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的智慧 > 导航 > 中医饮食养生典故

中医饮食养生典故

2019-11-07

闲话中医 “抓药”的典故

中医养生的智慧。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闲话中医 “抓药”的典故”,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提起抓药,人们一定会想到医院或是药店的中草药房,药师们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资深的药师还会练就眼睛即尺子手即称的本事,他们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这些都是药师们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关于抓药的历史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

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ys630.COm精选阅读

抓药在中医中的由来


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去中药店买药要叫做抓药,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抓药这个词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叫?其实这是有来源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抓药这个词的来源?还有什么样的传说吧?

词目:抓药。

拼音:zhuāyo.

基本解释

1. 购买中药 [fill a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例句:给婆婆抓药。

2. 中药店照方称量分包药材。

例句:刚到药店帮工的时候,他对抓药一窍不通。

1.详细解释

1. 中药店店员按照药方配药。如:他的工作是在药店里抓药。

2. 拿着药方到中药店买药。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大凡到药铺里抓药,药铺里总在药方上盖个戳子,打个码子的。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妈妈的死》诗:指导员抓药回来了,没进家就听见 端阳 的哭声。

2.抓药溯源

年长一些的人到中药房去配药,称之为抓药。这中药明明是一剂一剂配的,怎么叫抓呢?抓药一词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长大后,精通医术,著有传世之作《千金方》等。

据传,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药王每次采的药材颇多,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串味,否则会影响药材功效。于是,孙思邈想了个办法,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方便用药。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每次诊病后,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抓药。

药店出现后,为了使众多草药不混杂,也便于分类抓取,店主仿照药王的办法,在药柜里做了一个个抽屉,抽屉里再隔成几个方格,放置各种药材。以后,又逐渐发展成百子柜,即药店的壁柜里有上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又分隔成四格,老药工们就在百子柜里按药方快而准地抓药。现在,很多中药房里已不见百子柜,通常把较为名贵的药材放在玻璃瓶内,一般药材仍放在柜子里,传统的百子柜可谓名不符实了,现在药工抓药的准星也欠火候了。

3.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我们是不是对抓药这个词的溯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要叫的抓药还有这么大的来头,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它的叫法,其实它的来源很深。

闲话中医 药名里的缠绵情意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因为它神圣唯美,浓郁热烈,容不得半点杂质玷污。人们以各种方式颂扬爱情,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倾述与爱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从古至今,都有才子佳人以中药名作诗词歌赋,诉说爱情的细节和源源不断的情思。

宋代扬州人陈亚作过这样一首药名诗: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这首诗引用了相思子、意苡仁、白芷、苦参、槟榔、当归、远志、菊花、茴香这几味中药名,把一个闺中少妇苦苦盼郎归的幽怨描写得如此细腻。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一生写了无数至今仍被人们捧读的文学作品。作为风流才子,他的一生也饱尝爱情之甘苦。据传他与苏州名妓候慧卿的感情非常深厚,一直想娶她为妻,但不知什么原因,经历了一番恩恩怨怨之后,这名女子最终另嫁他人。

失恋后,冯梦龙写了大量思念候慧卿的诗歌和散曲。其中有一首诗,也是用中药名串成: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诗中巧用枳实、地骨皮、威灵仙、细辛、厚朴、破故纸(补骨脂)、人参、甘草、黄连、白芷、使君子、半夏、当归、天南星等中药名,倾吐了爱的幽怨和海誓山盟。

现代,还有一个互赠中药名诗传递爱意的故事。说在一个小县城,一个开中药店的小老板丧妻欲续弦,有人给他介绍了一年纪相仿女子,双方一见钟情,又不便直白。

小老板为表达心中爱意,就用中药名作诗一首送给她:珍珠开张,独活惆怅,半夏空对郁金香。知母心,莫待乌头白,欲知断续未得。谁知那女子也精通中药,见了此诗甚喜欢,立即对诗一首给予回复:云母帘闭,沉香扑鼻,防风凉透薄荷裙。熟地情,佳期从容计,思公欢愉可期。

两首诗中,用了珍珠、独活、半夏、郁金香、知母、乌头、断续、云母、沉香、防风、薄荷、熟地、苁蓉等中药名,一问一答,爱慕之情和期待之心,用独特的中药名诗优雅而含蓄地表达出来。

闲话中医 悬壶济世的传说


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好多患者为了感谢医生的救治就会送写着悬壶济世字样的牌匾或锦旗,这里悬壶可不是真的指悬着的壶,是一个医学的代名词,下面是关于悬壶的两个传说。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费长房者, 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 长房 於楼上覩之,异焉,因往再拜遂能医疗众病。后因以悬壶谓行医卖药。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延师》:君子要知医,悬壶旧家世。 孙中山 《革命原起》:及予卒业之后,悬壶于 澳门 、羊城 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端木蕻良 《乡愁》五:我之悬壶问世,多半都是志在济世活人。

传说一

传说世有壶翁(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一说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老酒以为,壶疑由葫、瓠因同音通假而来。后世药房有以葫芦为幌子者,药厂亦有以葫芦为商标图案者,又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说。

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其典概源于此。

传说二

译《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闲话中医 口口相传的名医医德小趣闻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医他们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具有高尚的医德,他们的治病救人的很多佳话都被广大的人们群众流传下来,成为医界之楷模。

三国时,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因医术精湛,到他诊所求治者很多,常要排队就诊。为了减少病人排队之苦,他将一些常见病药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让病者自己照方治疗,不取分文。对于危重病人求治,不管路途远近,也不管自己饥饿疲惫,总是一叫便到。一天,他看完了病正待用晚餐,有人求他出诊。他正要前往时其妻说:饭已端上桌了,吃了去吧!孙医生正色对妻道:一顿饭不吃饿不死人,可误了诊治时间就要出人命。说后,提着药箱就走。

明代名医陈安功严格为病人守密,遇有不便之患,虽对妻子亦不谈。一次,一妓女患性病,陈大夫诊断后,正在处方时,他妻子有事来找他。他怕妻看出药方是治性病的,忙用手捂住处方,说:此方不可看矣!妻知道丈夫为病家守密,也就止步不前,待此女拿走处方后方敢上前。陈医生为病者守密这一医德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医界还有为病者守密的规矩。

清代江南名医叶天士行医从不苟且,哪怕是微小的希望也要尽心尽力。一次,他路过一农家,听屋内一片哭声,便走了进去,一问才知是有人暴病身亡,他在尸体旁观察良久,取出银针在死者身上扎了几针,这人果然起死回生。叶天士名声大震,说他连死人也医得活,他却说:我哪有这等本事,只不过我诊病比较细心罢了!

为什么拿中药叫抓药 抓药与孙思邈有关


本文导读:古人去药方买药叫做“抓药”,关于抓药这一词的由来与药王孙思邈有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抓药的传说。


看完中医,一般都需要去拿药,从传统来说,去中药房拿药那叫 抓药 ,那么,为什么拿中药叫做抓药?抓药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我们要去中医药房拿药叫做抓药呢?

中药都是一剂一剂配的,那怎么叫 抓 呢? 抓药 一次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抓药的由来

年长一些的人到中药房去配药,称之为 抓药 。这中药明明是一剂一剂配的,怎么叫 抓 呢? 抓药 一词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人称 药王 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自谓 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长大后,精通医术,著有传世之作《千金方》等。

据传,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药王每次采的药材颇多,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串味,否则会影响药材功效。于是,孙思邈想了个办法,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方便用药。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每次诊病后,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人们把它叫做 抓药 。

药店出现后,为了使众多草药不混杂,也便于分类抓取,店主仿照药王的办法,在药柜里做了一个个抽屉,抽屉里再隔成几个方格,放置各种药材。以后,又逐渐发展成 百子柜 ,即药店的壁柜里有上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又分隔成四格,老药工们就在 百子柜 里按药方快而准地 抓药 。现在,很多中药房里已不见 百子柜 ,通常把较为名贵的药材放在玻璃瓶内,一般药材仍放在柜子里,传统的 百子柜 可谓名不符实了,现在药工 抓药 的 准星 也欠 火候 了。

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 唉呀唉呀 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 抓药 。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 抓药 。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 抓药 ,这一词的由来,大家对抓药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了吧。

医药典故 关于扁鹊故里的传说


河北内邱县城西22公里处,峻伟秀丽的太子岩脚下有个神头村,传说这里是古代名医扁鹊采药行医居住过的地方。至今,这一带流传着许多扁鹊的动人传说,也保留着不少扁鹊的遗迹,尤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占地37200平方米的扁鹊庙著称。

《顺德府志》载:鹊山庙者,祀扁鹊也。据司马迁《史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渤海莫州人(今任邱),他长期为医,既通内、外、妇、儿各科,又精针砭,是望、闻、问、切的创始人。扁鹊周游晋国时,治愈了晋国大夫赵简子昏迷五天不省人事的怪病,既以中丘之蓬山赐地四万亩,此后,扁鹊常在这里居住采药,给人治病,深受人们爱戴。后人感念他的恩德,在这里修建寺庙,树碑立石,谓之神应鹊王。

据介绍:鹊王庙始建不详,汉唐有之,现存扁鹊庙为元代建筑,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墙碧瓦的扁鹊庙隐在苍郁的古柏之中。在这里,满是进香祭祀的农民。他们面对扁鹊塑像虔诚地叩拜。扁鹊行医的这片故土上,多少朝代兴衰交替,曾出现过多少显赫一时的王侯将相,但为什么惟有扁鹊世世代代受到黎民百姓的崇拜和怀念?

在鹊王庙前的碑楼前,有一块充满神话色彩的透灵碑。传说它有求必应,只要求医的人站在碑前,向神医祈祷,患者的五脏六腑就会映照在透灵碑上,神医会依此开出处方,医治顽疾。我们近前细细观看这座透灵碑,是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碑面光亮可鉴,碑文也依稀可辨,上面记载着扁鹊乃游四方,随俗为变,深入民间为民除疾的事迹。

扁鹊庙向北约1公里,还有涮肠沟和石炕的遗迹。传说太子跟随扁鹊上山采药,太子突然患起绞肠,腹内疼痛难忍,扁鹊就地以大青石作手术台,为太子做手术,他把肚肠取出来,在山沟泉水中冲洗,又重新接好,使太子病愈。从此人们把冲洗肚肠的小溪称为涮肠沟,把当作手术台的大青石称为石炕。

村名神头与扁鹊是否有关呢?

村名的来历:扁鹊高尚的医德、高明的医术,引起了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他自知医术和扁鹊相差甚远,便对扁鹊下了毒手,派人把扁鹊杀害于秦都咸阳,人们满怀悲痛,不远千里,把扁鹊的头颅悄悄偷出咸阳,运回内邱,埋葬于蓬山脚下,为纪念扁鹊,所葬之地焦子村和狼家庄两个小山村合二为一,取名神头。

于人有益,人常念之。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扁鹊的医德和医术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闲话中医 “抓药”的典故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