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论饮食养生与美容 > 导航 > 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论饮食养生与美容。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二)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

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今天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

《伤寒论》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匿要略》则制定了25篇,立262方。从其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祖国医学早在公元2世纪时,经过医学家张仲景的实践和总结,已能正确使用解热药、导泻药、利尿药、催吐药、镇静药、兴奋药、健胃药、截疟药、止痢药等等,其中极大多数方药,已由现代科学证实它的疗效可靠。

人们还可以在《金厦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看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今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保养谨慎,勿使致病的邪风侵犯经络,要是刚中经络,还未流传到脏腑,就给予治疗,四肢一感到不方便,就用调整呼吸,施用针灸、推拿,使得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都畅通穿衣服要调节冷热,饮食要注意甜酸苦辣,勿使人体有所衰退,疾病就不可能侵入肌肉皮肤。这是指导人们对疾病作斗争的认识和方法,要求人们做到末病先防、有病早治。

一千七百年前的张仲景,在祖国医学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总结了我国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严密选择疗效可靠的方药,对掌握疾病的防治以及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承先启后作用。此后,历代很多医家对张仲景学说作了进--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从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的伤寒学派。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ys630.coM延伸阅读

《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用法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服用方法得当,药物直达病所,常可显著提高药物疗效。《伤寒论》113方绝大多数为口服给药,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但除此之外还有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

《伤寒论》第223条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谷道即直肠。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

另外少阴咽痛证中的第312条,咽中伤生疮,即咽喉部溃疡,声门不利,而难于言语,甚则声音不出,治用苦酒汤少少含咽。药取少少含咽,可使药物直接持续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疗效,笔者认为这种给药方法应是口服给药与粘膜表面给药的结合。

应用形式,也就是中药的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据此,可将113方分为 汤剂 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散剂 如四逆散、半夏散等;丸剂 如理中丸、乌梅丸、麻仁丸等;栓剂 如蜜煎导方;灌肠剂 如猪胆汁方;滋膏剂(乳剂) 如猪肤汤,此虽名为汤,但其煎法为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合相得。因此猪肤汤实为滋膏剂。由此可见,张仲景为了满足病人病情的需要,根据各种剂型的特点,而充分运用了多种剂型。

煎煮方法与中药疗效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所以一定要采用规范的、正确的煎煮方法。《伤寒论》方中对汤剂煎煮方法有着严格的多方面的要求。

煎煮火候及时间如桂枝汤的煎煮方法中有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微火即是对火候的要求,而水有七升煮取三升,实则为对时间的要求。再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方,虽都是加水三升,但分别是煮取一升五合、一升半、一升、一升二合,此即是对煎煮时间的不同要求。在古代计时不能普遍使用,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控制煎煮时间,可谓匠心独运,巧妙至极。

煎药用水《伤寒论》中对煎药用水是十分讲究的,除一般饮用水外,还有以下几种。

潦水 即雨水。《本草纲目》的注释为 降注雨,谓之潦,有淫雨为潦。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即要求用潦水一斗煎之。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1、伤寒与斑疹伤寒的区别

伤寒与斑疹伤寒是病原体不同的两种疾病。由于两者都有持续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直至18世纪伤寒与斑疹伤寒仍归属一类。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伤寒的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于并发症。

而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叫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立克次氏体是介于最小细菌(巴尔通氏体)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伤寒中医治疗

2.1、伤寒发狂,胡言乱语。用铁粉、龙胆草,共研细,磨刀水调服。

2.2、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用鼠尿、韭根,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

2.3、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2.4、伤寒咳逆。用雄黄酒,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2.5、治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生姜,水煮,温服。

2.6、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2.7、伤寒搐搦(汗出不止,手足抽筋)。用海蛤、川乌头,穿山甲,共研为末,滴酒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捏扁,放足心下,外以葱白包住,扎好,在热水中浸脚,浸至膝部最好。水冷须换热。以遍身出汗为度。每隔三天,照此方治疗一次。

3、斑疹伤寒的治疗

3.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3.2、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氯霉素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顿服,必要时2~4天再服1剂。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

3.3、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给小剂量解热镇痛药。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对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减轻心脏负荷,可用强心药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头痛可给止痛药。对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饮食

1、伤寒的饮食原则

多进水分:每日需2000~3000毫升,包括流质饮食和饮料。多饮新鲜的果汁、蔬汁及饮品。

高热能:高蛋白、高碳水化物饮食,热能每日约应需2000~2500千卡,每日每公斤体重80~120千卡。如果患儿食欲不好,最好设法维持在 1100~1700千卡。(1~6岁)蛋白质每日每公斤2.5~3.5克,至少维持在35~55克以上。

适量脂肪:烹调时尽量用植物油,植物与动物油之比为2:1。

高维生素:注意补充B族及维生素C,以维持患儿的正常代谢及肠溃疡面的愈合。

尽量食无刺激饮食并坚持少量多餐:每日5~6餐,食物无刺激,不含粗纤维,禁食一切生冷菜果。

细心观察随时调整饮食:伤寒病变化大,病情复杂,急性期腹胀可用清流,少用牛奶、蔗糖。

2、斑疹伤寒忌食食物

忌吃辛、温热刺激性的食物、忌吃不宜消化的食物。

伤寒与斑疹伤寒的预防护理

1、伤寒的预防护理

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 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

保护易感者 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

2、斑疹伤寒的预防护理

控制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取综合措施,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被恙螨幼虫叮咬,于发病季节应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工作活动时,必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

提高人群抗病力尚无可供人群应用的斑疹伤寒疫苗。初步研究显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中分子量为56×103的表膜蛋白抗原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伤寒是什么病,伤寒的表现有什么?


在生活我们要时刻注意着饮食卫生,稍有不注意,一不小心就会和肠道疾病打上交道,那么伤寒是什么病呢?在临床上有什么表现呢?

伤寒是什么病?

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引起的一种和伤寒相似的疾病。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丙的症状较为不同,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伤寒和副伤寒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病因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属于沙门菌属,呈短杆状,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致病。

临床表现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1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2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脾肿大,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病程7~13天部分,部分患者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3.3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4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妇人杂病


石楠细辛酒
[药物组成] 石楠(一方用石韦) 细辛 天雄 茵芋各二两 山茱萸 干姜各二两 薯蓣 防风 贯众 独活 蘼芜各二两
[功能主治] 治妇人白少患风,头眩眼疼。
[用法用量] 初饮二合,日三,稍稍加之。
[制备方法] 以上十一味切碎,用酒三斗渍五日。
[资料来源] 唐·《千金要方》 天麻酒
[药物组成] 天麻(切)二两 牛膝—两 附子二两 杜仲二两
[功能主治] 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 每次温饮一小盏。
[制备方法] 上药细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七日。
[资料来源] 明·《普济方》 附子皂角酒——原名“附子酒”
[药物组成) 生附子(不去皮)一两一枚 皂角刺二十—根
[功能主治] 治痛风,妇人血风,身上瘙痒。
[用法用量] 每次温服一盏,不拘时候,无效再服。
[制备方法] 上药细剉,分为二处,用好酒二瓶,入上件药,慢火煨,候干至半瓶,再合作—处,用泥密封口二宿即可。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
[资料来源] 明·《普济方》 仙灵杜仲酒——原名“仙灵脾浸酒”
[药物组成] 仙灵脾二两 牛膝(去苗)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石楠叶一两 杜仲(去粗皮,微炙)二两
[功能主治] 妇人风痹,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 每次温饮一小盏。
[制备方法] 上药细判,用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七日。
[资料来源] 宋·《太平圣惠方》 狗脊漫酒方
[药物组成] 狗脊(去毛)二两 牛膝(去苗)五两 丹参三两 当归(剉,微炒)一两 芎藭一两 桂心二两 防风(去芦头)二两 埤榍二两 仙灵脾二两 天蓼木半斤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一两
[功能主治] 妇人风痹,手足不随,肢节急强。
[用法用量] 每次温饮一小盏,常令有酒气,每饮取一升,即添酒一升,总量至五斛即住。
[制备方法] 上药,细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二斛五升,浸七日。
[资料来源] 宋·《太平圣惠方》 晚蚕沙浸酒
[药物组成] 晚蚕沙一升 茄子根二两 牛膝(去苗)二两 大麻子半升 牛蒡子(微炒)二两 防风(去芦头)一两 羌活一两 秦艽一两 枸杞子一两 当归(剉,微炒)一两 桂心一两 虎胫骨(涂酥炙黄)二两 海桐皮一两 鼠黏子二两
[功能主治] 治妇人中风偏枯,手足挛急,顽痹不遂。
[用法用量] 温服,每日不计时,一次一小盏。
[制备方法] 上药细挫,用生绢袋盛,好酒二斗浸七日。
[资料来源] 宋·《太平圣惠方》 椒附酒
[药物组成] 蜀椒(去目并闭口者) 附子(去皮脐) 生干地黄(焙) 当归 牛膝(去苗) 细辛(去苗叶) 薏苡仁 酸枣仁 麻黄(上根节) 杜仲(去粗皮) 萆解 五加皮 原蚕沙 羌活(去芦头)各一两
[功能主治] 治妇人半身不遂,肌肉偏枯,或言语微涩,或口眼蜗斜,举动艰辛。
[用法用量] 每日不拘时温饮一盏,常觉醺醺为妙,或病势急,即将酒煎沸,乘热投入药,候冷即随饮之。
[制备方法] 上十四味,生用,切细,用好酒二斗,浸五曰。
[资料来源] 宋·《圣济总录》 枣子酒
[药物组成] 斑蝥一枚 肥枣一枚
[功能主治] 治奔豚气。
[用法用量] 去斑蝥不用,将枣子细嚼,热酒送下,空腹服之。
[制备方法] 用斑蝥一枚,去足头翅,好肥枣—枚,劈开去核,安斑蝥在内,用湿纸包,文武火中煨熟。
[资料来源] 明·《普济方》

杂病十一证歌


针灸歌诀名见《针灸全》。七言韵语。共十一首。《针灸聚英》载此作十一穴,实际用穴不止十一,应以十一证是。

十一证歌

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又刺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 病不侵。根据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行针。牙痛三分针吕细,齿疼根据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寻。

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能明此理,针下之时便见功。

肩背并和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各入七分于穴内,少风二府刺心经。穴内浅深根据法用,当时蠲疾两三经。

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气痛时胸结硬,伤寒呕哕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二手三间并三里,中冲还刺五分根据。

汗出难来刺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手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体,有人明此是医师。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神功。

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各刺五分随后泻,更灸七壮便身安。三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

疟疾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方得离。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又兼气痛增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

腿膝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穷。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又去阴交泻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疾除 捻指功。

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便宜。左病针右右针左,根据此三分泻气奇。膝痛三分针犊鼻,三里阴交要七次。但能仔细寻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时。

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_伤寒草的药用价值


导读:中草药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伤寒草图片、伤寒草的药用价值等,要想知道更多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伤寒草简介伤寒草图片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伤寒草的药用价值伤寒草的药用附方伤寒草鉴别应用

伤寒草简介

伤寒草,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干燥全草,茎长约15~60厘米,粗约3~5毫米,绿褐色,有纵皱纹,被淡黄色茸毛,质硬。叶多皱缩,或脱落,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质脆。茎顶带有头状花序,花冠黄棕色,或结有瘦果,呈圆柱形,灰褐色,冠毛多数,白色。气微,以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伤寒草图片

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除湿,解毒。治外感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腹泻,疔疮肿毒。

1、《岭南采药录》:治外感发热,除湿热。

2、《广东中药》Ⅱ:清热解毒,消肿拔毒,排脓。治湿热腹泻,并治乳疮,毒蛇咬伤。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退热,安神镇静。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黄疸型肝炎,神经衰弱,失眠,小儿夜尿,疔疮肿毒。

4、《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跌打扭伤。

5、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痢疾。

伤寒草的药用价值

【药名】伤寒草

【别名】夜牵牛、星拭草、寄色草、返魂香、消山虎、假咸虾、枝香草、红花一枝香、四眼草、天红草、拐棍参。

【基原】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

【性味】性凉,味淡。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主治】治外感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腹泻,疔疮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伤寒草的药用附方

1、治高热,咳嗽,喉头炎,支气管炎:伤寒草、甜珠草各60g。水煎服。

2、治肺癌:白花蛇舌草、胜红蓟、夜香牛、半边莲各30g。水煎服。

3、治白带,附件炎,宫颈糜烂,阴道炎:(1)鲜夜香牛30~45g,丁香蓼30g。水煎服。(2)夜香牛30g,一点红、白绒草、野木瓜、金樱子各15g。水煎服。

4、治鼻炎:(1)夜香牛晒干研末,吹入鼻腔内,或调茶油抹。(2)夜香牛烧炭,调茶油涂。

5、治甲状腺肿:夜香牛30g,鸭蛋2个(蛋壳打裂痕)。水煎服。

6、治神经衰弱失眠:夜香牛18g,稀莶草15g,白千层9g。水煎服。

7、治腹胀:夜香牛根15g,鸡蛋1个。水煎,服汤食蛋。

8、治跌打损伤胸部积痛:夜香牛全草30g。捣烂炖酒服。

9、治眼病。喉痛:全草20gm,水煎服。

10、治喉痛:取全草、山鹅菜、桑叶、六角盐酸及鼠尾广(或用黄花蜜菜)各40gm,均用鲜品,煎水服,或捣汁服。

11、治肺痈:取全草150gm,水煎服。

12、治喉症:叶用盐揉汁,含口内,根约110gm,水煎服。

13、治喉头炎、支气管炎:一枝香与甜珠仔草等合用。

14、治眼结膜炎:一枝香及桉树叶各10gm、山土豆子(草决子)20gm、山葡萄全草及青蒿16gm,水煎服。

伤寒草鉴别应用

古时有人称伤寒草为感冒草,现人称黄花母草为感冒草,使用时宜鉴别。感冒草、伤寒草、黄花母草是三种不同植物。

以上就是一些伤寒草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伤寒草的功效与作用


伤寒草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对人体的一些疾病进行调理,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具体的功效有哪些吧。

【别名】夜牵牛、星拭草(《岭南采药录》),寄色草(《广州植物志》),返魂香(《广东中药》Ⅱ),消山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咸虾、枝香草(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 夜香牛 的 全草 。夏、秋间采收全草,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茎直立,柔弱,少分枝,稍被毛。叶互生;具柄;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短尖,边缘有浅齿,基部狭楔尖,下延至叶柄,两面疏被毛;近枝端的叶较狭而小。头状花序长约7毫米,宽约2.5毫米,排列成疏散的伞房花序;总苞片数列,锐尖,最外列较短;全部管状花,两性,约20朵,淡紫红色,花冠长于苞片2倍,先端5裂.瘦果圆柱形,长约2毫米,有线条,被毛,冠毛白色,多数。花期全年。

【生境分布】生于旷地上。分布我国南部。产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茎长约15~60厘米,粗约3~5毫米,绿褐色,有纵皱纹,被淡黄色茸毛,质硬。叶多皱缩,或脱落,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质脆。茎顶带有头状花序,花冠黄棕色,或结有瘦果,呈圆柱形,灰褐色,冠毛多数,白色。气微。以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药理作用】种子可作驱虫剂;叶有弱的抗菌作用,但对疟原虫无效。

【性味】《广东中药》Ⅱ:"性凉,味淡,一说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解毒。治外感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腹泻,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以上讲述了伤寒草的一些食用方法等。虽然很多药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药一般都是不可以乱吃的,要结合自己本身的情况用药。

佝偻病的辨证论治


对于小儿佝偻病,应该许多家长都了解一些。下面小编介绍佝偻病的中医疗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针对佝偻病的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疗佝偻病方法,提醒大家要对症下药,还要在医生的嘱咐下用药,不可随意治疗!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症见烦躁,多汗,枕秃,纳呆,囟门开大,未见骨骼变化者为轻;症见精神淡漠,汗出如淋,肌肉松弛,颅骨软化,或方颅,前囟迟闭,严重鸡胸,下肢弯曲,脊柱畸形者为重。

2、辨病位病在脾,肌肉松弛,形体虚胖,纳呆便稀;病在肾,头颅骨软,头方囟大,齿生迟缓,鸡胸龟背,下肢弯曲,肋骨外翻;病在心,精神烦躁,夜啼不安,语言迟钝;病在肺,毛发稀软,面白多汗,容易感冒;病在肝,坐迟立迟,行走无力,两目干涩,性情急躁,时有惊惕,甚至抽搐。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病之早期,证属脾肺气虚者,治以健脾补肺;证属脾虚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证情较重者,多为肾精亏损,治以补肾填精为主。

三、分证论治

1、肺脾气虚

证候:形体虚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发稀易落,肌肉松弛,大便不实,纳食减少,囟门增大,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脾虚气弱,则虚胖,神疲,乏力;脾主肌肉,脾虚化源不足,不能营养肌肉,则肌肉松软无力;脾主运化,运化失健,则纳食减少,大便不实。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发稀易落。肺主皮毛,肺虚表卫不固,则多汗,易反复感冒。

治法:健脾补肺。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汗,甘草辅人参以益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盗汗自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大便不实,加山药、扁豆、苍术益气健脾助运;夜寐哭吵,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易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补气固表。

2、脾虚肝旺

证候:头部多汗,面色少华,发稀枕秃,纳呆食少,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时有惊惕,甚至抽搐,囟门迟闭,齿生较晚,舌淡,苔薄,脉细弦。

分析:脾虚气弱,故多汗,乏力,纳呆;脾虚化源乏力,气血不足则发稀枕秃。肝失阴血濡养,肝木偏旺,则夜啼不宁,容易惊惕,甚至抽搐;肝主筋,肝气不足,则坐立、行走无力。体虚发育迟缓,渐次由脾及肾,故囟门迟闭,齿生亦晚。舌淡,苔薄,脉细弦均为脾虚肝旺之象。

治法:健脾平肝。

方药:益脾镇惊散加减。常用药: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龙齿、朱砂安神镇像,钩藤平肝熄风,灯心草清降心火,甘草调和诸药。

体虚多汗,加五味子、龙骨、牡蛎生津固涩止汗;睡中惊惕,加石决明、珍珠母熄风镇惊;夜间哭吵,加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反复抽搐者,加龙骨、牡蛎、蜈蚣潜阳熄风镇痉。

3、肾精亏损

证候:面白虚烦,多汗肢软,精神淡漠,智识不聪,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头颅方大,鸡胸龟背,肋骨串珠,肋缘外翻,下肢弯曲,或见漏斗胸等,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分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症重由脾及肾,肾气亏损则方颅,鸡胸,漏斗胸,下肢弯曲。脾虚气弱,化源乏力,则面白,多汗,肢软。肾主脑髓,久病肾虚,则智力不健。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常用药:紫河车补肾填精,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鹿角、枸杞子补益肝肾,当归、熟地黄、白芍、龟板滋养阴血,枣仁、远志养血宁心安神。

汗多,加龙骨、牡蛎、瘪桃干固涩止汗;纳呆食少,加砂仁、焦山楂、鸡内金醒脾开胃,消食助运;智识不聪者,加郁金、石菖蒲解郁开窍。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治疗小儿佝偻病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症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疗法注重疗效与作用,希望大家多多注意药效与药量。孩子的健康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注意保护孩子!

伤寒头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知道伤寒头是一种很常见的药材,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也能够治疗很多的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伤寒头的药用价值吧。

【别名】细叶香茶菜、虫牙药、月风草、牛尾巴蒿、三叉金、三姐妹、三托艾、大箭根、老人风、牛尾草、三叶扫把、马鹿尾

【来源】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 轮叶香茶菜 Rahdosia ternifolia (D. Don)Hara[plectranthus ternifolius D. Don;Isodon ternifolius (D. Don)Kudo],以 全草 入药。夏秋采,鲜用或阴干。

【性味】苦、微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肠炎,痢疾,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膀胱炎;外用治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对于伤寒头的药用价值本文就介绍到这里,其实伤寒头药用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对人体有着不小的好处。大家可以试一试。

伤寒病怎么治疗有效果


伤寒病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疾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高热等症状,对于伤寒病怎么治疗的问题,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伤寒病。

一、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每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或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4次,疗程不超过3天。

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待体温被控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二、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1、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

2.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可用头孢三嗪,剂量:成人

1g,每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mg/kg,疗程:14天。头孢噻肟,剂量:成人1~2g,每8~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150mg

/kg,疗程:14天。

3.氯霉素 剂量:为每天25mg/kg,分2~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疗程:两周。

三、带菌者的治疗

1.氨苄西林

(或阿莫西林) 剂量:成人氨苄西林4~6g/天或阿莫西林6g/天加丙磺舒2g/天,分3~4次口服,疗程:6周。

2.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剂量:氧氟沙星300mg一日二次,环丙沙星500~750mg,一日二次口服,疗程:6周。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穿孔

除局限者外,肠穿孔伴发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与庆大或卡那霉素联合应用,以控制腹膜炎。

张仲景著作 《金匮要略》


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 《金匮要略》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 张仲景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

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


在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都是会影响到患者安全的,特别是伤寒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是没有季节性的,往往是夏季最多,而且发病的人群还都是儿童或者是青年人,疾病的早期会让患者出现浑身乏力以及食欲下降还有咽痛和咳嗽的症状,疾病的后期会出现高烧不退等等症状,然而很多人往往会把副伤寒和伤寒搞混淆,那么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

第一,

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伤寒是伤寒杆菌造成的伤寒病,患者会有持续性高热(40~41℃),维持1~2周以上,会出现特殊中毒面容,脉相较缓,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症状。因水源和食物污染产生,常年散发,一年之中夏秋季最多。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第二,

副伤寒是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且临床表现比较特殊,表现为轻型伤寒,属于一种并发症。因水源和食物污染产生,常年散发,一年之中夏秋季最多。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副伤寒和伤寒的区别有哪些?伤寒和副伤寒的区别虽在,但都属于沙门菌属,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它们会因水源和食物污染产生,常年散发,一年之中夏秋季最多。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早期症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晚期症状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少数弛张呈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无论是伤寒也好副伤寒也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该如何预防呢?首先,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防患于未然,并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