易被忽悠的癌症信号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以前许多不能治疗的疾病在现在都可以很好的治愈。当然,如果我们及时做好预防的话。就不会出现不必要的疾病了。其实,好多东西在发生前都或多或少都给过我们暗示,只是我们没有加以重视,下面来看看让人迷惑的10种癌症前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常见的,不是吗?

1.体重莫名骤减

体重在几个月中明显降低,而且原因不明,应注意胰腺癌、胃癌、食道癌或肺癌。

2.发烧

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在发病及治疗的某段时间,会因为免疫系统受影响而发烧,一些癌症还伴有疲劳等症状。

3.疼痛

大多数情况下,疼痛是癌症扩散的一大症状。不过,骨癌和睾丸癌早期就会发生疼痛。

4.皮肤异常变化

皮肤突然起色斑或者是面色变黄。

5.便秘或腹泻

便秘或腹泻频繁,尿血、尿痛或膀胱功能失常等,都可能预示肠癌或膀胱癌等。

6.口腔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病久拖不治,容易发展为口腔癌。

7.异常出血或分泌物异常

痰中带血应当心肺癌;大便带血要当心直肠癌或结肠癌;子宫颈癌或子宫内膜异位会导致阴道异常出血;尿血可能是膀胱癌或肾癌的一大症状;乳头分泌物带血则可能是乳腺癌信号。

8.消化不良或吞咽困难

这些症状与胃癌和食管癌有关联,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9.出血

瘙痒、结硬皮或出血这些症状不太常见,但不容忽视。皮肤若出现异常斑块持续数周挥之不去,应及时看医生。

10.感冒老不好

鼻咽癌初期症状不明显,很难早期发现。如果出现流鼻血和一些感冒症状,如流鼻涕、咳痰等,却一直没好,或平时不常感冒的人,连续感冒就要有所警觉,尽快去医院检查。
 

方便面致癌被谣言忽悠啦


现在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于癌症的传言也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都成了致癌物,让大家感叹我们还能吃什么。其实,经过论证,一些致癌食物的传言只是没有常识的谣言,那些年你轻信的致癌谣言有哪些?今天科学家就为5种一直被大家误解的致癌食物平反,真相请看下文。

别再被这些致癌谣言忽悠了

牛奶

牛奶致癌的说法一直颇为流传,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细胞生长与繁殖,引发癌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IGF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对人体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人体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而牛奶中IGF1含量约2.45纳克/毫升,远低于人体内的量。目前科学界评估认为,IGF1并不致癌。

最易上当致癌误区

还有说法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致癌。它最早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喂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酪蛋白相对更易促进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陈君石表示,黄曲霉毒素本来就是致癌物质,没有它,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所以,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致癌效果。事实上,牛奶中富含钙质,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每天喝有利于补钙。

隔夜菜

隔夜菜致癌说法的支持者认为,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陈君石表示,隔夜菜因蔬菜种类的不同,在保存不当、存放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确实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不过,亚硝酸盐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可与人体摄入的其他食品、药品、残留农药中的次级胺反应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同时,是否致癌还要看有多大剂量。实验表明,隔夜菜虽然亚硝酸盐含量略有上升,但含量有限,对人体健康并不会构成实质的影响。

方便面

关于方便面有害的种种传言从未间断:有说方便面含防腐剂、抗氧化剂,吃多了会变成木乃伊;方便面碗壁上有蜡层,被吃下后会堆积在人体内导致癌症等。陈君石告诉记者,方便面虽然算不上什么健康食品,但关于它的有害传言也并不靠谱。

方便面中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都是常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经过科学评估的,只要合法使用,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最易上当致癌误区

至于担心方便面的碗里有石蜡也是杞人忧天。现在方便面生产中所用的纸杯其实是聚乙烯涂层纸杯,这种纸杯它能够经受泡面时的温度,还有非常好的隔水效果,而涂蜡杯早已被淘汰了。消费者需要明白的是,吃得是否营养主要还得看食物是否多样化,只吃方便面营养并不均衡,但是也不会致癌。

豆浆

有传言说,豆制品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可能引发女性乳腺癌等。其实,豆制品里的植物雌激素并不等于人体雌激素。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主要是大豆异黄酮,它有双向调节作用,体内雌激素低了它弥补不足,可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雌激素高了,它会起到抑制雌激素的作用,可预防乳腺癌,因此,大可不必担心喝豆浆会导致乳腺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食用30~50克大豆,相当于喝800~1200毫升的豆浆。

可乐

可乐致癌的说法最早来自美国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CSpI)发布的一份公告,它称可乐中的焦糖色素含4-甲基咪唑,并称这种物质可能致癌。其实,焦糖色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色素,生产过程中的确会产生副产物4-甲基咪唑。

科学界对焦糖色素的安全性研究相当充分,美国和欧盟等国家中把它作为很安全的食品色素。至于其副产物4-甲基咪唑,美国FDA评估后不认为这种物质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只有当一个人每天喝1000罐以上的可乐时,才能引发致癌风险。

最易上当致癌误区

最易上当的致癌误区

误区一:大部分

乳腺癌具有遗传性

事实:只有5%至10%的乳腺癌是由brCA1和brCA2的突变所引起的。(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

据美国癌症学会(简称ACS)称,即使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明确的基因突变,反而是与共同的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相关。

事实上,科学家仍没有找到乳腺癌的真正病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从未患者乳腺癌的女性与确诊患者或是高风险女性进行对比,从而找出病因。

误区二:胸小的女人患病机率较低

事实:是否患乳腺癌与胸罩的大小关系不大。所有乳腺癌细胞的发展都与乳腺导管或小叶有关,这两者的数量是所有女性都相同的,其主要功能是制造奶汁并输送至乳头。而乳房的大小,一般与脂肪的基质(纤维组织)的量有关,而这与患乳癌的机率几乎没有关系。

建议:所有40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进行定期的乳房X光检查。

误区三:乳腺癌一般都会有肿块

事实:约有10%的乳腺癌确诊患者乳房都不会出现肿块、疼痛、或是其它的异常症状。而在检测到的肿块中,80%至85%都是良性的,它们通常都是囊肿或是非癌肿瘤,这称为纤维腺瘤。也就是说,医生应对一切的乳房肿块或其它的乳房症状(尤其是以下列出的),进行相关检查。

最易上当致癌误区

1.乳房或乳头的触感或是外观的

2.乳房内或乳房附近的肿块,或是腋下增厚

3.乳房疼痛或乳头触痛

4.乳房大小或形状的改变

5.乳头或乳房皮肤

6.触摸时有温热感

7.乳房、乳晕或乳头出现鳞片状、发红或皮肤过敏,都有可能是尖脊凹陷,类似于橘子皮剥

8.乳头溢液

误区四:乳房X光检查能预防或降低患病风险

事实:定期的乳房X光检查并不能预防或是降低患乳腺癌的机率。该检查只能是确诊乳腺癌,从而使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6%。但是,通过X光检查确诊的大多数乳腺癌患者,一般患病时间都长达6-8年,而该检查对肿瘤的漏诊率高达20%。因此,所有妇女都应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每年做一次乳房检查,及早发现乳房的异常。定期进行高品质的X光检查,以及临床乳房检查,是检测乳腺癌最有效的方法,能于乳腺癌最早期确诊。但我们仍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以做好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措施。

误区五:乳房X光检查会导致乳腺癌

事实:相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的好处,X光检查的辐射伤害显得微不足道。美国癌症学会建议,40岁以上的妇女应每年检查一次乳房。美国FDA规定的辐射量是相当低的,相当于平均每人从天然资源中吸收三个月以上的辐射量。据FDA称,如今妇女照X光时的辐射量较之20年前,已经降低了50倍,对身体长期的影响几乎为零。

最易上当致癌误区

鉴于乳腺癌病情的差异性,妇女们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向医生反映可能的致病因素。高风险人群40岁前就应开始做X光检查,或结合其它的更精密的检测方法,如核磁共振成像。

误区六:避孕药可致乳腺癌

事实:医生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去建议妇女们停用避孕药,以避免患乳腺癌。90年代中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节育者的患癌风险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但研究人员提醒说,现在避孕药的配方已经改变大多数含有剂量较低的可致乳癌的激素成分。该研究也表明,妇女在停用避孕药后,患癌的风险恢复到十年前。一些研究显示,患癌的风险可能取决于生活的种族或年龄段(非洲裔美国人和45岁后服用避孕药的妇女的患癌风险稍高),但也有研究表明,避孕药与乳腺癌毫无关联。

误区七:年轻妇女不会患乳腺癌

事实:虽然绝经后的妇女更容易患乳腺癌,但任何年龄段的妇女都有患癌的可能性。实际上,50岁以下的妇女患癌的比例占25%,且死亡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年轻妇女乳房密度较高,X光检查中难以检查出肿块。正因如此,妇女们最好从20岁开始,每月进行自我乳房检查,每三年做一次临床检查,40岁开始做X光检查。如果你有乳腺癌的家族史,你可同时要求做核磁共振。

有研究表明,乳腺癌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brCA1和2的基因突变,相比于X光检查对乳腺癌36%的确诊率,核磁共振可达77%。如果你的乳房密度高,你的医生会要求你做数字X光检查。2005的一项研究显示,数字X光检查的确诊率与标准X光检查相比,对50岁以下妇女的高15%,对乳房密度高妇女的高11%。

最易上当致癌误区

误区八:除臭剂和止汗剂可致癌

事实:不用这些清洁用品,也不能使你远离乳腺癌。某电子邮件称,止汗剂会阻碍你体内的毒素排出,毒素在淋巴结处堆积而导致乳腺癌。在2002年,西雅图的费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除臭剂或止汗剂与乳腺癌没有关系,从而澄清了这一谣言。

而另一谣言推测,止汗剂中所含的某些化学物可能会致癌,如铝和苯甲酸酯,因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没有使用这类产品,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是,毒素一般不会随汗液排出,如在欧洲,使用止汗剂的人并不多,但其乳腺癌的发病率却高于美国。最后,尽管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苯甲酸酯存在于乳腺癌肿瘤中,但目前为止,仍没有研究表明,除臭剂和止汗剂中的这些或其它的化学物会导致乳腺癌。

误区九:戴胸罩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事实:我们没有科学性的或是临床性的证据来支持普通的或铁丝的胸罩会致乳腺癌的这一说法。一本名叫《衣装杀人》的书引发了这一误区,该书称,胸罩会阻碍毒性淋巴液从乳房中排出。

但这只是调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自此,一些主要的医疗机构,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癌症学会,都对这一说法进行反驳。他们认为,如果不戴胸罩真的能减少患癌的机率,也只是因为她们偏瘦,肥胖是已知的致癌的危险因素。

误区十:遗留在发热的车中的塑料瓶装水能致癌

事实:该误区谎称,热的塑料瓶会分解出如二恶英类的有毒化学物质,进入到瓶子的水中,人喝了这些水之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包括乳腺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称,塑料本身不含毒素,太阳光线也不能使塑料分解出毒素。

最易上当致癌误区

美国大多数一次性的饮料瓶的原料都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过了大量的物质安全测试。某些证据表明,热能使塑料分解出叫双酚A(BpA)的化学复合物到水中,动物实验证实该物质具有雌激素效应该雌激素效应被认为有致癌风险。但是,美国销售的大多数一次性水瓶都是由不含BpA成分的塑料制造的,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与女性乳腺癌有关。为了安全,饮用水的水瓶应标有不含BpA标识,并可重复使用,或是水瓶底下标有1、2、3或5的回收标志。

误区十一:乳房X光检查正常,则不担心会患

乳腺癌

事实:X光检查是乳腺癌早期发现的最佳方式,但仍是不完美的,目前的建议仍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每年检查一次。研究表明,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乳腺癌患者,X光检查的漏查率高达20%。据爱心研究基金会称,X光检查只能降低16%的乳腺癌死亡率。因为一次检查显示正常,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发展成乳腺癌,因此目前的建议仍是每年做一次X光检查。

为了安全起见,你可以做自我乳房检查,特别要注意乳房外观或触感的变化。40岁以下的妇女每三年做一次临床检查,40岁以上的则应每年做一次临床检查和X光检查。你可以咨询医生最新的筛选技术某研究表明,与标准X光检查相比,数字X光检查对50岁以下妇女的确诊率高15%。对乳房密度高妇女的高11%。而X光检查对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确诊率为36%。数字核磁共振则可达到77%。美国癌症学会称,核磁共振检查与X光检查应结合使用,而不是将其代替。

误区十二:乳腺癌是可预防的

即使你可以解决乳腺癌的某些致病因素,如肥胖和缺乏锻炼,但仍然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帮助妇女了解乳腺癌的病因,以完全避免该病的发生。

即使同是较高风险的乳腺癌致病因素,也是有差异的,如绝经后的肥胖与酗酒后的肥胖,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病因呢?专家说道,这些可能都不是病因,也没有促使病情发展,它只是与乳腺癌有某些关联。据称一种叫三苯氧胺的药物有助于降低某些高风险的妇女患病机率,而双乳房切除术可降低超过90%的患病风险。但我们仍需做更多的研究,才能应用于普通人群的治疗。要彻底避免乳腺癌,我们需进行更多的研究,特别是乳腺癌患者与无患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

手指被蜜蜂蛰了肿了


手指在被蜜蜂蛰伤以后,应当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因为在户外不能保证这伤我的蜜蜂身体中是否携带有病菌或毒素,也不能保证蜜蜂的品种是怎样的,如果掌握不好的话应该要及时到医院,因为这伤的部位会特别的疼痛难忍,自己在家里处理处理不好,还有可能会导致局部溃疡发生问题。

1.立即在被蛰局部寻找到蜂针并拔除,然后再拔火罐吸出毒汁,减少毒素的吸收。

2.局部用3%氨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洗净。对黄蜂蛰伤则不用上药而局部涂涂以醋酸或食醋。

3.可在伤口周围涂南通蛇药或在下列草药中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如紫花地丁、半边莲、七叶一枝花、蒲公英等。

用消毒针将毒蜂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再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

被蜂蛰伤者的急救--

万一伤者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伤者的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

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黄蜂有毒,但蜜蜂没有毒。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3.被蜂蜇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

清洗:一旦被蜂蜇了,要用温水、肥皂水或者盐水、糖水清洗伤口,没有水时,新鲜的尿也可以。如果伤口处有残留的蜇刺,应立即拔掉。

.涂药:万花油、红花油、绿药膏等都可。将生姜、大蒜、马齿苋(一种野菜)等捣烂、嚼烂涂在伤口处也行。

就医:如果出现头疼、头昏、恶心、呕吐、烦躁、发烧等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女性保健品忽悠了谁


按照国家规定,一种保健品不能申报两种以上的功能,且不能声称对任何疾病有治疗作用,其目的是防止某些产品全面保健或包医百病之类的误导和不实宣传。但是,女性天生怕变老,爱受暗示。于是,很多人还是被忽悠了。

自测题

你认为保健品是否有作用?

是的 不是

你曾经因为失眠或某一健康问题而购买保健品吗?

是的 不是

你曾经一年内尝试3种以上的保健品吗?

是的 不是

你在服用保健品前咨询医生了吗?

是的 不是

如果肯定的答案超过三个,说明你需要仔细考虑保健品的服用是否正确。

忽悠来的麻烦

抗疲劳保健品不起作用

麻烦:

赵太太 32岁 外资公司会计 生完孩子后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工作已经一年了。面对本来轻松的老本行,她却再也轻松不起来了。一天到晚没有精神,晚上失眠,白天头晕眼花的,有一次竟然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恨就恨年纪不饶人,自己精力不济。可是连吃了几个月的抗疲劳保健品,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好转。

爱心诊断:

极度怕衰老,形成了心理压力过大。

关键词:此疲劳非彼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和病理疲劳。保健品的所谓抗疲劳功能抵抗的只是运动后的体力疲劳,也就是说消除的是运动后疲劳。只适合于运动员和喜欢运动健身的人。运动前服用,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缓解疲劳的出现,提高运动能力。运动后服用,可以加快身体内代谢物的分解,迅速消除疲劳。据调查,在卫生部审批的保健品中,约有1/5宣称有抗疲劳功能。其实它们说的那个疲劳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

照方抓药:

引起赵女士疲劳感的原因是双重的,既有重新回到繁重的脑力劳动中短时期的不适应,也有心理上的不自信导致的心理疲劳。

其实只要注意增加锻炼,提高体能,一定能很快让自己恢复到很好的工作状态。根本不用对此担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果自己难以排解,请教心理医生帮助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实在需要服用保健品,选用一些耐缺氧功能的保健品反而能提高人体摄氧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脑力疲劳。这对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环境含氧量不足,而且长时间用脑的人士很适合。

忽悠来的麻烦

促眠保健品:失眠用不着,失眠症不管用

麻烦:

边女士 34岁 国家公务员 最近她常常为睡不好烦心。一睡不好镜子里的小眼袋和小皱纹就显得特别刺眼。美貌年轻没有了,家庭老公还安全吗?想到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她就更紧张啦。可越是想睡越睡不着,有时候夜里醒了就睁着眼睛躺到天亮。有好几次她睡不着心里烦,半夜里坐在床上捶着枕头哭,把老公吓得够戗。什么褪黑素,酸枣仁天天吃也不见效。

爱心诊断:

怕衰老到了一定地步,形成强烈心理暗示。

关键词:失眠不是失眠症

失眠和失眠症不是一回事。有没有失眠症要以医生的诊断书为准。人生在世,难免有个磕磕碰碰,工作紧张,情绪波动,身体不适,月经来潮,有几天睡不着觉,不用过于紧张。

保健品厂家故意把失眠忽悠成多种疾病的必然因素,夺取青春美貌的杀手,让人对号入座是很不负责任的。而且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临床门诊显示,促眠类保健品对中重度失眠症基本无效,吃了也白吃。

比如酸枣仁是传统的养心安神药物的主要成分。主要是用于阴血亏虚,心失所养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常需要和其他中药配合使用才有作用。

而且,促眠保健品也会有副作用。褪黑素服用者使用后反映,服用后头痛,而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服用褪黑素有可能引起抑郁。

照方抓药:

1、别迷信睡够8小时

很多人都把每天睡够8小时作为睡眠好坏的标准,其实只要第二天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就是睡得好。爱迪生一天睡四五个小时,爱因斯坦一天要睡10个小时以上才能正常工作。

2、找出失眠的深层原因

很多人只看到失眠这个表面现象,但是却忽略了失眠背后的东西。很多女性失眠其实是情绪抑郁导致的。如果没有针对抑郁进行治疗疏导,只是简单地服用药物或促眠保健品不仅不起作用,很可能还会耽误治疗,使病情加重。为以后的治疗带来更大的麻烦。

3、睡前别紧张

心里想着一天中不愉快的事情当然会睡不着。避免睡前情绪波动,保持轻松心态自然容易入睡。还有的人心里总想着睡不好的害处,一到上床时间就紧张,恐怕自己今夜睡不好,影响自己的健康和美容。简直就像第二天要高考的学生那样。自己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

被踹了胸口了嗓子怎么哑了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意外和冲突。有些时候,如果发生冲突的话,我们的胸口就会受到撞击。有些朋友发现,被踹了胸口,但是嗓子怎么哑了呢?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我们并不能进行任何的判断,建议大家到医院进行ct检查。我们可以通过ct,来看一下胸口是否出现了问题。

胸部CT的检查正常范围:1.肺;2.纵隔及肺门;3.胸膜及胸壁。

胸部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胸部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临床意义:1.有助于对X线胸片发现的问题作出定性诊断:肿块:(1)鉴别肿块为囊性、实质性、脂肪性或钙化性;(2)明确肿块的位置、范围,查明肿块与纵隔的解剖联属。

2.根据临床需要可检出X线胸片未发现的隐性病源:

(1)查明有无微小转移瘤,可显示肿瘤的存在及其部位、大小、数目,以便制订治疗方案。

(2)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使某些肿块能得到组织学诊断。

(3)对X线胸片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阴性,而痰瘤细胞阳性,应作CT以查明肺内瘤源。

3.CT对支气管浸润、狭窄的程度及形态逊于X线断层摄片,更次于支气管造影。

4.对病源的发现、定位及定量诊断较为可靠;对实质性肿块的定性诊断尚不够准确,直径1.5厘米以下的病源不能明显显示。

在挑选体检套餐的时候,有人发现有些套餐中查胸部的是胸片,而有些套餐则是胸部CT,一看价格也有差异,胸片才七八十做一次,而胸片则要两三百,那这两种检查有什么区别?我们该挑选哪一种检查?

什么是胸片?

很多人做过胸片,在人们看来整个过程就是体检者站在一部机器后,医生进行照射检查。其实,这个检查主要是通过X光检查胸部异常。大都在0.1秒以下可完成检查。检查价格不贵,而且辐射量比较微小。

什么是胸部CT?

这是对胸部进行CT检查。CT是根据被测物体各部分对射线的吸收与透过率不同,由计算机采集透过射线并形成三维立体成像,能发现更多体内部位的细小病变。***性比胸片高,但在放射性下的照射时间长,所接受的辐射量自然也大了很多。

胸片和胸部CT怎么选择?

正常情况下,对于普通人群来讲,做胸片就可以达到初步筛查肺部、纵膈部疾病的效果,没必要做CT,可避免接受大量的辐射。但是对于一些如肺癌的高危人群,则应选择胸部CT,胸片的***性毕竟不高。对于那些喜欢抽烟的中老年男性,有条件还可以选择pET-CT,这样的检查更有筛查效果。

被蚂蜂蛰了怎么消肿


马蜂蜇了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皮肤瞬间出现红肿,又疼又痒,非常痛苦,需要去医院及时接受检查,其实马蜂蜇的现象要是比较严重的患者是会危及到生命,是绝对不能够忽视,一般都是需要采取一些解毒的药物治疗,让毒素不会蔓延到自己身体当中的各个器官组织,对于局部组织还要采用消肿的治疗。

黄蜂腹部毒针刺入皮肤即注入毒液。中毒后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过敏性体质的人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肝功能衰竭。若是胡蜂蜇伤,要立即检查蜇伤处,挤出毒液,涂抹酸碱性水中和毒液,还可涂皮炎平、南通蛇药、七叶一枝花、半边莲、紫花地丁捣烂外敷,重伤可用0.1%肾上腺素0.5ml皮下注射或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局部剧痛者,可用0.1%利多卡因或0.5%~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重症在伤口近心端扎止血带,

轻度蜇伤,黄蜂的度显碱性,所以要用酸性溶液冲洗,例如食醋。另外,民间有用尿液冲洗黄蜂蜇伤的伤口的偏方,因为正常情况下人的尿液显弱酸性,故此偏方有一定道理。注意,普通蜜蜂的毒显酸性,处理方法正相反。

中度可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红肿和过敏反应,或立即用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中和蜂毒的碱性,减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有洋葱,可以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

此外还可用母乳、风油精、清凉油等去除蜂毒,切记不可用红药水或碘酒搽抹,那样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肿胀。如果发现被蜇伤者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急救。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生物防治:黄蜂的天敌——黄尾巢蛾产卵于胡蜂巢中,对胡蜂巢有破坏作用。腐臭病使胡蜂感病死亡。灰喜鹊吃胡蜂幼虫、成虫。

你被雪糕忽悠了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