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欲解时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养生小常识。

“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六经病欲解时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在医学领域中,医圣张仲景创作的《伤寒论》备受医学家的追捧,被医学界尊为经典。张仲景伤寒论里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意思就是说外感自然界的邪风之气,人体才能得病。

《伤寒论》自问世以后,即备受医界的重视,因其具有高度临床实用价值,被后世医界尊为经典,尊张仲景为医圣。近两千年以来,历代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多达800多种,现存的也有600多种,可谓壮观。但是人们研究的学术观点多有分歧。我们认为: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六经病欲解时是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

《伤寒论》创作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

《伤寒论》是一部外感专著。凡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脱离不了气象变化,气象变化又脱离不了天体运动规律,即天文,说明天文气象理论是外感病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中医学中的天文气象理论,全在《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之中,因此,只有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伤寒论》,才能把《伤寒论》说明说透,所以第一个解释《伤寒论》的成无己就用五运六气理论作为说理工具。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载有《六气主客第三》一篇,专讲五运六气理论,可能是张仲景原有文意。张仲景在《伤寒论》序文中说《素问》、《阴阳大论》等古典医著是他撰写《伤寒论》的重要理论依据,而四时阴阳和脏气法时却是五运六气理论的核心理论。《伤寒例》还明确记载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更是五运六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佐证《伤寒论》应用了五运六气理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就是五运六气的三阴三阳,《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次序,就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司天的三阴三阳次序。

在成无己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的影响下,继之者历代不乏其人,如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对《伤寒论》六经与六气的关系就多有论述,至明代张介宾对五运六气有深入研究,大大发挥了脏腑经络与六气标本中气的关系,给清代医家用五运六气研究《伤寒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到了清代,张志聪、张令韶就用运气标本中气理论全面解释《伤寒论》,继之者有陈修园、黄元御、唐宗海、陆九芝、郑钦安等等,逐渐形成了六经气化学说。但他们多以运气标本中气为说,如陈修园《伤寒论浅注》说:六气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这样的注解不全面不深入。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属于天,而病发于人体,所以还必须知道人体生命科学,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读懂《伤寒论》。《张志聪医学全书伤寒论集注》说: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张志聪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理论,也是今日研究《伤寒论》者之所缺。现行《伤寒论》教材,只讲方证,谓本证、兼证、变证等,不仅脱离了自然界天文气象理论,亦脱离人体生命科学。

对于用五运六气理论研究《伤寒论》,过去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那么,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有没有应用五运六气理论呢?如果有,又是如何具体应用五运六气理论的呢?张仲景用三阴三阳连接外感六气和人体疾病,如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在这里张仲景用太阳连接外界的风、寒、火及人体的发热、恶风、恶寒、体痛、呕逆、渴、脉缓、脉紧等症状,只有五运六气理论才有这些内容,于此可知,《伤寒论》创作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外感自然界的邪风之气,人体才能得病,这内外的连接枢纽就是三阴三阳,既不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只片面指外邪),也不是脏腑经络或什么别的(只片面指人体),只能是三阴三阳体系。

那么是不是能用五运六气理论解释《伤寒论》所有的条文呢?非也。《伤寒论》大部分条文是讲误治后的变证,对于误治后的变证,必须按误治变证传变规律治疗,即仲景在第16条给出的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仲景把五运六气理论具体应用到《伤寒论》中的理论模式是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六经病欲解时是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解读《伤寒论》铺平了道路。六经病欲解时告诉我们,《伤寒论》理论根源于《内经》是不争的事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四经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时,彰显了《伤寒论》是以阴阳时为纲而六经为目。

张仲景《伤寒论》以阴阳时为纲,六经为目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写出六经病欲解时,就是以时为纲,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时: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六经病欲解时是读《伤寒论》的大纲,这是张仲景自己亲笔创作的,划分时的依据是太阳的运动。欲解时一语即道出其写《伤寒论》一书所用天人合一之大法,而天人合一大法全在五运六气之中。张仲景强调的时,不只是时间概念,还包括时空概念。

六经病欲解时,就是六经病向愈时

按照《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自得其位而起的思想,则肝病起于春,心病起于夏,肺病起于秋,肾病起于冬。由此可知,《伤寒论》的欲解时就是那自得其位而起时,所以厥阴、少阳病欲解时在春,阳明病欲解时在秋,太阳病欲解时在夏,少阴病欲解时在冬;只有太阴特殊,为阴中之至阴而脏寒,所谓至阴就是极寒之时,故配于冬。由此看来,《伤寒论》欲解时是法于《脏气法时论》的,属于五运六气理论。

扩展阅读

《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用法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服用方法得当,药物直达病所,常可显著提高药物疗效。《伤寒论》113方绝大多数为口服给药,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但除此之外还有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

《伤寒论》第223条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谷道即直肠。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

另外少阴咽痛证中的第312条,咽中伤生疮,即咽喉部溃疡,声门不利,而难于言语,甚则声音不出,治用苦酒汤少少含咽。药取少少含咽,可使药物直接持续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疗效,笔者认为这种给药方法应是口服给药与粘膜表面给药的结合。

应用形式,也就是中药的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据此,可将113方分为 汤剂 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散剂 如四逆散、半夏散等;丸剂 如理中丸、乌梅丸、麻仁丸等;栓剂 如蜜煎导方;灌肠剂 如猪胆汁方;滋膏剂(乳剂) 如猪肤汤,此虽名为汤,但其煎法为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合相得。因此猪肤汤实为滋膏剂。由此可见,张仲景为了满足病人病情的需要,根据各种剂型的特点,而充分运用了多种剂型。

煎煮方法与中药疗效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所以一定要采用规范的、正确的煎煮方法。《伤寒论》方中对汤剂煎煮方法有着严格的多方面的要求。

煎煮火候及时间如桂枝汤的煎煮方法中有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微火即是对火候的要求,而水有七升煮取三升,实则为对时间的要求。再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方,虽都是加水三升,但分别是煮取一升五合、一升半、一升、一升二合,此即是对煎煮时间的不同要求。在古代计时不能普遍使用,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控制煎煮时间,可谓匠心独运,巧妙至极。

煎药用水《伤寒论》中对煎药用水是十分讲究的,除一般饮用水外,还有以下几种。

潦水 即雨水。《本草纲目》的注释为 降注雨,谓之潦,有淫雨为潦。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即要求用潦水一斗煎之。

肺脏为六经之主


肺脏为六经之所主 肺使百脉如潮。《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是与天地时空合一的五脏。查朝字原为早晨,太阳升起之意,在《内经》中亦与现代汉语的潮字通用。

古人对于海水之定时涨落,习惯上早潮曰潮,晚潮日汐。在《内经》中就用潮汐般日夜周期性有规律运动来形容气血之运行。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有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之说。

张景岳对此注释道:朝夕者,言人诸脉。髓、筋、血、气,无不由此出入而朝夕运行不离也。

因肺是相傅之官,无接受朝拜之位,但主一身之气。气为血之帅,故肺可辅佐心主以调节和治理百脉气血的正常运行。因此,这里的肺朝百脉是指肺能使得百脉之气血如潮水般有规律地周期运行之功能。

可以直译为肺使百脉如潮。句中朝字为形容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肺字作它的主语,同时又兼作下文输精于皮毛的主语。这样联为一句话才较妥。因为肺使百脉如潮,才能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肺朝百脉一节经文与紧接下述的脾气散精一节的文体相似,内容并列,可以互相参照。

《内经》言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而肺能主生化于五味的三阴三阳之气,使得百脉之气血如潮汐般昼夜周期性运行,使得九脏、九窍皆通乎天气,是为治节。故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都可以通过肺经之寸口反映出来。因此,肺朝百脉与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关系的论述,可以作为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

又见《阴阳类论篇》言,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王冰曰,此正发明肺朝百脉之义也。王冰注曰:太阴,谓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阴也,脉气之所行,故脉皆至于寸口也。寸口者,脉之大会是肺朝百脉的外候也。

肺脏为六经之所主,其在经气运行中的作用特点主要是输布的、发散的、离心的,而不是统摄的、收敛的、向心的。

中国温馨提示:从这一认识出发,就更容易理解肺使百脉如潮及其与全身功能的关系,就更能深刻体会它在诊断学等方面的理论意义。

六经头痛片的说明书


如今社会压力大,人们忙于应付各种工作需求,相对来说,人的神经功能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期处于这种压力状态下很容易让人的神经功能出现问题,神经功能紊乱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目前对于神经功能疾病的治疗,服用六经头痛片能有起到很好的治愈效果,并且任何副作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六经头痛片

商品名称:六经头痛片

拼音全码:LiuJingTouTongpian

【适应症/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止痛利窍。用于全头痛、偏头痛及局部头痛。

【规格型号】0.35g*12s*3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1.本药为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味研制成的,以疏风止痛,利窍活血为主。临床治疗感冒头痛,鼻炎引起的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2.如患其他疾病而伴有头痛症状者,应以治疗主病为主。3.素有某些较严重慢性病史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药。4.除非有医师指导,一般不宜在服用头痛药期间服用其他中成药。5.服药后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者,应向医生咨询。6.除非在医生指导下,否则不得超过推荐剂量使用。7.过敏体质慎用。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有 效 期】36 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2020255

【生产企业】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隆顺榕制药厂

【主要成份】白芷、辛夷、荆芥穗油、藁本、川芎、细辛、葛根、女贞子、茺蔚子。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看完上面对于六经头痛片的介绍,您是否对于该药物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了呢?神经系统的疾病对于人类的影响比较大,恢复一个健康的神经系统可以让您很好的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正确用药很关键。

月经不调闭经 辨六经辨方证用药方


这个月经不调闭经是一种一定要及时的治疗的病症,不然的话,很有可能会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这个闭经的偏方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闭经的病因是什么?赶紧来看看吧!

刻下症见

月经不行,时感身热,盗汗出,面部双颊大片色斑,口中和,大便可,小便正常,思虑多而眠差、早醒,凌晨2点即醒,无恶寒,无腹痛,无四逆,舌暗淡苔白腻脉细。

辨六经

患者身热、盗汗,不恶寒,此为有热,即为阳也;又无头痛、身痛、恶寒等表证,亦无口干思饮、便干、尿黄之阳明里热之象,半表半里为证复杂多变,与其求之于正面,不若求之于侧面,故依排除法辨之。

该患为阳证,不在表,不在里,即在半表半里;又无四逆、尿频、水肿等明显下寒之象,排除上热下寒之厥阴,即为少阳;月经不行、口中和、舌淡苔白腻,为太阴血虚水盛之象。故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

辨方证时当结合痰饮、瘀血、食积等病理产物。该患者闭经、眠差,思虑多为血虚之象,血虚胞宫不充,则月经量少而致血枯经闭;心神失养则思虑多、失眠。

血水同源,血不利则病水,故血虚者必水盛,结合舌脉可证实。又面部生斑,或为血瘀,或为水饮上犯,该患者生斑日久,舌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即血瘀水饮兼而有之,故辨证为少阳太阴血虚水盛兼有瘀血,因此辨方证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方证。以四逆散清泄少阳之热,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

用药

柴胡12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苍术18克,桂枝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泽泻12克,7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二诊,服后感易饿,心烦,口干,双手灼热,眠好转,晨起能够睡到4点,面部色素沉着好转,晨起腹部不适,无腹痛腹泻,舌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脉细。

辨六经同前,但热象稍重,故加咸寒除瘀之虫、活血养血调经之益母草、破血之卷柏,以增强清热、补血、活血化瘀之功。

处方

上方加卷柏30克,益母草15克,虫6克,7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三诊,月经未行,诸症好转,但双下肢其湿疹,瘙痒,外阴亦痒,心烦,手足热,舌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脉细。

此诊因出现双下肢瘙痒,根据《伤寒论》第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此看出,身痒为邪在表,汗出不彻所致,胡老常以桂枝加荆芥防风白蒺藜加减,小发汗以解表,防止其传变入里。故此诊循胡希恕用药经验,随证选用此方加减。

用药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荊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沙苑子12克,当归10克,赤小豆15克,生薏苡仁3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掰开),7剂。

垂体性闭经的病因

垂体性闭经是由于垂体病变致使Gn分泌降低而引起的闭经。

1.垂体肿瘤

位于蝶鞍内的腺垂体中各种腺细胞均可发生肿瘤,最常见的是分泌pRL的腺瘤,闭经程度与pRL对下丘脑GnRH分泌的抑制程度有关。

2.空蝶鞍综合征

由于蝶鞍隔先天性发育不全,或肿瘤及手术破坏蝶鞍隔,使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向垂体窝(蝶鞍)延伸。压迫腺垂体,使下丘脑分泌的GnRH和多巴胺经垂体门脉循环向垂体的转运受阻,从而导致闭经,可伴pRL水平升高和溢乳。

3.先天性垂体病变

先天性垂体病变包括单一Gn分泌功能低下的疾病和垂体生长激素缺乏症;前者可能是LH或FSH分子,、亚单位或其受体异常所致;后者则是由于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结语:看完了这么多关于治疗闭经的偏方以及闭经的病因,相信大家对这个治疗闭经偏方都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了吧!如果你也想要用以上的偏方进行治疗闭经的话!那请在请教医师后进行治疗!

中医巧解10月经病


月经是每个女人必经的事情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出现经期乳房疼痛、腹痛、腰痛、头痛等月经病,严重的可导致月经紊乱、痛经、闭经等,以下教大家解决常见的月经病。

1、经期乳房胀痛

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经脉中气血充盛,容易挤压乳腺脉络,出现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甚至不能接触内衣。

可以采用蒲公英敷脐调理:取蒲公英、当归、白芷、薄荷各10克,紫花地丁、地黄各6克,麝香1克。各药研成细末混匀,用酒精清洗肚脐后填塞药粉,包好,3天换一次药,8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效果非常明显。不过,月经过多及功能性子宫出血者忌用。

2、经期腹痛

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如果精血素来亏虚,就会导致妇科器官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以及坠痛和冷痛现象。

因此当经期腹痛时可以用茴香酒调理:取小茴香、青皮各15克洗净,在250克黄酒中浸泡3天,即可饮用。每次饮15-30克,每日2次,如果不能喝酒,可用醋代替。可以疏肝理气,对经期提前、小腹胀痛等症有缓解作用。

3、经期腰痛

大多数女性在经期或多或少都有腰酸、腰痛的现象,这多是因为体弱、肝肾不足、寒气郁积所致。严重时感觉腰部如绳缠一样又紧又痛,到了后期逐渐减轻。

可以采用热敷的方法调节:仰卧,以热湿毛巾(以不滴水为度)垫于腰间疼痛部和稍下面的骶部,上面再放一热水袋,热敷约10分钟,然后分别在腰两侧热敷10分钟。

提示:经期不要用力捶打腰背,腰背部受捶打后,会使盆腔进一步充血,血流加快,引起月经过多或经期过长,反而使腰背酸痛更加厉害。

4、经期头痛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月经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与孕酮分泌失调是经期头痛的根本原因。口服麦角胺咖啡因、谷维素或服用止痛片、逍遥丸均有一定疗效。

伤寒是什么病,伤寒的表现有什么?


在生活我们要时刻注意着饮食卫生,稍有不注意,一不小心就会和肠道疾病打上交道,那么伤寒是什么病呢?在临床上有什么表现呢?

伤寒是什么病?

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引起的一种和伤寒相似的疾病。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丙的症状较为不同,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伤寒和副伤寒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病因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属于沙门菌属,呈短杆状,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致病。

临床表现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1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2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脾肿大,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病程7~13天部分,部分患者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3.3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4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1、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伤寒与斑疹伤寒是病原体不同的两种疾病。由于两者都有持续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直至18世纪伤寒与斑疹伤寒仍归属一类。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伤寒的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于并发症。

而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叫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立克次氏体是介于最小细菌(巴尔通氏体)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伤寒中医治疗

2.1、伤寒发狂,胡言乱语。用铁粉、龙胆草,共研细,磨刀水调服。

2.2、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用鼠尿、韭根,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

2.3、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2.4、伤寒咳逆。用雄黄酒,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2.5、治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生姜,水煮,温服。

2.6、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2.7、伤寒搐搦(汗出不止,手足抽筋)。用海蛤、川乌头,穿山甲,共研为末,滴酒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捏扁,放足心下,外以葱白包住,扎好,在热水中浸脚,浸至膝部最好。水冷须换热。以遍身出汗为度。每隔三天,照此方治疗一次。

3、斑疹伤寒的治疗

3.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3.2、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氯霉素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顿服,必要时2~4天再服1剂。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

3.3、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给小剂量解热镇痛药。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对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减轻心脏负荷,可用强心药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头痛可给止痛药。对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饮食

1、伤寒的饮食原则

多进水分:每日需2000~3000毫升,包括流质饮食和饮料。多饮新鲜的果汁、蔬汁及饮品。

高热能:高蛋白、高碳水化物饮食,热能每日约应需2000~2500千卡,每日每公斤体重80~120千卡。如果患儿食欲不好,最好设法维持在 1100~1700千卡。(1~6岁)蛋白质每日每公斤2.5~3.5克,至少维持在35~55克以上。

适量脂肪:烹调时尽量用植物油,植物与动物油之比为2:1。

高维生素:注意补充B族及维生素C,以维持患儿的正常代谢及肠溃疡面的愈合。

尽量食无刺激饮食并坚持少量多餐:每日5~6餐,食物无刺激,不含粗纤维,禁食一切生冷菜果。

细心观察随时调整饮食:伤寒病变化大,病情复杂,急性期腹胀可用清流,少用牛奶、蔗糖。

2、斑疹伤寒忌食食物

忌吃辛、温热刺激性的食物、忌吃不宜消化的食物。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预防护理

1、伤寒的预防护理

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 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

保护易感者 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

2、斑疹伤寒的预防护理

控制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取综合措施,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被恙螨幼虫叮咬,于发病季节应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工作活动时,必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

提高人群抗病力尚无可供人群应用的斑疹伤寒疫苗。初步研究显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中分子量为56×103的表膜蛋白抗原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本文导读: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下面为大家介绍七情六欲的具体内容。


我们都说人有七情六欲,但是如果让你说出七情六欲的具体内容,估计很大一部分人都说不出来,那么,到底什么是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所谓的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这是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理反应,正常人很难避免七情所扰。通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但自然界存在物极必反的法则,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超出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得不到平息,势必会影响到脏腑健康。

何谓七情

1、喜

平时,每每见到那些笑容满面的老熟人,经常会开玩笑地说: 哟,老张有什么喜事啊?笑得这么灿烂。 可见,喜即是心情愉快的代名词。

2、怒

怒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生理反应,当遇到不介理的事情,或因某事未能随心愿,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3、忧

现在许多年轻人经常把 郁闷 一词挂在嘴上,动不动就说: 真郁闷 ,每次听到这一新名词,都觉得很不解,一天到晚有那么多值得郁闷的事情吗?实际上,现代人将郁闷一词的含义扩大化了,指一切不顺心的事。古人所讲的郁闷,实际上是忧的意思,是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4、思

思,即是指思考,集中注意力想问题的意思。我们平时常说的 若有所思 ,其中的思就是这个意思。

5、悲

悲是由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6、恐

恐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害怕的意思,常指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表现为面露害怕神情,做事畏首畏尾。

7、惊

所谓的惊,常指因某些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精神上的突然紧张,例如,突然遇险恶,骤然而临危险,目击异物,听到巨响等。

以上即为七情的简单解释,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即可真正掌握七情与脏腑气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何谓六欲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七情,六欲则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概括来说有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和意欲六种。

在大多数人看来情与欲似乎是无法分清界限的,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所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虽然七情六欲不分家又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调味剂。但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就拿见欲来说吧,也可以理解为求知欲,有的人求知欲极为强烈,恨不得将天下所有的知识全部装进大脑,只要有时间,就投入到书的海洋里;而有的人,就算逼着他去学习新知识,都懒得翻动书本,甚至看到字就头疼,这就是对求知欲(见欲)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七情六欲的相关知识,现在大家知道七情六欲指的具体内容了吧。

佝偻病的辨证论治


对于小儿佝偻病,应该许多家长都了解一些。下面小编介绍佝偻病的中医疗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针对佝偻病的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疗佝偻病方法,提醒大家要对症下药,还要在医生的嘱咐下用药,不可随意治疗!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症见烦躁,多汗,枕秃,纳呆,囟门开大,未见骨骼变化者为轻;症见精神淡漠,汗出如淋,肌肉松弛,颅骨软化,或方颅,前囟迟闭,严重鸡胸,下肢弯曲,脊柱畸形者为重。

2、辨病位病在脾,肌肉松弛,形体虚胖,纳呆便稀;病在肾,头颅骨软,头方囟大,齿生迟缓,鸡胸龟背,下肢弯曲,肋骨外翻;病在心,精神烦躁,夜啼不安,语言迟钝;病在肺,毛发稀软,面白多汗,容易感冒;病在肝,坐迟立迟,行走无力,两目干涩,性情急躁,时有惊惕,甚至抽搐。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病之早期,证属脾肺气虚者,治以健脾补肺;证属脾虚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证情较重者,多为肾精亏损,治以补肾填精为主。

三、分证论治

1、肺脾气虚

证候:形体虚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发稀易落,肌肉松弛,大便不实,纳食减少,囟门增大,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脾虚气弱,则虚胖,神疲,乏力;脾主肌肉,脾虚化源不足,不能营养肌肉,则肌肉松软无力;脾主运化,运化失健,则纳食减少,大便不实。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发稀易落。肺主皮毛,肺虚表卫不固,则多汗,易反复感冒。

治法:健脾补肺。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汗,甘草辅人参以益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盗汗自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大便不实,加山药、扁豆、苍术益气健脾助运;夜寐哭吵,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易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补气固表。

2、脾虚肝旺

证候:头部多汗,面色少华,发稀枕秃,纳呆食少,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时有惊惕,甚至抽搐,囟门迟闭,齿生较晚,舌淡,苔薄,脉细弦。

分析:脾虚气弱,故多汗,乏力,纳呆;脾虚化源乏力,气血不足则发稀枕秃。肝失阴血濡养,肝木偏旺,则夜啼不宁,容易惊惕,甚至抽搐;肝主筋,肝气不足,则坐立、行走无力。体虚发育迟缓,渐次由脾及肾,故囟门迟闭,齿生亦晚。舌淡,苔薄,脉细弦均为脾虚肝旺之象。

治法:健脾平肝。

方药:益脾镇惊散加减。常用药: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龙齿、朱砂安神镇像,钩藤平肝熄风,灯心草清降心火,甘草调和诸药。

体虚多汗,加五味子、龙骨、牡蛎生津固涩止汗;睡中惊惕,加石决明、珍珠母熄风镇惊;夜间哭吵,加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反复抽搐者,加龙骨、牡蛎、蜈蚣潜阳熄风镇痉。

3、肾精亏损

证候:面白虚烦,多汗肢软,精神淡漠,智识不聪,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头颅方大,鸡胸龟背,肋骨串珠,肋缘外翻,下肢弯曲,或见漏斗胸等,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分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症重由脾及肾,肾气亏损则方颅,鸡胸,漏斗胸,下肢弯曲。脾虚气弱,化源乏力,则面白,多汗,肢软。肾主脑髓,久病肾虚,则智力不健。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常用药:紫河车补肾填精,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鹿角、枸杞子补益肝肾,当归、熟地黄、白芍、龟板滋养阴血,枣仁、远志养血宁心安神。

汗多,加龙骨、牡蛎、瘪桃干固涩止汗;纳呆食少,加砂仁、焦山楂、鸡内金醒脾开胃,消食助运;智识不聪者,加郁金、石菖蒲解郁开窍。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治疗小儿佝偻病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症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疗法注重疗效与作用,希望大家多多注意药效与药量。孩子的健康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注意保护孩子!

中医古法24小时养生经


中医 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 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 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以下为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 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 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 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 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 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 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 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 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 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了解人体经络在一日之中的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 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伤寒病怎么治疗有效果


伤寒病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疾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高热等症状,对于伤寒病怎么治疗的问题,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伤寒病。

一、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每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或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4次,疗程不超过3天。

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待体温被控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二、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1、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

2.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可用头孢三嗪,剂量:成人

1g,每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mg/kg,疗程:14天。头孢噻肟,剂量:成人1~2g,每8~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150mg

/kg,疗程:14天。

3.氯霉素 剂量:为每天25mg/kg,分2~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疗程:两周。

三、带菌者的治疗

1.氨苄西林

(或阿莫西林) 剂量:成人氨苄西林4~6g/天或阿莫西林6g/天加丙磺舒2g/天,分3~4次口服,疗程:6周。

2.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剂量:氧氟沙星300mg一日二次,环丙沙星500~750mg,一日二次口服,疗程:6周。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穿孔

除局限者外,肠穿孔伴发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与庆大或卡那霉素联合应用,以控制腹膜炎。

六经病欲解时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