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中药汤 > 导航 > 伤寒论养生

《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用法

养生中药汤。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用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服用方法得当,药物直达病所,常可显著提高药物疗效。《伤寒论》113方绝大多数为口服给药,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但除此之外还有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

《伤寒论》第223条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谷道即直肠。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

另外少阴咽痛证中的第312条,咽中伤生疮,即咽喉部溃疡,声门不利,而难于言语,甚则声音不出,治用苦酒汤少少含咽。药取少少含咽,可使药物直接持续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疗效,笔者认为这种给药方法应是口服给药与粘膜表面给药的结合。

应用形式,也就是中药的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据此,可将113方分为 汤剂 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散剂 如四逆散、半夏散等;丸剂 如理中丸、乌梅丸、麻仁丸等;栓剂 如蜜煎导方;灌肠剂 如猪胆汁方;滋膏剂(乳剂) 如猪肤汤,此虽名为汤,但其煎法为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合相得。因此猪肤汤实为滋膏剂。由此可见,张仲景为了满足病人病情的需要,根据各种剂型的特点,而充分运用了多种剂型。

煎煮方法与中药疗效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所以一定要采用规范的、正确的煎煮方法。《伤寒论》方中对汤剂煎煮方法有着严格的多方面的要求。

煎煮火候及时间如桂枝汤的煎煮方法中有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微火即是对火候的要求,而水有七升煮取三升,实则为对时间的要求。再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方,虽都是加水三升,但分别是煮取一升五合、一升半、一升、一升二合,此即是对煎煮时间的不同要求。在古代计时不能普遍使用,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控制煎煮时间,可谓匠心独运,巧妙至极。

煎药用水《伤寒论》中对煎药用水是十分讲究的,除一般饮用水外,还有以下几种。

潦水 即雨水。《本草纲目》的注释为 降注雨,谓之潦,有淫雨为潦。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即要求用潦水一斗煎之。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药常识 有关中药当归的传说你知道吗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我们都知道的,它的补血作用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当归的传说你知道多少呢?它有什么样子的传说呢?当归泡水喝的功效又有哪些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一起来看看。

当归是常见的补血药,它有三种用法,补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当归的身体部位,破血的话可以用当归的尾部,活血的话就用整个当归。

当归口感有点发麻,可是补血调经常用要药。通常以甘肃产的为质量上乘。其实关于当归的命名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

当归的传说

有座大山里,虽说长着许多的贵重药材,因为山里盘踞着很多毒蛇猛兽,很少有人进山采药。

山外有个村庄,村里年青人在一快闲聊时,有个小伙子说:我的胆量大。

别人不信激他说:你胆大,敢进山采药吗?

怎么不敢!等我采来药,治治你们的胆小病!

得啦,你要是让毒蛇猛兽咬死,我们还得给你找还魂药去呢!

那青年很不服气,发誓要进山采药。可是,回家一说,他妈妈很不赞成:

我就你一个儿子,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咱家不就绝了后吗?

儿子说:我已发过誓,如果不去,在村里就抬不起头来了。

母亲想了想说:要去就去吧!不过你已定了亲,先把媳妇娶进门,一旦你有个好歹,我们也算个人家。

就这样,儿子暂时没进山,先把定好亲的姑娘娶了来。婚后,小夫妻感情很好。年轻人不忍心抛才新婚的媳妇,所以,一直没提进山的事。

一晃过了几个月。有天,村里的年青人又凑在一起,大夥数落了那小伙子:

这回服气了吧,吹牛大王!

谁吹牛?小伙子变了脸。

你啊!

胡说!

得啦,我们大伙看得清,你就会恋媳妇。

年青人都爱面子,这种话谁受得往?小伙子回家就对媳妇说:

你帮我准备一下,我明天上山采药去。

我不让你去媳妇一头扑进他怀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我得有个男子汉的样子,不能让人家戮脊梁骨,骂我说话不算数,只恋媳妇。

那,丢下我一个,可怎么办呀?

这样吧,我跟妈说好,你等我三年。三年不回来,你就改嫁走吧!

笫二天,青年辞别母亲、妻子,上山去了。婆媳二人,在家过活。一年过去了,青年没回来;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音信。媳妇等啊,盼啊,整天哭哭啼。由于忧虑悲伤、血虚气亏,得了严重的妇女病。眼看第三年又过去了,婆婆很不忍心,对媳妇说。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二)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

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今天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

《伤寒论》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匿要略》则制定了25篇,立262方。从其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祖国医学早在公元2世纪时,经过医学家张仲景的实践和总结,已能正确使用解热药、导泻药、利尿药、催吐药、镇静药、兴奋药、健胃药、截疟药、止痢药等等,其中极大多数方药,已由现代科学证实它的疗效可靠。

人们还可以在《金厦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看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今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保养谨慎,勿使致病的邪风侵犯经络,要是刚中经络,还未流传到脏腑,就给予治疗,四肢一感到不方便,就用调整呼吸,施用针灸、推拿,使得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都畅通穿衣服要调节冷热,饮食要注意甜酸苦辣,勿使人体有所衰退,疾病就不可能侵入肌肉皮肤。这是指导人们对疾病作斗争的认识和方法,要求人们做到末病先防、有病早治。

一千七百年前的张仲景,在祖国医学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总结了我国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严密选择疗效可靠的方药,对掌握疾病的防治以及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承先启后作用。此后,历代很多医家对张仲景学说作了进--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从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的伤寒学派。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_伤寒草的药用价值


导读:中草药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伤寒草图片、伤寒草的药用价值等,要想知道更多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伤寒草简介伤寒草图片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伤寒草的药用价值伤寒草的药用附方伤寒草鉴别应用

伤寒草简介

伤寒草,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干燥全草,茎长约15~60厘米,粗约3~5毫米,绿褐色,有纵皱纹,被淡黄色茸毛,质硬。叶多皱缩,或脱落,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质脆。茎顶带有头状花序,花冠黄棕色,或结有瘦果,呈圆柱形,灰褐色,冠毛多数,白色。气微,以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伤寒草图片

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除湿,解毒。治外感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腹泻,疔疮肿毒。

1、《岭南采药录》:治外感发热,除湿热。

2、《广东中药》Ⅱ:清热解毒,消肿拔毒,排脓。治湿热腹泻,并治乳疮,毒蛇咬伤。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退热,安神镇静。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黄疸型肝炎,神经衰弱,失眠,小儿夜尿,疔疮肿毒。

4、《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跌打扭伤。

5、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痢疾。

伤寒草的药用价值

【药名】伤寒草

【别名】夜牵牛、星拭草、寄色草、返魂香、消山虎、假咸虾、枝香草、红花一枝香、四眼草、天红草、拐棍参。

【基原】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

【性味】性凉,味淡。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主治】治外感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腹泻,疔疮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伤寒草的药用附方

1、治高热,咳嗽,喉头炎,支气管炎:伤寒草、甜珠草各60g。水煎服。

2、治肺癌:白花蛇舌草、胜红蓟、夜香牛、半边莲各30g。水煎服。

3、治白带,附件炎,宫颈糜烂,阴道炎:(1)鲜夜香牛30~45g,丁香蓼30g。水煎服。(2)夜香牛30g,一点红、白绒草、野木瓜、金樱子各15g。水煎服。

4、治鼻炎:(1)夜香牛晒干研末,吹入鼻腔内,或调茶油抹。(2)夜香牛烧炭,调茶油涂。

5、治甲状腺肿:夜香牛30g,鸭蛋2个(蛋壳打裂痕)。水煎服。

6、治神经衰弱失眠:夜香牛18g,稀莶草15g,白千层9g。水煎服。

7、治腹胀:夜香牛根15g,鸡蛋1个。水煎,服汤食蛋。

8、治跌打损伤胸部积痛:夜香牛全草30g。捣烂炖酒服。

9、治眼病。喉痛:全草20gm,水煎服。

10、治喉痛:取全草、山鹅菜、桑叶、六角盐酸及鼠尾广(或用黄花蜜菜)各40gm,均用鲜品,煎水服,或捣汁服。

11、治肺痈:取全草150gm,水煎服。

12、治喉症:叶用盐揉汁,含口内,根约110gm,水煎服。

13、治喉头炎、支气管炎:一枝香与甜珠仔草等合用。

14、治眼结膜炎:一枝香及桉树叶各10gm、山土豆子(草决子)20gm、山葡萄全草及青蒿16gm,水煎服。

伤寒草鉴别应用

古时有人称伤寒草为感冒草,现人称黄花母草为感冒草,使用时宜鉴别。感冒草、伤寒草、黄花母草是三种不同植物。

以上就是一些伤寒草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1、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伤寒与斑疹伤寒是病原体不同的两种疾病。由于两者都有持续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直至18世纪伤寒与斑疹伤寒仍归属一类。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伤寒的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于并发症。

而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叫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立克次氏体是介于最小细菌(巴尔通氏体)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伤寒中医治疗

2.1、伤寒发狂,胡言乱语。用铁粉、龙胆草,共研细,磨刀水调服。

2.2、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用鼠尿、韭根,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

2.3、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2.4、伤寒咳逆。用雄黄酒,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2.5、治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生姜,水煮,温服。

2.6、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2.7、伤寒搐搦(汗出不止,手足抽筋)。用海蛤、川乌头,穿山甲,共研为末,滴酒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捏扁,放足心下,外以葱白包住,扎好,在热水中浸脚,浸至膝部最好。水冷须换热。以遍身出汗为度。每隔三天,照此方治疗一次。

3、斑疹伤寒的治疗

3.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3.2、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氯霉素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顿服,必要时2~4天再服1剂。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

3.3、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给小剂量解热镇痛药。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对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减轻心脏负荷,可用强心药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头痛可给止痛药。对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饮食

1、伤寒的饮食原则

多进水分:每日需2000~3000毫升,包括流质饮食和饮料。多饮新鲜的果汁、蔬汁及饮品。

高热能:高蛋白、高碳水化物饮食,热能每日约应需2000~2500千卡,每日每公斤体重80~120千卡。如果患儿食欲不好,最好设法维持在 1100~1700千卡。(1~6岁)蛋白质每日每公斤2.5~3.5克,至少维持在35~55克以上。

适量脂肪:烹调时尽量用植物油,植物与动物油之比为2:1。

高维生素:注意补充B族及维生素C,以维持患儿的正常代谢及肠溃疡面的愈合。

尽量食无刺激饮食并坚持少量多餐:每日5~6餐,食物无刺激,不含粗纤维,禁食一切生冷菜果。

细心观察随时调整饮食:伤寒病变化大,病情复杂,急性期腹胀可用清流,少用牛奶、蔗糖。

2、斑疹伤寒忌食食物

忌吃辛、温热刺激性的食物、忌吃不宜消化的食物。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预防护理

1、伤寒的预防护理

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 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

保护易感者 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

2、斑疹伤寒的预防护理

控制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取综合措施,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被恙螨幼虫叮咬,于发病季节应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工作活动时,必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

提高人群抗病力尚无可供人群应用的斑疹伤寒疫苗。初步研究显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中分子量为56×103的表膜蛋白抗原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中药朱砂中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中药朱砂是常见的矿物质,产于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在目前临床上具有很好的解毒功效,对很多人出现的身体毒素多,造成眼睛视力差,身体的气血循环不畅,身形不宁,这些都有很好的调节效果,朱砂既可以入药,又可以随身携带在身上,经常携带具有杀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

清心镇惊的作用

朱砂甘微寒,质地重,中医认为寒能降火、重可镇怯,而朱砂又主入心经,因此能在清心经实火的同时又能镇惊安神,为清心、镇惊安神的重要药材。朱砂特别擅长与治疗心火亢盛,心神不宁所导致的心悸怔仲、心中烦热、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

镇惊安神的作用

朱砂可清心火,又可镇惊止痉,具有镇惊安神的作用,因此可用于用于温热病症,出现癫痫发狂、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亦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

明目的功效

朱砂可清心火,明目,可用于治疗心肾不交所导致的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等病症

清热解毒

朱砂性微寒,善于清心火,勿乱外用还是内服,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毒疮疡中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

朱砂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催眠以及抗惊厥的作用。此外朱砂还有抗心律失常、抑制或者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的等作用

朱砂使用的注意事项

朱砂的不良反应

朱砂为无机汞的化合物,汞与人体蛋白质有特别的亲和力,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导致机体代谢发生障碍、可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朱砂中毒的症状

朱砂急性中毒后主要症状表现为尿少或者尿闭、浮肿、甚至可出现昏迷抽搐、血压下降或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朱砂慢性中毒者可表现为口腔有金属味、流涎增多、口腔黏膜充血、溃疡、牙龈肿痛、出血、恶心、呕吐、腹痛吐泻、以及手指或全身肌肉震颤、生长损害者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

中药鸦胆子的几种用法


鸦胆子可不是乌鸦的胆,鸦胆子是植物的果实,喜欢温热湿润的气候,产自广西和广东。它的主要功效是用来清热解毒、治疗疟疾的。鸦胆子外用的时候,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可以将鸦胆子仁捣碎后敷在鸡眼或是疣上,可以去鸡眼和寻常疣。鸦胆子味苦,有小毒,它对我们的胃肠和肝肾有损害,因此要适量的适用。患有胃肠疾病和肝肾的病人需要鸦胆子治病的时候要在有经验的中医下谨慎服用。

①治疗阿米巴痢疾

据50例和65例的观察,近期治愈率分别为72%和94%。其中50例组的复发率为6%。治愈病例大都在2~7天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多数在3~5天转为阴性。从大便转阴时间的长短看,鸦胆子对滋养体作用似较包囊为佳。或认为鸦胆子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果。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腹泻等,其中以腹泻较多见,但不影响治疗。用法:大多采取口服法与灌肠法并用,7~10天为一疗程。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20粒,也有少至4粒的;小儿每岁1~2粒。装胶囊吞服。灌肠用鸦胆子仁15~20粒,打碎后浸于1%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中2小时,然后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与口服法同时进行,或在口服4天后再单独使用。

②治疗疟疾

对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均有效果,多数病例服药后可控制发作。用法: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粒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4次,连服至第4、5天剂量减半,全治程为5天。小儿10岁以下每次6粒,14岁以下每次8粒。副作用较大,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如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加,少数病人发生呕吐。

鸦胆子不宜长时间服用的,以免中毒,对脏器造成伤害。每次服用不超过2克的量。外用的时候,也要适量。若是寻常疣长在脸上,是不宜食用鸦胆子来治疗的。因此鸦胆子有一定的腐蚀性,而脸上的皮肤娇嫩,血管丰富,鸦胆子敷在脸上会出现肿胀的情况,应去正规的医院治疗。

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


在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都是会影响到患者安全的,特别是伤寒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是没有季节性的,往往是夏季最多,而且发病的人群还都是儿童或者是青年人,疾病的早期会让患者出现浑身乏力以及食欲下降还有咽痛和咳嗽的症状,疾病的后期会出现高烧不退等等症状,然而很多人往往会把副伤寒和伤寒搞混淆,那么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

第一,

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伤寒是伤寒杆菌造成的伤寒病,患者会有持续性高热(40~41℃),维持1~2周以上,会出现特殊中毒面容,脉相较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症状。因水源和食物污染产生,常年散发,一年之中夏秋季最多。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第二,

副伤寒是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且临床表现比较特殊,表现为轻型伤寒,属于一种并发症。因水源和食物污染产生,常年散发,一年之中夏秋季最多。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伤寒和副伤寒的区别虽在,但都属于沙门菌属,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它们会因水源和食物污染产生,常年散发,一年之中夏秋季最多。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早期症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晚期症状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少数弛张呈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无论是伤寒也好副伤寒也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该如何预防呢?首先,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防患于未然,并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

伤寒是什么病,伤寒的表现有什么?


在生活我们要时刻注意着饮食卫生,稍有不注意,一不小心就会和肠道疾病打上交道,那么伤寒是什么病呢?在临床上有什么表现呢?

伤寒是什么病?

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引起的一种和伤寒相似的疾病。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丙的症状较为不同,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伤寒和副伤寒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病因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属于沙门菌属,呈短杆状,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致病。

临床表现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1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2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脾肿大,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病程7~13天部分,部分患者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3.3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4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中药用药禁忌


药物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两重性,利用前者、避免后者是选药组方的基本原则。后者就是用药禁忌的问题,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内容。

一、配伍禁忌

中药七情中的相恶和相反的配伍关系,均属用药禁忌。有关反药的内容,历代古籍中记载并不一致,被后世公认并影响较大的是金元时期概括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其中十九畏的畏,与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并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二、妊娠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小儿中药用量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体抵抗力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会受到疾病的影响,而出现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疾病可以采用中药治疗,但是要注意中药的用量,针对小儿的中药用量要减半,这需要大家选择有经验的医生开药方才比较安全,而且要注意每种药材的用量与搭配。

「中药用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但决非最大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须注意几点:

1.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 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挽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

3.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 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时,也应从最小量开始,视病情变化再考虑适当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即应停止。

4.草药用量可以偏大 草药用量,在1岁以内婴儿应谨慎,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如蒲公英、鸭跖草成人用30克,婴儿用9~15克;1~3岁幼儿,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药剂型可按比例用量 丸剂、片剂、散剂,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注意药性是否猛烈,还应视具体药物对小儿的作用和影响而定。如果中成药有具体的用法说明,那末可按说明给药。

中药不良反应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够在世界立足呢?因为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国家有着渊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国家对医学有所贡献的不得不说的就是中药,中药性温,能够让病人起死回生。但是是药三分毒,那么中药有什么不良反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看吧。

中药不良反应9大因素大凡药物都有—定的偏性,古人亦称“毒性”,而中医能“补偏救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诚如张景岳所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临床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一般是很少出现不良反应的。但对一些确实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并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配伍,不仅提高了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某些药物的毒性,减少了副作用,基本上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新剂型的出现以及人为因素等等,致使现今临床用药中,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除已知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外,就连人参、丹参、三七、川芎等很普通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亦屡见不鲜。细究之,造成中药不良反应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药物毒性效应:有些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草乌等,若加工炮制不规范、使用不当或超剂量使用,就会引起乌头碱中毒的不良反应,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发麻、头昏眼花、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紊乱等症。半夏不依法炮制,生用可致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窒息。再如雄黄中的砷,朱砂中的汞,都是造成不良反应的因素。另外,药力峻猛的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亦多,如大黄、麝香、大戟、商陆等。六神丸方中有牛黄、蟾酥、冰片、麝香、雄黄粉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因药力峻猛(且蟾酥、雄黄并含毒性成分),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就多,如引起药疹、急性咽喉炎、先兆流产、药物性肝炎、心律失常、心脏损害、过敏性紫癜,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

虽然说中药是我们老祖宗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流传下来的,但是并不代表就一点缺点都没有,我们在用中药治病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你吃的中药是否适合你的身体体质。如果不适合就很容易发生副作用,可能没把你的病治好,就已经把你的命夺走了。不管如何,用药都需谨慎。

伤寒能传染吗?怎样治疗伤寒好


说起伤寒这种疾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该病是否会引发传染,那么,伤寒能不能传染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进行介绍。

伤寒能传染吗?

伤寒会传染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一般是通过患者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染的,主要症状是发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等。

治疗伤寒的方法: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患者入院后,即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应鼓励患者多进水分,每日约2000~3000ml(包括饮食在内),以利毒素排泄。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

《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用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