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下养生小常识食疗 > 导航 > 二分二至养生方法

小二阳食疗

下养生小常识食疗。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二阳食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小二阳是一种乙肝疾病症状的反应,如果一个人被检测出患有小二阳的话多半是乙肝疾病的携带者。引发乙肝疾病最主要的是乙肝病毒引发的,要想要确定是否患有乙肝疾病,还要经过进一步的确诊治疗。而如果一个人发生小二阳的话,不仅要依靠药物治疗日常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小二阳食疗的方法有哪些呢?

1、

饮食不宜过分精细:

小二阳患者的主食应粗细杂粮搭配,多用蔬菜,水果和藻类,以保证摄入足够数量的食物纤维。

2、

控制热能:

以往很多人认为,高热能饮食可改善小二阳患者临床症状。实际上,许多小二阳患者由此引发了脂肪肝、糖尿病等并发症。高热能可增加肝脏负担,加重消化机能障碍,影响肝功能恢复。而能量过低会增加体内蛋白质耗损,不利于肝细胞修复与再生,因此如无发热等合并症,成人的热能供给量应在8.37mj/天左右,有发热等可增加至10.04mj。

3、限制脂肪:

小二阳患者饮食中的脂肪不应过分限制,以免影响机体热能供给和降低食欲,但应避免油腻的食物,特别是黄疸尚未消退者要注意。小二阳患者的脂肪供给过多会出现脂肪泻,而供给量太少则影响食欲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此小二阳患者脂肪的标准供给量应为60克/天左右,以植物油为宜。

4、蛋白质供给:

足量优质蛋白质可改善小二阳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肝糖原贮存,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肝功能恢复。但由于饮食中蛋白质增加会使血氨增高,因此小二阳患者要多吃产氨低的蛋白质食物,如奶类。大豆蛋白质与动物蛋白混用更能发挥其互补作用和减少氨的来源。

5、增加维生素供给:

肝病严重时,维生素吸收障碍可引起维生素C、Bk、B2等缺乏。增加维生素的供给量,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增强解毒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维生素C、E和K联合使用治疗小二阳,可改善症状和促进肝功能好转。因此,小二阳病人可选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番茄、水果等。

以上就是关于“小二阳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

相关阅读

黄花小二仙草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黄花小二仙草,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中药材,那么你对黄花小二仙草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吗?它又该怎么吃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英文名】Chinesis Haloragis

【别名】石崩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二仙草科植物黄花小二仙草的全草。

【原形态】细弱分枝草本,高10-30cm。茎近直立或披散,粗糙而多少被粗毛。叶对生;近柄;叶片条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2.5cm,边缘有小锯齿,两面均粗糙而多少被粗毛;茎上部的叶互生。圆锥花序顶生,为细瘦的总状花序及穗状花序组成;花两性,极小,近无柄,基部具一小苞片;花萼4,黄色,狭长圆形,背有疏生粗毛;雄蕊8;子房下位,4室。核果极小,近球形,略粗糙,有8棱。花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左右的荒山砂地上。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止咳平喘。主跌打骨折;哮喘;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广西植物名录》:用于驳骨。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对黄花小二仙草的功效与作用详细介绍,对它的选择,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这样对身体不会有损害,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疾病的效果。

大三阳和大二阳的区别


大三阳和大二阳,这两个名词,我们通常在乙肝检查中可以看到。如果患有乙肝病毒的话,化验结果就会显示为“大三阳”,“大二阳”“小二阳”和“小三阳”。说到这里,应该就比较明显了,大三阳和大二阳都属于乙肝病毒,不过就是程度不同,大三阳相对于大二阳来说,病毒性较重。

1、什么是大三阳?

大三阳就是乙肝五项检测中的第一项乙肝表面抗原,第三项乙肝E抗原和第五项乙肝核心抗体,这三项属于阳性时候的一种俗称。大三阳一般说明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比较强,所以它的传染性比较高,同时大三阳的病人可能出现肝炎的机会要比小三阳的病人高一些。一般认为大三阳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容易出问题的人群,需要做定期的监测,只要发现了问题应该做及时的治疗。

2、大三阳和大二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的不同?

大三阳和大二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有乙肝核心抗体,而大二阳是没有的。这两种情况,乙肝病毒复制能力都比较强,肝脏损伤大,所以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厌油腻等现象。

3、大二阳能够被治愈吗?

虽然大二阳状态不稳定,但是如果患者及早治疗,且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大二阳治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首先建议患者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能经常动怒,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患者要做到及早发现和及早诊断,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检查确诊自己的病情,然后根据自己的病情采用科学正确的乙肝治疗方法,提醒患者切忌乱用药物,以免药物长期代谢给患者的肝脏增添负担,造成病情恶化。最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进行食疗,除了乙肝治疗,食疗对于乙肝病毒的预后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建议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决改掉以前的陋习,要远离一切对肝脏不利的事物,同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以增强免疫力。专家指出只要大二阳患者坚持遵循以上几个方面,那么大二阳就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地治疗。

二阳丹的功效与作用


二阳丹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对二阳丹的功效与作用都有所耳闻,但是如何用二阳丹来治愈疾病却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带着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结合养生。

【处方】朱砂2两,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附子数个,切盖作瓮子,入药在内,将白面用醋和作饼子,先裹附子,后以精羊肉1大片再裹,甑内蒸熟,1处杵烂,用木臼乘热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安心镇惊。主心脾不足,五脏虚弱,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八

【处方】附子(炮,与羊肉4两同蒸烂,研为膏)1两,桂1两,硫黄1两,阳起石1两,鹿茸1两,白术1两。

【制法】上以附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补虚逐冷。主肾虚生寒,腰脊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盐汤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二阳丹,我们知道二阳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很好的养生和保健作用,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缓解很多症状,怎么样,你了解了吗?

哮喘食疗方二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种病症是慢性病,很难彻底的根治,引起它病发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这种症状我们都回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实中医食疗方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很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食疗治疗哮喘的方剂有哪些吧?

哮喘食疗方二

腌鸭梨治哮喘

方法

将没有外伤的鸭梨洗净擦干,容器也洗净擦干。在容器中把大盐粒撒上一层,然后码上一层梨,再重复撒盐放梨,直到码完为止,比例大约是5000克梨2500克大盐粒。从农历冬至一九腌到九九即可食用。用此法腌制的梨香甜爽口,对老年性哮喘疗效很好。

炖紫皮蒜可治哮喘

方法

用紫皮蒜500克,去皮洗净后和200克冰糖同放入一无油、干净的沙锅中,加清水到略高于蒜表面,水煮沸后用微火将蒜炖成粥状,凉后早晚各服一汤匙,坚持服用到病愈。

其他相关食疗方

1、治哮喘:生小丝瓜2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150毫升服,每日3次。

2、经霜白萝卜适量,水煎代茶饮,治咳嗽,哮喘。

3、治痰湿咳嗽、哮喘:鲜香橼1-2个,切碎放在有盖的碗中,加入等量的麦芽糖,隔水蒸数小时,以香橼稀烂为度,每服1匙,早晚各1次。

4、治哮喘:紫皮大蒜60克,捣烂如泥后放入90克红糖,加适量水熬成膏,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

5、豆腐500克,麦芽糖60克,生萝卜汁一杯,混和煮开,一日两次分食,治支气管哮喘。

6、乌贼骨焙干研末,每次服5克,每日三次,用温开水送服,可治哮喘。

7、新鲜羊胆汁100克,蜂蜜250克,混和,放锅内蒸两小时,早晚各服一汤匙;或用羊胆焙干研末,每次服1克,一日三次,治哮喘。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哮喘的相关药膳食疗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哮喘的药膳食疗方有很多种,我们要根据病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但是食疗方我们一定要找专业人士确定好了是可用的哦,不能随便的乱用。

治疗感冒食疗方二


感冒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因为天气变化或是其他的原因就会导致感冒。一般我们都会选择西医的治疗方法,其实食疗的方法治疗感冒也是很不错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感冒的食疗方有哪些吧?

感冒食疗方

冰糖鸡蛋

来源

民间药膳方。

用料

鸡蛋1个,冰糖30克。

制法

将鸡蛋打破,同捣碎的冰糖混合调匀,临睡前用开水冲服,取微汗。

功效

养阴滋躁,清肺止咳。用治感冒,流清涕,咳嗽发冷。对小儿流鼻血亦有效。

感冒药膳方

米醋萝卜菜

来源

中医经验方。

原料

生萝卜250克 米醋适量

制作

将萝卜洗净切片,加米醋浸数小时。

用法

当菜下饭。每日1剂。

功效

辛凉解表,消食解毒。适用于流行性感冒。

其他食疗方

1、治风寒感冒、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生姜5克切丝,苏叶3克装入茶杯内,开水冲泡,浸泡5-10分钟后,加入红糖搅匀,趁热服用。

2、治感冒头痛发热:连根葱白15根和大米50克煮粥,入醋10毫升,热食取汗,每日3次。

3、姜15克,红糖30克,水煎服,治血虚痛经,风寒感冒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

4、治夏季感冒发热:西瓜、番茄各适量绞汁,代茶水饮用。

5、红糖60克,鲜生姜6克,水煎服,治风寒感冒、妊娠恶阻、产后腹痛、胃寒痛。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感冒的食疗方有了一定的了解,药补不如食补,药膳食疗虽然需要坚持才能见效,但是它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的小的。以上介绍的药膳食疗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夏季食疗"鼻炎"秘方二则


一则:生理盐水消鼻炎

取开水500毫升倒入大瓷碗或其他容器中,加入食盐4.5克配成0.9%的生理盐水。当水温冷至40℃--45℃时,将鼻孔没入盐水中,随吸气将盐水吸入鼻腔,再随呼气将盐水冲出鼻腔,这样反复冲洗鼻腔至清洁为度,然后将头尽量下垂,使鼻腔和鼻窦里的盐水及稀释后的溶液流出。鼻腔冲洗后,呼吸畅通无阻,舒适无比。此法每日早晚各一次,10天即可痊愈。

使用此法应注意:当一侧或双侧鼻孔不通气时,应先滴一滴鼻炎净,使鼻孔通气,然后再洗。鼻炎严重时,可在水温40℃---45℃时,加入庆大霉素16万单位,或加入其他抗菌药物。

二则:蒜醋治好过敏性鼻炎

10多年前,受医药文献启发:三国时名医华佗用大蒜治疗多种疾病;清代医家汪昂称大蒜有"健脾、消痛肿"等功效……我想,能否用大蒜醋来治疗过敏性鼻炎呢?当即买了大蒜、米醋。将蒜削除根皮装入酒坛中再灌满醋--浸没蒜瓣为止,然后密封。

一个月后启封,边食蒜边用小口瓶装上蒜醋,每晚看电视时对准双鼻熏半小时。说来难以置信,蒜醋熏鼻仅一周,鼻塞、头痛、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统统消失。蒜醋治过敏性鼻炎奇方,一传十,十传百,附近已有300余名过敏性鼻炎患者仿效,用蒜醋熏鼻,先后不药而愈。

风寒型慢性鼻炎二食疗方


风寒型慢性鼻炎临床表现:鼻流清涕,鼻塞时作时止,时轻时重,遇寒加重,头胀不适,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如有这种风寒型慢性鼻炎的患者,不仿试一试以下二个食疗方,可能是有效果的。

食疗方一:辛夷蛋

1、配方原料: 辛夷30克,鸡蛋10个。

2、制作方法: 鸡蛋加水适量,煮至蛋熟。将蛋去壳后再与辛夷一起煮即成。

3、主要功效: 疏散风寒,扶助正气。

4、具体用法: 吃蛋饮汤,分5日食用完,连用2~3剂。



食疗方二:辛夷苏叶茶

1、配方原料: 辛夷花6克,苏叶9克,姜、葱适量。

2、制作方法: 上述前二味共制成粗末,用纱布包好,以沸水冲泡。以冲泡之汤加适量姜、葱稍微剪熬片刻即可。

3、主要功效: 疏散风寒,宣通鼻窍。

4、具体用法: 每日1剂,代茶频饮。

阳火


阳热之火火阳,故名。

①指人体之阳气。《素问六元正纪论》: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替其阳火。

②指心火。详该条。

词目:心火

拼音: xīn huǒ

基本解释:

1.指内心激动、愤怒等反应激烈的情绪。

2.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3.星名。即心宿。

详细解释

1. 指内心激动、愤怒等反应激烈的情绪。

唐白居易《感春》诗: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长姐儿﹞登时心火上攻,急了个红头涨脸。

叶紫《丰收》八:他举着血红的眼睛,望了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 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

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心火。

南朝齐褚澄 《褚氏遗书平脉》:女子尺脉常强,心火盛也。

宋苏辙 《龙川略志》卷二:三焦分布人体中,有上中下之异,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骸;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入命门之府,输写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思虑多则心火上炎,火炎则肾水下涸,心肾不交,人理绝矣。

3. 星名。即心宿。《晋书孙惠传》:夫心火倾移,丧乱可必。

中医名词

①生理学名词。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②病证名。心热火旺的病变。有虚火、实火之分。

③推拿部位名。见心经条。

主要表现

心火就会心悸失眠、心烦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降火食方

吃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西洋参泡水喝

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西洋参作为补气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西洋参有抗疲劳、抗氧化、抗应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另外,对糖尿病患者还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③指阳热亢盛,见于温病。详气分病条。

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简介

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历史

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突破。

金代刘河间率先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的观点,并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明代王履《医经溯洄集》进一步把温病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法上与伤寒明确区分,指出:温病不得和伤寒混称,其治法以清里热为主。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无论老幼强弱,触者即病;受邪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治疗则以疏利为主。这些认识对于温病学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有着极大的影响。迨至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和方法,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和伤寒的区别,把温病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丰富了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后来吴鞠通又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并制定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对诸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以及肺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及温病治法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在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面,成绩尤为突出。

分类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① 新感温病。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② 伏邪温病。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如春温、伏暑。

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

按病症性质分

按是否兼湿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这两类温病一般仅在卫分和气分阶段的证治不同,如若湿邪化燥同温热类温病并无区别。

① 温热类。初起一般表现为肺卫证候(暑温除外),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起病急,传变较快。如风温、春温、暑温、秋温、温毒等。这类温病在其病程中,虽可有夹湿或夹痰,但兼夹证候不是主要方面,不会因此而改变疾病的基本属性。

② 湿热类。初起以湿热氤氲为主,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耗损阳气。如湿温、伏暑。

病症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独特的辨证纲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概括了温病的病理、病证、病程变化,临床主要意义是:

① 归纳了病变过程中出现的4种证候类型,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属表,病情较轻;气分证为温邪由表入里,邪势炽盛;营、血分证是邪热深入,阴血耗损、心神受病的严重阶段。

② 概括了温病过程中病邪的传变和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温病的传变,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由卫入气,再入营血。也有卫分病不久,即见营分证,所谓逆传心包;但也有初病即见里证,传变自里而达外,表现为气分证或营分证;也有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

三焦辨证

以三焦为纲,在临床上归纳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证候类型,以及三焦病邪传变所涉及的主要脏腑。邪在上焦为温病初起,病变主要在肺,属卫分或气分范围。若逆传则邪可入心包,属营分或血分范围;邪在中焦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病变主要在胃、肠、脾、胆等,属气分范围;邪在下焦为温病之末期,病变侧重在肝、肾,多为血分范围。传变的一般情况是始上焦,终下焦,但也有一病即见中、下焦病证者。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反映卫、气、营、血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温热类温病;而三焦辨证,主要是揭示脏腑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湿热类温病。此外,就温邪传变而言,卫气营血传变是横向的传变,为温病由外至内的四个传变阶段,病情由轻到重,层次由浅至深;三焦传变则是由上至下的纵向传变。两种辨证方法的侧重面,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相互取代。但三焦辨证所揭示的脏腑病变部位,超越不出卫气营血所反映的病变层次和范围。故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和补充。

治法

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解表法 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 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

化湿法 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

通下法 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

开窍法 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

熄风法 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

清营凉血法 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

滋阴法 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共同之处

① 致病因素相同,其发病均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

② 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凡温热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温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春季以风温为主,夏季则以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的发生还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致。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等地区多见瘴疟为患,则是一例。

③ 温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按卫气营血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犯卫分 ,进而传入气分,气分之邪不解则传入营分,再不解则深入血分。按三焦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在上焦肺卫,进而中焦阳明或逆传心包,后期则伤及下焦肝肾之阴。

④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温病的具体治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邪、保津养阴。温病的预后与津伤阴亏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传变有关。

医源世界

温病 ,病名。

① 多指温热病之泛称。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温病具有起病急,热势甚,传变快,易于伤津化燥伤津的特点。当按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法辨证论治。分别选用(或合用)解表、疏卫、清气、凉营、凉血、和解、育阴生津、通下、开窍、息风、回阳固脱、通下等法。温热病大致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温、冬温、秋燥、温毒、伏气温病、温疟、晚发。详见有关各条。

② 指广义伤寒中的。《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参见有关条目。

③ 指夏至以前发病之温热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为后世伏气温病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见伏气温病条。

阳和汤


阳和汤光听名字我们就能感觉到是补阳气,去阴气的,但是光知道这个并没有什么用处,而且究竟是不是这个效用还不一定呢,如果你想印证自己的想法,不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阳和汤吧。

【方剂名】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

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脱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痰核、瘰疬等属于阴证者。

【方解】

本方证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经脉所致。营血虚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故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见全身虚寒证候;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均为虚寒之象。治宜温阳补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滞以疗其标。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此为阴中求阳之法,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配用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温阳散寒通血脉,以治其标,共为臣药。

用少量麻黄,开腠理,以宣散体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湿,宣通气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两药合用,既宣通气血,又令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药与滋补药配伍,使寒湿得宣而不伤正,精血得充而不恋邪,用治阴疽,可化阴凝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外科阴证之痈疽疮疡的著名方剂,以患部不红、不热、漫肿、酸痛、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血虚寒凝者。

【使用注意】

阳证疮疡忌用。

【方歌】

阳和熟地鹿角胶,白芥桂姜麻黄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阴疽疮疡服之消。

附方 小金丹

组成

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没药、归身、乳香、麝香、墨炭。

用量

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制末)各45g,没药、乳香(净末)、归身各22.5g,麝香9g,墨炭(陈年锭子墨,略烧存性,研用) 3.6g。

功用

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主治

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贴骨疽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禁忌

正虚者不可用,孕妇忌用。

出处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对阳和汤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用处挺多的,和我们开头所想的补阳去阴是有关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要注意使用禁忌,不能盲目的乱用。

小二阳食疗的延伸阅读