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如轮 少阳为枢

【www.ys630.com - 冬季如补血养生】

对于现代医学,我是十分佩服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各有所长,在面对多因素的、病情症状繁杂、涉及多个功能系统的疾病,现代疗法有时就会显得疲于应付,顾此失彼了。而这时,具有整体观和独特辨证思维的中医就显现出了优势。中医诊疗,首先就跳出了对抗、杀灭、修复等局限性的框架,而是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去阅读人体,从而把整理和谐调诸功能体间的关系和平衡作为了中心。

就说我的一位病人老王同志吧,她是一年半前来诊的。那时的她,精神恍惚,步态蹒跚,语音低微,周身委顿。一问之下方知,她在半年多前无原因突然出现呼吸窘迫,上气喘咳。到医院一查,竟得了一种极为罕见的肺部疾病。几周之内,病情迅速恶化,胸闷、气急、咳嗽、痰涌各种症状越来越重。CT检查,肺部进行性实变。不到1个月,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这时,一位老教授给她用上了最后一招,激素。连续10天超大剂量的激素药物进入了她的体内,奇迹出现了,她的病一天天好了起来。然后是两个多月的撤激素,老王的怪病治好了,可她整个人也变了形。本来身体素质很好,年轻时当过运动员的她有了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大腹如鼓。整天被失眠、耳鸣、心悸、胸闷、腹胀、便秘、四肢无力、行走虚浮所困扰。查体,血压高,血糖高,血指高,转氨酶高,骨质疏松,心律失常。她觉得全身没有一个好地方了,生活质量也很差。

经人介绍,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中医。她吃药吃怕了,就想利用按摩或针灸这些外治法来调理调理。



分析老王的病情,正如她所说,西医诊为内分泌功能紊乱。由于大量使用激素,她整个的脏腑功能被人为地打乱了。这种紊乱不是一器官一脏腑的问题,而是涉及几乎所有功能系统的全局性混乱。所以,老王表现出来的也是整体失衡下的全身性的症状群。这时若是针对各个症状点对点地治疗,必然会陷于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的境地,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加重病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系列的症状中找出最基本的病机,针对疾病的根本进行重点治疗。正如一个摇摇晃晃的衣架子,我们要做的是扶正它,摆正重心,而不是去拉扯上面挂着的某件衣服。

老王素来是很强健的一个人,虽然大病一场,触之却肌肉尚强,骨架坚实,脉象沉弦却不甚濡弱。症状也是这样,虽然纷繁,却虚像不明显。其晕、眩、悸、胀、音低、纳呆、精神不振等也都显得郁结凝滞胜于虚浮萎弱。因此,我确定,老王的病不可视成虚证,而应辨为气滞。尤其是老王的腹部,用大腹如鼓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她的腹部皮肉坚实,紧绷绷如鼓,叩之有声,压之窜痛。记得我第一次按压她的腹部时,老王一边躲闪一边说:王大夫,可别把我的肚子按漏了呀。这让我想起了《医说》中的一段话,阳者,行于上而宜敛降于下,阴者,行于下而宜升散于上。上下升降之道者,中焦也。老王现在的状况,无论她原来得的是什么病,做过什么样的治疗,当前的证候就是中焦气滞。中医认为,上中下三焦是元气、水液运行的通道。中焦居于中,如轮如机,对精气运行有着关键作用。其中脏腑,脾升胃降,肝疏泄胆决断,散精布气,条达周身。气行不畅,上气不能降,则有眩晕耳鸣。宗气不舒则胸闷心悸。中气不行,则腹胀纳呆,胁肋窜痛。下气不升,则有气短尿频,行走无力。基于这一分析,我决定不去逐一对证治疗,而是从中焦入手,以腹部按摩为主要手法帮助她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



确定了上述的思路和治法,经过六个月的系统治疗,老王的健康状况大大改观。在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她的血糖、血脂、血压、转氨酶等生化指标恢复了正常。配合补钙骨密度回升,失眠、眩晕、耳鸣、便秘、心悸、行走无力等症状基本消失。更可喜的是,老王的精神状态不一样了,她不再低头弯腰,有气无力,而是昂首挺胸,语音朗朗,爱说爱笑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肚皮软了,腰杆直了,能吃能睡,再也不拘着难受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证治疗对于单因素的疾病是有效的,但当头、脚都痛的多因素疾病出现时,这么简单地施治就是下下之选了。行于诸证之外,化繁为简,辨证选经方是上工。

扩展阅读

寰枢关节脱位


【概述】

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损伤。若未经及时治疗,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由于其潜在危险性大,应积极治疗。

【诊断】

明确的外伤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脱位相鉴别。除外上颈椎的其他部位损伤,必须借助X线摄片。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侧位X线片能清醒显示齿状突和寰枢椎弓之间的距离变化。正常情况下在3mm以内。必要时CT扫描,与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颈椎畸形鉴别。应注意严重的陈旧性半脱位。表现为斜颈及运动受限,颈部活动时疼痛,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斜颈的出现可引起对侧胸锁乳突肌痉挛。其次,横韧带是软组织:在普遍X线不能显影,其损伤情况应以间接影像加以判断。寰椎前弓结节后缘中点至齿状突距离(ADI)比较有用。(1)寰齿间距增大:侧位片可见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相对应点的距离,正常成人和儿童分别为3mm和4mm;如成人寰齿距为3mm~5mm之间,常提示有横韧带撕裂。如寰齿距为5mm~10mm则提示横韧带有断裂并部分辅助韧带撕裂;如10mm~12mm则证明全部韧带断裂;(2)枕颈伸屈功力性侧位片:显示屈位时寰椎前弓和齿状突呈V型间隙,提示横韧带下纤维以外的部分撕裂,使寰枢椎借助未断纤维束起支点作用。而显示寰齿间隙上部分分离呈V型;(3)枕颈伸屈动力性侧位片,显示寰椎前后不稳征象,确诊为韧带损伤。

【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寰横韧带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横断。如部分撕裂,通常采取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重量1~3kg,牵引3周后即予头颈胸石膏固定。诊断明确的横韧带断裂,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不能恢复其稳定性,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如若拖延将对复位不利。手术目的在于复位,恢复寰齿关节解剖学的稳定性。通常采用在颅骨牵引下施行寰枢椎固定术。其方法主要为Gallie法。该法即经后路将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用钢丝扎紧并植骨融合;Brook法,经寰椎后弓两侧各绕钢丝,并循经枢椎椎板下穿越,每侧各植一骨块扎紧钢丝。近年有许多改良技术被采用,经口途径行寰枢椎关节植骨融合术已有报道。气管切开,经口或鼻切开,用一橡皮条自鼻孔绕口腔紧紧固定悬雍垂。在咽后壁一纵形切口,达寰椎前弓结节并用动力钻切除前弓结节及齿状突。两侧关节面软骨切除,在枢椎椎体前面及寰椎前弓植入自体髂骨,以利寰枢间骨性融合。本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后感染的预防也较困难。寰枢椎半脱位的治疗较容易,其方法包括牵引复位和固定,也有些病例未采取任何治疗,而数天后有可能自然复位。通常应用枕颌带Glisson牵引,取正中位牵引,牵引重量根据年龄而定,成人用2.5~3kg,儿童用1.5~2kg即可。在牵引过程中拍片复查,并根据复位情况对牵引重量和方向作调整。一般2~3天即可复位,维持牵引2周,并用头颈胸石膏固定或颈部支持牵引2周,并用头颈胸石膏固定或颈部支架。顽固性半脱位及陈旧性半脱位,可应用颅骨牵引,复位后可考虑采用寰枢融合术。

【病因学】

外伤性脱位

合并齿状突骨折 即寰椎连带着齿状突骨折一并移位。从枢椎椎体后上角或骨折线后缘测量到寰椎后弓的前缘,此距离为脊髓可占据的有效空间,可据此估计缓冲间隙的狭窄及脊髓受压的情况。

单纯的寰椎前脱位 不伴有齿状突骨折的寰枢关节脱位,必有寰枢之间韧带的广泛损伤。由于齿状突的存在,脊髓被夹在齿状突和寰椎后弓之间,更易受伤。

先天性畸形脱位

枕颈部有发育异常者,外伤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寰枢关节急性脱位。多数病例是在少年以后逐渐发生寰枢关节不稳定。常见的两种:(1)分节障碍,表现为枕骨寰椎融合成颈2~3椎体融合;(2)齿状突发育不全。

自发性脱位

成人病例多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则多继发于颈部深在感染。

寰枢椎旋转固定的实质是陈旧性脱位。 Fielding(1977年)把自发出现或轻度外伤后出现的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状态称为寰枢椎旋转固定。在以后(1983年)他又称之为旋转性移位。

病理性脱位

也为缓慢发生的脱位,与自发性发生脱位的区别在于确有寰椎和/或枢椎的骨质破坏性病变。在我国以寰枢椎结核为多见,也偶见于寰枢椎肿瘤或骨髓炎。

【发病机理】

解剖特点与损伤机制:

寰枢关节包括:(1)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2)齿状突前、后关节,分别位于齿状突前面与寰椎前弓的齿凹和齿状突后面与寰椎横韧带之间,形成两个滑膜腔。寰枢关节的周围韧带及覆膜有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覆膜及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间的黄韧带。头部旋转运动的90%发生于此关节,它不但运动灵活,且周围有许多韧带连接枕骨、寰椎、枢椎及其他颈椎。当头颅部遭受突然屈曲作用时,头部的动能大部分集中在横韧带上,齿状突恰在其中央部,形成一种切割外力,可造成横韧带断裂。另外造成寰椎爆裂性骨折(Jefferson骨折)的垂直暴力作用,使寰椎侧块和椎弓骨折段分离移位也可造成横韧带撕裂。横韧带附着于寰椎两侧块前方附着,并与其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包绕并限制齿状突过度活动,保护寰枢椎稳定,当横韧带损伤或断裂时即可出现寰枢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这是一种严重损伤,常伴有脊髓损伤,可立即致命。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横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寰椎前脱位程度以及是否对脊髓造成压迫。局部表现主要是枕下和枕颈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如果合并脊髓损伤,有三种情况发生:(1)呼吸中枢受到波及时,于损伤现场致命;(2)损伤后有一过性神经,表现短暂肢体瘫痪或肢体无力,但能迅速好转乃至治恢复;(3)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功能障碍,此为最严重者。如果未获得及时有效治疗,寰椎脱位则更加严重,脊髓受压也随之加剧;(4)迟发性神经症状。损伤在当时和早期并不发生,随着头颈活动增加而逐渐出现。寰枢椎脱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头颈部倾斜。如果单侧向前移位时,头部离开患侧向健侧倾斜;颈部疼痛和僵直,枕大神经痛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极少发生。有时微小的创伤就可造成寰枢关节旋转移位,头在旋转位置上,取代了寰椎在枢椎上面的运动,两者仅能有少许活动。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2),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3),横入髀厌中(4)。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5),出膝外廉,下外辅骨(6)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7),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8),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循行】
(1)头角当额结节部。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4)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5)髀阳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指腓骨。
(7)绝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8)大指岐骨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1),体无膏泽(2),足外反热(3),是为阳厥(4)。
是主骨所生病者(5),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6),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释】
(1)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好象蒙有尘土一样。?
(2)膏泽即脂滑润泽之意。
(3)足外指下肢外侧,经脉所过部分。
(4)阳厥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病。
(5)主骨张介宾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
(6)马刀侠瘿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乃危急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轮节


轮节指川芎药材的表面因节间极短缩而呈显著平行的结节状突起,使体表隆起,称轮节。

基本信息

别名:芎穷(《本草》)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汤漱口。

出处:《中华本草》

功效分类:行气药;祛风药;活血药。

采收和储藏:栽后第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挖出根茎,抖掉泥土,除去茎叶,炕干。

资源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

考证:出自《汤液本草》

科属分类:伞形科藁本属

主治: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五枢穴在哪里?按摩五枢穴有什么作用?


中医的神奇不仅让外国人叹为观止,很多国人也很好奇。穴位就是一个挺神秘的东西,今天就探秘五枢穴这个穴位究竟在人体的哪个地方,按摩五枢穴又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

按摩五枢穴位的作用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按摩:缓解治疗便秘、少腹痛、腰胯痛,月经不调、阴挺、阴道炎、赤白带下,睾丸炎等。

穴位配伍:配太冲、曲泉主治少腹痛、疝气。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99健康网推荐阅读:

按摩下脘穴位的作用

按摩中注穴位的作用

五枢穴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没想到通过对五枢穴按摩等手法居然可以缓解这么多身体的不适,看来平时可以经常按摩按摩五枢穴等穴位来调理身体了。

和解少阳的柴甘茶


喝茶的好处很多,喜欢喝茶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这里小编想跟大家推荐一种茶,柴甘茶。柴甘茶的好处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和解少阳,还能帮助治疗恶寒发热的症状,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下柴甘茶的用法吧!它的原料也很简单哟!

原料

柴甘茶的原料有柴胡5g、甘草3g、绿茶3g。

用法

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

和解少阳,解肌。

用途

邪入经络体虚瘦弱、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是一个中医学概念,即发热怕冷。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热,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发热而仍恶寒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热恶寒为太阳表证的主要症状,治以解表为主。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张氏医通・诸伤门》:劳倦所伤,寒温不适

恶寒,即怕冷。是自我感觉寒冷且与天气环境不相符。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证治汇补・恶寒》: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拂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者,皆令恶寒。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

发热,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常见证候

恶寒发热是外感表证的主证,如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证,三焦辨证中的上焦证,均可见此。

中医辨证中恶寒发热属于外感表证,医经云:有一分恶寒、则有一分表证。

1、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兼有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多发于冬季。

2、风热犯肺

恶寒发热,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多发于春季。

3、风湿客表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多发交秋之季。

4、太阳中风

恶寒发热,自汗,脉浮缓,发于冬春二季。

5、太阳伤暑

恶寒发热,兼有身重疼痛,脉弦细或芤迟,多发夏暑之季。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所说:太阳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6、暑温暑兼寒湿

恶寒发热,身形拘急,兼有头痛,无汗,苔腻,发于夏季。

结语:有关柴甘茶的功效和用法等问题,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此茶已经了解一些了。不少喜欢喝茶的朋友应该是对茶文化相当了解的。而且饮茶的好处也很多,这款茶能帮助治疗恶寒发热,上述对此疾病也解释了些,大家多关注!

寰枢椎旋转脱位固定


【概述】

寰枢椎旋转脱位固定的实质是陈旧性脱位。Fielding(1977年)把自发出现或轻度外伤后出现的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状态称为寰枢椎旋转固定。在以后(1983年)他又称为旋转脱位。寰枢椎关节转脱位与固定是以特发性斜颈、头颈僵直与旋转受限为临床表现,以齿状突与寰椎侧块的对应关节改变为X线特征的一种病变。常因临床上忽视而被误诊。

【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依据病变情况而定。急性期均宜采用牵引复位及石膏固定。枕颌带牵引足以能达到复位目的,只有失败者方考虑颅骨牵引,经牵引复位而又稳定者施行寰枢椎固定术。

【病因学】

感染学说

上呼吸道感染可发生寰枢关节充血性脱钙导致所联系的韧带自其附着处松脱,并造成脱位。

创伤学说

多数轻微创伤,并不引起骨性损伤而致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撕裂,形成寰枢关节不稳定。

不管是创伤,还是感染,关节囊有滑液渗出、肿胀和肌肉挛缩,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解剖对位,导致韧带和关节囊发生挛缩形成了旋转脱位与固定。

【临床表现】

1.特发性斜颈:斜颈的特征是向一侧倾斜20并呈轻度屈曲,为雄性知更鸟姿势,长期的斜颈致头面部发育不对称。

2.颈部僵硬:患者头颈旋转功能受限明显。

3.疼痛:枕颈部有疼痛。

4.活动受限:头颈固定。

本病极少伴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情况。

X线片征象及分型

X线平片提示齿状突与寰椎侧块解剖关系破坏,寰齿距离变化。Fielding将寰枢椎关节旋转与固定分为四型:

Ⅰ型 不伴有枢椎前脱位的旋转与固定(移位距离不超过3mm),表示寰椎横韧带无损伤,寰枢椎旋转运动范围正常。

Ⅱ型 旋转固定移位在3mm~5mm,可能合并横韧带损伤。一侧的侧块有移位,而对应的侧块无变化。寰枢运动超出正常范围。

Ⅲ型 严重移位,寰椎向前移位超过5mm,ADI超过正常范围。

Ⅳ型 寰椎后移位,可能仅一侧侧块有移位,临床少见。X线平片可能对其变化在识别上有困难,尤其侧位片更不易判断。开口位片能显示侧块向前放置及靠向中线,棘突偏向一侧,开口位还可能显示小关节在无损伤侧呈眨眼征及颈1~3受伤关节部分重叠交锁。

旋转程度和方向可以从前后断层片和CT扫描中判断。

中焦如轮 少阳为枢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