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情志养生 > 导航 > 情志养生

情志内伤不可小视,严重可伤及好多器官

情志养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关于中医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情志内伤不可小视,严重可伤及好多器官”,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情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致病,那么在通常情况下情志内伤会伤到哪里呢?

情志内伤:

一是情志过亢而导致肝的疏泄太过,肝气有余,肝火上逆,表现为气血逆乱之证。

二是忧思抑郁,导致肝的疏泄不利,气机阻滞形成肝气郁结,表现为各种郁证。

三是悲哀、惊恐、思虑过度可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而表现为肝魂不藏额相不用或饮气不行诸证。

情志证辨证:

(一)喜证

临床表现: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等。

(二)怒证

临床表现: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三)忧思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

(四)悲恐证

临床表现: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恶梦惊醒,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

ys630.COm精选阅读

情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戒骄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A型行为的人具有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大声说话,匆匆忙忙,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格平和的B型行为的人。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善调情绪,是指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人们对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应该高兴,遇到沮丧的事就应该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代表此人情绪表现健康的标志之一。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通过ABCDE公式可以说明认知过程对心身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公式为:A+B=C→D→E。A=事件,B=认知方式,C=结论,D=情绪,E=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就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结论则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心身的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位老太太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她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生病。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这个例子说明了ABCDE公式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3.避生三气,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首先是免生闲气。何为“闲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生的闲气。第二是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与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就难免要产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

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个人情感上的主观印象”。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个边远地区去体验生活,住在当地一个藏族同胞的家里。当她了解到这家的女主人从未走出过她所生存的这一片土地时,便为自己能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而感到幸福,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伤。但当她与女主人谈到自己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很少时,女主人连声说到可怜、可怜。其实女主人当时也为自己有个饱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伤,这就是因为女主人和女作家对幸福的标准和理解不同。所以,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幸福,并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别人的标准而干扰自己幸福观。卡耐基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所以,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精神养生法就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例如,古人称修身养性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并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在当今的现时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很难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去游览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清心寡欲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谨防情志致病


导读: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正常情况下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不会使人致病,但是如果突然地刺激和长久刺激的积累,就会影响人体机能的活动,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谨防情志致病

《淮南子.原道》中说,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精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意思是说,心平气静,无极忧也无极乐,是有德的最高境界;通晓世道人情,但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淳朴本性,是心静得最高表现;没有特别的嗜好和欲望,是虚无恬淡的至高境界;对事物没有特殊的爱好和憎恨,是心境不为外界事物所扰乱,是精神纯粹的最高表现。

《黄帝内经》中也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无论何时都精神内守、淡定从容,疾病又从何而来呢?古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密切相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职为怒,脾志为悲,肾在志为恐。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情志变化反过来也会对脏腑功能造成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承受范围,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又称内伤七情。因此,养生中要注重调摄精神情志,力求做到恬谈虚无,精神内守

摸摸耳朵能瘦身吗

摸摸耳朵能瘦身吗?其实耳朵与内脏器官有相互关系,如内脏器官有变化时,耳朵便会出现反应。也就是说刺激耳穴,便可对相连内脏产生一定的调节治疗功效,从而达到瘦身的目的。

肥胖成因有许多,不是单单依靠减低食欲来进行减肥,按摩一定的耳穴的时候,可以减少食欲,避免暴饮暴食,效果是很好的;虽然刺激耳穴始终不及直接的针炙法效果显著,但却简单易行。

现代研究也表明:胖人脑部的摄食中枢,通常对吃饱了这个讯息不太敏感,以致于胖人常不知不觉食量过多。而多刺激耳朵穴道,可以改善摄食中枢的敏感性,达到瘦身目的。

摸耳方法:

1、将大拇指放在耳垂后,食指放入耳朵中(注意不是耳道中),略微施力,来回转动20次。

2、用棉花球轻轻挤压耳朵穴道:胃点在耳朵中央;饥点在耳朵穴道的前方

养生常识 男人左边肚子痛警惕四种病

男人总是对偶然出现的疼痛现象不重视,往往咬咬牙就忍过去,这是不应该的,要是平时生活中出现了肚子痛,尤其是左边疼的现象,一定要注意提高警惕,这些可能是男性常见病的症状

性生活后小肚子左边疼

有部分男性出现肚子左边疼的情况,多半是在性生活之后,专家指出,这个时候出现肚子左边疼的情况,多半是由于泌尿生殖系炎症感染所引起。比如像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等,除此之外还有精索静脉曲张也可引发肚子左边疼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注意,应该尽早的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治疗,这样才能帮助你预防病情的恶化,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急性疼痛

对于肚子左边疼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专家指出,急性的腹痛是最常见的情况,同时也是最为危险的情况之一。所谓急性腹痛是指病人自觉腹部突发性疼痛,常由腹腔内或腹腔外器官疾病所引起,前者称为内脏性肚子左边疼,与此同时很多患者多半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及出汗等一系列相关症状。肚子左边疼由内脏神经传导,而后者肚子左边疼是由躯体神经传导,因此称躯体性肚子左边疼,这种疼痛多半是持续性的疼痛。

前列腺痛

经过医学研究发现,患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性同样会导致出现肚子左边疼的情况。但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以及治疗都非常的困难,在患者的尿液中找不到细菌,同时在前列腺液显微镜下检查也看不到脓细胞和白细胞。虽然诊断比较困难,但前列腺炎的症状却非常的明显,常见的有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等,尤其会阴及阴囊疼痛,有些人甚至坐下即痛。

除了前列腺炎会导致出现肚子左边疼痛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些病症同样会导致男性出现左腹痛的症状,比如像尿道肌肉、前列腺肌肉、或者是会阴部及骨盆底部的肌肉痉挛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与前列腺炎的症状非常的相似,因此在出现疼痛的情况时男性要注意,一定要找寻原因然后再对正进行治疗。

泌尿系统结石

男性之所以经常会出现肚子左边疼痛的情况,与泌尿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泌尿系统结石除有典型的腰腹部绞痛和恶心呕吐外,病人绝大多数可有排尿困难、尿痛等症状。而且其疼痛的部位通常在腰部向同侧腹股沟或会阴部反射,而且这种疼痛与急性阑尾炎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因为前者也可表现持续性右下肚子左边疼,且同时还会伴有局部压痛与反跳痛的情况;而急性阑尾炎的患者除腰腹部胀痛外常有发热、畏寒感,季肋部及下腹部可有压痛,且压痛较深,少有反跳痛,通常均有尿路刺激症,同时尿常规多见有脓球。

结语:如果平时生活中经常出现左边肚子疼痛,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志伤


病证名。精神情志伤损的疾患。多由盛怒、恐惧等所致。证见喜忘前后,恍惚不乐,腰脊不可腑仰屈伸,毛悴色夭等。《素问本神》: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参见七伤条。

五大心理制怒妙招

发怒,是人遭到挫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其程度有不满、生气、恼怒、愤恨、激怒、暴怒,常发怒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引起心身疾病。因此,需要用心理学方法巧妙婆??

1.躲避法:

在生活中遇到怒的刺激时,就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2.转移法:

当发怒时,有意识的听听音乐,逗逗孩子玩等,这是积极的接受另一种刺激,即转移大脑兴奋点的制怒方法。

3.主动释放法:

把脑中的不平和愤怒向认为适合的人全盘托出,平时与人相处不可能不产生意见、隔阂,经常交换意见,把话说清楚,也是平怒和增强团结的方法。

4.意识制怒法:

是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使愤怒情绪难以发生或降低强度。以自己的内部语言为媒介,如在发怒时心中反复默念别生气不该发火等等。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升华法:

把怒气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力量。司马迁说:文王拘而做《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怒之所为也。就是升华的典型例证。

健康发泄愤怒

1、辨识自己的愤怒

有时候,我们会在躯体上反映出一些症状,如胃疼、口干舌燥,或者在行为上表现出一些偏差,如汽车追尾、丢三落四。一种可能是我们正在愤怒或压抑愤怒。所以,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生气。当愤怒时,我们可能直接表达,可能经过修正让愤怒不那么直接,而以不满、挑剔、怨恨等加以隐藏,也可能以更间接的沮丧表达。

2、分析原因

当我们感知到愤怒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分析是什么让我们生气。需要寻找的原因并非是具体的事件,而是事件下面暗指的触犯到你的底线的细节。是因为他人损害了你的权益、自尊?还是因为事态没有按照你的预期发展而感到挫折?或者你是以愤怒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3、思考愤怒对自己的意义

接下来, 你需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我为什么(不)生气?(不)生气有什么好处?愤怒表达不能的男人,常常情绪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这样的状态阻碍了自我分析、自我觉察的过程。

4、寻找无法表达愤怒的原因

我们常常受一些潜在观念影响,阻碍了我们的表达,所以有必要把它们揪出来,整理整理。

5、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

酗酒、飙车、寻衅等都是具有显著男士特征的一些愤怒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带来对他人或自身的伤害。运动,或是观看运动是男士偏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把愤怒转移到运动或运动对手身上去可以把愤怒合理化进行表达。当然,表达方式很多,最值得推崇的就是直接表达。当愤怒得以表达的同时,其威胁性就消失殆尽了。

健康泄怒

健康的发怒是一种机制,一定保证不要让自己受伤害,也不要伤害别人。发怒其实往往和攻击行为并不能相提并论,发怒是心理正常的反应,而攻击行为却是一种过度的反应,往往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心理医生充分地交流你脆弱的心理感受,让他们冷静地告诉你如何不用攻击行为就可以处理问题。

中医解读情志疗法


导读:整日里都过度悲伤的人固然对身体不好。但是整天都非常高兴的人也是很伤身的。不管是喜怒思悲恐那种情绪过度了对人的身体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绝招以情胜情

中医运用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归纳为心肝脾肺肾五大体系,根据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同特点,而将其具体归纳为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即五脏生五志,其中喜(惊)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恐为肾之志。当发生突发、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调情况时,便也首先损伤有关的脏腑,也就是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中医还巧妙地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了以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达到调节由这种不良情志所引起的疾病的独特治疗方法,也就是以情胜情疗法,有些人亦称为情志相胜、五志相胜、情志移遣疗法等。

喜伤心 恐胜喜

清代《冷庐医话》中,说到一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因过于高兴而发狂,大笑不止。一位名医看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过十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吧,迟了就来不及了。你回家路过镇江时,一定要找一位何医生再给你看看病。同时写了一封信,让他面呈那位何医生。书生到了镇江,果然病就好了。医生的信中写有这样的话:这位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到镇江当已愈矣。

这是以恐胜喜的典型病例,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在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水能够克火,所以可用肾之志恐,来治疗心之志喜导致的疾病。医生也正是给状元造成病重将死的假象,以恐而治愈了他的喜病。

思伤脾 怒胜思

元代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贵妇人,严重的失眠,历经两年不愈,诸医无策,擅长心理治疗的名医张子和,让病人的丈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金的钱,只顾买酒喝,自得其乐,而对病人不闻不问,不给她买药治病,结果这位妇人怒中遏,一气之下,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便感到疲惫不堪而睡得很香,又过了八九天,食欲也好转了。

这是一则以怒胜思的病案。因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在五行中,脾属土,肝属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脾之志思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运用惹其发怒的手段,治愈了贵妇人的失眠症。

悲忧伤肺 喜胜悲忧

有一个人,因父亲骤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便觉心痛难忍,逐日加重,药皆无效。张子和为其诊治时,恰巧有一个巫婆在场,张子和于是便自学巫婆的样子,取笑戏弄巫婆,来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已,结果仅一两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这是一则以喜胜悲(忧)的病案。因为悲(忧)为肺志,喜为心志,在五行中,肺属金,心属火,因火能克金,所以可用心之志喜,来治疗肺之志悲(忧)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以幽默的语言行为,来引逗病人大喜,而治愈了他的心痛。

恐伤肾 思胜恐

《续名医类案惊悸》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沈君鱼的病人,整日害怕死亡,常感死期将临,后来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卢不远诊治。卢不远先与病人交谈了一次(类似今日心理疏导疗法),病人心中恐惧顿时减轻许多,但翌日一早便又来求治,声称其占了卜,签上说其10 天内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紧张,遂一早又来。卢不远便留他住在自己家里,病人觉得医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许多,过了10天亦未死亡。后来卢不远又介绍他去找和尚练习坐禅,经过一百余日的闭目沉思之后,病人的恐死心理终于消除。

这是一则以思胜恐的病案。因为恐为肾志,思为脾志,在五行之中,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够克水,所以可用脾之志思,来治疗肾之志恐所导致的疾病。卢不远通过让病人深思,来认识分析恐死的症结,终于以思而治愈了他的恐病。

怒伤肝 悲胜怒

明代名医张景岳,一次诊治了一位因一时口角理屈,佯装发怒而昏厥假死的妇人。张景岳在确定其是装病后,便在其耳边,故意大声说其病情已非常危险,必须用艾条在其面部熏灸,才能治愈,病人因害怕火灼疼痛与毁了面容,而面露悲伤之色。张景岳接着又提出,可以先服汤药试一试,如果药到了咽喉就醒过来,则也可不用艾灸,后来妇人在服药时,药尚未到咽,便醒了过来。

这是以悲来胜怒的病例。因为怒为肝志,悲为肺志,在五行中,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够克木,所以可以用肺之志悲,来治疗肝之志怒导致的疾病。张景岳在解释上述病案时说:子之玄秘,秘在言耳,亦不过借药为名耳,但使彼惧,敢不速活。

当然,严格地来说,情志相胜就是一种治疗方法,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一般人也难以掌握,而且运用不当,反会导致另一种情志伤害,使病情加重繁杂。所以没有经过特殊培训者,不可盲目以此法来替人治病。但读者若能洞悉领悟了七情相胜之机制,而有意识地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未尝不可。比如气恼不能自控时,不如去想想自己经历过的苦难岁月;高兴过头之时不如想点令人恐惧的事情;忧愁乘袭之时,则应去想点高兴的事情;思虑难挥时不妨想想不快的事情;大恐之时,则当客观冷静地去沉思分析引起恐惧的原因等等,或许会很快使情志和平,防止七情过度变化对身体的进一步损害。

冬季嘴唇干裂不可小视


最近天气干燥寒冷,经常暴露在寒风中的嘴唇成了事故多发区,许多人嘴唇脱皮、开裂。其中有些人感觉嘴唇干就用舌头舔,结果越舔越干,嘴唇周围的皮肤也受到牵连,还有一些女性喜欢抹润唇膏,但很多人发现,频繁涂润唇膏的结果是嘴唇变得更干。

据专家介绍,近来气温骤降,前来就诊的唇炎患者明显增加。唇炎是冬季的多发病,发病率也较高。这主要是冬季天气干燥、气温变化大,人体抵抗力下降的缘故。另外,唇部没有汗腺和油脂分泌,每当气候变化、冷风袭来时,如不加以保护,脆弱的唇部就很容易受损。在秋冬季,如果嘴唇特别干燥易裂,应该从身体上找原因。

不良习惯可能诱导唇炎

专家提醒,嘴唇干有可能是维生素B2缺乏、消化不良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慢性唇炎,最好请医生帮助诊断。

专家指出,唇炎往往在年轻人中高发,一些不良习惯就是诱因,嘴唇干了就去舔或咬,可没料到越舔越咬越干燥,嘴唇脱皮或出现薄痂时直接撕去等,都会导致疼痛加重、唇部出血、感染,创口难以愈合,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拖延数天后发展成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是唇部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病变,多由各种长期、持续的刺激导致,如干燥、寒冷,尤其是与舔唇及咬唇等不良习惯有关。当用舌头舔嘴唇时,由于外界空气干燥,唾液带来的水分不仅会很快蒸发,还会带走唇部本来就很少的水分,造成越干越舔、越舔越干的恶性循环,严重的甚至会使嘴角处的皮肤出现色素沉着,留下一圈红色,十分难看。

专家建议,嘴唇干燥还要多考虑自身健康的综合因素,嘴唇干裂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新鲜蔬菜吃得少、人体B族维生素摄入量不足有关。

冬季天气干燥,温差变化大,应多补充些水分,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梨、荸荠等有生津滋阴作用的食物,并补充维生素,少吸烟、少饮酒,尽量少吃辛辣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

中医养生之“七情五志”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收到严重干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黄帝内经》论情志与健康


中医所说的情志,是指七情与五志的合称。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是指喜、怒、思、忧、恐五种志意。中医认为,情志与健康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讨论情志与健康的这种关系的呢?

1.情志的作用

《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4.情志与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危害健康,发生病变。

2.情志与疾病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损害健康,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3.情志与治疗

《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灵枢本神》开篇即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

总之,《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情志与健康,乃至疾病的密切关系:情志调和,则身心健康;情志不调,则引发疾病。因此,按照《黄帝内经》所提出的情志养生方法,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则可以永葆健康,益寿延年。

情志内伤不可小视,严重可伤及好多器官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